本文共计1316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3分钟。
少儿声乐培训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定位;目标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声乐课程是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课程,也是整体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目标:①掌握歌唱的基本发声原理、发声技巧和演唱技巧。②熟练掌握儿童的声音特点。③掌握正确的少儿声乐教学方法。
能力目标:①具有正确的分析和表达歌曲的能力。②具有较强的少儿声乐教学能力。③具有简单的少儿歌舞的创编能力
素质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认同感。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③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歌唱技能是必须掌握和今后从事幼儿音乐教学以及幼儿特长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且基本技能。
二、课程设计思路
声乐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先进的育人理念,融理论和实践于一体,以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与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相关幼儿园、小学合作建立校外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构建“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课程内容的实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首先,大多数学生参加过省级艺术联考的测试,一小部分学生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但在入学前也是经历过校考的专业水评测验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入学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兴趣也比较一致。但音乐综合能力普遍较差,严重缺乏实践能力,文化知识结构单一,所以在处理作品的时候并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加强音乐综合能力的训练;第二,要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要提高文化素养,建立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
四、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组织安排
(1)根据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资格标准选取学习内容。
(2)根据学生的个人基础、认知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选取教学内容。
(3)选取符合岗位需要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我们根据“歌唱技巧训练,由易到难;声乐教学能力训练,由弱到强;学科素质教育,由浅入深”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以声乐演唱和培养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线,通过校内外实践训练,多元化考核,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演唱与表演技巧,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固定教材为主,参考书籍为辅的并用模式。目的是找到适合每一位学生演唱作品,做到因材施教。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1.本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了:分层式、实践式、和观摩式为一体
(1)分层式:根据每个学生嗓音条件的不同和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基础不同,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除了注重歌唱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声乐作品表现力的提高。在教材的使用和作品的选择上采用“因材施教,按条件分层次培养”,循序渐进,分阶段教学。不仅强调专业的基础性,更要促进声乐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2)实践式:第一,每学年都举办一次声乐专业的技能大赛,不定期的推荐学生参加省,市级甚至国家级的各类声乐比赛。第二,推荐声乐专业优秀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积攒舞台经验。第三,帮助优秀毕业生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和毕业班乐汇报音乐会。
(3)观摩式:一方面,音乐系声乐专业的老师经常举办“声乐教师专场音乐会”的教学观摩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演唱对声乐的表演教学有一定的直观学习,学习每一位教师的表演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国际知名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经典歌剧视频和声乐大师的现场教学。
2.课程对校内、外实训条件要求
不光在各个环境中实行教学方法,也要求学校对校外实训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除了组织学生观摩和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比赛和演出之外,学校还应和多个知名幼儿园合作,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校内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课程对课程学习资源的要求
少儿声乐培训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听觉、合唱、音乐元素、掌握。
音乐元素,指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掌握音乐元素, 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的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 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 乐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1 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后天的音乐教育决定音乐才能。这一才能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 教育的结果,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人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 听觉训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工程。《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 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再好不过地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
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 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自 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从do、mi、sol、入手小跳进式地开始音阶学习:传统的音阶教学顺序是:do、re、mi、开始,到fa、 sol、la、si,级进展开。实践证明,这种按表面逻辑安排的教学顺序并不符合学生接受音阶的心理。学生初学 不易唱准fa、si和级进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 mi、sol这三个 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 si音,并采用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级进)内心感知音高的 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跳进音阶比级进音级容易得多,而通过小跳音 阶的学习得到巩固,级进音阶学习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2)在游戏中反复练习、强化音阶概念:音阶音准的概念的建立,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得以强化。为此,需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系列音乐游戏。如游戏“弹钢琴”:学生手持唱名卡片模拟琴键音 阶排列,弹琴者(师或生)击“琴键”,被击者迅速唱出相应音高并高举卡片。“琴键”音准确,则全体学生 跟唱一遍,反之则需“校音”(由弹琴者向“琴键悄悄提示或另请“琴师”校正)。若还唱不正确,则此“琴 键”需修理换新键(即换一学生)。在游戏结束时,应将换下的“琴键”再装入“琴”上试一试,如唱准了, 则表示“琴键”已修好(以此鼓励学生)。
3)设计多样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 :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 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 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贝多芬就是在耳聋的情 况下,完成了他的巨作第九交响乐。
1.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 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 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用手划拍时,口中念与不同时值相应的节奏唱名:如各种动物不同的行走和鸣叫方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一味按谱划拍易使活生生的音乐节奏学习陷入呆板。借 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 生用整个身心体验者音流动的“脉搏”。
在练习时,先用节奏唱名读出节奏,然后做动作与读节奏同时进行。还可听音乐,学生用身体动作将音乐 节奏表现出来。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 。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 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 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就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例:《粗心的小画家》
丁丁说他是 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先让学生读节奏,然后用念快板的形式
5)在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加进音高。单纯的节奏组合毕竟不是音乐。一旦基本节奏被学生熟悉,必须 尽早引入音高。这是节奏教学的深化,又是感知音乐元素的相互结合,发展变化的起始。
逐步发展音级,变化节奏。
通过以上精心设计的多种练习,不仅可让学生迅速熟悉理解并掌握音乐元素,而且通过掌握音乐元素的过 程成为一种快乐,课堂气氛定会十分活跃。
2 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 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合唱又是一门知识性、 艺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合唱训练则按其艺术表现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 生理特征,采用有效的启发和科学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掌握合唱发声的诸多音乐元素。
2.1掌握合
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 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 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谐 和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成人学习歌唱的思维 方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少年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化 思维过渡发展。在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直接感性经验为主,因而具有很 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必须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启发方式,在启发学生歌唱发声的 内在感受和协调歌唱发声机能时采用感觉替代和意象转移的方法,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合唱发声的基本音乐元素 ,从而培养支配自己,调节自己发声机能和器官的能力。在这点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炼准确,不能太 抽象,不能超越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艺术与技术要客观、科学,对学生要民主,通过诸多的 音乐元素本身去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在合唱中获得美的感受,具有美的鉴赏,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 学习决心。以良好的声音状态相互感染,提供其感性认识的环境,从而避免对成人的效仿。
2.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 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 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 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1)什么是轻声歌唱?如何掌握和理解轻声歌唱的尺度?
应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和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
例如: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又如当孩子一个人无意识地边走边歌 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mp或p,而不是mf,掌握 轻声歌唱应在mf以下的mp或p的声音力度上。
当少年儿童们学会了轻声流畅自如的头声歌唱方法后,往往同时也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至此,孩子 们的合唱就能和谐和动听了。
2)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
脱离歌唱单独进行呼吸训练,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其实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训练得当,是有益无害的。 每次排练时,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呼吸练习,长期下去,变成一种习惯,将会逐步获得显着效果。但是 由于呼吸练习不能立竿见影,往往被人忽视。
a、用“闻花”时的感觉体会歌唱的吸气;“啊;好香的花呀”!要求吸气时不耸肩,不出声。
b、用“吹肥皂泡”来训练歌唱的呼气。“肥皂泡象涌泉一样连续吹出,但当心--用力太猛会吹破。” 要求通畅均匀的把气呼出。
c、用伤心时的抽泣体会急呼吸(偷气)。此外,还有多种多样形象的要求严格的发音练习。
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歌唱呼吸入手,是许多有经验的合唱教师常用的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进行嗓音训练,应注意提醒学生将所有掌握的合唱音乐元素运用于歌唱实践。
2.3有乐感的歌唱
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敏捷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并把所感受所理解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有乐感地 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 的歌声表现自己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
1)教师生动的引入,富有感情的范唱,并加上一些适度的表演动作,往往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歌曲的艺 术形象和蕴含的感情。
2)根据歌曲内容,辅之以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如绘制放映幻灯、展示挂图,引进乐器演奏,设置场面 背景等,充分挖掘和展现歌曲的艺术意境,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不断得以深化。
少儿声乐培训计划范文第3篇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往往模仿本科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音乐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音乐技能即歌唱、弹奏、舞蹈能力和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既不能开口唱,也不会动手弹,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艺术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不能完全套用本科院校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而是应在市场的引领下,明确学前教育(音乐方向)的培养目标,即幼儿园音乐教师及各类音乐培训机构专任教师,把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具备一定音乐教学能力、能为幼儿阶段各个年龄层次和各种音乐门类开展教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引领
职业岗位与教学计划的紧密结合就是以清晰而准确的本专业方向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为引领来安排教学。及时把握学前教育市场的发展动态和音乐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幼教音乐人才”和“缺乏什么样的幼教音乐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幼教音乐人才”。如前段时间,市场上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幼儿园的孩子们纷纷学起了中国民族乐器,各类艺术培训中心和琴行也相继开设了古筝、琵琶、葫芦丝等民乐课程,民乐教师们供不应求。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瞄准这一时机,开设《民族乐器入门》、《钢琴与民族乐器维护》等课程,以满足市场对民乐教师们的需求。
2.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
岗位能力即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备的适应岗位需要的技术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就职业教育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可见,在未来的六年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以学生对职业岗位技能的熟练掌握与应用为依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学生,所必备的岗位能力:
(1)能够演唱、编配大量的儿童歌曲,并具备从事童声歌曲编排与指挥的岗位能力。
(2)能够弹奏,编配大量的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并具备在两升两降调式以内熟练移调的岗位能力。
(3)掌握大量的儿童舞蹈动作,并具备从事儿童独舞、集体舞、音乐剧创编的岗位能力。
(4)掌握音乐教学法的内容,并具备从事儿童音乐课程、音乐活动、音乐晚会设计的岗位能力。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避免传统学科式课程建设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或单纯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而是着眼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流程、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等渗透到整个课程建设中去,给学生以充分的、真实的工作过程体验,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能感受到强烈的工作氛围,体验到未来的工作中所要求达到的规范操作和职业标准。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所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课程,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同时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课程设计为四个板块,不同板块的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同一板块间的课程内容按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呈纵向螺旋上升。
1.声乐板块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不同于一般音乐专业的声乐课,一味追求演唱技术、技巧的高难度,而是应该降低对学生演唱技术、技巧的要求,拓展学生声乐学习的领域。声乐板块不仅可以将《儿童歌曲演唱》和《儿童发声方法及嗓音开发与保护》等与幼儿园教学实际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进来,而且还可将《视唱练耳》《声乐作品鉴赏与分析》《童声合唱与指挥》纳入进来。同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选择一些新创作的优秀幼儿歌曲或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将其充实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板块的教材中,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到幼儿园歌唱教学工作的实际。
2.器乐板块
器乐教学板块包括《钢琴》《电子琴演奏》与《手风琴入门》等基础课程,《和声学》《键盘即兴伴奏》等拓展课程也可以纳入进来。由于《钢琴》是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对弹奏者手指能力要求较高,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又没有接触过键盘乐器,所以学生对这门课往往是既感兴趣又有点恐惧。同样,《和声学》是一门纯音乐理论课程,既生涩又难懂,学生面对它,往往会望而生畏。如果只为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像音乐院校的学生那样反复地弹奏练习曲,或者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和声学》的教学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消磨殆尽。鉴于为儿童歌曲编配即兴伴奏才是幼儿园音乐教师最常用的工作技能,所以器乐板块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初步掌握键盘正确的弹奏姿势、正确的触键方式及正确的指法运用后,适时地加入对作品进行和声分析的内容,即《和声学》内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不同的和声语汇与伴奏织体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在此基础上,开设《键盘即兴伴奏》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有关即兴伴奏的正确方法,掌握常用和声语汇及伴奏织体,掌握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歌曲(主要是儿童歌曲)的伴奏方法,使之能够完全胜任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
3.舞蹈板块
与普通专业舞蹈院校培养在舞台上独当一面的表演型人才不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舞蹈课程的设计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从事儿童音乐教学时,不仅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肢体语言的训练,用形象的舞蹈语言让幼儿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幼儿独舞、集体舞蹈的创编与排练。因此,在这一板块中,可以适当降低舞蹈基本技术、技巧的难度,减少《舞蹈基训》的课时,同时,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作品鉴赏》《幼儿舞蹈创编》等课程纳入进来。
4.音乐教学板块
少儿声乐培训计划范文第4篇
??? 关键词 听觉、合唱、音乐元素、掌握。
??? 音乐元素,指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掌握音乐元素, 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的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 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 乐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 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 1 听觉训练
???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后天的音乐教育决定音乐才能。这一才能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 教育的结果,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人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 听觉训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工程。《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 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再好不过地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
??? 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 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 1.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自 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 1)从do、mi、sol、入手小跳进式地开始音阶学习:传统的音阶教学顺序是:do、re、mi、开始,到fa、 sol、la、si,级进展开。实践证明,这种按表面逻辑安排的教学顺序并不符合学生接受音阶的心理。学生初学 不易唱准fa、si和级进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 mi、sol这三个 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 si音,并采用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级进)内心感知音高的 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跳进音阶比级进音级容易得多,而通过小跳音 阶的学习得到巩固,级进音阶学习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 2)在游戏中反复练习、强化音阶概念:音阶音准的概念的建立,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得以强化。为此,需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系列音乐游戏。如游戏“弹钢琴”:学生手持唱名卡片模拟琴键音 阶排列,弹琴者(师或生)击“琴键”,被击者迅速唱出相应音高并高举卡片。“琴键”音准确,则全体学生 跟唱一遍,反之则需“校音”(由弹琴者向“琴键悄悄提示或另请“琴师”校正)。若还唱不正确,则此“琴 键”需修理换新键(即换一学生)。在游戏结束时,应将换下的“琴键”再装入“琴”上试一试,如唱准了, 则表示“琴键”已修好(以此鼓励学生)。
??? 3)设计多样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 :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 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 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贝多芬就是在耳聋的情 况下,完成了他的巨作第九交响乐。
??? 1.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 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 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 用手划拍时,口中念与不同时值相应的节奏唱名:如各种动物不同的行走和鸣叫方
???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一味按谱划拍易使活生生的音乐节奏学习陷入呆板。借 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 生用整个身心体验者音流动的“脉搏”。
??? 在练习时,先用节奏唱名读出节奏,然后做动作与读节奏同时进行。还可听音乐,学生用身体动作将音乐 节奏表现出来。
???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 。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 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 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就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 例:《粗心的小画家》
??? 丁丁说他是 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 先让学生读节奏,然后用念快板的形式
??? 5)在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加进音高。单纯的节奏组合毕竟不是音乐。一旦基本节奏被学生熟悉,必须 尽早引入音高。这是节奏教学的深化,又是感知音乐元素的相互结合,发展变化的起始。
??? 逐步发展音级,变化节奏。
??? 通过以上精心设计的多种练习,不仅可让学生迅速熟悉理解并掌握音乐元素,而且通过掌握音乐元素的过 程成为一种快乐,课堂气氛定会十分活跃。
??? 2 合唱训练
???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 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合唱又是一门知识性、 艺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合唱训练则按其艺术表现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 生理特征,采用有效的启发和科学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掌握合唱发声的诸多音乐元素。
??? 2.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 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 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谐 和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成人学习歌唱的思维 方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少年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化 思维过渡发展。在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直接感性经验为主,因而具有很 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必须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启发方式,在启发学生歌唱发声的 内在感受和协调歌唱发声机能时采用感觉替代和意象转移的方法,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合唱发声的基本音乐元素 ,从而培养支配自己,调节自己发声机能和器官的能力。在这点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炼准确,不能太 抽象,不能超越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艺术与技术要客观、科学,对学生要民主,通过诸多的 音乐元素本身去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在合唱中获得美的感受,具有美的鉴赏,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 学习决心。以良好的声音状态相互感染,提供其感性认识的环境,从而避免对成人的效仿。
??? 2.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 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 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 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 1)什么是轻声歌唱?如何掌握和理解轻声歌唱的尺度?
??? 应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和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
??? 例如: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又如当孩子一个人无意识地边走边歌 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mp或p,而不是mf,掌握 轻声歌唱应在mf以下的mp或p的声音力度上。
??? 当少年儿童们学会了轻声流畅自如的头声歌唱方法后,往往同时也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至此,孩子 们的合唱就能和谐和动听了。
??? 2)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
少儿声乐培训计划范文第5篇
2014年1月~2月,笔者对参与2014年“国培计划”———安徽省幼儿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200多位乡镇公办幼儿园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笔者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结合研究的目的,自制“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教师基本信息,包括幼儿教师年龄、学历、幼儿园办园性质;幼儿园信息技术环境设施状况;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需求反馈。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201份,回收率94.8%,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2%。
二、调查结果
(一)教师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中,女性幼儿教师人数占96.4%;幼儿教师年轻化,35岁以下教师占63.6%;学历集中为专科层次;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占总人数的54.4%,稍多于公办园。
(二)幼儿园信息技术环境设施状况
幼儿园信息技术环境设施是幼儿教育信息化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幼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大部分幼儿园信息技术传统硬件配置已初步具备,但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扫描仪、摄像机的配置率偏低。另外,从问卷开放题“你对信息技术硬件支持需求”及对个别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硬件配备上的最大缺口是人均占有量。在网络开通方面,有75.4%的幼儿园开通了互联网,其中只有26.2%的幼儿园建立了功能较全面的网站。
(三)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通用软件操作能力。在对幼儿教师常用软件或工具熟练操作情况调查中发现,88.2%的幼儿教师能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89.2%的幼儿教师能熟练使用浏览器软件上网、检索、浏览,56.9%的幼儿教师能使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48.2%的幼儿教师能利用常用交流工具QQ或飞信进行交流,29.7%的幼儿教师能熟练操作PowerPoint软件。由于能熟练操作PowerPoint软件的教师不多,因而能利用PowerPoint软件熟练制作课件的幼儿教师只有7.7%。幼儿教师在声音、图像处理软件操作上的能力非常薄弱。
2.多媒体教学资料获取能力。幼儿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素材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下载,但仍有5.1%的幼儿教师不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声音素材;有3.6%的幼儿教师不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图像素材。对教师上网下载教学资料的频率调查显示:56.9%的教师经常从网络下载教学资料,33.8%的教师有时从网络下载教学资料,9.3%的教师很少从网络下载教学资料。由于声音、图像等处理软件操作能力欠缺,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素材再加工以形成自己所需教学资料的能力也很差,能经常做到对教学素材再加工的只有27.1%。
3.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最终要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幼儿教师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情况很不乐观。21.5%的教师不会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50.8%的教师只在教研观摩活动或公开活动中使用,只有27.7%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使用。
(四)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需求反馈
幼儿教师“国培计划”中安排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有限,往往只侧重讲授多媒体素材收集方法与简单处理方法,上机实验操作时间很短。即便如此,仍有70.8%的幼儿教师认为培训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可见参训的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强烈。由于参训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因而对培训内容要求不一:72.3%的幼儿教师希望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结合的培训方式,特别是增加上机操作的时间;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声音、图像、动画的处理及课件制作,81.5%的幼儿教师对在教学中如何科学运用多媒体,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渴望得到指导。
三、问题与对策
(一)信息技术环境设施普及率不高,人均占有量低
幼儿园信息技术环境设施建设的关键是经费的投入,目前政府对省级和市级示范园有政策倾斜,经费投入比较充足,而对农村幼儿园投入较低。政府应在经费上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支持力度,如政府职能部门可搭建“桥梁”,引进高校闲置的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幼儿园自身应积极做好信息化环境设施规划,投入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总之,应多元素、多渠道加快农村幼儿园信息技术环境设施建设速度,缩短城乡差距。
(二)农村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欠缺,参差不齐
幼儿教师要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存储和应用的能力;具有根据保教工作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而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非常薄弱。客观上幼儿园硬件条件不具备,领导不重视,主观上幼儿教师不积极主动学习与应用。大部分幼儿教师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但缺乏督促与具体要求导致行动的懈怠。近年来国家的“国培计划”更多倾斜于偏远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但能参加培训者毕竟是少数,并且信息技术能力要与平时运用相联系,不使用就会生疏。因此,要根据幼儿园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条件实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园本培训,要对每位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三)农村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匮乏
优质的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幼儿教育信息化的支撑与保证。从调查数据可知,幼儿教师有从网络上获取教学资料的意识与习惯,但教育资源匮乏成为阻碍幼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上的教育资源良莠不齐,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需要教师自己改编和再开发。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少,工作任务繁重,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外,还有生活指导、环境创设等大量其他工作,因此很难抽出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制作。这就需要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与幼儿教师密切合作,收集整理幼儿园教育教学、一日活动等相关资料,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整合呈现,开发制作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优质数字化资源并传送到共享平台,以方便幼儿教师的使用。
(四)培训要结合农村幼儿园实际需要
上一篇:少儿英语学习计划{优选5篇}
下一篇:小额贷款个人工作计划{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