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67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5分钟。
小学校园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美感特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11003
1引言
“中学校园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是校园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师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学校园文化特质,探讨了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连山高级中学)这所地处边远山区壮乡瑶寨的高级中学校园文化气息和校园环境特性,对于建立起一个生态良好、景色优美的中学校园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工程概况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连山高级中学)地处广东省清远市边远山区的壮乡瑶寨,位于该县县城的西面,校园地形呈等腰三角形状,占地面积300000m2,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育局直属高中。该校现有1幢5层综合楼、3幢6层的教学楼、3幢6层学生宿舍楼、1幢6层教师宿舍楼、2幢4层的实验楼和一间约300m2建筑面积、供500多名壮、瑶族和汉族留宿学校师生用膳的食堂,各有1座正在规划建设的、建筑面积约1000m2的阶梯式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及建筑面积约600m2的室内游泳馆。校园右侧为通往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等地的国道G323线过境道路(广德路),校园前面则为通往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和肇庆市怀集县等地的省道S263线过境道路并与广德路连接。整个校园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约20000m2。本规划设计主要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绿化,以美化校园环境,增加园林建筑小品,突出地处壮乡瑶寨民族中学校园文化特色,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为前提,以景致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平台,促进连山高级中学品位的提高,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
本次校园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综合楼前广场、教学楼后院与师生宿舍楼前庭之间的小广场、学术报告厅广场,以及园林式生物和地理园。
3设计构思
本次连山高级中学校园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首先要充分体现地处壮乡瑶寨的中学校园文化气息和校园环境特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中学的校园景观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地引导作用。
其次,探索园林建筑空间环境景观与校园文化意境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创造一个能展现壮乡瑶寨中学校园文化气息和校园环境特性的教学环境及理想的生活家园。
本次规划设计的目的是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连山高级中学校园的园林绿化,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小品,采用节点细化、整体粗放及韵律节奏与景观序列的表现手法,调整校园景观表现形式,赋予师生一个优美、舒适、宜人的园林景观视觉,使校园文化气息和校园环境特性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强化。
4设计原则
4.1选择性原则
中学校园的园林绿化是整个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教育的活标本,校园的绿化率和绿化效果对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起到很大作用。
连山高级中学校园园林建筑小品的景观布置、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总体布局,在不影响到综合楼、教学楼等主体建筑景观视觉并用建筑空间整合通透性要求的前提下,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善于利用地形并结合自然环境,与建筑、园林植物互相配合、互相渗透;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校园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方面,除了将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作为体现壮乡瑶寨中学校园文化气息和校园景观之美的重要内容予以关注外,在树种选择方面,要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外地珍贵的驯化后生长稳定的树种为辅的原则,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树种。在本次规划设计中,将阴香(Cinnamomum burmani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定为该校园的基调树种。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路段,还分别选取了以原有的阴香、桂花、樟树为主,红花紫荆、尖叶杜英、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秋枫(Bischofia jav anica)等为辅的树种搭配形式,选取以樟树、尖叶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红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白玉兰等为主,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秋枫等为辅的树种搭配形式,使之具有相对强烈的统一感和韵律感。让师生们感慨到重新规划设计、改建后的校园犹如花园般一样:舒适宜人,环境优美。
4.2兼容性原则
在规划设计连山高级中学校园的人工景观时,在满足校园景观最佳格局的情况下,力求“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融,校园景观中新的园林植物造景与新建的建筑小品和园林小景互为补充。”连山高级中学的校园观布景结合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借助于周围山体、水体等自然景观并以自然生态为主、校园的人工景观为辅,二者相互兼容。在规划设计校园的人工景观时,在满足地处边远山区壮乡瑶寨中学校园景观最优格局的情况下,尽量保留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等相对理想状态在内的原有生态自然现状和自然景观,使之成为校园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化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协调。
2013年4月绿色科技第4期
覃静静,等:边远山区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园林与景观
4.3统一性原则
校园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休闲、游憩的需要。因此,这所地处边远山区壮乡瑶寨的连山高级中学校园景观在形象上应是简洁、大气、舒适、优美、实用、宜人,色调和谐明快。在规划设计方面,“除了在景观整体考虑校园景观具有独特的风格外,力求在园林设计风格、构造手法有所变化。”如该校园的道路绿化,采用乔灌花木高低搭配、错落有致的布置手法,并分段设计不同风格、不同形式和不同构造手法且连续不断或动中有变的“绿色长廊”。 又如综合楼前广场的绿化采用以阴香、桂花、樟树等乡土树种为校园基调树种为主,以红花紫荆、白玉兰、秋枫等小量外来树种为辅的搭配形式,使之具有强烈的统一感和韵律感,更好地体现设计原则的统一性要求。
4.4简朴、自然、经济适用原则
连山高级中学的校园景观宜简朴自然、经济适用,要尽量避免过多的几何构图的景观;大面积的绿地,如教学楼后院与学生宿舍楼前庭之间的小广场,基本上以中小乔木、草皮为主,局部点缀带状、球形灌木。重要景观节点、校区道路沿线和教学楼等主体建筑等周边,可适当安排多层次、多样化的绿化配置。
5设计方法
5.1校园景观要素的布置要增强功能区景观的视觉
效果针对静态中师生的视觉特性,在校园景观要素布置时,考虑到学校的自然生境,以及现有土地、水电等资源的开源节流,还有校园里面不同功能区域视觉停留时间的长短所带来的影响,着重考虑建筑空间的围合与“开放”空间的景观布置相结合,通过相互联系的学校综合楼与教学楼等主体建筑、校园道路、连廊、广场、运动场等过渡空间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多层次、多变化的园林建筑空间,达到园林绿化景观与校园文化意境的和谐统一。
对于校园里视觉停留时间较长的园林景观,其景观要素通过强化处理,衬托主体景观,增强功能区景观的视觉效果。如正在规划建设的学术报告厅这块区域,我们在报告厅广场设计并设置一尊孔子全身或半身的雕塑,雕塑底座周边下配置适应于本地种植的红檵木、毛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黄叶假莲翘(Duranta erecta)等花灌木,周围或可布置略带一些连山壮乡瑶寨民族文化元素的景墙、园林建筑小品和园林植物等,以衬托报告厅这一主体建筑景观,进而还可加深这个区域景观的视觉印象,让师生置身在严肃、紧张氛围的同时,感受更多的亲和力、吸引力。
5.2校园景观尺度的确定要符合师生视觉感受的要求
在中学校园里面,动静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是宜人的尺度,“步移景异”恰恰反映了这一点。随着师生们园林景观欣赏水平的提高,其景观尺度感也在不断地增加,而校园的景观体量也要相应加大。在连山高级中学校园内占地面积较大的空旷区域,规划中的学术报告厅广场、园林式生物和地理园、教学楼后院与学生宿舍楼前庭之间的小广场,以及拟改建的综合楼前广场等区域,在其景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小品,其规划设计风格也是气势磅礴的。在如此大的空间中,“大手笔”的园林植物种植、大气派的园林建筑小品与现代化中学校园在内涵上更为协调,更加符合师生的视觉感受的需要。
6校园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表现形式
在连山高级中学校校园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表现形式方面,我们既要建立在使用功能之上,也力求简明且符合设计的目的。但在植物景观造型上则采用了理性的方式去提炼形式与探索园林的设计空间,以和谐、舒心、完美和充满文化气息作为校园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追求个性的目标。
在连山高级中学的校园景观视觉效应方面,校园景观中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重视师生的视感变化并用此实现美感特性中序列、节奏、韵律等法则的应用。而这些法则在该校校园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上的应用,又是实现富有动感、协调、优美的景观效果和营造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手段。
6.1校园景观序列要通过引导、渲染和展现,促使师生
产生视觉感受在本规划设计中,连山高级中学校园景观序列是:“利用建筑中常用的具有引导作用的轴线组织外部空间序列,创设一个动态景观序列”,使休息、活动、交流空间显得严谨而有序,使校园的绿化率得到提高,较为规整的空旷区域与校园建筑相协调。在连山高级中学现有校园道路、规划中的学术报告厅广场、教学楼后院与学生宿舍楼前庭之间小广场等较大的空旷区域,在节奏、韵律的基础上营造一些园林绿化景观高潮,如在该校约800m2综合楼门前广场中轴线中央设置一座标志性雕塑,广场周边分别按列植、片植方式间种或套种阴香、红花紫荆、桂花、黄金榕、银杏(Ginkgo biloba)、红檵木等乔灌木,配置色彩绿篱,提高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可使师生在行走或漫步游览中获得更高层次、更加完美的精神享受。
就连山高级中学的校园景观序列而言,并且至少要有一个景观的高潮。景观高潮,可以是具有景观特征的自然景观或是园林建筑小品、雕塑等人工构造物。又如在该校的实验楼前面与运动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室内游泳馆之间的校园道路绿化设计,我们选用了以间隔种植方式种植尖叶杜英、白玉兰、秋枫、桂花、樟树等乔木,适当配置以红檵木、福建茶、黄金榕、毛杜鹃等花灌木为主骨的造型植物或段落式绿篱,以此并通过景观序列去引导、预示、渲染和展现,使师生体验到景观高潮所产生的视觉感受。
6.2园林植物的配置要讲究节奏、韵律的景观艺术
构图校园景观中的园林植物配置,讲究的是乔灌木、花草和藤本植物的合理搭配,高中低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节奏、韵律是连山高级中学校园道路绿化景观艺术构图的重要手法之一。就该校现有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而言,校园道路两旁的景观采用简单韵律、交替韵律均可,即校园道路两旁的行道树突出等高、等宽的绿色屏障并以等距离种植形式出现,或选择种植两种及以上的园林植物交替等距离出现,以形成乔灌木、花草和藤本植物配置合理的连续构图来展现校园道路绿化景观的效果。如园林式生物和地理园周边,选择了观赏价值高,又有较强抗逆性的树种桂花和银杏种植,树下则种植红檵木、毛杜鹃等花灌木,使之具有高低层次和韵律变化且植物种群特征鲜明,进而还产生了色彩、形态、季相等景观变化,使得这一区域的园林景观具有强烈的统一感和方向感。
空间较大的区域,以采用起伏曲折韵律为宜。如学术报告厅广场与教学楼后院与学生宿舍楼前庭之间小广场的校园道路绿化,我们采取了以分段列植的方式种植一些对当地气候环境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树种,如: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及耐热、耐旱、耐风、抗污染的大叶紫薇等乔木,配置诸如黄金榕、地稔(dodecandrum)绿篱,可使该校的校园景观元素在形象上更好地体现出来。
7结语
作为地处边远山区壮乡瑶寨的连山高级中学,其校园的园林绿化景观,旨在突出简洁、明了、大气,整个校园融合了激情与浪漫、传统与时尚、古老与现代的设计风格,运用先进的园林设计方法,营造出了舒适、优美、宜人的景观意境。
在校园景观中的园林绿化方面,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力求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浓淡相宜、层次分明,效果显著,整个校园的绿地率不少于45%,绿化覆盖率不少于35%。
在园林建筑小品方面,要充分展现连山壮乡瑶寨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
参考文献:
小学校园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园林绿化设计;生态化;人文化
1 对校园绿化的认识
校园绿化是成功地进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以教育为本,环境育人的社会新潮下新校园的热潮也不断涌出,因此规划校园绿化设计应加以重视并重新来认识它。校园绿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面貌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联系校内各功能区的必要手段,对发挥校园环境的生态功能、提高环境品质、塑造人文环境、划分空间与营造景观等起着重要作用。
2 校园绿化规划主导思想
绿化设计应遵循校园景观总体规划,校园景观总体规划讲究五重:重心、重轴、重环、重园、重带的规划格局。校园绿化设计要营造出心、轴、环、园、带环境空间,在营造同时得以生态绿化和人文绿化为主导思想。使绿化简洁、大方、便民;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校园文化的延续。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大学学子的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从生态出发“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人文型的设计思想。如江西师范大学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为护校河,校内一条长达5千米的健康小道环绕校园,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勾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画面,学校生态化建设可圈可点,绿脉以生态林带、湿地系统、疏林草地为骨架,在生态林带设小品、雕塑等人工景点,别有一番韵味。
3 大学校园绿化的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的生态性原则。因地创造植物生长条件,使校园环境充满生机。“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是学校景观 “适地造树”、“适景造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绿化生态配置,崇尚自然原则。绿化配植应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配置时应突出树木的生态优势,应以树木为主,草本为辅,这样能很好的增加绿化覆盖率。于此同时绿化设计又必须要避免影响建筑的通风和采光,对一些有毒有害树种要尽量少用或则不用。应“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寻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3)树种的选择“以绿为主”的原则。选择树种时应注重文化性、科普性、趣味性相结合“以绿为主”,使绿化不仅成为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也是学生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扩大学习层面的重要点。如湖南科技学院全园以香樟、桂花为骨干提高人的绿视率,可以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以香樟、白玉兰、桂花、红叶石楠为基调,形成基调和谐、特色分明、景观生动多变的景观效果。(4)“以人为本” 的教育性原则。“人”是景观的使用者。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是关键,做好总体布局减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都能说话,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5)主题校园的特色原则。塑造大学的绿化特色应把握校园主题,挖掘校园历史、文化、生活等素材,注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同时还要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和学科特点来设计,充分利用校园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例如湖、河、水体等)和校园内有特色的以及有代表性的建筑景观来塑造有特色的校容风貌。学校绿化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在自然中见人工。如江西师大瑶湖新校区环境景观通过“校在绿中、林在校中、景在湖中、学在境中”的园林造景手法,以记忆的片段和主题文化园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了从国立中正大学到江西师大的发展历程和名人轶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一大亮点特色是“全国生态校园示范基地”,在校园内养有梅花鹿、老山羊、黑天鹅、斑嘴鸭、绿头鸭等野生动物,被授予“野生动植物保护示范校区”,称号,被众多国内外朋友称为“中国最美校园”。
4 校园绿化的植物配置法
(1)“点”配置法。主要指一些地点的处理,比方如大门的入口处、办公楼的入口处等等得显得庄严又不遮挡视线,这通常称谓“门面” 是第一印象。所以植物的配置设计必须要求简洁别致。比如种植槽或花坛的植物配置,可用七彩扶桑、洒金榕、红花继木、黄素梅等植物;门前有空地的,可采用灌、乔、地被搭配造景,也可成行成排种植观叶观花灌木;还可以配置时令花卉摆设,色彩图样常换常新,变化多姿。(2)“线”配置法。校园周边防护带绿化、校园道路两侧的绿化、运动场周边的绿化等,它们像蜘蛛网络一样连接着一片片的绿地,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校园道路两侧行道树的选择,主要以荫庇为主,可用法国梧桐、黄槐、羊蹄甲、相思树等阔叶树木。如果道路离教学楼、实验室等建筑的距离小于5m时,则不应该选择阔叶树作为行道树,可用花灌木、绿篱作路旁绿化植物,也可以选择鱼尾葵、龙柏、落羽杉等树身耸立、遮蔽性小的植物为佳。(3)“面”配置法。指面广、量大的绿地,如校园内游憩绿地,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前后面积较大的地块。其目的是为了在建筑周围形成一个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其布置形式首先要服从建筑功能的需要。如在教学楼、图书馆的南面,实验室南北面的绿化,应考虑室内的通风采光需要,在建筑东西侧,可选择一些快生阔叶大乔木,以防日晒。在离教学建筑一定距离,且面积较大的地块,可规划为校内游憩绿地,成为全校师生课余交谈休息的场所。(4)“空间”配置法。绿化空间指垂直绿化,包括屋顶绿化、花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主要是利用小土地获大面积绿化,丰富绿化层次和形式。如屋顶狭小、土层薄、易积水等缺点,在植物种植时应慎重,要以灌木、草本花卉为主,也可结合水池、小型假山、园林小品等布置,尽量打造出安静、幽雅、空气清晰的环境;如建筑的角隅线条生硬,通过了植物进行缓和最为有效,宜选择观叶、观花植物成群配植,也可略作调整,栽草,再植花灌木组景。
5 强化校园绿化管理,配置合理的给水系统
园林绿化讲究“三分种,七分管”的特点。绿化的维护目标应当是保证花草树木的健康生长、表现设计意图,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的艺术创造。在维护经费较紧的情况下,校园绿化养护应当按主次轻重分级管理,并制订相应的要求标准监督实施。绿地给水系统主要有景观水源补充用水与绿地浇灌用水。绿地以利用地形坡度自然排除雨水为主。主要的道路与铺装广场宜设雨水井和管道排水。
6 结论
从各优秀的大学校园规划中不难看出生态化和人文化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校园的绿化都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出发,满足校园内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一系列空间要素的需求出发。通过园内的绿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空间,营造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和美学价值的绿化。绿化是校园建设的亮点,是体现生态、人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徐庚阳.大学新校园景观的人文性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4).
[2] 吴为廉.园林工程规划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
小学校园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规划;环境特色;文化意识;文化脉络;交往空间
Abstract:After analyzing existed question of campu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urrently,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fter that,taking the campus planning of the HuangLongshan part of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these aspects such as how to create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continue the cultural venation of the original campus and build a diversified communication space which is able to create strong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are discussed, with a view of promoting the concep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effect in campu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campus planning;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awareness;cultural venation;communication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79-03
1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扩建、改建、或新建等加快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由此掀起了校园规划建设的热潮。然而,我们注意到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过多注重满足教学、办公和生活等功能要求的硬件环境,而对于校园文化、交流方式等软件环境很少或没有深入地考虑。但是,这些软件环境对于大学整体个性的形成、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体系来实现[1]。为了使师生能在学术交流更广泛、学科渗透更浓厚的环境中工作学习,高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师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宜人环境。
2 当前校园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空间的有机联系
自1933年《雅典》制定以来,功能分区逐渐深入人心,严格的功能分区能使整个校园的规划结构清晰,但却制约了师生对各功能区的合理和充分使用。首先,它使得校内各功能区相互割裂,造成校园结构分散以及空间和设施的严重浪费。其次,把满足功能要求作为主要目的,在各个明确限定功能的区域师生的活动也是受到限制的,这种缺乏偶然性的空间是缺乏活力的。功能划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如果各功能分区之间能够保持柔性的衔接,或许能使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非物质性要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培育。
2.2 缺乏师生交往的空间
校园生活是一个复杂而随机的过程,大学生较中小学生有更多的交往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中要考虑设置交往空间。根据大学师生交往活动的不同,交往空间小到师生日常交往需要的适宜小环境比如在一棵树下、凉亭内等安排适当的座位供师生随时使用,大到中心广场、图书馆等场所。台湾大学黄世孟教授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评价校园交往空间:“校园内可讲故事的小地方就是好场所”。然而,许多校园规划没能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为师生创造相互交流的空间场所,没有为师生活动的多样性提供条件。
2.3 缺少文化氛围的营造
新规划建设的大学校园,由于所有的建筑与环境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导致设计师往往缺乏充足的分析和盲目追求建筑与空间风格的新颖,形成大量尺度、风格等与校园不相适宜的建筑与空间。优美的校园空间应体现在各建筑之间围合所形成的群体空间尺度宜人以及不同时代建筑的传承和融合,而不是单个建筑的标新立异。同时,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设计师往往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比如整齐划一的宿舍、苍白的色彩、狭窄的人行道、追求时尚而没有文化底韵的教学楼等等,无不反映设计者对校园文化氛围的漠视[2]。
3 校园规划建设中环境特色、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建筑物、园林绿化、各种生活设施等组成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学术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师生精神面貌等组成校园精神环境(即狭义的校园文化)。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的育人环境,对师生的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方面起着引导作用,对师生的个性发展起着塑造作用。
3.1 校园规划建设中环境特色的重要性
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起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而且能舒缓压力、启迪思维和激发灵感。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使师生在校园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能够激发师生积极创新和勇于开拓。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先生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3]
3.2 校园规划建设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在学校历史人文精神或专业办学特色中,或校园所处的特定地域环境中以及校园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建筑中[4]。师生通过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北京大学未名湖等这样极具人文与历史韵味的特定空间环境或建筑,可以逐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处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空间中,会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特殊的熏陶感受,并进而内化为信念,激励师生积极上进,这便是创造校园文化空间的积极意义[5]。因此,在高校校园规划时,为了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应通过公共空间和人性场所地等的设计,在视觉和功能等方面充分体现校园文化。
4 武汉工程大学黄龙山校区规划实例
4.1 校园建设现状及基地概况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0.58hm2(1587亩),此次黄龙山校区规划用地范围为流芳校区北部新征用地(如图1)。黄龙山校区占地26hm2,位于现状流芳校区北侧,与流芳校区隔武黄高速相望。校区北枕黄龙山,南临武黄高速公路,西邻一工业厂区,东至高新一路穿山隧道。校区用地范围内现有较多破旧的民宅,有些正在拆迁。用地范围内除两口池塘外地势较为平坦,周围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如图2)。
4.2 校园规划总体构思
4.2.1 营造特色鲜明的宜人环境
4.2.1.1整体性、标识性的建筑空间环境
考虑湖北地区的气候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建设上体现湖北地区建筑所独具的荆楚风貌;同时,在校园整体形象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强调各单体的个性化设计,着力打造新的标志性建筑群。为突出综合型大学的特点,在建筑单体中采用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手法;同时,各建筑采用相同的立面元素形成统一的立面风格,各建筑间用连廊相连,加强建筑群的气势,突出建筑群的标志性。
4.2.1.2有机延续的生态网络
在设计中,为了实现黄龙山校区和原流芳校区在景观上的良好过渡,我们围绕“公共教学楼艺术学院组团楼群核心”,构建中央生态廊道,达到新老校区景观的有机延续(如图3)。同时,结合武黄高速公路绿化带和黄龙山绿化组团构建黄龙山校区生态网络。
4.2.2 延续校园人文脉络与肌理
由于被高速公路阻隔,规划中如何将黄龙山校区与原流芳校区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我们规划构思的重点。规划中,我们将流芳校区的人文景观轴线延续到黄龙山校区,使之成为两校区联接过渡的脉络;同时,通过有序的组合与划分,使黄龙山校区的功能融入整体构图肌理,并与流芳校区的建筑风格、环境特质等肌理相协调。在整体规划结构上,通过“一轴一核多心”的规划理念延续校园脉络与肌理(如图4)。“一轴”为贯通两校区的人文景观轴。“一核”是指由滨水游园及防护绿带等组成的中央生态核。“多心”是指将若干建筑组团围绕着校区“一轴一核”簇群式发展,是以生命体细胞生长的方式推动校园的逐步成形。这种空间组织方式便于形成相对独立的高效系统,有利于增强校园环境的识别性、适应校园环境分区互动性以及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
4.2.3 构建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顺应高等教育从以往单一向学生灌输变为更强调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趋势,校园内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也应由课堂向室外空间拓展,这种理念应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本规划构建了4个层次的交往空间:第一层次是中央核心绿化区;第二层次是建筑组团之间的绿地及各交往轴;第三层次是建筑组团各部分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平台等。结合师生活动特点,通过完整便捷的步行网络,将各个层次的交往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外部活动空间体系,为师生学术交流、休闲娱乐等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场所。
4.3 校园规划整体特色
4.3.1 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特性
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发展,是校园个性魅力的所在。黄龙山校区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既为规划提供优质的景观资源,又对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将人工环境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谋求两者最大的和谐。为此,本规划采取的设计手法是:首先,保护天然的山水形态与生态格局。充分利用黄龙山山体景观背景,对内部池塘保留并进行局部改造,透山露水。其次,设计空间廊道与自然环境保护面,突出其景观价值。指状伸入的水面与学院教学组团空间呈现出咬合之势,二者之间达到了有机融合的整体景观效果(如图5、图6)。
4.3.2 有机整合、系统合理
本规划按照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布局规划等,不仅仅着眼于校区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也着重考虑新老校区的脉络延续以及校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脉络肌理联系、内外功能组织、道路系统组织和景观格局等方面,形成了传承与发展的脉络肌理、衔接互动的功能分区、结构清晰的道路系统等特色,力求使黄龙山校区与原流芳校区以及周边城市环境良性互动、有机融合。
4.4 校园规划建设中彰显的校园文化
4.4.1.校园人文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武汉工程大学的发展像其他高校一样都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步成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留存下来许多有形无形的“痕迹”,这些“痕迹”既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无形的烙印,还包括以建筑与环境的形式固化在校园中所形成的标志性符号或独特的校园风格。然而,人们只有通过镌刻着不同时代学校发展轨迹的校园建筑和环境,才能直观感知学校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并产生深刻印象[6]。黄龙山校区规划充分尊重原有的历史特色和发展历程,通过对建筑与环境进行精心设计与建造来传承这种风格和标志性符号并将校园人文历史发扬光大形成新时期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传承与发展在物质空间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建筑组群形态的传承和发展:建筑群延续原有流芳校区的建筑组群形态,采用了开放式的院落组团形式,实现了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使建筑艺术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折射出具有文化底蕴的创新性校园文化。
4.4.2 公共空间的活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设置地下通道使黄龙山校区与流芳校区形成完整连续的步行和车行系统,使两校区得到了紧密的交流和联系。在黄龙山校区内部,公共空间的活力体现在:(1)公共空间设在人流的必经之处或人群较多的教学楼群周围,并采用宜人的尺度组成丰富多变的序列,形成多样化的趣味空间,增强公共空间的活力[7]。(2)建筑趋向组群化,以便于各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公共空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师生在这样的场所中得到精神层面的提升[8]。
在校区内部,设计不同主题和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群三面围合,面向校园主干路,设有以“务实”为文化主题的半开放庭院空间;以“青春”为文化主题,在校区北部设置体育运动场地,在校园入口处设置亲水平台和滨水小游园,从而组合成不同尺度和形态的开敞空间。这些多样化的空间为师生的交往提供了宜人的场所,为校园文化内涵的积淀创造了条件。
4.4.3 多样化交往空间体现“以人为本”
本规划本着为师生营造一个人性化的工作学习环境的目的出发,注重拓展除教室、宿舍等正式场所以外的室外交往空间,比如建筑外部空间、绿地、滨水地带等。结合师生活动特点,通过完整便捷的步行网络将4个层次的交往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外部活动空间体系,满足多样化的交往需求。例如,在黄龙山校区的景观轴线上设计了中央核心绿化区与体育运动区组成的公共活动综合带,将教学区中央核心绿化区等功能区以最便捷的路线串通,符合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要求,体现包融性与以人为本。
5 结 语
为增强校园的归属感和内聚力,需提高校园建筑和空间的整体性和标识性,加强校园景观绿化的个性化和多功能设计,着力打造环境特色鲜明的校园。同时,校园规划的文化观念应在校园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校园规划来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合理空间体系。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应基于校园所在的地域和校园文化背景,对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体现师生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突出独具学校特色的精神内核,为师生营造宜人的、人文气息浓厚的工作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倩,陈建. 非物质性要素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J]. 中华建设,2008,(7):38.
[2] 王刃. 析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发展趋势[J]. 中外建筑,2006,(03):45-47.
[3] 朱九思. 大学生命的真谛[M]. 高等教育与研究,2000( 5).
[4] 张先玲. 我国现代高校校园规划总体布局的思考[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2), 34(1):172.
[5] 梁礼明,芦峰. 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刍议[J]. 中国西部科技,2008,07(09): 82-83+12.
[6] 刘军,于立凡.传统校区的保存与发展―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校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3, (12):74-75
小学校园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题记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是整个院校对外的门面,是全校师生员工生活、教学、科研、工作的场所,是学校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生态绿色校园的营建
大学校园,早已不再仅仅是供天之骄子们学习求知的园地,它更是当代大学生们生活、娱乐、运动、交友、彰显个性的天地。单一的教与学的功能对于那些紧跟时尚潮流、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一代而言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在对一些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调学生都认为,一所理想的高校,除了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外,其校园环境的优劣也是他们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他们希望在一个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态忧患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不断地提高。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环境同样也受到了这样大背景的影响,生态校园应运而生。
生态校园首先是绿色的。只有绿色能够宽厚地将其他校园元素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有了绿色的植物,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的旋律;便有了仲秋丹桂飘香,银冬白雪缀枝的美景,校园才能生动起来。
1.校园绿化的作用
校园绿化与学校的整体规模、办学类型、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校园其绿化设计内容也各不相同,但都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1)可以为师生创造一个防风避暑、美丽幽雅、景色怡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通过对校园的绿化美化,让美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学习热情,丰富其学习生活,提高其学习兴趣;
(3)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勾勒出曲折美丽、蜿蜒起伏的林际线,为校园师生围合出各个极富层次感的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通过校园内大量的植物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自然知识,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尤其大中专院校,这种作用更加明显。丰富的树种种群,通过挂牌标明树种,使整个校园成为植物学知识的学习园地。(图1)
过去我国对于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受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往往过多地强调实用功能而较少考虑校园与环境、生态、学科发展、学生成长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各大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其校园环境和生态建设。川大江安校区以“曲水环绕、绿岛成荫”为主题,着力构建了一个活水公园式的生态园林校园。天津大学则力图建设一座以水为主体的生态校园。浙江大学将“以水筑镇,以水筑园”,在杭州西部打造一座占地8700亩的巨型“大学园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则充分利用原生态地形,依山而建,建筑与景观穿插在延绵起伏的山脉间,生于自然,融于自然。(图2,3,4)
越来越多的高校新校区开始将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其实所谓生态的,就是因地制宜的、破坏和改变最小的,越是生态的,就越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
生态校园还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的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2.生态校园绿化的特点
校园建设具有学校性质多样化、校舍建筑多样化、师生员工集散性强及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校园的绿化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才能显示出各自特色,并取得优化效果。
(1)与学校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特点相适应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众多,其绿化除遵循一般的园林绿化原则之外,还要与学校性质、级别、类型相结合,即与该校教学、科研及实验生产相结合。
(2)能融合统一多样性的校园建筑
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多种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学校其规模大小、环境状况、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校园绿化要能创造出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绿色的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校园不仅环境质量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
(3)能满足师生员工的各项室外活动
在校学生上课、训练、集会等活动频繁集中,需要有适合较大量的人流分散和聚集的场地。校园绿化要适应这种特点,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空间,否则即使是优美完好的园林绿化环境,也会因为不适应学生活动需要而遭到破坏。
(4)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绿地指标
一般高等院校内,包括教学区、行政管理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和卫生保健等功能分区,这些都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进行合理分配绿化用地指标,统一规划,认真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绿地率已达10%,平均每人绿化用地已达4—6平方米,但按国家有关规定,要达到人均占有绿地7—11平方米,绿地率超过3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3.绿色生态校园应考虑的功能
(1)保护校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坚持可持续发展
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为他们提供文化生活的交流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创建和发展大学校园生态公园
此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
大学校园生态公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校园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设计,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场所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游览观赏价值,甚至是能给观者以生态的体验并由此产生生态教化作用。
(3)始终贯彻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
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稳定性为目的。
(4)实现大学校园生态管理
推崇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使仅靠步行与自行车即可方便出入各个区域。对于校区中的水体应建立良性的循环系统、雨水系统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做到处处体现生态、节能与环保。
二、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
生态校园不仅仅体现在校园景观的生态上,也同时体现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上。大学自诞生以来,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创建、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形成一种优良的教与学的氛围。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就是要通过校园景观建设来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学子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使千万天之骄子步入大学殿堂就受到大学精神的无形感召、办学理念的无声召唤,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承和实践者,是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同时,人文校园,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校园的所有建筑及其设施应该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它不应该是为设计而设计,它不只是为了展示一种建筑的气派或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美观,而是应该供每一个师生方便地使用。
建设人性化的校园,需要从了解人性开始,知道作为一个人的各种需要:人们都需要交流,害怕孤独;既需要运动,也需要休息;需要安全,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也爱跋山涉水、穿越障碍;需要被人关注,同时也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普通人的需要、生活、体验出发,只有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三、如何实现大学校园的生态化
1.慎重合理地进行校区选址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区都选址于城市郊区,那里有保留较好的原始自然生态,本身就对实现校园生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维持自然原生态,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新建校区势必要在原生态环境上破土施工,对原有生态状况的破坏不可避免,但可以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做好动工前的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
3.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可结合当地的地势、植被覆盖状态等进行校区的规划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可以保护原生态。
4.利用独一无二的基地自然环境塑造富于特色的校园个性景观
大学校园被称为“象牙塔”,随着校园郊区化的趋势,大学的师生们与外界的接触也比以往要少;相反,待在校区内的时间增加。因此,校园的合理建设、生态化建设就更显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对于生态理念的引入,多数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生态”两个字并不仅仅等于高绿化率和不污染环境,虽然这两点是极具代表性和非常必要的,但“生态景观校园”还有更深的内涵,涉及到地域性、如何保护与节约自然成本、如何让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循环相生,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以及如何让自然元素在城市中体现等方面。“生态景观大学”的建设还有待设计规划工作者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何镜堂,黄沛宁.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建筑与文化,2007年第5期.
[3]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建设科技,2006.
[4]张莉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式规划设计探讨.济南大学报,2007.
[5]李东云,冯刚,王雪莲.生态化大学校园设计的思考.建筑,2008.
[6]刘志强.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山西建筑,2006年第24期.
[7]刘志强.现代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四川建筑,2007年第1期.
[8]刘志强.自然、人文与开放的融合——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第1期.
[9]胡斌.山水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山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王海蒙.山水园林环境·人文校园——南京大学浦口校区规划.华中建筑,2002年第2期.
小学校园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校园景观;图底关系;平面;立面;空间
小学校园景观看似普通,但在学生的世界,含有内在的童趣。好的景观可以愉悦地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小学校园景观图底规划理论中,我们可以用图与底的关系分析学校景观的美,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判断。由于人们对图形所展示的信息反馈更为积极。作为“底”(背景),主要衬托出“图”(图形)这一封闭形状,则是通过大脑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识别。图与底的关系是反映校园景观中的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人们的视知觉能力对图形感知。校园景观,由视知觉感知的图和底,空间形态的结构关系,能更好地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美。针对我国城市小学校园景观的特殊性及场地的局限性、规划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小学校园景观关于图底规划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更深刻、具体的研究。图与底的关系不仅能为小学校园人性场所营建增添美,也使小学校园环境的生态建设、功能布局和环境营建等方面更为完善。基于图与底的关系,合理营造人性场所,确保更好的小学校园景观。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即“图底规划”,从微观的视角切入,以建立人性场所为支撑。学校的教育更侧重个人素质的培养,重视校园景观空间的建设,为场所精神塑造理想的土壤。人们对建筑实体与校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图与底的思考,景观要素与其周围的环境及其所含有的色彩图案等也需要进行主观与客观的搭配,用符号形式美化人们活动场所。
一、平面上的图与底
校园景观从校园基址的平面上分析,当校园建筑物作为“底”的背景时,校园内的景观就是“图”。图作为景观元素的构成部分,是封闭性的。我们调研发现,校园的景观与其校园的建设用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从北湖小学和武汉市人民小学的校园总平面看,校园内建筑围合的空间为图,建筑被视为底。反之,校园景观及其周围环境就被作为底。当然,建筑也有其自身的装饰,图底的转换也与其自身的细部设计有联系。从平面的功能布局、植物搭配等,将校区景观内部的景观斑块和校园景观中生态路径进行拓扑分析,把景观斑块抽象为节点,把生态路径抽象为连线,系统分析节点与连线之间的拓扑关系,用于构建其生态校园路径的设计与景观搭配的和谐性。地面铺装也是校园景观细节设计的构成元素之一。用特色铺装图案对校园地面进行装饰,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大兴第一实验小学,活动区域中一些游乐空间,是用图案形式绘制在地面上,划定出学生游乐空间。
二、立面上的图与底
景观元素的构成是由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存在的。当我们在进行设计时,为了优化校园景观,就应该对构成景观的建构筑物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装饰。以回民小学的建筑外立面为例,该学校对其墙面进行了垂直绿化。绿色植被与墙体自身的色彩对比鲜明,如果进行图形的抽象,我们可以获取优美的图案。以建筑立面为背景,附着在建筑表面绿色植被有规律地装饰其上,图案美观。例如,很多小学校园建筑外立面色彩单一,可以借鉴回民小学的建筑装饰,对其外立面简单地垂直绿化,改善单调、乏味的表皮,使立面内容更丰富,提升校园景观的绿意与蕴涵。也可采用其他方式为校园景观建筑外立面增色。校园景观设计的形式构成不都是程式化的、一成不变的。利用一些盆栽植物对小学校园室内外景观进行装饰。也可通过对墙体进行再设计,借用学生的艺术创作作品,特色涂鸦板报等形成校园景观独特氛围,如室内文化墙,或者是空间界面装饰等。盆栽植物中,借用花卉对校园景观进行装饰,给人以欢快、热烈的气氛。我们把经改良的墙面,为校园景观增加文化内涵,体现校园的素质教育特色,同时摆脱校园景观设施的限制,合理利用景观元素丰富校园。如振兴路小学在校园内设计了文化墙,但是三个立体的构筑物确实为学生谋福利。如果在很有限的校园面积内,仅仅看到墙面部分是单调的、空洞的,通过主观性的设计使墙体的内容更多元。像回民小学有展示空间,利用建筑立面设计的文化墙及橱窗展示出学生的成果——剪纸图案。一方面体现了校园景观文化,另一方面是对墙体有效的利用,丰富了建筑内部立面效果。
三、空间中的图与底
图与底的层次变化,校园景观达到在有限的空间内较佳效果,就要增加使用多种途径来强化景观的进深感。巧用空间的关联性创造景观的层次感最为常见,为景观的深远感增添特色。校园的有限利用空间使建构筑物(即为“底”)营造,而该空间中植被、山石、水体等构成景观的元素作为“图”,校园景观空间富有层次性、趣味性。这里的“图”并不是单一的,通过对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结合,营造高低错落的空间层次,加上对同一季节不同色相的植被进行合理组织,“图”又有其内在的内容,即把色彩鲜艳的植被为“图”,颜色单一、同一色系的绿色作为“底”。建筑物的六个面围合成空间。“空”为使用,把“空”的空间作为“底”,其内置入一些供学生实用的家居,即为“图”。前进二路小学校园对室内景观设计运用了色彩艳丽的室内家具设施,符合小学生的色彩感受。装饰性的室内家具设施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学校校园的边界部分是用实体墙与外界隔离,对墙体及其周围环境装饰,使其优化。如某一小学校园白色的边界墙面装饰了彩色墙绘,墙体边界留有花池,种植球状的常绿灌木与墙体之间进行了分割,使人们好奇绘画时,保持一定的距离美。这样,搭建了空间层次变化,既使单调的墙面软化,也使校园增加绿意。综上,正是基于“图底规划”模式,以微观视角,认知图与底的关系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构建校园的“积极空间”,活跃校园氛围,符合学生活动,获得诗意的校园景观环境。为校园均衡发展,使校园景观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每个校园有其独特的地方,但不都是完美无瑕。校园景观需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潘京.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图底规划”设计探析[D].长安大学,2008.
[2]朱丽敏.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图底关系浅析[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11):76-78
上一篇:小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下一篇:小学校200年思想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