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集合5篇}

梦里花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65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1分钟。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漠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性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形成自我封闭、各自为政,靠吃“皇粮”度日的状况,工作人员信息意识淡漠,观念比较落后。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反应迟缓,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2经费严重不足,文献入藏量锐减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是靠财政拨款。随着书价的不断上涨,经费不足也成为困扰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山西省社科院图书馆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购书经费最高达32万元,而90年代以来,年购书经费最高20万元,最低仅为1万元。使许多连续性文献有所中断。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外文杂志更是无力购买,从而造成新的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为科研服务、为决策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效果。

1.3人员队伍不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在职人员因长期人才安排不当,工作环境条件差,物质待遇低,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而降低或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虽然目前图书馆的人才结构较之前些年有长足的进步,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是学图书馆专业或计算机专业,且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单

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差,又不能及时培训和提高,传统技能和知识水平难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需求。而图书馆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因种种原因另谋高就,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1.4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管理不足

(1)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大多数初步实现自动化的图书馆仍停留在馆内管理自动化的水平。(2)在自动化建设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手工作坊”开发方式,其硬件、软件、数据格式和环境往往相互脱节,购买机器和利用软件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各个机构系统之间不兼容,造成资金和设备的严重浪费,却难以实现文献资源共用共享。(3)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图书馆经济待遇不高,难以留住计算机专业人才。(4)自动化发展不平衡。就水平而言,沿海高于内地,高校馆、公共馆要高于社科院馆。总之,大部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设备,数据库建设未上规模,社会化网络尚未形成,资源共享颇为有限。现有的自动化功能也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也不是很高。

1.5服务方式单一,对外联系和学术交流少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横向联系不够密切,固守传统的做法,只为本院人员服务,不对社会开放,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服务工作远离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方式单一,造成供需脱节,从而降低了图书馆在科研单位和社会上的地位和信誉。

各省社科院图书馆之间由于地域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纵向合作差。在全国范围内又缺乏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机构,虽然每年举行一次全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协作会议,但却没有实质性协作项目。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仍然各行其是,这样下去将难以适应新时期信息社会化、网络化及资源共享的新要求。

2新时期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2.1更新观念,搞好服务,提高效益

首先要提高各级决策人员的认识,把社科院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政策上、投资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其次,改变“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落后意识,树立现代社科信息中心观念、开放办馆观念和积极主动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意识。要将图书馆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被动呆板的服务模式向主动灵活的服务模式转变;由以文献收藏管理为中心的服务逐步向以读者服务为中心过渡;由主要为本单位的科研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向为社会各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扩展。为社会服务,不仅包括借阅服务,咨询服务等,还要主动开展市场信息调研,了解社会信息需求,根据自身优势,确定用户并与他们建立稳定和长期的服务关系;与科研工作配合,在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中介等项服务中开展技术咨询、代查代检等项服务;为科研服务,要适应“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对重点课题开展专题服务、跟踪服务;还可通过提供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报告等三次文献服务,为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提供决策依据;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重点,提供较全面系统的服务,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图书馆的需求。

2.2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与数字化

(1)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目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由于在全国归属该院同一系统,统一协调领导,因而在网络化建设方面进展较为顺利;高校系统图书馆可依靠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公共系统图书馆可依靠文化部组织的“金图工程”促进本系统的网络化建设。而社科院系统图书馆隶属于各社科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来规划本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工作缺乏宏观调控,使社科系统图书馆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很难达到资源共享。笔者认为,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中国社科院图书馆牵头,各省、市、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的业务负责人组成。集中领导、统一规划,根据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实际情况,对其自动化、网络化进行总体布局,制定中长期目标,对本系统图书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进行指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切实保障本系统图书馆统一行动、共同建设。

(2)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要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路子。①统一规划。要通过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系统自动化、网络化,制定和推行各种标准。从各馆实际出发,规划好自动化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关键是要选择好系统软件,最好由政府统一出资,选择那些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数据格式标准化好,网络开放性好,功能齐全、稳定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加以强制推广应用[1]。②分布实施。第一步:建立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现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网络化,建立起标准的书目数据库(新书书目数据和馆藏回溯书目数据)、专题数据库和本馆馆藏特色的文献保障系统[2],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本院图书信息网络中心,将本院各信息部门(科研处、办公室的档案室,特别是各研究所的资料室)的力量组织起来,按照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实行分工协作,建立有本院特色的相关数据库,并进行联网,使院、所、处领导和科研人员在办公室或家中即可使用网上数据。第二步:建立各地方社科院与当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联网,同时建立类似OCLC的使网络经营者和成员馆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和共享系统,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机构在协调起步时就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本地区的图书馆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第三步:在条件成熟时,建成全国社科系统图书信息网络,达到本系统的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与全国其他系统联网以至于全球联网,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3)建立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意义重大。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尚未取得应有的位置,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应当引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图书馆有理由、有能力成为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和骨干,并且联合国家数字图书馆、重点综合大学图书馆及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重要的图书馆,共同努力,打造中国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3]。

2.3适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馆藏特色建设

(1)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馆藏文献载体结构。在馆藏建设方面,必须形成各自的馆藏特色。并坚持以读者需求为依据,以重点学科、优长学科和地方特色为中心的原则,来确定各馆文献收藏的重点和范围,逐步形成各馆文献资源研究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建立具有各馆藏书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系统。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形成互补关系,在资源共享中发挥作用,承担一定的角色。

(2)开发网络资源,扩展馆藏外延,弥补馆藏不足。为了弥补经费不足的缺憾,各馆应考虑在保证本单位利用率最高的文献资料作为馆藏文献(实体馆藏)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网络信息资源中获取有关信息,并加以整合作为补充,形成虚拟特色馆藏。与此同时,还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建立密切的馆际互借关系,制定切实有效的馆际借阅和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

(3)扩大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实现文献资源多元化。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顺应文献信息载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统筹规划,既要继续保证搞好印刷型文献的收藏,又要积极扩大各类电子出版物的典藏量。电子出版物的典藏不仅外延的扩大,而且要注意内涵质量的保证[4]。

2.4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上要有整体意识、长远观点和阶段性具体措施。

(1)针对图书馆人才青黄不接且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要增加在岗培训的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人员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建议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起全国社科院系统专业人才的培训任务,经常举办在职人员培训班、研讨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以解决实际工作别是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在普及教育,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要根据本馆工作需要,选送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双学位,使他们系统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社科院图书馆还应注重通过中外交流的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

(3)特别要注重引进专业人才。一方面要接纳有学识、有才华的图书情报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吸引事业心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对那些不具任何专长与特长,不适应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要进行调整。新晨:

【参考文献】

1王超湘.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情报资料工作,1996,(3)

2同1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专升本 图书馆 现状 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馆舍面积小、馆藏文献缺乏、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图书馆发展建设中应大力改革创新、强化图书馆整体队伍建设、提升现有人员专业素质,优化服务水平。笔者就所在地区四所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进行探讨。

加大馆舍、馆藏投入、合理规划、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文献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知识信息支柱。经费紧张、经费短缺是专升本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馆舍、馆藏的主要因素、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评估体系中,有两个标准:一是生均图书100册或年新购图书6册/生;二是馆藏结构要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笔者对所在地区四所高校统计,多数院校图书馆藏书在升本前一般在40万册左右,而在校生规模一般在7000人左右,馆藏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

对于馆舍而言,专升本院校图书馆面积均在6000-10000平方米之间,平均在1-1.5平方米/人,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生均2.03平方米的标准相差甚远。

在专升本过程中,为达到验收标准,大都采取突击采购图书的方式来增加馆藏量,尽管使馆藏数量达到了本科院校的馆藏要求。但难免出现重量不重质,馆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另外升本后本科院校的馆藏大多由原来多校合并而成。专科学校图书馆再升本前的馆藏,升本后“过时”的很多。

升本后,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读者数量的不断扩大,原有学科专业范围的不断延伸和新学科专业的设置等因素,使得科研、教学类文献的专业性、层次性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很不协调。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升本后高校快速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围绕本科教学、科研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采购高质量文献资源,保证藏书的有效性、针对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特别是本校新开专业,重点学科领域的书刊。按标准进行加工、及时投入流通。还要注意电子文献信息的采集,以电子文献信息补充纸质图书数量的不足。侧重网络数据库和全文电子图书的购置和引进。与院校专业紧密配合、咨询、统筹规划电子资源建设、积极引进适用性强、本校读者利用率高的电子图书与数据库。从而形成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高质量的数据库。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录用缺乏规范性,进人渠道较多,人员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图书馆学,计算机专业以及复合型专业人员缺乏。

非专业人员多于专业人员,大部分环节和岗位的工作实际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和专业程度不高的人员承担。即使有受过图书情报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但也是个别情况,所占比例很小。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加强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建设,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应逐步达到60%以上。实际上当前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以本地区为例),大专学历占60%,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一小部分。加强馆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加强馆员培训,提升专业队伍水平。建立关内业务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职工在职学习。有计划的开展岗位培训,可以短训班的形式,通过馆内集中学习、业务培训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一线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管理的培训。一方面使馆员掌握图书馆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能充分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跟上图书馆现代化、科学的管理步伐,另一方面还要熟悉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小故障,保证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图书馆员还要具备先进、高超的获取信息和信息再造的能力。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兄弟院校、地方图书馆馆员进行业务理论交流或请相关专家和业内的学术权威进行指导。

3引进专业人才,改变馆员结构。有计划的引进图书情报、计算机、外语和有关本校学科所需的优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

在馆员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发挥官员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有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使馆员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高校图书馆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理论和技术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员最基本的信息素养要求。

优化服务体系,开展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

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基础差,底子薄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处于传统服务、常规服务、低层服务阶段。因此在流通服务工作上,要不断完善提高传统化服务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应由传统的服务模式向个性化服务转型,从阵地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

1如对新入学的学生,应给他们介绍本校图书馆概况。传授一些图书馆的基础知识,信息知识以及简单的光盘检索技术,网络应用技术;针对有基础的读者较详尽的传授计算机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2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工作。设立读者意见簿,开设读者意见箱。定期召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议和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意见和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3保证充足的开馆时间,适当延长开馆时间,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延长服务时间是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读者的一大愿望。

总之,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度发展。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再造,馆员职业规划,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鸿滨 《试论专升本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难点及对策》

【2】李静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养成》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 图书采访工作 读者参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一切工作必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真正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读者参与,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在图书采访工作中加强读者参与的重要性

1.1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文献需求量的猛增,决定了采访工作中必须加强读者参与。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和学科设置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文献的需求量大增。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多刚由中专或成人高校升格、合并而来,馆藏基础薄弱,读者需求与图书馆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献资源的入藏速度与学校的建设步伐不相协调。如何在短期内构建新的面向高职教育的馆藏体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保障?实践证明:加强读者参与图书采访工作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1.2图书馆采访人员学科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采访工作中必须加强读者参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负责采访的工作人员只有1-2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只限1-2个学科,而面对广大读者所需求的各学科知识门类的图书,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显然存在不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提高藏书质量,使采购的图书尽可能地满足读者需求,就必须借助读者本身的优势,让具备一定专长的各学科专家参与到图书采访中来,为提高馆藏质量出谋划策并付诸实践,以达到多方满足读者需求的目的。

1.3高职院校图书馆“以用定藏”的原则,决定了采访工作中必须加强读者参与。

“以用定藏”就是根据文献资源的实用性来决定藏书体系,这是藏书建设的最基本原则。文献信息没有实用性、针对性,就失去了收藏意义,就毫无价值。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图书馆的馆藏更要突出实用性、专业性。因此,在图书采访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的实际出发,真诚邀请读者积极参与,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设置,以及广大师生的阅读倾向,等等,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收集,推动藏书体系的科学发展。

1.4认真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特色馆藏需要在采访中加强读者参与。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延续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事物各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适应、相辅相成,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具体运用到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中,要求我们必须关注自身藏书体系中各学科、各类型之间的关系,系统规划藏书建设;注重读者需求,加强读者参与,广泛邀请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藏书建设,发挥专业特长;利用高职明显的行业特色,加大力度完整系统地收集本专业信息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独我全的某一专业的特色馆藏,严格把好藏书质量关,宁少毋滥,宁缺毋滥,以避免多重浪费(图书进馆既需人力又需财力,上架后无人问津就是浪费)。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特色馆藏建设,图书馆应依靠读者的力量,达到节省人力、节约资金的目的。

1.5坚持以读者为本,提高读者满足率需要在采访中加强读者参与。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服务。读者的满足率,“即读者在借阅中实际获得的册次与读者要求借阅的册次之比”,是评价馆藏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整个馆藏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到本馆读者的实际需要,经常了解读者需求,广泛邀请读者参与采访工作,及时征求读者的意见,克服馆员主观武断意识,真正落实以读者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馆藏文献的需求。

2.在图书采访工作中加强读者参与的模式

2.1“访”的形式。

采访,“访”是基础,是“采”的必要前提,“采”是“访”的必然结果。只有充分掌握读者需求信息,才能提高采访的质量。因此,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必须在“访”字上做好文章,从本馆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调研,为“采”提供坚实的依据。(1)利用图书馆主页开设读者调查栏,倾听读者对馆藏资源建设的要求和建议,为今后制订采访计划、调整采访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2)在图书馆主页上创建新书荐购栏目,让读者推荐、选购图书,既方便读者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又让采访人员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3)通过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了解分析读者的借阅情况、文献流通和利用状况、馆藏分布情况等,从客观上把握文献采访的方向;(4)定期到各院系和科研单位,了解各专业、各学科的调整及发展方向、最新的科研进展,广泛征集学科带头人、教师的意见和建议;(5)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科研计划、招生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掌握各院系学生人数、开设课程和培养方向,以便确定采访的重点和复本量。

2.2“采”的方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读者对信息的完整度和新颖度要求不断提高,仅仅依靠传统的采访手段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而必须采取多样化的采访手段,不断提高采访水平。(1)直接选购,包括专门采访人员直接选购和组织读者一起参加现采,直接接触文献,了解文献的内容,缩短文献的流周期。比较适用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图书,如计算机等类图书的采购。(2)网上订购。采访人员依托图书馆管理平台与图书供应商开展电子商务合作的一种采购方式,即采访人员通过网上书店或图书网站下载书目,参照本馆的采访计划定时定期地进行选书、及订购,图书供应商按订单进行配送。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比较适合于一些出版量较小的专业类文献的采访。

3.加强读者参与,切实做好图书采访工作

3.1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献采访政策。

符合本馆实际的科学的文献采访政策,对于提高文献采访工作的效率,保障馆藏文献的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文献采访政策的制定要广开言路,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尤其读者对需求的意见。文献采访工作应准确把握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了解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以及各院系近期的专业调整、现阶段的教学科研的重点、难点及前沿问题,并结合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远景目标和学校划拨的经费制定文献采访政策,对采访工作实施宏观调控。

3.2加强宣传,使更多的读者认识到参与采访工作的重要性。

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共存共生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存在矛盾,比如有限的藏书与巨大的借阅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统一的,图书馆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如果没有了广大读者的支撑,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长期以来,读者在借阅不到满意的图书时,往往只会抱怨图书馆,而很少有人想到自己参与进来效果如何,读者怎样才能为图书馆尽一份力,同时图书馆本身也没有认识到读者参与采访工作的重要性,只靠本馆人员来完成采访工作任务。而事实上,采访的“访”字本身就是要访问更多的读者,收集更多读者的需求信息,只有二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采访任务。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人的图书馆,更是全体读者的图书馆。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宣传,强调读者参与采访工作的重要性,使读者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以提高馆藏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3.3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方便读者参与。

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一切工作应当以读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采访工作需要多渠道收集读者的需求信息,以便采购到读者最需要的图书。(1)利用好读者到馆还书的机会,多方征求意见;(2)设立读者信息员,教工读者以院系及各部门为单位,选派1―2名教工为兼职信息员,学生读者以班级为单位,选派1―2名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学生担当信息员,信息员可随时将读者意见、建议及需求信息反馈到图书馆;(3)将新书目录在网上向读者公布,方便更多读者参与,组织开展诸如“教师选书”等多种形式的读者参与活动。

3.4“教师选书”是践行读者参与采访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师选书”就是图书馆采访人员与骨干教师和各学科带头人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请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兼职信息员)参与图书采购工作。确切地说,“教师选书”实际上是“专家选书”的扩大和延伸,表现为参与选书的人数增加。

“教师选书”有四种方式:一是教师根据图书馆提供的书目选划;二是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提供书单;三是教师在征得图书馆的许可后自行购进并即送交图书馆的图书;四是教师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图书现采活动。“教师选书”是一种在“专家选书”基础上扩展的采访模式,教师的积极参与将改变文献采访工作中多年存在的盲目性,教师选划的文献一般都可以作为本馆的核心文献纳入馆藏,从而对建立有学科特色的图书馆藏书体系具有实际意义。“教师选书”的覆盖面比“专家选书”的覆盖面明显增大,不仅授课的教师,而且听课的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急需的文献,从而大大提高读者满意率。

实践证明,“教师选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效果良好,是践行读者参与采访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李梅军.大学图书馆文献采访性思路[J].图书馆建设,2005,(1).

[2]夏荣敏.加强读者参与,提高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J].情报杂志,2006.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双伙伴”计划 同济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G252

学科服务是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针对读者日益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文献信息需求而推出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它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面向专业院系、课题组和个人,建立基于院系的、院系协同的、面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服务机制,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旨在为教学、科研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同济大学图书馆推出学科馆员制度始于2003年底,当时馆内打破部门限制,实行全馆人员岗位聘任,图书馆为了加强与各院(系、所)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购、推广和宣传工作,设立了专职学科馆员岗位,岗位编制隶属于资源建设部。学科馆员的选拔条件是,非图书情报类专业硕士以上、熟悉图书情报业务、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较好的研究人员。图书馆在学科馆员的任用上采取宁缺勿滥的原则,每年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招聘具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硕、博士研究生从事学科馆员工作。目前,共有8名学科馆员承担全校30多个院、系和研究所的学科服务工作。

1. “双伙伴”计划概述

虽然同济大学图书馆自2003年起就推出了学科馆员制度,但限于人力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科服务工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停留在学科资源建设、与院系的联络服务、读者培训、常规性参考咨询及文献检索等学科服务的初级阶段,缺乏提供更深层次、更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能力,在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全程配套服务体系。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将图书馆各种分散的资源(文献、人员、硬件)整合在一起,发挥团队合作力量,创新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和机制,在图书馆领导和学科馆员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适时地推出了“双伙伴”计划。

“双伙伴”指的是“知识伙伴”(knowledge partners)和“科研伙伴”(research partners)。其中,“知识伙伴”主要面向广大师生,围绕学科建设提供相关的学科资源保障、信息素养教育和知识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员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后提供给相关院系的师生,主要措施包括中外文全文期刊导航、院系专业课程课件导航和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等;“科研伙伴”主要针对院系教师和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需求,与有关课题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全程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依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和专业情报人员的特长,为课题组提供准确、全面的文献资源信息,并利用文献计量学等情报学方法对学科前沿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跟踪分析,供课题组科研人员使用。

“双伙伴”计划的实质是,针对用户的需求,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建“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辅助人员”服务梯队,依托图书馆馆藏资源和馆际合作网络,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主动、一流的知识服务和科研服务。其目标是做院系师生的“知识伙伴”和“科研伙伴”。

“双伙伴”计划学科服务具有主动融入、动态定制、协同交互、信息技术与服务的有机融合、开放整合及专业化和知识化等主要特点。

?主动融入。通过活化运行机制,挖掘用户需求,开展主动创新型和介入式、融入式服务,如嵌入院系课程的文献信息讲座和嵌入科研课题的文献信息提供及分析。

?动态定制。对于图书馆来说,“双伙伴”计划学科服务体现的是围绕用户需求,组织和运行机制更加灵活的大服务模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建临时工作组,在开展具体服务时,根据特定情境和需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

?协同交互。协同性一方面是指需要不同专长和职责的图书馆员协同工作,提供联合服务支持;另一方面是指支持用户的协同学习和研究,同时鼓励用户和馆员协同进行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共享。

?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有机融合。通过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科馆员组织、整理、再生产的各类学科资源做成新闻信息、网页、信息平台等推送到读者的电脑、手机和信箱等。

?开放整合。将各个学科的馆内外各类实体与虚拟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一站式的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用户。

?专业化和知识化。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按学科专业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利用,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为教学与研究人员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把图书馆服务从面向用户群服务转向面向个别用户的服务,为读者找到可利用的服务,为服务找到可应用的读者。

2. “双伙伴”计划之学科服务模式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分布特点,同济大学图书馆组建了土木环境、机械交通电信、理学、文法管理及生命与医学5大学科服务基地,如图1所示:

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成学科服务团队,依托图书馆文献资源和基础设施,将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推送到院系和实验室,融入教学,嵌入一线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同时,针对不同类型读者的文献信息服务需求,图书馆采取了分层次和点面结合的两种学科服务模式,分别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普通推广型服务和针对重点学科科研团队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普通推广型服务主要针对广大师生做好文献信息及利用方面的普及宣传工作,提供日常的信息利用咨询、培训和文献检索等服务;个性化知识服务则针对重点学科和重要科研团队提供个性化的关于学科进展和学科前沿方面的文献收集、传递、整理、分析服务。这种分层次的点面结合服务模式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师生最基本的文献信息需求,又较好地解决了高层次科研人员和学科团队对所关注的学科领域内国际最新成果的关注和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为了保证上述两种学科服务模式的有效运作,图书馆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建了由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和辅助人员组成的三级服务梯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科用户,依托图书馆学科服务点、院系、在线咨询点三大服务阵地,提供主动的、立体化的知识服务和科研服务,如图2所示:

其中,学科馆员主要面向所承担的学科或学科群,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向所属院系师生提供学科化和个性化的全面信息服务;咨询馆员则通过在线咨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广大师生提供文献信息参考咨询服务;辅助人员主要提供最基本的文献信息服务,解答师生们在文献资源利用方面常见的各种问题。

3. “双伙伴”计划之学科服务内容

同济大学图书馆以学科馆员为主体,依托上述两

种学科服务模式和三级服务梯队及立体化服务网络,提供了院系联络、学科资源建设、知识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的学科服务内容。

3.1 院系联络

院系联络指通过学科馆员建立与各学院、系、研究所的图书情报信息的交流沟通机制,全面、主动、及时地了解各学科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同时将图书馆拥有的相关学科文献资源信息出去,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学科馆员院系联系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日常的与各院系所图书分馆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科研秘书、学生文献大使等的联系,也有与学科带头人、文献信息专家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多种形式的交流,还可以直接面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一对一的文献信息服务(见图3)。学科馆员院系联络的具体方式有上门服务、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BBS、发放问卷调查表等。通过以上方式,学科馆员可以及时了解各学科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调整文献采购策略,同时将图书馆新到的相关资源传递给全校师生。

上述院系联络方式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限于人力,学科馆员与读者互动、交流的时间和内容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缺乏应有的系统性。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济大学图书馆探索利用Web2.0技术,开辟了网络化学科联络的互动空间,即将BLOG、RSS、WIKI等核心技术应用到学科联络与学科建设中,构建了一个以学科馆员为基点和以对口学科教师为中心节点的学科交流平台,这方面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3.2 学科资源建设

从2004年起,同济大学图书馆打破传统的按文献载体类型组织资源的采访模式,在资源采访工作中,引入既有专业背景又熟悉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学科馆员从事某一学科或几个相关联的近缘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电子文献、数据库等)的资源采访工作。图书馆除8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专门负责全校各院系学科文献资源的采访工作外,还在每个院系聘请了文献专家和研究生助管协助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近年来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3.2.1 改革文献资源的采集模式 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按照学校的专业设置采集相应学科的各种类型学科文献资源,现有的馆藏文献资源已基本覆盖我校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和教育9大学科门类,文献资源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

3.2.2 建立、发展和完善学科特色资源 围绕学校的重点、优势学科,建成了一批具有显著同济特色的学科特色资源,如汽车行业专题阅览室、城市发展专题阅览室、海相碳酸盐岩地震地质一体化专题文献数据库等。专题阅览室或数据库收藏有该类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标准、报告、年鉴、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多种文献资源及视频资料,内容涵盖该类学科的各个方面,能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学科信息服务。

3.2.3 扩大电子文献采集收藏比例

在继续搞好传统实体馆藏建设的同时,加强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整合。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同济大学图书馆已拥有由近100个数据库组成的、覆盖我校所有学科的电子资源馆藏。其中比较重要的数据库有:Nature、Science、Web of knowledge、EI Village、Elsevier、IEEE/IEE Elec-ironic Library、Springer、Wiley-Blaekwell、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等。

3.2.4 保障学科文献信息资源馆藏质量通过建立学科资源试用和用户反馈机制、对已购学科资源用户利用情况的定期统计等途径,对馆藏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监测与分析,动态调整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向。

3.3 知识信息服务

知识信息服务是同济大学图书馆目前重点发展的服务方向,已陆续开展了以下6个方面的服务:

3.3.1 传统信息服务 包括馆藏中外文全文期刊导航和院系专业课程课件导航、期刊目次服务、科技查新和文献收录引用检索等。

3.3.2 外文期刊导读 定期推出某一学科的若干外文期刊,进行详细评价。

3.3.3 个性化专题服务 由学科馆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用户委托的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跟踪信息服务,提供文献目次、原文和经过分析后的专题报告等。

3.3.4 信息推送服务 通过建立详尽的专家个人资料信息库,利用信息推送技术为相关专家提供专题书目、专题文献资料、会议消息等,也可定期向用户发送其感兴趣的信息或相关专题信息。

3.3.5 学科信息门户网站 学科馆员发挥专业背景方面的特长,将来自不同类型和不同载体的学科信息搜集整理处理,与数字化部人员合作,建立特色的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目前同济大学图书馆已建成了汽车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服务平台、建筑信息门户网站和城市发展信息中心等4个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海洋学科信息门户网站也在建设中,不久即将推出。

3.3.6 嵌入课题全程的文献提供和分析服务 同济大学图书馆在2008年首次以签订课题合同的形式参与了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马在田院士主持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前瞻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的文献调研工作。工作内容是围绕总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和专业情报人员的特长,系统检索国外相关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专利文献、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及学术专著、国外专业机构网站信息等),并加以整理、归类和建库,为总课题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准确、全面的文献资源保障。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学和专利地图分析等情报研究方法,对国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地震勘探关键方法与技术(包括采集、处理和解释等方面)的新进展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总项目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3.4 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检索方法,从庞杂的信息资源中识别、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两个方面。它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服务职能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图书馆根据读者层次的不同,将信息素养教育分成新生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三个层次展开,如表1所示:

此外,同济大学图书馆还致力于建立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能力评价标准,包括同济大学信息素养教学框架体系、通用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各学科信息素养教学课程体系、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标准、研究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标准。

4. 结论

“双伙伴”计划是同济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为推进学科服务工作进行的新探索和新实践。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种学科服务模式”(分别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普通推广型服务和针对重点学科科研团队的个性化知识服务)、“三级服务梯队”(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辅助人员)、“四大服务内容”(院系联络、学科资源建设、知识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其宗旨是在现有国情的情况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之路,从运行机制、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三方面探讨了打破传统的服务组织机制,将高校图书馆分散的资源(文献、人员、硬件)进行整合,并运用创新的服务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主动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龙风姣,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与信息素质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图书馆,2009(4):83―84.

[2]汤莉华,黄敏,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说开去,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45―48.

[3]吴文花,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情报资料工作,2009(4):96-98.

[4]李春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51-54.

[5]张晓林,科研环境对信息服务的挑战中国信息导报,2003(9):18-22.

[6]常唯,e-Science与文献情报服务的变革,图书情报工作,2005,49(3):27―30.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现状 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1

1 高职院校图书馆重要性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首要职能是:为所在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提供文献信息。同时,图书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引导作用,为年轻人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提供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学院与世界信息资源的枢纽站,肩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能。

2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

2.1 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不足,文献资源的配置不高

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许多院校规模在世界也屈指可数。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时间并不长,在许多方面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局面,所以真正投入到图书馆的经费更是寥寥无几。另一方面,经费投入和文献资源建设的缺口悬殊太大,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更有的院校为追求图书馆的表面规模,一味的改善硬件设施,而忽略软件的投入;由于图书管理理念的差异,导致电子书和文学书籍普遍较多,而具有专业知识的书籍偏少,从而影响了高职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2.2 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落后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模式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图书馆的工作质量的衡量标准仍是做好读者的接待工作和图书的管理工作,鲜少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宣传和咨询导读的活动。另一方面,图书馆的专业工作人员非常稀缺,许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所需的管理能力不匹配,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图书管理人员中非常缺乏信息、英语、计算机管理方面的人才。

2.3 图书馆中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成规模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累积量较少,图书的利用率低。首先,许多院校由于发展较晚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高,图书馆的藏书量一般在十几万到几十万册,有的院校甚至只有几万册。其次,图书馆中的书籍利用率不高,由于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图书馆的藏书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能即时同步,许多院校出现书籍与所在院校的专业不对口,形成了图书馆有的学生不需要,学生需要的图书馆又没有得尴尬局面。

2.4 图书馆的科技文献不能与时代同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科技性文献出现了飞跃式的增长,尤其是计算机类和经济类的文献更新速度尤为明显。但是,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和大专合并而成的,而合并后的院校中许多以前的文献资料已经不能适应升级后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

2.5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单一,不能满足师生们的需求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信息和电子类信息正在日益侵占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当今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仍以纸质书籍为主,师生利用图书馆的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机会非常少,这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发展。

3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

3.1 扩大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改善图书馆的现状,首先要做的是扩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高职院校首先应根据本院的学科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科研项目,学院的发展方向来确定文献的收藏范围,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购买报刊、书籍等文献资料,同时也要突出专业特色,加大实用性书籍、报刊的占有比例。另外,应适当增加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院校和图书管理者应制定好科学的书刊订购细则,是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利用率和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

3.2 改善图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加强图书馆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者要想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与老师对书刊的需求,使图书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被动的服务模式,把服务至上的理念放在首位,化被动为主动,进行多样性的服务,同时图书管理者也要进行定期的书刊宣传活动,从而做到书刊的最大利用化和提高师生对图书管理者工作的满意度,进而真正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其次,也要加强图书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为高职院校培养一批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广的现代专业人才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3 加强和改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基础工程的建设,有的高职院校为迎接高校评估而会一次性的进行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但信息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投入计划,而这对与一般高职院校来说,长期大量的投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件难以承受的重任。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经费仍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头能障碍。所以高职院校应最大限度的加大信息资源的采访力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合本院校办学规模的信息资源体系。

3.4 加快图书馆的科技文献的更换速度

科技是当今时展的第一力量。高职院校又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所以高职院校方应该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做一个适当的倾斜,让广大师生能尽可能快的了解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科技文献资料。另外,计算机类专业和经济类专业的文献资料更新速度也非常快,所以,以计算机类和经济类专业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尤其要加大对这方面文献的投入力度,从而更好地为本院校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提供保障。

3.5 改变单一的信息资源方式,发展多样化的图书馆

图书、期刊等印刷型文献具有具有电子文献无法取代的优点。今后印刷型文献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纸质文献信息资源仍然会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但随着电子文献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文献显现出了很大的范占空间。而与此同时单一的信息资源已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了。所以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改变单一的信息资源模式,发展现代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的载体,使其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一个满足读者多种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

总之,新时期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的发展途径,一定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模式,才能展现其发展的新形态。

参考文献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