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59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9分钟。
学科教师优等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学校卓越工程人才教育培养的现状
西南科技大学是中国科技城(绵阳)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以工科为主、多种学科并存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秉承传统工科特色,主动适应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自身的人才定位、服务面向、学科优势,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在卓越工程人才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情况
学校自2010年启动“卓越计划”工作以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11年9月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2012年2月学校机械设计制造等3个专业获批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同年11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获批了四川省“卓越计划”专业。2013年10月,教育部批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11月,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为四川省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计有15个省级以上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
2.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
2010年学校开始试点,第一届卓越计划班从2009年学生中选拔,学生总人数94人。以后每年都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大约30人组成卓越计划培育班。卓越计划班实施完全学分制、执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采用“3+1”模式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即前3年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设计。
二、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条件保障
1.管理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学院成立“卓越计划”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牵头,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教研室主任、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并邀请行业企业人士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指导小组负责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完善、落实、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以及确保企业学习计划的有效执行。
2.教学资源保障
学校为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配置优质资源,科研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研究平台和实验资源优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放;为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配备科研和工程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导师,在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予以具体指导;配备具有丰富科研经验、掌握最前沿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师上课,全面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支持。
3.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重大专项教改项目,支持相关部门和学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和分析,制定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方案。与此同时,学校鼓励学院和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加大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同时,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实践需要。除正常运行经费外,另外单独设立“卓越计划”试点专项经费,每个试点班每年投入10万元。
三、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措施
1.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学校以“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修订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②采用“3+1”分阶段培养模式;③实施综合改革,突出学校特色;④注重能力和人格培养;⑤强化工程教育。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体系,加强工程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伦理等方面按不同比例分别设置一定的学分,构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知识体系,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围绕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重新考虑课程衔接,增加导论课、项目课、研讨课的比例,把以工程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思想贯穿其中,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践的思想。
3.教学方法改革
贯彻“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鼓励各实验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支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早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积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从而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由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授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学生由被动依赖向研究型学习转变的“四个转变”。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自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以来,学校与董事单位、合作企业共享人才资源,采用内选、外聘、培养、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建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1)校内师资队伍建设
确定教师选聘办法,保证教师队伍具备工程实践背景。公开招聘具有工程师经历的教师,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讲师及以上职称,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
建立教师工程背景培训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项培训经费,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每位教学一线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应经过一年半以上的岗前锻练和培训。
建立激励措施,保障教学效果。从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其岗位考核强化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加强工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具有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管为带头人,组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工程教学团队。
(2)企业师资队伍建设
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组建企业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5年以上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学校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题兼职教师,完善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担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师,应为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工程经验,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聘请“产业教授”。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学生,并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所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共建培养基地。
5.推进“校企合作工程”,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
(1)加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实行开放办学,优化“政府主导,资源共享,协议约定,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强化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区域产学研联盟。自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来,学校积极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目前已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东方汽轮机厂、中软国际ETC等160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联合办学纵深发展、人才互聘互用、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的共享。此外,学校每年开展校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遴选及建设工作,旨在资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运行效果良好、共享机制健全的实践基地。
学科教师优等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双师型”师资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58?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华北科技学院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前身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84年投资兴建的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学院坚持以安全生产为第一服务面向,坚持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的多科性现代大学的办学定位,努力为安全生产输送专业人才,攻克科技难题。基于长期坚持的“自立立人、兴安安国”的办学传统,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教学模式,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为煤炭行业服务的宗旨,突出安全科技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紧贴行业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建设产学研基地。安全工程、采矿工程、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特色专业建设点,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学校面向素质教育、面向安全生产、面向煤矿行业开展科学研究。现有煤矿安全人机工程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水害预防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水害防治等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校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等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工作联系,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加拿大凯普澜诺大学、越南地矿大学等高等院校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遵循“实践育人”的指导方针,以学生课堂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围绕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学生亲身参加和体验的教学型实践、专业型实践和科技型实践环节,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现已经面向企业建立了数十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活动,成效显著。学校拥有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电工
[收稿日期] 2013-09-12;[修回日期] 2013-11-10
[基金项目] 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黄成玉(1977-),男,内蒙古通辽人,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
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基础良好的电类专业学生实践平台,形成了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常态化机制。
3. 结合安全行业背景优势,选定特色专业为试点专业
根据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以服务行业为原则,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均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这三个试点专业在低年级采取学科基础课程的统一平台,高年级再分流,以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瑞赛长城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主要依托,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采用弹性学分制度管理、个性化培养方案。当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之后,再扩大试点专业范围。
二、建立校企联动、多层次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组(即校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的协调和落实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校企协作组,在各个试点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校内归口主管单位是教务处,依托单位及时参加试点的各个院系,依托企业是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等。
1. 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
主要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职业定位和职业素质培养。每年召开卓越班学生座谈会、授课骨干教师座谈会和企业人员座谈会,及时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为一下步方案优化与落实提出预案。
2. 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
学校分别成立采矿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副院长担任正、副组长,企业资深工程师、专业负责人、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实施、监控各个教学环节,保证“卓越计划”工作顺利进行。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 招生方式及规模
从2012级开始招生。根据学生本人志愿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在全校理工科新生中综合考虑面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的基础上,组建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每个专业30名学生,共计90名学生。以后在总结实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年在其他可行的工科专业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 学制及学籍管理
试点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分为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其中企业培养阶段累计不少于1年,主要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校对卓越班的学生实现学分制管理,学籍管理灵活机动,建立退出机制。实施过程中,在第二学年实行“自愿选择、适时分流、适量增补”的进入和转出机制。可从校内相应专业中选拔学生进入卓越班,将不适应的学生转出到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
3. 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下,设计培养方案及其实施办法。特别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在企业培养,参加工程实践、顶岗工作和完成毕业设计。校企合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企业的全面合作,特别是在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在真实工程环境下的学习,是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企业导师除了参与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指导工作外,还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编制、部分校内课程的讲授和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过程。
4. 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参照本校各个试点专业既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研讨,制订有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
一是整合课程体系,压缩课程门数和课程讲授学时。在通识教育方面,加强职业道德、人文科学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加强工程认知、实习、实训等工程实践环节,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一些原来在学校教室里开设的专业,可以转变为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开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实践性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社会普适价值的把握,以及对工程链、企业文化的感性理解;在大学高年级开始一系列课程设计和实习课程,且都在企业中完成。同时,利用本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将产学合作国际化。
三是教学方法改革。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试点专业课程教师采取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建立了新的学习评价考核标准,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四、校企联手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核心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试点班辅导员三个部分组成。
1. 校内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主要由各试点专业和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共同推荐产生。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备较好的工程经历,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不少于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长期参与企业科技开发、流程改造和科技服务,近三年内作为负责人主持过横向课题。专任教师的考核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与人事处、相关学院共同进行。专任教师参与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承担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作为“双导师”之一为学生指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与兼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业并监控培养质量;对学生进行考核。
2. 企业兼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由各个学院、工程教育中心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审核,学校聘任委员会通过即可聘任,聘任年限4年。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现场运行、管理经验,必须具有高工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年龄不得超过60岁。兼职教师需要深度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制订工作;聘期内主讲不少于2门次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每届与校内专职教师联合指导不少于4名学生;为所指导学生设计工程实践训练方案、提供实践环境并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能力训练。兼职教师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考核。
3. 试点班辅导员
试点班辅导员由学工处、相应学院协商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审核的方式组成。担任试点班辅导员的教师必须具有本专业背景,硕士以上学位,热爱工作岗位,必须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学习。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具备辅导员、班主任经历。试点班辅导员对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指导和帮助;负责安排专业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协助主讲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等。试点班辅导员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学工处共同考核。
五、结语
“卓越计划”的贯彻实施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长期计划,尤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特色鲜明、行业特点明显的本科院校更应该尽早实施。华北科技学院属于转型二类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一直是坚持走面向企业应用型、安全科技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本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对学校教学组织和各类政策的二次优化和调整过程,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为将来本校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兄弟院校开展“卓越计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韩强,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2] 刘文清,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5):1-4.
[3]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学科教师优等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59-03
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011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并批准了133所高校为第二批实施高校。“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计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按“卓越计划”进行了改革试点,计划覆盖在校生约13万人。“卓越计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对外开放,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而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分析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对我国高校在实施“卓越计划”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1.重科学轻工程的思想有待改变,高校教育教学观念有待提升。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提升整体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跻身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然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研究轻技能”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几乎所有大学的顶层设计都是“高水平”、“研究型”、“一流”,而培养“工程师”,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工程师规格”几乎消失。
科学是探索世界的本源,工程是创造世界没有的东西,而科学与工程又是密不可分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兼具科学家探索精神和工程师创造力的双重品质。“卓越计划”培养的人才,不是拔尖的研究型人才,而是为企业培养的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杰出工程师。因此,高校必须从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提高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认识,培养卓越工程师,不是低水平,而是高质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培养为国家新型工业化服务的卓越工程师,使命光荣伟大,任务艰巨复杂,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不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例如:体制机制以及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工程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体系单一;专业课程设置千人一面;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方法灵活性不强;“多样化、特色化、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不足;“务实型、动手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素质培养不够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划分,高校培养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即:重点院校培养的以学术型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以开发型为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为主的实用型人才。社会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是不同的,培养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多元化,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多元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高校师资的工程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缺乏。目前,我国高校在师资培养上,提高工程能力的得力措施和奖励机制及政策有待建立和完善,例如:在学历上,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而有企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专家,因为学历不符合要求,很难加入高校师资队伍;在考核指标上,通常重视考核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论文等学术指标,而工程设计、工程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等工程能力指标,很少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这种考核评价导向,会导致教师重视学术而轻视工程。因此,我国高校师资的现状是:高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毕业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实际的工程能力几乎为空白,他们的突出特点是“科研强、工程弱;理论强、实践弱;科研论文强、工程操作弱”。这种现状,导致了高校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的缺乏,影响了我国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4.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卓越计划”瞄准的是企业,培养的人才是能下到企业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培养重点。高校由于自身的教学条件限制以及教学观念的陈旧,长期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和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而这些环节和培养途径,只有真正结合了现代企业生产实际,才能使学生有实际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专业的实际工程价值和意义。高校工程教育实践训练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校内设备老化。校内结合企业工程实际的“实验”和“实训”的设备老化、投入不足、更新缓慢,这些老旧设备与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高新设备,难以匹配对接与超越,对学生的训练,难以达到工程学科前沿。二是校外实习质量不高。经费不足,实习时间短,学生实习动手操作机会不多,实习对学生工程能力提高不大。三是工程设计教学脱离实际。在毕业设计(论文)与课程设计等工程设计环节,存在着研究课题多、设计课题少、设计题目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结合企业实际真题真做的题目少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不足。四是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效果不佳。社会实践对于学生了解国情、增长见识、锤炼品德、珍惜生活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以极大增加学生对我国工业企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高校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所以这项工作往往都是走过场,没有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5.校企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难度较大。由于高校和企业各自的工作目标不尽相同,高校主要是培养人才,企业主要是创造利润,虽然高校和企业可以形成一定的合作联盟,但是,离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完成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等。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是:只有互利双赢,才能互有动力、合作长久,而当前高校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企业服务的水平能力等离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校企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企业积极性不高,难度较大。其主要表现有如下“五难”:一是“企业参与难”。企业的目标是经济效益,高校的职责是人才培养,两者目标契合度存在差异,如果不是互利双赢,企业难有参与积极性。二是“对企业的选择难”。高校选择的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不能随便拉郎配,否则,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三是“资金投入难”。“卓越计划”的学生必须有一年时间在企业教学生活,这对企业的教学设备设施、学生生活设施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相关投入较大。四是“安全保障难”。安排很多学生在企业学习、工作与生活,对企业正常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的安全、保密、后勤压力增大。五是“实际运作难”。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人、财、物”的要求,“责权利”的划分,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质量的保障等,都要求很周到细致,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实际操作运行有一定的难度。
6.缺乏回归工程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重科学轻工程、重论文轻开发”等问题。而“卓越计划”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回归工程导向,必须与非工程教育评价体系有区别。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回归工程导向的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不科学,会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难有科学标准和保障,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而激励机制的缺失,一方面,使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成就感和价值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性和持久性,使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被动、盲目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缺乏动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要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卓越计划”顺利实施。一要改变高校办学水平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办学水平评价标准,制定基于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系列政策和措施,改变高校和社会存在的“培养工程师就低人一等”的落后的固定思维,促使高校转变工程教育观念,提高对“卓越计划”的认识,营造促进“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二要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使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章可循。三要改变高校工程教育师资的准入条件、考核评价体系、职称评定标准,建立与非工程教育师资区别对待的政策,真正使有较强的“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人才汇聚到工程教育培养的师资队伍中来,切实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素质、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要加强对“卓越计划”项目的过程监管,做好工作指导和监督,确保“卓越计划”规范顺利推进和高质量地完成。五要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奖励激励机制,真正激发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大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和企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二是高校要加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加快更新设备设施,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三是企业与高校要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加大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投入,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基础和条件,为国家“卓越计划”贡献力量;四是政府要对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奖励。
3.优化师资结构,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教育素质和水平。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关键。要改变高校师资单一结构,建设一支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一要制定工程技术人才引进、考核和职称评定新政策。在师资引进上,不唯博士学历、不唯职称,重点考察其企业工作经历、工程技术水平能力、工程创造的价值等实际工程技术水平;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等学术指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应用指标为主。二要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技术素质和能力。三要聘请校外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任务。
4.强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是为企业服务的杰出工程技术人才,他们的工程设计、应用、创新等工程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重要。因此,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上,要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要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重新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二要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工程实验、工程实习、工程实训、工程设计、工程社会实践的教学比重,“真刀真枪”做设计,“顶岗实习”做实习,“校企合作”做工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与能力;三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要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使“卓越计划”实施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产学研合作,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工程实战能力。一是高校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明确合作双方责权利,达到互利双赢。二是高校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水平,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技术咨询、工艺创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让企业确实体会到校企合作的好处,提高企业参与联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三是企业要利用自身生产设备、技术、工艺、产品、市场和场地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为学生在企业的教育教学提供物质、场地、设备、技术、师资等方面优质服务,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提供实战环境和条件,为国家“卓越计划”贡献力量。四是高校要将学生送到企业真正摸爬滚打1年,让学生在企业实战环境中,参与企业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设计,了解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熟悉工程设备操作和维修,学习和感悟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了解国情和锤炼意志品德,全方位多领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工程实战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学科教师优等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农业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30-02
2015年8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中央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农业科学ESI排名全球23位,在浙大生命科学领域里,具有差异性优势。浙江大学农学院从1999年组建开始,即确立了建设一流学院的战略目标,全面谋划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著业绩。学科水平处于较高层次,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园艺学、植物保护学均排名全国第2,作物学排名第5,具有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切实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学科高峰。
一、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1.制订学科发展规划。以建设引领我国农学学科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切实做好学科规划。努力顺应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把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明确重点建设方向,有所取有所舍,形成富有差异性竞争性的亮点特色,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学科高峰。
2.保证学科基本规模。保持学院的教学科研编制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总编制数保持同步增长,满足学科发展的基本需求。对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和急需扶持学科,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国内同类学科竞争态势,实行动态的定编定岗。
3.推进学科优化整合。根据学科建设需要,把握学科优化内在逻辑,打破行政壁垒,在院内、学部内甚至校内进行相关学科的优化整合,自主设置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平台,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农学学科的核心内容,推动学院学科交叉、整合、优化和快速发展,继续冲击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积极组织新团队申报教育部、农业部和浙江省的创新团队,由此带动农学学科的建设和新一轮发展。
二、推进人才汇聚培养计划
1.强化人才引进培育。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方针,做好领军型杰出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包括院士、千人、青千、浙江“百人计划”在内的高端人才以及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整体引进;实施院士培养计划,努力在院士申报上实现突破;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培养长江学者特聘、杰青、优青、万人计划等人才;根据农学学科特色,在学科规划、人才规划和定编定岗的基础上,自主制订人才引进条件,建设农科人才引进特区,通过Tenure-Track模式,引进优秀青年学者进入浙大“百人计划”。
2.优化青年教师培养。继续实施青年教师3个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提升计划”、“跨越计划”和“交流计划”),持续资助40岁以下青年教师,聘请国内名师甚至国际导师进行交叉培养,提高学术声誉,奠定学术地位。每年全额资助10名左右青年教师及博士后赴国外名校从事1―2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积极为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创造条件和资源。
3.做好职称评审工作。根据学科规划,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强化其在优青、杰青等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完善直接引进教授、副教授的条件及其相应规则和机制。争取建立教授职称指标动态机制,以利于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4.引导教师职业规划。创建“CPP”(Career Path Program)人才伍培育新举措,通盘考虑教师的培养、晋升和聘岗工作,优化教师的职业发展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完善岗位聘任工作。在学校分类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置院内的岗位类别。突出团队聘岗,在优化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的同时,引导教师向学科发展重点集聚,实现学术转型。
三、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坚持育人为本,始终坚守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根本使命,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命科学发展,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改革招生和培养模式。根据农科学生的特殊性,争取进行“小类招生,大类培养”。争取扩大应用生物科学大类省外招生名额。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创立“本―硕―博”连读8年制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中国高端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调整研究生生源结构。提高直博生及硕转博的比例;争取博士生招生名额得到持续增长;增加科学学位硕士生招生名额;对有实力自主提供奖学金的导师,允许适当增加招生名额。优化博士生出口标准,鼓励开展交叉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加大质的引导,弱化量的堆积。
3.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建立健全本科课程任课教师遴选制度,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参照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确定任课教师,以提高广大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全员担任助教制度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激发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完善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4.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多学科交叉培养”的要求,按“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方式,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每个专业建设3―5门专业核心课程,实现通识教育宽专结合、专业教育精深相融。持续实施“名师―名课―名书”教学工程。争取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版国家规划教材。
5.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科创新活动,努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充分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通过组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国创、省创等项目,引导学生开展科技研究。组织学生赴高水平科研院所及国外名校从事科研训练。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系统化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营造人才培养国际化环境。高效利用本科生国际合作交流的指标及经费,遴选并统筹安排本院学生的交流活动,聘请外国专家为本科生授课。积极与国外友好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资助20名左右博士生到国外名校从事3―6个月的合作研究,选派50名左右研究生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聘请10名左右国外专家来校进行全英文教学。
四、实施科研品质提升工程
1.持续提升科研规模和质量。坚持“自主创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加速转化”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驱动和开放共赢,紧紧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凝炼大科学,开拓大渠道,构建大合作,布局大项目,着力推进“总量、内涵、声誉”的协同发展,在稳步推动科研规模发展的同时,促进科研内涵的丰富和科研声誉的提升。汇聚学科优势,整合研究方向,主动争取部委、省市和社会支持,集中精力重点抓好千万级项目的组织整合,努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国际化程度,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的多边科技合作和重大科研项目,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显著提升科研国际竞争力。通过提升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和交叉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原创成果。
学科教师优等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根据办学定位、行业背景,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实际的、最适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通过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来体现。人才培养标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涵盖安徽工程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本要求。
(二)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的实施方案。根据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生发展观。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地选择知识体系,结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意课程衔接,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卓越班尤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力求四年中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线,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置“3+0.5+0.5”的培养模式,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三个课堂(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在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顺利开展,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必不可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需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并指导各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在运行过程中,生源质量管理、师资队伍保障、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和实施,都为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生源质量管理
学校从2012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所有新生都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学习。但是随着卓越计划的开展,卓越班的优势逐渐显现,在高考招生过程中,填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优秀考生将越来越多,逐步提高了卓越班的生源质量;学生入学后一年可以转专业,学校也可选择数理基础好、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入卓越班。[4]随着办学优势的逐渐显现,201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班率先进入学校一本招生行列。随着优质生源的进入,将更好地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
(二)师资队伍保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卓越工程师计划”要取得成功,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培养卓越人才的优秀工科教师队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6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2人。教师队伍中有1人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多人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秀。其教学团队是校级教学团队。学院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班专门配备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专业教师一名,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与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形成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各方面的引导和管理。
(三)课程教学质量保障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校内外教学平台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改进课程体系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变化,顺应IT产业的发展,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群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加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不断完善软硬件结合技术。在此基础之上,从以往过于注重学生考试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实验、课程设计的要求,把课堂教学与其相关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完善课程实训模式。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出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设立“兴趣、理解、应用、创新”等阶段性目标,按照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暑期工程实践、专业生产实习、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流程,设立了由这些环节组成的软硬件开发能力培养实践体系。根据内容体系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了实验项目、设计选题及大学生科研课题等。在课程实验设计中,也根据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克服编程恐惧,通过模仿编程、自主设计单一结构程序,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来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根据3种不同的目标,编写实验大纲、设计实验项目,设计与综合型实验所占比例在60%以上。在后续的课程设计、大学生科研项目、暑期工程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课程要求及实际应用需要,设计众多不同类型的选题,重在培养学生在软硬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1)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为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卓越班大学英语开展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小班授课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提高口语水平,提高阅读量和写作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好。同时,学校也要求,卓越班CET-4的通过率在大一结束时要达到95%,CET-6的通过率最后要达到85%。大学物理、思政课等通识教育环节都做了相应的修改,增加了课外学习和实践的课时。
2)专业课程。根据教育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课程设置,制定了培养方案,实施“3+0.5+0.5”培养模式,其中前3年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程教学,第4年在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毕业设计。在校内学习阶段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训课程的设置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企业学习阶段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和软硬件项目实训使得学生能够直接适用企业的需求。
2.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课外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进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全省和全国性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当前高校对本科教育的普遍要求是提高素质,注重能力培养,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这一思想,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分析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实习、设计、制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课外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和各类工程实践活动。
3.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平台。进一步拓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与考核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行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方向、工艺路线和技术应用的本领。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能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行业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现状,在专业技能和能力、职业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创新能力强,受用人单位和社会青睐的卓越工程人才。
(四)学校的政策制保障
学校各级各部门加大对卓越计划的支持力度,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进一步开展二级管理,全面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计划,使这项改革真正有益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真正有益于学生,真正有益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采取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助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到专业指导、学习解惑答疑全方位的管理。
2.教学管理。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工作,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除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将第二课堂、学生创新实验室、暑期实践课题形成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并形成长效机制。形成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邀请企业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重点负责企业实习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制订等,同时包括企业指导教师的确定、教学管理和成绩考核。创造良好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在企业实习阶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通过制定有效的人事制度和政策,支持、鼓励和保证现有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获得足够的工程实践经历,同时加大对高级工程人才的引进力度或是以企业兼职教师的身份授课,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毕业设计,尽快形成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4.经费投入。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安徽省每年下拨项目经费,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同时该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教学团队,这些项目的经费都主要用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这些经费的投入,能很好地保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利开展。
三结语
上一篇: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优选5篇}
下一篇:学科学习计划{甄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