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推荐5篇}

时光荏苒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278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2分钟。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儿童孤独症;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2

孤独症也被称为自闭症, 因多种生物因素导致大脑发育出现障碍[1]。儿童孤独症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通过教育训练促进患儿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本文以30例儿童孤独症为研究对象, 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恢复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0例儿童孤独症在2012年6月~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 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孤独症相关标准相符[2];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6±0.5)岁。按照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训练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家长带领患儿积极参加医院孤独症训练中心举办的亲子训练, 同时可在家庭中开展, 其训练内容包括:孤独症基本知识、训练方法(ABA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综合训练等)、行为问题处理等。ABA训练可行一对一训练, 手把手教学, 家长重复多次活动, 需要患儿能够学会并可记录。逐渐从一对一教学活动开始小组上课, 逐渐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式训练可以小组训练模式, 包括患儿的体能、语言、社交、性格等, 将知识、动作、语言相互联系, 将复杂动作分为简单步骤, 以儿歌语言贯穿整个动作。感觉综合训练中, 先行综合检测患儿感觉, 明确其中问题, 根据其结果制定感觉综合训练计划, 选择合适训练器械及训练量等, 使患儿在玩乐中根据各种感觉综合训练刺激患儿本体、视觉、听觉、触觉等。为家长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及康复训练教具, 每天训练时间需在5 h以上, 1周不得少于6 d。每3个月到训练中心评估, 并为下阶段的训练计划进行制定。为期12个月。

对照组给予机构康复训练模式。患儿于训练中心接受12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个别式训练、小组训练、集体训练等, 4 h/d, 5 d/周, 训练内容与观察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3] 根据《孤独症患儿发展评估表》, 包括感知觉(55项)、粗大动作(72项)、精细动作(66项)、语言与沟通(79项)、认知(55项)、社会交往(47项)、生活自理(67项)及情绪行为(52项)8个方面, 每项1分, 分数越高, 改善程度越好。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根据患儿发展评估评分, 显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6分以上;有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8~15分;进步: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7分;无效:治疗前后评分无变化。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显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76.7% (23/30), 即显效23例, 有效5例, 进步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率73.3%(22/30), 即显效22例, 有效6例, 进步2例;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治疗前后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感知觉(24.3±5.6)分、治疗后(37.4±6.4)分, 粗大动作(45.3±6.8)分、治疗后(64.7±4.8)分, 精细动作(36.3±5.2)分、治疗后(46.9±8.2)分, 语言与沟通(48.1±6.2)分、治疗后(68.9±5.2)分, 认知(28.1±6.8)分、治疗后(42.6.1±4.3)分, 社会交往(20.3±4.8)分、治疗后(35.9±5.7)分, 生活自理(28.9±6.7)分、治疗后(47.9±7.3)分, 情绪行为(23.8±4.7)分, 治疗后(42.6±5.1)分;对照组治疗前感知觉(25.0±5.1)分、治疗后(37.6±5.1)分, 粗大动作(44.6±7.1)分、治疗后(65.1±5.2)分, 精细动作(36.0±6.1)分、治疗后(45.3±7.0)分, 语言与沟通(47.3±5.8)分、治疗后(69.0±4.8)分, 认知(27.9±6.0)分、治疗后(42.0±4.4)分, 社会交往(21.6±4.0)分、治疗后(34.8±4.7)分, 生活自理(27.6±7.2)分、治疗后(45.1±6.5)分, 情绪行为(24.8±7.5)分, 治疗后(41.9±5.6)分。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3 讨论

孤独症在目前属于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存在社会交往、认识功能及言语沟通发育偏离, 大多数患儿无法更好融入社会生活中, 同时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大幅度降低, 在很大程度上家长也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及生活负担。患儿孤独症的发生,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以脑部损伤为常见原因, 且孤独症患儿脑部整合功能网络缺陷, 对事件无法处理整合, 难以对一个场景的内容、数字、文字进行想象, 也难以与他人交流。对患儿孤独症的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采取行为干预及教育训练, 对患儿行为、语言、感知、社交等进行训练教育, 以此改善患儿综合行为等。通常康复训练, 可促进患儿智力发育,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现今大量资料显示, 患儿孤独症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数百万家庭面对患儿孤独症、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显著增加[5], 对其及时采取康复有效训练, 对促进患儿积极身心发展及减轻家庭负担起到显著意义。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可通过各种情景, 加强孤独症患儿的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家庭康复训练是患儿在家庭生活中, 根据机构中心为患儿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及社会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 使患儿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显效率76.7%与对照组的73.3%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家庭康复训练与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均可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其应用效果显著,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可显著提高患儿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 与机构康复训练无较大差异。

机构康复训练, 社会需求大, 费用昂贵, 且部分康复服务无法满足患儿康复需求, 家庭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 使大部分患儿无法完整接受康复训练。因此通过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对家长的培训, 在家庭环境中实施康复训练, 节省了经济成本, 并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家庭资源, 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且在患儿日常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中, 可消除患儿陌生感, 提高患儿兴趣, 提供情景与练习机会, 增进患儿行为, 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患儿社会动机的激发, 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

综上所述, 对孤独症患儿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 可明显改善患儿自理能力, 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肯定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献英, 朱宏伟, 张桂欣.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8):101-103.

[2] 俞宁, 彭建军.高压氧治疗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7):686.

[3] 肖秀云, 杨峰, 崔丽霞. 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患儿孤独症的疗效观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5):88-89.

[4] 严愉芬, 韦永英, 陈玉华, 等.针刺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中国针灸, 2007, 27(7):503-505.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个体化训练;孤独症;治疗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treatment of 4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Methods: The research object was 4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our hospital, using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then 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Results: In 40 children, there are 36 children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progress, 35 children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improvement social skills..Conclusion: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efficacy, clinical reference is worthy.

[Key words]:Individualized training; Autism; Treatment

孤独症(ASD)指的是:脑神经功能失常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常在婴幼儿时期起病,又称为自闭症。我院对收治的孤独症患儿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在2011年2月~2014年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的孤独症患儿,共4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患儿年龄在2.46~6.5岁之间,患儿平均年龄(3.64±1.3)岁,患儿的症状出现于2周岁之前,每名患儿均由精神科专家依据DSM-IV TR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确诊。

1.2 方法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由专业的训练师为患儿制定训练治疗计划,由另一名专业老师根据计划内容训练患儿,训练时间为3-6个月,每天训练6个小时。社会技能训练的内容有:和同龄人交往和做游戏,主动的提问、提需求等;语言训练的内容有:言语的模仿、语言的理解、社交用语、讲故事等;行为矫正训练的内容有:对重复语言、模仿语言及刻板行为采取消退法或替代法进行处理,用阳性强化法处理需要增强的行为;共济训练的内容有:独木桥、独脚椅、滑板等器具训练;精细活动的训练内容有:穿珠、扣纽扣、画画、剪纸等;依据每个患儿的不同情况,选用特定的部分训练患儿,依据ABC(孤独症行为量表)量表的减分率和训练后患儿症状改善的程度作为反应疗效的标准。

2 结果

在40名患儿中,有36名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社交能力上,有35名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4例无社交能力的患儿,有21名已学会简单的社交活动;在语言能力上,23名无语言表达能力的患儿,已经可以简单表达和说话;有34名患儿行为有所改善,改善情况见表1;

治疗前的ABC评分为72―135,平均91.05±36.27。经过2―6个月后的ABC评分为58.23±20.06,比治疗前下降了32.82±16.21.

表1 40例孤独症患儿症状变化的情况

症状 例数(%) 症状改善的例数(%)

能 不向他人寻求安慰 40(100) 35(87)

无团队精神 40(100) 32(80)

无对眼凝视 40(100) 30(75)

缺乏情绪反应 32(80) 30(93)

题 对别人要求无反应 35(87) 32(91)

无语言能力 23(57) 21(91)

自发的怪叫、哭闹 32(80) 29(90)

不会与人交谈 25(62) 23(92)

错用代词 22(55) 15(68)

题 生活不能自理 40(100) 37(92)

对所有物品没有兴趣 40(100) 37(92)

攻击 35(87) 33(94)

刻板、重复行为 40(100) 37(92)

过分依赖某种物品 2(5) 2(100)

3 讨论

针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国内外通用的治疗方案均以综合训练为主,国内马磊等认为,正确的诊断孤独症患儿的具体临床问题是早期有效治疗孤独症患儿的关键,所以,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情况,应用个体化的训练方案促进孤独症患儿心理、身体的健康发育十分重要。对于孤独症患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针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的调整训练方案,是训练方案的效果发挥最大。在此次研究中,我们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社会技能训练、语言训练、行为矫正训练等训练方式,做到了有的放矢的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队训练内容合理的进行安排,进行个体化的训练模式,让训练内容由复杂到简单,训练内容与游戏相结合,让患儿体会到快乐,使其快乐的接受我们的训练。患有孤独症的患儿,预后普遍较差,给现代家庭带来了很多困扰,孤独症的早发现、早治疗、长期治疗可以大大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经过长期的个体化治疗之后,孤独症患儿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后的ABC评分为58.23±20.06,比治疗前下降了32.82±16.21,效果较为明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劲梅,张纪水,李雪荣等.个体化训练对30例儿童孤独症治疗的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30-132.

[2] 马磊.结构化教育结合地板时光在孤独症儿童治疗中的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2.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孤独症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编号2013jzyx-21)。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1-02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1]。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极度孤独、语言发育迟缓和不正常、言语不起沟通作用、游戏方式简单和重复。两个明显的诊断特征是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离、强制性保持原样不变[2]。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全球小儿孤独症发病率在 0.02%-0.2%之间,我国介于 0.03%~0.10%之间[3]。目前对于孤独症还没有能够彻底治愈的药物,且副作用大。另外,心理学领域、音乐治疗领域的一些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缓解焦虑、刻板症状,提高沟通、社交能力。

音乐音响的刺激可以直接进入孤独症儿童的封闭世界,歌唱练习、身体动作练习、音乐游戏、器乐演奏的音乐教育形式可以诱发孤独症儿童先与音乐建立起关系,继而与提供音乐的人建立关系,最终和周围的社会环境与人产生互动[4]。在音乐活动中可以避免儿童重复性和仪式性动作的出现率,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改善社会功能,培养其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交流能力。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由德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立。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学体系之一。奥尔夫教学法和相应的乐器在创立之初,就曾被运用到特殊教育的领域中,在盲人、聋哑人学校、语言治疗学校及各种精神病治疗医院和疗养院被广泛采用[5]。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育人,而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补偿其智力和行为上的缺陷,争取适应正常生活、适应社会。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短小精练的乐曲和动作、舞蹈、游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音乐原来不只是可以被动地听的,而是可以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进去的,而亲身参与进音乐的表演和单纯地听音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对原本封闭、对外界缺乏关注和兴趣、难以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可以很好地调动起他们对音乐和音乐活动的参与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外界的参与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对患儿的肢体协调方面以及听从指令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通过有针对性的音乐课程内容的设计,使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方面得到提高;2.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孤独症儿童设计不同的音乐活动形式, 促进他们肢体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孤独症儿童在行为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能提供活动的动机,如音乐游戏、音乐律动、音乐表演等,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就是充满趣味性的游戏,避免了学习过程的单调和沉闷。强劲的节拍,歌咏和律动,以及音乐产生的美感,能够吸引孤独症儿童产生心理暗示和互动效应,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甚至性格,这些音乐特有的因素是其他课程无法给予的,因此,音乐成为打开孤独症儿童心扉建立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一座桥梁。

(1)孤独症儿童的歌唱训练

选择演唱孤独症儿童熟悉的歌曲或曲调,以获得和患儿的互动、交流。音乐和言语都有许多共通的元素,尤其是孤独症儿童极需语言及表达能力上的辅导,在唱歌中,旋律的高低好比语调抑扬;音乐中的分句、分段好比言语中的句法;音乐的节奏好比言语的速度;音乐上的强弱好比言语上的轻重,因此歌唱训练可以开发、培养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

(2)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游戏与身体律动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将音乐活动作为自身训练的方式,在游戏中,他们忘却自己身体上的缺陷,激发起与人说话,交流的欲望。通过游戏、歌谣掌握基本的社会礼仪行为;通过体态律动训练促进他们的肢体协调发展。在音乐游戏中,他们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得到发展,进而锻炼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弥补他们在感知觉和动手能力方面的缺陷,锻炼、培养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在个人获得认同和满足感的同时,他们会深刻记住所学内容,并运用在日常生活里。律动活动有效取代孤独症儿童的刺激行为,而改为塑造正确行为,并以其特有的趣味性、互动性、形象性获得孤独症儿童的接受和喜爱。

(3)孤独症儿童的乐器演奏

奥尔夫教学乐器种类丰富且容易操作,所以非常吸引孤独症儿童使他们更容易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乐器,并随意演奏,由此去感知自己及其他同伴手中乐器的音色,同时通过身体与乐器发生的接触,可以让孤独症儿童通过触觉对不同材质的乐器加以区分,从而刺激孤独症儿童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孤独症儿童常常存在听力异常的情况,而听力能力直接关系到孤独症儿童的言语能力及认知能力,通过乐器演奏,让患儿对各种乐器的音色加以区分,对节奏的快慢强弱变化能够有所分辨,这对于加强孤独症儿童的听觉和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有极大帮助。

三、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的建议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治疗学科领域中已延伸为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多用于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由于目前孤独症无法治愈,唯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康复训练,才能使其症状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改善他们社会适应性差的状况。奥尔夫音乐教学通过歌唱训练、歌谣朗诵等方法进行纠正发音、吐字、各种行为动作的同时,更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三联症”特征――社会功能障碍,语言交流困难和固定刻板的行为模式,从音乐治疗康复的角度上予以“对症下药”,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注意结合音乐治疗的康复技术。因此,教育成为康复的手段,康复成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将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有效的进行下去。音乐教学要始终和孤独症医学康复相结合,有了康复专业的理论支持,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才能显得更加专业和具有说服力。

四、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对改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及刻板行为是非常有帮助的,经过科学的、系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和训练能够极大的促进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 丰富他们的想象,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在音乐的殿堂里尽情的描绘灿烂的明天,歌唱美好的未来。笔者曾对一名孤独症儿童进行奥尔夫音乐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治疗后患儿的社会交往障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6]。但目前国内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还很有限,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影响力很小。因此,还需要更多的音乐、心理、医学、教育多方面的专家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来促进我国的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所有孤独症儿童及他们的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Lorna wing著,孙敦科译.孤独症谱系障碍――家长及专业人员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2]顾莉萍,静进,金宇,等.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情绪理解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 21(1): 16-19.

[3]杨曙光,胡月璋,韩允.儿童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4):1872-1873.

[4]施英,黄辛隐.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1,11:55-59.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第4篇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柯晓燕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孩子,虽然不聋,却对外界充耳不闻,虽然不哑,却不愿开口说话,他们像星星一样纯净、漂亮,却也像星星一样冷漠、孤独,这群孩子就是孤独症儿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他站在你面前却无法与你交流。“多少次,我在梦里听见宝贝叫我妈妈,梦见她张开双臂和我拥抱,但醒来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左手紧紧握着自己的右手。”自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后,小悦的妈妈四年来都做着同样的梦——孩子突然间不自闭了,可以开口叫自己妈妈了。可是让人无奈的是,目前人类还无法获知患病的具体病因,更令人无奈的是,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给无数病儿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孤独症,已成为儿童疾病之首

孤独症首次报道是在1943年,一个美国医生第一次从孩子身上发现了孤独症。70多年来“孤独症”逐渐被医疗界认识,进而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确诊患上这种疾病。我国最早诊断孤独症的是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陶国泰教授,1982年,他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文章,明确指出我国存在着婴儿孤独症。

其实,大家常说的孤独症,在医学界准确的说法是孤独症谱系障碍。2013年5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正式将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和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合并命名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这是一组以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狭隘兴趣与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发病于0~3岁时期。

孤独症的儿童,表面看与普通儿童没有任何区别,但是由于起病年龄早、沟通和学习能力低下,无法认知新事物等功能损害明显,如果放任病情发展,长大后他们无法融人社会,无法自理生活。因此一直以来孤独症被认为是具有很高致残率的严重精神疾患。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种种统计均显示,孤独症已经成为儿童疾病之首,超过儿童肿瘤、白血病、艾滋病、糖尿病的发生率总和。2014年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美国孤独症患病率达到1/68。在中国还未开展过大型的自闭症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一般估算认为现有60万~180万患者。仅就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门诊统计,一周接诊300多名孩子,其中约1/3的孩子最终被诊断为孤独症。

作为一类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不断攀升的孤独症患病率已引起各方瞩目。随着诊断能力、早期干预、康复训练质量的提高,孤独症的预后正在逐步改善。目前认为孤独症早期诊断价值很大,越早发现,康复成功率越高。国外已有研究显示,有近500/0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经过治疗可以接近正常水平。

低龄患儿,可疑就应开始干预

孤独症属于终身疾病,0~6岁是早期干预的黄金期。干预原则:越早越好,但任何时候都不晚。

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始于2岁以内的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的预后,而如果可以再提前一年,即孩子1岁左右就能被发现,并给与干预,效果会更好。因为此时,婴儿的问题行为尚不突出,同时又是婴儿神经系统可塑性的最佳时期。现在世界各国有越来越多的报道,孤独症儿童由于及时开展早期训练而有了改善,走向了康复,甚至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拥有正常的人生。总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肯定是可以改善孤独症的,不仅轻度孤独症患者能得到康复,重度孤独症患者相当一部分也能得到康复。

随着对孤独症认识的提高,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典型孤独症诊断并不困难。然而,这主要是指针对3岁以上临床表现典型的患儿。对于3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低年龄儿童、对于不典型病例以及阿斯伯格综合症患儿,即使具有相当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诊断也存在困难甚至争议。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孤独症准确诊断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或拖延。

影响早期诊断主要有几个因素:一是孤独症患儿多数不存在外貌异常;二是虽然孤独症的孩子会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但家长总是以“孩子还小,长大自然就好了”或“贵人语迟”之类的借口安慰搪塞自己,从而错过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黄金时期;三是典型的孤独症不良预后不仅让家长心存恐惧,也让专业人员在患儿年龄小、症状尚不典型之际不愿意或不能够做出“孤独症”的诊断。

事实上,对特别年幼的早期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方法,与所谓的幼教(早教)学校的教育内容并无差异,主要是全面性的干预,目标不仅包括减轻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减少不适当行为,还包括促进儿童语言、认知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这种“干预”必须是持续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围绕孩子所能做的事情开展。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统计手册第五版指南中指出:一旦孩子被发现患有孤独症,就应该在60天之内接受全面性的干预,且应该全年接受每周至少25小时全面性的干预。干预一般是父母主导的,一对一的活动、游戏、言语和非言语的互动等。

因此,一旦家长发现低龄孩子存在潜在可疑因素或表现,一定要明白越早干预,孩子康复的效果越好,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因为此时孩子还小,症状不典型,不必追求一个精确的诊断,对于低龄孩子只要存在可疑危险因素都应该给予干预。此法有利无弊,千万不要为了等待明确诊断而耽误宝贵的早期干预时机。

如何早期发现孤独症

目前,对于六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对于六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以下特征可以作为早期发现的警示指标:

4个月大时,孩子不会看着别人的脸微笑;

6个月大时,没有明显的笑或者快乐情绪的表达;

12个月大时,喊他的名字没有反应、没有呀呀学语、没有一些互动的手势(如指点、挥手、拿东西给你看等);

16个月时,不会发单音;

24个月时,不会讲2个字以上的词。

任何年龄段出现语言发展的倒退,原来会说的话不说了,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此外,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使用一个叫做克氏行为量表的工具。简单的说,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下列14项行为中的7项以上,家长就需要立即带孩子到专业机构检查。

这14项行为分别是:①不易与别人混在一起玩;②听而不闻,好象聋子;③教他学什么,他强烈反抗如拒绝模仿、说话或做动作;④不顾危险;⑤不能接受日常习惯的变化;⑥以手势表达需要;⑦莫名其妙的笑;⑧不喜欢被人拥抱;⑨不停地动,坐不住,活动量过大;⑩不望对方的脸,避免视线的接触;11.过度偏爱某些物品;12.喜欢旋转的东西;13.反复又反复做些怪异的动作或玩耍;14.对周围漠不关心。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在临床早期发现孤独症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共识和进展。通过对初级妇幼保健工作者的培训,及对大众尤其是年轻父母的健康教育,在1岁前后发现孤独症是可能的。美国儿科学会已经发布指南,要求初级保健工作者在第9个月的常规保健中,开始注意婴儿的目光接触与母亲交往的能力等,并且要求建立多级的预警机制,以期早期发现。相应的一批针对1岁婴儿的筛查诊断量表也正在研发之中。

训练,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孤独症还没有“特效药”。孤独症的治疗分为四大类:行为和交流干预、饮食干预、药物治疗和其他补充替代医疗。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教育引导干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训练。其次是饮食,第三是药物,最后才是其他方法,包括音乐疗法和海豚疗法。

训练是治疗孤独症最重要的方法,训练开始得越早越有效,对这些儿童来说,早期强度要达到每天4~5小时,每周4~5天。据文献报道,8%—25%的患儿通过治疗能达到临床痊愈,逐步具备社会适应、生活自理、与人交往的能力。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对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待遇、数量、专业水平、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参考各方面资料,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对策,旨在促进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25-02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目前,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教师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尚不规范的职业。本文针对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现状

1.孤独症早期干预已取得的成绩。我国有各类孤独症儿童约150万人,全国约有200个孤独症治疗机构。近几年,我国有关孤独症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在病因学、营养干预、用药安全、早期教育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通过实验研究论证而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近几年,社会各界已明显提高了对自闭症群体的关注,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北京星星雨和青岛以琳是我们国家比较知名的两个由自闭症儿童家长承办的教育训练机构。越来越多康复训练人员和年轻教师进入这个行业,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所面临的问题。

(1)早期干预教师数量不足。我国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目前,我国大约有500万孤独症患者,150万孤独症儿童。近年来,各类自闭症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自闭症教师的严重缺乏。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康复教师与接受训练的孤独症儿童的数量比为1∶3到1∶4之间,最多时达到1∶5。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训练的最佳方式是一对一的训练,这在我国尚不可实现。若以1∶3为标准,要满足我国150万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要,至少需要50万名教师,但我国目前只有康复训练人员3000人,两个数目相差悬殊。

(2)早期干预教师学历水平偏低。到2005年,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比例为25%,专科毕业比例为53%,高中及高中毕业以下的比例为25%。学历合格率虽比1998年有显著提高,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一线教师学历(高中及高中以下)不合格。以吉林省为例,在我们实习的两所自闭症机构工作的教师,他们的学历多为中师中专学历,只有少部分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这与孤独症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事实上,由于孤独症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孤独症教师的工作难度比其他类型的特殊教育教师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3)早期干预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从已有资料看,孤独症教师都有教师资格证书,能满足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缺少孤独症相关的专业知识。资料显示,江苏近3000名特殊教育教师中,真正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仅占总数的36.1%,而从事特殊教育教学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达到63.6%。从事孤独症教育的教师也是如此,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与我国目前的行业状况是分不开的。

(4)早期干预教师接受职后培训的效果不理想。自闭症机构教师接受职后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形式单一。在实际的培训中,对于孤独症教师的培训没有针对性,脱离实际,只是盲目进行在职培训,不符合一线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培训多占用教师的假期和休息时间,使得教师对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他们更希望抽出工作时间去参加在职培训。

(5)早期干预教师待遇低,社会认可度差。当前国内约有200个孤独症治疗机构,大多数为民办性质,这些民办机构多由家长发起,受政府和社会慈善捐助有限,规模小,大多数机构处于一种不为人所知,不被人重视,不受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经费严重不足,机构教师的工资维持在2000元左右。教师也没有编制,没有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更没有特殊教育津贴。此外,大众对孤独症的了解甚少。这些世俗的偏见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担忧和压力,加之整个教师队伍的人数少,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有限,从而导致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低。

(6)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男性少于女性,分布不均衡。由于经济地位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在职的孤独症教师流失也很严重,教师年龄年轻化,男女教师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尚未形成良好的年龄梯队。另外,城市的孤独症教师较多,且质量高。而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自闭症机构少之又少,教师工资低、数量不足、质量也较差。总之,经济发达地区孤独症教师流失少,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流失大。

二、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

针对孤独症教师队伍的现状,结合《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五点建议。

1.增加国内高等院校相应的专业设置,加大孤独症教师的培养力度。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改革课程设置,细化专业方向,增加与孤独症教育康复相关的专业设置,培养一批专业孤独症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特殊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课程,如细化为盲、聋、智障、孤独症、学习障碍等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就业等选学专业方向,这样能使特教教师的专业技能更精深、更专业。

2.制定孤独症教师的准入标准和资格认定标准。针对我国当前现状,笔者认为孤独症早期干预教师应该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并具备“孤独症教育与康复”的相关专业知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条款都非常适合孤独症教师。在符合这个《专业标准》的同时,教师还应具备特定的孤独症相关理论知识,按照要求使满足这两个专业标准的从业人员进入孤独症教育与康复行业。

3.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加强特殊学校教师职后培训的统一组织、规划,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特殊学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扩大教师的覆盖面。例如,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定期聘请特教专家为孤独症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培养、最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等,提高教师实践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4.提高孤独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国家应加大投入,提高孤独症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学环境。待遇要比普通教师高,让孤独症教师感到有自豪感和作为特教教师的价值,增强职业吸引力,以激发更多优秀人员(尤其是男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改善特殊教育的来源和性别失衡。针对民办的孤独症机构,地方政府要按照相关规定帮助和扶持机构的发展,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5.加大孤独症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政府应积极向社会大众普及孤独症相关知识,加大对孤独症群体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增加对孤独症教师的认可,促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孤独症宣传力度的增加,使全社会对孤独症教师的认可度提高。

孤独症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国家、地方、学校、教师本人的不懈努力,使孤独症教师真正步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成为终身学习的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魏轶兵.特殊教育院校孤独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4).

[2]蒋云尔,王辉,范莉莉.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8).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