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89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0分钟。
大学生创业计划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创业计划书;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55 -03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学》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由于课程中有大量的、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常常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往往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但学生仍然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通过“听”和“记”、“理解”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学生无法完全置于真实的管理环境,因此对于管理学理论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比较困难。
创业计划书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是指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商业可行性报告。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创业计划书写作与管理学教学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管理学理论与原理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又可以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可谓一举两得,创业书写作可作为管理学教学的有益辅助。
一、创业计划书的组成
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管理团队,企业经济状况,财务预测,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等十个方面。
(一)执行总结
执行总结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创业计划的创意背景和项目的简述;创业的机会概述;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团队概述;预计能提供的利益。
(二)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包括:详细的市场分析和描述;竞争对手分析;市场需求;公司概述应包括详细的产品或服务描述以及它如何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进入策略和市场开发策略。
(三)市场调查和分析
包括:目标市场顾客的描述与分析;市场容量和趋势的分析、预测;竞争分析和各自的竞争优势;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市场发展的走势。
(四)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主要阐释公司如何进行竞争,包括:在发展的各阶段如何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通过公司战略来实现预期的计划和目标;制定公司的营销策略。
(五)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进度安排,包括以下领域的重要事件:收入来源;收支平衡点和正现金流;市场份额;产品开发介绍;主要合作伙伴;融资方案。
(六)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包括:关键的风险分析(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竞争、资金撤出、政策等风险);说明将如何应付或规避风险和问题(应急计划)。
(七)管理团队
介绍公司的管理团队,其中要注意介绍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注意管理分工和互补),介绍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八)公司资金管理
包括:股本结构与规模;资金运营计划;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九)财务预测
包括:财务假设的立足点;会计报表(包括收入报告,平衡报表,前两年为季度报表,前五年为年度报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本利、比率分析等)。
(十)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
这是创业计划的“卖点”,包括:总体的资金需求、在这一轮融资中需要的是哪一级、如何使用这些资金以及投资人可以得到的回报,还可以讨论可能的投资人退出策略。
二、创业计划书与管理学理论的结合点分析
管理活动的最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而创业计划书的内容涵盖了企业成长经历、管理团队、股权结构、产品服务、市场、营销、组织人事、财务、运营到融资方案。因此几乎所有的管理活动职能都有在创业计划书中得以体现。
(一)从计划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同广告策划、会议企划等都是商务计划实用文书,是计划职能的直接体现。创业计划书是是一份全方位的项目计划,它从企业内部的人员,制度,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营销,市场等各个方面对即将展开的商业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筹划。从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可指导学生应用多种决策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波士顿矩阵法等。从项目投资周期角度进行分析则可深化学生对不同时期计划特点的认识。
(二)从组织职能角度,学生在写作创业计划书时要考虑项目管理团队分工、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因此学生必须在理解组织设计的步骤、组织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此外分组写作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从领导职能角度,由于创业计划书要求分析行业内竞争对手及其市场营销情况,可指导学生应用战略管理中的波特竞争力模型进行分析。在分组写作过程中使学生自身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四)从控制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要求对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并指出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控制手段。因此,可以指导学生结合预算控制的内容,分析项目的投资收益率、盈亏平衡点等,加强学生对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综合运用。
(五)从创新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创新性,体现在对新项目、新内容、新的营销思路和运作思路的整合上。因此,创业计划书写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其视角从书本转移到社会,引导学生关注商业模式创新。
三、创业计划书写作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在时间的安排上,根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创业计划书属于“计划”职能的应用文书,同时又与“创新”职能相关。由于创业计划书涉及组织结构设计及人员配备,因此创业计划书写作最早适合安排在“组织”职能讲授完毕之后在学期中进行,也可在“创新”职能讲授完毕后在学期末进行。
在创业计划书写作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上,在根据的教学实践,我们将创业计划书写作的实施分为四个主要环节: 写作指导、课后分组写作、课堂分析与讨论和课后总结与评价。
(一)写作指导
教师将创业计划书的写作目的、计划书的结构进行说明,同时联系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创业计划书的写作依据进行讲解。根据学生先修课程的差异,必要时指导学生参考相关书籍补充必要的财务知识。
(二)课后分组写作
教师将教学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4至6 人为宜,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写作,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创业计划书的投资项目的确定可结合生活实际、自身兴趣以及目前商业领域的发展前景确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锻炼学生市场调研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课堂分析与讨论
由陈述小组的学生代表模拟创业者采用PPT 演示的方式进行陈述,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要求语言简练、重点突出。其他学生模拟投资人听取其陈述,经过小组讨论后,对模拟创业者小组进行提问。然后由模拟投资人从计划书的“写作完整性、项目创新性、项目可行性、投资意愿”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部发言结束后,鼓励同学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调节现场气氛,控制课堂节奏,但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对学生发言的内容也不进行直接评价,如明确肯定或否定,使讨论紧紧围绕问题进行。
(四)课后总结与评价
在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即结合其他小组的创业计划书,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书。教师可以在模拟投资人评价后对项目的商业模式创新点进行点评,指出其创新之处,对学生发言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创业计划书写作在管理学教学应用效果
(一)学生的创业计划书举例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学生的创业计划书风格各异。有的创业项目从学生校园实际出发,侧重日常生活需求,如“高校自行车租赁计划”、“校园书报亭”、“甜品屋”,“图书馆咖啡厅”。也有的项目构思从市场特殊需求出发,侧重创新性,如突出“家”的温馨感觉的商务社交会所项目,又如“宠物殡葬服务”项目,“DIY蛋糕”项目,强调保健养生的“习习古风食府”项目,专门出售左撇子用品的“左手网店”项目,兼具售书与咖啡吧功能的“暖城书店”。
上述的创业计划书尽管从写作的完整性、成本预算等很多方面还略显稚嫩,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管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促进了经济与管理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二)双重提升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知识从教师到学生单向流动。在引入案例教学之后,尽管学生参与讨论,但案例选取仍取决于教师。创业计划书写作及讨论则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一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性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将其观察视角从书内内容转向社会经济系统。
教学过程以学生对创业计划书的策划与讨论为主,知识和观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流动,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角色变成了是教学资源的提供与维护者、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教师关注商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五、结语
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 由于受众是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 在课堂上直接向其讲授管理的理论知识, 学生难以体会理论产生的背景, 也就难以做到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 这使管理学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创业计划书写作训练可通过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复杂动态环境下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 因此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学教学辅助内容。
随着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逐步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列入了学校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竞赛也备受学生和企业关注。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框架内,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指导,将创业计划书的写作与管理学教学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粟浩,田佳.“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2]金春华,田林子.《管理学》教学方法改进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 2007,(07).
[3]李江南,宋杨.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和产业, 2010,(04).
[4]许海涛.《创业计划书》给大学生创业“支招儿”[J].成才之路, 2008,(15).
[5]雷明.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J].华章,2010,(26).
大学生创业计划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导师制;大学生创业;实践
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和成功性,更好地实现我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目标。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训练教育,为大学生日后的创业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导师不仅能够对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进行训练、规划、设计以及统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们之间、与导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
一、基于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的是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努力完成某项项目或者是创新项目的所有过程,主要包括项目设计、准备、实施以及成果交流等。这种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主导和努力来完成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还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在步人社会之后能够顺利实现创业梦想。另外,这种基于导师制的创新创业,还能够帮助学生申请一定的项目经费,来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但是,在当前的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实践中,很大一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没有抓住重点,教师没有从根本上出发,普遍存在意识、认识偏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所以很多学生对这方面仍然缺少理解,甚至不知道是怎么运作的,导致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践教育中,大部分导师只注重项目的实践和最终的项目研究成果,而没有对教育工作足够重视,没有充分发挥出“导师”的作用。导致的结果就是在项目训练和实践过程中,学生对整个项目的研究和创新比较了解,却对创业不够了解,创新创业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与教育部所制定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宗旨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相违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第一,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需要长时间的申请,而在申请的大部分阶段,学生都不能开始项目的实施,这就导致学生们没有充足的实践,容易出现任务无法按时完成的问题。
第二,在对经费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困惑,无法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用。
第三,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创新项目可以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结合,而创业项目,却会对学生的学业造成影响,因此,在当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中,几乎不存在创业项目,存在一定局限性。
第四,在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教师对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在整个创新创业训练中,只注重研究的进程和最终的研究成果;在整个项目的进行中,教师不会话太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成长造成影响。
(三)在管理上存在问题
无论是对导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若想确保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实践有效开展,就需要对其进行高效管理,而在当前的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的实践教育中,却存在较为明显的管理问题,影响其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方式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对信息存储没有进行分类、系统性的保存,е麓罅啃畔⒉荒艿玫接行Ю用,降低了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没有对项目导师进行有效管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导师是重要导向,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最终实施结果,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都很强的学科,理论作为基础支撑力量,而实践则作为导向,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校方还应该加强对导师的管理,确保在教育实践中导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学校都没有对导师进行管理,任由其自由发挥和引导,这也就导致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导致只注重最终结果,而注重引导和教育,无法确保最终的教育实践效果。
二、提高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实践效果的有效对策
(一)将教育与实践进行统一
在导师制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要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导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而不能只注重最终的研究成果,要与实践进行相对应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训练计划的意义。“项目参与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首先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主要项目目标,其次加入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并且根据这些课程将一些真实的项目、案例融合进去,将项目任务与基础学习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个性化需求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其以后真正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而且能够让学生自主对项目进行设计、定位、实施、完善等一系列的工作,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让大学生在训练计划中充分体验创业,在掌握理论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日后自己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校方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第一,校方应该鼓励教师和相关人员积极创立创新创业项目,并全程对其负责,充分发挥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校方应该鼓励所有45岁以下,拥有创立项目资质和水平的导师以及相关人员创立项目,并每年对所有项目进行综合评比,对优秀者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发导师们的积极性。
第二,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当导师或者其他相关教育人员设立专项实验项目之后,学校应该先对其性质、形式以及内容进行研究和估测,如果认为其有研究价值和具有代表性之后,可以申请省级的创新创业项目。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对导师项目的支持,校方应该将所有导师的项目公布在学校网站上,由学生自行选导师和选题目。
第三,校方应该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的申报以及创立上,并将其与学科成绩和奖学金挂钩,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原则上项目的申报和参与应该以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为主,一个项目由2~5个学生组成,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只能同时申报和参与一个项目;但是为了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进行,对其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工作进行有效落实,校方和导师应该酌情考虑,在学生能力和条件都符合的情况下,根据具体要求合理选择。
第四,除了鼓励导师设立实验项目之外,校方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立题,以学生为主开展项目训练,并由导师对其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对学生训练项目的开展进行针对性指导和教育。同时,为了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含金量,校方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年级和跨学科合作。
(三)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做好实践工作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大力宣传创新创业计划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开展,如果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并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需要获取高校的大力支持,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做好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工作。当前,经过对以往学科竞赛的举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就能够看出,举行科学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业学习效果以及推动学生的成长和成长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而当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导师没有对教育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与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结合,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在基于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与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展示,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在提升参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对其他学生形成榜样和借鉴作用,以此来带动所有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工作开展并取得一定教育成果之后,高校应该将其和学科竞赛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对所有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首先要由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对自身的优势进行总结;其次由其他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评比打分,并由代表发表对所有研究成果的看法以及评分原则;最后,则由导师对所有研究成果进行评分和排比,并对所有成果的优缺点进行总结,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提升b]。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够将创新创业训练教育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业计划总结范文第3篇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社会经验尚且不足,所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研究领域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基于这一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与效果。
(一)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从实施之初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相对于枯燥的课堂教学来说,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往往需要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调查工作,这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技创新计划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申报相关科研项目的积极性逐年高涨。可以说,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吸引学生把注意力从书本知识转向社会知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学生科研立项的质量逐年提高,研究方法不断改进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之初,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项目感到非常迷茫和困惑,不知从何下手。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施,通过几届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完成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进行相互的传授与交流,现在的学生在相关项目的选题、研究过程和成果总结等方面都越来越成熟,相关项目的完成质量逐年提高。
(三)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展,社会责任心逐渐增强
通过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领域得到不断拓展。以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为例,学生的研究方向囊括了林业发展、农村发展、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研究课题包括了天然林立法、湿地立法、生态公益林补偿、动物福利制度、外来物种入侵、二手房买卖、小广告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并努力通过自己的调查来探究事实真相,学会使用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对社会有了一种人文关怀,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四)学生提交的课题材料逐渐成熟与规范,培养了认真的学习态度
通过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学生所提交的课题申报材料和项目结题材料越来越成熟,学术规范受到重视,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踏实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这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在选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的较多“硬伤”,有待认真反思并加以改进。
(一)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1.选题过大,研究难以深入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设立的项目普遍存在选题过大的问题。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有些学生申请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研究”“湿地保护研究”“保护地立法问题研究”等课题,都是以一项系统工程作为研究对象,范围过于宽泛。学生往往认为立项题目大则容易搜集资料,研究即有章可循、相对轻松。殊不知庞大的论题难以把握,在研究时缺乏重点,只能浅尝辄止,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无法成为研究中的精品。
2.片面追求专业化,脱离日常生活实际
学生在选择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立项题目时,往往注重考虑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是否相吻合,以图在立项申请时占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学生申请的课题大多与林业、环境有关,而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相关的知识,对实务问题也了解不多,如此专业化的选题有可能超出学生的把握能力,在其研究过程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反而会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及研究能力的锻炼产生不利的影响。
3.专业跨度过大,不同专业的联合研究难以实现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一些选题专业跨度过大。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学生申请的有关外来生物入侵、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题目,都需要对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知识有所了解,而法学专业学生通常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进行课题研究时会面临太多的困难和障碍,甚至于无法完成研究。虽然现在鼓励多种学科背景的学生联合起来开展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但是由于大学生受自身能力的局限,很难实现知识上的综合运用与融会贯通。再加上当前的相关管理制度只注重扶持项目主持人,对项目参加人没有给予太多的利益,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合作意识,难以组成团队进行联合研究。
4.选题重复较多,所关注的问题较为狭窄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研究项目的创新性不够。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学生的选题重复性较严重,外来生物入侵、生态公益林补偿、城市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选题在每年的科技创新计划研究项目申请中都会出现,而且在研究上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新意。这说明学生的研究视野依然不够开阔,受到一定局限。
(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忽视文献研究,缺乏对现有理论的总结与梳理
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提交的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申请材料和最终研究报告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虽然在形式上学生会列出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但是实质上并未仔细阅读和理解这些文献内容,更谈不上深入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共性与差异。这说明学生的研究尚缺乏足够的严谨性。严谨是学术研究必备的条件,也是学术精神传承的要求,所以严谨性对大学生的研究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要求。
2.实证研究流于表象,难以深入
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与单纯的文献分析和理论研究相比较,学生对实证研究更感兴趣。因为有实证资料,就可以做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方法容易掌握,分析路径也容易切入。在实证研究方面,学生采取的主要是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通常,学生对调查问卷的设计比较用心,但是在调查问卷的对象选择和发放方面往往比较盲目。例如,有的学生仅仅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这使调查对象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调查结果也有失偏颇。而学生在访谈对象的联系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难度,这使访谈对象的选择受到限制,往往仅仅局限于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其他利益各方的诉求则被忽视,从而导致访谈的最终结论难以客观准确。
3.不注重方法论,忽视研究方法的使用与贯彻
以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为例,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更侧重于传统的法学研究,而对方法论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样,在相关的法学教育中也缺乏相应的内容。这都导致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忽略研究方法的使用与贯彻。缺乏方法论的指导,研究方法不能以一贯之,则研究过程就不具有连贯性,研究成果也难以严谨、客观。
(三)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立法研究,研究内容避重就轻
以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为例,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课题研究在最后的结论上大多定格于提出立法建议,动辄要求修改现有法律,或是干脆出台一部新的法律,而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缺乏深入的调查与评价。立法建议的重要性当然不可否认,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迅速实施。所以这样的研究结论最后往往流于空谈,效果无法检验,对问题的解决也是于事无补。
2.研究结论以点带面、挂一漏万
由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选题往往过大,所以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常会自行将论题加以限缩,但是为了使最终的研究结论与题目相符,学生又会将一时一地的分析推而广之,设定为普适性的经验,从而得出一个大而无当的结论。有的学生的课题研究往往仅关注影响因子中的某一要素,而忽视了其他要素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从而导致课题研究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
3.一味追求批判的新意,缺乏科学的基础
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惯常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对现实问题总是站在对立的立场进行审视。例如,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往往只是从一些学术资料出发,对现实制度进行大肆批判,并不考究制度背后的支撑因素究竟是什么、现行制度在现实中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是将怀疑等同于批判,将合理怀疑变异为一概批判。批判的精神对研究者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品质,但是批判应当是经过调查分析之后完成的。如果没有自己的调查分析,没有掌握第一手材料,而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么虽然秉承了批判的精神,但是忽略了科学的内核,也是不符合科学要求的。
三、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缺乏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受专业知识积累不够、生活阅历浅的限制,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深入、对社会问题不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研究对象的认知。同时,大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整天忙碌于上课、考试以及考研、找工作等常规性事务,而投入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研究中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质量。
(二)指导教师未充分发挥指导效能是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
指导教师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指导往往集中于“一头一尾”,即对学生的课题申请和成果总结阶段进行指导,而对研究过程这一中间阶段缺乏必要的指导。同时,教师的指导内容大多局限于提供一定的思路、审查相关的材料,而对学生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进行研究的基础文献总结等缺乏必要的指导。
(三)传统的教育模式桎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说,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科研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不足,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造成的。从小学到大学,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采取的方法都是以灌输式为主,考核方式都是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严重不足,所以不利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进行拓展性思考。
(四)对科研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是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当前,从学生、教师到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这阻碍了大学科研教育的整体发展。大学生往往认为,国家或是学校提供资金的课题研究是科研活动的唯一表现形式,只有那些成功申请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学生才有资格从事科研活动,其他人只能在门外旁观;同时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要求不过是在考试之外设置的一种辅助的考察形式。因此,大学生虽然对申请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热情高涨,但是如果未能申请成功,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会放弃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进一步探索。当然,导致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可能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科研教育缺乏经费支持,使除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之外的科研活动难以开展,但对大学教育的误解、对科研教育的忽视也是不可否认的主观原因之一。
教师对科研教育存在同样的认识误区,认为科研教育是课堂之外的事情,仅仅将其等同于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指导,而忽视了在平时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科研指导与训练。其实,对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同等重要,还意味着书本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都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同样,高校对科研教育的认识也仅仅是将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定位为课外活动。虽然高校在修订教学大纲时,逐渐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和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同时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挑战杯”科技大赛以及各种论文评奖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是作为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开展的,其重要地位仅仅体现在活动成果可以作为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补充上。因此,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意识到科研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
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各方对科研教育重要性的忽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导致了科研活动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仅占据了非常次要的位置;也使科研活动的参与仅仅成为少数大学生的专利,而不是全体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普及。这最终导致高校缺乏开展科研活动的氛围,也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质量的提高。
四、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的改进建议
(一)对学生的建议
1.选题宜小,研究方法宜简,研究结论不宜夸大
大学生在初次进行科研尝试时,首先应当将选题限定在一定范围,切忌贪大贪多,因为小的选题更容易把握和完成。尤其是在实施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从普通的社会问题入手确立选题。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科研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选题,所以容易搜集到丰富的信息资料,研究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同时,相对其他研究方法而言,实证研究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同时对大学生的能力锻炼较为全面。例如,调查问卷的设计需要学生全面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锻炼;而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总结与分析问卷结果、完成调查报告的过程则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在没有掌握其他研究方法之前,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是较为便捷和高效的。此外,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应根据调查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恰当而严谨地做出评判并得出研究结论,要尽量避免夸大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不要过分地拔高结论的重要性。
2.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未知
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属于被动学习。而在大学,虽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处于重要位置,但其决定性作用正逐渐消减,自主学习模式已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模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得到强调。因此,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应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其科研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其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观念,从而有助于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创建良好的开端。
3.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锻炼组织与协调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个体意识比较强,团队意识相对较弱,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与经验。但是,科研活动往往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因此,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应注重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这也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
(二)对指导教师的建议
相关调查显示,没有教师指导是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开展创新项目研究的主要原因,也是阻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1]。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育人,教书只是达到育人目的的手段。因此,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学生需求的相互融合。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其中应当包括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当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要从点到面给予全面指导[2]。这种指导包括2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普遍的科研培训,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指导;二是专门对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包括课题申请、研究过程的开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等方面的指导。
(三)对学校的建议
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以及学生从中小学教育阶段沿袭下来的被动式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应当通过从书本知识讲授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大学应当明确自身在学生学习阶段中的转折性地位。大学是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既是学习的场所,也是一个职业训练场。在这里,学生需要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完成转变,而大学则应对学生的这些转变发挥推动作用。
2.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中融入科研需要
高校应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中考虑学生的科研需要,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空间。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同时也需要解放时间和空间[4]。过多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容易使学生疲于上课、疲于考试[4]。因此,高校应适当减少总学时和学分的要求,重点减少课内学时和学分,扩大学生学习的自和选择权,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4]。
3.改革考试制度,以适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
在考核方式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手段,以激发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动力。笔者认为,利用平时成绩来调整学生考试总成绩是一个不错的手段,但是平时成绩不应以出勤率来认定,而应结合学生的发言、讨论、提问情况以及课外论文的完成情况等予以评定。另外,笔者认为,应当提高结课论文写作在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效用。对文科学生而言,4年的本科学习中总有几门课程是以撰写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如果每一次都能够充分利用结课论文的完成过程进行发现和总结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那么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有益的。可惜的是,当前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教师往往将其单纯地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而学生也只是将其作为拿到学分的一种手段。这使结课论文仅仅成为学生通过课程考核获取学分以及教师评判学生课程成绩的一个工具,丧失了其真正的运用价值。
4.改革教师的评价体制,以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大学生创业计划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4-0158-03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创业的融资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融资计划在酝酿阶段,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的特点,避免融资计划没有针对性,大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明晰融资计划的目标和定位,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把创业融资计划的正反理由写出来,逐层推敲,让大学生学会自己逐渐把模糊的融资计划在创业初期调整到最清晰的状态。第二,商业计划书把融资阶段的风险通过计划书每个步骤清晰显现给创业学生,是预测风险的关键工具。第三,对于正在寻求资金的创业企业,商业计划书是一张名片――介绍企业融资能力的名片,一个寻求新的投资机会的名片。第四,商业计划书是建立战略与投资方略结合,吸引投资者投资的财务与营运构架、经营战略等结合的计划书。总之,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商业计划书的编写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的关键工具。
1 编写商业计划书的意义
创业初期阶段需要一个明晰的创业计划书,理清创业的目的、预测风险,积极创新项目来推动创业初期的发展战略的执行及经营战略的执行。在融资初期,编写计划书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其意义如下:
1.1 明晰创业初期融资计划
商业计划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创业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边撰写边理清创业企业初创目的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越编写越明晰,在编写过程中,时常检验投资理财、融资、经营等存在的风险,通过文字编写不断修正,在初创阶段编写吸引投资与合作的完美计
划书,且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评估创业企业的价值。
1.2 完美的创业商业计划书可以吸引长期合作的投资伙伴进行合作
完美的创业计划书,应尽量说明在创业初期融资的价值、投资的风险、企业未来发展的价值,行业内有创业合作潜力的投资战略伙伴会根据计划书来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从而通过计划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 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的编写的内容
商业计划书编写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行业分析,投资侧重点不同,项目产品特色不同,根据不同的创业项目认真撰写不同的商业计划书符合创业要求――客观、科学、合理、细致。其中,体现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商业计划书编写的内容如下:
2.1 商业计划书概要
虽然商业计划书概要是计划书一开始看到的部分,但是编写却是最后完成的部分,它是商业计划书的精华,要求撰写时言简意赅,把创业企业的亮点、项目的亮点、客户的亮点、团队的亮点,通过商业计划书两页的篇幅撰写出来。
2.2 创业项目、产品介绍
创业项目、产品详细介绍,介绍创业项目的优势和创业产品的特点,对研发、盈利进行详细介绍,然后根据市场分析,细分市场分析创业项目和创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对创业项目、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如对创业项目、产品的特点、投资亮点、盈利能力等进行分析介绍。
2.3 商业模式和实施计划
实施战略团队、销售渠道、营销、资金、合作等战略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与其他部分的设计要保持一致,形成合理的融资计划、资金运行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等。
2.4 创业团队介绍
创业团队的创业经验很重要,选取创业团队成员的核心是创业团队人员的创业经验和创业团队成员在创业团队初期帮助企业盈利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是创业核心团队的实施计划与介绍部分。
2.5 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创业者根据竞争优势,除了内部财务风险预测外,聘请专业财务预测专家,预测创业项目的风险性,预测项目财务风险,可以及时控制风险的诞生,增强投资对象对创业项目的信心,减少投资人的顾虑。
2.6 融资方案
融资方案是根据创业计划,创业项目、产品的特点,结合创业团队的优势,针对创业客户的优势,结合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风险控制的计划,编写的能够吸引战略投资伙伴的融资计划和融资策略方案。
3 如何通过商业计划书进行融资能力的提升
商业计划书是一个完成创业企业根据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优势进行战略合作的融资计划书,但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还有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商业计划书的展示。如何进行商业计划书的展示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步骤。以下是提升商业计划书融资能力的几大步骤:
3.1 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探究
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是提升创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也是整个创业项目成功融资的关键。商业模式的设计是商业策略(Business Strategy)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业模式实施是创业企业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工作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设置的关键;除此之外,也是系统(生产线)构架的过程,最后一部分是商业运作(Business Operations),商业运作是业务建模(Business Modeling)、业务流程设计(Business Process Design)的环节,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创业企业战略层面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客户关系、创业企业核心价值及核心竞争力、收入模型的核心部分的撰写。其中盈利模式的撰写是商业计划书关于商业模式撰写的重要部分。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是商业计划书成功寻求融资对象和投资战略合作伙伴的最关键环节,关系到整个创业项目的成功,
也是提升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学预测环节。
3.2 市场预测与市场调查
通过第三方调查,调查创业企业创业项目的价值评估、客户群及未来盈利方向,通过未来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对创业项目未来的盈利空间、竞争优势及合作伙伴进入条件、合作空间等进行细分市场调查与细分市场预测。
3.3 创业产品、创业项目的优点挖掘过程
通过可识别客户资料搜集及竞争对手资料搜集,通过创业学生自己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分析出创业产品、创业项目的优点,可以根据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的创业经验,总结出创业项目和创业产品的优势,进入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潜力市场挖掘
阶段。
3.4 商业计划书的展示
商业计划书编写完成后,创业学生可以将商业计划书带给各潜在投资战略合作者进行协商,根据投资战略合作人的投资意向进行谈判,谈判内容根据战略合作伙伴的兴趣进行,关于创业企业的合作特点及创业项目的亮点,可以通过编写好的商业计划书简明扼要地一一呈现,短时间内,商业计划书能够给投资战略伙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商业计划书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盈利模式及创业企业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亮点及竞争优势,商业计划书能够打破传统商业模式进行经营,获得盈利是合作伙伴最想看到的商业计划书的核心内容,当然在商业计划书中,团队建设和客户群的定位也是商业计划书展示的重点。
4 结语
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商业计划书的编写,在创业初期阶段,商业计划书的编写主要包括商业计划书的梗概、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创业项目、创业产品的亮点、商业实施计划、团队建设、财务风险控制计划等内容,对于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的理解提到实用阶段,商业模式的收入模式、价值评估模式、生产线流程、盈利模式、经营模式都要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创业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细分市场的调研。通过商业计划书的编写达到创业融资能力提高的目的,从而找到合适的投资战略合作伙伴,解决资金合作、筹集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2] 刘大允,李靖茂.论高校和谐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J].教育导刊,2010,(3).
[3] 王涌.创业融资与商业计划书[J].科技投资,2006,(10).
[4] 盛亚辉.创业投资策划与商业计划书――创业成功的必由之路[J].科技创业,2003,(3).
大学生创业计划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赛课计划 实践创新 因材施教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 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那么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根据多年来在学科竞赛组织与培训等方面的经验,结合重庆科技学院的实践与具体尝试,归纳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赛课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课程的同时,结合所学专业特点,积极的参加各级各类有较大影响力的竞赛,有效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大学生研究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应用能力,培养协作精神。本文对开展“赛课计划”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的特点作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介绍了作者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开展“赛课计划”项目的重要意义
(1)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是提升在校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的有效途径。“赛课计划”项目中参赛的学生面广,他们在参赛和训练过程中彼此切磋、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是架起师生沟通桥梁的主要渠道。学生是专业教育教学的主体,但同时专业教师也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主体。“赛课计划”项目使专业教师真正融入学生,拓宽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同时,对于专业的教学大赛,可以架起师生沟通桥梁,提高专业教师在学生中的专业威信。
(3)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是对传统学习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各级各类的竞赛项目都是对不同学科知识的高度凝练,而对于每位参赛选手而言,是不可能对各科知识都是非常熟悉的,这就要求参赛前进行竞赛项目的各类培训,而培训的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主动的学习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传统学习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
(4)开展“赛课计划”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由于大多数竞赛试题的综合性,要求多个人共同组队才能完成,且每个成员都是缺一不可的。根据每个成员的分工不同,共同努力解决难题。强调成员的默契配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开展“赛课计划”项目具有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我校每年都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将前几届的创新作品一一展示于广大师生,以往参赛选手的优异成绩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深刻影响了广大的在校学生,带动了广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激情,促进了周围学生更加自觉地努力钻研,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实现创新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转变,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和学术氛围,推动着校园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此外,大学生中开展“赛课计划”项目在其他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推动了精品课建设与学科发展、教材建设、课题研究等。
2 开展“赛课计划”项目的创新模式探索
重庆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那么,当前在学生学业繁重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上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引导学生参与“赛课计划”项目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形成以下具体模式:以校内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依托,按照“氛围营造、科研训练、竞赛突破、激励保障”的基本思路,以课带赛,以赛促课,使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与相关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设计应用能力。同时,对于竞赛项目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竞赛内容应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创新性,选题要有一定的分量和难度,紧密结合学生所学学科和专业培养方案,也可以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项目。学生的成果一定要有作品,作品形式可以是产品实物、样机模型、研究/技术报告、设计说明等。“赛课计划”项目的时间跨度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且参赛的学生人数不能低于300人。学生参与人数在300名以上的项目,学校将给予每个“赛课计划”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
3 实施“赛课计划”项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我校 “赛课计划”项目已经开展了四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出现很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活动,根据我校现有的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经费、师资设备、场地等各方面问题,致使发展规模和综合效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建设缺乏创新。面对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的“赛课计划”项目,目前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因其过于陈旧,与管理需求不相适应,不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2)竞赛经费不够充足。面对竞赛规模的日益扩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已是各高校开展该活动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3)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受限。尤其是“赛课计划”项目活动中的骨干队伍、指导教师队伍以及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4 建议和思考
(1)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体系要遵循实践教学规律,充分考虑对实践教学工作的要求,要结合各专业办学情况和相关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现状,以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为导向,系统设计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体系上突出行业性、独立性;内容上实现模块化、层次化。进一步为“赛课计划”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制度保障。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