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2024年最新5篇}

梦醒花开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25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标准划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成为了我国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高的专业。不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变成了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低的专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多种多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部分相关甚至完全无关。因此,要想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排自然是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等六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据库应用、微积分上、微积分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英语精读高级上、英语听说高级上、英语精读高级下、英语听说高级下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验、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包括中级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支付与结算、服务外包、国际企业经营、国际投资学、跨国公司、现代期货贸易、商务网站经营、统计软件、经济法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世界文化史、汉字文化、欧洲音乐史、广告作品欣赏、中国财政史、会计史、外国经济史、创业经营、商业机会识别等二百多门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合同法、劳动法、法律与生活、网站建设、地方财政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文化、证券投资基金等几百门课程。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肯定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就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是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为了便于调查和分析,本文选取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和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6个班,共265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63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5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人;另外有28人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7个班级,共316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0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4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1人。另外有51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上述的调查统计,可以明显得出,真正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因此,可以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适应这种就业现状。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培养目标。前面已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个培养目标显然需要调整。在培养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广泛经济、金融、物流、证券、营销等理论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广泛涉猎,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和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的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能够拓宽理论知识和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比如金融投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通过以经济学为主,金融学、管理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培养,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较为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3、加强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训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来说,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提升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把实践训练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学习。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

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专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索课程开发的文献较多,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所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念,书中认为,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这种独到之处就是由一门门课程有机组合实现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岗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大学专科层次文化基础知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能在外贸进出口公司、政府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各大中型企业等岗位,从事国际进出口业务、单证、跟单、报关等工作,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社会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从业岗位主要有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等,这些从业岗位在工作性质上都属于与外贸业务有关的从业岗位,工作内容会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磋商谈判、货物运输与保险、商检与报关、制单结汇等整个进出口贸易业务环节(如图1所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应该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和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以设计,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对应不同的能力要求,以相应的课程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取岗位工作能力。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应包括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核心要素。职业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和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中心。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专业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岗位所需的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和营销的能力,各种职业资格(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等)的从业能力等等。

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很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涉外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能力,调研与公关协调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公共策划、树立企业公众形象的能力,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以及开拓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等等。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新能力是人们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素质之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上。

上述三项能力构成一个同心圆。其中,职业基本能力为通用职业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与特定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的能力结构体系;职业基本能力是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两个能力层面具有辐射作用,同时也要通过具体的职业能力得以表现。

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途径

职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必备条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应确实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发挥其提高、强化、平衡、补偿四个方面的基础功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可以分两大块。一是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入学教育及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体育与健康,以及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开设的《应用文写作》、《公共英语》,为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而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口语》,根据专业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开设《应用数学》以之代替《高等数学》。另一块为职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应用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经贸地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管理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及《商务谈判》等。

1.为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经济、法律、政策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分析经营环境的方法,培养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可先后开设《经济学原理》、《国际金融》和《国际商法》三门课程。《经济学原理》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国际金融》主要学习国际货币、汇率、国际银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监管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外汇交易、国际融资和外汇风险防范的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国际商法》主要学习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和商事组织法,这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必备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体系与调整范围,对国际商务活动所涉及的重要法律的内容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具备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对经贸实践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分析国际经营环境能力的主线。

2.为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际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制定、网络营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可开设《市场调研和预测》、《国际市场营销》及《网络营销》三门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信息的基本知识、市场信息收集与加工的基本方法、调研方案设计、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分析预测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通过《国际市场营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市场细分、价格、广告、销售渠道、销售组合等策划及树立营销者形象和推销技巧等内容;通过《网络营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网络营销业务的全过程,能够设计网络营销计划,能熟练掌握每一种营销策略,并能在企业电子商务实践中广泛应用。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的主线。

3.职业资格证书是敲门砖,要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核心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如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必须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且应将这些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外销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货代员资格证书》及《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课程的关系如表1所示。《外销员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证,是签订对外合同的必备条件;报关是进出口贸易中必须履行的一道重要程序,必须由持《报关员资格证书》的报关员操作。两个证书的内容涵盖了国际贸易业务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及《外贸英语函电》等十几门重要课程。《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中关键岗位的执业证书,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人事部共同颁发,是外贸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执业资格证书,也是所有外贸类资格证书中级别最高的一张“硬派司”。通过考试者同时还可获得中级职称。考试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营销与企业管理》等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可以推荐2~3个核心职业资格考证,譬如《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由于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的考试在每年6月中旬,所以,与之对应的《外贸制单》课程可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每年的11月上旬,所以,与之对应的《报关实务》课程也只能在第三学期开设。

4.外贸英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及外贸的基本知识,一般开设《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两门课程。《英语口语》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外贸翻译、管理及贸易实务的潜能。《商务英语》主要使学生了解对外经贸业务知识和外贸交易过程,提高学生对有关外贸文章的阅读、写作能力,初步掌握撰写外贸业务往来书信的能力,培养交易磋商的基本技能。

开设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为社会输送具有创业能力的高职学生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具备单证、报关等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体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应基于外贸行业的工作过程,根据各业务环节的特点和具体岗位要求加以设计。同时,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相统一,这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9.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需求;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qx0902139),主持人:李画画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许多学者给予了关注和研究。特别是1994年原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首次明确提出了研究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带动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热潮。尔后,我国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要“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权威的定义是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加大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各大高校都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但很多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从企业的用人角度出发,培养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各大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量。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表1)

(二)外贸企业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能力要求较高,都比较看重学生的技能。比如,进出口成本的核算能力、进出易的磋商能力、函电写作能力、单据制作能力和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从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来看,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做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是从事外贸工作的首要条件。

另外,企业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很多企业认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主要欠缺的是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知识,由于缺乏一定的交流水平和沟通技巧,导致专业技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工作效率低下。其次,企业对从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也比较重视,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大异于书本的描述和老师的讲解,由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脱节,遇到实际问题刚毕业的新员工不知所措。

三、中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企业需要的是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大学毕业生一踏入企业就能进行独立的操作,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而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即使有些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但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很难独立开展业务,这也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较弱。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社会实践经验很少,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新生力量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几乎没有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在教学中也无法将实践操作技能融入课程,即使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都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环节,以致在以后的工作中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理论联系实践,尤其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不强烈。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比较特殊,学校很难建立起自有的实习基地,只能校企联合。但国际贸易专业的涉外性较强,企业为保守商业机密,大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以及接受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意愿并不强烈。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企业认为校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不能成比例;另外,一些企业不清楚校企合作的相关细节,以致没有合作的意向。

四、基于企业需求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育而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企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规格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本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经济、管理、会计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在能力方面,要求具有从事外贸活动必需的专业操作能力,如进出口成本的核算能力、进出易的磋商能力、函电写作能力、单据制作能力和信用证审核能力等;在素质方面,应具有一定的思想、专业、文化和身心素质。结合以上分析,基于企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贸易及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体现在职业岗位的应用性;能力结构的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三方面,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我们要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探索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三)改进人才培养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采取如下的措施:基本理论、重点难点由教师课堂讲授,较灵活的内容以教师引导为主,带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课余时间开展前言讲座,将本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及时介绍给学生。对于业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内外联动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来制定核心课程体系,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实用为原则,以工作任务为指导,将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试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五)加强校企合作。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必须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由企业的专家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做指导,对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指导学生教学和实习。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董伟统.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发展;员工成长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54

无论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还是已工作多年的员工,都希望在企业里能够获得持续的发展。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HR管理中一个专门的模块,就是为了研究并更好地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成长,找到企业中适合自己的最佳定位。

1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维度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应考虑三个关键维度:

第一维:企业的自身定位及发展方向,这是员工职业设计的基础,是大坐标系。企业中所有员工都在这个坐标系里被定位、被归类,企业的未来发展也直接决定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能否得到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

第二维:员工自身的个性与特质。每位员工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与个性,如果说企业的未来发展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员工的自身个性,是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关键。相比于工业化大生产时期,员工可以被批量性地贴上某种“标签”,而在如今的新知识经济时代,每位员工的独特个性都使之成为不可替代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是知识型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越需要“量身定做”。

第三维:时间。也即企业在确定战略方向之后,以什么样的节奏,在什么样的时间实现企业目标,而这个节奏和时间与员工的成长速度是否匹配,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2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案例分析

以江苏苏美达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美达”)为例。苏美达成立于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早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一批企业之一。过去三十几年的企业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起伏的一个缩影。公司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外贸为主。公司从1978年成立之后的二十年里,业务形态上是以外贸进出口为主。在那段时期,能够在海外联系到客户,能够在国内组织到货源,加上快速的商务响应能力以及外语能力,就是企业的优势竞争力。因此,员工的职业发展以提高外贸销售能力为主,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而由业务助理向业务经理不断晋升的过程。

第二阶段:贸工技一体化战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原先不具备外贸销售能力的国内厂家,开始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而外商也更有兴趣直接接触中国的生产企业,以获得更好的供货价格。这种两头挤压使传统的外贸公司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从2000年开始,苏美达主动调整经营策略,以贸易环节为核心,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开始加大前端的研发力度,并投资建设自有实业,进入到一个“贸工技”整合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公司的职能体系由单纯的销售+管理,变为销售+研发+生产+管理,横向职能变多了,内部协同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对于员工来说,原先在公司只有做销售一条上升通道,现在在研发、生产管理、综合管理等各个职能都有晋升空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在横向、纵向两个方向得到了扩展。横向上,岗位体系更丰富了,员工的选择性更多了;纵向上,随着管理要求的变高,也提供了更多的高级管理岗位。

第三阶段:业务转型,聚力自主品牌,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从2008年前后开始,公司在业务和经营两个层面同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业务方面,由之前的在外“sourcing+OEM”,逐渐向更高水平、更高利润率的ODM、OBM发展,开始探索自有品牌之路。在经营层面,公司的组织结构进一步国际化,在欧洲、美国等地区逐步建立了一批海外子公司,开展本土化营销和服务,使业务价值链进一步延长,企业初具国际化格局。

相应地,对团队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业务的升级,需要对市场和客户有更准确地把握,同时,企业内部各职能间的配合更加强调以客户为导向,打破传统的职能制管理,出现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海外区域经理等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岗位。另外,随着企业组织架构的国际化,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管理经验和全球视野,也成为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要技能。因此,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横向、纵向两个方向更进一步得到了扩充和提升,企业也提供了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来帮助员工快速适应这一转变。

可见,以企业的发展过程为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人才在数量上和能力要求上都是不同的。而企业发展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也为员工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从而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同时,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在具体实践层面,需要岗位设计、任职体系评估、培训、考核等子模块或相关模块的支撑。

仍以苏美达为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在上述三项维度构成主线的牵引下,先后进行了:职能梳理与岗位设计、任职资格评估、培训体系完善、绩效考核配套等专项工作。每一个子项的工作实际上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在内容上有着内在的呼应,又彼此协同,共同构成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整个系统。

比如,苏美达首先进行了职能梳理与岗位设计。纵向上,将见习生到企业高管划分为八个不同的岗位层级;横向上,先区分出销售、研发、管理等几个岗位族,在每一类岗位族里面再进一步细分,共梳理出20几条相对独立的岗位发展通道。这些通道彼此之间有着水平对应关系,在某一些节点上还可以根据员工的发展意愿,在不同的通道之间进行切换。岗位设计完成之后,我们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设计整套的任职资格体系,将员工的能力、态度、绩效分解落实到日常的工作评价上。整套制度设计完之后,又花了很大的力气对经理层和员工进行培训,并从内部OA等技术手段上进行配套,经过2~3年的时间,让“职业生涯规划”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培训、考核、岗位、薪酬上,成为员工和管理者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内容。

再比如,当苏美达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员工的发展事实上需要经历一个通才―专才―通才的螺旋形上升过程。简单来说,因为要建更高的楼,所以基础得打得更加扎实。于是,我们改变了过去新员工直接进入部门的做法,启动了“New+”培训生计划。“New+”培训生是一个为期八个月左右的系统训练计划,经过层层筛选的新员工,经过精心的安排,从当年的7月开始,一直到次年的春节,在八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将在企业的不同部门进行学习和轮岗实习。能够通过该计划的新员工,得以初步熟悉企业运作的整体过程,在此过程中,其学习力、执行力、思考力、动机,甚至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展现。培训结束后,根据学员的自身发展意愿和公司岗位需要进行双向选择。绝大多数“New+”培训生学员在企业里都获得了更快且后劲更足的发展。

3结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理念、一个工具,但不是一个定式。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有不同的做法,甚至同一家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对员工职业生涯作出针对性的安排。所以,关键是要掌握方法,在实际实施中则要充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而企业战略方向则是最终的目标。

最后,在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方向的引导,一种可能性,员工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阶段,停下来进行重新思考、定位或调整。不是所有人,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要一直走到终点,而是以实现个人的充分成长为标准。

(2)职业生涯规划,是基于公司成长的大方向,为了帮助员工最大限度地发展、发挥其个人才能,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升职加薪。因此,一定要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结合各人的性格特点,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削足适履。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里建立良性的价值观,比如专业岗位与管理岗位同样值得尊重,再比如充分肯定每一个岗位的价值。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职业教育应突出对技术与技能的培养,而所研究的职业能力则是指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能力特征和素质的总和。高职教育国际贸易的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及外贸企业,培养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熟悉国际商务管理和国际贸易惯例,具有较强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力、较高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与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高职国贸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CDIO的教育理念

CDIO教学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代表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它是由四所世界前沿的工程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合,合作开发的一个全新的工程教育模型。它以项目设计到项目运行的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手动的、在实践中完成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其基本理念是充分运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条件,以技术、经济等综合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力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CDIO模式在全世界几十所大学操作实践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CDIO虽然最初是解决工科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但由于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导向,有很强的普遍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因此,在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有助于推进高职教育模式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可以推动人才评价标准的制定,特别帮助我们对于研究如何加强高职国贸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国际贸易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为了明确现有高职国贸人才的岗位群,探索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能对岗位职业能力做正确评估和分析,我们调研了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和开设国贸专业的高职院校师生,同时以《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与资质管理》的职业标准为指导,明确了国贸专业岗位分类等级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的对国贸人才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销员、外贸跟单员、单证员和国际贸易秘书或助理这四个核心岗位,其次是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因此,对外贸行业的四个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高职国家专业开发课程体系的基础,能确保培养高职国贸人才与外贸企业有效对接。具体见表1。

三、基于CDIO理念高职国贸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1.明确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国贸人才培养目标

CDIO理念里首个字母“C”代表的含义是“构思”,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整个高职教育周期里面,首先必须确立以国贸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将高职国贸专业培养的学生设定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明确并制定岗位能力及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2.建立符合岗位工作任务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再进行CDIO理念的“D”工作,即指具体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职业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国贸专业的岗位群划分专业知识领域,同时以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来设置岗位能力学习模块如国贸实务模块、外贸单证模块、外贸跟单模块等。另一方面,设置岗位能力拓展模块和职业素养教育模块来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适应力

CDIO的关键部分是“I”与“O”的完成,即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和运作。为了增加学生对相关岗位的理解,在校内应建立规模相当的仿真模拟实训基地,如可在实训基地设置银行结算模拟系统、通关模拟系统、国际贸易流程模拟等。在校外建立国际贸易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上岗前提前感受真实的贸易环境。同时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导师,真正承担学生的指导任务。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脱节、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我们可以借鉴CDIO的基本教育理念,全面、系统研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因素,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及知识规律的具体培养方案,使教育客体最终被培养成符合高职国贸教育目标的人才,即学生形成国贸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祝丽杰.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对外经贸,2012(02)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