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基层环保执法工作计划{集合5篇}

心灵捕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007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1分钟。

基层环保执法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和色彩,工作方式主要依靠政策和地方条例调整,基本上形成以行政制约、“人治”管理为主的运作模式。法制建设滞后。计划生育工作往往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多,提供服务少;要求群众尽义务多,考虑群众的权益少;考虑政府行使的权力多,而考虑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少。从某种意义上讲计划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即,计划生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计划生育工作应该怎么办?在新形势下就要求计划生育必须改变过去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忽视提高人口质量、把优质服务只看作是技术问题、忽视尊重公民合法权益、只追求拓宽服务领域、忽视技术服务质量的倾向。因此,迫切需要立法。经过多年的酝酿,于200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法》)正式颁布实施。《法》颁布实施以来,它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以下简称人口与计生)基本国策的地位,将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把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方针、制度、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保护公民应享有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一、基层人口与计生工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法律是规范社会成员及集体在开展社会活动中做出各种实际行为的准则。人口与计生工作作为社会活动和政府行为的一部分,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还关系着国家兴衰、民族强盛与否的命运。特别是基层人口与计生工作,面对的是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一言一行、一举一止与芸芸众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所应享受的权利和义务都体现在计生工作人员手中。怎样实现广大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对等交换?只能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实现。因此,依法管理人口与计生工作具有三个必要性:

(一)具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实践;是新形势下,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化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之所在。特别是《法》和《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的出台,顺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依法行政,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人口与计生工作的行政行为,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为构建以宪法为主线,以《法》为依据,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主体、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相配套的人口和计生工作法制体系,结束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府和地方性法规开展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历史。依法管理人口与计生育工作,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与规范公民生育行为,以及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在人口与计生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使人口与计生工作直接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人类进步,为人口与计生事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具有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必要性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与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克服“官贵民贱”的观念,纠正认为法律只是管老百姓的和片面强调法律对“民”的强制性的旧的、封建的观点;克服“依习惯行政”的做法和观念,认为有些做法过去就是这样的,甚至效果不错,现在也可以照旧这样做。实际上,依法管理计划生育不会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工作中依法办事,既可以强化依法管理又可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在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过程中,做出的行政行为必须做到合法、合理、公平、公开。三是开展服务,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在维护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方面,从依法行政角度讲,突出的就是要坚决执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七个不准”的规定。

(三)具有合理调整广大育龄群众生育、节育行为的必要性

实行人口与计生依法管理是维护群众民主权利,保证政府依法行政,群众依法生育的迫切需要。计划生育从根本上来说是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又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群众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人民群众既有按有关法律和政策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也有获得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意志,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在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只有坚持依法治理,才能切实保障群众在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权利,才能维护人民群众在计划生育中的主体地位。二、基层人口与计生依法行政之现状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但是还有一些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地方经济较落后,群众的思想没有转变,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法制意识不强,致使部分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养儿防老、门头风的思想依然存在。二是一些基层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不强、素质不高。还习惯于过去那种靠行政强制性干预的办法。造成了基层农民的计划生育没有根本转变,而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思在不断提高,计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与新形势下、新的情况不相适应。因此,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反映在“三个强化,三个弱化”上。即:有超生欲望的人群依法自我保护意识强化了,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弱化了;民

,告官的意识强化了,服从政府管理的意识弱化了;计划生育服务机制强化了,行政管理机制弱化了。这些矛盾的出现,使计划生育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产生了新的阻力,给长期习惯于依靠行政制约,习惯于集中突击、暴风骤雨式工作方法的计生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带来了新的困扰,提出了新的挑战。三、基层人口与计生工作依法行政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拓宽思路,达到“一个转变”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强化、深入和计划生育“七不准”规定及《法》的出台,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进入“由人治向法制,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与服务并重”的重要转折关头。伴随这一转折,要做好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必须靠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求突破。落实“七不准”,就必须走依法管理的路子,用法律手段解决现阶段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实行“党政牵头、舆论先导、部门联动、综合施治、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新思路。在具体运作中,坚持“思想教育引导,经济处罚制约,部门联动助阵,执法部门攻坚,政法部门护航”的原则。促使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正在从粗放型管理中解脱出来,开始由“人治”逐步走向“法治”轨道。

(二)找好载体,找准切入点,做到“四个强化”

依法管理计划生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计生工作的现实选择,是计划生育长期依赖行政管理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管理,思想、组织、措施保证是关键。在实施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过程中,要抓好四个重点:

l、强化宣传教育,创造法制环境。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先导。因此,要把解决基层干部和群众知法、懂法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要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并在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突破。在宣传内容上,突出《条例》中法律责任的宣传,让广大群众懂得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突出强制案件的宣传,通过对案件的跟踪报道,公开曝光,增强宣传的震动性和警示性。突出政法部门保驾护航的宣传,营造令行禁止、违者必究的氛围。在宣传形式上,除了坚持“社会舆论扬法,办班培训讲法,宣传制品送法、文艺演出传法”等形式外,还充分利用“进村入户说法”(与民谈心)、“公开审理示法”(召开依法强制执行现场会)形式,为群众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法制课,达到了“执法一人、教育一片,执行一户、教育全村”的社会效果,把宣传教育向广泛性和深层次拓展。通过深入、广泛、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入人心,促使群众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得到明显增强。

2、强化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实施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必须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工作队伍。在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抓好计生队伍的整顿,要在计生系统中推行竞争上岗,择优用人办法,通过考试考核,精简了一批文化低、素质差的人员。其次,抓好专业培训,使计生人员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减少在行政执法中的盲目性。每年要举办2—3期依法管理培训班。在行政执法中,要坚持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在立案、查证、下达处罚决定书、送达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五个环节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一旦发现有违法违纪现象,经查实后,轻者批评教育,重者调离岗位,为人口计生依法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强化管理机制,促工作上水平。建立健全执法程序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合理的执法原则是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关键所在。为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有章可依,要从基础建设抓起,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建立健全《执法人员上岗责任制》、《立案审批制度》、《错案追究制度》、《计划外生育费征管制度》等工作制度和《生育证发放审批程序》、《成人残鉴定程序》等工作管理程序,严格规范了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各种行政行为,增强了原则性,克服了随意性。为了保证制度和管理程序更好地得到执行和遵守,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并长抓不懈,落实“三责任九合同”的管理办法,逐级建立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分九个工作口自上而下签订了管理服务合同书。把工作关系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责任,有效地促进了依法管理工作的开展。

4、强化服务意识,提供技术保障。充分发掘基层卫生资源,利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育龄群众提供政策法规、科普知识及各种致富技能培训服务,定期邀请医院专家前来指导讲课,为已婚育龄妇女开展生育、节育、不育、生殖保健等知识教育。注重发挥卫生医疗网点和医疗专业人员作用,在中小学开展人口国情教育与计划生育专题讲座,为学生讲授人口理论、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知识,向青少年普及计划生育知识。全面开展以妇女病为重点的生殖保健服务。与卫生医疗部门密切配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妇科病普查。针对大部分育龄妇女工作较忙的实际情况,把妇科病普查与双查工作结合起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同时,加强基层技术服务网络硬件建设,完善各项服务设施,为已婚育龄妇女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完善措施,政策推动,力求“四个结合”

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是依法治县和新形势下开展计划生育的客观要求,如何开展依法管理,要做到“四个结合”。

l、力求职能管理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形成综合依法管理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新局面。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关键是一个“法”字,离不开法律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单靠计生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公、检、法、司全面介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体行动是突破行政执法难点,保证依法管理全面实施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执法力度,基层要联合法院成立“计划生育巡回法庭”,由县法院行政庭庭长担任计生法庭庭长。计生法庭做到当时接案,当时受理,保证了执法效率、执法质量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公安、检察等部门紧密配合。快速反应,现场办公,从快处理,为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2、力求与村民自治、合同化管理相结合,积极推动人口与计生工作重心下移。把开展村民自治,落实计划生育合同化管理,作为基层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点,它是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的体现,也是贯彻省计生委提出的“县指导、乡负责、村管理、户落实、群众参与”的具体实践。一部分村委作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逐步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以计划生育合同化管理为载体,努力加强村级计生管理,探索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村委在与村民代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讨论通过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由村委会与育龄群众签订《一(二)孩生育证管理服务合同》、《避孕节育管理服务合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合同》、《全程优质服务合同》、《接受新婚期教育服务合同》等项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合同。以双方协议的形式,将《条例》和村规民约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具体落实到合同中,既有甲方对乙方婚育行为的监控和优质服务的承诺,又有乙方履行义务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保证。由于合同的内容实行民主决策,群众感到公正、公平。为提高合同信誉,计生部门率先兑现服务承诺,落实各项优质服务。通过实行村民自治、合同化管理,不仅增强了村两委班子依法

,管理计划生育的责任感,也有效地调动了村民参与计划生育,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性,较好地解决了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3、力求与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相结合,促后进村转化。依法治理计划生育后进村,是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一些工作相对落后的村,要坚持依法集中治理,本着“重在思想教育、贵在政策疏导、慎在强制执行”的原则,在政法部门人员的配合下,由基层计生工作人员配合,驻村攻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计划生育难点、热点问题。要始终以思想教育这根红线贯穿于依法治理工作的全过程,要本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到以心待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

基层环保执法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编制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意义

实践科学发展职业院校的生命力取决于办学的质量与效益。它涉及的不仅是教学资源的竞争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自身的科学发展问题。唯有科学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履行学校使命职业院校的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要预测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环境变化,并对多种变化引发的问题提出预先的解决方案,以采取积极的措施。

明确发展目标 职业院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必须用基于现实、切实可行、条理清晰、陈述简明的文本规划进行说明,成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蓝本。

认清发展要素 职业院校由于历史根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社会背景、发展目标等原因,形成各自不同的发展要素和特色。认清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学科研究、实训能力培养等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要素,方能成就未来的规划目标。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理念

编制有质量的学校发展规划,应有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立足社会需求 审视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和学校在其中的位置,定位自身的发展空间,使学校能够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wWW.133229.CoM

重视和谐发展 处理好各类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业务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衔接。依据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统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营造适宜师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彰显自身特色 明确办学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专业品牌和学科体系。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策略

发展适应需求 职业院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自身发展规划要符合经济建设需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学校所处的发展环境作出科学的判断,找准自身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学校的比较优势,编制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方案。

顶层结合基层 注重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愿望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顶层规划能传递至基层部门规划,基层愿望能反映到顶层规划。

规划考虑执行 规划要留有充分余地,保障切实可行。规划要求保证能够实现,不是尝试科学试验。历史经验表明:最大的失误就是规划失误,最大的浪费就是规划浪费。

重在实施过程 编制学校发展规划,待论证表决通过后即进入规划实施阶段。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即表明实施行动开始,实施绩效评估随即跟上。务必防止束之高阁的档案型学校发展规划。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应逐年滚动修订、有序调整。

重视宣讲普及 规划文本需要解读、贯彻、宣讲、执行,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知晓,让每一项工作都与规划任务挂钩,让每一步行动都创造预期成效。全体员工都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指导性,围绕规划,同心协力,有效实施。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特点

简洁明了 由学校愿景、发展使命、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简明的规划内容不包括学校现状和内外环境分析。特征是简明扼要,文字不多,语言生动,容易记忆,节省阅读时间,修订方便,具有极强的感召力,适用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标准规范 由现状分析、目标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现状分析是对学校发展的现实基础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分析,明确现有资源状况,认清发展形势,评估总体实力,从而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主要任务涉及人才培养规模、专业(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设施、党政工团、德育思想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保障措施是确保发展规划目标实现所需要的人、财、物以及相关制度安排,包括加强领导、制度创新、科学管理、经费保障、规划监控等方面。特征是综合全面,系统规范,信息量大,论证严谨,具体明确,具有极强的学术性,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系统全面 有总体规划(也称战略规划)为顶层、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总体规划着眼于从战略高度和宏观层面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行总体设计;专项规划是对总体规划中主要任务的分解,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专业发展规划、队伍建设规划、科技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部门规划包括各部门规划和直附属单位规划。特征是系统全面,规模宏大,分类管理,具有极强的竞争性。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分层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可分三层:一是战略层;二是实施层;三是执行层。规划编制分层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分层管理和分类指导,上下联动和滚动修订,各司其职和落实责任,文献检索和稽查督察。

战略层规划战略层规划属中长期(大于五年)可持续发展规划。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学校提供纲领性方向指引。它系统分析学校内外环境、需求变化、地位作用和主要任务,规划学校发展的战略,包括学校中上层干部的培养策略。战略层规划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是发展内外环境分析;二是愿景、使命和目标导向;三是实现目标的战略选择;四是规划发展的主要任务。战略层规划重在解决决策认识的科学性。战略层规划可8~15年编制1次。

实施层规划 实施层规划(五年规划)从战略层规划(顶层规划)中延伸而来。它以战略规划为依据,为学校制定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它系统规划学校发展任务的实现方法和手段。实施层规划由以下六部分组成:一是实施任务的有利或不利因素;二是具体任务的简明陈述;三是分项任务的逻辑排列;四是任务的实施战术;五是实施部门的责任分配;六是实施任务的资源安排。实施层规划以其实践性、方法性、事业性及灵活性为特性。其内容可按主要任务分解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实训基地、素质教育、质量管理、学术科研、职业道德、校园环境、社会服务等篇章来进行阐述。实施层规划重在保障实施任务的可行性。实施层规划每4~5年编制1次。

执行层规划 执行层规划即实施层规划(五年规划)指导下的年度工作计划。它详细规划年内(两学期)的具体工作任务、执行时间、预期成效和落实措施。执行层规划由以下五部分组成:一是年度任务分项陈述;二是任务执行时间安排;三是执行任务质量要求;四是执行人员职责分工;五是执行任务保障措施。执行层规划以其部门性、灵活性、差异性、考核性为特点。其内容可因工作性质而分解成教学、科研、服务、师资、学生、党务等工作部门进行描述。执行层规划重在解决执行任务的绩效性。执行层规划每0.5~1年编制1次。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步骤

现状与背景分析 涉及内外环境评估、学校现状评估和价值观念评估。价值评估指学校服务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希望,学校自身服务社会民众的理念与责任。

规划和战略选择 涉及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及发展战略。它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编制周期长,理论概括力强,覆盖范围广。

实施方案编制 涉及分解排列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行动方案。五年发展规划细化到具体年度,包括实施策略,保障实施目标任务的明确可行,便于各部门制定年度执行计划。

文本初稿拟定 涉及按照规范要求写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文本初稿,供征求意见和讨论修改。一般需要几上、几下的过程。

论证审定通过 涉及对规划内容进行论证修订,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党委行政审核,学校教代会、职代会表决通过。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方法

流程控制法 编制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流程。合理地分解任务,明确各阶段、各环节、各部门的目标任务,有步骤地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以保证编制工作能在特定时间内以高标准、高要求、高效率完成。

统计图表法 编制学校现状调查和发展规划图表。图表的指标项可分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和模糊数据。定量的用数据表示;定性的用符号表示;难定的用文字表示。数据、符号、文字可转化成直观的图形表示。

量表调查法 利用有关调查量表,如英国政府在制定学校管理规划时常用的scot量表。尽管该量表来源于民间,属于“草根研究模式”,但学校师生员工容易接受,易于得出调查结果,有利提出学校发展对策。

态势分析法 如swot分析法,将与学校规划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反复论证法 初步形成的学校发展规划须经校内师生员工、校外资深专家和社会各界代表的反复论证,多方听取意见,逐步完善修改,确定正式文本,提交学术委员会审核和学校工会委员表决。

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组织

编制组织的设立 由于编制有国家的相关规定,一般学校成立临时性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大的综合性院校可成立“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委员会”,待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过渡为“学校发展规划执行委员会”,继续行使职权。

编制组织的成员 应包括校内成员、校外专家和社会代表三部分。校内成员指学校的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和部分学生干部;校外专家指国家或省级专职督学和规划专家;社会代表指主管部门领导、学生家长、社区社团负责人等。编制组成员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可保证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编制组织的管理 编制组织内可分调查组、秘书组、咨询组、执行组等。调查组负责规划调查统计信息的采集整理;秘书组负责规划文本的形成;咨询组负责规划编制文本的质量控制;执行组负责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和实施评估。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87.

[2]张安富.澳、新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31(11):92-95.

[3]陈玉云.学校发展规划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11):13-15.

[4]海存福.学校发展中的swot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 2008,24(5):113-115.

基层环保执法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工作计划的本身就是一个框架,只有把工作放在框架里,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和分析评估,对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设置应对预案。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乡镇统计工作计划范文合集,仅供大家借鉴!

乡镇统计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着力打好科学统计、依法统计攻坚战,实现应统尽统,客观真实反映xx经济社会发展实效。认真组织实施好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能源、投资等重点行业常规统计调查工作,以地区生产总值为核心,加强重要数据评估和质量管理,切实做到应统尽统;加强统计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大依法统计力度,为”应统尽统“、一套表”网上直报“工作服好务,提供法律保障。

二、围绕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现代山水田园城市,着力深化统计优质服务,全面提升统计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围绕”xx“规划、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城乡一体化、功能区建设等,做好经济运行中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跟踪调查,组织开展专题分析,加强对月度、季度主要指标监测,做好统计预测预警分析,充分发挥统计参谋作用,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统计支撑。

三、进一步深化统计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适应发展的能力。切实履行统计管理职能,稳步推进大统计网络建设,进一步规范部门统计,强化部门统计职能,健全部门统计网络;结合xx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城乡统筹整县推进、功能区以及”现代山水田园城市“统计监测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四大工程“建设,增强统计工作保障能力。规范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继续加强镇乡(园区)、村(居委会)基层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扎实推进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建设、联网直报系统建设。

五、扎实推进人普工作,认真做好常规调查。继续紧紧围绕上级人口普查工作的统一部署,扎扎实实地推进人口普查的各项后续工作;认真完成好省、市统计调查系统和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专项调查任务。

六、切实加强统计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认真研究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认真履行《统计法》赋予的职责,努力提高统计水平,制定、实施系统业务培训计划,提高业务素质;切实加强统计文化建设,以行政效能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乡镇统计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进一步完善各项统计工作制度,严格考评程序

为了促使统计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我们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奖惩办法,并落实责任制,确保统计报表的按时上报和统计数据的'质量。一是落实责任到人。针对任务重与人手少的矛盾,我们坚持"一岗多责,一人多职"的工作模式,我们对各类各项报表要进行考核评比,通过细化任务、量化指标、强化措施、严格奖惩,把每项工作任务都落实到人到岗,确保每项工作都做到有人抓、见成效;二是不断完善各项统计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工作效率要靠好的制度来支撑,所以要制定具体的岗位责任制度、培训制度、工作业绩评比制度、报表报送制度、考核制度等;三是严格执行奖惩制度,今年我们将对各社、村的报表进行综合考核评比,从报表的及时程度、报表的数据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评比,年终评比出报表及时报表质量高的给予年终加分。

(二)规范统计基础台帐,努力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第一、逐步建立起辖区内统计台账,建立健全个体工商户台帐,充分利用20xx年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资料及信息,分门别类,按照营业收入的多少分为“大、中、小”企业,建立自己的台账,把握政策引导企业自觉申报“四上”企业,争取大的个体经营户转型为法人;第二、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着力抓好城乡一化调查,这些基础台帐要同时建立在街道和各社区、村,以便街道和社区两级能及时、准确掌握基本情;第三,按照市区要求,扎实做好每月的全国劳动力调查,真实反映近期的劳动力就业情况,为国家提供真实的就业率和失业率而准备;第四、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的农业普查工作,这些工作将充分显现它的优越性,在一些专题调查和临时性调查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加强统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做好统计工作,队伍是关键。只有提高基层统计员业务素质,保证基层统计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严密性,才能保证统计基础源头数据的质量,才能促进统计工作朝着“快、精、准”的目标不断迈进。为此今年我们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辖区内9名统计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指导全体统计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干好工作。

(四)以《统计法》为保障,努力营造和谐的统计环境

依法治统是我们做好一切统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20xx年我们紧紧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这一中心环节,以《统计法》为保障,以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目标,积极配合上级统计部门,切实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统计监督职能,要努力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招商引资

发挥资源优势,拓宽招商引资领域确保实现省外到位资金xx万元。劳务输出xx人。

总之,做好统计工作制度是保障,队伍是关键,更与领导的支持与关怀密不可分。20xx年我们除了要做好上述工作外,还要继续做好各项常规性调查工作,部分法人单位、企业、个体户统计证的办理工作和验证工作,以及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评估及应用工作等。要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质量,提升统计影响,为涌泉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乡镇统计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强化法制教育,切实增强依法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统计人员要切实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统计违法违纪行业处分规定》等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无纸化考试,努力营造统计干部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依法统计理念,始终恪守职权法定原则。自觉养成依法办事习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统计发展、化解统计矛盾、维护统计秩序。不断提高统计干部依法统计意识和统计工作能力。

二、深化法制宣传,努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1、扎实推进统计“六五”普法工作。20xx年是“六五”普法的收官之年,认真贯彻执行统计“六五”普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法年度计划,完善普法工作机制,明确普法宣传内容,有力推动统计法“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

2、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12.4”、“12.8”为契机,结合统计开放日、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点,认真谋划,精心组织,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知识竞赛、征集书画作品等,广泛深入地开展纪念宣传活动。认真组织全局干部开展好学法用法无纸化普法考试。

3、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紧紧围绕统计中心工作,将法制宣传与报表布置、业务培训、数据核查、执法检查、工作指导、从业资格考试、继续教育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富有实效的“渗透式”普法宣传。

三、强化执法检查,保障源头统计数据质量

1、坚持将统计执法与统计业务工作相结合。与服务基层促进统计基础建设相结合,与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相结合,与教育整改相结合。转变执法方式,强化事前预防、严格事中检查、注重事后整改指导。积极采用约谈、督办、限期整改等执法手段,增强执法检查效果。

2、规范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执法程序开展统计执法,不断强化对日常执法工作和办案质量的监督检查。认真实施立案、结案报告制度和重大统计违法案件备案制度,扎实开展查处案卷的督查和评审,规范案卷归档,确保查处的`案卷归档资料合法有效。

3、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突出查办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中的统计违法行为,将“四条红线”执行情况作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中之重,对非法代填代报、干预企业独立上报等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格依法依纪处理相关责任人,努力排除对企业源头数据的各种干扰,保障企业独立真实报送数据。

4、加强统计巡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围绕名录库维护、工业统计、投资统计、住户调查等重点领域,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主动地、有计划地开展统计巡查或专项执法检查,为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5、发挥统计执法的服务功能。主动适应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建设的要求,将服务理念贯穿统计执法全过程。继续推行并不断完善统计法律事务告知制度,使广大调查对象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企业的业务指导,推动企业依法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认真做好对被检查地方、被处罚单位的回访指导工作,巩固执法成果。加强正面教育和宣传,树立统计守法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企业诚信统计。

6、全面落实执法工作任务。根据市统计局要求,今年,我县全年办结统计违法案件不少于5件。

四、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法治化进程

努力将统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纳入法治轨道。进一步推进法制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保证各项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统计活动各参与方在法律框架下行使职权和权利、履行职责和义务,保证整个统计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透明、高效。

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加强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以“八有八化”为统缆,细化基层统计工作规章制度,努力做到,牌子统一规范、制度上墙规范、统计流程规范、数据审查上报规范。二是建立联网直报企业数据上报制度。用制度规范上报流程,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三是建立统计服务制度。定期公布统计数据,接受社会监督,为各级正确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五、夯实法制基础基层建设,提高统计法治保障能力

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由“一把手”牵头的依法行政领导机构,完善“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牵头、法制人员组织实施、相关专业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大对普法宣传教育的投入,落实必要的执法设备和办案工具,及时解决统计法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统计法制工作人员的配备,充实统计执法力量。加强统计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对执法骨干的培养和锻炼,努力提高统计执法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技能。

基层环保执法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基层审计机关展开资源环境审计存在作用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始终都是建立在自然环境资源牺牲前提下,虽然国家发展取得了日新月异突出性成效,但自然环境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却也是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资源与环境二者的调控配合就成为可持续发展重要研究话题,随后我国提出了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方针,而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基础途径就开始被关注重视,然而基于实际情况来看却发现,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实行期间面临着种种问题,如审计起步较晚总体认识较为浅薄、资源环境审计体系不够健全及资源环境审计人才匮乏等,都会对审计成效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时能不断健全完善我国相关审计规章制度,将资源环境审计看做是我国未来审计新增长点,充分凸显审计作用功能,并且还要积极吸收专业水平较高审计人才,建立一支专业性审计团队,切实增强资源环境审计整体实力,从而能为审计工作顺利落实提供良好促进性帮助。

二、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几种途径

(一)将资源环境审计列入到财政审计之中

?榻?一步落实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基层审计机关首先要做的便是准确掌握财政审计格局,尽可能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列入到财政审计范围中,并严格监督各部门政策落实执行力度,揭露地方部门环境政策实行存在问题,并且基层审计机关还要认真检查审核相关部门是否存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增长或严重破坏环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掌握相关部门在资源环境保护上所具体投资金额和财政资金明细划分情况,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让基层审计机关对资源环境资金应用等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便于从中找出不合理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除此之外,基层审计机关还要能够随时了解地方部门执行进度,针对地方部门资源环境处理工作是否可能存在疏漏或是忽视现象展开严格检查,进而可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彻底融入到财政审计之中,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资源环境保护政策规定,促使我国资源环境逐渐朝向可持续方向前进。

(二)借助民生审计推动资源环境保护政策落实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资源环境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可以说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执行的基础手段,因而这就需要基层审计机关能够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和“统筹规划”发展原则,确保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可处于正常开发使用状态,一旦发现存在乱砍滥伐、过度种植等现象便要立即处理,禁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同时在民生审计期间,基层审计机关还要始终坚持纵向落实方法,遵守地方政策标准规范来对资金预算安排进行跟踪性保护工作,针对环境保护审查期间包含的众多环节详细检查,一旦出现问题便要认真核对每一笔资金流向和用途,不断加大当地部门资金管理控制力度,做好民生项目质量保证,从而能让社会群众真正感受到环境保护福利,为其提供良好生活环境。

(三)准确抓住投资审计结合点

对于基层审计机关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来说,投资审计结合点在其中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但能从根本上避免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破坏,切实提高当地政府投资生态效益,还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规划。同时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还要认真检查投资项目总体规划、生产运营及审核批准等环节是否满足国家环境提出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对项目功能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承受能力进行详细阐述,避免投资项目脱离资源环境保护主线。除此之外,基层审计机关还需对投资项目资源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应用执行情况深入调查,便于准确判断投资项目在后期建设过程中是否会出现环境破坏现象,一旦出现需采用何种生态恢复措施,促使资源环境保护达到最佳成效。由此可以了解到,只有不断提高投资项目审计水平,才能确保基层审计机关实现资源环境工作的高效性,切实增强地方生态效益。

(四)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明确资源环境责任

新时代到来背景下,党和国家纷纷开始将自然资源内容融入到经济责任范畴之中,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管理保护落实情况检查工作,即为基层审计机关需对领导干部工作开展情况严格检查,一旦发现因受到管理不当、执行不当等因素影响出现环境问题便要立即给予严厉惩罚,并且还要对领导干部地方执政表现真实客观评价,将其应承受经济责任列入到资源环境责任之中,借此充分提高领导干部工作警觉性,避免出现为获取更高个人利益而滥用职权情况,充分保证资源环境保护决策权、监督权及执行权全部处于独立状态,彼此相互监督约束,进而不但能培养领导干部养成为人民服务意识,还能切实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层环保执法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管理五要素 校长执行力 提升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航者,其执行力是一所学校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也是一名好校长必备的品格。一所学校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执行力,即“校长在学校目标引领下,在现有的技术手段、资源和其他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目标,并推动学校的适应性变革的能力”。[1]影响校长执行力的因素很多,单从系统管理层面看,“校长执行力,体现于学校组织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2]法国古典管理理论的集大成者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要素”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这从管理层面为切实提高校长执行力提供了可操作的环节。也就是说,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果校长能够做到合理计划、精心组织、有序指挥、积极协调和有效控制,其执行力会大大提高,从而有效解决当下学校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的校长执行力缺乏的窘境,提高校长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合理计划是提升校长执行力的前提

计划是法约尔“管理五要素”中的首要因素。法约尔认为,“管理应当预见未来”[4]。可见,计划既是管理活动的一个基本部分,也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一切组织活动的基础。对管理者而言,“缺乏计划或一个不好的计划是领导人员没有能力的标志”。[4]就校长而言,合理的计划有助于制定各种具体目标,从而激励学校成员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形成一股向心力,进而提高执行力。校长对学校工作做出明确的计划,也就相当于确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从而能有效控制学校的发展。如果校长缺乏计划或计划不合理,将会导致以后的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合理计划是提升校长执行力的前提条件。对校长而言,制定合理的计划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计划实施基础的考量。校长在制订学校的工作计划前,一是要对学校的人力资源、财务状况、基础设施、本校所处的社会关系以及校园文化等影响学校发展的软硬件有清晰的认识;二是要结合学校现阶段工作的性质,分清学校工作中的重难点,对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有详尽的了解;三是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并及时关注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教育政策,以便对学校在将来某一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有科学的预测。

其次,对计划制订原则的遵循。作为校长,其核心工作是进行决策,要根据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征求社会意见制订出学校的近远期发展规划。在制订计划时,要安排好各部门的计划制定工作,做到科学统筹、分工明确,要注意为中层管理者和教师留下足够的拓展空间。

最后,对计划本质特点的把握。一个好的计划应具有统一、连续、灵活和精确特点,[4]所以校长在做计划时,一要注意“统一性”,把学校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结合成一个整体;二要注意“连续性”,要把学校近期的和远期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全盘考虑;三要注意“灵活性”,要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四要注意“精确性”,前期要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做精确的预测和定位。

二、精心组织是提升校长执行力的基础

“组织”是法约尔“管理五要素”中的第二要素。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任务就在于建立一种组织,使其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从事基本的活动”。由于“任何一项观念转变为行动,都要涉及重要的具体工作,组织是从事具体工作的主体”。[6]可见,相关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建立在一定的组织架构之上的。校长在制定好学校工作计划后,只有做好组织工作,才能保证学校目标任务的有效达成。对校长而言,需要精心组织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建立、健全执行机构。这是保证学校各项政策措施顺利执行的硬件基础。校长做好组织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学校计划的执行机构,理顺不同机构间的关系,明确各机构的权责范围。

其次,选拔、配置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校长要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人尽其才、量职录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信任为本、明责授权。同时还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校师生的积极性。

最后,制订、完善规章制度。校长的执行力要靠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维系。作为校长,要结合校情、学情制订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执行主体的行为,用制度来克服和化解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权责不清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执行主体明确化、部门职责法定化、岗位职责具体化、执行层次清晰化、执行环节无缝化的执行力机制,确保制度游刃有余,确保规范、持久的执行力”。[7]总之,为了提升校长执行力就必须“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配备胜任称职的领导者和一般的政策执行人员,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合理的利用”[8]。

三、有序指挥是提升校长执行力的关键

指挥是法约尔“管理五要素”中的第三要素。“指挥就是行政领导将已经确定的执行计划和任务目标,通过命令、指示、决策等方式,分派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个人;按照计划筹集、分配物资经费、组织试点工作、总结推广经验;通过行政命令、经济调控和教育激励等手段,指导政策执行工作全面展开和有效推进的过程。”[9]在学校目标、政策执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如不同部门的任务差异、部门间沟通不畅等,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任务执行不力。因而对校长而言,为了减少无效耗损,平衡学校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指挥是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功能性活动。为了保障执行力的通畅,校长要注意运用领导艺术做好指挥工作,才能使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有序指挥是提升校长执行力的关键。对校长而言,有序指挥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指挥的落脚点放在整合协调学校部门间的关系上,定期审查部门结构,全面了解部门人员,把握好部门间、教职工间的关系,建立人员退出机制,淘汰不胜任工作的人员,提高机构效能。

其次,要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校长必须做到关注热点、抓住重点、攻坚难点才能做到以点带面,进而有序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

再次,要注意积累指挥经验、提高业务素质。校长只有不断积累指挥经验,并自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个人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水平。

最后,养成严谨务实、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校长要以严谨务实、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去感召人,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高度向心力的组织团队,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指挥工作。

四、积极协调是提升校长执行力的途径

协调是法约尔“管理五要素”中的第四要素。根据法约尔的观点,“协调就是使事情和行动都保持合适的比例,方法适应目的是组织达成目标过程中统一、协力的保障”[10]。协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协调使得各部门团结一致,使组织的一切活动与组织总目标保持高度统一。另外,法约尔还强调信息沟通对协调的重要性,“惟有通过组织内部有效的信息沟通,组织才能实现真正的协调”[5]。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同部门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的不同,加之教职工的认识水平、观察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难免会产生意见分歧,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阻碍任务的顺利进行。为了化解矛盾,就需要有力的协调活动。要做好协调工作,校长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员工、学生交流谈心。这利于及时了解学校目标、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处理好部门与部门间、教师和学生同部门间的关系。

其次,要定期召开部门会议。校长要与年级组长、学科主任、班主任等定期进行会谈,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协调沟通渠道,以便随时了解任务的进程,及时做好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工作。

最后,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工作,可以统一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凝聚力,进而提高任务的执行力。

五、有效控制是提升校长执行力的保障

控制是法约尔“管理五要素”中的最后一个要素。“所谓控制,简言之,就是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做出反应,具体地讲,就是要证实一下各项工作是否都与已定的计划相符合,是否与下达的指示及已定的原则相符合,以便发现、改正和防止重犯错误。”[5]控制的目的是对其他四种要素进行检验、监督,指出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加以及时督促改进。尽管控制在逻辑顺序上处在“管理五要素”的末位,但是控制却贯穿管理过程的始终。在实现学校各项政策、目标有效达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学校中层领导、教师、学生社团、学生不同知识水平、主观认识上的差异,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误读、错位、执行不力的情况。为了避免此种情况,作为校长必须加强对整个执行过程的监督与管控,有效控制是提升校长执行力的保障。对校长而言,要提高执行力,做好控制工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制订相应的控制标准。要使学校的各项任务科学有效地贯彻下去,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标准,比如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教师绩效考核标准等。

其次,及时监督和检查。在控制标准制订后,目标的有效达成还有赖于对任务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反馈,及时督促各部门完成其相应的任务。为了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要把质量和效率意识贯穿到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中去,要检查控制标准的执行情况,若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要找出原因及时整改,如果发现任务本身、标准的制订有不合理的地方,要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或制订新计划、新标准,以确保政策执行的稳定性。

最后,秉持公开、公正、不越权的原则。控制过程要做到公开与公正、不要过多干预各部门工作的开展,以避免越权控制。校长应该大公无私,思想正直,具有全局意识和较高的监督控制艺术。对政策执行中的各种偏差、失误、违法及低效等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监督、控制和纠正。

综上所述,法约尔“管理五要素”理论从系统管理层面为提升校长执行力提供了可操作的实现路径。校长执行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逻辑上看,上述五个环节是按一定逻辑次序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的,每一个要素都起源于前面的要素,“因为每一个组织从一开始就必须有一个计划来确定组织的目标;然后,该组织必须确立一种适合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结构;接下来,组织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使组织真正运行起来。组织管理中的指挥就是使组织成员的活动得到保证”。[5]而良好的协调和沟通是协调部门运作的剂,控制可以及时的跟踪、反馈和督促。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校长一方面要以上述“五个环节”为抓手,切实做好合理计划、精心组织、有序指挥、积极协调和有效控制工作,同时也要看到它们并非孑然分离,而往往是相互包含的,如控制工作往往贯彻于整个过程,而计划的制订也需要校长做好协调、指挥工作等。总之,法约尔“管理五要素”理论为审视校长执行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只要认真总结研究,校长就能不断提升自身及组织的执行力,提高领导效能,从而促进学校发展和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

参考文献

[1] 梁荣桓、黄香琴、林国健.校长执行力研究概述.中国民族教育,2010(10).

[2] 王建艳.关注校长执行力.教育与职业,2006(36).

[3] [法]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 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5]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6] Richard aniz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Program Implementation.Public Policy,Vol.26,No.2,Spring 1978.

[7] 王霞,杨少祥.谈校长的执行力.宁夏教育科研,2011(4).

[8] 邹翔斐,.法约尔“管理五要素”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指导意义.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

[9]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