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65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9分钟。
基层医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我来自**市**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按照会议安排,我向大家作以下工作汇报,恳请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回顾这些年我县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抓基础,高起点建立健全基层计生服务网络
针对过去乡镇村组基层计生服务组织,普遍存在的办公条件差、设施简陋和服务能力弱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围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宣传咨询、专业人员培训、药具管理、免费发放任务,按照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规范服务的要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和设备,大力提升基层计生服务人员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2009年,我们积极协调争取国债资金建设项目,在4个农村中心镇建起了高标准的计生服务大楼,2009年又确定5个乡镇进行了计生服务所房屋的改扩建工作,所有新建和在建的计生服务所,都按照《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一次性达到各项要求。在抓好乡镇服务所建设的同时,我们对村组服务组织也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全县86个行政村,村村健全了“育龄妇女之家”,460个村民小组,组组确定了责任心较强的计划生育宣传员,使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七年来县站投入乡镇计生服务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已达到25万多元。为了提升基层服务所的医疗设备、服务条件和技术水平,我们还狠抓了医疗诊断、治疗设施的配套和更新换代工作,共投入设备配套资金180万元,为每个乡镇计生服务所配备了乳腺诊断仪、乳腺治疗仪、妇科治疗仪、B超诊断仪、心电图机、显微镜、供氧设备、手术床、无影灯等基本医疗设备。为了方便基层计生服务人员开展服务工作,县计生服务站还拿出资金3600多元,为乡镇服务所安装了独立的通讯电话,并给每个工作人员配发了服装、听诊器、血压表等医疗器械。通过抓基础、抓配套、使全县基层计生服务所的服务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二是抓培训,大力提高各级计生技术人员和宣传服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近年来,县计生服务站先后选派8名医务工作者,到省内外医疗机构参加业务培训和进修深造,每年我们还邀请有关医疗专家,来县站开展现场医疗手术示范培训活动。在市县范围内,我们主动与其它医疗单位搞好协作关系,遇到医疗技术难题,及时邀请有关专家前来现场开展指导和帮助,在坚持“安全第
一、质量第三是抓服务,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计生服务理念四是抓管理,不断提高县乡计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管理水平
在加强管理中,我们统一健全完善了“会诊、转诊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把群众的利益和医疗用药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按治疗程序和制度规定要求操作。在医疗用药中,严把质量关,做到统一采购,统一登记,计生站为全县第一家药品零库存单位,无浪费、无过期药品,连续6年被县药品食品监督局定为合格药房。县计生服务站扩大医疗服务范围以来,我们严格执行物价部门确
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标准,连续7年口腔没有收挂号费,连续5年没有向患者及育妇收取暧费,连续6年被县物价部门定为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连续4年在县委年度考核中在全县52个事业单位中被确定为成绩突出的单位。在治疗检查中也严格控制检查项目,不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同时,我们还坚持每月一次的质量考核工作,有专门的质量考核小组,查医疗文书书写、查医疗设备运转、维修、卫生等,查患者就诊记录,查治疗用药等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给予扣分、经济处理。在对基层服务所的业务管理中,我们结合各项服务工作,定期走访基层群众,多听取群众对计生服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定基层服务所工作的首要标准。每年我们还召开2次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议,既听取意见、建议,又帮助解决好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县各级计生服务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考核中,受到了一致好评。
五是抓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计生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受到了省人口委**主任及各位领导和县市主管部门的支持、厚爱,也得了同行们的理解、支持,同时也倾注了全体职工的心血,今天,我在这里代表县计生服务站全体医护人员向多年来一直支持关心**计生服务站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基层医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计生;护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46-02
基层计划生育护理指具有护理工作能力,即具有护理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考试(或获免试资格)并获取护士从业资格证书,在基层计划生育机构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工作的护理人员。
一、护理现状
1、护理人力配置。1978年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相关要求,要求医护人员比例为1:2,病床与病房护理人员之比为1:0.4,而目前基层计生护理人员护士少于医生;有的无护理人员,由医生代替护理工作;有的有护理人员,而无护理工作做或护理工作量不足。病床住院使用率低。我们中心现临床医生8名,护理人员3名。因护理人员少,3名护理人员负责门诊、病房的护理工作。有住院手术病人时,如腹部手术,护理人员不论年龄,均参与24小时值班,有时值班后连续上白班。中班无法提前确定,往往临时定中班,有时12点才能够确定中班,上中班护理人员,中餐无法解决。有时上午、中午、下午连续上班。护理工作经常处于门诊肌注,门诊输液、液体更换、拔针、观察和无痛负压吸宫术(有时多台)及术后观察同时进行。护理工作显得忙、乱。病人非常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临床医生积极帮助我们完成护理工作。我们中心护理工作无差错事故、医疗纠纷,是护理人员积极工作和全中心相互支持的结果。
2、护士学历。基层计生护理人员学历有护理专业中专、大专;有医学专业中专、大专从事护理工作,有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学历,参加并通过了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从事医疗工作,有同时具备护理专业、计生管理专业、医学专业中专、大专学历,从事护理工作。因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责任心不同,工作能力差异大。
3、护士学习。基层计生临床护理人员,继续医学学习,以自学为主,通过自购护理专业书,如《护士职称晋升考试基本题库》(中级)(ISBN7-5377-2560-8)、《护理学专业高级护师技术资格考试习题集》(ISBN978-7-5377-3264-2)、《护理学基础》(第三版)(ISBN7-117-04874-3)、《妇产科护理学》(第三版)(ISBN7-117-04879-4)等。参加本地区卫生系统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如《护士条例》、《护士礼仪》等,参加本地医学讲座,如万州博生和美妇产医院举办的《乳腺健康》、《妇科微创手术》讲座,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举办的妇科讲座,如《功血》、B超讲座,万州区计生委举办的《计划生育咨询师培训》讲座。科室定《护理学杂志》,个人自定《护理管理杂志》。网上查阅护理、医学知识,收集整理临床资料。
4、护士职称。中心3名护理人员,均已晋升主管护师。护理人员中晋高难,原因是计生护理专业中晋高,需要跨系统参加卫生护理中晋高,因计生和卫生工作重点不同,计生护理人员不符合卫生系统的中晋高的标准。卫生不考核计生护理,护理高评委全部是卫生系统的老师,老师不了解基层计生护理工作。
5、护理范围。基层计生护理,护理范围不能只限于门诊护理工作,即门诊肌注、门诊输液等。基层计生护理要将护理范围扩大,如病房的计生护理、无痛负压吸宫术的护理,医用(计生)臭氧治疗等。
6、护理交流。因基层计生护理人员少,本中心以外计生护理交流少。交流太少,不了解计生护理的发展与现状,计生护理质量难以提高,计生护理范围难以拓宽,满足不了计生服务,到目前为止,全国是否有计划生育护理专业杂志,给计生护理专业提高带来不便,不利于计生护理人员学习与提高。
7、护理收入。基层计生护理工作,因其特殊性,门诊计生护理工作收入难以提高。将护理工作范围扩大,进行无痛负压吸宫术,医用(计生)臭氧治疗,大大提高了计生护理收入,如2009年9月本中心病房收入12000多元,其中1名医生3名护士,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医用(计生)臭氧治疗2009年9月11日至9月25日,治疗患者88人次,收入4400元,占全月总收入三分之一强。护理人员个人收入,因只有护理收入,护理人员个人收入低。
8、护理设备。为了满足临床需要,今年9月本中心新增医用消毒杀菌机,红蜘蛛王移动式空气净化消毒机,型号规格HZZ/KSJ-B-Y-L-Y150,满足了本中心所有需要消毒杀菌房间的需要,如手术室150立方米的消毒杀菌,人流手术室75立方米的消毒杀菌,投资少,因移动式空气净化消毒机所有需要消毒杀菌的病房均能使用,满足了计生服务,保证了计生护理质量。
9、护理总结。年初有护理计划,年终有护理总结,收集临床资料,整理临床资料,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积极投稿。如2009年2月《工会博览》(理论研究)》第89页《注射用药物包装与节能、环保》、2009年2月(中)旬刊《管理观察》第162页《加强医院环保管理的几个问题》、2009年3月《中外医疗》第125页《无痛人流术的护理》、2009年7月第9卷增刊《护理管理杂志》第287页《医院手术室清洁工具的改进》。
10、护理以外。基层计生工作的重点是计生服务,进社区下乡村。计生护理人员,适应计生工作的特点进社区下乡村进行计生服务工作。本中心2名计生护理人员2009年6月22日至9月30日,进社区下乡村为1081人进行红外线乳腺检查等计生服务。多次下乡,个人有时下乡连续5天,有时下乡开车单边路程需要3个多小时,兼职其他工作,本中心护理人员兼职库房工作(微机管理),药房审核工作,药房进药工作,下乡管理工作。
二、护理问题
1、人员流失。基层计划生育护理人员因晋升职称、个人发展、业务收入、护理工作不被社会认同,护理工作要求日益增高,基层计生护理人员身心压力大,身心疲惫。有的年青护理人员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通过后,改为医疗工作,有的年老护理人员失去工作兴趣,在家休息,不上班。
2、护理质量。基层计生护理人员,由于有时在有效时间内需要完成的工作多,影响了计生护理人员直接护理时间,与患者有效沟通,从而影响基层计生护理的效率和质量。
3、健康教育。由于有时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多项工作,基层计生护理人员忙于技术操作,而无暇顾及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计生健康保健的需要。
4、护理纠纷。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多项工作,易导致基层计生护理质量下降,有的护理人员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解答简单,有的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易造成患者的不理解,易产生护理纠纷。
5、继续教育。有的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工作中抱着应付的态度,应提高基层计生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学校毕业不是个人受教育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我国目前为市场经济,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基层护理人员要牢固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在护理工作中竞争取胜,增加基层计生护理人员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6、服务质量。基础护理,护理人员注意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手术环境、治疗环境、减少各类医疗护理所造成的噪音污染。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从细微的基础护理做起,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安全感、满足计生患者的需要,保证计生护理质量。
7、护理沟通。学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理解、支持、配合护理工作,良好的护患关系、信息交流和人际沟通是基层计生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技巧的沟通可以增进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让患者易于接受护理,以保证高质量的护理,从而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基层医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79-020 引言
2010年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要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新医改将“医疗人才建设”纳入重点内容,提出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在新形势下,基层医疗机构应更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采取措施,更好的留住优秀人才。
1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其中乡镇人口为6565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8.7%。2011年末,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620.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6.6万人,执业医师202.0万人,注册护士224.4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36.8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98.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9万人;乡镇和社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国21%。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每千农业人口床位数1.16张,远低于全国平均3.83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乡镇2.85人,远低于全国平均4.60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乡镇0.917人,低于全国平均1.82人。可以看出我国医疗人力资源的分布不均,尤其是乡镇医疗机构配置的人力资源还是缺乏的,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另外由于基层条件相对较差,待遇较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基层医疗机构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都很困难。根据统计,2003年-2007年,基层医疗机构流失的正高、副高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相应岗位职称人员总数的35.7%、10.1%、9.5%,[1]高流失率严重削弱了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力量,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新医改的大好形势下,各基层医疗机构应抓住有利时机,留住现有人才,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2 基层医疗人员和忠诚度的相关概念
一个优秀的基层医疗人员,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能达到普通人员的数倍,究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成为优秀的基层医疗人员呢?
以基层医疗机构最为代表性的专业人员——全科医生为例,有研究表明出色的全科医生应具备如下能力:①初级卫生保健管理能力。即为首诊患者提供开放、可及的卫生保健服务,并处理各种健康问题。②以人为中心的照顾能力。包括确定以人为中心的服务途径;建立持续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提供纵向连续的卫生保健服务。③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包括根据患病率和发病率做出具体决策;管理患者健康问题。④综合处理能力。包括管理疾病早期症状不明但可能需要紧急干预的患者;通过适当有效的干预促进健康。⑤社区导向的能力。即在平衡资源的可及性的情况下满足个体和社区的健康需要的能力。⑥整体分析的能力。即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各个维度分析和处理健康问题的能力。[2]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忠诚度,是指基层人员对基层医疗机构忠诚的程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对职业忠诚,指基层人员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兴趣、能够适应、投入、并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不会轻易改行。第二是对基层医疗机构忠诚,指基层人员因为在基层工作能够获得必要的安全感、满足感、成就感以及发展空间,从而对基层医疗机构本身产生依附,不愿离开基层。由于基层人员忠诚与基层医疗机构忠诚具有互动关系,因而基层人员忠诚度来源于基层医疗机构对其的忠诚。基层人员忠诚是基层医疗机构与基层人员之间能否精诚合作,基层人员之间能否建立优秀团队的基础,是基层医疗机构良性发展的基石。
3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人员共同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评估等的一个综合性管理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对基层医疗人员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基层医疗机构需充分考虑到基层人员的特点,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作用。
3.1 基层医疗人员招聘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应当招聘和引进什么样的人员,才能确保一方面其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绩效,另一方面其能够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留在基层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坚持“人职匹配”的招聘原则,避免“人才高消费”,减少人员流失所产生的不必要成本支出。因此,在人员的招聘和引进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1 招聘双方适合度高的人,只有双方有很高的适合度,才有可能创造美好的前景。因此,从一开始就招聘双方都认为适合度高的人,能够大大降低不忠诚度的几率。
基层医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规划开篇即言简意赅地指出,“卫生信息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方便群众就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药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信息化史无前例地“登堂入室”,成为国家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缺位的基本状况。
时光回溯到五年前,在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我们找不到关于“信息化”的只言片语;如今,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不仅充分肯定了信息化的地位,更对今后五年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蓝图进行了全面描述和具体部署:“2015年,初步构建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资源,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全国30%的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国所有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全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三分之一的二级医院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部分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与之相适应,一些卫生信息化先行和经济发达省份,闻风而动,纷纷同步制定了结合当地实际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事实上,2010年卫生信息化建设已经呈现出了快速井喷的发展态势,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都已遍地开花,其基本特点表现为由点及面、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张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意识到,应该抓住机遇,以信息化支撑医改各项工作,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提升决策水平。
“卫生信息化的春天来了!”“卫生信息化即将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业内很多专家纷纷发出如此感慨。政策引导、领导重视、财政投钱,正在将卫生信息化推向新高潮。
共同欢呼:不曾有过的“大机遇”
“十二五”规划带有国家配套资金的支持,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缺位的基本状况。换言之,卫生信息化有望从整体上告别资金极度匮乏的年代,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对于‘十二五’,我想做出两个基本判断:一是战略机遇期;二是服务模式转型期。”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于广军如是说。
为什么叫战略机遇期?于广军进一步解释说:“首先是政府重视,把医疗卫生提到民生和公共产品的高度;其次是需求旺盛,患者、医生、政府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三是投入增加,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财政和发改委都对卫生信息化非常重视,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27亿元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这个投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介绍,在国家层面,卫生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2”的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加强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两项工作。
在省(市)级层面,各省(市)也都在制定本区域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而且都突出了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北京市在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二三工程”。据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介绍,“十二五”期间北京卫生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基于北京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网络、两级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
上海市则提出了“两个任何”的响亮目标,即“任何一个上海市居民,到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医,诊疗健康记录都可以得到有效共享,同时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更新和实时变动。”于广军还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医联工程的三个重点项目:一是医联扩展项目,要把医院范围从23家扩展到34家,覆盖上海市所有三级医院;在覆盖内容上,除了处方、检验检查等,还要把心电图纳入进来,并建立一个临床路径知识库和模板。二是移动医疗项目。三是基于医联平台的自助就医服务项目,实现从单个医院服务到联网医院的跨医院服务。
浙江在全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感知健康、智慧医疗”工程,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一卡通”为纽带,建立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省级医院为龙头、市县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
广东省则提出“1248智慧健康工程”。广东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李奕明对其做了进一步解释:1张网,即全省医疗卫生专网;2级平台:省、市二级平台;4个“行动计划”:“院院通”行动计划、“健康一卡通”行动计划、“绿色医院”行动计划、“电子病历”行动计划;8大系统:综合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新农合、基本药物。
南京市正在热火朝天地搞“一卡通”就诊。据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殷伟东介绍,目前,南京已经选择了6家医院推行就医“一卡通”。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作为首家试点医院率先实现市民卡在医院的就诊功能,接下来还将陆续为市民卡用户开通医疗自助服务功能(挂号、缴费、打印检查单、查询既往记录、电子钱包、预约挂号等)。
在医院层面,各大医院也都制定了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据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张晓祥介绍,“十二五”期间同济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将有两亿元的规模,主要任务是打造三个层面的平台:一是基础楼宇管控信息平台,包括监控、门禁、能源计量、温度调控、数字化手术室等;二是业务平台,整合各个信息系统,如电子病历、PACS、LIS、物流、质量安全等业务系统;三是管理决策平台,该平台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前两个平台,重点是解决数据的决策分析,同时也包括一些管理业务系统,如OA、医教研系统等,各个职能科室的管理系统都在这个平台上,该平台涵盖了外网、办公网、业务网。
在我国卫生信息化领域一直保有强势地位的军队卫生系统,一个五年乃至十年的中长期卫生信息化构想也已成型并付诸实施。
顶层设计:理想与现实落差怎弥合
困扰卫生信息化前行的标准化之路依然漫长。“标准化是信息共享的必由之路。单纯的交换技术解决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只有标准化才能实现‘3I’:Interchange(互交换)、Interoperability(互操作性)、Integration(整合)。”王晖如是说。
《规划》中多个地方提到“标准”与“顶层设计”:比如,《规划》首先分析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第一条就是“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突出。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功能强,但医疗机构之间的总体协同效果差。标准化建设薄弱,纵向卫生业务系统的功能强,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系统之间信息不能互通。”
总体思路是:“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
在重点任务中,加强标准化建设成为“任务”之一:“以解决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加强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借鉴相关国际标准,制订符合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架构和业务活动实际的卫生信息参考模型、共享电子文档信息模型。完善卫生信息数据集标准与共享电子文档规范;制定重点业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规范;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制定卫生信息标准测评指标体系及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开展标准化测试工作。”
在推进步骤中,第一阶段(2010年?2011年)就是要加强标准与基础建设。具体内容是:“加强卫生信息标准研发,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框架和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标准体系。”
2010年11月15日,卫生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卫生系统行政业务领导参加的信息化现场交流会。尹力副部长提出要借鉴国际卫生信息化的经验,“把标准化工作作为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以典型引路,加以推广。”尹力还举了美国的例子,美国一直将标准化作为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为其IT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医院不同系统由多个公司开发导致信息共享困难。美国通过171个退伍军人医学中心构建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国防部和州属医院共享退伍军人的信息,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没有人可以否定标准的重要性,但是标准化的道路也确实异常艰难。有业内人士称:“实用化的标准对我们来说更加具有价值,标准不需要太繁琐了。HL7明显不适合中国,因为该有的没有,很多不用的一大堆。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真正的专家队伍,这些专家应该来自参与广泛实践的医院的各个部门,当然也包括IT厂商的参与。”
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启动后,卫生部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如何将这些纸面上的标准和规范落地?如何将其转变为各地卫生行政机构、各医疗机构的真实系统?如何将其转变为各IT公司的真实产品?它们对于医疗机构和IT厂商的影响力恐怕还要画上一个问号。诚然,标准的落地是一个过程,IT公司根据标准进行的产品研发也是一个过程,如何实现标准化,卫生部应该更有作为,不仅出台相应的标准文档,更应扶持甚至主导研发、推广符合标准规范的产品。标准不能脱离软件,在卫生信息化的标准化道路上,“军字一号”堪称是一大典范,当前推行电子病历系统,应该从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思路和做法。
有专家认为,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技术和业务发展进行不断更新和维护。张晓祥表示:“标准是有更新的,卫生部会根据各地的意见反馈对标准进行修订,然后进行版本升级,比如1.0版、2.0版等。针对整个标准体系的维护,卫生部也在立项,确保实现良性循环。”
在标准的推广上,张晓祥做了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卫生信息化好比是万马奔腾,而标准是由其中几匹马写出来的,要把标准规范到所有马的时候难度自然是非常大的,因为每匹马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必然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过程,不能强制。”
另一方面,与“标准”具有同样分量的是“顶层设计”,但是关于顶层设计目前还是说得多、做得少。“现在,卫生行业上下对‘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都很认同,但是又都认为找不到好的方法。”广州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王小明如是说,“如何让‘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和顶层设计’不成为空谈,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王小明主张:“可以对本区域内所有的医疗卫生业务进行分类,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分类,并将这些业务和信息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业务规范以及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进行整合,最后提出具体的顶层设计。但这是一项很细致而且工作量很大的工作,不仅要求区域的主要领导人重视这项工作,指派有专业水平的内行牵头,组织有关的专业人员(既精通业务又懂信息化)成立项目小组,还要立项、投入专项资金,组织人员潜心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研究,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先做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先做标准化,指望ESB(企业数据总线)、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等纯IT技术包打天下是行不通的。”王晖认为,“顶层设计不仅仅是做规划,应该是由信息工程理论指导。顶层设计应该是政府主导的,落地和具体实施在卫生行政部门信息化主管部门。顶层设计不能完全依赖厂商或咨询商来做。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明白该干什么,指望厂商或咨询商搞清楚、弄明白,是不可能的!”
资金:不差钱但部门争利太多
国家对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有目共睹。就在前不久,财政部安排2010年新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地方专项资金119亿元用于支持医改工作,其中27亿元直接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但实际情况也未必如此乐观,各地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在信息化资金的申请和保障上仍有很大隐忧。
一是政府能否持续投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表示,“正在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协调与沟通,争取将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十二五’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可以看出发改委对卫生信息化的重视,这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府对卫生信息化的持续投入。
二是资金如何科学有效地分配。政府划拨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步骤中,第二个阶段(2010年?2013年)的重点就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尹力副部长在11月15日于上海召开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交流会议”的讲话中提到:“要注意整合卫生信息化的需求和资源,建立各方广泛参与的机制,上下一致、各方联动,合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避免走弯路和造成资源浪费,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
据业内人士称,在之前的27亿元专项资金的分配过程中,很多省市都在以各种理由“争抢”资金,希望自己能分得一杯羹。27亿元中有很大一部分投到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卫生室,对此,也有业内专家表示有疑虑:“一是乡村卫生室人员的IT技能有待培训;二是我们恐怕还没搞清楚要从乡村卫生室抓取哪些数据。”
钱多了,抢钱的也多了。不少利益链条纷纷启动,都想在新医改的浪潮中捞点油水,于是抢课题、忽悠事、炒概念、画大饼、拍胸脯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说抢课题,谁能拿到课题并不是靠课题本身,而是要仰仗“课题公关”,这已经成为严重侵蚀学术科研和创新工程的潜规则。与信息化相关的课题审批同样难以独善其身。
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避免浪费和不公,是对资金分配的重大考验。
三是投入渠道单一。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吴珏处长曾表示:“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短期看会有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营运有问题,难以贴近群众实际需要,需要调动社会资源。”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执业、监管和发展四个方面明确了相关政策措施。而且,中央财政已下拨补助资金5.5亿元,专项用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这对于民营医疗机构及其信息化无疑是一股春风。但也有人称,在更为细化的配套措施出台之前,投资者可能仍会观望。
组织保障:业务与IT不再“两张皮”
2010年,武汉同济医院在院办下增设了信息管理科这一部门,编制3个人,负责医院信息化的整体协调、规划和需求调研。信息管理科与张晓祥领导的计算机中心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计算机中心主要还是提供技术保障。
为什么要成立信息管理科?“计算机中心是一个技术保障部门,在跨部门的协调力度上总感觉还不够大,我们都认为,有必要在院办成立一个部门来对全院信息化工作进行总体把握和协调。院办的协调力度更大,因为它代表院长。”张晓祥表示,“一年尝试下来,两个部门配合得很好,相互之间能够呼应。其实国外医院也有类似的机构设置,翻译过来叫信息策略管理委员。”
卫生部对行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运行模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卫生部办公厅、医政司、规财司等多个部门都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它们的工作格局是:由办公厅牵头,协调各业务司局明确需求、制定规划;由规财司提供资金支持;由统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摆在卫生行业信息化组织机构面前最急迫的任务,当然是有效协调各方积极性,既明确责权,又能有机衔接,真正做到一个声音、一套体系。否则,将对各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机构推进信息化带来很大困扰。
有了组织之后,紧接着是“人”的问题。信息化人才在卫生行业长期不受待见,已成为医疗卫生行业IT部门从业人员的集体伤痛。
“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专业技术机构建设存在职能定位不清、资金缺乏保障、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卫生信息化专业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尚不能满足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缺乏既懂卫生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规划》开始正视这一现实问题。
在《规划》的重点任务中,有两条专门针对机构与人才问题:“提升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提高卫生队伍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各类医药卫生院校普遍开设卫生信息化相关课程,有计划地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并列入岗位技能达标考核。”
在《规划》的保障措施章节,针对机构和人才问题分别提出要“加强国家、省、地(市)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机构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研究制定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扶持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建设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大力抓好卫生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和普及工作。建立持证上岗、业务考核和职称考核制度,促进信息化专业人才能力提高。”
在省、市级层面,当前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大都建立了卫生信息中心,但普遍面临编制紧张的情况。如何对其进行科学设置?职能如何界定?如何加强其信息化建设能力?在医院层面,医院大多设置了“信息科”、“信息中心”这样的机构,但是信息科的级别却不一样,普遍感觉“协调力度不够”,所以有业内人士强烈呼吁:“医院信息科是职能部门,参与医院管理,而不只是技术支撑部门!”医院院长们也将日益面对这样一个问题:CIO是水电工呢,还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图注:患者在使用自动查询终端
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张晓祥:“现在的卫生信息化好比是万马奔腾,标准的落地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过程,不能强制。”
每周卫事
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
北京将成立医管局
3月28日,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表示,成立医管局是北京市医改要走的第一步。该局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医院的基础管理、分级管理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据介绍,北京医管局将对北京市属22家大医院实行人财物和运行的统一规范管理,推进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优化医院工作流程和服务流程,实现医院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化、专业化与精细化管理。
东华与IBM共同举办“公立医院改革信息化深入应用研讨会”
基层医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2011年11月14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主持召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推进协调会,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形成全国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的合力。在一个月后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李源潮再次强调,要精心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此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的要求,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陆续出炉,标志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也意味着在向世界人才强国跨越的征途中,我们又迈出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
作为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在国家级人才发展规划中还是第一次。这些工程也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其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既突出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又统筹人才发展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12项重大人才工程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涉及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内容覆盖培养、吸引、使用等各个环节。财政部为12项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共核批了1000多亿元的新增经费。目前,各部门正把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与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结合起来,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引领和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地各部门也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或项目。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家36个部委系统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150项,已启动83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449项,已启动307项;各市(地、州、盟)计划实施人才工程3570项,已启动2388项……各级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牵头,主要是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科学家工作室,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并不仅仅关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的科研人员,而是把企业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也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企业研发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较少,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例如在电信行业,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只有0.3%,这对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一大瓶颈,应促进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积聚。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当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把培育、争夺青年英才作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战略之举。目前我国两院院士中50岁以下的仅占2.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今后5年,我国将迎来高层次人才退休高峰。解决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刻不容缓。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包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未来管理英才培养计划”3个子计划。
为保障计划的实施,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成立由中组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参与的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实施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建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经费保障机制;由各子计划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计划实施所需政策,细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经费管理等有关规定。
在地方,吉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2011年11月1日联合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吉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由团省委牵头实施,利用3年时间,培养一大批行业领军、社会影响广泛的创新型、创业型和技能型青年人才,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服务能力强的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吸引一批业绩突出、富有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各类青年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具体包括5个子计划。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由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着眼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国际竞争力,以培养开发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统筹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坚持知识更新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研修相结合、整合优化现有培训资源与开发利用新资源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该项工程包含企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3个专项培养计划。
为保障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专项培养计划要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不同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培训创新,注重调查了解不同培养对象的培训需要,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创新设计培训内容,突出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相关的专题性深度培训,满足差异化培训需求。强化岗位锻炼,积极推进培养对象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作交流。落实经费保障,国家财政设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领军人才以外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企业和培训对象个人分别承担。要加强组织领导,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由教育部等部门牵头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训1.1万名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5000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1500名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以及2500名学校优秀校长,力争在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该项工程所有项目已于2011年全面启动,包括“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等。工程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督促检查、动态调整的方式,按年度组织实施。
为保障工程实施工,将实行教育人才优先发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人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鼓励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促进培养造就教育家、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支持民办学校人才发展等政策措施。工程所需经费由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每年共计9.4亿元。民办教育教师的培训经费可采取举办者自筹和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文化名家工程
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由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印发,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该工程着眼于对成就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和资助,着力为他们创新创业创优提供良好条件,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名家的遴选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到2024年完成工程目标,届时由国家资助的文化名家将达到2000名。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还特别注意到与已经在宣传文化系统实施了8年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提出“在同等条件下,获得过本领域公认的国内外重大奖项的,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的,在推荐中可优先考虑”。
该工程明确了对文化名家的资助扶持办法。一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创作研究;二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三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学习调研、考察采风;四是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发挥智库作用;五是宣传推介文化名家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
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虽然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在2009年已达778万人,但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严重不足。为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部牵头启动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根据该项计划方案,各级政府要在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紧密配合;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统筹配置区域内的卫生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要以全科医师培训为重点,实行短期人才培训与长期人才培养相结合;把医学杰出骨干人才引进与培养,同医药卫生重大科研计划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相结合,应注重德才兼备,强化其创新发展、学术引领、攻克难关,带动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推动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师制度。要把能力提高作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核心,加强基层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方案明确,要探索建立医学杰出骨干人才荣誉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实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临床医师执业的必备条件;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师在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全科医师,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目前,“千人计划”已引进165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海外各类人才的需求,“千人计划”进一步拓展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外国专家“千人计划”项目、人文社科项目7个子项目,基本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引才体系。“千人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全国各地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全力推进,各地纷纷推进各具特色的引才工程,形成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新一轮热潮。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旨在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到2024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该项工程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动态调整的方式组织实施。2011年,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启动工程实施工作;2011-2015年,逐步落实各项工作,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活动,推动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2016-2024年,全面开展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适时调整重点方向,力争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2024年,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将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12个重点领域,采取年度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式,全面开展4项人才培养培训项目。
加强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衔接;加强对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拓宽和完善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进入“工程”的通道;将重点推进金融会计、社会工作、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业设计制造、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做到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相结合。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子项目。
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为计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要发挥各部门优势,发挥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作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建立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带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为实施计划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实际,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修订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加快开发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定期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预测信息。建立完善分层次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由农业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4年,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农业杰出科研人才,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实施,将坚持服务发展、引领示范、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专业领域方面,突出培养造就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突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科研人才,具有较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农技推广人才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人才。
该计划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的主导作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扶持培养子项,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养、农村生产能手培养、农村经纪人培养等4个子项,由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结合已有项目并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中组部牵头、人社部等9个部委参加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将以提升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计划地为这些地区输送和培养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计划实施分为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5个专项,各专项实行行业主导、地方落实。利用各级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把计划实施与扶贫开发、经济开发、科技开发结合起来。以满足“三区”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选派和培养工作,促进长期工作与短期服务、个别选派与团队选派、内部调配与外部支援等相结合。
该计划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覆盖的县和省级贫困县及新疆兵团困难团场为基本单元,针对、新疆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实际,各专项可制订专门计划,实行相对特殊的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参与选派和培养的人员主要是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水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工作等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以就近就便、本省调配的形式为主,调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支持省内受援地。对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相对薄弱的省区,可依托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组织跨省支持;选派人员以全日制工作形式为受援地提供的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短期服务应设立必要的项目,并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为“三区”培养人才要依托行业培训资源,安排到省会城市、中心城市有关单位参加脱产培训或岗位锻炼;将在“三区”领导创办社会事业的重点人才纳入培养范围,并给予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简化登记程序等优惠扶持政策。
为保障计划实施,对选派到“三区”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将在职务安排、职称晋升、计算基层工作经历、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执行现有优惠政策。各专项牵头部门可根据行业人才特点,制定完善引导政策。对业绩突出、基层欢迎的优秀人员以及落实计划成绩突出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并享受相应政策。中央和各级财政为实施各专项提供经费支持。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发放工作生活补贴、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每年组织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任职、服务和自主创业。选拔重点是30岁以下的应届毕业和毕业1~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
根据《方案》,到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大学生村官名额达到30万名,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聘计划,逐步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选聘方式将坚持学生党员优先、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的优先。引导优秀大学生村官留村担任村干部,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从2011年开始,部署开展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连续5年时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派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为2~3年。
上一篇:基层医疗销售工作计划{精选5篇}
下一篇: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