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2024年最新5篇}

琴心剑魄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98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0分钟。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四模式”奠定基础

送教(研)下乡培训模式。我们与县教研室合作,由教研室牵头,聘请优秀教师上课说课,我们组织基层教师听课评课,最后再进行总结性点评,把新课改理论和典型课例“打包”送到“田间地头”,农村教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获得了成长。

岗位实践技能培训模式。依托市级示范学校或者在新课改中搞出特色的学校,全天候全过程实岗学习管理和教学。主要有,依托清源一二小进行的学区校长、小学校长培训;依托会川西关小学和君安希望小学、莲峰一二小和杨家嘴小学进行的班主任培训;依托清源中学、龙亭中学进行的教导主任培训;依托路园中学进行的理化生实验教师培训;依托县幼儿园进行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等,给全县边远农村教师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方便学的榜样,效果特别显著。

“请进来”专家培训模式。多年来,初中教师继续教育一直是一个空白,我们借助民生银行的扶贫平台,请来北京师大、北京教科院的专家,开展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培训,还伺机从陇西、定西、兰州等地聘请教育专家授课,深受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

“送出去”“专家+基地”培训模式。2009年加盟“中国教育服务中心”,成为教育服务中心培训协作单位,三年来分五批送中学校长、教导主任、学区校长、基层小学校长共171人去江苏省洋思中学参加培训。我们的计划是学习借鉴“洋思模式”,弥补我县没有较完备的教学模式的状况,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四平台”驶入快车道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平台。这是“国培”项目的一个分支。我们在省市电大和市县教育局的指导和支持下,顺利地启动了这一工程,培训全县中小学及学前教育教师,目前已培训2000多人。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与之相应的通讯工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传播工具之一,也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向下辐射,与省级电大、市级分校、县级工作站资源共享,开设基础和应用型专业30多个,开展本专科教育两个层次,1989年建立教学点以来,为我县各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1800余人。

奥鹏远程公共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申请了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这些学校的学历教育总共有50多个专业,本专科两个层次。奥鹏远程教育和中央电大两个平台互为补充,覆盖了我县农林牧渔、医药卫生、行政、工商、管理、工程、水利、教育等所有专业。目前在奥鹏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是非学历教育的典型例子。值得一提的是,奥鹏远程教育平台在我省的104个县级工作站里只有10个,我们是其中之一,在定西市的7个县(区)里,我们是唯一的一个。所以,附近的临洮、陇西、漳县的求学者也来报读学习。目前已有1200余人走向工作岗位。

清华大学远程扶贫教学平台。清华大学渭源扶贫教学站于2010年在我校建立。培训范围涵盖党政企事业各个方面,既可以送出去培训,也可以请进来培训,由于是扶贫性质,派出去学习住宿生活费全免,为我们的管理和学员节约了一大笔支出。还由于它的知名,其丰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我县教师提供了又一个高档次培训的平台和窗口。至目前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200余人。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创业教育;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重点高校,学校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校通过明晰培养理念、制订培养体系、搭建实践平台、融入科技创新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作一分析。

一、明晰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主题,结合专业基础理论和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制定了“2015年本科教学计划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了“以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引领、以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为支撑”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新的培养体系以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准工业化的工程训练,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合肥工业大学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强调通识课程中的综合教育。在新的培养计划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通识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分层次进行并有所侧重,将原来集中在课堂中讲授的教学模式改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同时,学校通过举办各类讲座、深入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业培训中心依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围绕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自主设计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建国内一流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设计有自身特点的“多层次准工业化实训与创新训练”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第一,以培养学生的实训、实验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学平台。基础教学平台以工业培训中心实训平台为依托,以“工程认知博物馆”为基础,开展基础工程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第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加强学生课程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目标的综合设计实训教学平台。综合设计实训教学平台主要以工业培训中心先进的和自行研制的实训装置为依托,制定了多门综合设计实训内容。学校的综合设计性实训锻炼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训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程综合设计、安装和调试的能力。第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实训教学平台主要以中心综合创新训练基地为依托,实训内容取材于“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自主选题。通过创新性实训、暑假夏令营等活动,学生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务实的科研作风;通过“项目申报”和“自主型训练学习”实训项目的开展,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二是强调基础课程中的渗透教育。学校通过学科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把相关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渗透到各学科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传授知识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在进行学科基础课程渗透教育时,各学科之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注重不同课程间能力培养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强调专业课程中的系统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专业基础是根本。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学校对专业课程的安排进行了缜密的论证,严格设置课程,明晰课程间的关系和排课的前后顺序,并明确了相应课程的实践要求及能力标准。学校已经初步建立和形成了“集培养目标、过程管理和质量提升”三位一体的“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并以此为指南,修订了2015年培养方案。学校从培养的总目标开始进行能力目标分解,建设与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与之协调的课程实验与实践、课程群实验与实践以及综合实验与实践,从而建立理论、实践、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四是强调实践环节中的适应教育。实践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突出实践,构建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思维系统以及实践系统,加强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校内建设了11个准工业化实习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工业环境和产品生产过程。同时,学校还设定专门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并进行单独考核,很多课程内容是必须在企业里完成的。例如,学校车辆工程专业针对我国特别是安徽省许多大型汽车企业负责人是校友的实际,在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大型汽车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校汽车类专业大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研发活动与生产实践中,并将毕业论文(设计)写(做)在产品上,在“真刀真枪”的锻炼中磨炼创新人格、提升创业能力。五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造性。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又要加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培养。学校要求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6学分以上创新学分,其他科类学生必须取得4学分以上创新学分。同时,学校成立了创新学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充实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另一方面依托校内外基地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以学校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其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训练(A)、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子实习、汽车驾驶与拆装实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共计40周3分。具体来说,在内容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并指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在手段上,充分应用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计算机模拟系统,构建了汽车构造与电子控制原理、汽车故障诊断等创新试验平台,供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在形式上,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在基本技能培训、设计能力培养、综合能力锻炼、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等不同层次上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并推进实验室全天候开放。

二、强化实践实训环节,夯实工程实践基础

作为一所学科专业结构以工为主的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逐步建立了完备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且每年进一步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保证工程实践的时效性、创新性和科学性。一是制订比较完备的实践培养方案。学校在教学计划制订中要求把近1/4的学时用于实践实训,在实践中内化知识,在实践中提升水平。目前,学校形成了课程实习、社会实践、自主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的工程实践体系,保证了学生工程实践的时间和途径。同时,学校制定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标准,严格按标准考核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结果。工程训练课程内容是目前国内实训项目最多的工程训练之一,大力支撑了学校“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分析研究本科四年学习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背景,搭建多类型工程训练实训实验教学平台,采取“递进式、多层次、模块化、创新性、开放式”为特色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贯穿本科全过程的完善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搭建准工业化的校内实践平台。目前,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产学研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安徽省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1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78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12个研究生校外科技服务基地。学校每年承担2.5万本科生和1万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与工程训练任务,每年另有约5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校内外联合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题实习实训。三是入驻企业参与生产实践训练。学校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形成联动对接,建立学生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入驻企业体验工业流程。学校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早在2009年,学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和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23名研究生赴江淮汽车协助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工作。这些研究生在一年多时间里成长迅速,他们中的21名研究生于2011年毕业后即选择留在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开发工作。目前,这21名学生均成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业务骨干。四是融入科研团队历练。学校不但强调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能力的实际应用。学校通过实际项目操作来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国际、国内及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将创意转化为成果,实现能力到应用的转化。同时,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进导师课题组,在课题组中选择研究方向,跟随导师团队一起进入科研领域,在具体项目实施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另外,学校探索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有条件的本科生提前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在执行具体科研项目中进一步锻炼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国防装备技术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合肥现代显示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交通和信息安全研究院、工业与装备技术研究院等专职科研机构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任务。学校还建立了“英才班”“卓越班”“博雅班”等英才计划创新实验班,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完善服务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双师”素质;课岗交融; 项目主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09-02

国家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尤其是骨干校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1 骨干校建设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对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2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要求

2.1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要求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改革建设重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校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是指在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依托学院的职业素质平台,组织相关人员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三维建模制作员等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开发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要的项目,将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科学地将其转化为阶段学习的学期课程项目,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由浅入深选取项目进行教学,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建立“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

2.2 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在实施“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教师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岗交融”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计算机专业要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来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项目主导”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真实项目开发能力。“项目主导”中的项目是在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主导整个课程体系,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同时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项目的序化、项目的教学设计是实施项目教学的保证。教师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序化项目的实施流程、设计项目实施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项目教学。

3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根据骨干校双师建设任务及“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相适应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3.1 培养规划建设

1)制定专业双师中长期培养计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课程师资匹配情况,确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比例结构,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及相应的实施措施。

专业双师培养规划中包含教师的达标要求、达标时间,培养途径,评估办法,要求取得中高级行业专业证书或技能级证书等情况。

2)制定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的需求,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在骨干院校建设期内的专业成长规划(职业生涯成长规划)。个人规划应符合系部专业总体规划,满足系部专业总体规划要求。

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应有阶段目标,纳入专业培训规划之中,教学办配合专业建设小组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教师个人成长计划的落实情况,使专业的规划落到实处。

3.2 培养措施建设

骨干校建设要求以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为切入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为中心,围绕“订单班”、“工作室”、“接力培养”三种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打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平台。

1)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教师项目开发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的充分运用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基地融生产、建设、管理、教学、服务于一体,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达到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项目开发共同促进的目标。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尽可能地把教学与生产、开发实训相结合,把软件设计理念与实践项目开发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

校外实训基地同样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场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从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等多方面深层次进行合作,形成面向生产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锻炼,掌握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流程,胜任实际工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积极和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做"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训进修,更新职教理念,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的重要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的能力水平,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平台培训教师。关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动态,派遣教师参与IT行业的技术培训,掌握IT技术发展趋势,并将技术的更新反映到实际教学改革中。利用行业企业的员工培养平台及培养资源,培训教师掌握企业岗位需求、技能,将行业企业培训的优势与资源、经验应用到教学中。

利用高职高专联盟师资培训平台培训教师。国家示范校工程使一批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平台,派遣教师到具有相近专业的示范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等经验,提升专业教师课程开发、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材编写的能力。

3)校企共建工作室,实现企业化运营,提升教师实践与科研能力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教师与企业共建工作室,以开展生产项目、科研研究为载体,通过企业化运营来提高专业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工作室的运行可以使高职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科研能力。

4)积极引进兼职教师

企业处于生产最前沿,拥有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把校内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还要有效利用校企合作,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也变成学院的“双师型”教师。

3.3 激励措施建设

1)职称评定倾斜。把下厂实践、企业顶岗轮训、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经历作为我系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现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引导。规定评职人员需要具备1年及以上的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具有优先评职的待遇。

2)在聘级中,把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等内容作为聘级的重要采分点。

3)在待遇方面,制定向双师教师倾斜的措施。被选派到企业学习的教师,享受在岗教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给以课时补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可抵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终评优中,同等条件下,双师素质教师优先;对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给予报销费用。

3.4 保障措施建设

1)认定标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制订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规定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执)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训(验)室建设;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主要参与是指除主持人外排名在前三名);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院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

2)资金保障。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划拨专项双师培养经费,保障教师培训及下厂实践需要,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3)条件保障。根据教学计划,在时间和制度上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条件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保证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连续性;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寒暑假或者课程设计时间段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脱产到生产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

4 结论

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基于“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完成骨干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建设任务的同时对其他专业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庆红.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

[2] 陈胜利.“双师型”教师资格评价标准探析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3] 沈文娟.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1).

[4] 刘勺华,王胜山,周同根,房亚.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157-02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4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

图1 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

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

根据招聘网站2016 年12 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 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

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 人才需求为例,截至 2016 年下半年,IT 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 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 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 人才缺口将近7 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 突破6 万人、3 万人和2.5 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 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 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 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

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 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⑵笠嫡媸蛋咐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 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

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 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 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

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

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喻晓, 胡成松. 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5(3).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人员编制及基础设施情况

1、人员编制:***县委党校共有编制15个,目前党校共有教职工11名。其中校领导2名,参照公务员3名,教师6名;维吾尔族9名,汉族2名;高级讲师2名、讲师3名、助理讲师1名。

2、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党校位于***县西南方,始建于1959年9月,“文革”期间曾一度解散,1976年恢复使用,多年来,党校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坚持勤俭办校的方针,逐步改善教学环境,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1993年修建了面积为1301平方米的两层综合教学楼,其中教室3间,宿舍25间,床位100个,先后更换课桌椅,维修办公室、食堂,盖起了警卫室,为丰富学员的业余文化生活;2001年修建300平方米的篮球场,购买乒乓球案子、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2005年在浙江援疆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30万元新建30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2007年购买五台计算机和彩电,电化教学也从无到有,目前拥有一台投影仪设备、彩电62台、DCD 播放机2台、功放、调音台等,可以完成一般的电化教学任务。

2007年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发改委投资320万元、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财政投资150万元的四层教学综合楼,已投入使用。综合楼设计高度为四层(砖混结构),建筑总面积3023平方米。其中办公室18间、会议室2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教室6间,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其中2间小教室,每间面积75平方米,此教室为多媒体教室;4间大教室,每间面积125平方米,可同时培训500名学员;33间标准间,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每间面积25平方米,可容纳69名学员住宿。2009年以来,县委、政府投资80多万元完善供排水、地坪、道路硬化、冬季取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党校的办公和教学条件。

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结合本县实际,培养高素质人才干部队伍。提出对基层干部、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村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坚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为目标,突出抓基础、抓重点、抓关键、抓保证,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党校培训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近年来,县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提高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多次研究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

二是建立制度,规范干部培训。根据培训需求,目前建立主题班学分、培训管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正向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迈进。

三是明确职责分工,完善管理体制。组织部门主管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研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并协调、指导、检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县委党校发挥培训主体作用,制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和培训内容,并负责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次师资力量配备;人事部门负责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在干部培训工作中,逐步形成层层管理,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着眼于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县委党校坚持理论与实际教育相结合,贴近干部工作中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克服以往贪多求全的弊病,着力在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的掌握和运用上下功夫。对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根据形势要求和干部自身岗位、专业特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按需施训,因人施教,提高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县党校设有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在职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双语”强化培训班等主体班次,学制从一周至半年不等,还设有岗位培训班等短期培训班,学制为3至5天。

根据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结合县委的中心工作,***县党校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任务,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2002年县委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3期,培训党员、干部2078人次;2003年县委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党员、干部4422人次;2004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7期,培训党员、干部4677人次;2005年举办各类培训班42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5721人次;2006年共举办41期培训班,培训人数6298人次;2007年共举办47期培训班,培训人数7325人次;2008年共举办52期培训班,培训人数7424人次; 2009年共举办28期培训班,培训人数2958人次;2010年共举办27期培训班,培训人数3001人次;2011年共举办45期培训班,培训人数4072人次;2012年第一个季度举办11期培训班,培训人数1479人次。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干部培训质量

立足于基层党员干部全面发展,在教育培训中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坚持改革创新,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干部培训质量。

一是创新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县委组织部创新式提出“菜单式”培训模式,提前计划,设置多种授课内容,下发至各个单位,供广大干部党员选修,利用每周六休息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时把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传输给干部,优化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广大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在培训手段上,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在方式方法上,坚持把读书学习与考察研讨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员讲,学员听”的单向封闭式的传授模式,增强学员与教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把听、看、讲、写、做、练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学员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参训学员坐得住、学得进、记得牢、用得上。在县委党校每年举办的“双语”培训上,通过结对子帮学、创办学习园地、开展会话竞赛和双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员“双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训过程中,坚持“每天一点评,每周一测试,半月一小结,一月一通报”。每名学员向党校递交“双语”学习保证书,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定期对学员掌握“双语”情况进行考核。同时,鼓励在校学员积极参加地区“双语”水平过级考试。

三、党校目前面临的困难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