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86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2分钟。
医院急诊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2结果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分区域、分阶段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培训相比较有明显提高。急诊护士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以前也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独立的抢救能力,能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病情分级分区救治,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
3讨论
急诊专科护士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培训的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和急救技能的考核,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加速了急救护理人才的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护理队伍。
3.1应急能力增强,抢救成功率高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科室,就诊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的特点,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急诊专科护士通过在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三个病区2年,急诊监护室1年,共计3年的轮转,涉及专业面较广,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了急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具备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积极配合医生的抢救。根据Whelan对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面临心脏停搏这种危重病人,给予医护人员抢救的时间较短,而在这样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复杂的抢救措施,需要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比较扎实的护士积极配合,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医院急诊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石岩人民医院位于深圳市八景之一的羊台山北麓,辖区人口已近50万人。是辖区内唯一的公立性医院,全院职工共有667人,其中高级职称76人,中级职称 140 人。博士1人,硕士23人,本科213人。现有开放住院病床300张,现有开放住院病床300张,其中内科36张,儿科27张,妇科45张,外一科43张,外二科46张,外三科40 张,产科63张,2010年病床使用率达到109.39%。2009年,深圳宝安区政府批准了“石岩医院扩建工程项目”并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扩建工程。扩建规模为:500张病床,建筑面积:70118平方米,一期投资:28504万元。截止2011年石岩人民医院扩建(一期)工程被列为宝安区政府“十项民生实事”项目。
医院改扩建项目由山东省建筑研究院第三分院进行规划设计,在院长王岗,副院长贾敬龙的亲自指导下石岩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设计中主导“生态医院”理念,主抓整体布局,规划,环境和用房设计,展现出医院改扩建工程的特色。
绿色设计理念
在整体设计方面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医院建筑设计中,通过医院街组织解决门急诊,医技等科室的交通空间的通风采光要求等问题,使病人和医生有一个舒适的医疗就诊环境。为解决项目用地紧张,绿化采用条状绿化为主,结合停车位种植落叶乔木,地面铺植草砖。绿化物种选择适应本地气候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观叶植物和开花植物相结合,构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绿化体系。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吸滞道路尘土,隔离城市道路噪音污染,降低入口处风速,为建筑入口创造较好的小环境。利用南侧河畔公园的绿化资源,使病房拥有良好朝向,推窗见绿,给病人带来愉悦心情。建筑的五层架空作为空中花园,种植绿色植物,组织休闲空间,弥补用地紧张带来的地面绿化的不足,为病人营造安全舒适的休闲场所。
设计布局特色
扩建综合病房楼位于原有门诊综合楼的西侧,其规划布局重点考虑了与原有建筑的完整性,其特点表现在
1.充分研究基地西侧建筑的消防间距及北侧住宅的日照制约因素,科学定位改扩建综合楼,使之与相邻关系协调统一。
2.将主入口广场架空四层,配置绿化水池,形成入口的重要景观。
3.新旧建筑之间设架空一层,作为消防车道,满足消防要求。
4.污水处理在北侧布置,污物出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满足洁污分流的要求。
医院设出入口三个,一为基地南侧中间的医院总出入口(开放式),单独设急诊急救,儿科,探视入口。二为基地北侧的后勤供应出入口,三为湖滨北路的地下车库出入口,所有出入口均开向城市道路。
另外在道路系统及停车场设计规划上建立院区完善的院内道路交通系统,将新旧门诊医技、病房、连接起来,满足医疗功能的实现。道路系统充分考虑消防的需求,设围绕建筑物的环行消防车道,道路宽度:6M。主入口南侧设一个集中式机动车停车场。办公科研教学入口北侧设停车场,后勤保障系统设少量机动车停车位,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基地实际情况,地上停车:小型车: 41辆救护车: 4辆。残疾人车位:2辆,大型车车位:1辆。
垂直分区解决单体医疗功能问题
医院急诊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门急诊医疗服务;诊疗服务
门急诊医疗服务是医院提供患者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院工作的重心之一。门诊医疗环节的重要性不仅由于其要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各种便民服务,方便患者就医,更直观而言门急诊工作也是体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及医院医疗综合实力的窗口,既关系着医院的效益也关系着医院的发展。绵阳市中心医院是一家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年门诊超过100万人次,患者流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由于医院硬件条件限制,医疗业务工作量达到饱和,制约了医院业务工作数量的增长,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病员群众的就诊需求,如何持续改进门急诊流程,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优质的诊疗服务这一问题时时摆在面前,现结合本院情况就优化医院门急诊流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1月~6 月(优化前)、2012 年7月~12 月(优化后)期间门急诊就诊患者相关资料、及本院门急诊综合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对门急诊流程优化前后效果评价等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1.2门急诊流程情况及存在问题
1.2.1虽然医院已为方便患者就诊根据各专科布局相应将辅助检查、检验、收费分设在相应楼层,但门急诊高峰时段仍存在就诊和医疗服务双重压力。
1.2.2虽然患者就诊过程因常面临预检咨询、排队挂号、候诊、分诊、医师检诊、辅助检查、医师复诊及转诊、治疗、验方、划价、交费、取药等环节,这必然需要花费时间,但过多花费在一些中间环节上的时间客观上必然影响患者就诊满意度。
1.2.3系统性的患者分诊、导医、导向系统建设的不完备,影响了门急诊高效、有序的运转。 1.3优化方案及措施实施
1.3.1将辅助科室摄片室、CT室、、核磁共振等这些影像科室划在一个区域中,心电图、脑电图、超声等功能科室集中在门诊专科就近区域,同时在各区域制作醒目标识及指示标记,每个区域有分诊人员或志愿者值守引导[1]。
1.3.2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医院在原有门急诊收费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全面推行了门诊电子处方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运行模式,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在挂号、收费、化验和特殊检查处设置相关网络连接,这一措施大大简化就诊环节,在患者尚未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患者相关信息已实现医疗各环节的共享,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各环节的人为差错率[2]。
1.3.3分楼层收费,患者可根据就诊科室位置选择距离较近的交费窗费,这样可方便患者就近交费,缩短患者交费时间,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将交费人流分散,避免交费高峰时造成大面积拥挤。同时,医院开通网上预约和自助挂号系统,方便患者就医。
1.3.4实施前台发药后台配药模式。患者就诊后,医生将处方输入电脑,处方信息会通过网络自动传输到药房。药房后台的调配人员可在患者未取药前做好相应的调剂及审方等准备工,将配好的药品送到前台。患者取药时,前台药师通过患者的收据姓名及就诊卡号扫描核对后对处方及患者确认,并做好相应的用药指导,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减少了工作差错。
1.3.5门急诊大厅及各楼层配置便民设施,提供饮水,休息等服务,对不方便行走的患者志愿者可免费提供轮椅转送及就诊指导等服务。
1.3.6加强门急诊导向服务能力,加强对分诊医护人员及志愿者的相关培训工作,提高效率以利更好服务患者。对患者就诊及就诊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方法制作宣传栏,一方面方便患者就诊,同时也为患者就诊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办或需请相关人员提供什么帮助有一定借鉴意义[3-6]。
1.3.7医院同时通过制定应急规定及相关制度,保障在就诊高峰、节假日等时段抽调医护人员加强门诊工作,必要情况下通过夜间门诊开通,加强急诊工作等措施以保障患者及时有效的诊治。
1.4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在流程优化前后候诊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分析。P>0.05为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意义;P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3.1优化门急诊流程既是更好服务患者所必须面临的工作,这也是适应医院不断发展现实的客观要求。一个合理的流程,一个根据现实情况持续改进的流程可以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满足患者就诊需求和医院诊疗工作的顺利运转。依托信息技术为保障的对预约、挂号、呼叫、计费、发药等流程的优化改造,既减少了患者的就诊中间环节时间也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
3.2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医院信息化平台是门急诊流程优化的支持和保障。医院信息化建设将推动医院发展,服务于医院竞争和经营管理战略需求。同时,医院的发展也必定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伴随医院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必将使医院更好服务人民群众[7]。
3.3门急诊流程优化需要医院、各职能部门、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参与、支持、协作。医院领导者应该从战略高度考虑它的可行性和发展方向,自上而下推进,这是成功的保证。同时,广大职工也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这一工作,医院的发展离不开这些现实工作,同时,长远的讲医院的发展也与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发展休戚相关[8]。
门急诊诊疗服务是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保障患者疾病诊治和人民群众健康有重要意义。门诊工作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反映了医院的整体水平,对医院的声誉产生重大影响,更关系着医院的长远发展。结合本院情况及一些门诊具体诊疗环节我们积极进行了优化及改进,努力减少患者就诊的环节,方便患者就诊,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将以此为起点,积极面对实践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流程,以利更好的服务患者,保障门急诊医疗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促进医院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步勇.流程优化在医院门诊管理中的实践和思考[J]. 海南医学,2013,24(1):135-137.
[2]袁玉刚,周祖宏,刘世全.绵阳市中心医院门诊流程信息化改造效果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09,8(1): 39-42.
[3]赵志芳,钱宇,汪洪明,等. 精细化管理在门诊流程优化中的应用 [J]. 医院管理论坛,2012,29(7): 27-28.
[4]袁雪莉. 门诊流程优化的研究与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 2346-2348.
[5]杨晶,于浩. 门诊流程优化及效果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院, 2009,13(9): 67-68.
[6]刘静,金盾,陶箐,等. 门诊医生工作站流程改造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2,19(4): 4-5.
医院急诊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现代医院;装饰设计;新理念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and health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it is the pursuit of health and hospital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Function of the hospital is no longer a pure pursuit of the only means of treating diseases, but also through th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needs to create a convenient, quiet, peaceful, warm environment.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on the pati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have a special role. through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sexy good view of the elimination and mitigation of the disease .to patients because of the pain and anxiety, To change the patient's emotional state of mind, this is a modern hospital, to establish a patient-centered hospital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 new way of thinking.
引言
某院为卫生部所属的重点发展的大医院之一,原有旧建筑已有9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和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病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医院的规模,医疗和科室的布局远不适应目前医院功能的需求。从1995年开始,随着该院深化改革,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医院的发展要高起点,快节奏、大跨越,我院开始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该院的建筑、装备改造设计也必须同医疗功能相适应,医院环境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借鉴了先进国家的经验,先后改造了旧门诊楼、检验中心、内窥镜中心、B超中心及著名专家门诊等。同时,新建了四层急诊楼,三层中心实验室。1996年底,卫生部在沈阳召开“以病人为中心,深化医院改革研讨会”,将我院作为考察现场。
更新观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建筑意识
一个现代化医院的建筑设计和装备是由多方面体现的。诸如建筑选址、设计风格、整体布局、医疗流程、环境绿化、色调装饰、照明噪音、空气洁净度、车辆管理、通讯抢救、现代化医疗设备和管理设施等。这种现代化的医院建筑设计和装备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医疗工作的需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温馨、方便环境,使医疗环境与医疗功能相适应,开发空间资源,体现出分享与关怀。
门诊是病人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病人心态情绪最多暴露的就诊阶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建筑意识,让病人一进入医院就能感到亲切、方便、舒适、信任的愉观。因此,门诊的建筑设计装饰格调和布局流程是医院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区域。96年,该院对有90多年历史的旧门诊楼进行了彻底改造。根据原建筑设计的可行性,拆除门厅两侧十多套房间,扩出门诊中央大厅,并与原取药、收费的厅堂连成一体,加以适当的装修和灯饰,不但解决了划价、收费、取药的拥挤问题,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宽敞明亮、幽雅温馨的良好氛围。同时,调整各个科室门诊布局,拆除部分诊室,扩出七个开放式的多功能候诊大厅,实行开放式候诊。每个候诊厅为独立的科室单元,候诊口设置导诊护士,候诊台配备全方位电脑管理,候诊大厅的装修模式,努力作到与中央大厅的风格协调,达到互相烘托的效果。废除了大厅两侧的便所,易地新建一栋二层楼的卫生间,有关建筑格调和标准,也与主体一楼相协调。改造后的门诊候诊区域由原来的210平方米增加到2100平方米。病人的候诊空间扩大了,过去病人站立等候、人挤人、肩擦肩的拥挤混乱的候诊环境得到了基本解决。同时,门诊大厅设有咨询服务台、磁卡电话、备有担架、轮椅,墙上挂有装饰画、地面摆放鲜花,使病人感受到在一个倍受尊重、方便舒适的环境中接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病人的心态情绪得到一种特有的欣慰。
医院建筑设计和装备与医疗功能相适应
医院的使用功能复杂,专业性强,医院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医院功能的复杂要求。要力求做到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备相对集中,流程简洁快速。对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部门要相对集中形成多个独立分体单元,并留有一定规模,为其发展留有余地。该院原急诊与创伤中心在门诊楼内,96年我院新建了综合急救与创伤中心楼。使急救与门诊分离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独立功能的医疗单元。急救楼设备功能齐全,配以CT、X线、B超、心电监护仪、检验、药局、收费处等各项科室,病人不出楼即可完成急救的所有检查项目。急诊楼建筑设计上注重突出了急救的特点,强调了时间的观念,使急救医疗流程简洁,功能分工明确、管网较短、联系紧密。在日常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中,由于建筑布局合理,做到急救有序,忙而不乱,秩序井然。为了提高急救的成功率,在急诊区内,根据病情危重程度由分诊护士导入划分为红、黄、绿不同色彩的区域,重危病人一入红区,医生、护士立即到位,统一指挥、集体抢救。我院急诊楼使用以来,急救抢救成功率为89.33%,比卫生部要求的达标标准85%高出4.33%。与此同时,对过去分散的检验、B超、内窥镜、放射线、病理等医技部门,按其功能,分别规划区域,集中管理,先后组建了检验中心B超中心放射线中心窥镜中心和病理中心。这种设计布局和流程满足了医疗功能的需求,方便了病人,同时也加强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医院建筑设计与装备要
适应病人心理的需求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就医的心理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病人希望一是能得到医院以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为载体的高水平的诊断和治疗;二是通过合理的医疗布局和快捷的医疗流程,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三是医院营造的温馨医疗环境,使病人得到精神和心理的安慰;四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1)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医院发展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该院注重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开发应用,不断发展医院的硬件建设,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几年来,陆续更新了一批大型医疗设备,从国外购置了核磁共振、螺旋CT、数字减影、新型麻醉机等。在一些科室新建了ICU、CCU监护的护理单元,这些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开发应用有利地促进了该院高科技医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建设。目前我院拥有各种检验仪器4000余台(件),平均每张病床设备总价值10万余元。
(2)改造旧门诊、改善医疗环境
医院改造了旧门诊楼建成著名专家会诊中心,候诊大厅安有空调、座椅,备有饮水机,23个科系55位著名专家挂牌,从导诊、挂号、分诊、会诊到治疗不出一条走廊,还设有电话预约、医疗咨询、电子计算机远程会诊。创造了一医一护一患安静舒适的就医环境,著名专家门诊的日门诊量由原来的7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这样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医院改造了旧门诊楼建成著名专家会诊中心,候诊大厅安有空调、座椅,备有饮水机,23个科系55位著名专家挂牌,从导诊、挂号、分诊、会诊到治疗不出一条走廊,还设有电话预约、医疗咨询、电子计算机远程会诊……。创造了一医一护一患安静舒适的就医环境,著名专家门诊的日门诊量由原来的7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这样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3)减少医疗流程,缩短病人就医时间
医院取消了挂号室,患者直接到各科挂号候诊,各门诊军安装了电子屏幕,导向标志,指示病人就诊。为方便患者先后把分布在门诊四楼的检查室做了合理调整,在门诊一楼改建成了窥镜中心和超声中心。医院投入了1130万元与美国IBM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目前已实现了诊间医令、划价、取药等快捷准确的计算机管理,解决了多年存在的“三长一短”的难题,门诊高峰时间、交款、划价排队不超过5人并实现了划价、交款一次性完成,即缩短了候诊候治时间,同时也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4)营造和谐的就医环境,改善医患关系
儿科门诊的改造,打破了以往与成人诊室条件相仿的格局,打开了砖石结构的间壁墙,取而代之的是由三角形、圆形、方形等不同拼图组成的色彩缤纷的木制拦板,墙上挂钟猫头鹰的黑眼睛是转动的,玻璃鱼缸里的金鱼在水草中戏游,动听的风铃,电视里播放着动画片《狮子王》,滑梯、电马都吸引着在这里就医的小天使,他们得到了穿粉色制服的护士阿姨的精心照顾,寓看病于娱乐之中,彻底改变了过去病儿哭闹不止、不配合医疗的无奈就医状况,使患儿留连忘返,多年来形成的病人到“堂中”请先生,到医院求大夫的世俗观念被打破,病人成了座上宾。一种无形的情感纽带将医院和病人之间仅仅地连在一起。
医院急诊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急诊医学 教育培训体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5-0062-04
Analysis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and project of tra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funding in the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propos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effective proposal
急诊医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从1979年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30余年的历史。虽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急诊医学的教育,设置专业的培训体系,以培养合格的急诊医生。而在我国,1983年协和医院成立第一个急诊科,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1995年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1]。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平衡,技术力量和设备还较落后,但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大型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我们的急诊、急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对于急诊医学培训体系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本文对中国和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提出建议。
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过程
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两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生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认证的[2]。而在此之前,必须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而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能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生,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而有一部分医生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生的培训。专科医生的培训是住院医生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通常还能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MPH)]。
培训项目
为了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生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 [3],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生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 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 )、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 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
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生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生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
全美急诊专科医生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资金保障
专科医生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生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生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生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 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 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4],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的教育工作。
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5]。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急诊科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生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生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还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博士学位。
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这3大类[6]。通过培训,应掌握急诊患者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
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我们建立的是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大对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
另外,为保障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多部委讨论,拟由市财政拨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统筹管理,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计委行政管理部门这3个主体进行专项经费支持。
对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 022人,医生占29.5%,其中医生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人,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负荷。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生。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生、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对急诊科相对独立、合理的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加强急诊医学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了5个创伤急救中心、 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加强人员保障
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认为,急诊医生的健康是他们能够长期成功担任急诊工作的前提。他们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轮班制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累加效应,而且这也是急诊医生放弃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该学会建议轮班制度的安排应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物节律,推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职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连续数天内上班时间过长,每一班的工作时间应小于12h,并且在轮班的过程中应规律地安排24h休息;将夜班医生的日间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急诊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人数情况。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于一名医生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学科,是一门拯救生命、对抗伤痛的学科,是一门速度与激情的学科。为了让这门学科生机勃勃,我们一定要做好急诊医学的教育培训,因为这是人才、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范肃林, 王庆丰, 范维. 急救医学的建设与发展[J]. 人民军医, 2002, 45(5): 305-307.
朱宗信. ACGME六大核心能力于一般医学教育与冲击[J]. 医疗品质杂志, 2009(3): 75-78.
Debra E. The value of the out of hospital experience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 Ann Emerg Med, 2000, 36(4): 391-393.
沈惠云, 施小燕. 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5): 20-21.
薛迪.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展与改革[J]. 中国卫生改革政策研究, 2011, 4(12): 21-23.
上一篇:医院总务科年度工作计划{5篇}
下一篇:医院年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