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722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9分钟。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疗养院如何做好科研训练工作?我们的体会是:抓住内涵、“四划合一”、科学发展、搭建平台。
1精心谋划,绘制疗养院科训远景蓝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疗养院科训工作也是如此。预,就是“谋划”,只有精心谋划,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绘制出科研训练的远景蓝图。谋划要找准基点,这基点就是“人”,由人组成的“科”和由科组成的“院”。抓住了“人”―“科”―“院”这条主线,就可以绘制出“人有专长,科有特色,院有中心”这个科训工作的远景蓝图。
1.1在“人有专长”这个脉络上,我们谋划出培养造就有“特定专长”的人和有“特殊专长”的人两个要点所谓有“特定专长”的人,指多数通过强化科训培养可造就的有一定方向、一定能力的人才,如心脑血管康复人才、理体疗康复人才、心理康复人才、特诊检验人才等等;所谓有“特殊专长”的人才,指少数通过超强科训培养和医疗实践造就的有特殊才干、特殊能力的人才,他们有一定知名度,可成为战区、地区、全军乃至全国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1.2在“科有特色”这个脉络上,我们谋划出培养造就有“共性特色”科室和有“个性特色”科室两个要点所谓有“共性特色”科室,指有疗养医学共同特色的科室,如疗养一科、二科、三科,这些科室以自然因子、自然景观、理体疗等疗养医学为专业特点,而且有所建树和创新,有别于治疗医院的临床医学而成为自己鲜明的特色;所谓有“个性特色”科室,指疗养院中设立的疗养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交叉衍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重点科室,如心脑血管康复重点科室、健康管理重点科室等,这些科室以开展治疗的临床医学为基础,充分利用疗养医学的优势,使疗养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特色突出[2]。
1.3在“院有中心”这个脉络上,我们谋划出培养造就有“传统”中心和有“新兴”中心两个要点所谓“传统中心”,指疗养院以往已形成并有较厚重基础和一定知名度的中心,如我院经联勤部考核批准的“心脑血管康复中心”,经广东省卫生厅考核批准的“广东省药物依赖治疗中心”等;所谓“新兴中心”,指近年来发掘的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疗养院体系中人无我有的新型的中心,如近年来与地方专科医院合作引进的“肿瘤介入治疗中心”、“微循环障碍治疗中心”等。
经过精心谋划,我院近年来正通过科训向着远景蓝图一步步迈进,涌现出一大批有专业特长的技术干部,产生了一批全军、军区、地区的疗养康复医学、行为医学、物理医学、心理医学等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出现了一批有鲜明专科特色的重点科室和专科中心。
2悉心规划,打造疗养院科训近期目标
要实现远景蓝图,必须悉心规划,把远景蓝图规划成一个个可望可及的有时间节点的近期目标,使全院上下对业务建设和科训工作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业务建设要规划的事情很多,我们抓住科训工作的要点,从科研、训练、人才培养三方面入手,借鉴国家、军队的做法作出以下规划。
2.1科研的五年规划对科室上报的、经科委会评审通过的科研项目,按五年规划实施管理,即一年立项、二年评估、三年验收、四年报奖、五年见效[3]。
2.2训练的年度规划业务训练的时间节点做到四季分明,即春季启动、夏季实施、秋季强化、冬季验收,确保一年四季业务训练循环往复、永不中断。
2.3人才培养的期限规划根据不同需要,对特殊和特定人才的培养实施不同期限,即专科人才短期培训,专业人才中期进修,专门人才长期研读,确保不同类型的人才合理配置、大量储备[4]。
经过悉心规划,我院近年来科研、训练、人才培养目标正有序进行并初见成效。目前正在开展和已见成效的科研立项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科技论文130余篇,培养专科和专业人才数十个,预计科研成果、实用和创新型人才将不断涌现,科训工作目标将一步步实现。
3细心策划,建立疗养院科训支撑平台
要落实目标,必须悉心策划,切实建立疗养院培训支撑平台,使参与科训的业务技术干部情有所依、心有所系、难有所解、一心赴任。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搭建平台。
3.1信息资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科训职能部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科研、训练、人才培养的信息,以下发文件和张榜公告的形式定期向全体专业技术干部公示;信息科实时提供科研项目的科技查新、网上申报、媒体制作等服务;院、机关领导及时了解基层科训需求,利用电话、公函等方式与有关单位、部门联系,沟通信息渠道,提供资讯方便[5]。
3.2对外联络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我院打破科训工作单靠本院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单一局面,利用与南方医科大学地理位置十分贴近的优势,疗养员中蕴藏着大量知名专家学者的优势,以及疗养院专业技术干部中不乏担任各学术委员的优势,加强对外联系。在科研上邀请各大医院的知名专家为顾问组成科研攻关协作小组,在训练上邀请各大院校知名教授为主体进行专题讲座,很好地利用和整合了资源,大大提升了我院专业技术干部的整体业务水平。
3.3经济支撑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我院制定专项政策、筹划专款,对科研立项课题和科研训练项目给予有力有序的支持,使动物实验、装置研发、临床验证、专利申报等得以资助,使、获得成果的医务人员得到奖励,使为科训呕心沥血的专家教授得到补偿,从而大大调动了全院医务人员开展科研、撰写论文、参与训练、提升自身水平的积极性。
经过细心策划,我院科训支撑平台正逐步完善,每年都有3~5项科研通过立项,每年都有10~12次高层次讲座顺利展开,科训工作摆脱了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正朝着更高、更强、更好的目标前进。
4 用心计划,夯实疗养院科训工作成果
谋划蓝图、规划目标、策划平台,目的是获得成果。只有用心计划,才能达到“四划合一”,获得成果之目的。我们从组织、管理、验收三方面进行计划。
4.1组织计划科研和训练项目开展前要做好组织计划,主要体现在人员的组织计划、物资的组织计划和协作的组织计划。如开展一项科研,首先要计划好谁是第一负责人?有哪些参与人员和辅助人员?要与哪些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联系对接等,其次要计划好仪器、装备、设施等物资实时到位,最后要计划好上下内外的组织领导和协作关系,这样才能使科研训练“善始”,不内耗、不扯皮、不流于形式。
4.2管理计划科研和训练项目开展时要跟进管理计划,计划好项目的进度和时间节点,随时抽查、检查、监督、指导,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使科研训练“善中”,不随意、不被动、不自生自灭。
4.3验收计划科研和训练项目开展后要实施验收计划,计划好何时短期评估,何时中期评估,何时验收见效,这样才能使科研训练“善终”,不马虎、不粗糙、卓有成效。
经过用心计划,我院科训管理流程顺畅,科研训练成果显示,每年均有1~2个科研成果申报,每年1~2次的技术考核成效显著,全院科研训练氛围浓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专业技术整体水平逐步提升。
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用“精心、悉心、细心、用心”的精神,去“谋划、规划、策化、计划”疗养院的科研训练工作,就能绘制好蓝图,打造好目标。建立好平台,取得科训工作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朱超.大力推进重点专科建设 实现疗养院跨越式发展[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4):26-27.
[2]程传苗,黎爱军,等.临床科研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8,21(6):326-328.
[3]杨晓华,是俊凤,等.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提高医院科研管理水平[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8,21(2):88-90.
[4]顾松涛,徐卫国,等.我院十五年人才培养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5):321-323.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人才
一、引言
(一)背景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的软件。医疗器械行业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多学科交叉、充满挑战与竞争的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专业医疗器械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是医学器械与国际接轨、快速更新及医学诊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除卫生医疗部门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外,还包括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而目前我国出现医疗器械专业人才流失及短缺的现状。
(二)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人才供需状况
医疗器械产业的竞争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竞争,其本质是专业人才的竞争。目前,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专业技术人才的供需不平衡。
1.供应状况
目前,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向我国转移制造能力和研发力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内的竞争更趋激烈。然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科技人员的能力水平和在全行业中的比例远低于跨国公司的平均水平。
以宁波市为例,从专业能力上看,宁波市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是从其他行业改行来的。而且,技术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大部分为中专或无学历,主要靠自学和从事其他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普遍缺乏计算机、电子类和机械类知识。此外,在医院从事医学工程的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一代,年轻人员所占比例较小。目前,宁波还是高校医疗学术资源的洼地,医疗器械专业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带头人,缺乏医学工程高级学术权威,缺乏医学工程管理决策专家及维修专家。
2.需求状况
目前,宁波市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人才严重欠缺。另一方面,我国是潜在的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需求国,从市场调查看,宁波市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具有极大潜力。随着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在医疗器械中的广泛应用,市场对医疗器械生产、研发、检验检测、装配维修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高技能型医疗器械人才将成为健康产业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3.从供需角度看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短缺状况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可知,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人才短缺状况,宁波市更加如此,旺盛的需求和萎靡的供应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宁波市若要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4年)》的有关目标,就要加大力度、尽快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医疗器械人才短缺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从全国看,由于医疗器械与病人的生命安全直接相关,国家对医疗器械有严格的监管和准入制度。而且医疗器械产业涉及众多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再加上医疗器械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了有经验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从宁波市看,目前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在整体上还较为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高,实际应用的大部分高端医疗设备依赖进口,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才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特别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缺口巨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行业特殊性决定人才培养难度大
首先,理论结合实际的要求很高。医疗器械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理沦和专业知识,又必须有实践能力。但从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技能结构来看,适应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型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医疗器械本身的专业性,就导致了医疗器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其他任何一个专业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高校培养的医疗器械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其次,行业迅猛发展导致人才培养跟不上步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器械工业及医疗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其自身还存在总体水平差,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医疗器械市场需要的缺陷,这就导致了我国从国外进口器械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加。由于从国外进口的医疗设备较为先进,一般都是由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再加上说明书都是由英文撰写,这就造成了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能力,但是我国目前拥有此能力的复合型医疗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还很少,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最后,需要相关人员既懂技术又懂医学知识。在医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对临床医学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可以主动的进行技术维护工作,并且可以迅速的对异常故障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以最快的效率排除故障,使器械正常运转,然而目前这样的人才也少之又少。
(二)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依照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当本地的医疗人才没法满足需求时,加强人才引进并做好配套的激励措施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且较容易取得成功。宁波市实施了海外人才引进战略,但对于医疗器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却缺乏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人才引进力度有待加强。加大引进医疗器械行业人才力度,关键在于多渠道实施对人才的引进。目前,宁波市缺乏这方面有力的措施。
另一方面,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尚待完善。从出台的几项措施看,宁波市当前人才引进的方式还略显单一,没有从物质及精神两个方面相互结合去考虑。例如,提供高薪、优良的工作及生活环境,解决家属及子女落户问题以及对做出贡献的人才予以荣誉称号等。
(三)宁波高校医疗器械人才培养存缺陷
首先,目前,高校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科学的课程体系,导致不同背景的高校在教学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其次,在目前教育经费支撑条件下,高校自身很难营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无法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价值取向等原因,校外实践等活动很难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此外,由于高校教师大多从事理论教学和基础科研工作,没有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常会出现理论和实际脱节等问题。而且一些高端医疗器械,其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如果没有该领域丰富的从业经验,很难系统地掌握医疗器械的原理及操作。这些情况导致了高校很难培养出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知识面广、知识层次深、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医疗器械专业人才。
三、加强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人才工作的对策
医疗器械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不仅在于集聚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更体现在推动医学变革、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价值上。因此,为促进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本文建议,应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把培育医疗器械领域人才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通过以下三点建议,考虑将医疗器械作为宁波战略新兴产业来发展。
(一)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实施学科培养导向
在目前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设置基础上研究适用性更强的培养计划,和国内外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监管部门和医院之间形成不同的合作教育模式,促进教学联合实际,提高毕业生对宁波医疗器械行业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在协会的推动下逐步建立针对研发、生产、监督和应用不同的需求,本科教育、专业学位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补充的培养培训体系。以设置工作室等形式,围绕解决实际问题组建创新团队。
(二)汇集科技创新智力,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自主开发技术人才就是在自主创新的实战中培养人才,在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创新发展进程中,立足国内人才资源开发,注重人才国际化培养,鼓励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和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发展,加强技术监管和临床医学工程等领域人才培养。同时要善于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结合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政府应多组织企业去欧美国家招聘高端医疗器械人才,使宁波市医疗器械人才队伍结构更为合理。
(三)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强化事业激励导向
努力营造让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法制、工作创业、生活学习、人际学术等事业发展环境。联合社会学术团队,研究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研、产、监、用不同专业特点的评价标准、考核激励、服务保障等机制,激发人才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政府在实施省“千人计划”和市“3315计划”时,要考虑宁波市医疗器械高端人才匮乏的现状,采取加快医疗器械高端人才成才的倾斜政策,促进宁波市高端医疗器械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推动宁波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
四、结尾
总之,宁波市要积极构建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开发、引进合作、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使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来推动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郎涛,李晶.浅析如何改善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3(8).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专科教育;新医改;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农村与基层
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新一轮医改推动了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医学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战略发展机遇,安徽医学专科教育如何在发展规划、培养模式、办学形式和专业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医改大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需要,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学校,是当前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全新命题。
一、新医改对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挑战
1.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目标规定
2011年,卫生部颁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4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4年,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以2011年861.6万人为基数,2015年医疗卫生人员数要增加到953万人,比2011年增加91.4万人,2024年要达到1225万人,比2011年增加363.4万人。从构成和分布上看,增加的医疗卫生人员主要在基层,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比2011年增加49.5万人,2024年比2011年增加124.5万人。2015年和2024年,注册护士人数比2011年增加61.6万人和220.6万人,药师比2011年增加18.6万人和48.6万人。可以看出,我国的医疗卫生人员增加的部分主要在基层,在护理和药剂等专业。
2. 安徽医学专科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安徽全省承担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有5所,专科学校3所,高职类的学校有10余所。从规模上看,从2007年到2011年,年招生数平均增长6.82%,年在校生平均增长9.89%。但从构成上看,2011年医学类共计招生49837人,本科生占的比例不到21%,专科占了35%左右,而中专(职)超过了44%。可以看出,专科以上的医学教育占的比重过低,仍难以满足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上看,医学专科教育忽视或缺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向上与本科院校差异度不大。一些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大多也还滞留在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大医院上,每年招生的专业及其招生数量也尚未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多主要依据自身教学资源和办学特色。学生毕业后,能否以所学专业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业,工作后是否适应岗位需要,学校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追踪甚少。
3. 安徽医疗卫生人才现状
尽管较之以往,安徽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学教育规模、农村卫生人才素质提高等方面有明显进步,但现有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状况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卫生人才总量全国位次靠后。2010年,全省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0人,执业(助理)医师1.27人、注册护士1.1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技术人员4.37人、执业(助理)医师1.79人、注册护士1.52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在全国分别列倒数第二、倒数第二、倒数第五[1]。
(2)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职称层次以及执业资质等方面。以安庆市为例,2010年安庆市卫生人员总数为20476人(不含村卫生室),全市执业(助理)医师6736人,占32.9%,注册护士6080人占29.7%。副高及以上职称占5%;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占18.4%。而在村卫生室,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6%,其他及无学历者(在职培训合格者)585人,占26.7%。全市村卫生室有执业(助理)医师968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14%,注册护士54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0.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相当匮乏。2010年,在安徽全省每千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农村为2.23人,只占城市的42.4%,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农村为0.97人,占城市的48.5%,注册护士农村为0.65人,占城市的28%。2011年全省常住人口5968万人,城镇化率为44.8%,但在广大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中,卫生人员只占全省的42.4%,卫生技术人员占31.6%,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占40.0%,注册护士占21.5%,药师(士)占31.7%,技师(士)占26.2%。而在村卫生室的从业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不到10%,注册护士只有775人,仅占1.26%[2]。
(4)医护比例不当,职称结构不合理。2011年,安徽全省执业(助理)医师84773人,注册护士84495人,注册护士人数虽增长幅度较大,但医护比仍不到1:1,与WHO推荐的医护比标准1:2相差甚远。2010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高、中、初级比例极不合理,如安庆市为1:4.8:11.6,距离WH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合理职称比例(1:3:1),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医学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
综合上述数据,导致目前卫生人才现状既有经济发展、财力投入等物质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导向、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宏观层面等诸多因素。为此,结合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新要求,我们就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层面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1. 控制专科医学教育规模,调整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结构
(1)专科医学教育规模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尽管安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总量上与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人才结构性缺口较大,但解决人才的缺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按照《规划》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遵循高等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卫生服务需求和区域卫生规划为引导,以教学正常运行的基本教学条件作保证,统筹规划各学科 (专业) 、各层次、 各类型的医学教育,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
调控医学教育规模应当做到“控制总量,提升层次”。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成本高、学制长、师生比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短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质量非常令人担忧[3]。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医学教育绝不能牺牲质量来谋求规模的快速扩张,政府财政必须确保医学教育的经费来源,彻底改变医学院校通过扩招来增加学校收入、开展基本建设的现状。在合理规划专科教育规模的同时,还必须压缩中专医学教育的规模,扩大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规模,多种形式开展医学继续教育,提升医药卫生人才的层次和素质,满足农村和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的需要。
(2)要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方针做好专业调整工作。尽管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国家没有硬性规定,学校有较大的自由度,但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请医疗单位参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在规模扩张的冲动基本平定后,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是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强化素质,提升能力,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着力于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纵观我省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大多是药(药学)、护(护理学)和技(医学技术)三大专业群。但在人们日益增长和生活质量要求日渐提高的条件下,人们对医疗技术专业及其他医学相关类专业的服务需求量越来越大,如康复治疗技术、口腔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专业等都是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最具前景的专业,学校必须要超前谋划,积累人才和经验,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新兴专业的发展道路,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护理、药学专业人才应用范围广、需要量大,被认为是今后医学专科学校承办的最主要专业之一。各学校要注重技能培养,造就大批高质量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医学人才。
2 . 面向基层,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重新设计培养目标。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社会经济对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需求的定位,必须与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即培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目标设计上,要求学生掌握有效的交流技巧、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科学知识和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疗卫生知识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工作技能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医德修养,倡导礼仪文化,规范个人行为,培养审美情趣等已成为新时期在校医学生的必备素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学校必须审时度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方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要整合学校与医院、企业的资源,将产学结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专业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以理论素养和实训技能并举,知识摄取与知识创新并重,在强化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课程,提高人文素养,并将岗位技能培训列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3)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要通过对所设专业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分析,结合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体系应针对岗位的特点,以服务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提升为主线,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课程体系改革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中心、以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符合技术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3. 加强工学结合,重新构建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
(1)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专业建设。为适应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加强与医院企业的广泛合作,通过“学校里建病房,医院内设课堂”的模式,实现教学与产业、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要建立学校与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为加强校企(院)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各专业均要有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来自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行业能手和来自学校的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骨干组成,每年反馈临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论证和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2)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化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能提高高职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型人才成长周期,能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可以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突出以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设置课程和选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加强岗位综合能力的核心办学思路,淡化课程学科意识,将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以岗位素质要求为基准,组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4]。
(3)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多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专业课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医院和企业作为教学场所,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实行“教、学、做”情境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结合合作单位的环境采取“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技能培养;同时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要主动与劳动、人事以及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关注新领域职业标准的制定,实现教学计划和职业标准的有机结合。
(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办学让学生直接接受医疗单位熏陶。学生在工学结合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医疗机构文化和管理的教育,培养了学生敬业爱岗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做人、学技能的主动性,适应了医院、企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学生进入医疗机构学习,一方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接触到大量课堂上和书本里所学不到的新技术、新方法,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实践经验,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生与医院、企业间差距,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ystem/2012/02/26/004793297.shtml.
[3] 厉岩,文历阳.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办学规模的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321-328.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49-02
全科医生行使的医学行为称为全科医疗,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AFP)规定[1]:全科医疗是一种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医学行为,以家庭作为医学实施的范畴和对象,而不是以病人的年龄、性别或疾病来分类。全科医生是指在社区、诊所、医院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生,承担对病人病情和诊疗作出初步决定的责任,并在适当时请专科医师会诊。随着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全科医疗服务被确定为改革的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教育部2010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将给予我校100名免费医学生订单定向招生计划指标,我校根据本省的农村卫生工作需要,认真思考探索,如何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认真开展调研,明确培养要求
以我校2010年8月招收的100名五年制本科免费医学生为分析对象,考生分别与我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六年。在学期间新生户籍仍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录取专业为五年制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生源范围面向南宁、柳州、玉林、贵港、钦州、防城港、北海等七个地级市,涉及40个区县。农村生源占82%。招生录取执行广西二本控制线。从招生录取情况看来,我校生源足,计划招生100名,实际报名考生近800人,一次性完成录取计划。总体生源质量好,录取平均分为503分,超出二本控制线70分。对于这100名国家订单定向农村医学生的培养如何进行地位,我们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以研究成果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其培养规格从全科医学的能力分析入手,分析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并作为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全科医生的方法能力包括学习方法能力、工作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它决定将来是否能成为优秀全科医生的能力。定向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人才培养的途径特殊性,即人才培养应满足定向农村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所以应当采取校市合作强化实践的模式。全科医生的社会能力有其特殊性,社会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一要适应全科医生职业的特殊性,二要适应基层农村工作的特殊性。培养全科医生的专业能力,是对常见病地方病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对疑难重症能判断并及时处理,承担基层主要的预防保健任务,掌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教育工作,从业能力与他们定向农村关系甚大,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应当学习民族医药技能。
二、坚持办学特色,建立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行分析后,我们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定位为能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适应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为此我们积极推进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在西方国家,社区医疗机构承担了约80%以上的门诊服务及大量的预防保健工作[2]。中国现有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和职称偏低,真正能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医师很少,而美国的全科医师占医师数的34%,英国、加拿大的全科医师达到50%[3]。目前中国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滞后,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广西医科大学地处省府广西南宁,是广西医学教学的最高学府,长期以来为本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积极地贡献,培养了大批的医药卫生人才,多数人在省内各专业学术上发挥领军作用,为使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求,我校发扬“造就本省人才,为本身之用”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
三、更新教学培养理念,构建科学的培养方案
1981年Clarke等[4]认为全科医生毕业时应做到:(1)对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应采取积极的、始终如一的和理智的态度;(2)应意识到个人和社区健康的重大变化,可能会取决于人的行为改变;(3)对全科医生这个角色应持正确的态度,并具备成为合格医生的必要能力和信心。国外的全科医生培养一般需要六七年时间,如美国,就包括四年的本科教育和四年的医学培训。中国当前基层农村医学人才匮乏,需要一批全科医生尽快进入基层卫生机构开展服务,以利于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国外的培养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目前国家订单免费定向医学生学制五年,五年内如何能培养出初级的准全科医生,我们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生的工作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教学设计,以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型、突出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设置为综合素质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临床课程模块、预防保健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并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为加强动手能力,采取3.5+1.5模式进行,前三年半为理论学习,后一年半为实习期,真正达到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学实用专门人才的目标。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明确提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控制长学制医学教育。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经济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经济或教育中等发达地区的部分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根据河北省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张家口市及周边地区基层医疗发展现状,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1]的适用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依据学校办学经验和优势,探究基于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增强专业活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已经成为一种需要。
一、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及张家口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院校专科层次的核心专业,如何研究张家口地区基层卫生单位需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该专业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显示出自身的优势,使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成为基层医疗单位受欢迎的实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单位力争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传统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
1.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诊治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和危重病症;具有一定的预防医学、护理学和中医基本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及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实用型全科医师。
2.课程设置:必修课共开设33门,总学时2144学时,其中“两课”计138学时,占总学时的6.5%;公共基础课3门计296学时,占总学时的13.8%;专业基础课12门计81时,占总学时的38.2%;专业课13门计891学时,占总学时的41.5%。
3.传统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为1+1+1模式,即1年级在基础医学院完成所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2年级分流到附属医院进行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和见习,3年级到实习医院完成42周的临床实践。
4.近三年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比例分别为:2009年31%、2010年29%、2011年22%;专接本比例分别为:2009年43%、2010年33%、2011年45%。
(二)张家口市及其所属区县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及需求
1.张家口市目前拥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约330个,卫生技术人员约
1.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职业助理医师约占45%,且大多分布在市区及县级医院。部分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地处偏远,受环境、人才等方面制约,医疗技术水平较低,甚至有的乡村级卫生院还未配备执业医师。基于这种情况,张家口市已多次为国家级贫困县乡镇卫生院组织公开招聘补充执业医师。招聘标准也根据地区状况进行了调整,以2011年为例:学历要求降低为取得国家承认中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即可。
2.基层医疗单位的岗位职责要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疗护理;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做好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报告、防治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精神卫生的干预防治工作;落实国家和省免疫规划政策措施,开展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的保健工作;协助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承担区域内公共卫生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开展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与服务;协助做好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协助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等。
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办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本地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努力探索传统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及时修正卫生部最新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基层近110万名医务人员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不足11%。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张家口地区基层医疗服务合格医疗人才的短缺问题一直是卫生管理部门关注的问题。好多基层卫生单位为了及时补充医疗人才,不得不将对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降低为中专学历即可。另一方面,近年来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就业率下滑,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选择非医学岗位。这些现象表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专科作为本科教育的补充”的定位已与现实形势之间出现了差距,这种高不到位、专无特色的培养目标必然导致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到高水平医疗单位应聘时因学历层次要求不够而被拒,到基层医疗单位应聘时又因能力达不到岗位职责要求而不受欢迎。
(二)人文素质教育滞后学由于受学时的限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计划除了接受两课等教学任务外,缺乏必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就业指导部门把就业规划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明显滞后,学生无法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正确评估、定位自我。因此,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排除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三)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滞后几十年来,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专业作为老的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均是参照本科专业压缩而成。在过去许多年中,作为本科人才供不应求的有益补充,适应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形势。近年来学生出于继续深造或者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发展规划考虑,一入学就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有较强的指向性。而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一年级的教学安排为:36周完成将近1300余学时的教学内容,授课内容面面俱到,方式传统、单一,学生常常是疲于应付考试压力而不能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方式脱离学生主观需求的弊端已经日益凸显。
(四)缺乏对学生就业方向的科学把握和有效引导学校选择实训基地时一味的定位于级别高的医疗单位。而在大的实习医院,临床课教师缺乏对基层职业岗位技术能力要求的掌握,缺乏对课程知识针对性、实效性的把握;学生动手机会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国家助理医师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脱节,据统计,已毕业学生通过该考试的比例不足50%。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基层实习单位的关注,学校忽略了对于基层医疗单位人才急需的急救技术、康复医学、营养学、计划生育、心理学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2],更缺乏对心电图、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知识的强化。
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通过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张家口地区基层
卫生服务体系现状和人才需求的分析,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加强专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慎重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合理就业。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医学模式将逐渐由医院向社区、家庭发展,国家对于农村及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投入逐年加大,要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面向基层大有可为,树立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基层人民的志向,在就业中真正做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增强就业能力。
(二)针对当前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课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科学制订一年级教学计划,合理筛选教学内容,依据学校专业优势,积极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的实施,如:1.组建人体形态学课程模块、人体机能课程模块等课程体系,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讲授和知识的堆砌。2.合理引入PBL讲授法和专题讨论等方式,通过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渗透[3],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知识理论体系的建立。3.参照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内容,或者根据学生专接本考试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与重点讲授等方式,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
(三)结合基层卫生岗位需求,加强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教育
1.将专业课程及知识点优化组合,删掉重复、过时、不实用的内容,强化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临床诊疗、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识。
2.尽可能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挂钩,按照临床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引导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临床医疗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充分保证第三年42周的临床实践教学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构建技能考核机制,将技能操作考试纳入毕业考试的范畴,发挥考试的杠杆引导作用,从而强化学生对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环节的掌握,培养分析、综合、对比、推理能力,对疾病做出本质的、理性的判断,得出初步诊断结果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不是简单的理论考试。
(四)产学研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4]
1.产学研结合将为医学人才创造更多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以人类健康需要为特点的复合型模式将是今后产学研结合的一种趋势[5]。根据学生生源地情况及近些年就业范围,不断开辟新的实习基地,适当选择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校外见习实践基地。对于有去基层就业意愿的学生,可在第二学年见习期,将其派往乡镇卫生院进行见习和调研,了解当地卫生资源情况和常见病与多发病,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医学知识的愿望;在当地医务人员的带领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防疫保健和健康咨询活动,提高学生对未来社区基层工作环境和医疗服务技能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知识和能力。
2.借鉴河北省卫生厅根据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医学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争取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联合,签订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定向培养协议并制定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解决当前基层医疗单位缺少人才的现状,达到双赢。
学校可以充分考虑订单生的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全科医学知识和中医、药学、康复医疗、公共预防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按需求把订单生分配到各个县市的人民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保证培养质量,使之毕业之后就能直接进入岗位工作。
随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卫生事业的改革,临床医学专科的就业方向将面向基层和社区,医学院校和学生必须认清这个趋势,学校应该积极探索符合时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办出特色,服务地区社会和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汤之明,梁琼芳,张少华等.基于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4):25-27.
[2]孟羽俊,张秀芬,刘明清等.临床医学专业岗位需求分析与专科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0-31.
[3]边艳芬,高旭.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39-40.
上一篇: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