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69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健身运动康复课程计划范文第1篇
??学校体育老师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本学期将通过教学实践,确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田径及篮球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教育,确实完成教学任务,以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措施
??强调运动爱好与习惯的养成,强调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内容少而精,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个体发展和需要的联系;以目标统领内容的选择,学校和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很大的选择余地;适当增加健康教育专题的学习内容。
??努力施行新课程标准,用新的理念来强化教育教授教养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身心得到和协地发展。
??四、工作要求
??1、认真学习,转变观念,力求立异。认真学习强化新课程标准,加深对课改工作的熟悉,在工作中积极实施课改要求,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教授教养的新理念来指导体育工作,用立异的思维,改革课堂教授教养的模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2、依照新课程标准,搞好体育课改活动。要全面开展体育课改活动,在体育课中要有新的理念,要有立异意识,在上好平时课的条件下,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健康课上,力求有创意,逐步使我校的体育课正规化。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锻炼,身心得到和谐地发展。
??3、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正确评价学生能进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体育课堂教授教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评价还要从学生的自身条件出发,因材施教,进步学生积极加、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兴趣。
??4、抓好“两操”、“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积极贯彻全民健身活动纲要,学校“两操”、“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和“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两操”“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更要促进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所以要认真组织、检查各班学生开展好广播操和下午大课间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5、继续抓好业余训练,争取更大成绩。认真抓好我校业余训练工作,春、冬季是训练的大好时机,为了全面进步我校各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体育组决定对我校各运动队全面选拔和分项强化训练,力争在今年的市、区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校争光。重视体育课安全问题,体育课的安全问题是我们体育教师所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上课前,应认真检查场地器械是否牢固安全;在课堂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在教授教养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
??学校体育老师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健康为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二、教学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5.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
??三、教学目的
??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4、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5、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实心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6、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助性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7、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8、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教学重点:
??1、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2、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教学难点:
??1、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2、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xx人,学生们对体育课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对于刚刚接触体育课的一些新同学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他们的的兴趣,发掘其潜力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初期,他们生性好动活泼开朗,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常规还不大了了解。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将因材施教,提高兴趣,发现体育人才,重点抓课堂纪律,强化课堂常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
??授课时数根据学校要求,本学期共讲20周,每周体育授课为3学时,共60学时。每个学期实际上课定为16周,共48学时。上课过程中,若因场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将临时调整。第一学期以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配以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助性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多上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每次授课一个到二个主教材(如:跑步或;立定跳远)其余(如篮球、队列队形、身体素质)训练将作每次课的准备部分内容。每节课都争取有一个或两个小游戏。
??六、教学要求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七、具体措施
??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重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体育课上的活动。利用体育运动游戏项目,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分组形式开展教学,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1、重点培养课堂教学常规,狠抓队列队形、路队和两操;
??2、针对学生在平时体育锻炼的弱项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使每位同学的每个技术动作都能到位;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工作计划3、利用奖励措施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4、重点训练学生的队列队形;
??5、重点强化课堂常规。
??6、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7、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8、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9、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好对他们的培养。
??学校体育老师工作计划3
??一、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维性。都从传统模式中带来更新与改革。其中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指导思想,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健身育人课程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现状分析:
??高三年级的学生中有部分男同学躺倒不干且学习习惯不好的,经过上学期的常抓不屑虽有好转,但还有极少的同学不但自己不学好,还影响其他后进同学的进步。还带了个别同学开始有偷懒的行为。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好的,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的。
??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田径(短跑、中长跑),体操(以广播操为主)、游戏、篮球、足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篮、足球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更多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本学期共讲20周,每周体育授课为2学时,共40学时。上课过程中,若因场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将临时调整。二、具体实施计划
??第1周—第4周1、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2、武术理论知识
??第5周1、短跑教学2、游戏
??第6周—第11周1、复习短跑2、武术搏击(实践课)
??第11周—第14周1、中长跑、游戏2、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第15周—第16周1、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并在比赛中应用
??第17周—第18周1、全面复习本学期内容准备考试
??第19周—第20周科目考试计划应达到的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1,身体发展目标: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国家体锻达标合格率力争达到90%以上,为我校连续保持体锻达标区先进单位作努力。
健身运动康复课程计划范文第2篇
三年级体育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身体发展特征:三年级学生在动作的协调性方面,骨骼肌有了一定的发展,因而运动感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简单的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进一步增强。
心理发展特征:能够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学会比较、分析、观察事物的特点,发现各部分的关系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社会交往的特征:学生与同伴交往的时机更多,交往形式开始变得较为复杂,在与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进一步增强,学生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同学的活动,越来越关注同龄群体的评价、赞同和指导。
二、教材分析
知识从跑过渡到投掷,由下肢发展到上肢的发展,以及上下肢之间的协调发展,知识难度逐渐提高,以及中间结合体操,球类知识,要求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在这册教材中,提高学习跳上、跳下能力,以及技巧支撑跳跃的能力,加大学习难度,知识向多方面发展,延伸,特别向更深的一层发展练习,合学生接触挑战。
对于下肢要求更高了,要学习向更高更远的发展,而且在后来的学习中又转到对上身的练习,比如低单杠双杠等,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和宽度。
体操方面增加了后滚翻,球类方面教到足球,对技能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这可以看出,体育渐渐地深入到我们身心,发觉体育真的可以使身心健康,提高体育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5.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2、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教学难点:
1、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2、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五、教学评价
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增强学生体质课题研究,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1、对学生“运动参与”的评价。主要内容:出勤、着装、课前准备、2024队伍、做好准备活动、积极参加锻炼等。教师每周记录一次并公布;各组小组长则每节课按等级对自己的队员评价一次并做好记录;学生自己也是每节课自评一次并做好记录。2、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评价。主要内容:本学期确定队列、体操为学习和评价内容,健身与安全知识。队列、体操各安排两个单元教学,学习一单元后教师、小组、学生自己各进行考评一次,并做好记录。学完第二单元后再进行一次评定。健身与安全知识的考核,主要以教师课堂提问,并结合遇到的体育锻炼不安全现象处理、做法,以及学生上体育课时是否安全进行锻炼等对学生进行考核。3、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评价。主要内容:学习50米跑、蹲踞式跳远并测验,身体姿势,营养、保健知识。50米跑、蹲踞式跳远安排两单元教学和两次的测评,评价方法与形式同篮球项目。身体姿势,营养、保健知识的教学与评价主要利用队列练习和2024的室内理论课进行考评。4、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主要内容:学习有信心,勇敢,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这项评价主要以平时学生上课的情况观察和问卷调查进行评定。5、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主要内容:懂得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一起活动,分享运动快乐,有阅读2024体育报刊。
六、教学措施
1、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2、采用学生为主体,少讲多练的方式提高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3、将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并尽量做到与学生玩在一起,在娱乐同时学到知识,加强与集体观念教学。
4、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各项规定。
健身运动康复课程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田径运动 亚健康 生存质量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学校体育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不足和落实实施的措施不利,学生对此类课程没有兴趣,田径类课程教学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存在背离现象,过于强调“主动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教学指导思想,把自主变为“放羊”,还美其名曰“科学放羊”;忽视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偏重游戏类而忽视技术和技能教学,没有运动技术和一定的运动技能的支撑,任何项目都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离奇、怪异,部分方法手段违背田径项目的教学规律;教学评价过于淡化运动技能和达标成绩的评定,造成无据可依,使学生不清楚什么样是最合理的技术动作,这从欣赏的角度是不可取的。
近几年来田径教学课时在学校体育中一直被压缩,导致部分田径项目出现生存危机。但是,不管是奥运争光计划还是全民健身计划,田径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两者基础的学校体育恰恰是储备争光人才和扩大健身影响的主阵地,应引起各级管理者和实施者的高度重视。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体育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我针对4所高校的大学生亚健康人群,应用田径项目中健身走、跑、跳、投四个基本类型的项目,以提高生存质量。
二、研究对象
(一)来源与测评工具
本研究自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所有对象来源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四所高校,各年级、不同专业、在校的大学生共2374名。通过笔答统一的调查问卷,获得的符合亚健康诊断参考标准的860例完整资料。生存质量测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二)亚健康判断参考标准
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削弱,但能维持正常学习、工作;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尽管有非重大器质性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削弱无因果联系。
(三)纳入标准
排除患有一般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鼻炎及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皮肤病、颈椎病、腰椎病等)及无亚健康状况的健康者,大学生中存在一项或以上的亚健康状态,且为“经常有”或“偶有”者,纳入亚健康人群范围。
(四)纳入标准对象
共纳入合格亚健康大学生860名。其中,男473人(55.00%),平均年龄(20.62±3.62)岁;女387人(45.00%),平均年龄(20.75±4.81)岁。其中,一年级学生110人,男57人,女55人;二年级学生230人,男118人,女112人;三年级学生279人,男153人,女126人;四年级学生221人,男125人,女96人。经统计学处理,男女年龄经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女年龄均衡;四个年级学生性别比较,经x2检验,p<0.05,总体男性多于女性,从掌握的资料看,男女亚健康比例男性大学生多于女性(见表1)。
(五)随机分组
将860名大学生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成五组。试验组为4组,分别进行健身走、健身跑、跳跃、投掷,每组人数为172人;对照组1组,为空白对照,不参加任何统一组织的锻炼。
三、研究方法
(一)锻炼方法
1.培训:四个试验组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按照分组情况,利用节假日,集中培训1个月。
2.锻炼:各组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在各学校体育老师监控下,锻炼四种田径项目2个月,每天1次,每次锻炼一个小时。
3.空白对照组:不参加统一组织的规定内容的锻炼。按照课题要求,定期集中检测。
(二)观测指标
生存质量测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23个方面的内容,于试验前、后组织课题组人员专门进行测量,最后将全部数据导入数据库。具体试验结果见表2。
(三)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0上建立数据库并完成全部数据统计分析。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特征、生存质量测评使用描述分析。使用算术均数及其标准差说明各个条目变化的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及差异情况。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试验前各组间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虽然一般资料中存在男女比例不均等现象,但是通过随机分组后这种差异对试验过程、结果不构成影响,具有可比性。
试验结束后,860名亚健康状态大学生,试验组各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培训1个月、锻炼2个月后的亚健康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优于不进行田径健身锻炼的学生;而试验组各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4种田径项目锻炼在改善亚健康生存状态上,无明显差异。具体试验结果见表2。
五、结论与建议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该人群虽然身体检查没有疾病,却存在身体、心理、情感、思想等多方面的功能及能力障碍。生存质量测量是从躯体、心理、社会等个人生活中所涉及的多方面来反映健康问题,既包括客观的测量项目,又涉及必要的主观感受,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亚健康人群的生存状况。
近年来,体育锻炼对亚健康的康复所起的作用成为焦点和热点。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影响,它可以有效地、全面地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研究证实,在心理方面,人体运动中可释放一种令人心情振奋的类啡肽物质。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摆脱烦恼和忧郁,愉悦精神,缓释心理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生理方面,运动可以降低动脉血管压力,稳定心率,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消除体内脂肪,提高肌力,增加肌肉;运动可以防止胆固醇增加和高血压病,增强肝脏、肾脏和肠的净化功能。激烈运动就要出汗,这有助于体内毒素排出体外;运动还可以增加食欲,提高睡眠质量。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明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变“亚健康”状态。
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它是由走跑类、跳跃类、投掷类项目和全能项目组成的。通过田径运动技术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田径运动各项目的基本技术,有效地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为学习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打好基础。运动各项技术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基础,通过各项技术理论的分析讲解和田径运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田径理论知识水平,使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学习技术的效果,对田径运动的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田径运动项目多,技术各有不同。通过学习和锻炼,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人体的速度、力量、弹跳力、协调性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坚定沉着、吃苦耐劳的优秀思想品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田径运动是众多体育项目的基础,也是宜于广泛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之一。通过田径运动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田径运动理论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通过田径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田径运动的各项技术。田径运动项目较多,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主要的技术项目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主要项目的一般技术。尽量避免项项点到,收效甚微的做法。通过田径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严格要求和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田径运动是最能够体现身体素质的运动,通过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偏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相关判定标准的调查研究;二是针对检出的亚健康大学生进行随机、对照干预评价试验。表1调查结果说明,2374名大学生检测出来860名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占36.23%,这在高校学生中占有的比率是很大的,尤其是22岁左右的青年人,这个比例是很高的。就男女比例,男性多于女性,这说明男性大学生面对学习、就业等压力的程度可能更大。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发生率,且高年级较低年级比例偏大,说明我们应该注意高年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可能与高年级基本不开设体育课有一定关系。表2结果表明,通过持续、监督性锻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亚健康大学生的恢复程度非常明显。虽然四种田径健身方法的试验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说明学生在选择田径类项目和锻炼方法上,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加以选择。
本研究说明,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要在教学后开展更加广泛的体育教学,帮助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心素质。同时,我们认为合理、有效地开展田径类课程教学,或者加大体育教学中的田径类项目的比例,对提高学生素质更加有效,且能够节省教育教学成本,在改善亚健康和提高身心素质上,优势更为明显。
因此,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坚持田径教学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在田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最终实现田径类课程教学适应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需要。
参考文献:
[1]郝薇薇.从亚健康看体育锻炼的健康职能[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1):78-79.
[2]张立新.谈谈体育与大学生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J].四川体育科学,2004,(3):211-212.
[3]罗兴华,冯云辉.“亚健康”与有氧运动关系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38-41.
[4]李红专,张晓刚.医方集解养生思想与对亚健康的论述[J].中医药学刊,2003,21,(6):945-946.
[5]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59-60.
[6]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2):129-133.
健身运动康复课程计划范文第4篇
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明确指出:“体育保健课是针对先天或后天有不同程度残疾、疾病或是因为受伤,过度肥胖儿导致不能够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的课程”,为这些特殊的群体提供了获取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途径,对于体育健康目标以及终身健身体育理念的实现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一、高校中开设体育康复保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1、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亦发生转变。高校中目前多数学校体育课程通常是两节体育课,锻炼时间、锻炼效果远不能达到要求,另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通常都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让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但这仅是针对能够从事体育锻炼的正常学生而言, 对于不能或暂时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来讲, 其将会丧失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挥,同时有违于体育公平性。因此,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可谓是意义非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可谓是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丰富体育文化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是贯彻终身体育健身观念、实施“健康教育”的需要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新时期赋予高校体育工作的使命与责任,培养人才的生理、心理健康,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都成为了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重点目标,为此,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亦应作出相应的转变,紧随时代的步伐,体育课中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培养应并重,因此,体育保健课的增设更有助于学生独立锻炼能力的形成,是贯彻终身体育健身观念,实施健康教育的延伸和保障。
二、制约高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开展的影响因素
1、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的高校之中,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多由体育教师担任,虽然这些教师在大学之中学习过相关的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内容,但这些课程所面对的通常是普通大学生,而非针对体弱、病、残学生专门设计的课程,因此,所授课程往往欠缺针对性,对于学生的指导性意义不大,有待进一步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2、缺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的一般要求,开设某一项课程必须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案等教学文件。调查发现,开设保健课的院校,基本上都没有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的占53%。教学内容基本上以太极拳、太极剑、游泳、乒乓球等为主,反映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不仅难以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所带来的愉悦。在教师的监护下自由活动的占37%,没有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在保健体育课理论的教学内容上,缺少应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学生伤残、病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康复保健与医务监督相结合的只占7. 8%。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教学文件不够健全,教学比较混乱。
3、缺乏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
体弱、伤、残、病大学生作为体育保健康复的特殊对象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使用正常体育场地、器械等设备。他们很多康复训练需要辅助设备,这与高校本来就比较紧张的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相矛盾。
4、缺乏宣传
从调查中发现,高校的一些职能部门,甚至一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保健康复课程不了解,往往对体弱、伤、病、残者采取缓考或者免修处理。而作为体育保健班学生,他们的体育认知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他们渴望像常人一样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又为自己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压抑。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在大众场合表现为寡言、郁闷、内向。
5、体育保健课程缺乏客观的综合评价标准
课程的评价标准是检验课程质量的依据。目前高校保健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显示出随意性。有的学校在成绩评价上对上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进行成绩评价时只写保健及格。评价方式与结果不够科学合理,该因素也是影响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健身运动康复课程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设发展;社会市场;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的情况
(一)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体质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教育和促进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中,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2024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2024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专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而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往往喜欢盯住“保健”这个词,将其理解为“医疗保健” 并作为依据而把体育保健专业按医学专业模式培养,这样又无法得到社会市场的认同,使专业建设面临学生就业困境。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3]。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却受重视程度往往不高,或限于编制原因而成为单位的“政协”,鲜有接收具备专业知识的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4]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保健中的“保健”是“保卫健康”之意,在医学中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而本身却包罗万象,环境、医药、营养、体育运动等等都与保健密切相关[5]。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市场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专业,会有一套比较成熟而完整的培养模式,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固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而且有着可资比较的中外培养体系框架。但作为高职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而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类型。因此,体育保健专业必须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不能做成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压缩饼干,或是仅仅将原有的学科课程简单重组。如果因学生“专升本”或筹划本专业“升本”的需要而套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拚弃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把体育保健专业当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预科”或“简版”来办学,势必对学生就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5]。
2.优化专业课程组合,人才培养切合社会市场的需要
阿坝师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优化课程组合,特别强调增加体育健身类与体育保健应用类选修课程的数量,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与自己人生规划更为相符的课程。如,体育健身类应开设与社会健身密切相关的《休闲体育学》、《太极运动》、《武术基础》、《健身操》、《健美运动》、《体育舞蹈》、《户外运动》、《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和《轮滑运动》等课程;而与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就业相关的应用类课程如《卫生经济学》、《体育经济学》、《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医药商品与市场营销学》、《体育营销学》、《医药市场调查与卫生统计学》、《医药营销策划》、《医药广告学》、《商贸与物流》、《卫生管理学》、《体育管理学》《职业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老年卫生与护理》和《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等也应开设为选修课。体育生物科学类(即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也可以根据需要把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营养学基础》和《医用物理学》等整合到上述的体育生物科学类课程中,减少课程科目数量,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实现资源共享[5]。
3.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以岗位要求为标准
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其指导思想就是更加注重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所实施的技能更加接近企业的岗位标准,接近用人单位的标准[5]。我们学校把体育保健综合应用类主要分以下几个小模块:康复保健类、休闲保健类、营养健康类以及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康复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推拿学》、《反射疗法学》、《中医筋伤与康复疗法学》、《运动创伤学》和《全科医学》等;休闲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芳香保健学》、《美容彩妆与美体护理》、《休闲保健学概论》和《康乐服务与经营管理学》等;营养健康类的课程主要有《营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学》、《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医学》等;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的课程主要有《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生物学监控》、《生理机能评定》、《健美运动基本原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康复体育与运动处方》等。这些课程特别加强了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为学生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足部按摩师、反射疗法师、保健刮痧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芳香保健师和康乐服务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资格提供了保障。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社会体育大量需要懂得科学健身的专业人才,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在专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阿坝师专校级青年课题(ASC09-09)
参考文献:
[1] 黄昀,李杰,蒋寅.2024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 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3] 覃荣周,王琪林.成都休闲保健服务行业的市场分析[J].商.2012,(16):169.
上一篇:健身销售工作计划(推荐5篇)
下一篇:健身计划认识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