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2024(整理5篇)

花开花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24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5分钟。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第1篇

高中体育课程是高中素质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科学的进行体能训练不但能强健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和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器官、系统的免疫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塑造健美体形。所以体能训练在体育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

二、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中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每天起得早,睡得晚,学习任务重,平均每天大概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睡眠严重不足。同时吃得好,运动少,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超负荷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喘不过气来,造成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活动兴趣不足,甚至认为体育训练活动耽误了自己应试科目的学习,致使整体体育锻炼的缺乏。据了解,高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达到85%;耐力素质下降、力量素质下降、柔韧素质下降,学生们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很多高校中体育训练方式过于陈旧,没有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事实给学生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和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内容制定不明确,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体育项目的培训时,过分注重技巧和动作,忽视了对体能的锻炼。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局限于教材的死板教学内容,部能够突破禁锢。自动自发的进行创新教学。导致体育训练教学的项目设置数量、内容,滞后于整体体育教学工作需求。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创新研究

要达到优化高校体育中的体能训练的效果,提升体能训练的整体水平,就应该寻求科学创新的训练方案。教师只有拥有有效、合理的教学思路,才能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支撑。要提升体能训练的水平,其根本途径在于创新构建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

(一)重视体育教师在体能训练中的地位在国外,不少高校的体育课,即使是选修项目通常都配以了专业素质过硬的体能训练老师,比如在校篮球队、足球队以及网球队中,体能训练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训练项目而存在的,体能训练老师会单独对学生的体能进行训练,这一过程与这些体育项目中的技巧训练、方法训练是分开的。而与此相比,我国高校的体育课中却很少会特意聘请专门从事体能训练的老师,这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并且我国高校中的体育项目也几乎没有开展专门的体能训练内容,因而在体能训练方面的意识是非常薄弱的。体育老师往往更加重视的是教授学生相应的运动技巧和方法,并且一个老师通常针对的是好几个班的学生,这就使得老师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进行体能方面的训练,即使偶尔会进行一些体能训练,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显得十分盲目,无法对学生的实际训练效果进行跟踪和评测。教师在体能训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觉得,所以为了能够将体育教学的效果发挥大最大程度,并且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必须更加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且为学生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与学生良好交流,让他们在体育课上全身心投入到体能训练中。

(二)端正训练态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实现预期的训练效果,持续不断地进行有规律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应该认识到健康强壮的身体和熟练的运动技能不是短期就能够达到并且维持下去的,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够得以维持,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训练态度和能吃苦耐劳的心态,从一开始就做好长期训练的心理准备。此外,在进行训练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来帮助他们规划各自的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总的说来,体能训练又可以分为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两大类,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来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计划,并且做到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的交替进行。体能训练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根据运动对象以及运动项目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体能上的突破,从而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三)注重发挥思想教育作用,让高中体育教学情景交融教师应当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让学生精神上受到感染,激发积极情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对“大体育”的理解,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强大以及个人终身体育习惯等方面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体育锻炼学习活动。

(四)创新体能训练方法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不能只禁锢于教材内容,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当对体育训练项目进行一定的创新和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穿插一些团队合作的体育训练项目,让学生进行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日常教学中除了常规的:速度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方法、灵敏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还要适当将体能训练与运动技巧要穿插进行。例如:足球课上,教会学生新的带球技巧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熟练后加入几组力量、速度训练,像利用刚学的技巧带球来回跑、快速传球等,规定每人必须做一定数量才行或者两人配合进行训练,使训练充满乐趣。

四、总结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第2篇

过去一部分人认为篮球运动主要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目,错误地认为技术好可弥补体力的不足,然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体能是任何运动项目的基础,尤其是同场对抗类的项目。只有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去弥补技术上的不足,而良好的体能才能使技战术发挥的更好,才能同等条件的对抗下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篮球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力量素质训练方法不足且单一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高强度同场对抗型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很好的力量素质。第一:我国大部分高校为了节省开支,往往会忽视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一些场地、器械、专业设备。第二: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的配置很不合理,大部分高校都只配置一名教练员,这些教练员不仅要管理训练,管比赛,还要管教学,管纪律,管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教练不可能全心全意的进行训练,从而往往会忽视体能训练。第三:我国高校篮球队的训练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体能训练教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工作一般由主教练负责,从而形成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脱节,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相脱节,教练员在训练往往会忽视核心力量的训练。

(二)速度素质训练过于简单

高校体育教育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接受长时间系统的篮球专项训练,专项速度素质比较差。高校篮球员在速度素质的训练时,并没有和专项速度很好的结合训练,单独的将位移速度作为整个速度训练的核心内容,训练方法单调,忽视或很少有针对性的对反应速度素质和动作速度进行训练。

(三)耐力素质训练缺乏针对性

篮球比赛场地小、比赛强度大、比赛对抗性强,为了保持战斗力双方换人频繁,这些特点要求篮球运动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无氧耐力,尤其是保持高强度、爆发式运动的能力,也就是长时间反复进行短距离的高强度运动的能力。部分高校篮球耐力训练方法单一,训练强度低只是对运动员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没有很好的结合篮球运动的本身特点,进行专项耐力训练。

三、核心素质训练

(一)加强核心力量训练能有效的提高身体平衡和控制力

人体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和竖脊肌等组成,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机群。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稳定重心,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是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的一种,它利用各种训练器材和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能力,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可以运用在篮球运动项目的训练中。传统训练中教练员们一直将力量训练的重点放在四肢上,轻视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使得篮球专业学生的核心肌肉群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不能有效的提高比赛中肌肉对保持身体平衡和肌肉对身体控制力。

(二)核心力量素质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篮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需要从培养运动员视觉判断等各种能力入手,其中包括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和节奏感等。教练员在体能训练时可以有意识的对篮球专业学生核心肌肉力量的训练,并且结合专项灵敏素质的训练,提高篮球专业学生的灵敏素质。

四、结论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阐述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的基础上,提出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基本内容主要有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运动耐力训练及心理机能训练。

目前世界足球发展的趋势是技术越来越全面,战术越来越灵活多变,场上运动员分工越来越不明显,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运动员只有具备非常好的体能才能适应比赛的需要。传统的身体训练主要偏重于对某一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的追求,忽略整体机能潜力的提高和顽强拼搏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或叫比赛能力,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看作为运动素质训练或身体训练。体能与运动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主要对高校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探讨。

一、足球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要进行全面身体训练

身体全面训练的目的,是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相当的提高,为最大限度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同时还有效地延长运动员长期从事足球的运动寿命。

(二)要系统地进行训练

体能训练一定要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必须要贯彻在每个训练阶段中,体能训练要结合专项有计划、系统的进行训练,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体能不断的巩固与提高,以适应运动比赛的要求。

(三)要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运动实践证明,大运动量的训练能迅速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根据足球运动比赛的时间长、活动量大、拼抢激烈、技术动作难度大等特点,应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以最大限度的动员机体潜能,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大运动量训练主要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因素,具体可分为训练时间、练习密度、强度、时间等方面要求,离开这些因素,就不可能保证大运动量。在训练中要使运动员在思想上明确大运动量训练对提高足球运动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调动他们参与运动训练的自觉性,通过大强度运动训练,既能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拔战术水平,也能练思想作风。

(四)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在体能训练中,专项身体训练是在一般身体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专项运动的特点和要求来发展专项所必须的身体素质。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运动员应具有迅速的反应能力、良好的速度、高度的灵活性以及良好的耐力能力,这些专项素质一定要通过系统的、长期的专项身体训练才能获得。身体训练要与技术、战术训练相结合,身体训练是为了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保证和促进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训练中应该注意身体训练要与技战术训练密切结合起来,使在训练中获得的良好身体素质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来。

二、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

(一)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的基础,足球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快速跑动和长时间大强度奔跑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是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重要部分。

1.快速力量的训练,快速力量取决于肌肉的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是指肌肉尽快和尽可能地发挥力量,快速克服外界负荷的能力。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所用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则所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就越大。训练实践中,只有使肌肉力量和肌肉速度两方面都提高,才能取得快速力量训练的最佳效果,科学研究证明,快速力量训练要处理好负荷重量与动作速度的比例关系,使之能与专项运动要求相一致。无论是从不降低动作速度的角度增加力量,还是从不减小负荷的角度提高运动速度,或是同时增大负荷和提高速度来发展快速力量,都要解决好练习负荷与动作速度的优化组合问题。

2.力量耐力的训练,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保证工作肌耗氧和供氧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无氧代谢的机能能力和工作肌群协同有效地共济工作的能力,以及运动员克服自身疲劳的意志品质。此外,力量耐力与最大力量有密切关系,不同运动员在完成同一负重时的次数,主要取决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大,则重复次数多,力量耐力好。运动实践证明,循环训练法是提高力量耐力的主要办法。不同运动项目对力量耐力的需要是不同的,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方式的循环训练:大强度间歇循环训练和低强度间歇循环训练。循环练习要保证一定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练习中不可安排间歇休息,或没有练习时间限制但必须确定一组或三组循环练习的时间要求;提高训练强度的方法是,重复次数和负荷不变而减少完成每组循环练习的时间、增加负荷或增加重复次数;可以用计算心率的方法对照间歇休息时间。当心率下降到每分钟120次时,即可开始下一次循环练习。足球运动项目力量耐力的提高,必须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改善相结合进行。在提高运动员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同时,肌肉力量耐力训练中,应注意培养运动员对抗疲劳反应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二)速度素质训练

足球运动比赛中的各种抢断球、迅速跑位接应等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速度能力。足球运动项目的速度训练主要包括短距离的种种起动跑、冲刺跑、变速跑和速度耐力等练习。起动跑特点是人体在尽快短的时间内由静止状态加速获得高速度。起动跑主要表现在足球比赛的迅速跑位、摆脱防守。起动跑能力主要通过各种起跑来练习。在足球比赛中,快速防守和战术配合等都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冲刺跑和变速跑能力。冲刺跑能力主要通过短距离的快速跑动来练习。

(三)运动耐力训练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强度主要指运动的速度。强度与时间,速度与距离是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自然短;运动速度快,运动的距离必然短。然而,足球运动项目要求既要运动强度大,又要运动时间长,即要跑得速度快,又要跑得距离长。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①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即氧债和耐乳酸工作能力、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等;②在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③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四)心理机能的训练

心理机能和意志品质的训练在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球类运动竞赛中,常常要在落后的情况下,在逆境情况下进行艰苦的对抗,此时运动员的心理机能和意志品质往往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体能训练中的心理机能主要是指在面临难以忍受的疲劳感时,保持稳定心理状态,使神经系统充分挖掘和动员机能潜力,完成比赛和训练任务的能力。心理机能取决于运动员完成比赛任务的愿望、意志和自我调节对照能力。这其中,愿望是动力,自我调节是方法,意志是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三、小结

体能训练是足球运动员训练的重要部分,必须贯彻在年训练周期的始终。教练员必须深刻理解影响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这是体能训练创新和持续提高的前提与基础。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第4篇

由于我国并没有建立学生的医学监测档案,因此进入大学后,应根据体育运动教学对各专业、年级、年龄体质体能的要求,研究体能训练重点课程能量代谢和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心理特质、身体功能和身体形态要求,建立健全大学生的遴选机制,建立健康档案,为以后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体质体能基础差的问题。

二、建立体育教学负荷的医学监测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大学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教学运动中伤病现象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体育教学负荷缺乏科学认识。如果要达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就要求在教学中探求最佳适宜刺激负荷,把体育课程负荷定性和定量在适宜的范围内。适宜的符合运动教学既能对机体进行有效生物学改造,又合乎大学生体能特点,激发他们对体育教学参与热情,还能有效防止过度运动。因此运动负荷选择是制定体能训练计划首要考虑的问题。一般简易的指标有:血尿素、尿蛋白、血乳酸、心率等。如果同时采用血乳酸、尿蛋白、血尿素和肌酸激酶等指标,将有助于对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运动负荷的综合评价。

三、建立教学效果的医学监测

身体素质是体能构成的基础要素,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是体能构成的表现要素。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目的是要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有氧和无氧能力。我们通过对身体素质、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阶段性评价,就可以检查和验证体能训练的效果,从而对广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和完善。

四、建立检测学生体质的医学监测档案

体能训练首先要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尤其是重要脏器无病变,运动系统无明显缺陷和较重伤病;其次身体功能要正常。运动性贫血、血清睾酮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会使身体功能下降,可使抗运动性疲劳的能力下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会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本人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还应定期检测和运动能力密切相关的血红蛋白、血清睾酮等功能指标。

五、建立运动疲劳恢复手段的医学监测

体能训练对于机体是一个“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再疲劳—再恢复”的生理循环过程。如果机体疲劳后长时间不能恢复,疲劳就会积累,形成“慢性疲劳”,从而对体能效果和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这一点在专业运动员身上较突出。慢性疲劳会导致体能水平下降、运动性贫血、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精神涣散、反应迟钝、思想不集中、失眠食欲减退等。因此对运动疲劳的监测,应该加大监测的力度和恢复手段的多样化。

六、避免教学中学生伤病问题出现的医学监测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高”建设职业体能训练高职体育课程

引言

高职的“双高”建设是指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以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事业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结合“双高”建设的实际情况,寻求体育教学的创新和突破,设计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课程目标,构建职业体能教学内容体系,丰富课外职业体能活动,赋予体育更多的人文和教育价值,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和体能发展奠定基础。

一、“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概念和意义

1.职业体能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时,都要围绕职业发展、职业规划这一核心目标,体育课程的建设也不例外。目前,社会中有不少员工因身体素质差而造成猝死,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工作压力比较大,而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差,无法适应艰辛的工作环境。现代社会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艰苦的工作环境,通过建设职业体能体育课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职业体能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发展需求,以职业为核心完成身体素质的训练。职业体能需凸显高职院校教学的专业性和定向性,以职业为前提,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

2.职业体能教育

职业体能教育是高职院校为适应职业发展而开设的以职业为前提的体能教育活动,在当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和教育内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应用型、专业型逐渐向职业型、综合型发展,职业体能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职业体能教育应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在评估学生体育需求和实际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本校体育资源,开发和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职业体能教育可以融于普通体育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专业、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关注职业需求,通过职业保健、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等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

3.职业体能教育的目标

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课程是当下适应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需制订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安全感和职业自信心。职业体能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通过体育运动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基础目标之上的拓展目标是通过职业生存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合作教育和职业保健教育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性的安全教育和身体素质提高教育。例如针对土建类专业,可以安排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的应急处理,以提高学生解决意外伤害的能力;针对建筑类专业,设置平衡、推拉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刻苦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另外,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足球、拔河、接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课程

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体能素质,使其充分适应未来职业的艰苦环境,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体育训练或者职业体能训练的方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铺路。开设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课程,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体育活动和专业活动的融合。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迎合职业发展的步伐,通过体育训练活动,让学生适应未来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课程的设立、教学评价方式的制订等构建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课程,其中,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要以就业和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充分凸显职业体能教育的职业性和针对性。全面展开职业体能体育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在拥有良好体质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和实践。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为主,体育训练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科学应对一些艰苦的工作环[摘要]在“双高”建设背景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巨大改变,高职体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教育体系,要培养符合社会需境,通过体育运动释放自己的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避免给自己身体造成损害。

二、高职院校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构建

1.开设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新的教育平台和课程专业群适应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为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可通过开设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完善、科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以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新时期,高职院校构建职业体能体育课程,不仅能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能有效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体育锻炼的需求。

2.构建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具体要求

高职院校应明确,职业体能体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在课程构建中,院校必须从各个专业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职业方向出发,以职业体能为核心,以就业能力为要点,构建符合各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坚持职业体能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将职业体能训练与专业的体育课程融合,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能。在构建职业体能体育课程时,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体能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石,构建符合学生锻炼、适合学生运动的体育教学内容,并积极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在设计具体的职业体能内容和教材时,应对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保证课程内容能满足各个专业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专业特色化原则。高职院校在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时,需考虑专业的具体特色和就业方向,面向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由于各个专业对学生的体能素质要求不同,因此,在开展职业体能体育课程时,需要从具体的职业和专业特征出发,全面分析职业体能的要求,设计适合的体育项目和体育评价方式,避免出现雷同的职业体能体育课。

3.高职院校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构建方式

(1)构建专业性的课程目标。“双高”建设可促进高职院校精细化发展,为有效顺应这一时代趋势,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去响应“双高”建设的具体要求。只有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职业体能、专业的职业能力的人,才能成为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首先需要确定专业性的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展开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传授相应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体育心态,缓解其在就业或者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压力。专业性的体育课程目标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设定,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心态和职业情感,使其在锻炼身体素质的过程中学会坚持、坚强,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等设置的职业体能训练项目,能够满足学生的全方位发展。(2)构建专业性的职业体能体育教学内容。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能体育教学内容必须从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出发,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构建基础项目课程、基础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活动、体能素质锻炼四种类型的内容。在基础项目课程中,高职院校应合理评估学生的职业体能和身体状况,根据具体的职业标准,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项目和职业病防治项目,如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身体弯曲,可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职业病的防治策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保障。教师可记录学生的身体状况,再因人而异,制订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适宜的指导。另外,学校还可分模块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基础理论课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课程项目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性讲解,为学生灌输体育理论知识,使其从理论方面认识到职业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依据专业特色,以俱乐部、社团活动的形式,与学生共同进行课外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的职业实用性。教师要从专业的发展趋势出发,研究专业特色和学生兴趣爱好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在体能素质锻炼方面,通过普通的体育课程即可完成。日常体育课中,会对学生的耐力、观察力、柔韧性、协调性等展开针对性锻炼,如通过跳绳、跑步等释放压力,有效提升体能水平。(3)构建课程评价体系。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需结合职业体能的实际需求、企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等,制订科学的体育成绩评价指标和学生发展指标。按照体育评级成绩指标,给予学生体能成绩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按照发展指标,对学生的阶段学习、心理健康和身体发育等进行分析,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有机调整职业体能体育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为有效适应“双高”建设,高职院校必须通过职业体能体育课程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从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出发,围绕职业体能这一核心要素对学生开展职业体能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佳薇,崔明月.融入体适能训练公共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440(11):1694-1696+1699.

[2]周葛龙.增强高职学生就业优势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421(3):92-95.

[3]赵岩.高职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4(8):94-99.

[4]王英英.基于体育训练的运动视频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438(8):148-151+155.

[5]王强春.综合体能训练模式下双语体育传播人才培养[J].青年记者,2024(29):105-106.

[6]孙健,何家欣,闫琪.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体育院校专项体能训练研究与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440(3):1-3.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