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整合5篇)

梦笔生花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93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8分钟。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范文第1篇

坚持唯物史观,以科学的态度回归到当年的历史语境中去客观评判计划生育政策的演进和实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时空穿越,要尊重历史。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长期均衡发展,无疑是未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方向。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最近的“安康”事件又把计划生育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计划生育,至今不过40年的时间。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效应,应着眼长远,着眼未来,因为在多数民众生育态度并没有完全改观的背景下,计划生育在微观上改变了中国家庭延续几千年的生育行为方式;宏观上,计划生育与其他要素组合,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发展方式和轨迹,且速度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快。所以,中国的人口问题有着区别于他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征。

评述计划生育政策不能搞时空穿越

计划生育政策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产生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政治背景,充分认识中国为什么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必须还原到政策产生的时代历史环境与特殊国情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政治运动不断,特别是“”导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失控,人口发展当然也不会幸免于难。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推算出建国初期的人口总量为5.42亿,之后经历了“”和“三年困难”时期,总人口在1964年达到7亿以上,净增加1亿人口用时10年。紧接着,1969年总人口超过8亿,1974年超过9亿,平均每5年净增加1亿人口,净增1亿人的时间比前一时期缩短了一半,呈现出人口增长失控的局面。接近崩溃的经济加上失控膨胀的人口,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于是,限制消费,进行消费管制,几乎所有商品,无论生活必需品(粮食、副食品、日用品等),亦或所谓的奢侈品(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均需票证限额。此时,人们的生育能力却发挥到了极致,妇女的平均总和生育率水平始终波动在6上下(即相当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6个孩子),1963年最高值甚至达到7.5。人口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与乱象。恢复生产与控制人口,即使在当时的背景下也被提起,由于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于是,从197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显然,评述计划生育政策时,应正本清源,回归到当时的国情,其是那个时代政府被迫选择的结果。

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之“痛”

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中国之“痛”,国家之痛在于迫不得已,国民之痛在于家庭的生育需求与国家要求相去甚远。

计划生育政策体系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包括制定政策的原则、家庭生育数量的限制、推行政策的方式、符合政策的鼓励、违反政策的处罚等,但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是家庭生育孩子数量的限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初,国家采取了“晚、稀、少”(即晚婚、晚育、少生、拉开间隔生)的弹性政策,对家庭生育数量的下降作用有限;之后,政策逐渐趋紧,从限制家庭生育数量最多3个到最好2个,直至1980年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刚性政策,1982年计划生育被上升至基本国策的位置。然后,在1984年为了调和农村生育与生产的矛盾,适当放宽农村的生育政策为“一孩半政策”(即第一胎是男孩就不能再生第二胎,第一胎是女孩可以再生第二胎,坚决不允许生育第三胎),这个修订了的规定基本被沿用至今。不可否认,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的确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措施,有些地方的做法甚至很过激。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真实地、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行为。今天,人们普遍有了少生的意愿,但并没有达成普遍只想生育一个的程度,约七成以上的民众依然想生两个孩子。正因为如此,计划生育被誉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当然,换个角度思考,正是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依靠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高度集权的思维和决策模式,才使得这项本身与广大民众生育意愿相互矛盾的国家政策被有效地落实了,个中艰辛只有实施这一政策的机构和承受这一政策的民众体会最深。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对家庭生育数量的规定与广大民众的生育意愿和生育需求不相适应,但是,这个基本国策之所以能够被有效落实,早期与计划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密不可分;没有当时(主要1980年代前后)计划生育强有力的手段,也就不可能带来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巨变。当年,以管理和控制为主要手段(以数为本)的计划生育活动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与人口形势所决定的。而今天以服务关怀、以人为本、利益导向、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活动,是与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形势相适应的,是计划生育活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继续,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手段和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坚持唯物史观,以科学的态度回归到当年的历史语境中去客观评判计划生育政策的演进和实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时空穿越,要尊重历史。从结果与事实上看,没有计划生育当时的作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口控制成果。

中国人口发展道路与计划生育政策息息相关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计划生育;创新管理

一、引言

2016年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公布,我国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不再审批生育两个以内孩子的情况,由家庭自主决定。至此,在我国延续使用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结束。全面二孩政策的推广揭开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新篇章。回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程十分曲折漫长。

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经历了40多个年头。这40多年里,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资源环境压力得到缓解,妇女儿童发展状况得到改善。以下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建国后的四年里我国新增人口数量达到4600万,与我国当时的国情及落后的综合国力形成对比。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提出控制人口的方针。1971年,国务院批准了《2024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首次将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现行生育政策,大会指出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要在人口问题上采取坚定的措施,除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人口增长。1981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计生委员会。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宪法。1984年4月我国举行了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会议,这次会议被认为是“计划生育方面的一次历史性会议”,这次会议后国家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某些规定,提出某些特殊状况经批准可以间隔年生二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2024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三、新形势下划生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可以指引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的方向。要改革生育政策,首先要调整完善奖励扶助政策;其次要积极响应公共资源配置面临的压力;再次要鼓励和引导符合政策的育龄妇女在宽松法律政策环境下生育。

(二)要推进计划生育的信息化建设。在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中,信息化建设占据核心地位,它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技术保障。信息化的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国家层面的全员人口信息库,不仅要掌握全员人口基础信息,还要掌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人口趋势监测分析信息,对人口信息进行详细分析,有效地监测人口变动趋势。另一方面,要在全员人口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生育和家庭服务登记系统、流动人口服务系统和人口信息决策分析系统。在该系统中可以查询相应群众的生育和服务管理需求等信息。

(三)要创新计划生育主体工作。全面二孩政策是对以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它建立了一种新型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路径。新型路径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宣传倡导、能够促进优质服务、性格比治理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计划生育政策,能够促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改革。

(四)要强化计划生育的保障机制。任何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又要配以各项保障政策。首先,在实行二孩政策时要加大财政对计划生育的相关服务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以缓解公共服务增加带来的资金压力;其次要提升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的待遇,稳定队伍,然后建立强大的服务能力储备;最后在计划生育的考核评估中要将群众的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列入其中,减轻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的考核压力。

四、实施新型计划生育政策的战略意义

(一)新型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生育水平回升。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可以延迟全国人口峰值的到来,市的人口增长曲线平滑发展。

(二)新型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可以使出生率提高,加大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新生人口数大于死亡人口数,这样就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速度。

(三)新型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独生子女培养健全的人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孩子提供优越的成长环境,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独立性差、过度自我、性格脆弱。但开放二孩政策后,两个孩子既相互陪伴又形成竞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四)新型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家庭养老。在之前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时候,每个孩子要承担赡养两个老人,这给很多年轻人带来负担。但开放二孩政策后,两个子女来分担赡养老人的工作可以减轻不少负担。

(五)新型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可以带动孕婴、儿童用品的需求,引导婴幼儿用品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随时代变化,结合时展的需求不断发展。如今计划生育政策的创新,有效地缓解了老龄化加剧的劣势。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创新计划生育政策的优势会越来越突出,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渐进决策;计划生育政策;人口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党和政府虽然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计划生育工作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人口数量不断增长,造成了今天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但是,我国目前拥有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国人均所拥有的资源本来就很少,如果再不控制人口,人均占有的资源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严重影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渐进决策的基本内涵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和政治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他认为,决策过程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的稍加修改而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看上去似乎行动缓慢,但积小变大变,其实际速度要大于一次大的变革。政策上大起大落的变化是不可取的,往往“欲速而不达”,会危及社会的稳定。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与多元的决策结构,构成了其决策观点的主要框架。而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的制定既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由于多重主体的参与和制衡,行政决策实际上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经由对现行政策作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过程达到共同一致的政策。决策的制定和完善将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是谨慎的步步试错过程,而不是对以往的政策的推倒重来。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按部就班原则。决策过程只不过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决策稍加修改而已。他把决策过程视为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也就是强调决策过程的连续性。渐变调适的原则。在林德布洛姆看来,渐进决策对现实的变革是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从而实现根本的变革;所实施的决策方案也不是全新的方案,而只是对现行政策所做的小规模或稍大规模的调整。稳中求变原则。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就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之目的。按照这一理论要求,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首先要认真分析研究以往的决策方案,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制定出改革措施。此外,渐进决策注重事物变化的量变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它强调在进行改变时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主张不间断的修正,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逐步地对政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改变政策。

二、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61年,是提出计划生育的阶段。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和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危害人民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出生率则继续保持高水平,因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第二阶段,从1962年到1970年,是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阶段。由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结婚生育人数大幅度上升,人口开始猛增,从1962年起出现了长达8年之久的全国性的生育高峰,1962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重申“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马寅初《新人口论》中的部分观点。第三阶段,1978年,是全面开展计划生育的阶段。以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商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2024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为标志,全国城乡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开始。控制人口增长的指示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首次明确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具体生育政策。推行计划生育被写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从此有了法律的依据。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1978年的18.25‰,实现了历史性的下降。第四阶段,从1979年到1990年,是计划生育蓬勃发展的阶段。1979年,国务院在五届全国人代会上提出要将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0‰左右。此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共中央于1980年9月25日发表了《2024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即著名的9.25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带头响应国家的召号,这成了我国计划生育史上的里程碑。第五阶段,从1991年至今,是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阶段。2003年2月,中央决定将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会”,这说明国家更加关注人口素质。

三、计划生育政策与渐进决策模式相适应

1.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了按部就班的原则。渐进决策模式非常强调政策的连续性,认为新的政策方案只是对原有政策的“修修补补”,渐进决策模式把政策看成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它是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遵循规律――探索、试验、渐进的过程,对现行决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变动,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前进。而且决策的制定往往需要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人们心理承受的适应过程及决策方案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从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到现在的这五个阶段,说明我国政府很好的运用了渐进决策的方法,从1953年到1961年,提出计划生育。从1962年到197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虽然中间经历了的阵痛,但是在1978年,又开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而从1979年到1990年,则是计划生育蓬勃发展。从1991年至今,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完善。

2.计划生育政策坚持渐进调试的原则。一个有效的政策应该是对原有政策的“修修补补”,是一个通过一点一点的政策积累从而达到政策根本性变化的过程。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注重事物变化量的积累,主张通过量变而引起质变,最终改变政策。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之后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事物便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是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渐变过程,而不是迅速地、突然的变化过程。计划生育政策就坚持渐进调试的原则,中间的政策执行过程是那么的渐变,逐步的完成对全国范围内的计划生育的执行工作,使的人民有一个了解,认识,认同,接受,自觉执行的这么一个过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3.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了稳中求变的原则。政策一旦作出就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是符合辨证思维方式的,从长远来看,人是能够认识世界的,而在某个特定阶段,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要完全认识事物是不可能的,因而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只求变,稳是最关键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稳定的前提下,变化的幅度也不大,只会改变一些政策上的缺陷的地方,还有执行上的不力的地方,不会对整个政策本身去改动的,这就避免了政策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的工具而陷入到无法适用的地步。

任何一个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包括政策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而一旦政策的稳定性被打破,则再完美的政策,执行也会变得很难得,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适用了渐进决策模式,使的这一政策从制定到执行都比较容易,而且十分有利于国家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提高国家的人口质量,政府按照目前的情况,稍微的转变一下计划生育的执行方式或者改变一下计划生育目前来说不符合中国实际现状的那一小部分,我们中华民族必定秀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丁煌.林德布罗姆的渐进主义决策理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8)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基层计划生育;内在联系

计划生育一直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作为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主义各项法律与制度的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了新时期,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计生工作的第一线面临着很多新形势和新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基层计生单位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同基层计生工作的内在联系,积极开拓创新,通过各种贴近群众的手段加强方针、政策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一、我国基层群众生育思想同计划生育国策的矛盾

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形势呈现出人口基础大,增长速度快且增长不平均,人口分布不均,城乡差距大等特点。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基本得到控制,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得到缓解。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仍面临长期压力。具体来讲,我国基层群众生育思想同计划生育国策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群众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

自上世纪70年代计划政策实施开始,其已走过了近40个年头。这40年间,我国累积少出生人口4亿,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群众已经逐步认识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生育观念也发生了重要改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比例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他们的生育观念直接影响到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就目前来看,农村育龄人群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部分群众生育意愿仍较为强烈,这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现了矛盾。加之,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人口流动性大,一些人钻了管理漏洞的空子,在计生管理真空地带明目张胆地违法生育。如一些人经济条件较好,认为“罚得起”,而出现“富而思生”的思想,一部分经济状况较差的,因无钱可罚,而存在“穷不怕罚”的思想,这些都不利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群众错误思想认识与依法行政之间的矛盾

随着全社会文明及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也由原来的“暴风骤雨”转化为现在的“春风化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执法方式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尤其是在“七不准”等一系列措施出台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更加亲民化。但这在长期接受计划生育高压政策的群众看来,认为是政府弱化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这就行程了群众错误思想认知同依法行政之间的矛盾。此外,随着基层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部分人在没有充分了解法律的情况下,软磨硬泡对抗计生工作,对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阻碍了这一国策的有效推行。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由我国基层群众生育思想同计划生育国策的矛盾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基层群众的思想工作仍有待加强,群众思想状况对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阻碍仍然存在。因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在联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文明素质得到提高,维权意识有效提升,民主呼声愈加热烈,这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契机和新的挑战。一方面,群众的觉悟大幅提高,为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中效力的发挥提供了有力条件,基层计生人员宣传国家法律、政策的难度变小,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日臻成熟,在基层群众观念引导、思想教育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对于计划生育工作来讲,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能发挥这种功能,使这项国策的落实走向人性化、系统化,建立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扫清管理工作各方的沟通障碍,真正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社会发展方向不变的保障和动力

近年来,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近一步,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仍要当作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使他们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是确保社会主义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对于计划生育工作来讲也是如此。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中加强思想引导,能够使广大群众的观念同国家的未来发展保持一致,能够使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得到统一,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克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基层计生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人,各级政府要关注基层计生单位的人事任免、人才培养工作,打造一支素质精良、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过硬的基层计生队伍。一方面,基层计生单位要对人员进行定期、分批培训,内容不仅要涉及计生政策、计生业务、规章制度等常规内容,还要涉及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技巧等;另一方面,在选配基层计生人员时,不仅要对其业务素质、思想政治水平进行考察,还要对其工作经验以及群众基础进行考察,选配最适合基层、更了解基层的工作人员。

(二)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思想认识

近年来,各级计生单位加大了基层计生政策的宣传力度,几乎人人都知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落实情况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目前来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计划生育的宣传较少直接接触基层群众;宣传仍侧重于少生,而对优生的宣传不多;计生仍以政策宣讲为主,没有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缺乏双向沟通等等。这些均不利于群众进一步提高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视,不能使宣传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政策执行起来难度仍较大。这就要求广大计生人员换位思考,以群众的视角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周围的计生工作案例为切入点,引导群众了解政策的优势。如哪些家庭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家庭抚养子女压力较小,生活品质较高,子女受教育条件好,又有哪些家庭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负担重,子女受教育困难等。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做基层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通常能够收到比单纯政策宣讲更好的效果,真正让他们看到优生优育、计划生育的好处,提高政策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以耐心、细致的交流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

所谓耐心就是要在同基层群众的交流中,计生人员要始终保持一颗耐心,不急躁、不冒进,对群众思想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们思想的转化过程留出足够的时间,真正把政策说到他们的心里。所谓细致就是要更细致地了解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工作情况、收入情况,清楚他们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开展计划生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工作对象提出的问题要细致解答,打消他们的政策疑虑,让他们真正理解国家政策,理解计划生育的初衷。尤其是针对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思想,要耐心疏导,细致讲解,决不能寄希望于一次的宣讲教育,而是要逐渐让他们了解社会观念的发展变化,了解新时期的婚育观,逐步让他们接受优生优育的政策。

(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基层计生单位要改变以往的大会式宣讲教育模式,采用群众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如以公告栏漫画、文艺节目等形式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或是建立基层计划生育社区网站、论坛,国家政策信息,同时2024群众的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让群众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了解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同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联系紧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稳定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基层计生单位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不断提高广大计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采用多种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以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理论

构建利益导向机制是以对家庭与个人领域的生育决策进行理论假设为基础的。在社会主义背景下,个人利益在本质上与国家利益是保持一致的,也就说国家利益代表了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因此,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之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是不应该出现的。从一般情况来讲,出现个人利益绝对的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时,一般是国家正处于战争状态或面临其它与国家存亡2024的特殊时期,特殊时期过后,国家需要对那些在此时期内有过突出贡献的个人施以补偿或者是奖励。但是在国家和平时期,尤其是在当前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人民最关心的必定是个人的利益情况。所以,国需要认同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且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把这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向发展经济的正确道路上引导。通过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保证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把个人利益同国家与社会利益进行紧密的结合。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三十多年时间内,很多人因国家利益而使个人利益受到了损失,因此,在当前国家因计划生育政策而受益的今天,国家不能忘记落实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这群人,需要对这批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一定的补偿,时间上可能有早晚,但是一定要兑现。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践

对利益导向机制进行实践,可以看做是人民群众所拥有的首创精神在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我国自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当时是依靠具有强制性的政治力量与来自于社会的约束。当然从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忽略经济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可以说计划生育政策从实施初期就想要对人们因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而失去的诸多利益,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初步形成我国在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时的主要工作方式。可以说利益导向机制不是一种新生物,在环境、卫生等领域内同样有着一定的实践。然而,把利益导向机制作为执行工作的主要方法,并把它上升到制度这个层面,通过法律的形式在实践中进行有组织的推广,在人口与计划生育范围内是非常少见的,利益导向机制的构建可以说是人口与计划生育中提出以人为本之后,社会发展领域当中在工作思路方面做出的又一次突破与创新。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计划生育领域内导向机制的主要工作方法是对城乡区域进行放环、结扎以及人流工作,制定对人工流产以及绝育手术有利的政策。比方说执行医院挂号费、手术费以及医药费方面的减免。在一九七三年,伴随着我国“晚、稀、少”这一政策的颁布,开始把相当一部分优惠政策向计划生育家庭扩展,其中包括对子女与配偶进行奖励等。比方说在招工过程中,同等条件下对女孩户进行优先照顾;职工福利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群众进行利益方面的倾斜。一九八零年中共中央发文指出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先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照顾。一九八二年二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文,对计划生育领域内的奖励与优待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渐建立与完善,我国提出了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的三结合,积极引导农民向少生、文明及快富上靠拢,逐渐开拓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条新路子。

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的利益导向机制在实践方面正在向不断完善的方面发展。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对建立与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的利益导向机制非常的重视,在2000年提出了构建与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的利益导向机制。2001年党中央与国务院又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我国将建立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等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促进计划生育。在国家颁布相关政策后,各地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中的精神,制定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很长时间的研究,党与国家在最后通过国家法律这一至高的形式,第一次把调整计划生育的主要手段放到了利益机制方面。从这些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国家从制度方面对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所拥有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保障,利益导向机制已经完全成为了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同样也是在此背景之下,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在农村对一部分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进行了奖励与扶助,对西部地区实施了“少生快富”的扶贫措施,计划生育政策在利益导向机制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性进步,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制度方面利益导向机制的建设已经正式进入了制度化的实质性阶段。

总结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且增长速度过快,在社会发展中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前,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机制从社会实际出发,依据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要求,以物质与精神作为激励,积极引导群众自行接受计划生育,以此来解决我国人口方面的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在随着相关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俞萍.从计划生育行为的社会价值看计生政策和社保政策相衔接的必要性——来自西部农村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7(03)

[2]陈震.农民生育的外部性与文化边际性:现阶段农村人口控制的理论思考[J].人口与经济,1998(01).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