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五一活动计划(推荐5篇)

时光书签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914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7分钟。

五一活动计划范文第1篇

一、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市教育局的“五个一”成长工程的内容,并为学生、班级实施该工程创造良好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条件。我班初步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发现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学校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开设阅读课,增设阅报栏,加大学生的阅读时间,加强校园广播力度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熟悉英模人物的事迹,让他们自己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树立心中的榜样。并通过举办“我心中的英雄”讲故事活动,激励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

2 、确立一条激励向上的人生格言。让学生轮流每天都在班内的宣传黑板上写一条自己最喜爱的人生格言,并将评选出的学习标兵的人生格言制作成宣传手册,在班内宣传,让所有的学生都受到启发、教育,得到鼓励,共同提高。

3 、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体育项目。班主任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人爱好,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自己最喜爱的体育项目,通过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加强锻炼。例如:篮球、乒乓球、排球、体操、武术、呼啦圈、跳绳、羽毛球等,以强健自己的体魄,发展自己的爱好。并组织一系列的比赛,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4 、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爱好。学校通过定期举行音乐比赛、绘画比赛、普通话比赛、舞蹈大赛、文艺汇报演出、体育节等形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感受,有所提高,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体验成功的宽广舞台。并评选出“明星歌手”“小小舞蹈家”“绘画能手”“小小书法家”“优秀主持人”等,激励学生对艺术的追求。

5 、拥有一个服务社会的社区岗位。通过开展定期到敬老院清理卫生、帮助老人整理物品,到公路两边清理冬青丛杂物,清扫教室、校园内及周边卫生,清理社区内的小广告等方式,让学生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再就是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参观大棚,了解农作物的种植方法,体会农民的辛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垃圾给生活带来的危害;以及组织学生深入调查了解家庭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得到锻炼。

二、具体实施:

2010年9月:

1、“我是班级的小主人”班级内班干部的选聘。每一位热心班级事务的同学都可在班内发表竞选演讲,让同学们选出自己的班干部,提高同学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2、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各班组织学生排练文艺节目,在教师节前在班内演出,选出的优秀节目参加全校教师节庆祝大会的文艺演出,向教师节献礼。

3、学校利用周三下午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合唱、舞蹈、国画、素描、乒乓球、篮球、长跑、羽毛球等兴趣小组活动,使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

2010年10月:

1、“庆祝祖国60岁生日,重温英雄事迹”演讲比赛。“讲英雄故事”活动,搜集我们当地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战中涌现出的革命英雄,在班内举行的主题班会中讲述其英雄故事。通过学生搜集、整理革命英雄的事迹,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榜样。

2、趣味运动会。

2010年11月:

“我的人生格言”评选。组织学生在黑板上抄写自己的格言,并评选出本班中优秀的格言,参加学校的人生格言评选。

2010年12月

五一活动计划范文第2篇

组队方式:到丽江2024(因为活动时间较长,时间自己安排)

活动内容:聆听天籁,朝圣雪山,梅里内转,徒步雨崩

活动目的:徒步摄影朝圣

活动口号:陶醉震撼重生

活动经验:一定要穿着一双合脚的鞋子

活动要求:无

集中地点:丽江古城

行程安排:(请队员认真阅读)

活动咨询:13762240202狐狸QQ:185769583

报名截止日期:4月28日

行程参考线路:

第一天:丽江/长江第一湾/上虎跳峡/徒步中虎跳峡/香格里拉(200km3250m)

D1:早上8点30分从丽江古城出发,一路村庄自然风光,从不同角度感受玉龙雪山的美。到达桥头镇,进虎跳峡,一路上感受峡谷的惊险刺激,与中午到达张老师家客栈,在这里用餐后便开始徒步中虎跳峡,徒步时间大概3个小时左右。下午四点可以离开中峡然后回到桥头,走东线经过小中甸到达香格里拉县城。晚餐后可以参加藏民家访(自愿、自费),或者到香格里拉古城四方街打跳,参加藏族篝火晚会,可以到附近的龟山公元去参观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

第二天:香格里拉/松赞林寺/纳帕海/月亮湾/白马雪山垭口/飞来寺(180km3400m)

D2:早餐后,前往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松赞林寺。游罢松赞林寺,就从香格里拉出发,驱车经依拉草原到达茶马古道重镇,奔自栏藏族乡,在这里吃了午餐后,继续前进,感受金沙江月亮湾的壮观,来到海拔4292米的白马雪山垭口,如果是每年十一后五一前到这里,还可以在这山上堆雪人,打雪仗。

翻过垭口,将是曲折的环山路,经过梅里雪山迎宾台十三白塔,就到达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德钦县城。德钦县城前行2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到梅里雪山最佳观景台飞来寺。

第三天:飞来寺/西当温泉(2600m)/雨崩村(3200m)

D3:早起后,飞来寺感受梅里雪山最美的日出日照金山。早餐后,驱车从飞来寺出发,经过澜沧江大桥来到西当温泉。接下来就开始徒步,走大概6个小时的山路,穿越原始森林,翻越海拔3700米的那宗垭口,可以到达梅里雪山脚下最美的雨崩村,雨崩在藏语中是“经书”意思。住宿在上雨崩村

第四天:雨崩村/大本营(3600m)/冰湖(3900m)/雨崩村(3200m)

D4:上午早餐后,从住宿地出发,经过一片森林中的草甸,过了雨崩河就开始上山,进入高海拔原始森林,两到三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海拔3600米的笑农大本营。在牛棚里休整后,向海拔3900米的冰湖进发。如果运气好的话,当地人在那里放牧的话,可以要一点新鲜的牦牛奶喝。

大概下午三点左右回,于下午6点左右可以回村住宿。

第五天:雨崩村/神瀑/西当/德钦(3400m)

D5:早起后,从住宿地出发下山到雨崩下村,再沿着小河一直向上可以到达神瀑,约两个小时左右这样。这里是藏民沐浴净化心灵的圣地。建议在那里能转神瀑几次,用那冰凉的神瀑水洗涤自己的灵魂。

感悟了神瀑的力量后,原路返回雨崩下村,午饭后经原始森林返回西当温泉坐车回到德钦县城住宿洗澡。

第六天:德钦/香格里拉/拉市/丽江(400km2400m)

D6:早起后,翻白马雪山回香格里拉。然后返回丽江,途径香格里拉的依拉草原(纳怕海),下午5点左右就可以到达高原湿地拉市海,领略完晚霞下的湿地风光后回丽江古城,吃顿好的慰劳自己,晚上酒吧街FB。

技术指标(仅供参考):

1、体力强度:高(最高为)版权所有

2、危险程度:高(最高为)

3、好玩程度:较高(最高为)

4、2024程度:极高(最高为)

活动费用:1200元。

A:包含费用:活动中间住宿交通费(骑马自理)领队协作沿途景点门票

B:自理费用:腐败费用

住宿条件:雨崩村外全标准间雨崩两晚普通间

注意事项:配合领队统一安排发扬团队精神

活动小贴士:

1、注意安全,听从领队安排,严禁迟到,严禁擅自冒险行动、离队、安全自负。

2、注重环保,不乱扔杂物。(每人自备一杂物袋)塑料袋、废旧电池及不可降解的物品一定要带出。

3、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4、身体健康,吃苦耐劳,有安全意识,有团队协作精神。

5、队员之间必须相互体谅,有重大决定或提议由大家协商?

6、在整个登山活动中,如果出现特殊情况,需放弃登顶,请参加队员绝对服从领队的意见。

7、请有次打算的队员提前做好工作安排,并适当调整身体状况(锻炼),另外提前准备装备。

8、本次活动为非商业性活动。队员均为自愿参加。

线路背景资料:

“云南第一峰”梅里雪山位于德钦县城升平镇西,其主峰名卡瓦格博。车行10公里处的飞来寺,便可见到澜沧江对岸数百里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13座,称为“太子十三峰”。梅里、太子雪山南接碧罗雪山,北连阿冬格尼山,气势磅礴,无比壮观。那傲然挺立于十三峰之上的卡瓦格博峰。高耸入云,横亘无比,海拔6740米,是云南第一高峰,也是享誉中外的奇峰。卡瓦格博,藏语“白色雪山”之意,俗称“雪山之神”。传说原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大师教化,受居士戒,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领乃制敌宝珠雄师大王格萨尔麾下一员神将,从此统领边地,福荫雪域。卡瓦格博神像常常被供奉在神坛之上,他身骑白马,手持长剑,威风凛凛,俨然一位保护神。

卡瓦格博和其周围诸峰,虽称“十三峰”,但语意是取“十三”这个藏语里的吉祥数,其实不是准确的十三个雪峰,而是较多山峰的统称。诸峰中较有名的有面茨姆峰、吉娃仁安峰、布迥松阶吾学峰、玛兵扎拉旺堆峰、粗归腊卡峰、说拉赞归面布峰。其中线条优美的面茨姆峰,意为大海神女,位于卡瓦格博峰南侧。传说中,此峰为卡瓦格博峰之妻。卡瓦格博随格萨尔王远征恶罗海国,恶罗海国想蒙蔽他们,将面茨姆假意许配给卡瓦格博,不料卡瓦格博与面茨姆互相倾心,永不分离。又有人传说面茨姆为玉龙雪山之女,虽为卡瓦格博之妻,却心念家乡,面向家乡。雪峰总有云雾缭绕,人们称其为面茨姆含羞而罩的面纱。意为“五佛之冠”的吉娃仁安峰,是并列排立的五个扁平而尖削的山峰,位于面茨姆峰北侧,海拔5770.5米。而传说为卡瓦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儿子的布迥松阶吾学峰,则位于五佛冠峰与卡瓦格博峰之间。卡瓦格博东北方向的守护神就指玛兵扎拉旺堆峰,又称“无敌降魔战神”(将军峰)。粗归腊卡意为圆湖上方的山峰,位于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在滇藏川青等地的藏族人意识里,不朝拜梅里雪山,死后就没有好归宿。所以,朝山转经者络绎不绝,虔诚尤甚者则匍匐而行。版权所有

五一活动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为主线,创新载体,整合资源,项目推动,分类指导,多元化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年全面推进“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力争到20*年底,全县各乡镇按照多元化、个性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五期教育”新模式运作。

三、改革内容

(一)创新“五期教育”管理机制。根据各2024部门的职责,“五期教育”实行分类归口施教:青春期教育归口教育部门,由各类学校按照省人口计生委和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和教材对青年学生进行青春期的2024知识教育;新婚期教育归口民政部门,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处在办理结婚证时免费发放由计生部门提供的新婚期生活与计划生育知识宣传资料并指导教学;孕产期教育和育儿期教育归口人口计生和卫生部门,孕产期由各乡镇计生办在发《生育服务证》时发送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宣传资料并指导教学,育儿期由各级各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和医疗、保健院及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村级生育文化大院对育儿期的群众进行孕产期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育儿和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教育;中老年期教育归口人口计生和宣传部门,由人口计生委和宣传媒体制作2024中老年保健方面的科普宣传图文资料和开设有线电视栏目,为中老年群众提供人口和计划生育、中老年保健知识、信息。

(二)创新“五期教育内容”。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创新“五期教育”内容,从国情国策教育,拓展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关注人口健康和人口安全的教育;从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拓展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的教育;从避孕节育方法教育,拓展到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预防性病、艾滋病科学知识以及群众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科普知识的教育。

(三)创新“五期教育”载体。

1、改建生育文化阵地:与实施生育文化建设项目相结合,力争用2年时间把全县各乡镇婚育家庭教育学校和村级“五期教育”辅导站全部改建为规范化的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和村级生育文化大院。乡村两级生育文化阵地履行原婚育家庭教育学校和“五期教育”辅导站的教育功能。

2、更新教学手段:各乡镇生育文化阵地要配备电视机、VCD(或DVD)机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五期教育”科普知识VCD(或DVD)专题片,供各种年龄段的群众选用。

3、完善大众宣传载体:在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开设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窗口或设科普知识专栏;开发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宣传教育功能,设计制作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五期教育”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政策措施、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上为承担“五期教育”工作任务的各2024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顺利推进。

五一活动计划范文第4篇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作为以户外运动为主的协会,上学期由于受到天气等原因的影响活动并不精彩,所以协会的活动重点放在本学期进行。本学期协会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周末拉练。

本活动,具体计划是每周末组织会员进行近距离骑行活动,范围在聊城市及周边县市,距离一般在150公里以内,如临清、高唐、东平腊山等,活动强度中等,参与人员为协会会员。这项活动可以保证会员的基本活动参与权,调动会员积极性,在活动中使会员了解和学习自行车运动知识和出行注意事项,并为协会的中远距离出行的进行体能储备和组织协调训练。

(2) 假日出行。

利用清明,五一,端午三个法定假日进行出行安排。初步定为“一山一水一圣人”计划,即利用假期安排骑行泰山,泉城,曲阜三地,每地活动时间为三天,骑行时间约为15—20小时,活动强度为中等,参与成员面向全校师生招募,并计划与目的地兄弟社团进行交流活动。此项活动以齐鲁旅游文化的口号“一山一水一圣人”为出行目的地,即使参与人员充分感受到齐鲁文化精髓,又可以利用此口号充分宣传协会,扩大影响力。

(3)网络平台建设计划。

充分利用高校网络联盟平台? 即“远人部落”网站,进行协会的内外建设:对内以此为宣传教育平台,宣传协会,发布活动信息,上传活动图片,进行自行车运动知识宣传几普及等;对外与各高校车协进行交流,学习其成功经验,促进自身发展。

(4)建设聊大自行车队计划。

与各方积极合作,把其他高校经验与自身情况相结合,打造聊城大学自己的自行车运动比赛队伍,以专业的水准带动协会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协会的特色与品牌建设,实现更大、更快、更强的目标。

(5)暑假远征计划。≤第一范文 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一活动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五年计划;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经验教训

一、人民生活改善较快的时期及其原因

1、“一五”计划时期

1957年,全国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其中城镇居民205元,比1952年提高38.5%;农民为79元,比1952年提高27.4%。职工人数2451万人,城市失业问题基本解决。全国职工平均工资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生活也有较大改善,由于农业税的征收额一直稳定在1953年的水平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民1957年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20%左右。1957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1952年增长2倍多。

2、“六五”计划时期

“六五”时期是继一五计划时期后的又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六五”计划特别强调,要通过努力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年中,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幅度之大是建国以后没有过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这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7%,城镇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9%。五年合计安排就业劳动力3500多万人。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改善,五年中,城镇住宅竣工面积6.3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32亿平方米。与之前28年相比,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由年均21%上升到42.6%;城市公用事业投资比重由2.7%上升到7.7%,住宅竣工面积由年均2364万平方米提高到8463万平方米。

农业中出现了重副轻粮的倾向,1985年粮田面积调减过多,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五六千万亩,粮食比上年减产7%。

3、“七五”计划时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1990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150元,比1985年增加1002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2.5%。包括工资外收入和就业面扩大因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实际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实际增长3.1%。199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34亿元,比1985年末增长3.3倍。“七五”时期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2070万人。

在改革过程中,决策层在指导思想上急于过渡,没有把握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急于进行改革。在1988年上半年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下半年的“价格闯关”,敏感的价格和工资改革方案的出台,引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抢购风潮,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态势,导致了原有计划的大转、急刹车,从而开始了以后三年经济上的治理整顿。

4、“八五”计划时期

“八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年均增长10.6%。贫困人口由8500万减少到6500万。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6.7平方米提高到7.9平方米,比原计划多出0.4平方米。电话普及率由1.1%提高到4.6%。城镇职工实行了每周5天工作制。

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居世界第七位。在1988年比198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用七年时间又翻了一番。这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是建国以来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五年。

5、“九五”计划时期

1997年末全国下岗职工人数为1200万人左右,比1996年增加300多万。到1998年底,除已经再就业外,还有610万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就业状况的恶化使城镇居民收入增势开始减缓,1997年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 3.4%,处于90年代以后的最低水平。

1996年上半年农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实际粮价走跌,粮食收购价格也随之下降。1997年下降4.5%,1998年又下降8.0%。1997年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增长4.6%,比1996年下降4.4%,1998年农民收入增幅进一步下降到4.3%。从1997年10月份算起,到1998年12月份,物价(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15个月绝对下降,是改革开放以后未曾出现过的现象。

“九五”期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0.6%。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分别为4998元和1670元,与1995年的3538元和1310元相比,分别增长41.3%和27.5%。

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竣工城镇居民居住面积比“八五”时期多5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3平方米,增加2.2平方米;家庭住房自有率超过70%。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3.8平方米,达到24.8平方米;住房质量有所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到25%左右。轿车开始进入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0.51辆。

城镇居民消费中,食物性消费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49.9%下降到2000年的39.2%。在农村,恩格尔系数由58.6%下降到49.1%,按国际标准,“九五”末中国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

“九五”末期,中国总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分配的格局大体是:67%,12%,21%。这表明,居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储蓄和积累主体,部分经营较好的企业开始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6、“十五”计划时期

前四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都在5%的计划指标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接近5%的计划指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有较快增长,年均增幅在两位数左右。特别是这几年物价稳定,年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只有1.2%,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最好时期。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58.3%和29.2%。城镇新增就业4200万人。住房、通信、汽车和服务消费大幅度增加。

7、“十一五”规划时期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2011年达到1226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25%到40%。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2010年达到1.09万亿斤,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

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4.32亿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8.35亿农村居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7810亿元,比五年前增加5800多亿元。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1100万户困难家庭住上了新房。

二、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甚至下降的时期及其原因

1、“二五”计划时期

“二五”计划是我国历经的五年计划中指标变化最多、变化幅度最大、实施效果最差、主要经济指标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严重的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年均增长0.65%,最高年是32.2%,最低年是-31%。工业总产值增长19.9%,年均增长3.8%;农业总产值则下降了19.9%,年均下降4.3%;国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5.4%。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增加了87.7%。

1965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上恢复正常,积累率从1962年的10.4%恢复到1965年的27.1%。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二五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分别为14.6%和20.6%,均低于一五时期的33%。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中,用于住宅的投资比重,二五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分别为4.1%和6.9%,都比一五时期9.1%少,年均绝对额也少于一五时期。

由于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重工业建设,加之农业的地产与歉收,致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影响。全部职工平均实际工资的年均增长率,一五时期为5.1%;二五时期为-6.3%,三年调整时期为6.1%,8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于一五时期。8年中,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以1952年为100),全部低于1957年的水平。“二五”期末的1962年和三年调整期末的1965年,粮食、食用植物油、各种布、牛羊肉、家禽、水产品、卷烟、酒等消费品的平均每人生活消费量,均低于一五期末的1957年。

2、“三五”计划时期

1967年8、9、10三个月,全国陷入了“全面内战”的极度混乱状态。1968年,成为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以来唯一没有年度计划的一年,经济运行也在1967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倒退,成为“”中下降最多的一年。两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达1100亿元。

1969年,计划完成较好,经济有了较大恢复,但是仍然没有达到1966年的水平。钢产量、铁路货运量、粮食产量都低于1966年,财政收入比1966年还少31.9亿元。

1970年年初起,经济建设掀起了一场跃进。当年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大幅度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和三五计划。但是,“三五”计划是在1970年的高投入下得到了完成。积累率过高,由上年的23.2%急剧上升到32.9%,实际投资总额312.55亿元,比上年增加55.6%,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1970年农业除粮棉外,其他经济作物完成不够好,粮食虽然增产,但还是赶不上1957年按人口平均的数字。

3、“四五”计划时期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的影响下,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失控的现象。1971年事件发生后,主持两年经济调整,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

农业经济遭到严重影响,在缓慢发展中形成了两次大的波动,出现了1968年、1972年的负增长。分别有政治动乱、大旱灾的客观原因。1967年至1977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仅为2%,比1952年至1995年43年年均增速的4.3%低2.3%,不及其一半。人均粮食占有量仍然从1965年的544斤增长到1978年的637.4斤,增长3.4%。

4、“五五”计划时期

1977年和1978年,经济工作中仍然存在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倾向。1978年,粮食总产量尽管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按人口平均的粮食、油料产量,分别由1957年的5.1斤和13.2斤下降到1978年的4.6斤和11斤。

1979年4月,中央明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79年、1980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30.8%,农民从中得到277亿元的好处。两年内,国家安排了1800万城镇劳动力就业,提高40%以上职工的工资,并通过实行奖金制度,发给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1980年同1978年相比,积累率由36.5%下降到31.6%。用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住宅、城市公用事业和文教卫生事业等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由17.45%上升到33.7%。

“五五”计划期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增长了31.2%。5年内城乡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提高了26.8%,而前十年只提高了24.1%。1979年,企业一般都发了相当于两个半月左右标准工资的奖金,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从而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在1950至1978年的29年间,我国农业有5年出现负增长,3年持平,9年实现2%到5%的增长,7年增长6%至10%,5年增长10%以上。到197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还停留在1957年的水平,农业人口人均年收入只有70元左右,近25%的生产队社员年收入在50元以下。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僵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十二五”将成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黄金期”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