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三年行动计划(汇总5篇)

花开花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534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2分钟。

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第1篇

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4)》、《市莼湖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等规划要求,按照上级政府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发展要求和最高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建设,努力实现莼湖由滨海中心镇向现代化滨海小城市的历史性跨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现代化滨海小城市雏形。下面由我将莼湖镇三年行动计划做简要介绍:

一、发展提升特色工业,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投资50亿元,建设总面积5平方公里的莼湖工业区块和滨海新区两大产业大平台,加快推进翁岙、洪溪、楼隘等组成的城镇工业区块建设,扎实开展“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推动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完善招商引资一条龙跟踪服务制度,提升招商引资服务质量,吸引一批大型骨干实力企业、清洁循环企业、优势潜力企业、海洋经济龙头企业落户。我镇计划在3年内引进规模以上绿色、清洁生产企业12家以上。

2、全力培育优势企业。大力提升不锈钢冶炼、纺织服装、精密铸造三大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加速淘汰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下的不锈钢冶炼企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块状集群建设,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特色产业集群,计划到2013年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落后产能企业8家,争取实现销售30亿元,占工业总销售的52%。采用创新引领育优、技术指导育优、品牌带动育优、投资拉动育优等举措,大力培育优势企业,到2013年,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企业达到5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达到1家,创建和引进省级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2个。

3、着力孵化海洋产业。改造提升捕捞、养殖和水产加工等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拓展产业链。按照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原则,加大技术创新和培育试点力度,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积极试点培育海岛近海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计划在三年内投资800万元建设节能监测和海洋生物安全2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助推海洋经济发展。

二、着力提升现代农渔业,促进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1、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探索新型农渔业发展模式,实行企业化运作、专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构建生态循环、经济高效、经营主体多元的现代农渔业体系,加强对现代农渔业经营主体和农渔民的素质培训,培育农渔业龙头企业5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海洋生物研发基地1家。投资500万元,建设以飞跃塘为中心的梭子蟹养殖、蔬菜种植基地,继续实施泰清山湖羊、马夹岙肉牛、三凤养鸡场等无公害基地建设,推进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2、改善农渔业发展环境。加快九峰、舍辋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强对卫星水库、九峰水库、舍辋水库等上游水源保护区保护,确保农业灌溉需要。投资1000万元加快城区河道整治,完成城区河道2000米保洁和整治工程,同时按照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大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增加海洋自我调节功能,为农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深入发展生态景观型农渔业、体验参与型农渔业、特色精品型农渔业,加快建设后琅观光农业基地,以现有乌梅、水蜜桃、花卉种植基地为基础,进一步引进高档果蔬品种,着力加快传统品种改良,形成品种培育——种植——采摘——销售产业链;结合滨海新区建设和莼湖整体生态环境的提升,积极鼓励下湖线沿线的花卉苗木种植,着力推动沿海中线沿线的生态景观带的培育,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形象“双赢”。

三、全力发展特色旅游,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

(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壮大经济基础,增强竞争实力。

1、纵深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实施海洋休闲旅游带动战略,围绕“蓝海、生态、长寿”三大亮点,突出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生态人居、现代商贸三大优势服务业。三年内计划投资2.2亿元建设“莼湖十景”,同时充分利用南岙“中国长寿之村”这一国家级品牌,投资2亿元实施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南岙长寿庄园项目,建设国内顶级长寿养生基地。结合莼湖“渔业大镇”这一实际,全力挖掘“渔家乐”旅游价值,计划投入3亿元整治桐照、栖凤岸线,打响“中国第一渔村”品牌;并结合后琅的都市休闲观光基地,打造山水健康休闲旅游精品路线。

2、全力突破现代服务业。实施“商贸中心工程”,加快建设商贸功能区,加快规划建设投资2.5亿元吴家埠中央商务区,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餐饮娱乐、文化休闲、购物、家庭服务等民生服务业,繁荣莼湖中央商圈。同时推进西谢综合商贸区、白沙树高级住宅区等重要区块建设,扶持现代商贸业发展。争取开建莼湖连接天童南路新公路,主动进入半小时交通圈,最大程度分享物流、人流,进一步促进莼湖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积极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着重打造南部新城,提升莼湖形象

以编制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和镇域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快改变城镇面貌,积极与阳光海湾和滨海新区实现功能互补、产业承接、基础设施对接,进一步完善“一城三区四带”的空间总体格局。

1、重点打造南部新城。粘联莼湖老区和滨海新区、阳光海湾,推动莼湖发展重心向海、向岸转移。以降渚溪为界,北为老城区,南为新城区,重点打造以居住生活为主导、以商贸体验为支撑、以生态休闲为特征、以产业服务为补充的新中心城区,力推城镇升级。畅通新城区道路交通,除构建“三纵四横”基本交通框架外,搬迁汽车客运中心,并投资1000万元新建一个停车场,有效解决新城区交通问题。搬迁镇政府办公大楼,建设国税分局、消防中队等单位用房、营房建设,形成新的行政中心。加快引进星级宾馆、大型购物超市,新建影剧院、文化中心等工程,形成集商贸、商务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新经济中心。加快推进半山御海、御海韵城等商品住宅区建设;稳步实施九峰商住区、吴家埠社区等城中村新社区建设,计划三年内新建商品房12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形成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成熟的住宅区块。降渚溪边推进医院、学校、生态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交通条件便利、生态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的富有活力的南部新城。

2、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路网、水网、电网布局,加大绿化建设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承载能力。实施农村交通顺畅工程,计划于“十二五”期间投资3000万元建造同山至莼桐、金地至翁岙、冒头至后琅等农村联网公路,同时投资1000万元建设莼湖交通集散中心,开通莼湖至城区、莼湖至下陈、袁冒至桐照等公交路线,并开辟滨海旅游专用通道。实施水电气保障工程,完成城区至莼湖沿海供水工程,改造、建设供水管网30公里,建成配套水厂一座,基本解决莼湖季节性缺水问题,并提升生活用水水质。完成曲池220KV输变电所工程,规划建设栖凤110KV、下陈110KV输变电所,满足群众用电需求。推进农村绿化、洁化工程,实施老街区、城郊结合部等重点区块的整体美化改造以及沿海中线、下湖线(莼湖段)、莼白线(莼湖段)、莼桐线等镇主干道两侧整治和绿化带建设;增添新农村保洁设施,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建垃圾中转站、太阳能垃圾中转站若干,提升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3、强力推进旧村改造和农房“二改”工作。依据《莼湖镇农民居住区实施意见》规划,我镇梳理确定了建设农民中心居住区3个,中心村集聚点4个,整村拆迁8个行政及自然村,整村改造村5个,梳理式整治改造村20个,三年内计划投入8亿元,建设金地、桐蕉司、鸿峙、洪溪、东谢、吴家埠等居住区6个,完成旧城改造8万平方米,完成立改套3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3万平方米,建设城乡一体的新社区2个。

(三)着力实施民生工程,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1、强化公共服务。一是着力推进教育资源统筹配置。我镇计划于三年内新建莼湖第二幼儿园、迁建尔仪小学,扩建桐照小学和成人学校,改造第二中学,使之达到省二级重点中学标准。同时完善村幼儿园布局并提升其办学条件,力争村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二是着力健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迁建莼湖卫生院,改善医院软、硬件环境,切实发挥其卫生服务支柱作用。进一步普及农村医疗网点,计划在三年内改建或新建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站3个,建设规范化卫生室20个,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力争达到80%。使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着力充实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重点加快文化阵地建设,计划在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基础上,投入1000万元新建一座集图书馆、体育场馆、多功能影剧院为一体的文体中心,努力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三年行动计划” 政府责任 财政支持 培养培训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国家大力推进发展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部署,是各级党委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适龄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入园难”问题的重要措施。甘肃省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三年来,甘肃省学前教育累计投入资金28.69亿元,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1300所。截止2013年,在园幼儿54.98万名,幼儿园专任教师20621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6.15%。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均编制了本区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一、强化政府职责,将学前教育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学前教育发展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的主导性得以充分体现。各级政府都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专门成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组,确保计划顺利有效实施。全省进一步实行政府统筹协调、地方分级办园、部门分工负责、教育归口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建设《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多地成立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与服务。通过政府主导,各2024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013年,甘肃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出台《甘肃省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实施方案》,主要从政府职责、经费投入、园所建设、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和发展水平等6个方面进行评估。对督促地方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发展学前教育职责,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助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扩大教育资源,初步缓解“入园难”问题

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总目标是:到2013年全省新建、改(扩)建1000所幼儿园,新增幼儿入园园位27万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45%。为实现这一目标,从2011年起,甘肃省开始启动学前教育幼儿园改造建设工程项目,集中建设一批安全、适用的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幼儿教育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全省在园幼儿为54.98万名,比2010年增加16.25万名,增幅达29.5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66.15%,比2010年提高26.47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入园难”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得到初步缓解。

三、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甘肃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呈明显增长趋势,三年累计投入28.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6亿元,省级财政投入2.54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0.15亿元;农村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10年的37.83%增长到2013年的65.27%;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共计5.5亿元。三年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迅速增加,专项经费逐年增长,实现财政投入以地方为主、省级为辅、中央支持的结构转变,并逐步达到向发展缓慢的农村地区倾斜的目标。

全省全面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入园收费减免、补助工作,已拟定出台《2024开展甘肃省学前一年教育资助的实施意见》,资助对象为孤儿和残疾幼儿;父母双残或单残、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幼儿;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和警察的幼儿。

四、加强规范力度,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

2013年甘肃省教育厅颁布《甘肃省民办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级政府应统筹规划学前教育,把民办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园或捐资助园,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民办幼儿园向公益性、普惠性的方向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激励和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五、拓宽补充渠道,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2012年,甘肃省出台《甘肃省人民政府20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按标准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补足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优先补充农村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的同时,确保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师生比的合理配置,是推动我省学前教育协调发展主要力量。

六、加强培养培训,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甘肃省拥有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院校,如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均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增加了学前教育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在办好现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全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设学前教育专业,从源头上促进全省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

甘肃省教育厅出台《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甘教师[2013]49号),将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和完成学分的情况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培养、特级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的必备条件之一。2011~2012年,在省级财政的支持下全面推行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全省范围内共培训幼儿园教师19341人,其中:国培计划2787人,省级培训300人。全省在组织好国培计划的同时,建立了甘肃省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定期开展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员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并举办了省、市两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会,对各地幼教专干、幼儿教研员、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进行专题宣传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通过教师培训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提升能力,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推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甘肃省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学前教育受到空前重视,助推全省学前教育迅猛发展。但由于甘肃学前教育底子薄、欠账多,在教育体系中属薄弱环节,与教育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省教育厅正在会同2024部门,组织各地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甘肃学前教育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J].人民教育,2012,(11).

[2]全面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J].幼儿教育,2012,(9).

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第3篇

一、发展现状?

2011年以来,我区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宗旨,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一期三年行动计划,全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区共有幼儿园6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4所,比2011年增加13所。省级示范园1所,市级示范园3所。全区在园幼儿10732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76%增长到94?48%,“入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保教质量显著提升。实施公办园集团化管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我区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城区及边远农村地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仍显不足,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不高,集团化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任务艰巨,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加强,保教质量参差不齐,“小学化”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城乡、园际间发展不平衡,与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发展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总体要求,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成农村公办主体、城区公办主导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7年,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以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一)扩大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着力扩大农村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解决好城乡结合部和城区新增的居民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2015-2017年,全区新建公办幼儿园9所(见附件1),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7%、98%和99%以上。?

(二)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城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到2017年,全区乡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区域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区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其中乡镇及以下入园幼儿享受普惠。?

(三)提高质量。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高保教人员素质,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消除无证办园和“小学化”现象。全区幼儿园园长、保育员、卫生保健人员、安保人员、炊管人员等持证上岗率达100%,专任教师持幼儿教师资格证比例达75%以上。?

(四)健全机制。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做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制定公办园生均经费标准、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完善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资助政策等。按照省定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建立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和人员补充机制。到2017年秋季开学时,全区公办园编制内园长和专任教师的数量占本园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三、主要措施?

(一)扩大资源总量,提高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

1、完善优化学前教育布局。将学前教育纳入全区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区统筹,以乡镇(街道)为规划单元,制定布局规划,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要求,明确定点幼儿园,确定办园规模。?

2、继续实施一批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加大政府投入,抓住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建设机遇,新建公办园9所,实现公办园乡镇全覆盖,扩大城区、城郊学前教育资源。?

3、认真落实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严格执行《2024加强市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宜教发〔2012〕7号),确保符合配建条件的小区幼儿园全部按要求建设到位,并在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无偿移交区教育主管部门,用于举办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规划、国土、住建、房管、财政、地税、教育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履责,采取事前控制、跟踪督查整改等措施,加大对新建配套园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到位。小区配套园不用于举办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的,教育部门不得为其颁发办园许可证。对于宜教发〔2012〕7号文件出台前竣工的小区,建有配套幼儿园的由区政府会同相关部门与开发商协商回购办法。?

4、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修订完善《区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管理办法(施行)》,对扶持对象、认定程序、成本核算、收费管理、日常监管、财务审计、奖补政策和退出机制等做出具体规定。以政府购买服务、划拨土地使用权、安排贴息贷款、减免租金、补贴运行经费、派驻公办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等方式,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引导和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范办园,提升办园水平,提供普惠。区财政将普惠性民办园奖补资金纳入预算。?

5、大力推进残疾幼儿学前教育发展。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各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轻度残疾幼儿随班就读。?

(二)落实财政投入政策,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1、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完善以区为主、财政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等投入政策要求,区级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逐年提高。?

2、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2016年3月底以前,区物价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测算核定全区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合理确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制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办法和家庭经济贫困幼儿资助标准等,建立和完善财政、社会、家长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3、规范学前教育资金管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对我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项目资金支持。坚持规划先行,确保学前教育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相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资金的使用监管和效益评估。?

(三)推进办园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公办学前教育资源?

完善集团化办园机制。继续发挥省、市级示范园的办园优势,优化公办园集团化管理运行机制。教育部门研究制定对集团管理的考核评估以及保障机制,确保集团运作规范、管理高效。鼓励全区民办园通过城乡共同体、连锁办园、强弱结对帮扶等模式实行集团化管理,提高保障能力。?

(四)加强科学保教指导,全面提升办园水平?

1、提升科学保教水平。贯彻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各级各类幼儿园制定教玩具达标计划,到2017年秋季开学前,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玩教具配备达到省定标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教育部门要根据各园实际逐园核定办园规模,对幼儿园实行总量控制下的招生管理,坚决杜绝“大班额”现象。严格控制幼儿入园年龄,小班不能招收3岁以下幼儿。坚持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小学招生时,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文化类考试。严禁给幼儿统一配备人手一册的教材(资源包)。?

2、加快提档升级。依据国家、省、市2024幼儿园办园水平评估标准,定期组织办园水平评估工作,实行办园水平动态认定机制。推进“家园共建”,严格执行“家长代表入园制度”,形成“家园共建、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引导和督促各级各类幼儿园加快升等晋级步伐,提高办园质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到2017年,省级、市级示范园比例达到15%。?

3、健全学前教育教研网络。全区至少配备1名学前教育专职教研员,建立专兼职专家团队,为开展学前教育教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与经费。根据地域划分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分区域、包片到园、指导到人等方式开展教科研工作。?

(五)强化管理,着力提升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素质

1、严格幼儿园教职工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落实幼儿园园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和保育员、卫生保健员、炊事员和安保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从2016年起,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区民办幼儿园教职工实行备案管理,凡不符合相关从业规定要求的,不允许进入幼儿园工作。?

2、探索建立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及人员补充机制。按照省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教职工,严禁挤占、挪用幼儿园教职工编制。?

3、完善幼儿园教师培训培养体系。与高校开展合作,采取定向委培等方式,为农村幼儿园培养合格教师。实施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支持幼儿教师在职参加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所需经费由幼儿园和个人共同承担,力争到2017年,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以上。实施幼儿园名师名园长培训计划,培养学前教育领军人物,用3年时间培训35名骨干园长、70名优秀教师。建立幼儿园名师、名园长工作室制度,推动园际教研、园本研修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建立区级培训网络,培训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4、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待遇。不断完善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对公办园在编教职工,实行工资全额预算,其工资待遇水平应与区内小学教职工基本一致,逐步实现公办园编内编外教职工同工同酬。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园教师,按2024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民办园教职工,要引导和监督举办者依法与其签定劳动合同,保障其工资待遇,足项足额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深入开展集团公办园教师交流工作,合理确定区域内公办幼儿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园在编教职工享有同等地位。?

(六)健全学前教育监管体系,保证学前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1、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以区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积极争创省“学前教育示范区”。建立健全学前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办园体制、投入机制和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制订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全区学前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将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乡镇(街道)政府教育工作实绩考核。?

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第4篇

为了贯彻落实《*市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提高学生普通话和英语会话的能力,树立并逐步增强“加强语言学习,营造良好的世博会语言服务环境”的自觉意识。根据通知精神和要求,结合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实际,结合学校“温馨教育”工程,引导学生了解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

二、总体目标

1、营造“迎世博,学双语”的氛围,让学生了解世博。

2、每位学生参与《*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的学习与训练。

三、主要工作

(一)*8年——宣传年

1、成立“迎世博,学双语”活动领导小组

学校将根据实际,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导、推普组长、英语教研组长、英语骨干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2、制定“迎世博,学双语”三年活动计划

学校将把学双语活动纳入语言文字工作之中,按照《通知》的要求,认真部署,制定三年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措施要求。

3、营造“迎世博,学双语”的宣传环境

学校将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校“温馨教育”特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扩大世博会的影响力,努力营造出迎世博的宣传环境。

4、学习《*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

学校将为每个班级征订一本《*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然后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学习《*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

5、举行温馨教室、温馨组室创建活动

今年,学校将开展“温馨教室、温馨组室”的创建活动。

(二)*9年——深化年

1、学习《*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

学校将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市民迎世博学双语普及读本》的学习与培训,努力形成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2、开展“迎世博”双语技能比赛。

学校将组织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迎世博”双语技能比赛。

3、扩大“迎世博,学双语”的宣传力度。

学校将把双语学习纳入推普宣传周活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以及“温馨教育”工程的实施之中,提高学生了解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组织开展“世博知识”网上竞答活动。

5、推进“迎世博、学双语”的工作进程。

学校将加强“迎世博、学双语”的工作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学双语活动的工作质量。同时将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双语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另外,学校还将定期上报学双语活动的进展情况。

6、举行主题班队会观摩活动。

组织每位班主任进行主题为迎世博的班队会观摩比赛。

(三)2010年——展示年

1、开展“文明在我口中”的主题班(队)会展示活动。

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第5篇

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是信息时代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助燃剂。云计算引发了软件开发部署模式的创新,成为承载各类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并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云计算能够有效整合各类设计、生产和市场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基础平台,已成为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要素,是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了《国务院2024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等政策措施。在政府积极引导和企业战略布局等推动下,经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云计算已逐渐被市场认可和接受。“十二五”末期,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已成为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但也存在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产业供给能力有待加强、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凸现、产业支撑条件有待完善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云计算发展与应用水平,积极抢占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制定本行动计划。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为主要目标,以加快重点行业领域应用为着力点,以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为主攻方向,夯实产业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产业生态,健全标准体系,强化安全保障,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云计算产业实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基本原则

打牢基础,优化环境。从技术研发、标准体系、产业组织等基础环节入手,根据产业、市场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适时调整完善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引导地方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发展定位,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应用引导,统筹推进。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工业云、政务云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为切入点,带动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云计算的普及推广与深入应用。支持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灵活运用云模式,开展创业创新,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协同突破,完善生态。推动云计算企业整合资源,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鼓励骨干企业构建开发测试平台,带动产业链上核心芯片、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关键设备、大数据平台等关键环节的发展,打造协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实现产业整体突破。

提升能力,保障安全。高度重视云计算应用和服务发展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与挑战,结合云计算发展特点,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形成健全的安全防护体系,落实企业安全责任。

开放包容,国际发展。支持云计算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充分吸收利用包括开源技术在内的国际化资源,支持企业加大在国际云计算产业、标准、开源组织中的参与力度。

(三)发展目标

到2024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云计算在制造、政务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云计算数据中心布局得到优化,使用率和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绿色节能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数据中心PUE值普遍优于1.4。云计算相关标准超过20项,形成较为完整的云计算标准体系和第三方测评服务体系。云计算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涌现2~3家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具有较大份额的领军企业。云计算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云计算成为信息化建设主要形态和建设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技术增强行动

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支持大型专业云计算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云计算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创新工程,掌握云计算发展制高点。积极发展容器、微内核、超融合等新型虚拟化技术,提升虚拟机热迁移的处理能力、处理效率和用户资源隔离水平。面向大规模数据处理、内存计算、科学计算等应用需求,持续提升超大规模分布式存储、计算资源的管理效率和能效管理水平。支持企业、研究机构、产业组织参与主流开源社区,利用开源社区技术和开发者资源,提升云计算软件技术水平和系统服务能力。引导企业加强云计算领域的核心专利布局,开展云计算知识产权分析和风险评估,分析预警研究成果,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开展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水平。

加快完善云算标准体系。落实《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推进完善标准体系框架。指导标准化机构加快制定云计算资源监控、服务计量计费、应用和数据迁移、工业云服务能力总体要求、云计算服务器技术要求等关键急需技术、服务和应用标准。积极开展标准的宣贯实施和应用示范工作,在应用中检验和完善标准。探索创新标准化工作形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指导和支持标准组织、产业联盟、核心企业等主体制定高质量的云计算标准成果。支持骨干企业及行业协会实质性参与云计算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国际标准的制定。

深入开展云服务能力测评。依托第三方测试机构和骨干企业力量,以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为依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围绕人员、技术、过程、资源等云计算服务关键环节,建立健全测评指标体系和工作流程,开展云计算服务能力、可信度测评工作,引导云计算企业提升服务水平、保障服务质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动与国际主流测评体系的结果互认。

(二)产业发展行动

支持软件企业向云计算转型。支持地方主管部门联合云计算骨干企业建立面向云计算开发测试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咨询、培训、研发、商务等公共服务。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基于开发测试平台发展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加速向云计算转型,丰富完善办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级SaaS服务,发展面向个人信息存储、家居生活、学习娱乐的云服务,培育信息消费新热点。

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创新发展需求,加大资金、信贷、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有一定技术实力和业务规模、创新能力突出、市场前景好、影响力强的云计算企业及云计算平台。支持骨干龙头企业丰富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能力,创新商业模式,打造生态体系,推动形成云计算领域的产业梯队,不断增强我国在云计算领域的体系化发展实力。

推动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云计算领域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完善产业载体建设。依托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骨干云计算企业的带动作用和技术溢出效应,加快云计算关键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引导芯片、基础软件、服务器、存储、网络等领域的企业,在软件定义网络、新型架构计算设备、超融合设备、绿色数据中心、模块化数据中心、存储设备、信息安全产品等方面实现技术与产品突破,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大力发展面向云计算的信息系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等服务。

(三)应用促进行动

积极发展工业云服务。贯彻落实《2024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工业云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支持骨干制造业企业、云计算企业联合牵头搭建面向制造业特色领域的工业云平台,汇集工具库、模型库、知识库等资源,提供工业专用软件、工业数据分析、在线虚拟仿真、协同研发设计等类型的云服务,促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个性化定制等业务形态,培育“云制造”模式,提升制造业快捷化、服务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支持钢铁、汽车、轻工等制造业重点领域行业协会与专业机构、骨干云计算企业合作建设行业云平台,促进各类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丰富专业云服务内容,推进云计算在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应用,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

协同推进政务云应用。推进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鼓励地方主管部门加大利用云计算服务的力度,应用云计算整合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提高政府运行效率。积极发展安全可靠云计算解决方案,在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探索利用云计算系统架构和模式弥补软硬件单品性能不足,推动实现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规模化应用。

支持基于云计算的创新创业。深入推进大企业“双创”,鼓励和支持利用云计算发展创业创新平台,通过建立开放平台、设立创投基金、提供创业指导等形式,推动线上线下资源聚集,带动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通过举办创客大赛等形式,支持中小企业、个人开发者基于云计算平台,开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一批基于云计算的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兴业态,进一步拓宽云计算应用范畴。

(四)安全保障行动

完善云计算网络安全保障制度。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推动建立健全云计算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云计算网络安全防护管理,落实公有云服务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要求,完善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防护标准。加大公有云服务定级备案、安全评估等工作力度,开展公有云服务网络安全防护检查工作,督促指导云服务企业切实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促进安全防护手段落实和能力提升。逐步建立云安全评估认证体系。

推动云计算网络安全技术发展。针对虚拟机逃逸、多租户数据保护等云计算环境下产生的新型安全问题,着力突破云计算平台的关键核心安全技术,强化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风险应对。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推动云计算环境下网络与边界类、终端与数字内容类、管理类等安全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及产业应用,加快云计算专业化安全服务队伍建设。

推动云计算安全服务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创新云安全服务模式,推动建设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平台,实现对各类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持续面向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安全企业开展云计算安全领域的网络安全试点示范工作,推动企业加大新兴领域的研发,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推广应用。

(五)环境优化行动

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加快网络升级改造,引导建成一批全光网省、市,推动宽带接入光纤化进程,实施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光纤宽带网络承载能力。推动互联网骨干网络建设,扩容骨干直联点带宽,持续优化网络结构。

完善云算市场监管措施。进一步明确云计算相关业务的监管要求,依法做好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等相关业务经营许可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加快出台规范云服务市场经营行为的管理要求,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云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落实数据中心布局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落实《2024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在供给侧提升能力,通过开展示范等方式,树立高水平标杆,引导对标差距,提升数据中心利用率和建设应用水平;在需求侧引导对接,通过编制发展指引,对国内数据中心按照容量能力、服务覆盖地区、适宜业务类型等要素进行分类,指导用户按照需求合理选择使用数据中心资源,推动跨区域资源共享。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投资融资环境

推动政策性银行、产业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云计算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加大授信支持力度,简化办理流程和手续,支持云计算企业发展。借鉴首台套保险模式,探索利用保险加快重要信息系统向云计算平台迁移。支持云计算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开展并购、拓展市场,加快做大做强步伐。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端、复合型云计算人才。鼓励部属高校加强云计算相关学科建设,结合产业发展,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推广在校生实训制度,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建立一批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育成熟的云计算人才队伍。

(三)加强产业品牌打造

支持云计算领域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创新发展,组织开展云计算相关技术创新活动、展示体验活动、应用促进活动,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产业发展平台。加大对优秀云计算企业、产品、服务、平台、应用案例的总结宣传力度,提高我国云计算品牌的知名度。加强对优秀云计算产业示范基地、行业组织的推广,激发各界推动云计算发展的积极性。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