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968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9分钟。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2012年9月到次年6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微课比赛之一。音乐微课作为其中的一个参赛学科,代表了它目前在我国的一个初步发展状况。因此,笔者对这次参赛的音乐微课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思考和总结。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共有23100份,涉及我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参赛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音乐、信息技术等各个门类,授课年级主要为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参赛的400多份音乐微课,约占所有参赛作品的百分之二。文章将音乐微课进行分类整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微课进行客观、系统地描述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当前,我国的音乐微课正处在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并根据其类别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音乐微课作品分析
此次参赛的音乐微课作品种类颇丰,涉及声乐、器乐、识谱、编创、律动、音乐软件等各个领域,授课年级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其中还有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微课。音乐微课的视频时长通常都在10分钟左右,个别短的有2分钟的,长的也有十几分钟的。笔者将参赛的音乐微课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唱歌”微课、“乐理”微课、“欣赏”微课等。
(一)“唱歌”微课
唱歌课通常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唱歌”微课同样是这次参赛的音乐微课里最多的课型之一。下面以获得大赛三等奖的山东潍坊海化开发区实验小学张淑芹老师的《小雨沙沙》为例:
《小雨沙沙》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节唱歌课,这节微课张老师用了9分31秒。视频的开始,随着动感的音乐,出现了本节课的题目、使用的教材版本和授课者的信息;之后,正式开始上课,展现的是平时张老师给学生上课的画面,学生们跟随老师弹奏的《粉刷匠》,一边唱一边做身体律动;张老师随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猜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学生们分别说出了是“下雨声”、“鸟叫声”和“水的声音”,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说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并以小胖娃和小胖妞的故事导入了本节课;播放《小雨沙沙》,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拍手;老师让学生根据歌词说种子发芽的过程,同时张老师使用沙锤打节奏;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表演和演唱《小雨沙沙》,并请同学上来表演;微课结束。
本节微课更像是我们平时音乐课堂教学的录像,只是时间上大大缩短了。整节课的教学相对比较完整,有丰富的身体律动和表演,同时老师跟学生也有很多互动。
(二)“乐理”微课
“乐理”微课在参赛的音乐微课作品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包括识读乐谱、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力度、速度、节拍、节奏、音色等)等。下面以山东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纸坊中学张璇老师的《认识五线谱》为例:
这节微课选自七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时长9分6秒。整节微课,张老师主要以图片形式展现,用幕后讲解的方式上课。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解:1.什么是五线谱;2.五线谱的构成;3.认识音符;4.音符的正确写法;5.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最后,张老师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些识谱小技巧、《五线谱歌》和音乐跳棋游戏等。
本节微课,张老师完整而细致地为大家呈现了五线谱的学习方法,其上课形式与“可汗学院”的较为接近。尤其是张璇老师标准的普通话,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可见作为老师,标准规范的教学语言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张老师将音乐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欣赏”微课
2011版音乐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次大赛中,“欣赏”类型的音乐微课也有很多,如山东潍坊市临朐县龙岗初级中学孟庆香老师的《音乐欣赏》微课:
这节微课时长3分49秒,其授课形式既不同于唱歌课《小雨沙沙》,又不同于张老师的《认识五线谱》,它是在后者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将授课者讲课视频以小窗口形式放于整个微课窗口的右下方。这节课,孟老师主要带领大家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和《黄骠马》,目的是让学生辨别乐器和音色。首先,初次聆听,让学生辨别吹管乐器与拉弦乐器,继而了解马头琴与葫芦丝的特点;再次聆听,加深学生对这两种乐器音色的记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即兴创作。
本节微课,孟老师主要是介绍整个上课的具体流程,除授课形式与前两个课例不同以外,还增加了“课前作业”――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傣族和蒙古族的生活、地理等特点,以及“课堂练习”――民族、相关乐器、相关乐曲的连线,内容丰富多彩。
(四)其他音乐微课
除以上三种音乐微课类型之外,还有关于器乐、课程设计、音乐软件、音乐律动、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微课。如:
“器乐”微课:《打击乐器小合奏练习》、《西洋管弦乐器》等。
“综合”微课:器乐综合课《小乌鸦爱妈妈》等。
“课程设计”微课:《导入过程解读与设计》(三等奖)等。
“音乐软件”微课:《利用音乐软件进行节奏编创教学》(一等奖)等。
“音乐律动”微课:《奥尔夫律动舞蹈》等。
……
三、对于音乐微课的启示与思考
音乐微课在这次大赛中的数量比例虽然较小,但是从参赛作品多样的种类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于新生事物“微课”还是充满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寻求创新,这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一、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学情分析
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是来自山区县、偏远农村的学生,他们的整体学习能力包括自我自律能力较之普通高中生有明显不足。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性格开朗活泼、爱结交朋友、思维灵活等,教师要对他们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他们做到学会乐理、爱学乐理、会学乐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选择学习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本身对音乐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总体来说,他们小学、初中的音乐课都是对听觉艺术的培养,对音乐鉴赏知识的学习,很多难点的音乐知识他们只是有些印象,可以说音乐基础知识为零。面对这种现状,既要保持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也要通过老师的教学创新把枯燥的乐理知识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细化乐理知识点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基本乐理与伴奏编配(第二版)——全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全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基本乐理,主要内容包括音的基础知识,记谱法,节奏和节拍,音程,和弦,大、小调式,五声性调式,常用记号与术语;在讲授这本教材的时候,作为教师要在备教材上下足工夫。将乐理知识总结为14个知识点分别为:1.等音、半音、全音;2.音列分组;3.连音符;4.构音程;5.构和弦;6.调式音阶;7.调式中的音程;8.调式中的和弦;9.近关系调的判断;10.分析调式调性;11.七和弦的解决;12.移调;13.音值组合;14.音乐术语。每一个知识点里再细化出小点,思路清晰,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采用奥尔夫教学法
在学习乐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我们将一些奥尔夫音乐游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缓解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大脑疲劳。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中和大家一起进行《握手舞》游戏,在这个音乐片段中会有三种音乐效果,根据每个音乐效果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尤其是最后一个音乐效果时值长短不一样,所以需要学生们认真去聆听,什么时候握手,什么时候换另一个伙伴接着握手,通过这个游戏师生互动避免了第一节课的拘谨。当然这个游戏还可用蜡笔,听到最后一声音效时画直线,直到声音重新响起,最后会发现白纸上会出现长短不一的线条,这就是表示的音有时值区分,有长短之分。奥尔夫音乐小游戏也可以运用到学生实习工作的教学中,和小朋友一起来进行游戏,同时也学习了简单的乐理小知识。除了《握手舞》游戏还有很多其他小游戏,比如用《啊苏珊娜》音乐来做传递彩蛋的游戏,锻炼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增强了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班级凝聚力。
四、课堂练习精准到位、及时巩固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京版”教科书采用的是五线谱,在乐谱的识读方面有较大变化,运用移动唱名法作为五线谱识读方式,并且在教科书中呈现了具体的运用策略。
一、首调唱名法的选择
“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 作为音乐知识与技能一部分的乐谱识读,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国内主要采用的乐谱识读方式有两种,即五线谱和简谱。其中,五线谱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记谱法,较为严密、准确和科学。五线谱的识读有两种方法:首调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即移动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
(一)国外首调唱名法的运用
在国外,小学音乐教育主要运用的是五线谱教学,识读五线谱主要运用首调和固定这两种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产生于11世纪音乐理论家、修道士圭多?达雷佐的拉丁文赞美诗,由英国女教师S.A.格洛弗(Sarah Anna Glover,1786 ―1867)首创,约翰 ? 柯温使之完善。1937年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76)在他的教育生涯中首次正式提出首调唱名法。柯达伊认为,首调唱名法最大的优点之一,在于没有调性的限制,与固定唱名法相比更加适合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学生识读五线谱。
匈牙利的经验证明,使用首调唱名法可以帮助儿童很快学会读谱,对提高儿童歌唱能力、发展听觉、发展音乐思维有实际的效果,为建立和声听觉和学习和声学、钢琴即兴伴奏和移调演奏都带来便利,易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首调唱名法的选择依据
在国内,“课改”前的《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版)中关于五线谱的教学建议是:“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五线谱的教学建议是:“五线谱教学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五线谱的教学建议也是:“五线谱教学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 。
通过以上文件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五线谱的学习方式一直以来的建议都是首调唱名法,区别在于,从“大纲”时期到“课改”初期,学生在乐谱学习中,首先了解和认识这是什么调,然后在乐谱上进行识读,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C、G、F三个调上乐谱的识读;而“京版”教科书采用“移动的”进行乐谱的识读,学生先熟悉五线谱上各个音的位置与音高关系,只要确定“”所移动到的位置就可以进行乐谱识读,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在各个不同的调上,都能够进行乐谱的识读。
二、首调唱名法―“移动的do”在“京版”教科书中的呈现与识读策略
“京版”教科书在五线谱的谱面及活动的呈现方面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而这样的呈现方式恰恰有系统地体现了本套教科书首调唱名法―“移动的”的乐谱识读策略。
(一)“移动的”活动呈现及识读策略
1.教科书中“移动的”的音乐活动呈现
(1)第三、四册教科书的活动:C音唱作“”的五线谱识读。
例1 第三课《小雨沙沙沙》
(2)第五册教科书的活动 :“”移动至第二线,一个升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3) 第六册:“”移动至第一间,一个降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3 第一课《摇船曲》
(4)第七册教科书的活动:“”移动至第一线,三个降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4 第四课《月亮月光光》
(5)第八册教科书的活动:“”移动至下加一间,两个升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5 第三课《春天举行音乐会》
(6)第九册教科书的活动:“”移动至下加二间,两个降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6 第七课《平安夜》
2. “移动的”活动呈现所体现的乐谱识读策略
总结以上“移动的”乐谱识读的活动呈现内容:二年级C调的五线谱识读;三年级开始“”的移动,即“”移动至第二线、第一间的五线谱识读;四年级“”移动至第一线、下加一间的五线谱识读;五年级上“”移动至下加二间的五线谱识读;五年级下至六年级巩固练习“移动的”的五线谱识读。
本套教科书五线谱的识读,从二年级开始,一年的时间巩固记忆最基本的C音唱作“”的五线谱识读:第三册开始,从、、 到、再到、的五线谱识读,即七个音在五线谱上音位关系的识记、七个唱名与对应音高的准确视唱;第四册巩固练习“”在下加一线的五线谱识读。从三年级至五年级上,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巩固记忆“”移动后的一个调,包含一升、一降、两升、两降至三个降号的五个调上的五线谱识读。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基本能够掌握“”在六个调上的移动,学生只要知道“”的位置,就可以进行五线谱的识读。因为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五线谱上七个音之间的音位与音高关系,所以任意移动“”的位置,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进行乐谱的识读。
(二)“移动的”谱面呈现及识读策略
1.教科书中“移动的”的谱面呈现
(1)第一、二册的谱面呈现:乐谱上没有任何标注。
例7 《动物说话》
(2) 第三册的谱面呈现: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
例8 《乃哟乃》
(3) 第四册的谱面呈现: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前四小节乐谱上标注唱名首字母。
例9 《音乐小屋》
(3)第五册至第八册: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前两小节乐谱上标注唱名首字母。
例10 《我是少年阿凡提》
(4)第九册至第十二册: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乐谱第一个音上标注唱名首字母。
例11 《莉花》
2.“移动的”谱面呈现所体现的乐谱识读策略
综观“京版”教科书,谱面呈现与以往的五线谱版音乐教科书不同,首先一至六年级所有乐谱均为原调呈现,第二乐谱上会标注“”的位置。
总结以上的“移动的”谱面呈现方式:一年级演唱曲目的乐谱是原谱呈现,没有任何特殊标注;二年级演唱曲目第三册开始乐谱前面呈现“”的位置,第四册乐谱上呈现“”的位置,并且标注唱名首字母,标注的长度为四小节;三、四年级演唱曲目乐谱前面呈现“”的位置,乐谱前两小节标注唱名首字母;五、六年级演唱曲目乐谱前面呈现“”的位置,乐谱第一个音标注唱名首字母。
以上乐谱呈现的变化与学生识读乐谱的程度密切相关。一年级没涉及识谱,所以谱面上没有呈现任何标记;二年级之后开始进入“移动的”的五线谱识读,第三册开始标注“”的位置,第四册开始在乐谱的前四小节标注唱名首字母;然后到三年级乐谱的前两个小节标注首字母;直至五、六年级乐谱的第一个音的首字母标注。这样的呈现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识读乐谱规律的,即从不识谱(不呈现唱名首字母)到初识乐谱加辅助(标注四小节唱名首字母)再到识读乐谱逐渐减少辅助(两小节乃至一个音标注唱名首字母)。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芭蕾 基训课 点线结合 音乐
作为一名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笔者发现学习舞蹈的学生跟其他孩子相比有着较好的乐感,这多半缘于环境的熏陶――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作为舞者,要让肢体语言与音乐融合,需要有较高层次的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如何把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到舞姿中,从而达到完美、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应从最基础的舞蹈基训课做起,从小培养习舞者的音乐修养。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指导学生用心灵聆听音乐,然后用舞蹈动作再现音乐。
芭蕾舞基训是一门十分科学的形体训练,它在一系列长期的形体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肌肉形态。如果我们把上述的“脚尖”等几个身体的末梢看成一个“点”,那么通过这个点带动肢体的运动就形成了舞蹈动作的线条。芭蕾基训正是沿用了这个点、线的结合来训练形体的。音乐中,节奏和旋律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与舞蹈中的点和线相对应:音乐中的节奏对应舞蹈动作的点,旋律则对应动作的线条。我们通过研究音乐与舞蹈点和线的对应关系,来指导学生聆听音乐,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
在基训课中,舞蹈老师对每个动作的讲解都要涉及其路线,即动作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点总是和音乐的节奏点对齐的。老师会告诉学生注意听音乐节奏,动作的点要和节拍点相吻合。以擦地这个动作为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思考脚尖(或脚跟)的运动方向,让动作的起止与音乐的节奏点相对应,这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脚底,解放大腿肌肉,将节奏准确地体现在舞蹈中,不仅统一了动作,而且通过对节奏的关注,更好辅助学生加强对舞蹈技术的掌握。这就是音乐节奏点与舞蹈动作中点的结合,而要做到这点首先需要让学生“预知”音乐,即先有内心节奏才有动作体现。要让动作的起点、终点与音乐的节奏点统一,到了节奏点动作也同时到位,不能听见音乐才开始做动作,否则就晚了。要在思想上先有准备,思维要在行为之前,这就是“预知”音乐。苏联一位著名的芭蕾舞蹈家曾经说过:“我总是在音乐前做动作,这样,动作才能与音乐很好地吻合在一起。”这就是说,要让音乐节奏与动作中的点相一致,舞蹈者做动作时就得“提前一点”。舞蹈老师总是强调“内心要先有节奏”,“要抢在节奏之前做动作”,经常说“抢一点”,就是这个道理。其次,随着学习的深入,训练学生适应复杂的节奏变化,提高他们的节奏感。音乐的节奏训练步骤与舞蹈基本训练步骤是一样的,节奏。
从简单到复杂,动作从单一到繁复。音乐的节奏训练通常是通过细分来达到更加准确的,而舞蹈动作的训练也是同样道理,低班八拍完成一次擦地,渐渐四拍完成、二拍完成……通过一次次的节奏细分,加快动作的频率,训练肢体的灵活性。因此,动作中节奏的体现越来越复杂,需要有一定的节奏感,甚至是严格的节奏训练才能达到。
节奏可以统一动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但如果一味地强调动作的点,而忽略了舞蹈动作中线条的体现,就如同没有生命力的音乐,呆板、生涩。音乐中的旋律是优美的,如同舞者曼妙的身姿。舞蹈中动作的起伏如果与音乐合拍,无疑如鱼得水、锦上添花。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节奏与点的结合,更多的是强调舞蹈者要跟上音乐步伐的话,那么这里就应该由音乐来跟随舞蹈者。首先,音乐应力求与动作同呼吸,共起伏。这里以芭蕾基训中的蹲为例:舞蹈动作中有快有慢,它们可能四拍完成一次蹲,可能两拍,甚至一拍。而这时音乐就要“迁就”动作的变化,如果四拍完成一个动作,音乐就要四拍一次呼吸。音乐中的句法应受到舞蹈动作线条的影响;其次,情绪的表达应力求统一。舞蹈中线条的起伏表达了舞蹈的情绪,这又与如何处理音乐旋律息息相关。以动作控制为例:它的动作性质比较抒情,每一组动作的组合就如音乐中的每个句子,它们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是渐进的、对比的。这时可将音乐旋律的情绪处理、强弱变化与舞蹈动作线条的表达相结合,达到节奏的统一;再次,旋律风格应与动作性质统一。芭蕾基训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不同的性质特点,如一位擦地较平稳、规整,而五位擦地就带着一点脆劲,应当说,动作是选择不同音乐风格的依据,音乐旋律应与每个动作一致。所以,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旋律的呼吸、情绪、风格,让音乐的旋律感染舞蹈者,使其线条更流畅,动作富有激情。
以上分别论述了音乐和舞蹈中的点和线,其实在实践中它们是结合在一起的。点的延续产生了线条,线条的形成必有起止,所以在舞蹈教学中突出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并将其融入动作的讲解中是很关键的。学生入学伊始,在讲解单一动作时就应强调这一点,使其形成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这也是提高学生乐感的必要手段。以刚开始学习小跳动作为例,在简单的分解动作练习中,虽然有许多的技术要点需要掌握,但提醒他们借助音乐节奏来统一动作是必不可少的。小跳的重拍在下,如果第一拍的后半拍起跳的话,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将第二拍准确地踩在脚底下。同时要求他们根据音乐欢快、弹性的旋律特征,用情绪指导动作的表现。随着教学的深入,老师对音乐要求会更加复杂,学生对音乐的表达就会更加自如、准确。因此,叫学生听音乐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让节奏点与动作吻合和如何让音乐的旋律指导动作而产生美感。
舞蹈课堂不是简单地叫学生要听音乐,而是要引导他们如何去听,如何分辨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帮助学生实现对动作的掌握。在课堂上可以尽量。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低年级 乐理教学
乐理,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知识,包括音准、节奏、节拍等,这些知识是学习声乐、器乐、音乐创作必须掌握的,因此,乐理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那么,如何将这些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轻松、有趣地传授给低年级的孩子们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自己的智慧点燃音乐教学的课堂,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获取并正确运用乐理知识,让乐理知识的学习变得充满乐趣,让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
我就在课堂上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动动小手,学会唱谱
识谱视唱是乐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学生掌握,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单纯的视唱曲谱不仅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枯燥无味,不易教学。于是我将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柯尔文手势运用到了视唱教学中,让孩子们一唱二听三运用。每节课我首先会用3-5分钟的时间带着学生用柯尔文手势唱几遍音阶,唱准音高位置,通过手势明白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的音高位置,再通过琴声聆听辨别来巩固学生心目中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用边模唱边做手势的方法在游戏竞赛中一点点进步。最后,我会在教唱曲谱的过程中找到一些简单的易于演唱的部分,通过师生间、同学间配合唱的方法,鼓励学生做着音阶手势唱准曲谱。这样一来,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总在不断进步和提高。
二、动动身体,学会乐理
《音乐课程标准》在1―2年级学段目标中这样阐述:“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低年段乐理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会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体态律动,让他们在律动中收获乐理知识,真正地感受“从动中学”的乐趣。
实践证明,在体态律动中学生们会将这些对他们而言略有难度、容易混淆的乐理知识准确地、轻松地掌握。再例如,在教授四分休止符这一音乐符号时,我会先利用多媒体带学生用意境法想象,休止符就像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红灯一样,请同学们在看到“红灯”时,拿起我们的双手并握拳,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很快就认识了这个符号,明白了它的意义。
三、小小游戏,大大智慧
在课堂上,老师若能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有所收获,一定是极好的。我就尝试用猜谜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如,在让学生认识小节线和终止线时,我先让学生模仿小火车进行律动,然后再运用多媒体出示小火车的图像,旁边附上一首谜语:音乐火车快快跑,车厢一节连一节,就像谱中线与线。从头到尾来贯穿,每首歌曲都需要。你猜这线名叫啥?那些学过乐器的学生立即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小节线!” 其他学生一听,再看车厢之间的线与线,马上对号入座,理解了乐谱中的一条条竖线原来叫做小节线。接着我在多媒体上又出示了一首谜语:姐妹两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排在队伍最后面,乐曲结束它出场。这回不需要学过乐器的学生说出来,平时有些音乐常识储备的学生也能说出:“那是终止线!”学生们拿教材中的“终止线”对照着谜语当中描绘的“姐妹”,形象的拟人手法使学生很快记住了小节线和终止线这个音乐概念。
当然,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到的音乐游戏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开启智慧,善于发现和结合,将那些难懂易忘的乐理知识与孩子们喜欢的小游戏相结合,相信他们一定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记忆深刻。
四、自编新创,轻松学习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特为孩子们开设了电子琴课程,在低年段的电子琴课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识谱问题,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五线谱和音符以及节奏等问题上,我自创了许多办法。
比如观察外形法,在学习音符时值长短和各音之间的关系时,我会首先请学生说一说全音符的形状特点,学生们的答案一般都是全音符像“皮球”、“鸡蛋”、“鸭蛋”等等。那么怎样将全音符和四分音符区别开来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我:“老师, 我知道, 全音符就是一只生鸭蛋,等到煮熟后,它就变成了实心的、有符头的四分音符了。” 只听其他同学连声附和:“对对对,煮熟了,就变成实心的了!”我忍俊不禁,这个形象的比喻使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全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在这种启发和联想下,学生一定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