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汇总5篇}

绿叶与红花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63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7分钟。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一、提高自我的思想认识。

透过此次学习,我清楚地明白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能够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能够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能够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夯实专业知识潜力。

透过此次学习,我清楚地明白了在往后的教学中注意的事项。

第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切实过好认读关,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第三,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到达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第四,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重新认识了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透过学习,明白了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潜力;随着学生学习潜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四、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目标、资料和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透过专家引领,名师对话等多种交流,提升了小学语文技能和教学水平。

透过研修,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收获理解课文,练习写作的好方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应基于学生的发展,且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多以培养学生去发现文本的内涵为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解决语文学习的难点、重点、字、词、句的训练,怎样分析阅读,怎样进行写作等。教师要尽量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透过研修,我进一步认识到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做到趣、活、实、美。趣即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用心性;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教活,情感激活;实指资料充实,目标落实;美即课堂氛围美,语文味道美,教师风格美,学生感受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努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反思和改善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五、在班级管理中,要给学生保留适当的自尊。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原因,常常达不到老师或家长的要求,甚至好奇引发一些意外事故。而处理这些事故时,就要三思而后行。经过这次培训,我发现,我以前的方法是多么的欠缺,不可行。

六、要使学生心中有爱。

此刻的孩子都如珠似宝,自然就有一种优越感,有一部分孩子从来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就要对学生培养爱心,使他们心中有爱,学会关爱他人,有团结精神,只有这样,一个班级才会有进步。

七、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对比修辞 跨文化修辞 二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68

Abstract Since it was set up in the 1960s, contrastive rhetoric (CR) has been constantly modifying and revising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extending from a purely linguistic framework to a multifaceted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social-cultural framework. The earlier contrastive rhetorical studie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written products and laid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rhetorical conven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ince 1990’s, both the research interest and focus of CR have been renewed , having shifted to the study of writing process and taken cognitive factors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Lately a new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Rhetoric (IR) has been adopted to include dynamic models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hus better encompassing the essence of CR and mak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Keywords Contrastive rhetoric; Intercultural rhetoric;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0 引言

“对比修辞”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修辞方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语篇规约和修辞模式的对比研究来启示第二语言写作实践”(王燕萍,2011)。40余年来,受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对比修辞研究不断吸收各个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思想,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修正理论框架。本文就其发展过程M行简要回顾,重点介绍其研究新动向-跨文化修辞。

1 对比修辞的发展

1966年,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obert Kaplan首次引入“对比修辞”术语,率先对母语的语篇结构和修辞方式在第二语言中的表现进行研究。Kaplan指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修辞准则,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会对第二语言写作产生干扰,其观点将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从句法层面提升到了段落语篇的层面。

进入80年代,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体系。衔接、连贯等各种语篇分析手段的使用,充实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使其研究方法更为客观。80年代初期,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对比分析是对比修辞的研究热点。在研究二语写作时更多地关注于写作成果而忽略了认、年龄、文化等因素。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对比修辞,给予其更为宽泛的定义。其研究重点开始注重语篇宏观模式的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其语料也不再仅限于学术论文,而是包含商业报告、信函及专业文献等各种体裁。进入21世纪,对比修辞研究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已发展成为集各学科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学者对其研究不再是单一的以语篇分析为主,更多地考虑认知和社会变量等因素,关注写作的交际性和文化差异。

对比修辞研究由纯语言模式转向认知和社会文化模式,对比修辞这一术语不足以涵盖这一领域。Ulla Connor 于2004年在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Beyond texts一文中,正式提出“跨文化修辞”的概念,以期更准确地揭示现阶段对比修辞理论的核心和内涵。

2 跨文化修辞

跨文化的含义为文化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跨文化修辞是对比修辞理论的新动向,涵盖多语种环境下书面及口头文本的跨文化研究,强调研究的动态模式。其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同领域中各种新的研究方式都为跨文化修辞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跨文化修辞的理论下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体裁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定量历时分析法及人种学分析法等;跨文化修辞最新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将体裁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纳入跨文化修辞研究,同时将跨文化修辞研究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跨文化修辞不再是从二分法的视角研究单纯的线性和非线性、集体和个人文化,而是各种大大小小文化的融合。语篇分析是对比修辞的基础,语篇风格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风格,而是代表其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2.1 跨文化修辞与文化

在跨文化修辞模式下,文化因素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作为跨文化修辞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Atkinson(2013)强调文化的复杂性,强调在写作和交际中重视相互关联的不同层面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学科文化、课堂文化、学生文化、青年文化等;当我们在进行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和研究时,所有这些文化层面都必须加以考虑。二语学习者在他们的英语写作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风格,也代表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文化是一个多样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文化被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信仰、行为、交流模式等。传统学者认为文化是种族的、具有民族色彩、静态的。跨文化修辞中,Connor(2001)指出文化应包含两个重要概念: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区分;跨文化交际中的协商与适应。大文化具有民族、种族及国际特色,是必要成分并且具有标准、规范的特点。小文化(如学术文化、学生文化、教室文化、青年文化等)与社会群体的行为有关,基于一种动态过程,体现在活动交流的过程中,特定的语篇就是小文化的体现。大的民族文化在教育背景下与多重的小文化交流重叠(Atkinson,2004)。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集合,可以隐喻为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它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结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跨文化交际将文化视为民族的,因此,与跨文化修辞有着自然的联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需要协商意义并且适应彼此的说话风格。

2.2 跨文化修辞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研究跨文化修辞的一个重要方法,语篇分析不是单纯的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篇,而是要考虑其背景环境。在语篇分析中,Connor从语篇和写作的社会实践层面来研究跨文化修辞。其重点参考语篇分析的三个理论:Norman 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分析模式;James Gee的D理论;Ken Hyland的学术写作理论。三个理论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理论根基不同。Fairclough研究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强调了语篇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Gee的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分析语篇,两者强调的是语篇的写作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关注口语或书面语篇。与此相对应,Hyland的理论是基于学术语篇的写作研究。与此同时,大部分学者强调了几个相关的研究方法,如体裁分析、语料库分析、多模态分析及民族志分析。

3 总结

从对比修辞到跨文化修辞的历程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修辞已超出传统修辞的理论框架,更多的考虑修辞中的文化、社会、认知等因素。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综合性的领域。这对于我们了解跨文化写作有重大影响。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动向拓宽了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和视野,对比修辞对我们研究二语写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Atkinson, D. (2004). Contrasting rhetorics / contrasting cultures: Why contrastive rhetoric needs a better conceptualization of culture.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Special Issue on Contrastive Rhetoric in EAP,3,227-289.

[2] Connor, U. (2004). 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 Beyond Text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3: 291-304.

[3] Connor, U. (2001). Intercultural Rhetoric in the Writing Classroom [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名词修饰语 排序规则 认知学

一、前言

英语句子中可以修饰名词的有形容词、名词或名词所有格、动词不定式、分词及其短语、动名词及其短语、代词、数词、介词短语等,用于说明该名词代表的事物的特征[1]。为了清楚界定某个名词代表的事物的特征,一个名词中心词可以有多个修饰成分。例如,承担此任务的形容词就可分别用于:表示人们观点、表示形状、表示年龄和时代、表示颜色、表示国籍和地区、表示材料等。多个名词修饰语同时修饰一个名词,就有修饰语排序问题。关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形容词修饰同一名词的排序,一般语法书籍都有讲解,如《朗文英语语法》描述为:品质尺寸新旧样式颜色产地过去分词,但仅限于指出应该如何排序,没有对排序规则作出解释。目前大多数语法书籍都是这样罗列语法规则的,这使英语语法的教与学都成了非常枯燥的工作:规则陈列式的讲授与囫囵吞枣式的机械记忆降低了英语语法学习的效率,使英语语法在英语习得中未能占据应有的地位。即使有人总结了排序规律,采用巧妙的方式来帮助记忆规则,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序”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前的英语语法的研究范式仍由描写性语法占据统治地位。

英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完全盲从拉丁文法、规定性语法(重视的是语言的使用规范,即只有符合该语言外壳的才是规范的英语)、描写性语法[2],研究对象从语言表象、浅、易的语言外壳逐渐推进到深层次的语言内核。描写性语法注重语言的静态的形式化描写,重视语言的共时使用规律的研究: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某一语言现象只要是符合大多数人的表达习惯,就是合理的[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认知角度来研究人类语法形式的形成过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提出了解释性语法的概念。解释性语法侧重语法现象的语义和语用分析,认为语言结构和认知过程是并存的,语言使用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与人类心理发生关系[3]。人类语言是认知的外部表现形式,人类的认知规律必然由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无论语法单位多么复杂,它都是一个“事先包装好了的组合体”,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说成是“习惯”或“自动化”,即人的认知在语言中的自动体现。语法现象就是语言使用者已经彻底掌握了的,可全凭自己的思维能运用自如的,各语言单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语言外壳结构[4]。解释性语法使探讨人类共同语法的视角从物化的语言表象转向人的认知和思维,从对语法现象的归纳总结转移到发现反映人类语言发展共同规律、制约语法现象的深层机理,从而建立起更为全面、合理的语法理论模型――以认知为基础的语法学。

人类思维和认知总的来说是相通的,人类总的认知模式是一样的,共同的认知模式决定了人类语言在语言形式上也存在共性。研究人的认知在语法中的体现,同时为语法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崭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论,对于语法的教与学意义深远[3]。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名词修饰语的排序,是把名词修饰语排序这种语法结构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起来,寻求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语法结构的合理解释。我们可以从解析人类的认知规律入手,找到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与人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运用人的认知和思维对语法现象进行解释的目的,使以往的语法规则陈列式教学升华到语法现象的解释性教学。通过解释规则,便于理解规则,更重要的是利于应用规则。

二、认知规则

人类的认知包括三个过程: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实践检验,由此构成了人类总的认知框架:人类的认知总是从实践开始,从实践中获取感性认知,然后这种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获取更多的认知。感性认知获得的是关于事物表象的、外在的一些性质的认识,能首先被人的感觉器官所认识,事物的这些外在性质经过人的理性思维、分析、综合,逐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性质,这就是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过程。认知的这三个过程受制于一个总的认知原则:定性分析应优先于定量分析[3],即人类对事物的定性分析是对事物总的、宏观的认识,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感性认识,是通过简单的、直接的对现象的观察得到的观点,认识的层次比较低,难度也小。定性分析优先于定量分析的认知原则实际上也是从现象再到本质的过程。

刘冰泉等将总的认知框架具体化,总结出十个细节化的认知规则,即人类对事物性质的认知顺序总是先简单后复杂,先低级后高级,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先外后内,先直接后间接,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先总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后具体的、特殊的[3]。其中先易后难和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是认知规则的两大代表类型,最易感知、最易理解的事物性质最先进入人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认知的规则在包括名词修饰语的排序规则在内的语法中反映出来。

三、事物性质(特征)分类及认知的顺序

事物的性质(特征)总体上可分为外在性质和内在性质。

外在性质包括:大小(长短、高矮等)、形状(样式)、颜色、新旧等。外在性质往往是通过感性认识来了解。从信息量来比较,有关事物的颜色、形状方面的信息要比有关事物的大小、新旧方面的信息要多得多;从认知的难易程度来比较,认知事物的大小、新旧、形状、颜色的难度依次增加。

内在性质包括:质地(材质)、产地、用途等。质地(材质)有时可以通过感知(看、摸)就可以了解,有时需要查询才能了解;而产地等内在性质则必须经过人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高度,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用途这一内在性质则属于实践检验阶段。

名词修饰语排序的语法规则,往往符合先外后内、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和先易后难这几个认知规则。

四、名词修饰语排序语法规则的认知学分析

本文引用例句主要来自《大学英语语法――讲座与测试》)[5],后文不再一一注明。

1.大小+形状

a small round table

smallround体现的是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同样是桌子的外在性质,判断一张桌子的大小比判断它的形状要容易得多,同时也体现了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的认知规律。

2.大小(长短、高低、形状)+颜色;年龄(新旧)+颜色

a tall white building

a new pink blouse

tallwhite和newpink的排列顺序体现的是从信息量少到信息量大的认知规律,有关事物的颜色方面的信息要比有关事物的高矮、新旧方面的信息要多得多。

3.多个同类名词修饰语――读音短的在前,读音长的在后

a red,blue,and white flag

the shy evasive untrustworthy smile

这两个例子中,修饰中心名词的几个修饰语是属于对事物同一类型性质进行界定的形容词,从形式上看,redbluewhite和shyevasiveuntrustworthy的排列顺序是,同类形容词――读音短的在前,读音长的在后,体现的则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认知过程:这些单词的拼写和拼读的难易程度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省力到不省力。这些形容词往往属于同一类,例如red,blue,white同属于表示颜色的形容词,shy,evasive,untrustworthy同属于表示特性的形容词。

4.大小、形状、年龄、颜色+国籍(地区、出处)

a beautiful large green Chinese carpet

beautiful属于定性分析,beautifullargegreenChinese的顺序首先体现了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的认知原则,即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宏观在先的原则;如前所述,largegreen的排列顺序体现的是信息量少到信息量大的认知规律;Chinese这一从属关系则需要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因为地毯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必须经过人的认真的询问才能知道。

5.定性+材料(物质)形容词或名词

a useful oblong tin box

useful属于定性分析,因为一个事物是否有用,是不能用数字来表达的;oblong是表示形状的名词,应该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usefuloblong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的原则;tin是表示材质的名词,从useful到oblong再到tin的排列顺序体现了人的另一认知规则,即从事物的外在性质到内在性质的认知。

6.其它词+用途、类别形容词、名词或现在分词

a plastic garden chair

plasticgarden的排序体现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过程,椅子是不是由塑料做的,可以通过肉眼或经过触摸就可以知道,而椅子是不是一把花园椅(用途),则要通过人的综合分析(如:研究它的形状)或是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的。

7.其它词+用作形容词的名词

the clear blue morning sky

clear属于定性范畴,clearblue的排列体现了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的认知原则;blue,morning同属于定量分析,但判定一个物体的颜色要比判定时间容易得多,所以bluemorning的排序体现了认知由易而难的过程。

8.其它词、国籍(出处)+颜色等

the delicious French red wine

delicious属于定性分析,所以定性分析必须优先,体现了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宏观在先的原则;French这一从属关系则需要人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red wine则属于事物的内在本质,该酒的种类是红酒,不是白酒,也不是红色的酒。

9.出处+过去分词

a Chinese made coat

Chinesemade的排列体现的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10.现在分词+出处

a fast-running Chinese sports car

fast-runningChinesesports的排序体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到实践检验的认知过程。fast-running属于感性认知,人们可以通过视觉能感觉得到的;Chinese这一从属关系需要人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sports(是指车的最终用途)属于实践阶段,这也是认知的最后的一个阶段。

11.动名词紧放在名词之前

audio-visual teaching aids

audio-visualteaching的排序体现了从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到具体的、特殊的认知过程。audio-visual属于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认知,属于定性分析,teaching指的是辅助设备的最终用途,属于实践检验阶段的问题。

五、结语

英语名词修饰语的排序规则在语法书籍里,它只是一个结果,发掘这个结果的过程被抽去了,但它仍然可以反映制约产生的是此结果而非彼结果的内在规律,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名词修饰语排序规则,就是重现发掘过程,这个重现过程有助于理解仅以结果形式出现的语法规则。我们对英语名词修饰语排序规则进行了认知学分析,排序规则是符合认知规则的,可以用认知规则很好地解释英语名词修饰语排序规则的语法现象,对语法教与学的实践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北京工业学院外语教研室编.科技英语基础语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284-287.

[2]黄和斌.英语语法的宏观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96-103.

[3]刘冰泉,况新华等.英语名词短语形容词修饰语排序的认知学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11-13.

[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07.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管理共同体的构建

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个务实、有责任感、懂培训的管理团队,这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对各级教师远程培训而言,这个管理团队,在市级层次就是由市级总管理员、市级各学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由市级学科专家组成的辅导员团队;在县级,就是由各区县培训机构和遴选的区县各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区县学科辅导老师组成的辅导老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学校,则是由学校管理团队组成的校点班主任,骨干教师担任的学校辅导员。这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对进行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网络上,他们适时地进行组织管理,网上交流,网上学科专业引导,网上答疑。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电话联系、QQ交谈以及论坛交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培训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与老师们形成了一个网络虚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结,就是以共同完成远程培训任务为共同目标。网络团体构建成的管理共同体,需要在实际团体中进行远程培训管理探索,总结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建议,会商未来远程培训管理有效途径,结成实体的培训管理共同体。以四川省乐山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例,2010年9月乐山市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启动了乐山市第一批乐山学科远程培训,培训项目为全市3693名中小学老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科培训;同年11月,乐山市参与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几个小学科的培训项目,这几个培训学科依托的网络平台有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教师研修网;2011年4月,乐山市启动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这次也是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的全市4212名教师的学科远程培训。这样大规模数量教师参与远程培训,不仅需要网上的虚拟团队适时的管理,还需要管理团队从网上落实到网下到位,进行问题研究和策略探索。在这几个培训项目开展期间,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学科培训中期专门召开了各学科辅导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远程培训的有效性,以及学科辅导专家在远程培训中所要担当的重要角色;在培训后期,召开了县级培训机构项目负责人研讨会,分析全市学科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国培结束后,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参与国培计划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召开国培研讨会,总结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益和不足之处。从网上的交流,落实到现实团队中的共同研讨,形成一个经验丰富,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团队,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所必须具备的首要要素。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提供资源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他们登录进入平台学习的第一天开始,来自不同区域的教师们就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虚拟的教师网络共同学习体。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针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平台提供的相应板块里相互交流。这些交流形式包括论坛发帖、研修日志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的撰写,作业和总结的提交。通过这些方式的交流,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老师们形成了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奉献和分享这个共同体成员在远程培训中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智慧。但这个共同体所共享的平台毕竟是虚拟的,老师们需要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现实的教学教研中展示、交流、分享远程培训所获所得。这就是远程培训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安徽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所提倡的现场研习,就是远程培训在现实教研中的实践运用,也是参训教师们的虚拟共同体走向现实教研共同体的一个范例。这种现实的教研共同体,可以由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也可以由不同区域的教师培训中心和当地的教研机构共同组织发起,共同营造远程培训现场研修的气氛。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2010年的国培过程中以小学英语学科作为了一个试验范例,在此次现场教研的活动中,师训中心选取了一个县级区域的一所小学作为教师培训现实共同体研修的场域,让本区域参加国培的小学英语教师,现场做了一个新方法新课堂的展示,将网络上所习得的理论,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远程培训实效性的探索。2011年6月中旬,乐山市师训中心又选取了另一个县级区域,做了小学数学现场研习会。组织发起者是乐山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兼2011乐山市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小学数学辅导专家。这次现场研习会参加的人数和内容的丰富,都超过了2010年国培小学英语的现场研习会。这次现场研习会,更好地把网络虚拟的管理团队、辅导团队以及参训教师团队联系在了一起,让这些不同的虚拟团队走进现实,形成了远程培训的现实共同体,其间交流了经验,展示了远程培训所得成果和经验。2011年11月,乐山市师训中心利用“国培计划”继续教育网“国家专家到我身边”初中语文远程视频答疑会在乐山召开的契机,组织了两个区县近100名正在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远程培训的老师们参加了现场答疑会。这样的现场答疑会,让专家从线上走到线下,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同时也让老师之间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共同交流,起到了网络交流到现场研修的良好效果。这样的现场交流和答疑,深得很少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们的好评,加强了老师们参与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高中语文 选修课教学 方法 策略

增设选修课,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我校高中语文选修课巧借教材,移花接木,内容包含着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高中语文选修课以最佳的教学方式,将其开设的宗旨充分体现,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深入探索,通过“出彩”的方法和策略,在选修课的上求“活”求“实”上下工夫,力争上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师生角色巧移位

选修课的教学,就是要从以往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中摆脱出来,告别教师在讲台上宣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倾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个性与天赋寻找一个合适的生长平台。我们看选修课“修”字的选择,应该是把学生自主“修学”作为落脚点。作为选修课的一种,高中语文在把学生自主研修”与“个性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促进作用”而非“传递作用”做了充分的强调。阅读的主体只能是学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依靠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是不可能与选修课的设计初衷相吻合的。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是教师与学生主宾移位,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悉心引导,使他们的阅读能够主动、专心、潜心地阅读,并且能够个性化地充满兴致地阅读。

对教师来说,其充当的角色就应当为学生把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营造出来,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性、创造性给予充分地尊重,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多元和批判地阅读,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勇敢地提出来,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将问题有效地解决。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出光彩,让学生主导课堂,让学生拥有一个自己的平台,自由施展。

二、课堂设计――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把握的关键。可以把一个教学模块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同时也可以某一个主题组为核心组成教学专题。比如,《明清小说欣赏》,就是通过主题组成单元,也就是教学专题。教学专题有着整体性特点,围绕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就能够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当教师在进行《明清小说欣赏》中《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之前,可以先对授课对象学生简单调查一下,看看有多少学生阅读过《红楼梦》原著,有多少学生观看过《红楼梦》影视剧,若学生因为过多专注学习而忽略了这些,就有必要有针对性地重新组合上课的讲授内容。教师应以8个专题细化《红楼梦》,这些专题可以围绕这样几个问题组合,如“红楼人物你最喜欢”“哪几首红楼梦诗词是你最喜欢的”“关于《红楼梦》后人是如何评价的”,等等,由此可以调动起所授课班级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在讲授《情真意切释猜嫌》过程中,就应抓住题目这个点,通过切入把“‘谁’情真意切释‘谁’的猜嫌”这个点,也就因此可把黛玉“猜嫌”的具体内容和宝钗释去“猜嫌”的方法巧妙串起来,接着顺水推舟对黛玉宝钗二人的性格特点分析出来。

因此,教学设计的点面结合不仅能让学生的整体欣赏作品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学生因此也能够对细节关注,借助于细节深层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三、合作探究――生动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对选修课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生动课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精心把合作探究话题设计出来,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旦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就会有惊人的能力爆发出来。我们还以《红楼梦》的专题教学作为例子,分别由8个小组负责8个专题,可给予两个星期的这样准备时间,然后安排好集中展示的课时。布置下学习任务后,让各小组竞争,其组员协作分工,爱好朗诵的学生就可以为全班示范朗诵文中诗词做准备;爱好资料收集的,可以对有关《红楼梦》的视频或文字集中收集;擅长电脑制作的就进行课件制作;字写得好的就负责板书等。以此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能有所负责的工作进行忙碌,课堂会因此活跃起来。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让选修课堂不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班级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会得到凝聚。

四、感悟体验――体现主体

高中语文新课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格外重视,强调对学生的话语权和学生的个体体验要充分尊重。若开展《红楼梦》讲座之后,可能有女学生认为宝玉属于多情但不滥情的个性,值得珍惜。对此,语文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进行批评打击,可以借此机会,在学生中提倡和鼓励大胆感悟和精心体验的精神。再比如,在对《人物传记选读》中《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文学习过程中,可能大多数学生对杜甫在飘零生活中依然心系祖国安危的精神充满敬仰,但也可能有个别学生认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是在飘泊生活中所写,其中不乏存在一种穷酸凄苦气在其中,反映的是那个时代小文人的悲哀情调,也能够找出大量杜甫诗歌来佐证,这样的感悟有一定独特性,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和尊重,不能轻易打击。

五、讲究方法――归纳总结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欣赏和研究某一类文体的方法及时教给学生,由于文体不同赏析方法各异,也存在不同的赏析侧重点。需要教师随时带领学生把不同文体的赏析方法归纳总结出来。比如,选修《明清小说欣赏》部分,教师应带领学生,边进行文本研习,边每个单元的单元话题内容;边对小说多义复杂的主题探究,边探究人物形象分析,等等。小说阅读的方法技巧对进行全方位总结,由此通过系统归纳训练之后,再进行小说阅读。学生就能运用相关方法,由此不仅能促进学生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成绩提高,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六、切合实际――因能发展

开设的选修课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实际相吻合,对学生的学生个体接受能力给予充分考虑,与学情需要相符合,由于学生个体不同,差异肯定在其知识面、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可能存在,这就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实现因能发展。比如,当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之时,面对名著《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可能存在男生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和女生喜欢阅读《红楼梦》的情况,教师就应对学生的性别差异给予适当照顾,以便提出相应的阅读标准。不仅如此,对于语文高素养的学生,可对其比较深层次赏析名著进行引导,而对语文素养欠佳的学生,只要求有大概认识均可。

综上,虽然我们所面对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法有着很多困难,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勇于探究精神。伴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逐步深入,需要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总结出能够“出彩”的方式和方法,并不断获得完善。只要做好这些工作,高中语文教育的明天肯定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郑国民,尹逊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语文建设,2005,(5).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