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52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沟通;沟通能力培养;应电专业人才培养;电子行业沟通技能
所谓职业沟通能力是指在从事相关职业活动过程中,为达成职业工作目标而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它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的都是未来从事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维护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些未来的电子产品工程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将要面对不同的工作伙伴和客户群体,需要执行不同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推广。因此,对他们来说,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展、取得事业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在校学生职业沟通能力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在职业沟通能力方面普遍欠缺,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口说不了,特别是在涉及有关专业问题时表现得尤其突出。有些学生私下里侃侃而谈,但真让他对某个专业问题谈谈认识,或者对某个硬件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时,往往是吞吞吐吐、含糊其辞。还有些学生明明实际动手能力很强,毕业设计时的方案、实物做得非常好,但到了毕业答辩需要表述时,往往语焉不详、不得要领,没能让答辩教师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有甚者,在毕业应聘面对面试官提出的“请你谈谈这三年你学到了什么”这一类问题时,表现得一脸茫然。
2.提笔写不了,特别是在撰写技术文档时问题尤其明显。作为电子行业的未来从业人员,撰写技术文档是一个基本素养的体现。近几年通过教学练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很多教师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增加了技术文档撰写的训练环节,但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很多是想不到、写不出,有些是想到了、写不出。语言总是干巴巴,专业术语基本不会,内容的安排总是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行文格式也会弄错。这样的问题到了毕业设计阶段时暴露得更为突出。
3.不注重沟通时的礼仪。有些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就专业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时,往往不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甚至有时还会缺乏良好的态度、情绪。
二、未来所需的职业沟通能力
作为一个未来的电子产品工程师,在今后工作中总会碰到形形的人和事,如何与人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不同的问题与困难,最终达到所需实现的工作目标,是这些未来工程师们目前亟须掌握的基本职业能力。下面以一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过程为例,探讨一个电子产品工程师可能会面临的职业沟通问题。首先是在电子产品的规划阶段。不论这个产品是委托开发还是立项开发,都需要先跟客户交流,了解客户和市场需求;然后和工作伙伴一起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调研,形成方案报告;最后将整体方案向技术主管和相关专家汇报,通过交流、论证以取得方案评审通过。其次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要完成系统方案设计,硬件、软件设计、调试,以及样机的组装、测试等大量工作,因此作为开发小组中的关键成员,只有与其他小组成员通力协作,及时沟通、协调,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保证整个项目顺利开展、有序前进。如果是作为小组负责人,还需做好与其他部门如器材供应部门、生产测试部门的协调工作,在产品开发完成后做好开发总结报告。最后是在产品的试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研发部门的电子工程师需要和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做好技术交接,帮助生产部门理解、消化、吸收相关技术要点,做好技术指导。对在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要认真分析与研究,以便进一步改进、修正、优化相关技术文档。需要说明的是,沟通方式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其中后者是指通过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方式。由于这一方式跟对话主体、对话时的环境及语境有很大关系,因此表格1中未做具体描述。
三、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一个电子产品工程师来说,一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全方位的职业沟通的过程,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对一个资深的电子工程师来说,不仅要掌握多种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技能,同时也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能,这样才能使沟通更为及时、高效,才能有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职业要求,对高职院校应电专业学生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口头沟通技能,主要是能熟练运用专业术语来口头描述一个专业事件,要求表述完整、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用词精炼。二是书面沟通技能,要熟悉未来专业工作中可能会涉及的各类技术文档书写,要求格式规范、文笔通畅、结构完整、观点明晰、逻辑严谨。三是注重沟通礼仪。通过对沟通礼仪的培训,熟练应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位置距离等非语言沟通技能,快速拉近沟通双方距离,使语言沟通表达得更加准确、有力、生动、具体。对上述沟通能力的培养通常采取课堂教学,通过专业性的显性课程和渗透性的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前者可设置诸如职业沟通、科技写作、沟通礼仪等针对性课程,而后者则把相关沟通技能的培训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目前我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设置了若干用于职业沟通能力训练的教学环节,如工作小组成立、设计方案讨论、团队分工协作、技术文档撰写、工作汇报与总结等。这一系列训练环节不光体现在一门专业课程中,而是贯穿到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且这种内嵌式、渗透性的训练模式相对于通用课程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口头专业表达、技术文档书写、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沟通礼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今后开展全面、系统的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洪明,许湘岳.职业沟通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小语种 现状 对策
随着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渗透到了各行各业。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等各个因素的综合体现。一个国家要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窗口。语言又是开启这道“门”,打开这扇“窗”最便利的钥匙。中国和日本、德国、法国是长期贸易合作伙伴,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日、德、法小语种人才。可是一方面是:各大涉外企业总在为招不到理想的人才而苦恼另一方面又是:“大量的日、德、法专业的毕业生正在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
一、何为小语种
在我国,广义上将英语以外的语种称之为“小语种”或非通用语种。泛指日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政府通用语种。“小语种”里日、德、法三个专业,是仅次于英语的三大外语类专业,也是目前面临最大挑战的小语种专业。
二、高校小语种专业的开设现状(以日、德、法三个专业为例)
在小语种专业里,日语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含各类二级院校及高职在内,共有418所院校开设了日语专业。每年的毕业生高达近23000人,而毕业生仅对于日本工作(仅有日本使用日语)。
德语是德国、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也是瑞士、比利时、卢森堡的官方语言之一。全国有70多所大学开设了德语专业,每一年的毕业生接近15000万人(除德国外只有3个国家使用德语)。
法语是小语种专业里仅次于日语的大语种。法语也是使用国家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语种。目前,讲法语的人42%生活在欧洲,39%在非洲。全球讲法语人数超过两亿,学习法语的人数也明显增加,已接近11000万人。
三、小语种专业的现状(以日、德、法三个专业为例)
1.近十年,小语种日、德、法三个专业的学生数量,过分饱和,超出了市场需求。在小语种专业里,日、德、法三个语种已经不能称其为“小语种”了。在英语广为普及的今天,它们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每年的毕业生高达近55000人,而毕业生又因为专业知识不过硬,基础文化素养欠缺等因素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2.目前高校小语种专业面临生源不足,教师处境“尴尬”的局面(以应用日语专业为例)。2012年自争端等各种问题,使中日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时期”。受“安倍经济学”、仇日情绪、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从而导致选择学习日语专业的学生人数剧减。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生源,普遍底子薄,理解能力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拒绝“高、大、上”。
4.过分注重专业语言的学习,忽略“专门”语言的学习。语言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单纯的语言学习,使得很多外语类的学生都面临着专业知识不扎实,“专门语言”缺失,技术、技能缺乏的尴尬局面。
四、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对策
1.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应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符合国务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溅射规划(2014-2024年)精神,符合中国战略实施发展的需求。
2.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应体现在实际综合技能的水平上,而不是单纯的体现在语言应用的能力上。其人才的培养应服务于定位的水平,要结合市场的需求从社会服务、技术应用,学习深造三个维度,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才是“小语种专业”发展的根本。
3.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各大高校的自身优势,培养出更多的“特色”人才,“专门”人才。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联合校企合作办学,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双兼职”师资队伍的整合,通过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使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为社会更多地,培育出更具特色、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目标。
4.通过探索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提高就业率,并促进小语种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5.延长学制,最好从初中开设小语种专业,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请进来”。加强母语的学习,使汉语“走出去”,鼓励继续深造,扩充高端复合型、涉外翻译人才的队伍。
五、结论
我们一定要全面看待问题,在面对小语种“热”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找出高校小语种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为我国新型战略经济的实施,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的涉外翻译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沈骑.小语种,冷热之间[N].光明日报,2014,12,015.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当前,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可用“缺失”一词来形容。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课程大多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也很少得到关于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培训或指导。根据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因认识不深或偏见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忽视
“语文”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语文都是学生的主要课程。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何二元在对比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生存条件时曾谈到,“中小学语文课时多,跨度大。按吕叔湘先生的统计,是‘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如今12年学制,加上无止无休的补课,有人统计,语文课教学可能已达5000课时。教学时间很多。”[1]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院校主管教学的领导都想当然的以为,中国的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结束后已经具备了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再继续语文课程的学习。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并且远远不够,高职院校尤其如此。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二)因课时紧张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放弃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与就业、与工作紧密相连的。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均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制的学生有两年时间在校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并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第三年直接在企业参加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或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学校也更重视专业课的开展,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课时。相比之下,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并且在短期内无法产生明显效益的语文课程只好让位于专业课了。
建筑业是一个以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等等。因此,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建筑技术和管理人才”。[2]培养学生高级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建筑类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安排的专业课课程有: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设备、建筑CAD等等,基础课有高等数学、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英语听力,大学英语与英语听力,开课时间为两学期,其它基础课程为一学期。显然,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放弃了语文教育的开展。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语文教育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呈现为“缺失”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实际上,开展语文教育对于建筑教育、建筑行业及学生本身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
建筑业的产品如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从深层次上讲,它们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比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世贸大厦等等。中国的建筑能否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建筑业能否在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站稳脚跟,这不仅与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与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密不可分。而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均与从业人员的语文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具体而言,一线技术工作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对技术的传承、进步和革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工程建设结束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本项工程建设成就和突破、失误和不足及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他们如果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就可以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交流总结,活跃思维不断深化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同时,较高的人文素养也可以使他们从更高的层次或更文明的角度来处理和解决建筑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因此,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职业能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广大从事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
建筑类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建筑工地担任建筑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岗位。根据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现场从事第一线管理、技术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不仅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效益等有很大影响,并且对我国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语言能力并不能够使用人单位满意。
湖南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李祥贵老师负责的《高职院校语文应用能力测试机制研究》课题组对2009年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只有16.5%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好或较好”,76.1%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7.4%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在书面表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多到少依次为:(1)不够简洁;(2)主题不够明确;(3)意思表达不够清晰;(4)欠条理,出现病句、错别字。对于口头表达能力,26.1%的企业“普遍好或较好”,72.7%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1.2%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3]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很不满意。
这种情况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同样存在。因此,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毕业生。
(三)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每一位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或工作之初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做一个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建设领域大多从事现场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工作,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在取得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后,从事更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工作。如果他们在语言能力、总结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没有一定的功底,那么,以后的人生职业规划和发展中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对策:开展“建筑语文+实用写作”的语文教育
既然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而且必需,那么在当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语文教育呢?笔者尝试采用“建筑语文+实用写作”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将语文与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达到既兼顾专业又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语文职业能力的目的。
具体而言,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思想上应服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属性要求,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良好语文职业能力的土木专业毕业生而服务。在课时安排上也应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以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宜,课时不必过多,50-60个课时即可。在教材选择上,选用自编教材——《高职建筑语文》。该教材也严格遵循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由“建筑语文”和“实用写作”两个部分组成。
“建筑语文”部分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所选篇目的学习或阅读,使学生了解建筑文化,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喜爱,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职业责任感、进取心和自信心。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按照学生对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原则,分为“著名建筑”、“建筑与大师”、“建筑与文化”、“建筑与革新”“建筑与古代文学”等五个主题单元。在“著名建筑”单元里,主要介绍赵州桥、万里长城、故宫、都江堰、苏州古典园林等中国建筑,使学生对中国的一些伟大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建筑与大师”单元进一步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茅以升、詹天佑的动人事迹,讲述他们与建筑之间的故事。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不同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念,建筑业的发展同样可以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在“建筑与文化”单元里,主要选取以北京、上海等地的民居及建筑为内容的文章,比如《胡同文化》、《上海的民居最风情》及上海外滩建筑群等。在“建筑与革新”单元里,主要介绍一些现代城市象征,比如上海东方明珠塔、陆家嘴金融中心、世博建筑群等等,体验建筑给上海这个城市注入的新鲜血液与活力。最后一个单元“建筑与古代文学”,选取《滕王阁序》、《登鹳雀楼》、《岳阳楼记》、《黄鹤楼》等诗词,让学生体验建筑诗情画意的另外一面,和作者一起感受亭台楼阁带给心灵的独特情思。
“实用写作”部分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紧密联系具体的土木工程岗位实践,为培养学生一定的土木工程职业能力服务。当前的应用文写作在内容编写上有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局限,因此,笔者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岗位选择教学内容。具体包括招投标书、合同、总结报告、招聘启事、论文写作五个方面。在每一部分分为情景案例、知识介绍和实训三个环节。比如引入一些由于不会写应用文或不知道规范要求而引起的工程纠纷案例、合同,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另外可与建筑现场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现场建筑施工特点,写出各项技能操作要领,或者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现代建筑,写说明文或观后感或用媒体展示。在参观实训中进行写作练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语文职业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筑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及专业发展需要,适时地开展语文教育。
注释:
[1]何二元,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
[2]王廷杰.关于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商情.2012,(41)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1教学现状
1.1教师现状
1)教师自身素质
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两种困境:第一是英语基础很好,却由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专业知识的更新跟不上;另一类专业知识精通,英语知识又有些许欠缺,从而影响专业知识更新速度。
2)教师教学方法
在通信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学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还是一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知识,轻技能,以老师以语言知识讲解为主。教师大多根据课本进行语言点的讲解,然后逐句翻译。这种宣讲式的教授方法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主动性被压抑。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记忆专业词汇、掌握句型的翻译方法及语法特点等内容,缺乏实际的阅读应用能力。这种形式的学习,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可能出现的实际需求。
1.2学情分析
首先,作为第二语言出现的英语学习,本身就是让很多学生头痛的事。相当多的学生在开始通信英语课程学习时,英语基础本来就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后,更是一下子面临许多的专业技术生词,加上专业知识课程又没有学习完毕,专业上也有理解问题。因此,很多学生在通信英语课程学习时缺乏自信心和积极性。其次学生在开始通信专业英语学习之前,已经完成了至少7年以上的基础英语学习,已经形成了以语言知识学习为目的的阅读习惯,即在阅读别注重词汇记识和语法的分析而忽视了对文章信息内容的掌握。因此,学生往往是在阅读中看懂了句子,阅读后对所读内容仍是不知所云。优势:1)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一定的通信知识。2)好奇心强,乐于实践探索。3)表现欲望较强。不足:1)学习信心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2)领悟能力相对较差。3)面对枯燥的通信英语教学内容和纯讲授模式课堂的学习热情不高。
1.3教材使用
我院所使用的教材是由本院教师自己编写主编,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经修改后又重新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信英语》。此书既包括脉冲编码调制、帧格式、EWSD及下一代网等通信基本理论介绍,又包含了4G网络等新技术内容。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内容的更新,需要更完善的教材出现。
2教学改革
2.1教师方面
2.1.1师资保障措施
1)根据通信英语课程建设需要有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2)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包括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通过相互听课、跟班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通过兼职和寒暑假深入通信企业考察、调研等措施,提高通信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体措施如下:(1)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通信企业生产第一线顶岗培训,了解通信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为我们日后编写通信专业英语教材留下第一手资料。(2)制定优惠政策,由学院划拨专款作为教师培训费用,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的最新通信技术的培训及学术交流或参观考察。(3)聘请校外专家、通信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4)与兄弟院校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师兼课制度,实现通信教育资源共享。(5)鼓励教师自学现代通信新技术,改善教育手段,提升教学水平。(6)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通信技术方面的科研活动,教研结合,以研促教。(7)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有关通信英语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教学方法改革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阅读内容形象化,突出通信英语所表达的信息画面,将阅读技巧和专业英语的特点,由思维中抽象的概念变成可直接读取的形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又能转变学生已有的阅读习惯,真正达到本课程开设的目标。2)模拟情景法在模拟的情景中真切、准确地认知本行业,感受该行业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应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一起,让他们体会到英语的学习是很实用的,不再是空洞的、不实用的知识,比如日常的电信前台服务中如何用英语表达感谢,如何用英语表达请求、建议、歉意、如何描述实物,如何购买手机等。3)自主学习法专业英语阅读技巧是一种阅读能力,而能力的形成,绝不是听听课就能做到,必须有相当的时间和数量的操演才能形成。教师在阅读技巧介绍和演示完毕后,安排相应的单元内容,让学生对已学习的技巧进行实际的操演,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方法,更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4)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这实际上也是未来工作中,人们可能采取的一种工作形式。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共同讨论和消化新知识,一个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平台,一个相互监督少犯错误的平台,一个培养团队精神的平台。这个平台,对降低中、差学生的学习难度,突出全体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5)翻转课堂教学法积极倡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事先浏览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然后浏览整篇课文。带着问题去听课,了解通信英语当中一些词的用法和日常英语的用法差异,课堂上则专门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通信英语阅读技巧的训练。总之,就是以学生能力形成为课程目的,以学生为课堂参与主体,教师为课堂的调动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机动地调节教学进度与内容。教与学都以用为目的。让学生从学自然地过渡到用,通过用又可巩固学的内容,最终形成企业岗位所需的能力。
2.2学生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理解电信交换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各种通信技术的特点;掌握智能业务的操作方法;掌握通信终端的维修,理解电信交换设备操作规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备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设备维护能力;培养学生数据交换设备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智能业务数据管理能力;培养学生通信维修能力;培养学生电信业务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3)技能目标:专业词汇:认知词汇1000个,熟练掌握其中500个词及其最常用的搭配和短语,熟记通信英语中的专业术语缩写,并能在实际运用中正确使用这些词汇。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阅读理解通信类专业文章,技术资料和屏幕语言。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200个词汇。翻译技巧:能根据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所提出的翻译基本原则“:信、达、雅”和通信的专业术语把文章翻译通顺并易于理解。能够运用翻译的一些基本技能,如正反译、分译、合译、和被动句的翻译等方法在半小时之内将与课文难度相近的150~200字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或将两百字左右的汉语短文译成英语。4)素质目标:具有善于动脑、积极主动的自学能力,具有优秀的应用创新和竞争能力,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善于沟通、有强烈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
2.3教材方面
《通信英语》教材是教学教师演示和学生操演的蓝本。好的教材可以在帮助学生形成通信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掌握到企业实时运用的技术和设备。让学生能做到无缝上岗。1)做好教材的选取工作做到国家级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这些教材较应更贴近企业实际技术运用情况,尽量收入最新运用的技术和最常用的技术语言。笔者认为由张筱华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的《通信英语》是一本好教材,再辅之以本院自编的《通信英语》,于学生对材料内容中的专业词汇、语法特点及翻译技巧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从以往的学英语过渡到用英语是会有帮助的。2)做好辅助教材的收集工作无论多么精心编写的教材,其内容的更新永远是赶不上通信行业的技术更新,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更新的。因此,应时刻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将企业实时运用的技术和设备的相关资料收集过来,作为通信英语教学的辅助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与时俱进。
3结束语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驾取教学艺术的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及智力活动方式的总称.近年来高师院校忽视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毕业生表现出对基袖教育的不适应.因此,加大职业技能训练力度成为高师院校的共同任务.大庆师范学院探索职业技能课外训练课堂化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师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特殊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驾驭教育教学艺术的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及智力活动方式的总称。优秀教师多始于“术而强”而后达于“学而高”。对于教师教育而言,术用比学道更基础更必要。“术”指的就是教师职业技能。然而,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教学软、硬件条件不足及教师投人教学精力不够,加之扩招学生学习基础差、习惯不好和自觉性不高,弱化了学生技能训练。部分师范院校片面追求办学综合性,淡化了教师教育,没有严格的专业化技能训练,只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象征性刘邓付加少量教师技能训练,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训练,导致理论与实澎动兑节的现象十分突出。
大庆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院校。多年来承担着大庆油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任务。虽然已形成教师教育的模式,但面对新形势也凸显出不适应性。如何改革和创新教师教育,做精、做强教师教育是亚徐破解的难题。
一、探索:以成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为平台,整合、优化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充分发挥省级精品课程——‘‘英语教学法”的示范作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高师英语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和“构建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支撑作用,校级教学团队——“英语教师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辐射作用,校级网络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网络课程”的辅助作用,以及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以提高英语教师素质为目标,采取职业技能课外训练课堂化的运行模式,将教师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解、细化,优化课堂理论教学、课外专业技能、职业技能以及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创新训练模式,建立起集职前职业技能训练、评价,职后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于一体的职业技育即训练架构。中心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活动、多维的学习空间、开放的组织系统,使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系统,并以此为纽带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架构。有了这个架构,训练活动的开展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做到相辅相成,多而不乱,发挥出集聚的效能,避免了以往零散、随意的技能训练方式。
二、实践: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系统构建特色化育人模式
教师职业技能是一门技术化的艺术。这门艺术仅靠教师个人的悟性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仅靠课上有限的教学和课下分散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面、系统的训练作为必要补充。束定芳提出新的外语课堂模式描述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1.语言学习=课堂学习+课外学习。2.课堂教学二为课外学习作准备。3.课外学习=促进课堂学习。这样,就把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谁能够在使用外语的环境(第二课堂)上下工夫,谁就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刻币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重要渠道。
中心立足于扎实基础、强化技能、学以致用、厚积薄发,着眼于一条主线一一提高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两个面向一骊团向学生个人需求,面向基础教育英语师资需求;正确处理三个关系—课堂学习与课后训练的关系,集中辅导与自主训练的关系,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的关系;做到四个融为一体一一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融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为一体,融专业教学与基础教育需要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坚持五项原则一一侧全程性、实用性、实践性、层级性和可持续性。
(一)分解任务,实戏导学,训练内容系统规范化
合格的教师是在实践教学环境中训练出来的。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实质性训练是许多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主要原因。根据师范生培养目标及未来工作的特点和需要,按照技能教学规律和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能力素质,中心将各项技能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板块,让每一名学员充分了解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而训练内容的选择是在综合分析学员基础、教师技能素质要求、各训练内容彼此的关联程度等基础上,把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分解为语音正音、教师口语、中小学语法教学、课堂教学、英文歌曲、英文书画等若干适用、可操作性的训练内容,每项内容突出一个“练”字。通过训练使学员初步具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的能力,因此,中心的训练不是盲目、随意、零星、可有可无的,而是规范、系统、制虏创七的。为了保证质量,中心推行耶七业技育断果外训练课堂化的训练模式,把课外训练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及各个训练部详细训练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等,训练内容系统、规范。无论是内容、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管理的保障,都最大限度地为学员创造技能训练与实践的机会,让学员的第二课堂成为基础教育的第一课堂,让学员变为教师,做到实践导学。
(二)集中辅导,自主研学,训练过程组织制度化
训练是提高教师不刊卫技能的基本途径,仅仅靠课堂和中心的集中训练都是远远不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积极构建所学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中心注意引导学员正确处理技能传授与技能自我建构的关系、课堂学习与课后训练的关系、集中辅导与自主训练的关系、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的关系,做到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增强学员技能训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方面,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每一个训练项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让每名学员都能够充分了解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做到集中的技能训练始终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这样,学员能够通过集中辅导初步掌握基本的技能训练过程、步骤以及训练的方式方法,学员在课后的自主训练中按照教J币的计划与要求,在“培训师”(学员)的组织与指导下,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技能的自我建构,从而强化和掌握技能。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夯实基础工作。相继成立了中心管理机构,明确了各岗位职责,制订了学员管理与奖惩条例、学员出勤与考核办法、学生干部值班制度、学生干部与指导教师例会制度、基础资料归档制度、学员出勤与考核档案等,使各项活动纳人制度化轨道.从而保证了训练的质量和中心工作的有序运行。
(三)以生为本,网络助学,训练手段多样个性化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分解,依据学生专业基础与技能水平,结合个人职业规划与兴趣,有针对性地给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员开设“技能超市”,供学员自主选择,自愿地参加训练。遵循以学生能力为本、以学生需求为本的原则,实行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分层次、分类别、分项目的训练模式,体现因人而异、因基础与个人需求而异。各训练部力求训练内容生动有趣,训练方法灵活多样,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这样,良好的学习动机、积汲的自我意识、轻松的训练均雄竟会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增加实践量。同时,为了保证训练资源的丰富与学习渠道的开放性,促进师生的互动与教学反馈信息的及时性,中心借助学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网络课程”建设的机会,明确专人负责,加大了网络辅助技能训练的力度。通过网络建设,构建了一个集资源建设、资源使用、资源管理和成果展示为一体的,训练内容丰富、训练方法多样、训练空间开放、反馈与沟通渠道畅通的学生技能训练、评价平台,使学生可以快捷地获取技能训练的全方位信息支持,更加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真正地发挥了网络助学的作用。
各训练部在每期初制订出详细的活动计划并公布训练方案,制订训练专题、提供学习资源,通过观摩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讲座、座谈、公开课和各种技能的单项竞赛、展示等形式定期集中学习、训练和总结,举行对内与对外开放日(周)活动,组织、承办外国语学院各种学习比赛活动等。每期在保留一部分重要的、基础的训练项目的同时,还推陈出新,以适应同学新的需求。在上一期,中心安排了语音正音部和教师口语部、中小学语法教学部和课堂教学部、英文歌曲部和英文书画部进行了面向全校的公开“对抗”训练展示,邀请曾获2006年全国高师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009年度CCTV杯“希望之星”全国中小学英语刻币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学校2008届优秀毕业生邹文婷以“生本课堂—师生快乐的舞台”为题给学员做示范课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心内部的交流,激发了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技能水平,而且,充分发挥了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吸引了全校很多学生的关注,扩大了中心的影响。 转贴于 (四)分项训练,递进提高,训练体系全程整体化
依据教师职业技能的特点与技能训练原理,中心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分解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项目,把握“习得性”这一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特征阎,通过规范化的训练加以巩固、强化,从而形成顺利完成英语教学活动的取七业能力。宏观上,在已经实行的职业技能训练四年不断线的基础上,制订了各学期技能训练子计划与实施方案,分期、分批实施。总体以四年为一个体系,以学期为一个训练周期,不同时期设立不同的训练内容,做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程化和层级性。即一、二年级是基本技能的训练,三年级是专业技能的训练,四年级是综合技能的验收。微观上,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分解出的六个训练部作为六个训练模块,各模块之间通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这个核心目标连接,纵横贯通,相互关联。纵向,把构成某项技能或该技能的某个方面的一个或数个训练点分解为多个训练内容,多个训练点集成一项综合训练。例如英文歌曲训练部就包括英文经典歌曲演唱、中小学教学歌曲演唱与教唱、身体语言辅助歌曲教学技能、英文教学歌曲演绎与创作技能、英文歌曲辅助课堂教学技能等多个训练点;中小学语法强化部包括中小学语法体系与脉络精讲与串讲、中高考题模拟训练与分析、重点语法讲解技能、语法教学设计技能等各个训练点组成。其中正音、口语、歌曲、书画为基本技能层次训练,语法与课堂教学训练为叁知今技能层次。如此分层逐步扩展,体现训练由低到高的层级性。横向,不同技能项目的训练点相互联系,例如语音正音是教师口语的基础训练,教师口语、书画、歌曲的训练又是课堂教学与语法教学训练的基础,它们彼此互为补充、互为促进,职业技能就连点成线、集线成片、合片成体了,各训练部之间的训练共鸣共振,发挥整体功能,从而获得训练的最佳效果。
(五)能力整合,动态生成,评价方法灵活多元化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其训练过程又是漫长的,因此,训练活动中我们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全程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建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对各项英语专业职业技能训练进行细化操作和量化管理,中心为每位学员建立了职业技能档案,进行职业技育留民踪测试,最终进行能力整合,从而动态生成职业技能。在评价方面,采取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结合等评价方法,以达到分项训练、分项考核、整体提高的目的。包括原始单项技能测试、模拟教学、口头对话、考查原始学习证据等。对于那些能够通过外在行为表现来加以考核的单项技能,如书画技能、英文歌曲技能,采取分项考核或单项技能鉴定的方式来评定。而对于那些难以通过外在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综合技能的考核,如语法教学、课堂教学等,则主要通过课堂模拟教学、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给予综合考核与鉴定。单项技能考核合格的学员可获得中心颁发的单项职业技能合格证书,学员凭借证书就可以免于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中这一项技能的考试,还可以凭借多个单项证书换取职业技能的综合等级证书。考核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与省沃里的效益。
三、收获:技能丰满羽三.感动一路随行
中心每期培训时间虽然仅仅只有几个月,就这几个月,全体学员和教学团队却总是收获满满,感动多多,师生间发生“化学反应”,做到了业务上教学相长,思想上互为影响,行为上互相感动。可以肯定地说,中心让学生成才有了平台,让教师发展有了舞台。
(一)学员训练热情高涨,职业技能水平大幅提高
尽管中心每期招收学员都是凭自愿在几百人中选拔的,但由于各部斑额较大,又属课外活动,组织起来非常困难。由于中心管理规范,制度严明,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学员的训练热情、自觉性宁良高。据统计,每期培训班没有无故旷课的,平均出勤率都达到了99%以上。通过正规、系统、高强度的训练,学员普遍树立了一种“学教学”、“练技能”的意识,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专项技能都得到了提高,每期有95%以上的学员能够获得专项技能合格证书。
(二)青年教师倾情投入,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心教师团队始终树立一种意识:既然因中心而成为一个团队,那么,不管工作中遇到多大的挑战和困难,都要全力以赴去应对和5c’服。要坚定一个共同的信念:“不干则已,干就干好。”这是一种责任,更是团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令人欣慰的是,中心教学团队平均年龄30岁,都是女性,在中心这个舞台上展示出很高的教学热情,很强的敬业精神,很高的教学、管理能力和很大的发展潜力。小小的舞台锻炼了队伍,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
上一篇:农村小学申请捐赠图书申请报告
下一篇:小学见习工作总结{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