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013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1分钟。
小学生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试卷分析是评卷老师在评卷工作结束之后,对所评试卷的科学性所作的评估和分析。这是一种肯定成功之处,发现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分析、评估、总结性文书。
一门课程在考过之后,考试的难度是否得当,命题的样式和内容是否得体,试卷中的哪些题比较精确哪些题值得商榷,本次考试对今后本课程的教学有哪些启发价值,对今后的考试工作留下了什么经验和教训等,需要有一个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借鉴材料,这就是试卷分析的基本作用。
试卷分析的读者可以是教学管理部门、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将来可能参加此类考试的考生等。
(二)试卷分析的特点
1.评估性
试卷分析的作者要对自己所评的试卷作出基本的评价,是成功还是失败,成功了有哪些地方值得发扬,失败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要做出认定。
2.分析性
对试卷的评估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要针对试卷中的一些具体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要避免仅凭印象主观臆断。
3.探讨性
试卷分析中的分析意见和评价意见,未必一定是权威的定论。参加命题者、参加评卷者、参加考试者,甚至什么也没参加的旁观者,都有写试卷分析的权力。大家所发表的意见,很可能并不一致。但这些意见总会有一些启发性价值,可用于参考。当然,优秀的见解也可能影响下一步的命题的决策。
(三)试卷分析的类型
1.总结性试卷分析
这种试卷分析是写给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工作者、相关教师看的,主要功能是总结经验,以利于将来的教学工作,提高以后的命卷水平。
2.指导性试卷分析
这种试卷分析是写给以后要参加此类考试的考生们看的。譬如每年高考之后,都有名师在报刊上分析试卷,总结考生答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指导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这门课程,在考场上遇到某种题型应该如何审题,如何思考,如何答题等。
(四)试卷分析的写作
试卷分析的标题是考试课目加“试卷分析”四字组成。正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试卷的基本情况概括
包括试卷名称、总分数、基本题型、各种题型所占分数等。
2.考试成绩及难易程度判断
包括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各占多少百分比,由此判断难度是否合适。
3.考生在答题中出现的规律性和倾向性
如果考生在答题中出现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或者具有明显的思考倾向性,不管是应该肯定还是应该否定,都应在试卷分析中明确指出,以便追索原因,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4.考卷自身的优点与缺陷
优点包括科学、严谨、新颖、巧妙之处,缺点则是疏漏、陈旧、错讹、平庸之处。这些认识都必须建立在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不可任意褒贬。
5.今后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成功之处应该怎样发扬,失败之处应该怎样避免。通过考试发现了老师讲课和指导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今后如何改进等等。
6.其它情况或问题
如监考存在什么问题,考试中作弊现象是否严重,应怎样防止等。
【 例 文 】
《邓小平理论概论》试卷分析
(20__~20__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次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试卷共五大题100分。题目和分数安排如下:一、填空题10题(10分);二、单选题10题(10分);三、多选题10题(20分);四、简答题4题(32分);五、论述题2题(28分)。下面简要分析一下这次试卷题目及考生的作答情况。
一、综合情况
该试卷能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大纲,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的掌握情况。主观题、客观题分配比例为6:4,较适中。难易程度一般。从考试的总体情况看,绝大部分考生都在70~80多分,一部分考生在90分以上,甚至100分,少数考生不及格。由于试卷量庞大,故随机抽出100份试卷进行调查。其中90分以上的有21人,占21%,80~90的有38人,占38%,不及格的有8份,占8%。虽然不同考场因监考或其他原因分数比例会有很大差异,但抽样调查结果多少也能反映出本次考试得分的一些情况。那就是:及格率高,高分者多。
二、试卷及考生做答情况
在第一大题填空中,多数考生能得5分以上,不少还能得满分。相对来言,第4、6、10小题错误率较高,第3、7题正确率较高。就出题来说,笔者结合阅卷情况,觉得题目出得不够严谨。如填空题1,题目是: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是在
。给的标准答案是党的十五大,不少考生写的是1997年,这也不能算错,因为此题本身就可以被理解为问时间,但标准答案上却没有说明。相似的还有第4题,问我们建设的指导思想,给的答案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由顿号隔开的三者放在一空,本身就不甚合理。而且三者实质上又是一致的东西,考生填漏一个如何给分?这些都没有说明。对于填空题,一空一分,就应当每空有惟一答案,不然就在标准答案上附上说明。这样才不失严谨,既公正于考生,又方便于阅卷。
试卷的第二与第三大题为单选与多选题。笔者个人认为单选的难度偏低,易错的为最后二小题。多选题难度适中,属于客观题中较为灵活的一种题型,失分情况也较为均衡。
第四大题是简答题。考生普遍得分情况中上。其中:第1小题简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得分率较高;第2小题问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考生经常漏最后一个一一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而且对此项任务,许多考生不能理解,答的不伦不类。关于第3小题,大部分考生都能答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但却有一部分考生答精神,答非所问。看来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最后一大题为论述题,共2题,每题14分,共28分。从试卷来看,学生作答较为准确
,多数学生得分在25分上下。从“试分析西方国家宣扬的‘人权高于论’”这题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关心国际形势,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较好,举例恰当,事实清楚。还有少数考生虽然不甚清楚,但也能围绕这个范围展开,文字量较多。只有极少考生答非所问,且态度不认真。三、其他情况
小学生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沈阳市 小学生 考试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因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紧张且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考试焦虑是当人们面临考试情境时产生的一种担心考试失败、过度忧虑的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在一定程度内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但若过度,不但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威胁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对考试焦虑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高中生,对小学生考试焦虑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考试焦虑的状况,并为学校开展小学生考试心理辅导提供参考,本研究选取沈阳市某所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沈阳市某所小学4―6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整群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为92.5%。四年级60名,五年级60名,六年级60名;男生78名,女生102名,年龄在10―12岁之间。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采用考试焦虑测验表(TAT)作为调查沈阳市某所小学4―6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评定工具,该测验是由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编制的测查软件,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共含33个问题,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在“很不符合”“较不符合”“较符合”“很符合”四个程度项里选择,然后输入计算机得出结果。49分以下者(轻度焦虑)为正常,50―74分为中度焦虑,75―99分为重度焦虑。本研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测验,统一指导语分班施测,然后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统计、x2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考试焦虑总体状况。
结果显示:在167名被调查对象中,正常(轻度考试焦虑者)的有61人,占36.5%;中、重度考试焦虑者分别为44.3%、19.2%,表明考试焦虑现象在小学生中较为严重。(见表1)
(二)不同性别小学生考试焦虑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男生TAT得分为:46.28±18.69,女生TAT得分为 59.24±19.75,对男女生的平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t=2.36,p0.05,小学男女生考试焦虑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小学男女生考试焦虑水平进行2检验,同样得出此结论。如表2所示。
(三)不同TAT分值在各年级间的差异比较。
表3显示:四、五、六年级学生在重度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级学生重度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四、六年级;总的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焦虑水平有上升趋势,并且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四)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学生考试焦虑差异比较。
表4显示:总体上,各年级女生的中、重度考试焦虑高于男生,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但六年级男生重度考试焦虑比女生高出42.8个百分点。(见表4)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考试焦虑现象,中、重度考试焦虑者已达到63.5%,这与以往研究结论存在一致性。本测验33个问题中有32个是关于学生自我的表现和想法,如“考试前,我常感到苦恼、烦躁”“考试中我十分紧张,担心考砸了家长、老师会严厉指责我”等,这可能跟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考试的认知等有关。一般来说,过度考试焦虑者往往对考试存在认知偏差,他们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和名次,面临考试时总担心考不好会有损自己的名誉或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惩罚。相关研究也表明考试焦虑与学生对考试重要性的认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考试的认知评价是造成考试焦虑诸多内在要素中的首要因素。
本次调查发现:女生考试焦虑高于男生,主要体现在重度焦虑水平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在个体生理发育方面,因为小学阶段女生比男生发育早,这种生理上的成熟所带来的不适势必给她们造成一定的焦虑。另外,在生理变化的同时,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女生比男生更敏感多疑,心理承受力差,缺乏自信,总担心考不好,男生相对来说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强。还有社会环境对男女生期望要求不同,易使女生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引起焦虑。
六年级男生重度考试焦虑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他们因生理发育晚于女生,使其认知水平、人格发展不及女生等有关,再加上面临毕业,父母对其寄予更高的期望,使男生的压力比较大,易产生考试焦虑;也可能因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使父母更关注男孩的成长,甚至把男孩的成就与家庭的荣辱兴衰联系在一起,从而对男孩的教育更为严格。本次调查还发现:五年级重度考试焦虑者显著高于四、六年级,这可能与五年级学生处于“特殊阶段”有关,他们仍想停留在四年级时那种压力较小、相对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但同时也不得不思考即将升入六年级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压力,具有较复杂的心理,较易产生考试焦虑。
四、结语
研究表明:考试焦虑现象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由于考试焦虑属于内向型心理行为问题,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内因性,许多家长和教师往往忽略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小学生对考试过度焦虑,从而影响其学习及身心发展,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端正考试态度,形成良好的考试观,另外还要指导小学生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应试技巧,逐步克服考试焦虑,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日昌.考试焦虑的诊断与治疗[M].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0.
[2]郭黎岩.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棱志,兴美丹.考试焦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8,(4).
[4]刘迪.考试焦虑及教师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7).
小学生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学期即将结束,为做好期末及暑假工作,提出如下意见,望贯彻执行。
一、时间安排
年6月10日(星期五)六年级语文、数学新授课结束,同时结束常识技能科的考查;6月13日(星期一)毕业班进入期末总复习。
年6月17日(星期五)一至五年级语文、数学结束新授课,6月20日(星期一)开始期末总复习。
年6月24日(星期五)一至五年级期末考试,上午9:30开考语文,下午2:00开考数学。具体考务工作另文安排。
年6月25日(星期六)六年级毕业考试。
幼儿离园时间为6月24日,6月26日—6月30日为各园期期末结束工作时间。
年6月26日—30日期末工作。7月1日(星期五)暑假开始。8月29日暑假结束,教师报到。8月30—31日学生注册,9月1日(星期三)正式上课。
二、关于期末考试考查安排
1、各校认真做好毕业生毕业考试报名工作,按时组织学生填写《小学毕业生登记表》一式二份,其中一份于6月29日前交初教室,一份留学校存档。
2、学期末一至六年级质量监测科目为语文、数学,其它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给予评定。
3、语、数学科期末考试试卷由县局组织人员统一命题,统一印制。
4、毕业考试采取就近集中方式设置考点组织考试。考务工作由基层学校负责,考生坐位按期初学生花名册顺序,采取单人单位(另见毕业考试考务安排)。坐位顺序号于6月4日前通过电子文本发初教室(表格式样由初教室统一设计)。阅卷工作由初教室统一组织。
5、县局负责对中心小学,城区小学1—5年级语、数学科质量监测。考务工作由学校负责,原则上考试坐位按学期初学生花名册顺序单人单座或不同年级交叉。考生坐位名册6月20号前以电子文本方式报初教室(表格式样由初教室统一设计)。初教室组织人员统一阅卷。
6、村级小学及教学点质量监测工作由各中心小学自行负责组织。
7、农村中小于6月23日上午安排人员领取一至五年级质量监测试卷。
8、各校组织完成期末各科成绩统计工作,并填写好“县小学期末各科成绩统计表”。城区以学校为单位,农村以中小为单位在期末结束前将各科成绩统计表报初教教研室。
三、其它工作
1、期末期间要注意做好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愉悦的心境下参加复习考试。
2、主动关心随班就读和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参加期末复习和考试。
3、组织人员做好招生片区内适龄(六周)儿童的摸底造册工作,特别要对在外就读的片区内适龄儿童入学情况进行摸底造册(注明入学时间和学校);按照前三残儿少残疾类别编造名册;扎实抓好前三残儿少随班就读及推荐到市特教学校就读工作。
4、认真整理毕业生档案资料。①填写并整理:义教卡、学籍卡、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花名册、毕业生毕业证发放名册、毕业生毕业考试卷。②根据学生升入中学实际情况造册,并将义教卡送学生升入中学。
5、认真回顾一学年来的工作情况,做好总结(学期工作总结、成绩统计表于学期结束前上缴初教室)。
小学生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
关键词 普通高考 生物学试题 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被列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研究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情况,可以为评价如何可更好地对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11项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对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考查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
1 研究目的
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为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
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卷的情况:2008~2010年采用的是全国Ⅰ卷,总分值均为72分;2011~2013年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总分值均为90分;2008年的试题题型为5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2009年和2010年均为5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2道主观题;2011~2013年均为6道客观题和6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9年和2010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但考生在6道主观题中,只需解答5道即可,因为新设置了2选1的主观题,只需选做其中的一道即可。各年的试题组成见表1。
3 研究方法
将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每道客观题作为一个考点,每道主观题的每个小问作为一个考点,首先逐个分析各考点是否考查到科学探究能力;如有考查,则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列11项科学探究能力表,继续分析所考查的探究能力为哪项或哪几项,并进行记录,统计各项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按照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能力的顺序,《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生物学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细分为11种,见表2。
下面按照上述科学探究能力的顺序,依次统计在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的考查频次及分值如下。
4.1 对“客观的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能力的考查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题的统计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都有考查,考查题型涉及到客观题和主观题,且常结合图表进行考查。
4.2 对“确认变量”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确认变量这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中2009、2011和2012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考查题型只涉及主观题,主要考查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选择。
4.3 对“作出假设和预期”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作出假设和预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2009、2010、2012以及2013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试题对该项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在某种假设下,如果这么做实验,那么会出现怎样的预期(实验结果)”关系的考查。
4.4 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
4.5 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7。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最近4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主客观题均有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但考查得较少,且一般只考查基本运算方法,统计学方法。
4.6 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只有2009年的一小问和2012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均为1分。
4.7 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做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证据和逻辑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很少,只有2010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仅为1分。
5 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总体趋势
5.1 6年高考试卷考查的各项能力总分布
2008~2013年江西省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每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的统计见表10,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各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以第1、5项探究能力为主,其次为第4、6、8项探究能力,而对第10、11项能力考查得较少,对2、3、7、9项探究能力没有考查。根据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纸笔测验对第1、4、5、6、8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更加可行,对第2、3、7、9项探究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查;第10和第11项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适合在高考中考查较多。
5.2 各项能力在6年高考中的总分布
2008~2013年中江西省每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统计见表11,从表中可以看出:发现虽然每年各项能力考查总频次时高时低,但每年各项能力考查的总分值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绝大部分都超过卷面总分的1/3,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新课程改革以来生物课程越来越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6 结语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成为普通高考的重要内容。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年至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频次及分值,结果表明,按频次依次为第1、5、4、8、6、10、11项科学探究能力,按分值依次为第1、5、8、6、4、10、11项科学探究能力。这一结果对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小学生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信息技术评价的依据: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
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等文件规范着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评价设计的重要依据。随着规范性文件的演变,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总体思路也相应发生着转变。
2000年颁布执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将课程的主要任务定位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在体现教学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使用上,只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用“掌握”,其余动词均为目标要求较低的“培养”和“了解”。即从目标层面分析,课程内容与难度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基于指导纲要的思想以及此前计算机课程评价中只涉及计算机且偏重知识技能的惯性,信息技术课程此后的评价中仍然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评价为主。
2003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被颁布执行。新课标中,定位本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往教学以及评价中相对受到忽视的维度。随着新课标的执行,评价已开始尝试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处于尝试初期尚为粗浅,但对教学积极的方向性引导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全国性课程标准虽至今尚未出台,但江苏、上海等部分省或直辖市已出台区域性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并纷纷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主要目标,体现出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的一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纳入义务教育的信息技术评价范围。
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由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共同完成,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直以来对诊断性评价却少有研究。虽然信息技术课程中基于诊断性评价的分层教学长期受到关注,但遗憾的是就诊断性评价本身而言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分层教学往往基于教师个体的观察或经验性的测试。这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一大遗憾。
相对而言,形成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受到较多重视。甚至在CAI软件较为盛行的几年中,形成性评价成为了CAI软件课堂教学中默认环节之一。即时的评价、即时的反馈,使信息技术教学效果通过数据得以精确评判。但由于这种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实现的评价较为机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展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此在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出现后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此后的信息技术形成性评价,更多从多元评价理论中吸取养分。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其多元化体现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多个维度,并体现出对开放性与个性化的尊重。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多元评价研究虽多,但具体实验多基于较小的实验单位与较短的时间跨度,规模性与连贯性的欠缺使其对教学的反馈与调整作用无法得以充分体现。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因其利害性而在各种评价中备受关注。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伊始的打字速度测试到列入高中学分体系再到进入高考方案、高校自主招生试卷,不仅显示学科本位的信息技术课程地位提高,更体现出对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多偏重于认知类的结构性挑战。
信息技术课程初设之时,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零起点状态,再加之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两者概念的混淆不清,因此总结性评价中以消除学生计算机零起点状态的打字速度测试、WPS办公软件的应用技能为主。此时义务教育阶段尚未将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因此在省、市等大区域进行统一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方式较少,多为校级考试及教师自行组织考试。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因已成为必修课,因此总结性评价的区域统一性更强,相关研究与改革更受关注。2002年左右,机考形式出现在北京海淀区、江苏省等地区的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笔试+机考的形式成为此后多年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常用方式。笔试主要用于检验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情况,机考则用于对过程与方法等操作技能的评价。
这种笔试+机考的评价方式,相对于此前单纯以笔试考查知识与技能的方式而言,更符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遗憾的是由于机考形式对考试系统的依赖性以及考试系统本身的不完善,导致评价中出现了一些与课程目标相违背的情况。模拟操作环境与真实操作环境的差异性、操作题答题途径设计的缺陷导致学生不得不在迁就考试系统的前提之下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及偏好,从而约束了个性化。
题库也成为影响机考科学性的一大因素。大规模的机考必然需要大量的试题以及合理的组卷策略作为支撑。由于对硬件设备的依赖导致无法实现大规模学生同时机考,由此带来了对机考不同场次学生之间的不公平。而用以保证题库良性循环的试题扩充及更新率的不足也成为机考形式的一大制约因素。
在经历了从笔试到机考的转变之后,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又出现了回归笔试的趋势。尤其当信息技术先后纳入海南、山东等省高考方案时,大多以笔试的形式出现。笔试的回归,一方面是出于高考对公平公正、稳妥有序等要求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研究的进展有关。
相关研究证明,在笔试环境中,通过对试卷结构与试题的精心设计,在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维目标的原则指导之下,通过客观题、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主观题等试题类型,可以取代机考,实现对三维目标的全面覆盖。在海南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设计中,就率先通过客观题、半客观题和微型主观题三种题型体现出以上三大原则。虽然试卷中仍然存在过程化不够、阅读量偏大等问题,但是其成功尝试验证了信息技术评价中笔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笔试形式虽已回归,但无论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到试卷及试题的设计都与十年前的笔试有天壤之别,确切地说,并非形式的恢复,而是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中,笔试与机考两种方式依然共同存在并不断完善。随着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机考中的技术困扰有所好转,但短时间内完全摆脱技术障碍的可能性较小。题库的建设及组卷策略在机考中正越来越受重视,即就总结性评价而言,试题试卷本身科学性的关注度正越来越高,这是笔试及机考中所体现出的共性,显示出总结性评价良性发展的趋势。
但无论是笔试还是机试,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实施中都存在一大缺陷,即反馈机制的缺失。除了海南、浙江等少部分高中会考提供较为详细的试卷分析以外,大多数地区及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结性评价都缺少必要的统计分析。即使在数据统计分析极为便利的机考形式中,往往也只反馈个人分数等级等信息,统计分析缺失严重,更不用说如同香港资讯科技课程考试般详尽的考试报告,评价对教学的反馈与调整功能被忽视,试卷试题本身的分析与评价的改进无据可依。
通过对十年的回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正顺应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遵循着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最初的稚嫩状态一步步向前探索、推进。虽然其中有弯路、有反复、有争议、有不足,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科学、规范,并带动信息技术课程向着科学、规范的方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肖焕之.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再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4).
[3] 樊家伟.即时评价为信息技术课堂锦上添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5).
[4] 丁婧,李艺.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4).
[5] 段青.回归应用考查能力―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分析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0).
[6] 段青.回归应用考查能力―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分析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下一篇:小学生管理经验总结{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