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05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3分钟。
小学生作业辅导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考核体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对辅导员的培养和考核,并建立了相应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不仅为辅导员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充分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促使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有力地推进了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下面结合我校开展辅导员考核工作的实际情况,主要从指导思想、考核原则、考核内容、考核方法与程序,以及对考核结果的处理等几方面来探讨高校辅导员考核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指出,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24号)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考核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调动和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辅导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需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监督考核机制,以促进辅导员队伍思想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考核原则:质与量结合、点与面结合、常规与创新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
辅导员考核主要是对其工作实绩、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表彰奖励挂钩。在考核过程中,坚持质和量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常规和创新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工作中实际取得的成绩和效果。
三、考核内容:常规工作与个人提高相结合。
一方面,考核内容看重辅导员个人政治思想素质、组织观念、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政治理论学习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业务学习和工作能力的进步,以及完成年度工作计划的情况,如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责任心强,工作作风踏实严谨;有优良稳定的心理素质、亲和力和人格魅力,等等。另一方面,具体事务注重考核班级组织建设及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情况;班级开展团学活动的情况及效果;学风、班风建设情况;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情况,如学生奖、贷、勤、补、减的执行,请销假、宿舍建设、职业生涯辅导情况等;引导、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的情况与成效;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进宿舍、进课堂开展工作的情况;学生课程的达标率、重修率,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和计算机的通过率,以及学生在校内外的获奖情况等。另外,对考核内容还作了详细的规定:平时要做好工作记录,每周值班至少3次,每周跟班听课至少2次,每周进宿舍至少2次,每周与学生谈心至少2人次,每两周召开班会至少1次;每两周召开班级学生干部会议至少1次,每学期与部分学生家长,如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就业困难学生家长联系至少1次,每学期至少组织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2次、组织专业思想教育活动至少1次。需要指出的是,各学院在学校考核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细则。
四、考核方法与程序:学生测评、院系测评与职能部门测评相结合,全面考核德能勤绩。
考核以学年考核为主,学校成立由校主管领导、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学校考核领导小组,会同各院系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全面考核。考核方法采取个人总结、学生测评、院系测评和相关职能部门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学生测评占40%,院系测评占40%,相关职能部门测评占20%。每一方面测评实行百分制,依据测评人数求和平均,最后依据每一方面测评所占比率合计总分。校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对测评结果进行总评。
在考核程序方面,第一步是辅导员在院系范围内进行岗位述职,即对考核学年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绩、经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行个人总结。第二步是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网上测评。学生测评结果将去掉参评学生总数的5%的最高分和5%的最低分,然后求和平均。第三步是院系成立由党政领导、学工秘书、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教学秘书、班级任课老师等组成的考核小组,依据辅导员的日常表现和述职报告测评,最后将考核小组成员测评分数累计求和平均。最终校考核领导小组把院系测评出的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计算公式为:平均分X=∑x/N,标准差S=■,标准分Z=■,标准分T:T=50+10Z。第四步是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在充分听取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和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等意见的基础上,给出测评分数。第五步是校考核领导小组将学生测评分数、院系测评分数和职能部门测评分数进行汇总,经评议决定最终考核结果,并反馈到学院。
五、考核结果的处理:表彰先进,诫勉后进。
辅导员考核等次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测评总分在70分以上且学生测评必须大于60分的考核等次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学校考核小组依据考核名次,结合学院鉴定意见确定优秀辅导员人选,授予校“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予以经济奖励。优秀辅导员的数量占总人数的10%。连续两年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辅导员,晋升一级岗位工资档次。对于考核结果排名在全校后5%的辅导员,给予诫勉,如果连续两年排名在全校后5%,就视为不合格,学校将对其解聘。
小学生作业辅导总结范文第2篇
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运用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培训学生朋辈,结果发现团体辅导受到学生朋辈好评,系列团体辅导能切实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而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完善和创新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关键词:团体辅导;朋辈心理工作室;朋辈互助
DOI:10.15938/ki.iper.2016.05.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30-04
一、问题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1]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锐亮点,其优势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互动平台,能够模拟社会情境,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生涯意识等方面效果显著。[2-6]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7]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 广性强、见效快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它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8]近年来,大多数院校建立的“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构建朋辈心理互助体系提供基础。[9]
2013年,基于生活社区的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组织优秀心理辅导员组建朋辈工作室指导团队,并面向社区招募一批对心理感兴趣并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学生组成朋辈互助的骨干力量,由心理辅导员指导学生朋辈在心理工作室中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10]
本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在排解学生朋辈自身心理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朋辈的专业技能,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结合,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帮助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为我校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总结经验、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47人,都来自大学二年级,身心健康,有比较强烈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意愿,对心理学感兴趣,性格友善坦诚,愿意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其中有12人参与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活动,男生4人,女生8人,平均年龄为19.33岁。
2.研究工具
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效果评估使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该量表共25个项目,分属于坚韧(13项)、力量(8项)和乐观(4项)三个维度。于肖楠等研究认为,其信度指标令人满意,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11]该量表的英文版的信效度也得到证实,且有研究证明其能够反映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全面改善状况。[12]
本研究所采用的《团训效果评价表》借鉴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资料基础上修改而来,采取五分制,共4个维度,其中课程适用性(2项)、培训内容评价(6项)、培训师评价(6项)、反思和建议(4项)等。
3.研究步骤
第一步,心理辅导员在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根据团体辅导方案资料、团体辅导理论,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见表1)。
第二步,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心理辅导员担任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一系列活动。
其中抗逆力成长小组的辅导活动共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总活动时间为14小时。成长小组成员固定,7次活动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包含小组破冰和熟悉、小组建设和成长、结束三个阶段。每次活动亦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由热身活动开始,之后聚焦一个事先确定的主题开展工作,最后以小组分享结束。工作主题大致包括相互认识、自我觉察、冲突处理、人际交往等,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活动、会心交谈、沙盘游戏等。
第三步,评估团体辅导活动效果,采取过程观察法、量表评估法和个别访谈法等三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及时了解成员表现和团体特征,及时调整活动进程,改善团体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感受及收获等,以便于客观评定活动效果。
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
1.学生朋辈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情况
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的部分单次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不再赘述。
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均值为4.71分,其中课程适用性4.29分、培训内容评价4.46分、培训师评价4.72分。经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p=0.03
2.团体辅导前后抗逆力得分差异的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7周的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学生朋辈骨干的抗逆力总分得到显著的提高(p
四、讨论
1.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理念
其朋其辈心理工作是践行钱伟长校长的“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思想,变革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打破学院屏障,在社区学院打造一个面向全体南区学生的,集心理互助、人格发展、素养提升、交流分享、危机干预等功能为一体的学生朋辈活动区域,探索基于生活社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大类招生分流后大学生协同培养模式。[13]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注重将发展性心理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有机结合,努力将成长危机转化为发展动力,普及危机干预常识的同时加深自我了解、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心理服务接地气,朋辈互助进楼宇,这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喜爱。
心理辅导员坚持“走近学生,近距离指导朋辈工作”,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不断增强朋辈成员识别危机信号的意识和能力,并给学生朋辈骨干创造分享心理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朋辈践行体验式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2.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的效果评估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朋辈的选拔和培训。[14]学生朋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朋辈互助的有效性。[15-16]本研究中,通过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团体辅导培训效果加以检验,如表2所示,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都是非常良好的。
在对团体辅导效果的个别访谈中,学生朋辈们表示“参加活动很开心”“游戏环节十分有趣,也能引发人思考”,既能“舒缓心情,放松压力”,又能“学到很多以前未涉及的东西,有助于提升自己”,还能“增强同学关系及团结度”,“是在繁忙学习中一次很好放松”。学生朋辈对“朋辈互助”的理念也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感。可见,受众对活动本身的总体心理感受是满意和有收获的,感觉活动设计合理,内容有趣有益,培训师带领得力,在活动中很快乐,能有所思考,还能将收获运用于生活中,“希望把这种好的氛围、愉悦感受传播开去,带给更多同学”。
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主题、活动频率、培训师控场等方面提出的想法和期待,如希望“游戏更富有趣味性”“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增加活动频率”,建议“培训时间控制地更精准些”“给参与者反思时间多一点”等,也在系列团体辅导上得以改进,因而可能出现“抗逆力成长小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
本研究还发现,学生朋辈骨干抗逆力水平在7周团体辅导之后得到显著提高(见表3),说明抗逆力成长小组确实能够提高学生朋辈的抗逆力,与滕秀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团体心理辅导显著提高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水平,体现在自我效能、变通性、乐群性、情绪冲动性、情绪恢复性、情绪破坏性等方面。[17]而学生朋辈抗逆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朋辈自身成长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林静将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发现前后存在显著差异,[18]王玲针对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取得理想效果。[19]
3.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发展的促进作用
许静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上海高校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受到师生欢迎,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得到师生认可,但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情况尚不令人满意,在学生参与度、心理辅导关注度、辅导人员专业质量和学校的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20]团体辅导参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普及团体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朋辈和广大辅导员的作用,提高师生对心理辅导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检验了心理辅导员专业素质,心理辅导员所带领的团体辅导无论在主观或客观上都令人满意,证明心理辅导员已经具备较高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团体辅导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以往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普通辅导员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认同度尚可,[21]今后可尝试让具备经验的心理辅导员以“Train the trainer”的方式培训普通辅导员,让更多人掌握基础团体辅导技能,扩大团体辅导覆盖面,让更多学生享受团体辅导乐趣。
通过活动体验与系统培训可以培养出具备团体辅导理论与技能的学生朋辈骨干。吴素梅等人发现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缓解社交焦虑,减轻交流恐惧效果显著。[22]朋辈团体辅导可用于新生适应、寝室人际、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等方面。[23]尽管可能由于权威感的关系,朋辈带领团体辅导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24]但学生朋辈更具时代感和创造性,更了解同龄人的需求,可通过提供展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树立专业形象,让他们在朋辈互助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助人同时自我成长。当然,朋辈带领团体辅导的效果仍待未来检验。
五、结论
第一,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受到学生朋辈好评,总体评价在4.50分以上,且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
第二,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切实能够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水平,特别表现在坚韧性上。
第三,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时进,高艳.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06(3):60-62.
[2]张新奎.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许静.大一新生抗逆力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10(2):474-477.
[4]赵小青. 大学生生涯辅导课程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07(10):76-78,93.
[5]肖秋萍. 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韦敏.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7]成静.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8]张元洪. 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1-123.
[9]祝秀香,陈庆.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7-68.
[10]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朋辈工作室[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10448.
[11]Yu X,Zhang J.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in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7,35(1): 19-30.
[12]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2):76-82.
[13]上海大学社区学院. 学院简介[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20429.
[14]苗秋生,翟瑞,杨慧琴,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 广州化工,2010(7):233-234,263.
[15]蔡晓军. 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2):72-73.
[16]倪潇潇,李东艳,曾子秋.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13(6):53-55.
[17]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8]林静.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769-771.
[19]王玲. 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1):465-466.
[20][21][24]许静.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相结合的模式探索――以上海高校为例[C]//上海大学生心理咨询方法与途径国际研讨会. 哲学社会科学论坛(8).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118-128.
小学生作业辅导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主题分级
主题分级是指尝试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成三个不同级别的主题,在每个主题中借助不同的载体对学生进行辅导。
第一级,以心理知识普及类型的主题划分的级别。在这一级中选择的主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研究者尝试开设班级心理健康课程、学期专题校会解决这一级别的主题分级要求。开设班级心理健康课程的环节中,选择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编制的专门教材,授课时间选择在职一学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既解决了心理课授课时间和专业课程授课时间的配比问题,又解决了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最佳时机的选择问题。同时,在课程初期和课程结束的时候,研究者还可掌握到最直接的测评结果。在汇总学校连续三年的MHT测量结果后,研究者发现接受了这一阶段的课程辅导后,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总体水平较为稳定。
在第一级的主题分级中还增加了面向全校学生的校会课堂作为这一级别心理知识普及类型的主题的补充载体。如,研究者在连续三年面向全校的专题讲座中,选择了以“解决冲突、实现双赢” 为主题的情绪管理方面的心理辅导讲座、以 “相逢是首歌”为主题的帮助新生适应环境的心理辅导讲座、以“传递梦想共同成长”为主题的探索自我价值的心理辅导讲座。在讲座中向学生介绍了如何有效使用空椅子技术缓解、释放冲突后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及体验参与引导性的冥想练习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方式。在大型辅导讲座中,研究者尝试用一些方法来克服场地受限、专业助手有限的困难,完成训练活动。如,辅导前对各班的心育委员进行相关培训明确主题;将小组活动任务提前统一编制、发送各班;活动过程中的小组分组环节,强化小组责任;会后及时对活动进行问卷反馈等多种措施缓解各种不利因素。辅导教师选择可以进行视频观察的总控制室进行授课,缓解了不能得到学生现场反馈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音色、语调、语速等各方面对辅导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汇总每一次活动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不同的心理辅导技术带来的辅导体验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对主题分级模式的第一级,研究者以班级课堂授课和全校校会课堂、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主要载体,选择不同的心理知识普及类型的主题心理辅导活动,覆盖面广,学生满意度高。
第二级,适应团体成长类型的主题划分的级别。在这一级中选择的主要载体是团体辅导、主题校会课堂、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研究者尝试在不同时期选定不同的成长主题。如,三月选择“种植心愿树”、四月选择“沟通与成长”、五月选择“珍爱心理”、九月选择“关爱新生”、十月选择“聆听心声”等不同主题作为第二级适应团体成长类型的辅导主题。如,“种植心愿树”团体辅导活动,学校连续两年以植树节为契机,借助“种植心愿树”的象征意义,开展有助于学生心灵成长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题校会课堂中,通过穿越时空的冥想训练,带领学生乘坐时空列车分别进入10年后的职场、20年后的家庭、30年后面对年迈的父母打给孩子的电话和职场矛盾同时汇集的特定场景,指导学生冷静面对现在、深入思考未来。学生们描绘出自己的心愿树,郑重写下希望和梦想。第二年研究人员同样借助“种植心愿树”这一主题,但是尝试将辅导活动的载体从主题校会课堂切换到了学生课外小组实践课堂。不同专业的学生自发分成小组,结合自己的相关专业制作出了专业主题成长树。学生用他们娴熟的双手、灵动的画笔和动感的画面设计制作出了一棵棵创意无限的心愿树。涵盖了金融、烹饪、计算机、旅游等不同专业特色的主题成长之树,汇聚成为一片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生长壮大的成长之林。活动中,职一年级的学生种下的是对自己专业学习生活的美好期待,职二年级的学生种下的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美好憧憬……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不同主题的辅导活动满意度较高。综上所述,对主题分级模式的第二级,研究者以团体辅导、主题校会课堂、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主要载体,各种适应团体成长类型主题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和职业学校专业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
第三级,适合课下同伴互助小组类型的主题划分的级别。在这一级中选择的主要载体是心理情景剧。研究者尝试借助一些相关团体参赛活动,如“天津市中学生心理剧大赛”等,作为适合课下同伴互助小组类型的相关辅导主题。研究者尝试提高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中的自主、自助意识。选择心理情景剧,借助朋辈心理援助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自主成长的过程。当然,这里的心理情景剧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心理剧,而是在学生中可以初步实现最为简单的揭示心理活动变化的心理情景剧。在连续两年的活动中研究者分别以“我言我心”和“成为职业人,梦想从今日起航”为主题,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在各班的“我书我心”心理专栏中,心育委员将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搜集整理,学生自发组成3~6人小组,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整理排练成小型心理情景剧,在晨会时向全班同学呈现。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征得学生的允许下由咨询教师陪同完成,优秀作品在全校展演,同时有机会参加全市心理剧大赛。学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剧辅导活动前后将组织小组成员参加一次箱庭团体游戏体验,学生们在咨询师的陪同下,见证了小组成员聆听自己心声、共同成长的全过程。
活动证实了在主题分级模式的第三级中研究者将心理情景剧作为载体、选择适合学生课下同伴互助小组开展主题心理辅导活动对于学生是可行的。
二、人群分级
人群分级,是指尝试通过对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不同人群分等级开展辅导工作。在此模式中,研究者将辅导人群分成三个不同级别。在这个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分级辅导活动中,研究者将受众人群定义为职业学校的全体教师和学生。
第一级,面对专职心理教师的辅导。研究者选择的辅导方式是保证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定期交流的时数,以确保专业人员的稳定成长。每年的四月借助“沟通”主题,组织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积极参加一系列的相关主题活动,如,对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参观学访活动、箱庭辅导专题培训活动、同级别的高级中学或职业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参观互访活动及一些相关的专题论坛等各种学术型会议。研究者在尚没有建立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督导机制的现行阶段,以这种同辈督导或定期沟通的形式为学校心理教师定时“吸氧”,使专业心理教师心理健康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第二级,面对全校教师的辅导。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平稳,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较好的成长环境。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分级辅导中的一个很重要环节,在一些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是不做并行规划发展的,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只是面对学生开展的活动。大量事例表明,教师的不良心态和学生的不良心态一旦产生交汇,有可能加剧师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的降低。所以,研究者将面对学校教师的心理辅导作为人群分级辅导模式中的第二级辅导。在研究中,为了消除教师参与心理辅导的顾虑,学校心理辅导室精心组织教师健心沙龙活动。在沙龙活动中选择适宜的活动作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载体,如民族舞、太极扇和瑜伽等运动课程涉及协调身心平衡的辅导活动;声乐合唱练习涉及调整呼吸训练和团体协作等协调身心的辅导活动;书画课程训练是有效缓解紧张情绪的辅导课程。教师在轻松参与活动的同时,身心得到了相应的缓解和释放。
第三级,面对全校心育委员的辅导。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使更多的学生懂得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心理困惑、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学校面向全校各个班招募心育委员。担任这个工作的学生干部首先要具备能够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同学,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善于和人沟通;能够和班里大多数同学相互接纳,可以为学生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同学们的需求带到咨询室,也能够把咨询室的建议和方法带给同学。尽管对学生心育委员提出了十分具体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在实践中还是要对各班推选的学生干部进行最基础的培训和考核。面对这样一个既陌生又新鲜的岗位,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新当选的心育委员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多次团体辅导后才能真正“上岗”。对心育委员开展团体辅导培训课程涵盖三个主题:信任行走、有缘相识、深入沟通。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完成的团体辅导活动覆盖了全校旅游管理、计算机、汽修等六个专业部的学生团干部和班干部代表,共计百余名学生干部参加了系列团体辅导培训活动。
小学生作业辅导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91-02
收稿日期:2007-02-10
作者简介:蒋礼文(1969-),男,重庆垫江人,助理研究员,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当作职业驿站,不是作为一门独立而稳定的专业化职业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这支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是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HTSS](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部分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能力素质等还不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任务艰巨,琐事与正事相互渗透、难以区分。所以,要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得这支队伍难以较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由本科毕业生和部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另外一部分由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在职期限一般为1至4年不等。另外,由于在职辅导员中有些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待遇未落实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也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所以,要建立和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体系,激励辅导员长期潜心于辅导员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视辅导员岗位为长期职业的职业化队伍很有必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认识不统一
2005年7月2日至3日,在清华大学由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高校德育论坛――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上,对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焦点集中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与“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关系问题。认识上的不一致,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与之配套的诸如职业资格以及职称晋升等政策性规定还未出台。同时,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也没有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在聘用、提升、培养、待遇方面得不到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面临分流、转岗的压力,职业前途比较模糊,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所以,绝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本岗位看作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暂过渡,任期结束后就奔赴其他更有“前途”的岗位,这从根本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不具体
部分高校在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措施不具体、不科学。首先,辅导员职务、职称评定办法欠缺,晋升道路狭窄。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两个方面。一般来讲,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升为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副处级)。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不方便用课时来计算,而辅导员也无暇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次,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制定和颁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
1.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
劳动部、人事部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指出:“所谓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前者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后者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辅导员职业应依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学科背景、学历层次、道德水准、工作能力等方面来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
2.建立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
建立职业化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设立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序列(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称),按教师职务要求聘任专职辅导员,并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可以较好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的困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的评聘指标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专职辅导员教师职称的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对专职辅导员晋升思想政治教育职称系列单列指标。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考核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应等同于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新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对于解决好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对辅导员待遇的政策性规定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向辅导员、班主任适当倾斜。”要通过合理调整校内奖金、酬金分配办法,使辅导员实际收入高于本校相应职别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划拨相应的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立项、申报,并做好科研的组织、监督、验收和推广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
1.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劳动保障部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指出:“所谓职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肩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历史使命的首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总体要求,建立起规范的辅导员选拔途径、培训制度、招考程序以及管理制度,把好入口关。要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以公开招聘和资格认定为主的准入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的聘用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认定,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应像教师职业准入一样,实现辅导员入口专业化。
2.明确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
按照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可以建立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由校级党委领导、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确定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远期规划,审核各院(系)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评估计划落实情况。对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思路、教育、培养、管理、考核、晋升、奖惩等规划,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在广泛征求院(系)级意见的基础上,由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定。其中,学生处既是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部门,又是各院(系)学生工作的牵头与指导部门,发挥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的“桥梁”作用。院(系)级学生工作管理机构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并负责本院(系)辅导员的具体培养、指导、管理、考核等工作。辅导员队伍从属于学生处与院(系)党(总支)的双重领导,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要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按照“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骨干。要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特别要注重培养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保证他们每两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外考察或实践活动。
小学生作业辅导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问题分析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析
(一)职业定位不明确,自主工作意识弱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除了教学以外,还包括学生的日常辅导,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还包括学生的生活、就业、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内容。此外,辅导员还参与负责学校或者学院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内容杂乱,没有明确的职业范围,似乎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包括在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了学生的“班主任”,但辅导员工作本身又没有明确的职责要求,所以辅导员工作之后往往缺乏成就感,造成辅导员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在工作中缺乏自主工作的需求。
(二)职业内容范围广,工作主动性低
高校辅导员往往都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还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加上自己没有做过完整的职业规划,所以在工作中会遭到很多的困难。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得过且过,不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总结创新,缺乏工作经验的总结,因而业务素质不仅不能提升,反而下降不少。据刘叶云教授《基于人才测评视角的H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结论显示,高校辅导员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较为完整的规划。分析认为,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缺乏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合理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在自身事业发展上并不顺利,辅导员工作不仅任务繁重,而且需要处理很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中面临的问题较多,很难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三)职业规划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他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能合理的评价自身的工作条件,结合自己的职业抱负,做出了不合常理的职业规划;还有一些辅导员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过多的考虑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缺乏对自己的全面分析;还有一些辅导员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没有考虑客观环境和时代的发展,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前程。总的来说,很多辅导员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导致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顺利进行,个人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高校重点发展目标与辅导员职业内容不一致
高校的重点发展目标都是学术研究,重视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重视发明专利、学术建设等科研指标。但是,辅导员的工作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培养,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学校不重视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与学校的建设重点不一致,这给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带来很大的打击,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五)学校缺乏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
近年来,高校虽然强调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与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沟通交流,忽视了辅导员工作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会造成学校的政策实施缺少较为成熟的反馈意见,由于学校与辅导员缺乏意见交流,同时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关于辅导员职业规划的建议
(一)搭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平台
高校具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他们经常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经验丰富,所以高校可以考虑利用这些资源,也为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学校角度来说,通过将辅导员的工作融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做到人尽其用,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动力;从辅导员个人角度来说,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建设和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学生辅导团队。高校在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1.选聘综合素质高的辅导员老师到校任教
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要严格把关,依据辅导员招聘标准,按照招聘的流程进行层层选拔,选择一批综合素质良好的人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老师。同时为了便于辅导员自身的发展,选聘的辅导员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便于在处理辅导员工作复杂性时,能够找到自身工作和职业规划的平衡点。在具体的考核方面,应该首选对辅导员的学习成绩、政治表现进行检查,其次应该对被选聘人才的工作志向、人生理想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参考,确定其是否适合参与到辅导员工作的行列中来。其次,在进行面试时应该对辅导员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等进行考查了解。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辅导员的人生追求,也关系到辅导员在未来的发展是不是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最后,应该对辅导员的教学策略、工作策略进行一定了解,确定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胜任辅导员的教育事业,胜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健全保障辅导员发展的相关制度体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复杂,任务繁重,他们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学校应该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从制度上建立有利于保障辅导员工作顺利进行的政策,保障辅导员的核心利益,建立一支强大的辅导员队伍。首先,应该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意识,把对辅导员的培养工作也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为了提高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辅导员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应该安排辅导员进行培训活动,帮助辅导员对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总结新的工作模式,实现管理创新,才能让他们更快的进步;最后,可以考虑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任务分配,即分配辅导员分别从事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活动辅导等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建立优秀的管理队伍。
3.完善辅导员发展机制,拓展职业空间
辅导员应该从两个方面发展自己,一方面是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即将辅导员当作是一种职业认真地做下去,在职业化道路上,辅导员应该通过层层考核,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一些职业资格考试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心理咨询师等。另外应该走专家化的道路,辅导员应该是专业的,在辅导员担任岗位后,应该从工作中逐渐总结经验,学校也应该开展符合自己学校状况的辅导员培训活动,开发辅导员的潜力,让辅导员成为专家化的辅导员,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工作。在拓展辅导员发展空间方面,可以考虑设立辅导员职称,类似于助教、讲师、教授等制度一样,设立辅导员能力等级评价体制,激励辅导员进修提升。此外,还应该从优秀的辅导员中选拔适合从事行政管理行业的人才,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为辅导员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工作有竞争,生活有盼头,这样可以有吸引力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实力。
(二)结合自身需求,辅导员应该做好自我职业规划
在对自我进行职业规划之前,辅导员应该先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根据自身条件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首先,辅导员应该对自身的性格、志向、知识技能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规划时慎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然后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思想政治辅导专家还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管理者。如果不适合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应该及时从高校撤出,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例如,某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进行了合理的职业规划,在生活和教学中,不仅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还是学生的榜样。他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也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各届辅导员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次,应该制定发展的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努力的方向,为了以后的长远发展,辅导员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借鉴别人的经验,不断总结创新,实现自己的良好发展。
例如,某大学的辅导员田盼,在5年的工作中,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积极学习,总结经验,工作业绩优秀,不仅受到了同事和同学们的欢迎,也实现了自我的职业发展。所以辅导员应该努力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
最后,要树立复合型人才的观念。辅导员工作内容较多,涉足教学和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應该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有理论,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能得过且过,缺乏积极性的工作,必然是毫无成效的。
三、小结
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校也应该针对现有的一些问题提供给辅导员老师一些帮助,只有帮助辅导员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辅导员管理团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学校的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6,2(1):108-110.?
[2] 乔丰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4):63-66.?
上一篇:小学生军训总结{5篇}
下一篇:小学生优秀干部总结{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