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小学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优选5篇}

梦幻书海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39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0分钟。

小学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职业责任心 小学教师 对比研究

教师素质直接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教师的职业责任心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教师的健康成长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将影响师资培训工作的质量。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年轻一代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调查研究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参加2012年暑期培训的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432份。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教师职业责任心问卷。正式问卷共28个题项。其中认知性4题,测量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了解情况;评价性3题a,测量个体对相关的职业责任观点和行为的评价;主动性5题,测量个体在职业责任情境中采用责任行为的积极性;独立性4题,测量个体在对责任事件的思考或行为中是否有主见等特点;合作性5题,测量教师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合作特征;调控性3题,测量教师在职业责任行为中的变通调控能力;效能性4题,测量教师在职业责任情境中自我预期特性。问卷采用5点Likert量表进行调查。

3.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不同性别的教师职业责任心差异分析

表1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责任心差异分析表

(注:*表示p

通过对不同性别的教师职业责任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结果发现,不同性别教师在评价、认知、调控、主动性及总的职业责任心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独立性和合作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性教师的独立性显著高于男性教师,而男性教师的合作性显著高于女性教师。

2.不同教龄的教师职业责任心差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教龄的教师职业责任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评价性、认知性、效能性、独立性、主动性和总的职业责任心水平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合作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5~10年教龄>0~5年教龄>10~15年教龄>15年以上教龄的变化趋势(具体可见表2)。

具体表现为5~10年教龄教师的评价显著高于0~5年及10年以上教龄教师的,0~5年教龄教师的评价显著高于15年以上的。5~15年教龄教师的认知显著高于15年以上教龄教师的。5~10年教龄教师的效能性、独立性、主动性、合作性和责任心总分显著高于0~5年及10年以上教龄教师,0~5年、10~15年教龄教师的效能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责任心显著高于15年以上的。

3.不同学历的教师职业责任心差异分析

表3 不同学历的教师职业责任心差异分析表

(注:1代表中师,2代表大专,3代表本科,4代表硕士)

通过对不同学历的教师职业责任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学历的教师在责任心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认知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合作性的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专学历教师在认知、主动性和合作性上显著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的独立性显著高于中师教师。

4.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职业责任心差异分析

表4 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职业责任心差异分析表

通过对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职业责任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非重点学校的教师在职业责任心的总分上高于重点学校的教师。此外,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效能性和合作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主动性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非重点学校教师的效能和合作性显著高于重点学校教师的,非重点学校教师的主动性非常显著高于重点学校教师的。

三、讨论

1.重庆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总体状况

从表1可见,目前重庆市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量表总分为1.82,按照量表的等级水平,处于“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之间。该结果说明重庆市的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普遍较强,对待工作处于比较认真负责的状态。

2.不同教龄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差异分析

从表2可见,重庆市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随着教龄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点,其中5~10年教龄的教师处于最高水平。查阅文献发现,教龄一直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有研究发现,10年教龄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之一[1]。我们的调查证实了上述结论。究其原因,可能跟职业倦怠有关。Feler指出,在教师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引导阶段”(从教后的前几年)和“生涯挫折阶段”(从教15年左右)是职业倦怠的易发期[2]。0~5年教龄的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有很多担心与不适应,加上教学效能感偏低,间接导致职业责任心受影响。10教龄以上的教师一方面职业倦怠加重,一方面家庭与事业的矛盾加剧,导致其职业责任心下降。

3.不同性别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教师在责任心的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在独立性和合作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教师的独立性显著高于男教师,而男教师的合作性显著高于女教师。前者可能跟女性“忍耐力”有关。多数女老师能够做到态度认真,忠于职守,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够孜孜不倦地坚持工作。所以女教师的独立性高于男教师。后者可能跟男性性格因素有关。因为男性多数具有豁达、爽朗等心理品质,所以在资源共享、经验分享等方面,男老师比女老师更容易实现合作性。

4.不同学校类型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重点学校的教师在职业责任心的总分上高于重点学校的教师。这一结果与我们之前的理论假设不一致。有研究者在调查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时也发现,公办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高于其他体制园[2]。这种结果同样令人困惑。究其原因,这一方面可能跟环境因素有关。众所周知,非重点学校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非重点学校的生源质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等远远不如重点学校的老师。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的工作质量更多是靠教师自身的职业责任心来保证。重点学校在评价制度以及专业成长环境上相对完善,重点学校教师的工作质量可能更多地依靠学校的规则制度等外部因素保证。另一方面也可能跟研究方法有关。本量表采用自呈评价方式,重点学校的教师对职业责任心的标准要求可能比非重点学校的教师高,导致的评价结果偏低。具体原因尚需近一步的实验研究或者追踪访谈。

————————

参考文献

[1] 叶莉.重庆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西南大学,2008(4).

小学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学校正逐渐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筹集资金的格局,也相应地引发了高校财务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既精通财务管理,又掌握教育科研规律的总会计师便成为高校的迫切需求[1]。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同年12月在东南大学等六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开选拔了6位总会计师;2013年9月,武汉大学等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又有10位总会计师上岗。2014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2015年7月,作为上海市地方高校的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先配备了3位总会计师;2016年4月,第二批2位总会计师被任命,其中1位同时担任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总会计师,这是全国高校中的首创;2017年4月,任命的第三批1位总会计师,也是同时担任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总会计师。

推进总会计师多校任职,无疑是解决专业人才匮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创新高校总会计师管理模式,加强高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和多方位监管具有一定的规范制定参考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高校总会计师及高校内部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主要对高校首席财务官和内部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Birnbaum R[2]指出大学内部包含两个体系:一是基于法律权威的理事会和行政体系,二是基于专业权威的教师体系,而大学的治理就是为了实?F这两个体系的平衡而设计的机构和过程。Sanaghan et al.[3]提出了高校首席财务官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能力建设者――通过集中选拔、有目的地培养、积极保留高质量的人才来促进高校发展;文化传播者――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联系;思想家――对高校的未来进行创造性和战略性的思考,主动预见和解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Sanaghan et al.[4]断言:未来的高等教育将被适应性的问题和挑战所主导,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环境下,高校首席财务官和其他高级领导需要构建潜在的高等教育领导框架,具体包括:建立系统观点,并认识到决策和行动如何影响高校内外的计划和人员;有能力通过不同的环境(教师、员工、管理者、学生)建立有效的关系资本;以有意义的方式与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帮助解决困难;将透明、参与和包容等合作原则应用于校园决策等。

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高校总会计师展开研究:(1)制度建设方面。宋长森[5]提出高校总会计师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需要。总会计师以学校副校职领导身份,组织制定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有利于建立切合学校实际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王丽平[6]提出总会计师制度是进行资产监督管理、财务管理专业化、财务风险防范专业化、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和资金安全的必然要求。(2)队伍建设方面。李丽[7]认为高校总会计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丁红运[8]总结出总会计师选拔与管理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内选式”,即从受派单位内部选拔符合条件的总会计师,其日常管理主要由学校负责;另一种是“委派制”,即委派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受派单位特点和总会计师的任职要求,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向各受派单位直接委派总会计师并统一管理。王炜[9]建议现阶段高校总会计师选拔采取“校内选拔”和“外部选调”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条件准入机制,合理界定总会计师的领导工作范围,从而建立专业化的高校总会计师任职制度,并建立科学化的高校总会计师履职考评制度。(3)制度缺陷与解决措施方面。肖中瑜等[10]从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治理逻辑出发,系统分析其制度设计、执行与保障,探究其绩效困境与“推而不广”的成因,认为要处理好总会计师和校级班子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等部门更要全力配合总会计师工作。马伟[11]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并推进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优化高校治理体系,提高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为了解决总会计师制度“推而不广”和“执行偏差”的困局,需要理顺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发展逻辑,明确目标,采取制度创新、平衡治理以及培养创新的应对策略,以实现治理目标。

综上,现有文献大多对单一高校总会计师任职制度、职责职能、选拔管理进行研究,对多校任职尚无涉及。基于此,本文开启对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调研和研究工作。

三、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问卷调研

目前,高校总会计师单一学校任职的管理制度相对趋于完善,已经出台了诸如《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等多项文件,上海市教委也出台了《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联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日常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工作报告制度实施细则(试行)》。而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工作起步较晚,其管理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多校任职总会计师的任职人选、隶属关系等问题,均需进一步厘清,通过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问卷设计内容一并纳入调查范围。

(一)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确定问卷内容,从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安排(客体层面)、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困难(主体层面)、上级主管部门需解决的问题(环境层面)三大维度构建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问卷调研体系,如表1所示。问卷调研时间为2016年11月1日―12月30日,共发出问卷136份,收回有效问卷114份。调研对象涉及上海市教委及财政、审计等部门,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其中,管理部门领导均为与高校关联的委、局等部门领导,占调研总数的25.44%;高校管理干部包括学校领导、总会计师、财务处处长等,占调研总数的38.60%;高校基层人员主要来自财务、审计、校办等,占调研总数的35.96%。

(二)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经过数据处理,结合总会计师访谈,对客体、主体、环境三大维度上的各个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客体层面: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安排

(1)参加党委会的方式

党委会是决策机构,需要决定重大决策事项,包括重要财务决策以及分管部门处(科)级干部的任免等与总会计师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问卷调研中选择“分别作为任职学校的党委委员,协商一个固定的基层支部”的占比最高,为39.47%。其次是“参加关系挂靠学校的党委会,列席另一校党委会”,占32.46%(该方式即上海市目前的做法)。

按照《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总会计师履行的职责包括参与重大经济决策;对重大决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监督检查;对学校及其二级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考核提出意见等。如果仅仅“列席”党委会,对学校重大事项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无投票表决权,难以保证总会计师作为专业人员在重大经济决策中的作用,会制约总会计师制度推进的有效性。综合调研结果和各方意见,如果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能分别作为任职学校的党委委员(将组织生活安排在一个固定的基层支部),将更有利于工作推进。

(2)不同高校办公室的配备

按照规定,总会计师单校任职应当配备符合副校级待遇的办公室。多校任职时,“不同高校分别设置符合副校级待遇的办公室面积,以便开展工作”占比最高,占52%,这与目前上海市委组织部和教卫工作党委组织干部处推行的做法一致;36%的被调查人员则认为另一高校办公地点可以机动设置。

就目前实际工作情况看,总会计师办公室的利用率很高,既是办公室又兼具会议室功能,与各部门领导的谈话时常涉及学校发展规划、资金决策、审计或巡视问题整改等重大问题,鉴于机密性考虑,机动的办公地点无法兼顾重要文件的保管和特殊来访人士的隐蔽性意愿。本文认为,不同高校分别设置符合副校级待遇的办公室是当前形势下的合理选择。

(3)薪酬待遇

根据《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薪酬管理办法》(起草后因各种原因未发布),总会计师平均薪酬标准一般相当于全市公办本科高校管理岗副校级领导平均薪酬标准的100%~120%;同时担任两校总会计师人员的薪酬,由市教委委托平均收入水平稍高的学校代为发放。

选择“任职两校中薪酬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的占比最高,达到40.35%;其次是“任职的两个学校中,薪酬待遇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占23.68%。其中,管理部门领导和高校基层人员赞同“任职两校中薪酬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的分别占51.72%、46.34%;高校管理干部中赞同“任职的两个学校中,薪酬待遇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的占34.09%,赞同“任职两校中薪酬相对较高学校的副校级待遇+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的占27.27%。

本文认为,结合教委起草文件的薪酬分配原则,比较简便易行的操作办法是:平时工资绩效由档案挂靠高校发放,年末由另一高校补足差额。补差标准:(1)如果另一高校的工资绩效高于平时工资绩效发放学校水平,则补齐差额;(2)如果补差后所得工资绩效水平仍然低于全市公办本科高校管理岗副校级领导平均薪酬标准,建议补到平均水平为妥。

(4)任职条件

除满足总会计师任职基本条件外,“有高校财务管理经验”占比最高,达49.12%;其次是“有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和“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分别占比23.68%、20.18%;“具备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仅占7.02%。其中,管理部门领导、高校管理干部和高校基层人员对“有高校财务管理经验”的认可度分别达到55.17%、52.27%和41.46%。

可见,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工作对具有高校财务管理经验的要求最为显著,而对会计专业技术?Y格的重视程度稍有减弱。调查还显示,人们对多校任职总会计师的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理论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比较关注。本文建议,对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人选,除满足任职基本条件外,可以侧重考虑财务管理经验、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相对较强的人选。

2.主体层面: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困难

(1)总会计师与学校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时的解决方式

《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联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三条:联签制度是指高校开展重要和重大经济活动过程中,实行学校主要负责人联合总会计师共同签署审批意见的工作制度。联签制度能有效避免主要负责人“一支笔”带来的风险和有关负责人绕开校党委决策程序的现象。出现总师与学校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时,管理部门领导“以学校意见为主,并将总会计师意见提交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备份”的意见占到37.93%,高校管理干部和基层人员认同“学校负责人与总会计师协商解决”的各占59.09%、48.84%。

高校迅速扩张造成财务风险不断增加,许多项目都需要总会计师和学校负责人共同把关、联合签署意见。根据《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联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九条规定:总会计师参与联签的重大事项,审核意见与学校不一致的,总会计师应及时向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报告。在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未做出正式回应前,学校应暂停该事项的执行。其他的争议事项,总会计师可以学校意见为主,保留自己意见并向高校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书面报告以备案。

(2)不同高校工作冲突的解决办法

调查问卷中,管理部门领导最为认同“根据工作重要程度先选择与总师工作关联度大的工作任务”,占48.28%;高校管理干部和基层人员认同“尽量预先协调工作计划”的分别占到47.73%、58.54%。

结合总会计师访谈,本文认为,总会计师应尽量考虑学校主要领导在工作安排上的意愿,预先协调工作安排。无法妥善解决冲突时,应根据工作重要程度优先选择与总会计师工作关联度大的任务。不过,对于重要工作,事后“补课”非常必要。

(3)需要履行保密义务的事项

“两校的财务数据”和“学校的特殊要求事项”被认为最需要保密,分别占比85.09%、70.18%。相对而言,不少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职的两个学校学科关联度较大,在“学科发展规划”上可以总会计师为桥梁,推进学科相互支持和帮助,借鉴、分享经费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3.环境层面:上级主管部门需解决的问题

(1)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业务培训讲师人选

《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日常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七条(培训实施)指出:总会计师的政策培训一般由党政机关负责人担任培训讲师;总会计师的业务培训一般由财政、审计、税务等专业人士担任培训讲师。问卷调研中,选择“相关政府部门决策者”的占比最高,达50%;其次是“业界顶级专家”和“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分别占比28.95%、17.54%。

本文认为,相比业界顶级专家和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政府部门决策者更了解政策制度和工作发展动向,业务知识的培训内容既具有前瞻性,又能及时指导工作。

(2)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工作报告制度和交流工作会议召开频率

总会计师报告制度是总会计师向主管部门报告工作的有效渠道,有利于发挥上级委派工作的监督职能。《上海市地方公办高校总会计师工作报告制度实施细则(试行)》将总会计师提交报告分为三类:年度报告、专项报告和即时报告。问卷调研中,“年度报告和根据情况报送专项报告”被认为是最恰当的方式,占70.18%,各类被调查人员通常认为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交流工作会议的召开频率不宜过高,“一季度一次”比较合适。

总会计师如果被频繁要求提交专项报告或进行多头重复考核,其工作负担会过于沉重。特别对于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年末既要面临两个高校的述职考核和民主评议(目前是以档案所在学校的考核为主),还需要参加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组织的上级部门联合考核,按照规定还需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等,考核和工作的压力会大幅度增加。此外,工作交流会议的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加剧两校工作和会议时间的冲突。

(3)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日常管理工作由谁领导

选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占比最高,达到44.15%。目前,为方便总会计师岗位设置目标的实现,上海市属高校系统采取的是一种创新的联合管理模式。上海市高校总会计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由其所在两个学校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和考核由教委主任担任组长的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主持,干部管理权限归属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

(4)高校总会计师推行多校任职主要应解决的问题

选择“总会计师分管工作应该有所限制,以便聚力抓好主业的问题”和“总会计师的隶属关系问题”的占比最高,分别占比69.30%、64.04%。

对于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分工问题,主要依??《上海市地方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中的八项工作职责、五项工作权力确定。目前,任职分工正在由探索期向聚焦期转变。多校任职的总会计师需要承担两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工作日程安排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冲突,建议在发挥工作优势的同时适当限制其分工,以便聚焦主责主业。

对于总会计师的隶属问题,采用“委任制”还是“委派制”,需要进一步研讨并细化规定。委派制属于垂直领导,总会计师对上级教委负责,只有处理好总会计师和校级班子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顺利推动工作;委任制下总会计师为班子成员,对学校党委负责,便于总会计师深入了解学校情况,主动融入学校工作,但上级教委更希望总会计师能在代为监督经济运行工作上发挥作用。上海高校总会计师的任职的设置方式更像是“委任制”和“委派制”结合的联合管理模式。总会计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由所在学校主要负责;教委总会计师管理工作小组除了通过年度业务考核、季度会议定期督促检查工作情况外,还要对总会计师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此外,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还不定期地检查派驻高校主要领导对该项工作的支持程度,借以推进工作。当然,联合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模式,还需要在未来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四、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问题的解决措施

考虑到我国总会计师的相关制度规范、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工作推进中面临的问题,本文构建了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系统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中最外围代表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体系的三大维度,即客体层面、主体层面、环境层面,它们渗透到多校任职的各个环节与构成要素,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作系统。任职系统图的中心代表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制度建设,需要高校、总会计师、上级主管部门“三驾马车”共同施力,聚力推进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各方面工作的健全与完善。此外,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总会计师多校任职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客体层面,高校视角:应当营造总会计师多校履行职责的和谐氛围。

一是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总会计师制度安排在高校治理中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带头支持并保障总会计师依法行使职权;二是宣传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重要意义,让广大教职员工理解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立是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现代化大学的必然要求;三是组织总会计师制度的政策文件学习,加深对总会计师任职要求的了解,理解、支持和监督该项工作推进。

主体层面,总会计师视角:应当明确职责,科学、合理安排工作。

总会计师要认真研究并深刻领会《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依照其赋予的职责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特别是在总会计师多校任职时,对于不同高校的精力分配问题,需要把握分寸,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具体到校内的分管工作。前期可以从尽快熟悉了解学校工作的角度,适当从较宽层面安排些相近工作。但是同时负责两个学校的总会计师,任务繁重程度不言而喻,建议推进该项工作时,还是要明晰总会计师工作职责,聚焦主业、履行主责,真正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

环境层面,上级主管部门视角:应当尽快补充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相关制度条款。

上级主管部门应根据《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结合上海市教育制度改革,并参考调研结果,尽快补充高校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相关制度条款,从规则上为总会计师多校任职提供制度支撑。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结合对客体层面、主体层面、环境层面的分析,提出推行总会计师多校任职的建议,如表2所示。

小学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据笔者针对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调查发现,近年来,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强,学习效果普遍一般.总结分析原因,这一方面有来自于教师的原因,很多高职教师没有真正用心把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己任,这主要来自于客观现状和制度上的原因.众所周知,高职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责任感上的压力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通常没有诸如择校、择班、排名、升学以及高考等压力,也没有因此而产生的绩效评价机制.很多高职院校教学考核甚至连“教考分离”都没有完全实现,这就导致教师“自己教、自己考、自己给学生评分”,以学生分数显示的教学效果完全由任课教师自己判定“.如何教、如何考”成了良心活,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来自学生自身因素,高职分数线一降再降使得高职学生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普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讲,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不能与以前的高职学生相比.在这种情况下,要把高职教育办好,培养更多更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需要高职教师建立更多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是要提升高职教师的责任感,而这绝不是凭几句口号、进行宣传倡议就能够做到的,必须从政策制度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因而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责任感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制度上约束教师来加强责任感建设,督促高职教师真正把“教书、教技、育人”当成一种习惯.对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能力进行科学设计、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在课下投入大量精力,而这种投入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责任感.高职教师责任感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应该是有利于这种责任感的建立与持续的激励上.另外,我国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涉及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问题,对教师的评聘和职务晋升的标准也需要科学的考量,它至少应该涉及教师的态度和能力两个方面,只有能力没有责任感的教师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另外,只有积极的态度缺乏能力的教师也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已有的考评大部分是结合“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和管理者评教”三个方面.且评价的方法没有统一标准,往往各校自有一套,大多是根据教学结果以及管理者的经验进行考评,公正、公平、客观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失偏颇,从而挫伤一些勤奋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这种缺乏科学指导的主观的考评机制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还有可能挫伤高职教师的荣誉感、责任心,并且使考评在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失去其应该具有的价值和作用.从以上分析来看,建立有利于提升高职教师责任感的考核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因此,高职教师责任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对于当前深化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和能力进而“建设优秀高职教师队伍、落实示范性高职院校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保证示范性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2高职教师责任感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教师责任感的评价体系必以须激励为导向,既重视过程考评又兼顾结果考评,并要结合评优、评先、教师职称的评定、聘任以及职务晋升来进行.这需要我们围绕高职教师责任感评价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层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在构建责任岗评价体系时坚持“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与重点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认同性原则”.(1)目的性原则.在众多反映教师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指标中,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揭示教师责任感整体效果的指标,满足对教师责任感评价的需要.(2)客观性原则.在设计考核指标体系时,所采用的定性、定量等方法以及所建立的模型,都必须客观地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有代表性的方面.(3)全面性与重点性原则.在影响教师责任感的众多组合因素中,采用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综合各方面的业绩、成果,以便全面客观地做出对教师责任感的评价.在令人满意的定性、定量等评价指标数据采集困难的情况下,需在全面与重点中寻找最优交叉点,使之既能真实反映教师总体工作状况,又使搜集数据工作相对简化.(4)明确性原则.在评价中明确每个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以尽量减少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可能对同一指标有着不同理解而产生评价误差的可能性.另外,各项指标要简洁明确,易于理解,评价指标之间在内涵上应有明显的差异,避免使用可能产生歧义的指标.(5)可操作性原则.要保证评价体系的易理解性和数据搜集的可行性,同时应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实现评价程序的计算机化,尽可能方便评价主体的使用.(6)认同性原则.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结论应尽可能准确、客观,应该是使用者乐于接受并在使用中得到不断完善的体系.这要求我们设计的评价方案能够被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认同和使用.

3影响高职教责任感大小的因素分析

高职教师责任感大小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想穷尽出所有的影响因素是不可能的.笔者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总结,找出对其影响最为重要的五个因素:教书育人能力、教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人文素养与师德水平.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3.1教书育人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己经进入到相对成熟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逐步提高.如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自身社会价值,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和领导关心的问题.另外,不容置疑的是,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己使培养对象成为学校的“上帝”,而高职院校教师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以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是否得到学生认可以及认可度的高低,关系到社会对一所高职院校教师的总体评价.而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的教师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和个性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因而这种教书育人能力是高职教师责任岗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教书育人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3.2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能力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主要能力,开展教科研工作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这从绝大多数高职教师职称晋升评审标准中均得以体现.教研能力主要包括承担国家级、省级、院级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情况、以及承担各种级别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情况.各种级别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形式,是关键性的教研项目,它是促进各级各类高校包括高职院校进一步改善教学软硬件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教学理论创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升实习实训实验建设与管理水平等等的十分重要的管理手段.科研项目主要针对教师所研究的学科专业,利用专业理论,加强与实践结合,以期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形式.同时,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进行学术交流也是高职院校教师责任感大小的重要体现.

3.3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强调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其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自身智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如: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管理干部、开展横向课题合作,这种类型的合作一方面促进自身所学与实践结合,进一步巩固理论,促进教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因而,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效果和成果理应成为是评价高职院校教师责任感大小的主要指标.

3.4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能力表现为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它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的核心职业素养和竞争力.实践教学能力主要用指导实习实验实训工作的效率效果来衡量.例如,当前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为各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和比较提供了平台,各校通过参赛也进一步取长补短.这其中学生竞赛成绩实际上检验了所属院校实践教学组织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不断将所学理论与实务操作紧密结合,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增强生命力的主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参与市场竞争的锐利武器,是学校获得社会满意、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3.5人文素养与师德水平

小学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县委改革办:

根据《关于报送我市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推进情况的通知》(安改办通〔2024〕9号)要求,现将实验学校全员聘任制试点阶段性工作总结如下:

一、试点改革总体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实验学校,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县人民政府、贵州励耘教育置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的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高品质、现代化、小班化、寄宿制、十二年一贯制的创新型混合体制学校;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托北师大专家治校,建立校长负责制下的独立运行管理模式(管理独立、财务独立),北师大对外合作办学平台、县教育和科技局、贵州励耘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助监管并提供相应办学保障;目前学校办学已进入第四年,现在校学生人数为1884人,55个教学班。教师181人。

二、推进试点工作采取方法

201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县教科局扎实指导镇宁实验学校开始尝试全员聘任制改革,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切实落实全员聘任制。

(一)中层干部竞聘

一是部署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确定领导小组成员、任职条件及实施方法步骤等。二是安排做好中层竞聘宣传工作,并及时在全校范围公布相关信息,公开竞聘岗位,并通过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在学校教师工作群发布信息等形式,宣传中层干部竞聘的目的、意义,规定竞聘程序。全校在职教师采取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申请相应的岗位竞聘。三是工作组通过资格审查、会议研究形式确定了竞聘人员对象,并就综合测评进行了民意评估。同时,组织竞聘人员在现场向评委进行竞聘演讲、答辩。最终由评委综合其个人表现交由组织考察,于当月底拟定入选名单并公示。期间,还通过工作组个别谈话等方式对拟用人选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对是否适合和胜任选拔职位作出评价,并形成考察材料。根据竞岗者综合得分和考核情况,集体讨论决定拟聘任人选。参与中层竞聘所有拟聘人员均已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将拟聘任人选的基本情况公示7天。公示期满后,其公示结果没有异议,无涉及影响任职的,正式按有关规定办理聘任手续。

(二)班主任竞聘

一是安排学校针对班主任的选拔与聘用制定了有效可行的竞聘上岗方案,并认真的执行落实。二是定于每一学年开学前学校的“暑期教师‘十三五’继续教育培训”期间开展班主任岗位聘。三是对于符合班主任岗位聘用条件和能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的教师可采取自我推荐或由年级组长推荐各班主任候选人。竞聘仪式由学生发展中心组织,候选人在各学部教师代表面前进行竞聘演说和答辩,根据现场打分初步确定人选。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经过集体研究拟定班主任名单。最终由学校党政领导审核通过。学生发展中心将向竞聘成功班主任颁发聘用证书,与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

(三)教师岗位竞聘

一是建立相应岗位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学校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二是教师岗位竞聘选拔上采取公平、公开、公正,因岗择人,优化组合的原则,在2017——2024学年度和2024——2024学年度开学之前均针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岗位竞聘。竞聘教师需能履行《学校学科教师职责》,并积极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学校根据学年课程开设情况设置教学及教辅岗位。先进行中层人员的教学岗位竞聘,再进行其他教学岗位的竞聘。教学岗为初设,选择岗位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微调,以学校教学工作有序推进为宜。三是通过对应聘教师的任教资格、自身条件和任教经历等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后,由学校课程管理中心组织5名评委进行综合测评打分,提交任职意见,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名单。最终报学校领导审批同意。对于同一个岗位有多人申报的,工作小组对通过初审的应聘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并参考其教学业绩,根据综合测评结果,择优提出应聘人员岗位,最后报竞聘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最终通过初审和综合测评,经过学校领导确定,聘用结果面向全校公示3天,期间没有收到任何异议。根据聘用结果,由课程管理中心向相应科任教师颁发了《任课通知书》。一直以来,所有预设岗位均有申请每学年新学期开学前全校各年级各班的师资得到合理配备。

(四)转岗及解聘

一是在教科局指导下,镇宁实验学校对不能胜任自身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实行待岗培训,暂不安排独立的工作,安排其进修学习跟岗培训。二是在教学岗位期间工作业绩不突出,其工作方式均不符合学校管理标准及办学要求,在学校工作安排以及个人教学班级管理上均未达到学校相关工作目标,由学校外派学习,为期一年;在外派学习时未前往报到学习的,学校在上报镇宁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相关领导部门情况,得到批复后结合《实验学校教职工转岗及解聘实施细则》,解除学校与教师的聘用合同,终止其一切人事工资及学校待遇,办理离校手续。

三、改革来取得的成绩

(一)高考成绩

2024年6月,首届高三学子迎来高考,共有38人参加高考,最高分638分,600分以上5人;学校一本上线21人,上线率55%(其中文科一本上线12人,上线率46%;理科一本上线9人,上线率75%);二本上线36人,上线率95% (其中文科二本上线25人,上线率96%;理科二本上线11人,上线率92% )。对比中考成绩,学生人均提升73.38分,最高提升199分。首届高考的成功,体现了三方合作办学的优势,是合作办学的优良成果。

(二)中考成绩

2017年,首届中考,以总均分486.8分位列安顺市第三名,省示范性高中上线率居全市第一名。

2024年中考再续辉煌,参考人数共157人,总均分520.36分,名列全市第一。

(三)小学教学部特色办学成绩显著

小学教学部始终秉承“没有好成绩不是北师大,只有好成绩也不是北师大”的教育理念,在取得优异的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加强特色办学,开设了外语、足球、戏剧、啦啦操、音乐、蜡染等特色课程,开展游园会、庆“六一”展演等大型活动,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四、存在的困难

在转岗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之后,教师的薪资待遇分配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五、今后发展方向

小学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学校中层干部是我县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促进学校中层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加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活力,努力促进我县各类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和谐发展。根据《县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管理办法》的精神,结合系统实际,现就加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管理和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机构与职数

中小学内设机构和中层领导职数标准按学校类别与规模确定。

1、机构名称:学校内设中层机构名称原则上要统一,普通高中一般设:教务处、教科室(含师训与电教)、政教处(含安全办、团委)、总务处等;职业高中一般设:教务处(含教科、师训与电教)、实训处、政教处(含安全办、团委)、总务处等;初中一般设:教务处、教科室(含师训与电教)、政教处(含安全办、团委)、总务处等;小学一般设:教导处、教科室(含师训与电教)、政教处(含少先队部、安全办)、总务处等。初高中规模较大的学校可设办公室。

2、中层职数:

(1)高中学校:60班及以上学校可以设置5个中层机构,聘任5名中层正职与5名中层副职干部;42-59班学校可以设置5个中层机构,聘任5名中层正职与3名中层副职干部;42班以下学校可以设置4个中层机构,聘任4名中层正职与3名中层副职干部。住校生数占全校学生数10%-30%的可增加一个副职岗位;占30%-60%的可增加二个副职岗位;占60%以上的可增加三个副职岗位。

(2)初中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48班(下属民工初中学校班级数可计入,下同)以上学校可以设置4个中层机构,聘任4名中层正职与4名中层副职干部;36-47班的学校可以设置4个中层机构,聘任4名中层正职与3名中层副职干部;24-35班的学校可以设置3个中层机构,聘任3名中层正职与3名中层副职干部;24班以下的学校可以设置3个中层机构,聘任3名中层正职与2名中层副职干部。住校生数占全校学生数10%-30%的可增加一个副职岗位;占30%-60%的可增加二个副职岗位;占60%以上的可增加三个副职岗位。

(3)中心小学:60班(下属完小与民工学校班级数可计入,下同)以上学校可以设置4个中层机构,聘任4名中层正职与4名中层副职干部;48-59班的学校可以设置3个中层机构,聘任3名中层正职与3名中层副职干部;48班以下的学校可以设置3个中层机构,聘任3名中层正职与2名中层副职干部。住校生数占全校学生数10%以上的可增加一个副职岗位;下属完小及民工子女学校数在3所以上的可增加一个副职岗位。

(4)升格小学:30班以上的学校可以设置3个中层机构,聘任3名中层正职与2名中层副职干部;30班以下的学校可以设置2个中层机构,聘任2名中层正职与1名中层副职干部。

团、队干部根据相关组织原则和规定配备,其职位数含在上述职位数之内;学校工会主席一律由副校长兼任。学校中层原则不兼任班主任。学校规模特别大或根据学校实际需增加管理机构、另定管理机构名称和职位的,需报教育局组织人事科批准。为减少管理层级,畅通管理渠道,提高管理效率,提倡学校内部管理人员一人多岗、交叉兼职,不得随意增设助理与干事。

完小中层领导岗位设置由各学区、教育总支根据学校规模和实际需求从紧安排。

二、选拔与任用

1、任职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具有胜任职位要求的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勤奋敬业,清正廉洁,实绩突出,群众公认。

(3)担任中层正职的,应具有中层副职二年以上的经历;担任中层副职的,应具有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优秀班主任等其他具有管理经验人员)二年以上的经历。担任过完小校长的在竞聘中心小学中层正职岗位时可优先考虑。

(4)学校新任中层干部,必须具有县教育局级以上先进或业务荣誉称号。

(5)参加中层竞聘人员原则上男不超过48周岁,女不超过45周岁。

2、竞聘程序:

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学校中层职位出现空缺,学校中层机构调整、重组或任期届满时,原则上须通过差额(1:2以上)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任职人选。竞聘上岗程序一般包括制定方案、报批方案、公布方案、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民主测评、公示结果及上报县教育局任免或备案等环节。

对学校班子通过集体讨论,教师公认度很高的优秀教师可直接任命。

3、任用规定:

(1)县属学校中层正职由教育局任免,中层副职由学校支部(总支)任免报局备案;镇(街)中学及中心小学(升格学校)中层正职由学区、镇(街)教育总支考察任免报局备案。

(2)实行中层干部任职最高年龄限制制度。凡男性年满51周岁,女性年满48周岁的,原则上不再担任学校中层干部职务,特别优秀的可至任期届满。

(3)实行中层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在同一岗位上连续任职多年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层干部进行合理交流、轮岗,调整分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区域交流的试行意见》中关于中层交流意见执行。

(4)实行中层干部免职制度。中层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免去现职:学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在年度考核中,教职工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中层干部年龄达到最高限制年龄的;中层干部任期已满,在竞选中落选的;由于身体原因,一年不能履行职责的;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不再担任现职的。

镇(街)中心幼儿园副园长、村级幼儿园园长选拔与任用参照以上任职基本条件、竞聘程序和任用规定执行。

三、管理与要求

1、要实行中层干部考核激励与警示制度。学校中层干部必须按规定完成额定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年,中层正职干部必须述职,并接受教职工的民主评议等方式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享受绩效工资中的岗位津贴。对年龄到杠工作优秀且连续任中层正职两届的退职人员,可享受1年同职70%的职务补贴,工作优秀且连续任职三届以上的最多可享受2年同职70%的职务补贴。

2、要重视中层干部培训锻炼。要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中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采用定期组织岗位培训和鼓励其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中层干部的政策意识、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3、要重视中层干部队伍的组成结构。优化知识结构,各处(室)要文理搭配合理,注意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优化年龄结构,在年龄上呈现一定的梯度;要重视女教师培养,通过竞聘,把优秀的女教师吸收到干部队伍中来;积极推进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全县学校中层干部队伍中女性及党外干部必须占有一定比例。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