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推荐5篇}

翰墨飘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596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4分钟。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五矿地产湖南开发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14)

摘 要:师徒制渊源已久,对于大学刚毕业、初次接触社会的青年员工来说,通过导师的带领,尽快地掌握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学习更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缓解初入社会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惑,对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是有着巨大的帮助。

关键词 :师徒制;标准化管理;“12345 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93-02

收稿日期:2015-02-05

作者简介:李映桃(1972-),女,湖南衡山人,本科,培训主管,经济师、高级教师、一级人力资源师、高级企业培训师。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导师带徒已经成为我国青年员工OJT 培养一种最重要方式。但导师带徒管理中,发现主要有2 个问题:一是“不愿带”或“不愿跟”,二是“带不好”或“跟不好”。这2 个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导师“传、帮、带”的能力和过程出了问题。

由于师徒分布分散,管理很难集中管理,导致导师在带徒活动过程中屡屡出现问题:用于监督考核的表单填写不规范,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制单分散,各个培养阶段的达标标准无定法,没有一个有效汇总的载体,造成师徒双方对整个活动存在模糊性,角色权责不明,各个单位对监管时段的内容和要求也不清楚。为此,对导师带徒活动不断进行反思和持续改进,将各个环节的流程和步骤加以优化,对整个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加以创新实践以解决导师带徒效果参差不齐的问题,此外,我们还采用了标准化的管理办法。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企业的各种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将这些规范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标准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加以保存,而不因人员的流动,导致整个技术、经验的流失,将个人的经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导师和徒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键是要确立目标、构建机制、提升素质、处理好各个相关体及实施者的分工协作关系,以便有效地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双赢。

要做好导师带徒活动的标准化管理,就要处理好5 个问题:(1)带徒的周期;(2)带徒的几个阶段;(3)培养目标的确认;(4)如何考核,与哪些挂钩?(5)管理标准化的载体。

一、具体做法:“12345 法”

1. 编制1 本导师带徒活动工作手册。每一个青年员工在培养期内都会领有一本培养手册,其中包括签订培养协议、界定师徒责任、明确阶段性培养任务、记载培养考核记录和出师答辩等内容,作为青年员工培养过程监控和指导蓝本。特别强调的是,在导师带徒之前,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导师师资培训。

2. 两个目标,具体指新员工依据专业特点设定通用培养目标和结合青年员工自身特点设定个性培养目标。通用培养目标是培养的基础,过程会进行监控,阶段性会进行考核,注重纵向专业能力的提升,培养专业人才,例如,企业文化学习、职称和职业资格的取得、专业书籍的学习、规范及法律法规学习、现场技术问题的解决等。个性培养目标主要提升青年员工的综合能力,发挥员工特长,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兼职党工团事项提升组织能力、征文提升写作能力、每日课堂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课程讲授能力等。

3. 与3 项培养考核相关联,具体指青年员工出师考核同专业技能等级关联、培养成果考核同导师晋级关联、人才培养考核同负责人业绩关联。青年员工培养期结束后,需要进行出师考核,新员工考核合格才能有资格向专业技能等级T2级晋升。导师在参加公司管理干部提拔和专业技能晋级考核中,需要查看其导师带徒考核中成绩是否合格。各单位的年度经营目标书中均设置了人才考核指标,对于关键人才流失考核进行倒扣分。

4.4 个培养考核等级,具体指青年员工培养过程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于优良进行奖励,对于不合格进行谈话或更换导师。导师带徒考核有一年的阶段性考核和培养期结束的出师考核,分别对导师和徒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述职答辩情况、职称职业资格获取情况等多方面。

5. 培养阶段,具体指引导期(前3 个月)、适应期(3 个月)、实践期(3 个月)、能力发展期(3 个月)和出师答辩期(1 个月)。根据新员工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阶段性的培养任务。引导期主要引导新员工尽快融入团队,消除陌生感,认同企业文化,热爱企业,培养内容为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相关规范;学徒期主要是辅导新员工将所学的知识逐步转化为业务能力,培养新员工的动手能力,鼓励大胆开展工作,主要通过岗位实践和专业资格考试进行培养;实践期主要是辅导新员工将专业知识和岗位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锻炼新员工独立开展一般性工作的能力,主要通过岗位任职、专业内轮岗和资格考试等方式进行培养;能力发展期主要是辅导新员工独立开展工作并提高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能够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主要通过赋予工作职责、轮岗、专业讲授等方式培养新员工综合能力。出师答辩是培养期结束后,新员工对照出师条件申请出师答辩考试,采用“1115 出师答辩法”进行答辩,最后由评委提问答辩和人力资源部资格考试验证组对新员工出示答辩结果,对于合格的员工进行出师并晋级专业技能等级。

二、创新点

(一)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活动工作手册作为青年员工培养过程监控和指导蓝本,保证培养有计划、考核有依据,一册在手,简单明了。同样,培养手册也是新员工入公司1 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文件,让职业生涯规划不再是空洞的规划,例如,手册中约定什么时候取得初级职称、什么时候学习完专业规范、什么时候讲授课程等。

(二)通用培养目标和个性培养目标相结合

进一步发动公司各专业线结合公司战略、本专业及实际相关岗位胜任模型,集思广益,编制好各自专业在活动各阶段中应达到的基本通用目标,实现共性管理。同时,在尊重个人特色的基础上,由导师根据徒弟的个性特点,和徒弟协商制定个性自选目标。这样的目标,将组织与个人、共性与个性有效地结合。

(三)强化导师和专业线领导的责任意识

导师带徒成效不仅与徒弟专业晋级挂钩,还与导师的管理晋升考核挂钩,与相关专业线负责人的管理绩效考核相联系。强化导师和专业线领导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关注整个过程的实施状况并及时指导。

(四)活动内容明确

整个活动分为5个阶段,前4个阶段为一带一计划实施阶段,最后为出师申请和答辩阶段。这几个阶段也推出了一些亮点:

1. 出师流程创新

制订出师申请流程,编制《出师申请表》,要求徒弟填写,导师负责全面审核徒弟执行师承计划情况,就日常表现、绩效情况、学习工作总结等给予评价,对是否同意答辩签署明确意见。并且要求出师申请者提交1 份学徒期的学习及工作总结,导师提交1 份带徒指导及评价报告。

2. 总结材料内容的创新

改变了以往提交工作总结的形式,要求提交具体工作分析报告或者是自己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经验的总结,而且必须结合一个具体的工作处理案例汇报。这样避免了徒弟的总结材料流于形式,也可以帮助徒弟及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在总结中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3. 答辩和述职形式的创新

采用“1115 答辩述职法”,要求1 个PPT、1 个具体的实际业务案例、1 个解决办法、5 分钟讲解。在出师答辩或述职的过程中,师徒都要求用PPT 演示,图文并茂,信息量很大。通过这种形式的汇报,综合考察师徒的总结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办公软件的熟练程度等,改变了以往低头念稿子的单调形式。从多维度提升新人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公司的视频会议设备,在外省公司参加答辩的师徒,利用视频对接进行现场答辩,不仅节约了成本,又方便了对外地导师带徒工作的管理。

三、成果:

(一)导师带徒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通过2 年的摸索实践,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导师带徒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特别是“12345 法”的创新运用,为导师带徒提供了良好的规范和标准。这个方法对培养目标、考核等级、培养阶段等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培养阶段主要分为5 个阶段,前4 个阶段为一带一计划实施阶段,最后为出师申请和答辩阶段。不仅能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有利于有效地引导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团队,消除陌生感,认同企业文化,热爱企业。“12345”法以标准化建设为载体,重组了导师带徒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导师带徒的基础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系统化。

(二)人才队伍结构大大优化,人员成长大大加快

通过2 年的摸索实践,为公司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一批优秀的人才。2012 年至今,共引进40 名应届毕业生,导师带徒覆盖率100%,担任两级公司团委(支部)、工会兼职委员16 人。2012 年和2013 年新员工均进行了专业内或跨专业转岗培训,2012 年新员工全部通过出师答辩,总体培养效果明显,有利于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技术的传承。

(三)工作绩效和社会效益实现双丰收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导师制;小班化;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115-02收稿日期:2016-04-15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SJG01);南华大学重点教改课题(2014XJG-ZD02)。

作者简介:王明华(1980―),男,湖南衡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移动无线通信技术。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关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国家层面到各级各类高校,从高教理论界到基层教学一线,都进行了大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也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推动作用。总体来说,当前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教育部于2010 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林健老师从卓越工程师培养涉及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工科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实施“卓越计划”对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存在的困难和需要的政策支持等八个方面,总结、评价和分析了“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参与高校的实施进展情况。并就如何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色定义、人才培养定位、特色的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诞生于英国牛津大学,其要义是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启迪智慧。我国引入导师制的主要目的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彰显出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培养和造就个性化人才、创新型人才。导师制在我国实践获得了一些成绩,有利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提升学生出国、考研率和就业率;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指导教师的教研素质和教学质量等。当然,导师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引进的导师制没有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存在不同程度“水土不服”的现象,导致导师制定位不明确;二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导师资源相对紧缺,加上导师制高要求与导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以及导师职业角色定位模糊等,无法形成稳定的导师团队;三是部分学生和部分导师都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学生和导师互动意识淡薄,指导交流的场地存在困难;五是实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机制,无法形成一个高效的导师制平台,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针对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不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或策略,归纳如下:一是要在体制上为导师制创造环境、提供资源;二是要解决导师资源匮乏问题,并建立导师的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三是要明确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双方的职责,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增进学生和导师的交流;四是改革高校评价机制和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五是不同高校应因地制宜采用适合的模式等。

(3)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小班化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点,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和科研的实效。对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采用小班化教学方式可以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对授课方式、训练方式和评价考核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结合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特色鲜明的导师队伍,创设导师与学生互促的卓越型平台,开设具有个性兴趣爱好和专业需求的小型化学生班级、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等。该培养模式具体要点如下:

(1)导师制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导师制下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导师制中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我国现在处于大众教育阶段,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再进行精英教育,故导师制只能募集优秀学生进行卓越人才培养。二是导师制与科技创新:需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全流程完成系统设计,包括仿真验证和可行的开发;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导师(导师团队)进行全程指导,发挥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特别是结合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开展工作,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导师制与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导师制进行专业教育,可以缓解学分制条件下专业教育比例不足存在的问题。四是导师制与“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应鼓励指导学生考研,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导师制下的卓越导师队伍建设。基于导师制的卓越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卓越的导师队伍。卓越的导师队伍应具有全面的指导能力,除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科研指导外,还应具备与研究生导师制、企业导师制的接轨能力。具体如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彰显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导师团队制,实行小班化教学与科研,彰显团队协作能力;研究生导师制,让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的研究指导工作,互促进展,为后续研究生工作打下基础;企业导师制,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指导,与企业导师制接轨;导师队伍的自我成长与完善,构建一个具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学科和专业方向的综合型导师队伍。

(3)导师制下的卓越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建设完善有利于学生与导师相互促进的卓越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平台的作用来不断募集优秀的学生,促进导师队伍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出卓越人才。开展的措施如下:创建或完善与学科发展匹配的专业实验室,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结合导师团队的科学研究项目,适当开发兴趣课题,驱动本科学生进行研发,培养课外实践能力;完善本科生学科竞赛体系与平台,持续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参与比赛并获奖;积极举办本科生课外活动成果展,特别是对各种学科竞赛结果及科技活动成品展示等,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形成固定专业培训机制,如寒暑假强化培训计划等。

(4)卓越人才培养的小班化教学与科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小班化教学与科研,避免直接式灌输,采用探讨式教学和指导,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反过来,小班化教学与科研指导可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长和完善。

(5)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标准建设。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卓越人才的评价标准,即卓越人才的特色;二是导师队伍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标准,比如说导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青年教师的成长等;三是卓越人才培养平台的评价标准,平台是否可以支撑卓越人才的培养,输出更多的卓越性人才等。

三、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本文以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开展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近两年来,导师团队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一等奖5项,二等奖和三等奖近十项;指导大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获得华南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时代杯”智能车竞赛获得省二等奖4项。除了各种竞赛,相关导师团队结合研究指导,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包括理论设计、仿真验证以及科研论文写作等。

(2)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卓越人才需要稳定的平台作为支撑。多年来,学院老师在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和平台。基于该平台,所有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仅可以高效地提升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在平时逐步积累到丰富的实践能力。通信工程专业倡导的导师团队指导制度可以保证卓越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而且优先接纳卓越人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更完整、更宽的路径。

(3)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指导老师团队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反过来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化。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合理的指导老师团队。

总体而言,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导师制和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构建出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合电子与通信工程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受益学生不仅仅是来自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几百名学生,对兄弟院校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甚至是其他工科专业,采用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的模式培养卓越人才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 (上)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职业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高技能人才质量快速提升,数量快速增长。在实施培养倍增计划的实践中,推动观念更新,政策完善,机制创新,把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工作环节抓实,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二、目标任务

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并按新技师培养数3—4倍的比例加大对高级工的培养,到2010年底,全省的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600万人,高级工水平(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企业目标。到2010年,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技能劳动者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10%以上。

其他企业技能劳动者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7%以上。

——职业院校目标。到2010年,全省各类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占比达到6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30%以上。

——机关事业单位目标。到2010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在编技能劳动者中,具有高级技能(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5%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10%以上。

其他合同制技能劳动者持有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5%以上,其中,取得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7%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管理,为职工创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生产技术技能的良好环境。积极支持、推动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组织好行业内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交流和服务。

(二)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指导职业院校紧密结合企业高技能岗位要求,对应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引导职业院校在进行学制教育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企业职工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鼓励企业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为学校提供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三)建立和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创新模式,改进方法,加快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业绩和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鼓励行业企业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总结推广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与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拓宽技师成长通道。大力加强技师学院建设,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技能训练,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抓好既有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制度创新。要加大国家和省在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的工作力度,特别是要贯彻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办发〔2004〕28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等10部门关于〈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6〕27号)两个文件,逐项逐条落实在培养、评价、使用、选拔、交流、激励、流动和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作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指导企业建立和落实职工凭技能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分配的机制,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的衔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相应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并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确定相应待遇。

(二)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推进。以又好又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遵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总体部署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与国家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制造业、化工业、加工业、建筑业、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针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经济区域、不同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技师、高级技师。

(三)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在现有的技工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改造和改建扩建,提升培养层次,重点支持10所左右水平高、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技师学院建成为重点技师学院。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当地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省辖市建设1个高标准、开放式、公益性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依托50家已建的条件好、质量高、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企业和院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各地也要建一批过得硬的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加快高技能人才制度化建设。搞好调查统计工作,提高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积极配合部或承担部的技术工作,就加快编制、修订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质量督导制度作出**的贡献。根据新技术、新技能发展的要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地方教材建设步伐,组织编写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地方教材。按年度落实好“十一五”期间全省五年千名师资培养计划特别对境外师资培养工作更要衔接有序,确保研修质量,从总体上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 青年教师培养指导工作总结范文2024

??××老师是教导处下达的培养和指导指标。培养和指导项目的课堂教学、备课等。时间是20xx——20xx。经过一年来的培养和指导,该同志在教学方法,备课、课堂教学、校本研修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成绩显著,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好评。

??我在培养和指导上采取了如下的做法:首先,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计划,坚持每两周听××老师一节课,并认真分析,与××老师讨论,共同建设。其次,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她共同学习教学工作理论和经验材料,探讨政治课新的教学方法。再次,利用学校政治教研活动,听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吸取其优点,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不足。

??经过一年的培养和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和授课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已经完成本学年的培养、指导的目标和任务。经过该同志的努力和指导教师的帮助,她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得到全全校的认可,目前,已经胜任政治教学工作。

??她指导学生准备参加考试的过程中尽心尽力,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在指导学生考试的过程中,能结合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复习。经过培养和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志们的帮助,她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信×老师在不久之后会成为我校的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

??青年教师培养指导工作总结范文2024

??近年来,我一直倾心关注着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成长,接受学校的委任,我负责指导了青年教师潘瑞丽、刘丹两位老师,我知道师徒结对不是一个虚空的形式,它将承载的是一份责任与一份自我体现。我深深感到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在本次活动中,我也是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收获了辛苦与快乐。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现将本次帮教活动做一小结:

??一、师德方面:

??我想:要想做好“传、帮、带”工作,我们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我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在言传身教中首先让两位青年教师老师牢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训言,引导她们发扬爱岗敬业精神,热爱教育教学工作。让她们明白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在本学期,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没有发生违纪现象。

??二、教育教学方面:

??1、我对自己工作上严要求,处处为年轻教师做好表率,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学会分享。在她们遇到困难时一定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扶持她们走出困境。从高从严地要求自己和潘老师、刘老师,在帮带中共同进步。

??2、做到指导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新理念。这要求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尽快熟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工作的同时,鼓励两位老师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领会《纲要》的精神,时刻不忘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师徒结队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就是互相听课评课,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两年来,我听了潘老师和刘老师30多节余节的推门课,课后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进行交流,找出不足,总结经验,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重点指导了她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教学实际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个活动来提高潘、刘老师对教材的理解驾御能力。还经常指导她们如何写好课后反思,如何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并经常检查批改作业情况,指导她们如何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她们面对我提出的一些不足之处,能认真反思,虚心接受建议和指导,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和指导,潘老师、刘老师成长很快,在教学方法、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基本完成本学期的培养、指导的目标和任务。

??在指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我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以后,我要一如既往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开展好师徒结对工作,注重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的过程,把自己在教学经验、知识技能等方面微薄的经验,与我们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为四中学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年教师培养指导工作总结范文2024

??一、青年教师是我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素质、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我校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稳定。

??二、指导目标:

??(1)熟悉教学常规及本校的规章制度

??(2)熟悉本学科教材与大纲,能独立地完成备课、讲课、辅导等任务。学生与教师反映较好,形成较好的教学基本功。

??(3)能初步胜任班主任工作。

??(4)发挥个人特长,开始形成教学上的一些特点,具有一定总结能力,能写出工作总结或论文。

??(5)青年教师转正时,要交教案、实习班主任总结、个人工作总结,学校根据本人表现、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进行评议。提出是否预以转正的意见,交人事部门审批。

??三、培养措施

??1、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拥有一支高质量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培养敬业爱岗、师德高尚、知识渊博、业务精湛、富有现代教育意识、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卓有成效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我校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为此,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养和师德修养,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及“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观念成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行动准则。

??2、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提高他们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等的师德修养外,要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分层开展培养。

??对参加工作五年以内的教师,重点要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通过各种途径的继续教育,达到本科学历,要完成信息技术考试、普通话测试,英语达到×级水平;业务上要加强指导,为他们请师傅及定期请专家指导,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要学会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能独立制作网页、课件,丰富教学手段,每学期完成一定数量的公开课、听课、教学论文的任务,学校要加强“六认真”方面的教学跟踪,并为他们创造校内外的参观学习及参加业务竞赛的条件,为他们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1国内、外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以及我校现状

1.1世界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大都具有“工学结合”的特点,比如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業主导型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典型代表有英国的“学徒制度”与德国的“双元制”,这是一种职业教育完全由“学院承担”转化为“企业主导,学院为辅”的培养模式二是由学院主导的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比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这是一种“学院为主导,企业参与其中”的改革模式。三是学校与企业合股办学培养模式。此种模式是这些发达国家为了推动合作教育而采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结果。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校不再隶属于教育部门,而是变为自主经营、独立办学的实体;第二,合作教育成为学校与企业两者内部的事,形成了校企间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项基本任务;第三,学校成立董事会,学校的发展基本按照企业的运行模式来运作。

1.2国内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引入我国至今不过30多年的时间,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130万,每年的高职大专毕业生大约70万。当下,般对着企业宏观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各类企业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对于各类工商管理人才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也在发生裂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越发贴近企业实际。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缺口达530万人。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可达90%以上。可见,不论是潜在需求量还是现实需求量都很大。

1.3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区域之一的厦漳泉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但还缺乏一种成型的模式加以推广和实施,因此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职成﹝2011﹞6号文件的规定,本课题的研究对在未来指导我院乃至我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通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对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更多适合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2.1将“培养职业经理人计划”作为专业建设的主线,建立工商企业管理教学质量学校培养标准,改进学校培养模式,建立结合企业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构建科学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长效机制,实现转变教育理念,探究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与模式的改革。

2.2学校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和产业的管理专家提出建设与改革意见,或者直接参与到学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来。学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师资互动平台,企业为学校中青年教师提供管理、经营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着力构建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2.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改革,逐步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2.4进一步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健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激励机制,补充学生成绩评价与考试考核标准,逐渐完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发展的思路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之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过程不断地进行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评价总结、创新发展、最终评价总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步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首个阶段,这就要求学校要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分析,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然后再对原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估和总结,同时尝试改进原有模式中不足的方面,而在这个阶段中,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和教师已经对原有模式非常熟悉,会愿意主动承担创新发展可能会带来的责任和风险,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要转变发展理念,让管理层和教师意识到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这个阶段中需要搭建起良性的沟通桥梁,进行教师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表达和传递意见,消除内心的抵触情绪。在创新发展阶段中,需要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负责改革相关的管理层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进行具体阐述,再明确规划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未来的发展道路,经研讨过后得到学校管理层的认可后,再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集体智慧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具体运行细则,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要集思广益,广开言路,鼓励多方参与到模式创新的制定中来,避免一言堂和个人主观意见。第三个阶段是最终评价阶段,它不仅是对于一、二阶段的强化和巩固,也是和第一个阶段有重叠的内容,在这个阶段中会由于部分变化的不确定因素而导致新模式在结构与管理中存在不稳定的状况,其中产生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创新发展受阻,因此,在此阶段中就要及时对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修正,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性,增强管理层与教师对于创新发展策略探究的勇气和信心。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4.1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内容是围绕着培养职业经理人这条主线,建立起由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业内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参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2立足于学生能力培养,创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方法体系,实践应用对于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主线,将教材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堂情景教学、仿真实验情景教学以及现场情景教学,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情景,体现“学思结合”的教学过程;创建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开放式、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为知识的转化、理论的生化以及专业能力、素养的提高构建关阔的空间,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行合一”。

4.3校企结合,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設。一是聘请知名企业的高管或者有关行政部门的领导来校授课。二是采用大学生导师制度,聘请企业管理经营担任职业导师。构建一支专兼师资比例适当,年富力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学术理论水平、实践运用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4.4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渐进式、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提升能力、注重应用、做优做精、诚信可靠”作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培养的主体方面,鼓励多方参与,把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行合作融合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加快推进政产学研协同与合作创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知识点--能力线--素质面的发展,进行知识点的切入,能力线的培养,素质面的构建,实现培养“能力优、应用强、做优做精、诚信可靠”的复合型人才。

4.5构建全面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学、教育质量置于首位,对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在学生入学到学位授予的整个阶段中的每个环节都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适当调整成绩评估与考试考核标准,不断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对指导教师、任课教师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健全教师管理规范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