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024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1分钟。
第一篇 20xx年怎样写好调研报告
1对于获得的大量的直接和间接资料,要做艰苦细致的辨别真伪的工作,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这是不容易的事。调研报告切忌面面俱到。在第一手材料中,筛选出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写调研报告时应特别注意的。
2..必须掌握符合实际的丰富确凿的材料,这是调研报告的生命。丰富确凿的材料一方面来自于实地考察,一方面来自于书报、杂志和互联网。在知识的时代,获得间接资料似乎比较容易,难得的是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地到实践中认真调查,掌握大量的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好调研报告的前提,必须下大功夫。
3.用词力求准确,文风朴实。的《湖南农动考察报告》是很好的典范。写调研报告,应该用概念成熟的专业用语,非专业用语应力求准确易懂。通俗应该是提倡的。特别是被调查对象反映事物的典型语言,应在调研报告中选用。目前,盲目追求用词新颖,把简单的事物用复杂的词语来表达,把简单的道理说得云山雾罩、玄而又玄,实际上是学风浮躁的表现,有时甚至有“没有真功夫”之嫌。 调研报告一般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报告需要陈述问题发生发展的起因、过程、趋势和影响。如果用词概念不清,读者就难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政策调研报告,用词准确有助于政策决策者迅速准确地理解调研报告的内容,有利于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正确性。
4.要对有感情,对事业、对真理有追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调研报告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作者所处的立场决定了报告的主题和观点,也决定了报告素材选取的倾向性。巴金说,“不是我有才能,而是我有感情”。深入实际搞调研,一定要有为老百姓、为国家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感情。 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调研报告的写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探索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报告的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不是追随潮流,迎合某些群体的需要。这就需要调研人员非常敬业,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5.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好的调研报告,是由调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决定的。调研人员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一项政策往往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并且影响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只有具备很宽的知识面,才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判断政策所涉及的不同群体的需要;才能看清复杂事物的真实面目。恩格斯说过:如果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任何科学都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调研人员一定要具备透过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源于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6.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调研报告要做到观点鲜明,立论有据。论据和观点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论据不单是列举事例,讲故事,逻辑关系是指论据和观点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逻辑关系,无论多少事例也很难证明观点的正确性。结构上的创新只是形式问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报告的形式上。调研报告的结构可以不拘一格。
第二篇 关于提升民行监督能力的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要处理好抗诉与侦查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审查民行申诉案件的有利条件,发现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通过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增强抗诉工作效果,使抗诉与侦查两种法律监督手段形成合力,达到强化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目的。
民事行政检察的任务是:受理当事人不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申诉并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抗诉条件的判决、裁定提请抗诉;对的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对于审查中发现的审判人员贪污、受贿、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的犯罪行为,依法查处。显然,提高民行监督能力,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其作用是显著的。本文就如何提高民行监督能力,从民行监督的全面性、正确行使监督权、民行监督的法定性和查办职务犯罪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肤浅认识。
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在国家体制和司法体制中的功能定位,是各项检察职能的综合和本质特点。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和行政----法的总则都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实行法律监督,从法律上规定了检察机关广泛的法律监督权限。显然,民行检察部门要发挥好权力制约的功能,监督和支持审判机关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监督和纠正诉讼领域的违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严格执法,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由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依据省院近期出的规范性文本,本文就提高民行监督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民行监督是全面监督
依法对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一项神圣职责。监督内容,不仅是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的过程实施监督,也应包括对民行调解,执行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监督。针对民事行政诉讼中依然存在着司法不公现象,严重损害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破坏司法权威,群众反映强烈,更应该尝试用民事手段追缴国有资产流失的资金,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监督的方式,要综合运用民行抗诉和不抗诉、再审建议书、再审案件出庭、纠正违法通知书对民行审判活动实施监督。运用对审判人员执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的侦查权,对民行审判、执行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行使检察建议权,积极运用支持起诉的形式开展公益诉讼。通过向党委、人大送达抗诉书的形式,积极争取党委、人大的领导支持,努力提高民行监督的效力。
监督对象,在认真履行抗诉职能的同时,对确有错误的,督促程序中的支付令,诉讼程序中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等,可以适用检察建议,向提出纠正意见,对民事行政诉讼中存在的一般性、程序性的错误,可以用纠正违法通知书提出监督意见。
二、严格执行抗诉的法定条件,注重证据,确保抗诉案件的质量,是提高民行监督能力的重要保证。
裁定的证据属于当事人在诉讼中非因法定事由未提供的新证据的。以上情形不应抗诉的原因是,民事诉讼的规则是“谁主张、谁举证”;行政诉讼是“谁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谁举证”。那么,当事人在法定时间没有充分举证,则应该承担举证不力的责任。对于基于同一个事实,有两种相反证据的,则要按优势证据的原则进行审查,尤其要注意书证是证据之王。
三、正确行使民行检察监督权,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把民行监督建立在监督职能的全面履行和监督手段的理性运用上。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作为监督者,检察人员应当于当事人的实体利益之外,地位是属于申诉人和之间,不代表某一方利益,保持中立地位,这是符合民事诉讼当事人主义原则的,检察机关针对的是的审判活动,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民事争议,是以事实和法律衡量、判断案件,纠正错误的裁判,维护司法公正,应该确定以下观点。
1、作为监督者,不是案件的当事人,不能有“主张意识”,要尊重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2、作为监督者,不是当事人的代理人,不能有“代言”意识,要明白,检察机关的地位是居于申诉人和之间,不代表某一方的利益。
3、作为监督者,不是案件的裁决者,不能有“裁判”意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一种保障审判权和执行权合法行使的监督,有权启动再审程序,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中的违法行为得到纠正,最终还是由审判机关最后裁决,不应当试图拥有检察监督的最终裁决权。
5、作为监督者,应自觉维护司法权威,对的正确裁判和认识上有分歧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案件,注意利益衡量,耐心解释,使当事人服判息诉,防止矛盾激化;对于社会影响大,申诉人态度激烈的案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做好化解工作;当事人在申诉中,有和解可能的,要尽可能促成和解,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司法权威。
四、积极查办民事行政审判、执行中的职务犯罪,是提高民行检察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加抗诉工作效果,使抗诉与侦查两种法律监督手段形成合力,达到强化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事行政诉讼案件迅速增多,涉及的企业、地方和个人利益越来越广泛,民事行政诉讼中仍然存在着司法不公现象,严重损害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破坏司法权威,群众反映强烈,而其背后的职务犯罪,已成为造成司法不公的重要根源,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构建
第三篇 20xx年某区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课题专题调研报告
1、注重产业融合,在“产业升级”上求突破。
(1)发展优势规模产业。按照“一区三园”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蔬菜、甜叶菊、油茶、脐橙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集群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挥品牌优势,建成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物流、销售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建成集育苗、种植、加工于一体的脐橙产业,建成集生产、观光、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油茶产业,建成集科研、育苗、种植、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甜叶菊产业。到2025年末,发展稳定脐橙10万亩、甜叶菊5000亩、设施蔬菜12万亩、油茶30万亩,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初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农业总收入达150亿元以上。
(2)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的城乡互动产业。重点发挥城郊优势,发展白鹭古村、田村花灯等传统文化特色旅游,发展大埠垂钓体验、湖江水上体验等参与体验收特色旅游,发展宝莲山、寨九坳、韩坊万象山等生态景观旅游,发展江口都是客乡村、五云蔬果小镇等农业体验旅游,结合不同乡镇特色,在每个乡镇错位发展不同的休闲农业业态。到2025年末,建成1家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家以上3A乡村旅游点、星级民宿12家以上,初步建成乡村旅游项目10个以上,打造6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120家采摘园,3个田园综合体,创建20个县级以上休闲农业品牌,其中市级以上10家。接待国内外旅客1000万人以上,旅游总收入达30亿元以上。
(3)积极发展有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继续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到2025年,276个行政村均实现有1项以上特色产业,1个以上产业基地,形成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家,带动农民就业5万人,人均增加收入1万元。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市级以上10家;培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15家。
(4)积极发展农村微田园产业。创造条件把村民的住宅中多余的房间与种植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由集体经济组织租赁对符合利用条件的村民住宅进行合理改造,租赁合适的闲置土地进行田园改造,采取充分休闲民宿、体验农田等模式引导城市居民到农村居住、到农村种植,提升村民的住宅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提升村民房屋价值、土地价值,从而使得村民真正从本身固有的资源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到2025年,创建微田园5000户以上。
2、注重全民培训,在“人才升级”上求突破。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全民培训工程。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职业教育方式,开展全民培训,培育一批技能农民、农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商品营销人员。到2025年,确保适龄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策划实用技能。
(2)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引导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大力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人员、致富带头人、“一村一名大学生”,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鼓励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到2025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0人。
3、注重留住乡愁,在“文化繁荣”上求突破。
(1)深挖传统文明蕴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统村落。到2025年,形成传统文化村庄20个以上。
(2)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以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不定期举办一些贴近群众生活的讲座,如农业科技培训、健康教育讲座等,引导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全民阅读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依法依规成立各类群众文化服务团队,让群众自发、主动的获取文化,尊重文化、热爱文化,并从中得到愉悦和实惠。
(3)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乡村风貌,统筹好“钱、地、人”三者的关系,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和乡土味道,打造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延得了文脉、留得住乡愁的宜人居所。以宣传教育、记住乡愁、弘扬礼仪、丰富文艺为建设内容,积极探索建立一批“乡村记忆”示范点。到2025年,形成生态示范村庄20个以上。
4、注重宜居宜业,在“生态发展”上求突破
(1)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加大绿化美化力度,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让农村更洁净、更美好。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无害化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以上,村庄公共厕所普及率达50%以上,农村集中居住生活污水处理率达3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覆盖率100%。
(2)着力补齐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供水、通讯、网络等建设,稳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镇光纤入户、农村光缆入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
(3)严格规范管控。突出乡村特色,加强农房、乡村基础设施等规划管理,合理引导乡村村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拓展,真正建设好“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5年,实现乡村控制性规范全覆盖。
5、注重规范管理,在“治理有效”上求突破
(1)全面提升村“两委”干部的管理水平。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学习考察先进的村庄管理,统一乡村干部关于乡村振兴的思想认识,通过制度设置,激励和制约村干部正常履职,全面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2)充分发挥村庄乡贤、能人的带动作用。把乡村振兴的规划、思路及美好愿景,以会议、文艺演出、微信宣传、效果图等多种形式反复向村民宣传,使之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认识,鼓励群众为村庄出谋划策。
3、提升乡村道德法治水平。广泛开展“文明户”“五星家庭”“清洁户”等评选表彰,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陈规陋习,树立乡贤好人,倡导祖训家教,激励孝老护幼,弘扬正能量,刹住歪风邪气,使农村更加安定和谐。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村霸”“宗族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快平安乡村建设,让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6、注重深化改革,在“助推振兴”上求突破
(1)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抵押办法,促进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成“鲜活的资产”。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构建防范自然风险保增收与防范市场风险促增收体系,充分发挥减灾体系建设和农业保险的保护兜底效应,确保农民安全增收不滑坡。
(2)持续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探索推广“反租倒包”制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遏制耕地撂荒现象。
(3)持续深化投入保障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巩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成果,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抓好风险防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保证各级财政资金足额配套;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4)加强城乡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低保、优抚、救助等民生政策,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坚持办好满意的教育,探索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逐步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全方位保障群众健康生活。
第四篇 20xx年某区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课题专题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C区应当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相促进,突出完善乡村设施与提升村容村貌有机结合,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五篇 20xx年某区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课题专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C区打好以脱贫攻坚和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仍然明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一定困难。
(一)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缺乏特色产业基础
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务工支撑,产业入股分红等财产性收入比重极小,比如在脐橙产业、蔬菜产业还是以土地租金、简单劳务收入为主。二是缺乏特色产业基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还未形成产业体系,比如休闲旅游就是吃餐饭,没有延伸收益。三是产业转型效益不明显。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工附加值不高,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比如农产品仍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加工供应等最初层级。四是缺少具有争力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比如沙地板鸭、五云蔬菜、阳埠腐竹、茶油、脐橙等仍然是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建设无序发展
一是大部分村庄建设没规划,或者部分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已有规划执行不到位,乱修乱建、无序发展,现阶段农户随处建房、户型随意等现象没有得到转变。二是农村生活陋习依然存在,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现阶段农户乱倒乱扔、乱堆乱放、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贴乱挂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四是规范管理欠缺,队伍缺员资金缺钱,常常是一整就好,一过就糟。
(三)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明显,集体经济带动乏力
一是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差,仍是靠天吃饭。二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益比较差距显著,多数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不会、不敢从事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三是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没有新力量补充,没有补技术带动。四是多数农村缺乏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单一,经济实力有限,部分村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潜能尚未激发,“造血”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大,乡村建设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基础设施条件仍停留在有没有的水平,根本谈不上好不好,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四)农体作用发挥缺位,自治参与服务失力
一是群众参与度低,村民外出打工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人口代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对村庄事务关注度降低,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二是乡村治理缺少有效管理措施,村民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村规民约等公德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形成有效的长效管护制度。三是村民参政议政与意识热情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建基础设施,是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四是村民对村庄规划、发展愿景没有认识,对想建成什么样,该怎么建设,发展什么特色根本没有认识,等着来推进。|
(五)乡村振兴缺乏资金保障,深度融合发展受抑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实际可支配财力明显不足,产业培育、文化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改善等大投入公共服务仍然靠县区级一级解决。二是部分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下,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对电子商务、网店微店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认识不足,抑制了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三是传统文化转化率低,民俗文化缺乏载体,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低,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优势,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和代入感,比如东河戏、花灯、米果都停留在纸上、名誉上,听起来响亮却没有带动效益。四是社会和民间资本不能有效投入乡村振兴,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乡村振兴效应不明显。
(六)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强,党组织堡垒显效不明显。村“两委”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服务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的能力不强;村干部报酬偏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些农村党支部由于集体经济缺乏,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资金不足,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第六篇 20xx年某区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课题专题调研报告
(一)聚焦精准扶贫,脱贫摘帽即将达成
严守“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提高脱贫质量,以“三集中一边倒”的态势和决心,狠抓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和责任落实,从20xx年底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户--万人、--个“十三五”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到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户--4万人,累计退出“十三五”贫困村--个,减贫--万户--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xx年计划退出的--个贫困村、--脱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左右,完全有信心实现全区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二)聚焦产业兴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做实产业发展文章,大力发展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等农业产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自主发展产业,让农民获得稳定收益,目前全区稳定发展烟叶--亩;累计发展油茶--万亩;发展脐橙--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万亩。
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加快指导土地规模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家、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为提升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供了主体保证。强化龙头培植和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等农业龙头企业,C蔬菜搭乘中欧班列、代表--第一次走出国门,打响了D蔬菜品牌,蔬菜、甜叶菊、油茶、果业等产业已成为C名片。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三)聚焦补齐短板,生活条件根本改观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围绕高质量脱贫,优先完成宜居村组两不愁三保障项目建设,加快村组“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有条件和需求的村组因地制宜配置“8+4”公共服务项目,推动所有宜居村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提升,提前一年即在--年实现了全区--户以上不迁并宜居村组整治建设全覆盖扫一遍。目前,全区乡镇公路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均达100%、通信网村组覆盖率--、互联网行政村覆盖率--%、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农村常住户安全饮水达标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入户路硬化率达--%、安全住房达标率--%、通生活用电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观。
(四)聚焦生态宜居,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大力|“厕所革命”、实行了购买服务农村环卫一体化保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把扫帚扫到底”。立足“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总体思路,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了“空心房”拆除、铁皮棚拆除、畜禽渔污染源整治,生态宜居带动采摘、体验、观光、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等产业链条,不断增强了C区乡村旅游的“人气”,全区有各类休闲农业企业--个,年接待游客达--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亿元。C小镇成功认定为--省4A级乡村旅游点、C农庄成功评为--省四星级农庄,文化城入选为D客家民俗风情之旅精品路线。
(六)聚焦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深入推进
坚持扶贫、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强化正向引导和思想道建设,广泛用好互联网、手机报、手机、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介宣传以“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行动,倡导勤俭持家、崇尚科学、厚养薄葬,助推文明风气蔚然成风。
以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感恩教育评比为抓手,通过巡回宣讲活动、群众性文艺演出和微信公众号评选模范等宣传活动,用身边正面典型、身边的事引导身边的人,扎实开展农村志愿服务、“D新妇女”以及“五星创评”活动,以“智”“志”双扶为目标开展感恩教育,不断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不孝老爱亲风、乱埋乱葬风、赌博风、铺张浪费风、迷信风得到有效整治,乡村文化生活健康繁荣。
(七)聚焦治理有效,基层组织建强有力
注重支部引领,强化党员带头,积极探索开展“党旗引领·五星创评”活动,进一步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群众感恩党、感恩。由村党支部牵头,结合主题党日,按照“农户自主申报、帮扶干部推荐、村民会议评定、星级结果公示”的程序,定期分家庭卫生、勤劳致富、遵纪守法、邻里和睦、诚信感恩五类情况进行评星定级,让群众有标杆、有遵循、有约束。
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每个村设立一块红黑公示榜,坚持每周评比、每月公示。从广大党员带头做起、践行“五星”标准要求,将其星级评定情况纳入党性分析、先锋创绩、公开承诺等范畴,形成党员亮身份带动比星级的良好局面。坚持以“乡村夜话”为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进村入组,在乡村广场、宗族祠堂、农户家中围坐一起,在面对面交流中察民情、集民智、连民心,真正实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目前,--个行政村全部下派了第一书记,村级党组织牵头创办产业合作社--个,扶持主导产业--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万元,平均--万元/村。
上一篇:土建质检个人述职报告
下一篇:优秀后勤副园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