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67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9分钟。
家装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设置进行构建实施专业技能实训考核,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在专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面向装饰行业施工、管理和设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应用性人才。
????目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水平差,与装饰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这种理论过多,实际操作少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装饰企业用人需要,影响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学生就业难。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形成人人学技能,个个有特长的风气,通过技能考核的实施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构建适应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及分析,并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有市场优势的装饰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建筑装饰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师助理、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最后初步定下技能考核的标准方案。在技能实训考核中要求每个学生按所规定的技能考核项目进行测试,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国家认证部门或行业资格认证部门标准考核,并考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全国装饰行业通用的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及装饰监理从业资格证,同时在技能考核标准上按照国家建筑装饰技术技能标准要求考核,通过这种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实施技能考核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建立国家级建筑装饰技术实训中心,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为培养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提供场地和技术的保障。坚持办学特色的首要条件是以师资队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只有教师掌握了装饰行业技能考核的各项标准,达到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水平,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二)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使总结出,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企业同时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作为技能考核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上岗位,真刀实枪的干,从而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教育。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从事工程实践的现场,为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专业教师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知识、新工艺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证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成效,结合装饰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逐步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一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考取全国通用的装饰行业技能证书。这种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保证技能考核的成效。
????(四)加强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办学实力。根据专业特点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装饰材料实验室、画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构造展示室、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操作设计实训室、木材加工实训室等二十多个保证完成技能实训的各种实训室,满足了正常的技能实训教学,同时为了解决校内外培养人才的脱节,我校与多家知名装饰公司签定校企培养基地,为开展技能考核提供保障。
家装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Abstract: When the sergeant of petroleum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specialty students graduated, they must have the 5 level (elementary) nation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for petroleum-equipment preserver. Carrying out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for this professiona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ork,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fostering students. The article brought out the thought and summary to practice for the specific working.
关键词: 职业技能鉴定;组训能力;油料装备;鉴定等级;考核
Key words: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group training ability;petroleum-equipment;appraisal level;examination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59-02
0 引言
职业技能鉴定指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军队也于2010年印发了中国人民现役士兵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士官油料机械与装备专业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后,对于促进该专业人才考评与国家相关制度的合理衔接,技术等级考核与士官选改的有机衔接,军队特有工种与国家职业工种的有机衔接,促进油料装备保障能力的稳步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纲规定该专业学员毕业时需最低具备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油料装备保管员执业资格,对该专业学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是该专业学员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以下是该项工作组织实施的具体总结。
1 工种介绍
部队油料装备保管员担负着对储存的油料装备进行验收、核对、记账、登记,按装备的规格、品种、型号等合理进行分区、分类堆码,进行维护保养,建立出入库手续等任务。该工种要求掌握油料、油库(站)及其安全管理、油料装备等相关基本知识。对应国家工种为仓库保管工,该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级)。
2 鉴定组织实施
下面以初、中级油料装备保管员鉴定为例,介绍鉴定组织实施。
2.1 组训与鉴定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组训能力是个人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油料机械与装备专业学员第一任职工作岗位的需要。组训能力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课堂讲授能力、编写教案能力、拟制军事训练计划能力、实作训练能力。在开展鉴定工作之前对学员集中进行组训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一贯做法,取得了很好效果,为学员以后申报更高等级的技能等级及胜任任职岗位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个人持续发展及更好服务于部队建设储备了能力素质。
2.2 科学设置鉴定内容,紧贴军事斗争实际 根据总部制订的初、中级油料装备保管员专业考核大纲要求及部队装备发展实际,我们按牢把大纲、突出重点、紧贴军事斗争实际的原则科学选定考核内容,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以考粼选的目的。
2.2.1 牢把大纲——就是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做到考核内容不偏不倚。
大纲要求初级技能需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一般工作任务;能在中级技能士兵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技术工作。
大纲要求中级技能需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常规工作任务;能在高级技能士兵的指导下,完成复杂的技术工作;能参与技术革新活动;能指导初级技能士兵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学习。
2.2.2 突出重点——就是考核内容突出部队骨干、动用频率高的油料装备,突出关键知识点,并跟踪最新装备研制情况,着眼装备使用、维修和管理的新要求,不断跟踪装备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增加新装备考核内容。
2.2.3 紧贴军事斗争实际——就是根据部队战时油料保障实际,把油料保障链需动用到的油料装备作为考核的重点,考运用、考操作、考维修,做到练为战、考为战。
根据以上原则,初、中级油料装备保管员考核内容分别设置如下:初级油料装备保管员选定10大模块考核内容:①电动加油机常见故障排除及维修;②常用手动加油器材常见故障排除及维修;③发动机使用前的检查准备与操作使用、柴油发动机故障排除;④典型运、加油装备、新装备的使用、维护保养与封存;⑤软体油罐的展开、维护保养;⑥灭火器材的操作使用;⑦常用发动机泵常见故障排除及维修;⑧油料基本知识;⑨野战油库(站)装备的使用、维护保养与封存;⑩油库(站)安全管理。
中级油料装备保管员考核内容在上述10大模块基础上再增加4大模块:①钢质输油管线装备的使用、维护保养;②软质输油管线装备的使用、维护保养;③监测仪器保管;④搬运机械使用。
2.3 笔试与实操相并重,严密组织考核实施
2.3.1 命题组卷 考核命题包括理论试题与实操考核试题。理论试题题型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等题型,初级试题满分100分;中级试题题量稍小,以附加题形式附初级考题后(报考中级考生必答题),卷面总分30分,评分后按百分制换算作为中级理论成绩。初、中级设置总题量考虑保证学员在120分钟的时间里能答完,内容涵盖上述知识点。实操考核试题内容涉及装备操作、故障排除、装备拆装等。在题库完备后,考题从题库中随机抽选。
2.3.2 考核组织
①考前培训。根据考生要求及进一步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每年组织考核前,制订约2周的考前培训计划,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员对学员进行考核知识点的理论与实操培训,达到补缺补差,强化提高的目的。这是学员毕业前的一堂知识涉猎的升华课,胜任工作岗位的一剂剂,充分体现了以考促学的人才培养思路、院校执行职业技能鉴定任务的资源优势。②考场组织。初、中级理论考核在教室进行,时间120分钟,为闭卷考试,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实操考核采用现场抽题的形式,学员从题库中抽签随机确定考核内容,然后到设置的装备考核场地、按照初级不少于60分钟,中级不少于80分钟的时间进行考核。由经验丰富的教员3人一组担当实操考核考评员,做到精心组织、严格要求、公平公正。③成绩认定。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实行百分制,成绩60分以上为合格。初级考题成绩和附加考题都合格的为通过初、中级的理论考试;初级考题合格而附加考题不合格的为通过初级的理论考试;初级考题不合格为未通过初级和中级理论考试。初级实操考核合格的报考中级学员才能参加中级实操考核,考核合格视为通过中级实操考核;如不合格视为通过初级实操考核。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都合格的学员取得相应工种等级的职业资格。
3 结语
组训能力培养与鉴定相结合、科学设置考核内容、严密组织考核实施,是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开展士官油料机械与装备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必要举措,对于该专业士官任职岗位能力培育、促进部队油料装备保障能力的稳步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有效贯彻了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要义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法鸣,陈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中国人民物资油料专业现役士兵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细则,2008.
[3]联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部队用油装备与油料装备,2008.
家装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30-02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1.目前高职学院技能培养的弊端。①在许多课程中采用的是“五段教学法”,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致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差,不主动,不了解如何学习,甚至不想好好学习。②学生不懂得爱岗敬业,沟通能力差,合作能力差。毕业生到企业后不能马上进入角色。尽管已经在学院拿到技能证书,进入企业不会干活,还需要再培训才能满足企业要求。针对目前学生专业技能差、学习方法不科学、社会实践能力弱等现象,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迫在眉睫。
2.企业岗位群调研。我们针对企业电子人才的需求,以电子、机电、通信等行业为主要对象,进行社会市场调研。走访了天津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等20多家企业,归纳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工作的职业岗位是操作工、工艺员、质检员、设备维修员、编程员、售后技术服务人员、车间技术人员等七个岗位。用人单位急需能力强、工艺熟练、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根据上述七项典型工作岗位,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校企合作,探讨设计创新工学结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零过渡。
二、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设计的目标
针对职业能力培训要求,与行业专家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以训练培养具有电子产品装配、调试、售后技术服务能力为主线,培养会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修的专业高技能人才。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使每一名高职毕业生成为掌握无线电装接和无线电调试技术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实施
1.实施方案主要内容。①培养方案设计分四个模块。模块一: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模块二: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模块三:电视技术;模块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实训。通过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的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模拟实训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所需的关键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夯实基础。②培养方案设计的框架。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按照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典型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技能培养的目标。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模块——以简单电子线路的组装为载体,培养学生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阅读和应用常见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能力;训练学生合理选用元器件、简单电子产品组装、简单电路故障检查与排除的能力;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模块——以典型的普适的电子产品为载体,培养学生能阅读电路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工艺文件的能力。能熟练地装接电子电路、电子产品组装并能使用电子仪器进行电子产品调试的能力。能解决电子产品装接与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和故障检查与排除能力;电视技术模块——以电视机为载体,培养分析电视机的电路图、会阅读整机及各分单元原理方框图、连线图的能力;能对整机音、视频及射频信号通路的正常工作予以调整,并具有发现和排除故障的能力,掌握电视机组装、调试、检测、维修等职业技能与能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实训模块——以任务驱动、工学结合、校企交替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在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设计的框架中,技能培养从单一到综合,产品组装从简单到复杂、课程变化从易到难;上课地点从学校到真实的企业车间体验,掌握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工的知识和技能,使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综合提高,适应企业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过渡。
2.培养方案的实施。①以四个模块实施教学。模块一: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完成电子元器件的识别、电路检测与调试、故障诊断与排除,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扫频仪等仪器功能检测与维修等教学。模块二: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SMT回流焊、AOI光学检测在校内SMT模拟实训车间和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总装配厂交替进行,浸焊、波峰焊、针床检测在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教学。模块三:电视技术。整机音、视频及射频信号通路的检测与工作点调整,故障检查与排除等内容,将以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万达家电维修中心交替进行教学。模块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实训。在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交替进行教学,真正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过渡,此外,编写出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实训》指导书。②教学过程实施方法。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针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目标,将基础知识、拓展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主要分为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元器件选择与检测、故障检查与排除等技能。在教学实施中选取的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讲课;多媒体、网络教学虚拟与真实交替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双重身份、企业运作;任务驱动、过程展作;真实产品、实际操作;职业能力,目标明确。真正实现学校教室与生产车间的零距离。
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1.技能考试通过率高。通过课题研究与实施,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无线电装接工和无线电调试工的高级工水平。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取无线电装接工或无线电调试工的高级技能资格证书,通过率为98%以上。使学生能顺利就业上岗。
2.技能大赛成绩好。电子10-1班的雷勇、陈圣超等同学,于2012年1月7~8日在天津市教委举办的技能大赛中获市级“智能楼宇”项目三等奖,电气10-1班袁文鑫、曹治聪两位学生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中分别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3.就业率高。自本课题实施以来,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校企交替的教学模式,获得很好效果,09、10级学生100%获得无线电调试工高级工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原本应在2012年7月毕业的学生,提前半年被企业招聘上岗就业。有的同学因有无线电调试高级工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及动手能力强等优势,被天津市某电子产品研发单位破格录用;有的同学被摩托罗拉、三星、中芯国际等单位招聘,还有的学生已经是企业的技术骨干。
家装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崔丽萍(1967-),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教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79-02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行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装饰业产值已达147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2009年建筑装饰业总产值1850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2010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行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化程度有所提高,装饰企业数量已由19万家减少至15万家左右。2011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达到2.35万亿元规模,实现了12%左右的增长速度,再创历史新高,带来了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员人才的大量需求。如何使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必须深思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教学质量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必须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专业发展。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包括构建基于建筑装饰方案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等内容。
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把握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分析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方案功能设计能力;方案构思与空间造型设计能力;根据方案合理应用装饰材料的能力;较强的方案表现能力;熟练准确进行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的能力;方案投标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以及多年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实践等情况,结合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符合生产实际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管理、环境检测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创新“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计算机应用、建筑识图、艺术表现等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施工员等岗位标准进行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基于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典型工作分析,明确能力关键点,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知识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
根据市场调研及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情况,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有设计员、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针对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如首先确定“建筑装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与装饰构造”等课程为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然后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培养学生具有中小型建筑装饰设计方案、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设计投标及建筑装饰设计与管理能力要求出发,对各门课程准确定位,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逐步将其建成院级、自治区和国家级精品课。由此引发我们对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思考。
1.依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职业技能需要课程内容
在课程建设上,坚持“瞄准岗位设课程”,构建了“证书引领、项目带动”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结合实践项目,以训练学生绘制装饰构造各细部节点做法为切入点,以实际训练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一是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对知识要求调整重点,选择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装饰设计实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有关系的内容。二是依据实际工程中现行做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删除工程中淘汰或限制使用的内容,同时增加工程中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对应的教学内容。
2.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本着课程建设始终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将学生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与培养学生设计方案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结合到一起的模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性人才。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按照突出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技能性原则确定课程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在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当地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及企业合作,通过剖析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与装饰设计企业的岗位要求,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指导教学。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能及时了解行业动向,及时把握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获得和掌握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经历完整的职业过程,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4.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也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设计方向需要具备施工图绘制能力和细部节点大样图绘制能力,施工方向需要具备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组织能力。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通过完成某一功能空间装饰构造方案,掌握墙面装饰构造、地面装饰构造、吊顶棚装饰构造、门窗装饰构造几个任务,按构造理论讲述与现场教学、学生绘图练习过程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强化学生对各部分细部构造的学习,强化技能训练,为后续装饰施工、工艺、装饰施工图绘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实施步骤为:选择载体—项目设计—项目教学过程 (构造层次、所用材料及细部构造做法)—实训场所—绘图与识图—质量检查—评价。
5.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课程组剖析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学习领域,确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按照工程性质确定教学项目,按照工程施工及设计过程设计了学习任务。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技能训练”、“能力提升,能力拓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带着实际工作任务去完成项目训练,实现了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中的知识,通过工作实现能力的提升,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三、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取得成效
1.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设计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教学设计形成“一条主线、二个结合、三个阶段、四个衔接”的指导思想: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两个结合就是指课程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做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相结合。三个阶段就是课程教学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安排学习。第一阶段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完成单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第二阶段为分项技能训练,将单点知识和技能按照岗位工作程序进行串接;第三阶段为综合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四个衔接就是课程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与新知识、新技术相衔接,与人文教育相衔接。
2.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内容得以组织实施的有力保障,在选用教材、实训项目选择、学习指导、实训环境等方面均体现课程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利用课件、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标准图集及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实训室,如建筑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实训室,把学习地点由教室移到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或实训室进行,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为教学提供情境式学习环境。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特色。目前又建成了该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室等实训场所,深化实践性教学。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深研教学大纲,制作课件、编写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和教材;通过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等工作,使各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改革有了深刻认识,转变思路;通过教学组织实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出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区内同类课程中实力很强的师资队伍。
家装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服装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课程
高职院校很多由中专升格或成人高校转轨过来,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缺少高职教育经验,学科研究、教学组织、教育理念、师资配备等先天不足。尤其是服装专业主要参照本科设计院校的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运作。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忽视服装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致使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其人才培养几乎无特色可言。市场对高职的旺盛人才需求一度掩盖的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对服装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反思。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就业,它的最终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强调其鲜明的职业技能特色。服装专业包括服装设计、服装营销、服装工程、服装制作等多种方向的专业,其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为服装企业和社会个体服装经营培养人才,既要培养扎实的个人发展的艺术设计基础,又要满足服装企业的各种需求。从就业为导向和职教的科学视角出发,基于高职服装专业的环境与设备进行探索和实践,尝试“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培养服装专业人才,建立一个以就业为导向、工学交替的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是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进行改革的可行性较大的探索方案。
1 构建“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理论依据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就是“工学交替”模式的先例。德国生产手艺精湛得益于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卓有成效的“双元制”培训制度已成为欧洲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典型的“双元制”培训有几个基本要素,实行工读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约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每一职业岗位群的各项能力都有不同的时间要求。它注重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偏重于应用技术、实践教学,高度密切与企业的配合。双元制在实训实习中大量、广泛地被众多国家采用,充分说明它注重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结合,与产业结构性转变的结合,而这恰恰是中国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的软肋——掌握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的脱钩。要构建一个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工读紧密结合,多制度全方位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航的柔性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2 工读交替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工学交替”模式解析
工学交替模式的“工”就是具体参与真实的项目,所谓的真实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真正要做的项目、企业真正想做的项目和企业潜在的项目以及教师和学生真正开发的(帮企业创新设计的)项目。相对来说,教师和学生真正开发的项目更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得到很好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且社会、学校和教师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工学交替”模式对学生培养的基本思路为“学习”和“工作”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结合本地优势确定专业方向,明确办学定位,以岗位群细分专业而每个行业和产业都有大量的技术岗位群,例如:服装行业既有从事流行信息分析的情报人员又有品牌策划的策划人员,还有服装开发人员、服装生产加工人员、服装营销人员等等,这样就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也为专业的目标定位提供了依据。经过对行业和产业的技术岗位群的分析,可以找准专业所针对的岗位,从而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就是培养具有实用技能和实验设计创新的高素质服装专业人才。
2、2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课程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案
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课程体系的建立,强调的是科学性和统一性,是以现有社会岗位需求作为主要前提。
(1)服装专业“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从岗位能力出发,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以岗位能力为培养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在服装专业中,全部推行以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依据,围绕岗位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如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服装行业的服装设计师、纸样师、跟单人员等,因此,通过对服装企业服装设计师、纸样师、跟单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调研分析,将其能力进行分解,以对应的课程来体现各能力模块,从而构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仅仅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经过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差不多90%以一的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提出了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连招聘推销员、业务员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这无疑对于学校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模块化的课程很难解决这样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要有体现企业最为强调的要求——工作经验,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课程体系总规划:根据工学交替模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先设置课程,再分配学时。课程设置分为几个环节。在总体思路上实行“共同技能平台+小专门化方向进阶”,逐步实现统筹的“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进阶”分流教学,组建核心能力课程群。①设置大平台的专门化课程体系。大专业平台下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大专业平台课程就是国家行业准入的上岗技能证的获得的需要。比如服装制版师、服装缝纫工、服装设计师,都分初级、中级、高级。②大平台方向课程和专业分方向进阶课程建设。这里的平台方向课程指为服装专业的专项核心技能,也就是职业技能岗位普遍需要了解并掌握的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当学生完成大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后,进入第二平台教学——平台方向课,进行服装专业专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这一阶段实践课程中,主要有两大概念课题需要实施,一是实用课程综合实践,主要是项目实用技能的训练;二是行业实习,是为了课程内容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和分方向进阶的需要。其带有研究性质的项目实践,主要目标是挖掘“创新思维”。分方向进阶课程完全进入工作室,在真实的工作室环境中完成所有教学任务。这一阶段更加注重教学实践,运用实际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完成能力”。③该模式的课程课时规划也要做相应调整。以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专业课程为例,第一年(基础理论与技能课程):必修课(应用文写作、英语、马哲、绘画基础、服装史,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作工艺,选修课(企业文化、字体设计、手工工艺、款式平面图绘制);第二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必修课(服装结构、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材料、服装机械、服装企业管理、服装营销与外贸、行业实习);选修课(立体裁剪、社交礼仪、外贸英语等);第三年(方向进阶课程设置),必修课(实训、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设计、毕业设计,行业实习),选修课(国画、绘画、高级制作工艺、高级服装制版等)。该模式学制为3年:将每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其中前两学期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三学期在企业集中实践或顶岗工作。该模式具有3个特征:一是上学交替进行;二是两个长学期集中理论学习,其间可根据需要组织实践;三是每学年两个长学期一般分别授课约1928周,短学期一般实践4~8周,其实践学时或学分所占总学时或学分的比例大约为35%~50%,该模式适用于应用性、操作性不很强的专业。具体课时分配见表1。
2、3 硬件设施和“双师型”师资的保障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空间与设施的保障;二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摒弃以“教”与“学”为主要框架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有效的实践场地和环境——这是硬件设施的保障。学生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教学模式以外的各种教学可能上,更多的适合艺术设计教学规律的“非课堂教学”的“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会得到重视和实践。
实践教学空间的保障是指真实的学习用的工作环境,包括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一是要做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保障工作室的正常运行,这是培养高职艺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二是教学实训设施设备的保障即能进行实践操作的与企业接轨的新型设备和设施。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必须要与企业接轨,满足平台教学和方向进阶的需要。保证教学所用的教学设备实用、超前,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缩短了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另一特色就是强调行业实习,也就是校外实训,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市场中进行磨练,接受社会的检验,缩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工学交替”实践教学行业实习设置可以概括为“两进两出”,时间安排在第二平台分方向课程结束时,也就是第四学期结束前四周;分专业方向进阶第六学期结束前十周。第一次进人企业实习是为了解艺术设计行业相关能力素质要求,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实践中找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进阶目标。第二次外出进人企业实习,进行了方向进阶的综合培养,这一次主要是为就业服务,把能力培养进行社会实践的综合运用,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要做到行业实习不流于形式,校外行业实训基地建设和跟踪管理制度极为重要。
由于服装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对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师资和工业项目是关键要素,其中对教师的要求更是重中之重。当前师资来源主要是服装专业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约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另外20%是由聘请企业或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实训教师和兼职老师,由于学历、学位、职称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教师的综合软实力仍然停留在只懂理论不熟悉技能的瓶颈上。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保障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必须采取一系列师资队伍改革方案,解决教师队伍现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走进企业门,提高动手能力;走进校门,提升学历;走出国门,开拓创造力。
总之,通过探讨分析,构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消除现行的高职服装专业的弊端和偏差,培养出服装业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家装培训总结范文精选{整合5篇}
下一篇:家电销售工作总结{集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