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89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8分钟。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对贵州省几所地方高师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不重视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还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目前该课程大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大多数课程都是媒体素材的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仪器的使用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学生只能观看老师演示,不能动手操作,这对学生掌握此类实践操作相关的技术应用是十分不利的。
2.教学设计与方法陈旧。调查发现在几所贵州地方师范类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明显不适于创新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这门课的老师,首先应该给学生做个示范,从教学理念及方法上让学生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陈旧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讲这门课的老师都不使用,他们从心理上就不重视这门课。
3.教材的选用不够规范。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种类很多,但是没有一本国家规定的权威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有多种版本,截止本文写作之前,笔者搜集到相关的教材多达300多本,从中可见这类教材种类的繁多,但是内容相差无几。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需求,在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教材不够规范,不能满足地方师范类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4.实验室配套设施缺乏。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涉及大量的操作性实验教学内容,但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激增,使得教学设备不足,实验设施缺乏,这大大减少了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训练机会,好多时候动手操作被授课老师的几页PPT所取代,讲一下操作要领就结束了。或者应做的实验、就换成了有关多媒体软件的学习与实践。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应做的教育媒体实验如:摄录像、非线性编辑、录音、投影仪等媒体实验,因条件限制或重视程度不够,几乎都没有开设实验。
5.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文理兼容,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专职教师专业构成也是文理皆有,因而导致从事这门公共课的教师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学教育学的,有学计算机的。这些教师在本专业所从事的教学往往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某个方而,有的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从事媒体技术(硬件),有的从事媒体开发,等等。这样势必会造成同一个教师授课时不同知识点力量会有强弱,无法在每一个模块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体系需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由于大都采用理论教学,主要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在教学评价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式。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方式应用最多的是“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考点为书上的理论内容,因此学生只要在期末考试之前熟记相关理论就能过关。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考核,这与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初衷不相符,忽视了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的走访调研,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并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凋整。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新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信息化教育意识,在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同专业的学生还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学科的不同,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学科专业的特性,要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
2.教材选用合理。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紧随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其特点是不断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用到教育中来。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内容结构也必须不断调整和充实。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要重视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运用,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对某些不重要的内容要适当删减,或合并在一起进行原则性叙述,以突出重点,使原有课程的复杂结构得到相应的简化。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
3.教学方法更新。分阶段教学,模块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师由于所学专业的影响,擅长的知识领域有所不同。比如,专业偏重于技术应用的老师,理论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就可以专门讲解应用模块,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上《教学设计》的专业课,对现代教育技术中这一部分了解比较透彻,掌握的相关案例也比较多,可以专门请专业教师对此部分进行讲解,如此以来,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加。
4.注重实践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掌握教育技术关键点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教育技术的空间、时间以及自由学习的环境。此外,教师授课内容应围绕具体、优秀典型的案例展开,并且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让他们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所起的作用。
5.教学评价完善。教育技术评价是对能力的考核,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要突破单一化,实现多元化,在考核内容上要突破水平化,实现能力化。采用“课程成绩=理论考试50%+综合实验考核50%”,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又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6.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授课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及时将前沿的思想及技术引入课堂。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地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教育技术,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重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总结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61-02
收稿日期:2006-06-30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4ME04)
作者简介:秦淑娟(1963-),女,黑龙江肇源人,教授,硕士,从事教育经 济研究。
一、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上海的职业教育重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 的 深入,上海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新改造传统工业,大 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此,上海市教委提出在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重点拓展高等职 业技术教育,并于1992年首先将3所职工大学改制成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上 海市教委召开高职会议,提出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及措施。
2001年,上海市教委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强上海高职高专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近年来,在教育部将专科、高职招生计划编制工作下放给省 市政府管理后,上海在招生计划上实现了专科、高职的并轨,进一步加快高职的发展。2005 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达30所,招生数35 372人,占当年整个高等教育招生数的 40.23%,高职在校生近10万人。
从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1.高职规模迅速扩大
1992年上海高职刚刚起步,发展到1998年时,高职的招生数每年也只有2 000人左右,高 职招生占整个高校招生数比例低于3%,而2001年全市招生已达14 041人,规模有了非常 显著的扩大。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到30所,在校生增加到近10万人。
2.加强校企合作
上海许多高职院校都与行业、企业紧密联合,建立了由行业专家、尤其是生产服务第 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他们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学校还 能及时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例如,上海医疗器 械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的“医用电子仪器”、“药剂设备”和“医学影像设备”专业 均与行业内上海医疗器械厂、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上海远东制药机械总厂进行产学合 作。上海高职的专业非常贴近上海的产业状况,其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近几年的 就业率都在90%左右。
3.建立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提供的公共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了一个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 、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现已建有工业中心、服务业中心、新产业中心、电 子信息中心等不同职业门类的实训室,可提供46个职业类别、覆盖20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训 。有的高职院校还根据本学校特点与企业合作,建立本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4.推行“两种证书”制度
上海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两种证书”制度。例如 ,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推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员、集成电路工艺制造员、汽 车维修高级工等职业资格证书30多种。新侨、托普等一大批高职院校也相继推行职业资格证 书多达几十种。2003 年开始,上海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了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发展民办高职院校
上海市教委在发展公办高职的同时,鼓励民办学校进入举办高职院校。几年来一批投资大 、机制新的民办高校进入了高职领域。比如,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 院、上海建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等。目前 ,上海民办高职院校已有15所,它们办学理念新,师资队伍强,办学资金雄厚,是上海高职 发展的一个热点和重点,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上海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数量严重不足
根据测算,上海到2024年大约需要新增90万人的高职毕业生,也就是每年平均需要 新增约6万人的高职毕业生。但按目前每年招生3万多人计算,15年的时间,大约只能培养55 万人。况且,上海高中生在未来15年总量将逐渐减少,每年招生3万多人恐难维持。如此之 大的缺口,满足不了上海发展对高职从业人员的要求。
2.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有很多企业对所聘用的毕业生的知识和态度都 有基本满意的评价,但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也都有较一致 的认识。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几年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都进行了严格的选 拔,但在上岗前,还得经过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很多企业表示,高职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有待提高。
3.结构不合理
上海产业结构目前正逐步走向“三、二、一”,但三产占的比例并不高。2005年,三产 的比例 是1.3∶51∶47.7。预测2007年是1.0∶48∶51.0;2010年是1.0∶48∶51;2024年是0 .8∶40∶59。可见,三产中二产占的比重相当大,今后若干年,上海仍是二、三产业 共同支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上海产业结构的特色。从近几年高职所增专业看,新开设 的专业大多是第三产业所需服务类专业,很少有工科专业。2004年,在上海市新批准设立的 73个高职高专专业中,综合类13个、贸易、旅游及餐饮业类13个,电子信息类10个,社会服 务类9个,物流类8个,房地产开发类7个,制造业类6个,卫生事业、金融保险、教育文化7 个,电子信息类和制造业专业仅占21.9%。这样的比例构成在上海进一步发展中就会出 现二产所需要高职人才短缺的问题。
4.师资力量不强
从上海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专任教师多,专职教师少 。2003年上海24所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是4 337人,专任教师2 318人,专任 教师约占教职工总数的50%。二是理论教师多,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三是学历层次偏低、 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据统计,高 职院校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者的比例一般为8∶80∶9。高学历的教师偏少是目前最 为突出的问题。同时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教授、副教授占专业 教师总数的比例过低。四是专业和学科带头人缺乏,教学科研力量不强。2000年上海高校获 鉴定 成果548项,获省市以上科技奖励205项,而高职高专只有几项。
三、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虽同属于高等教育,但仍有区别。普通高等学 校以掌握某一学科的理论及其专业技能为目标,培养的是学术性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的是在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培 养的学生要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或管理应用型人才,需要更多的职业专项技术 的学习、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面的拓宽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同于普通的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 于一个“高”字。这个“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 展能力较强:二是学生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 具有复合性特征。
2.推动专业建设和改革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适应上海产业结 构、就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超前、合理地培植专业方向,积极开设适应上海发展的新专业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高职的特点来进行,不能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低于普通高等教 育,在普通高教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上,应构建并驾齐驱的两套教育体系,即基 础教育之后,分为两套同等重要的高教体系,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运行机制都不同。教 学内容要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性教学。
3.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要加强高职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一是“内培”,即安排教师在校内实训、实 习 基地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和教学指导;指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管理和设计过程,提高青年 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教师进行职 业技能鉴定,帮助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博士学位, 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二是“外引”,即从企业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充 实到教学一线:采取教师雇佣制,外聘企业兼职教师,以节约经费开支。高职院校开设的专 业越来越多,要求师资数量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外国不少高职院校都采用教师雇佣 制,扩大兼职教师和半日制教师的比例,以减轻人员开支的负担。这种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区别是,高职教育要加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 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 划,以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先进科技水平为标准,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技 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此,上海市教委一方面应有重点地推进重点实习 基地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推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校依托 行 业和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办 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力推进“订单式”教育,让人才接收单位提供 实训条件,同时在高职院校教学水平评估中对实验、实训条件做出硬性规定,达不到要求的 专业停止招生,促使院校尽快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创造 条件。
5.大力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上海已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发展公办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加 大对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用地、 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应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6.有计划地扩大对外省市的招生
上海人口几年来是负增长,高中毕业生在未来15年将有所减少。根据上海新一轮发 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上海高职院校要逐步有序地扩大在外省市的招生。高等职业学校可试 行招收非本市户籍的外省市在沪工作人员子女,并将其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在外省市的招生计 划。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中西部地区联合办学,通过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定单”式培养 等方式为上海培养高水平的劳动力。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专业能力 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
一、引言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反思意识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理论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且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使教师不断重新思考其教学实践过程,使教师自觉主动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不断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信息技术学科也需要教师不断对自身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展有紧密的影响。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师专业能力的含义
具有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和成熟的专业技能是专业的一大特征,每一种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本专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而专业能力是专业素质的核心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学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除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将教育技术能力明确为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外,现行的《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认证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教师专业能力尚无专门规定。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概念有很多,没有一种统一的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定义,专家学者更是众说纷纭。能力在英文里的有“Capability”,“ability”,“power”等几种表达方法,这些均表明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些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常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构成人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罗树华等人把能力定义为: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的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动力量。吴志华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教育技能,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技能。探究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三个前提必须把握,第一,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第二,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对广大信息教师提高自身能力要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第三,要把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结构搞清楚,既不能遗漏重要的方面,又必须抓住主要的构成要素。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含义为: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在某些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更在关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提升。
教师专业能力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需要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基础;
第二,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基础;
第三,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因为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工作,这种工作性质要求教师更重视整体的教育目标而不完全局限于具体教育活动的效果。
(二)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教育部日前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这是教育部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的配套措施。《纲要》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实施,是应对《纲要》实施的有力保障。其中《标准》中包含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阶段的教师专业标准,其中每一个阶段的标准中包含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部分。基本内容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部分,并且对教师专业能力进行详细的划分。
其中中学教师专业能力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六个方面。
《教师专业标准》又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每一项具体的专业能力进行详细划分。教学设计能力: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三方面的行为活动。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等五方面的行为活动。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七方面的行为活动。教育教学评价: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等三方面的行为活动。沟通与合作: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四方面的行为活动。反思与发展: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等三方面的行为活动。其中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麦伦(V. Manen)在教学反思的层次和要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他指出教学反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的假说和教学的结果;第三层次主要针对道德和伦理的以及其他直接的或间接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规范性标准。张学民、申纪亮、林崇德在《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的促进》一文中指出: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知识与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课堂问题解决与课堂问题决策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研究对于教师个人成长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教学反思的时间上划分,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活动前的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教学活动后的反思;从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上划分,将教学反思分为对教材的反思、对学生的反思、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上划分,将教学反思分为数学教师个人的反思和教师集体的反思;从反思的深度上划分,将数学教学反思分为技能性反思、实践性反思、批判性反思三种反思;从反思的方式上划分,将教学反思分为观察反思、教后札记反思、课堂实录和对话交流反思几种方式。本文主要从教学反思的时间段来进行划分,探讨教学反思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根据时间段划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的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前的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进行的反思。其中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材料和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编制恰当的教学方案等方面进行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分析确定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还要总结反思借鉴自己己有的或他人的经验,据此预想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这种教学反思具有预见性,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与可行性。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主要指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活动所进行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中的各种情况及时有效的反馈,及时灵活地调节监控教学活动,对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程度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反思。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干预与管理。由于教学对象是具有思想的学生个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中出现各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要应对这种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不断反思、根据具体的教学事件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适时调整,及时地进行调节反思。教学中出现不确定性情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备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其作为设计的前提,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开创了课堂的无限发展空间,赋予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或偶然性展现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艺术和魅力。因此这种教学反思具有监控调节性,不仅是发现更要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中的的问题,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的进行,更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变自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监控调节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学后的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指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回忆和思考。这些回忆和思考包括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情况,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理性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以便下次利用,吸取失败的教训,以免类似的失误再次发生,并提出改进意见,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从一定层面上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总结语
教学反思是帮助教师改变错误的传统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提升自我,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蔡辰梅,徐萍.制度下生存与教师专业道德的困境[J].教师教育研究,2007:
[2]吴志华,柳海明.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05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56-03
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和师范性,作为履行教育职责的教师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培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面对教师教育受到当下的市场化冲击和高校内部学术性高标准要求的现实,如何保证师范生的“师范性”已成为值得深思的课题。过去仅仅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在数量上的需求,而现在开始有条件满足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
河南大学现有国家级师范类特色专业8个、省级师范类特色专业4个,校级师范类特色专业3个,涵盖了我校现有的所有师范类专业,成为我校办好师范类各专业强有力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师范类专业坚持以现代大学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指导,用质量意识、开放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统领教学全局,围绕培养创新型教师人才这一根本办学目的,从优化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验教学平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加大科研支撑教学的力度、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规律等方面着手,实施了一系列深层次的师范教育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理应贯彻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考虑到师范生未来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我校在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加重做最优秀的教师这一“精英意识”教育。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控制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在师资、教学条件、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严格按照专业规范办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应当提高综合素质,在各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同时,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决定于对教师教育的性质定位,《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一种专业有五个关键标准:提供重要的社会服务;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在本领域的实践活动中个体具有高度的自;进入该领域需要经过组织化和程序化过程;对从事该项活动有典型的伦理规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如何教”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可以说,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完善师范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总蓝图。基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双重原因,河南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实现了从师范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回归性转型,仅有部分专业保留了师范专业。为了保证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我校自2000年开始,多次对专业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围绕能力培养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实现了从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到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从单一的专业知识课程结构向多元的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结构转变、从传统的学年制、学分制等整齐划一的4年学制向3~7年的弹性学制的转变,同时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设置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人格特点的专项学分,对理科生加重了实验课程在总专业方案中的学分比重。方案在加大人才能力构成中的“学术性”维度比重的同时,突显了师范专业的“师范性”维度比重,以教育学科课程为标志的师范性特色课程的比重设置为总学分的11.3%。
三、增强师范专业办学实力
我们充分发挥河南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术优势,进行开放型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进一步充实了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结构。
1.优化师资队伍。多年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考虑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效益,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不断引进院士、黄河学者、海内外各类人才,形成了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校内各院按照课程群组建教学团队,截至目前我校共获得省级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
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要求各院采取教学活动前进行教学理论与技能培训、教学过程中随机督导评价、教学活动后及时开展教研活动,学校每学年通过开展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质量奖评选、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研究,不断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3.加强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为例,近三年来学校新增600万元加大生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力度,使师范生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能力显著提升,师范本科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结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主要是由三大方面构成的: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170学分左右。当前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有政治思想品德类(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社会主义建设、国际政治与经济)、教育学科类(含教育学、心理学、电化教育)、英语、电脑、体育、军事等,50学分左右,教育学科类为8个学分;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习,共80学分左右,实习为6个学分;选修课程40学分左右。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习共计14学分左右,不足总学分的10%。从课程结构上看,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特征不明显,主要是仿照综合性大学的课程模式建立的,存在教师教育的专业学科课程不够深入和教师师范特征不明显的不足。
我校在课程设置上,长期坚持学科专业课和教育学科课程并重。教师作为专业性职业拥有自己的理论与能力、技能系统,必须经过特殊训练才能形成。这就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在学科知识与学术水平及教育理论与技能水平两个维度上同时具备高水准才能真正担负起未来职业要求的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所以顺应时展,高等师范教育必须坚持“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除了开设专业课外,还在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等技能课,体现师范性。
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我们采用了“课程群”和实验技术方法双维并用的课程整合机制,通过合并、删减、增加、重组等方式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与原有体系相比,最具特色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突出了7个理念。①引入“课程群”整合机制。②以实验技术为主线。③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④模块化随机组合课程内容彰显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个性。⑤突出能力目标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⑥开放的课程时空观。新的课程观既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课程又包括了课堂外延伸课程。⑦突出人才的“师范性”维度。
2.理论课设置为“5+1+1”课程群模式。课程群模式中的“5”即植物生物学与生态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五大学科专业课程群,其功能主要是奠定学生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群模式中的第一个“1”即指学科视野课程,其功能主要是为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形成科研思路和专业创新思维打基础;课程群模式中的第二个“l”即指教育科学学科,其主要是针对师范生培养目标要求形成的具有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则赋予了学生的师范教育性和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具备了教师专业性。
3.实验课设置为“5+1”课程群、“3层次”课程体系。“5+1”课程群即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群、动物生物学实验课程群、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群、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群、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群、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模块;“3层次”实验即把实验划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提高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实验课课程体系构建从研究生物学专业本科阶段实验教学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入手,把实验概括为基本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和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基本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主要包括:各类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生物制片技术、解剖实验技术、以电生理实验技术为主的生理学实验技术、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细胞组分分离技术等。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主要包括:光谱分析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免疫学技术、PCR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这些实验技术以往分散在各个独立的实验中,现在可以依据实验技术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把有关实验项目整合起来形成实验模块,每个模块由几个实验项目组成,涉及若干个实验技术与方法。这样既可避免内容重复,又可节约时间和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对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范畴有一个全面而较为深刻的认识。实验项目由改革前的146个调整为现在的184个,其中综合提高性实验由原来的12个增加为62个,综合提高性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总量的1/3。各课程群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提高性实验学时百分比分别为55.8、44.2、68.3、31.7、34.5、65.5、31.8、68.2、53.1、46.9。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配比为1:1。另外有研究性实验若干,供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修,研究性实验课题可以是学生独立设计的课题也可以是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完成实验后计一定的学分。
4.实习课程包括动植物野外实习(2周)、教育见习(4学时)、教学技能训练(4学时)、教育调查与分析(课余时间)、教育实习(8周)。
5.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开放办学。多年来,我们用开放的课程观改造课程,使得对课程的认识不只定位到课堂教学的课程,而是把能够用于培养学生发展的各种有利资源和形式均纳入到课程的范畴。我们用开放的教学时空观指导教学尝试了国内国外“3+1(或2+2年)”、校内校外3.5+0.5(或3+1年)、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引进中科院等优质课程资源、邀请中学教学名师进行说课引领等形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际工作中的胜任力、用人单位的认可力均著提高。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加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投入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截至目前,我们学校以基本实现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也为我校教学方法的创新组合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为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传统的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布置作业法、课外辅导法、角色扮演法等等。事实上,传统教学方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经过实践的不断筛选、淘汰、被人们逐渐地认识和利用,因而需要辩证地对待它。其中讲授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有人认为它是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它可以让学生减少探索时间,避免走弯路,有助于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较快形成概念,理解有关知识,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授法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他的缺点就是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我们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着力推广多媒体互动启发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层层深入,不断提示和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之领会概念、掌握原理、发现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大胆地推测,发表己见,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2.强调实践性教学,注重与基础教育改革实际衔接。为避免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脱节,在学科教学论教学中增加了中学新课标解读、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等内容,并组织学生到周围中学现场听课见习,并要求学生用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解析所听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范生基本功训练。除了给学生讲清现代教育理论的概念外,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调查与统计分析,在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和试讲,开展讲课互评活动,在板书、备课、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严格训练。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与未来可能从事的教师职业相关的五种具体能力:即能讲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写规范的粉笔字、毛笔字和钢笔字,能讲好一堂课,会评价一堂课。通过训练提高了师范生的从师技能,增加了择业的竞争力。
六、建好实习基地,抓好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实际教学教育的实践活动;是锻炼和培养师范生课堂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等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其熟悉和了解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增强对基础教育的适应性的好机会。因此,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在赋予学生专业教育特色和职业未来指向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着力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1.根据学前专业特点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上。造型能力主要包括素描、中国画等;动手能力主要包括怎样配色、如何构图等。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中的美术课培养目标和美术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学前教育的美术课不是培养学生有较深的美术造诣,而是对学生进行一种美学的熏陶和提升其美术素质。所以,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更主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素养的追求,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更加注重在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确定
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际结合。多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应该在如何加强学生审美意识以及拓展创造性思维方面多做努力,增加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手工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要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多琢磨,从不同的角度去试验,找到不同的试验结果,并且进行经验总结。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教师都要对他们的些许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给他们充足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另外,要尽量让学生了解整个美术教育活动的特点,应当怎样很好地运用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美术教育活动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美术教育实践。教师还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教育实践和他们参加绘画课程的实践,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指导策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其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美术教育技能。
3.辅的技能训练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美术教育技能的首选途径,不仅要强调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技能训练,如素描练习、色彩写生等,而且要重视学生的简笔画临摹与默画技巧训练。通过这类幼儿园实用美术技能的训练,促使学生提高自身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开展社团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教育技能习得的另一途径。目前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就开设了巧手结艺社、陶艺社、致远书法协会等社团,社团活动是美术基础课程学习的拓展,以学生组织活动、教师参与为主,旨在形成以活动带动教育技能实训的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借此充实校园文化内容,同时也便于教师检验学生的教育技能掌握情况,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见习与实习,同样是帮助学生习得美术教育技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组织学生每周半天时间到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这是学生了解幼儿园教育实践,包括美术教育实践的好机会。同时,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开展有关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科研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还组建了美术技能创新团队,既深入研究如何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习得美术教育技能的问题,也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了专业支持。
4.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