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191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8分钟。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某幼儿园的181名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基线调查,并分别对儿童、家长及教师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干预后再次调查,并对教师和领导进行座谈。结果家长部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部分健康知识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不吃零食、油炸食物等行为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儿童不喝碳酸饮料、不吃洋快餐等行为持有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健康教育要针对儿童个体特点,采用儿童、家庭、学校相结合的综合健康干预模式。
【关键词】肥胖症;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R339.35 R725.892.5 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97-02
单纯性肥胖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显示,2007年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已达6%,可见降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有关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健康教育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多数研究存在健康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能有效持续地进行等问题,对学龄前儿童本人及家长的健康知识,特别是健康的态度、行为的持续改变不能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为此,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与武汉市某幼儿园合作开展了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武汉市市直机关育才幼儿园(包括一园、二园)作为试点单位,按照班级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分别抽取小班儿童56名、中班儿童67名、大班儿童58名。其中男童97名,女童84名;年龄最大6.7岁,最小3.0岁,平均(4.34±0.50)岁。父亲平均年龄(36.39±0.35)岁,母亲平均年龄(33.00±0.27)岁。以此181名儿童及181名家长、26名教师及领导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调查前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基线调查。编写印刷书籍《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指南》,内容包括“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并精心设计了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制作玩教具、招贴画、宣传画、知识小册子及折页等宣传资料。其后分别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包括召开幼儿园家长会,由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宣讲团成员就“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害与防治”对儿童家长和教师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发放知识小册子、折页等资料;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知识纳入教学课程,教师应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指南》,采用游戏、棋类、儿歌、读本、故事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课堂对18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6个月后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再次调查,将前、后2次调查进行比较。
在活动完成后分别召集2所幼儿园的26位教师和相关领导进行座谈,内容包括本课题的意义、开展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开展本课题收到了哪些效果、有哪些创新之处及经验教训总结以及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检查,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儿童和家长肥胖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由表1可见,家长“合理饮食观念”、“儿童服用滋补保养品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目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健康教育前后儿童的行为变化 而儿童“不喝或基本不喝碳酸饮料、不吃或基本不吃洋快餐、每天运动1~2h、主要饮料为白开水、从不偏食或挑食”持有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项目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教师及领导座谈情况参与座谈的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都表示,本次健康教育活动在帮助学龄前儿童及家长、教师掌握更多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引起了该园领导和教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的认同。也分别谈到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态度变化,“最初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健康教育就是给家长发放一些小册子、宣传资料就够了”,但通过本次活动,“认识到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表示“以后重视在园本教学活动中开展健康教育课堂,重视对儿童自身的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教师还表示,以后会在日常授课中重视健康教育课堂,充分利用活动课和日常生活的契机,启发儿童智慧,捕捉健康教育的时机,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积极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
3 讨论
肥胖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主要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许多研究证实,儿童肥胖与成年肥胖和疾病密切相关,60%的肥胖儿童在成年后会患至少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儿童期单纯性肥胖意义重大。儿童肥胖的病因极其复杂,但是通常归因于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健康知识缺乏、不良态度及饮食行为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能量摄入、消耗,从而导致单纯性肥胖。因此,为改善儿童及家长的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有效预防儿童肥胖,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及教师的多数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明显,但较为专业的知识点如控制体重的正确方法、儿童的运动习惯、孩子不能吃洋快餐的知晓率提高不明显。可见对家长和教师的健康教育应针对一些误区特别是对有关运动的知识重点强调,提高家长和教师的认识,使其正确对待儿童期单纯性肥胖,了解正确的干预方式、方法,敦促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关爱 心理健康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据研究留守儿童的相关专家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社会来共同承担,而不是独靠农民自己来扛。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力行路小学2年级3班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实践,切实减轻2年级3班家长的负担,构建和谐的班级教育环境。
4、通过实验,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
①.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②.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③.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2、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总结,为学校其他班级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五、研究的对象:力行路小学2年级3班留守学生
六、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个别谈话法经念总结法
七、研究周期与阶段划分:
周期为一年(2009.9-2010.9),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因调查分析阶段。(2009.9-2009.10)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班上的留守学生人数和留守原因。根据个别谈话法分析他们的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9.11-2010.6)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7-2010.9)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形成案例,论文等。
八、研究成果:
形成了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对留守学生个别谈话法,心理辅导法对别的班级的留守学生也比较适用。
九、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的研究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学生,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儿童 社区干预 心理健康
一、 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家庭已成为社会家庭的主要形式,城市社区中儿童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心理复杂、厌学、脾气暴躁、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性早熟等方面,这些问题也越来越成为阻碍和制约孩子发展的一个瓶颈,成为影响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学校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心理健康理论研究水平发展迅速,但无论从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来看,传统的心理辅导及治疗模式似乎已经难以适应和解决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二、研究的依据及必要性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为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情绪、身体、智力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儿童时期是个性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个性初步形成期(7~10岁),利用此时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针对儿童成长时期遇到的心理障碍采取及时的综合干预及个别辅导,能够有效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降低心理障碍的程度。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宣传,学校以学生团辅、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但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之一的社区的机构资源较为匮乏,也影响了其社会化程度。受传统文化认知因素的影响,很多国人对于儿童早期心理亚健康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性干预和治疗,包括学校和家庭都存在这种认知偏差,其集中表现为部分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人员配备存在较大问题,加上师资力量、水平有限,导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执行情况严重缩水,难以应对和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也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群体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生长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以儿童社会工作创新理念将家庭、学校、社区和社工机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为主并结合社区工作、家庭治疗等相关专业方法,针对性的对儿童开展综合干预工作,对儿童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干预、再造和调试并提供各项支持性、保护性、补偿性和替代性等功能调节服务,将潜在性的问题加以遏制,逐步纠正认知及心理偏差,解决和恢复儿童功能性失调所带来的问题,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
三、干预对象概况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对成都市锦江区东升社区内出现心理偏差的部分儿童。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分析法:通过问卷,归纳分析出存在的共性的及成因,整合环境资源及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与策略;
2.学习观察法:在问卷分析法的基础上,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对出现心理偏差倾向的儿童进行重点观察,对家长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
3.小组工作法:与社区社工站合作,根据年龄分层及心理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组,通过“心理障碍自诊”“人际交往指导”“沟通与情绪管理”“理解与包容”“行为习惯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等一系列小组活动,客观地引导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个案分析法:对于特殊儿童个案,全方位多视角诊断其产生心理障碍倾向的成因,对症下药,制定干预与矫正方案。
(三) 综合干预与辅导措施
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社工机构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多管齐下,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运用各自的资源和方法多方位,全视角对儿童开展综合干预。
1.学校。学校提高教师及家长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水平与技能,提高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引导和团辅工作,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如开展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讲座、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等措施;
(1)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课下的行为、情绪等表现,班主任及时进行跟踪观察、干预并谈话;
(2)以课堂问卷、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发现并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势利导,通过课堂上给予学生心理品质、行为进行正面鼓励;
(3) 心理教研室专职教师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团辅工作,通过情景互换、角色互换、策略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深切体验,通过活动了解、选择、判断和整合客观的社会刺激和自我信息,把内外刺激源选择性地内化为自身素质;
(4) 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
(5) 成立儿童心理健康防治组,主要由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热心家长及儿童问题专家组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社区
(1)社区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宣传,邀请华西附二院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义诊,儿童心理健康周等活动;
(2) 成立社区儿童互助组织、小组,通过小组协作,群体式参与增强互助能力,如小小业主委员会,围绕儿童心理健康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3.家庭
(1)家长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平等相处,增加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2)家长通过学习儿童心理保健知识和接受相关培训,以特有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调治孩子的逆反心理,深入的挖掘问题并与学校、社工一道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障碍,摆脱心理困扰;
(3)家庭中互换角色,体验角色扮演,以便更加理解对方。
4.社会工作机构
(1)社工工作机构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如成长关爱小组、亲子活动等心理保健活动;
(2)以积极妥善的方式取得孩子信任后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对儿童进行团辅治疗,对于特殊儿童则建立案主档案,进行个案辅导;
(3)承认儿童个别差异,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价值,重视来自自尊的接受者和施予者的真正尊严等基本价值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孤僻、自卑、胆怯、逆反等“问题心理行为”,我们通过多种情景互动模拟、小组工作方法等形式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
四、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选取了成都市锦江区东升社区儿童(5-15岁)24名“问题儿童”,针对其心理偏差及行为特点进行重点观察对比以及进行的一系列综合干预与辅导后,79.1%的儿童心理健康值达到了健康水平,逐步摆脱了心理困扰,都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21.9%的儿童部分存在行为异常、人际关系缺失、心理承受障碍、情感异常等心理障碍,将长期跟踪观察,逐步解决控制。经过我们项目的开展和对项目的实施效果的认真的总结,总结出综合干预对于社区儿童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一) 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一系列综合干预与辅导,在学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自信活泼的学习生活态度,对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收到了很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及亲子关系。对于家长来说通过一系列培训和系统知识的讲解,在家庭教育中在培养多元化的教育和生活体验,帮助青少年儿童形成特殊品质,帮助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家长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改进了教育方法,增进了亲子能力,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逐步探索平等与孩子“交往”,以更加灵活、变通且具有弹性的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走出权威式、保姆式的教育观念误区,同时身教重于言教。
(三)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教育促进。将现代儿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付诸于实际、结合社区和家庭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服务于社区家庭,有效推动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将专业特长带进社区,将所拥有的理论运用到了实践并获得实践的经验,其价值得到了体现;从实践中提升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推动我国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及家庭教育科研教学的不断发展。
(四)促进社区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工作方法的创新模式可以促进社区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形成和发展,拓宽和加深服务领域;为其他社区相关机构组织提供现实可操作性经验和借鉴;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者和相关机构、组织,创新发展现代社会工作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有效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动现有组织和机构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要求,促进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创新型建设。
五、儿童心理问题干预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我国对于儿童心理问题干预与辅导的整体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得到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水平较高的专业化队伍是当务之急。
(一)儿童心理健康研究需求和能力不相适应。我国心理学近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上需求和能力不相适应,离老百姓很远,不够平民化,尤其与学校、社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需要开发出更多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对于儿童以及社区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亟待发展和支持。
(二)专业机构资源及人才紧缺。目前我国针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与辅导的专业性机构较少,主要由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老师来完成,但由于总体研究水平有限,个别机构技术力量仍无法满足求助者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及老师的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导致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
(三)学校及家庭重视不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父母有时迫于生计从而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愈发凸显。学校虽然都有开设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师资力量、水平有限,导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执行情况严重缩水,难以应对和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家庭和学校的忽视将不利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现,也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群体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针对儿童发展时期的需求,我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综合干预提出一些建议。
(一)社区积极开展各种亲子活动,以改善亲子关系,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宽容理解,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创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促进和谐家庭与社区的建设。
(二)加强和提高学校及家庭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素质教育水平,切实发挥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室的作用,不流于形式,建立长期心理素质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而不流于形式。
(三)培养多元化的教育和生活体验有益于青少年儿童形成特殊品质,提高儿童处理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接纳外界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独立意识。
总之,我国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综合干预与辅导及相关的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相关组织机构及整个社会的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对与儿童心理健康有关的因素进行整合,强化社区、学校及家庭的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模式、辅导模式,针对性的对儿童开展一系列工作,将是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文学院)
本项目由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资助 项目编号:201213672005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李虹等编著:《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四版
[2]朱琦、张庆林:《国外关于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29卷 第1期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近年来,多方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儿童存在多方面的的心理问题,以十七岁为分界点,平均人数超过三千万。其中,有五成以上的青少年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极端、忧郁等状态。且在三千万青少年儿童中,患有心理问题疾病的最小年龄为八岁。另外,据调查结果表明:因厌学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总人数高达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左右,根据厌学问题而衍生出的逃课、打架、作弊等现象极为突出。笔者也曾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网络问卷等调查方式进行调查搜集,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处理,结果也多是焦虑、忧郁、情绪极端化等现象。因此,根据以上数据总结得出,我国青少年儿童问题比较突出,形势不容乐观。学校及社会只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才能够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
(1)教师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基础的心理教育知识。首先,教师自身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前提,便是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使之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引导。(2)学校应打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校打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其一,便是要搞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生与老师间只有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与老师间加强交流,能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其二便是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学校应定期定时增加更换体育器械,定期美化体育课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有兴趣学习。(3)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突出情感教育。教师们应在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加强对学生的重视和指导,应和学生多加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多问,增加其互动性,增进共同的情感基础。同时,适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好现代体育操场及多种多媒体设备,以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将课内的活动纳入到课外体育的时间范围内,让学生们在课外时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4)对症下药。体育教学的知识构架虽然相当庞大,但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在进行体育课外活动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适合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并应顾及到学生与学生间在心理素质上所存在的差别,依教材内容与学生本身来制定教学进程。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自己揣摩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加强学生的自身组织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等。同时又在学生的心理方面上,创造了一个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可以使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的最佳途径。
3结语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幼儿体育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身心健康的保障,其教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沟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一面,重视幼儿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幼儿一生的健康、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价值。因此,为了保证幼儿体育教育功能的充分展现,幼儿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要有针对性的特殊培养。在人格品质和成长经历上考查幼儿体育教育面临的个体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发育;幼儿体育教师是幼儿良好价值导向的引领者和模仿者,其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魅力,将会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因此,选择培养对象时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愉快的情绪和烂漫的童心,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另外,在成长经历上要了解考生的家庭情况,社会成长过程和受教育过程,在心理和心态上要向幼儿靠近。注重专业素养的考察在专业素养方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良好的体育素质和身体柔韧协调是幼儿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能够将完整的动作优美的展示在幼儿面前,还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强烈的未来意识,要热爱生命、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永保童心;以儿童为本,尊重、理解、接纳每个儿童,创造与儿童生命相适应的教育,做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者。
师德是重要指标首先在教师职业道德上要重点培养,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上高度重视幼儿体育教师的思想觉悟能力,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榜样,教师本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教育幼儿的无形力量。幼儿模仿性很强,他们心灵里非常崇拜老师,对于老师的言行举止不但细微观察,而且时时模仿。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体育教师应该侧重在仪表庄重、大方,衣着清洁、整齐、朴素,作风和为人正直、活泼、庄重又亲切,成为幼儿尊敬又乐于接近的教师。实践证明,高尚的师德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必须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引导学生。课程结构合理优化(1)对幼儿心理学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表现出自私、任性、脾气暴躁、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幼儿园是幼儿心理教育的重要环境,因此,在培养幼儿体育教师时,首先应该结合心理学的特点和幼儿心理的特征重点进行学习,并教会学生自我总结和洞察能力,学会谦让、克服恐惧心理和分享精神。是幼儿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石。(2)艺术与体育的结合,作为一名幼儿体育教师,体育教学上的模式不能按照普通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结合艺术语言、形态、氛围等来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是科学有效的,尤其在音乐和舞蹈上的结合,是幼儿体育教学的有力保障。所以,在培养中要着重在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课程上的学习,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合理整合进行体育教学,探索培养具有专科学历和艺体特长的幼儿教师的创新模式,以主动适应未来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3)幼儿体育课程的创新与探索,根据幼儿体育的教学的特殊性,在培养幼儿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设置上要与普通体育教育专业有所区别,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生理、发育等特点开发探索适合幼儿的体育课程,尤其在体育游戏的开发和合理应用,以及适合幼儿的运动项目上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4)卫生保健课程是必备,《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主要培养具有幼儿园保育岗位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幼儿体育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建立在幼儿保育教师的基础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和科学指导。发展多种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作为新世纪的幼儿体育教师更要具备迅速的协调、应变能力,以及快捷、敏锐的观察力,示范、指导动作与关怀幼儿情感的能力。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获得快乐,取得成功。另外,在自学创新能力上要加强培养,不断掌握体态语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环境创设技能、教玩具制作技能和游戏创作开发技能等,是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上要逐步体现。通过教材的选编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巩固幼儿体育教师的素养。
下一篇:学会年终总结范文精选{集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