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740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0分钟。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 实训课 教学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学对动手操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的操作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实训课教学来获得的,而提高计算机实训课的教学质量更是中职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广大计算机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学校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计算机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应技术的人才而计算机实训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计算机实训课教学是非重要的.那么怎样上好计算机实训课呢?根据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训课教学的实际,结合我个人的具体情况,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备好计算机实训课是上好计算机实训课的前提
1.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实训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是教师备好课的前提.因此,实训准备工作应针对学生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趋向、技能操作等方面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和剖析,做出正确判断,进而确定实训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媒介应用、教学方法等教学内容.计算机实训课备课要明晰学生的层次、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使实训教学突出共性,不能忽略学生个性的培养,要制定合乎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训教学方案.
例如,可根据男生和女生的就业需求不同,发挥男女生各自优势,进行不同的专长性技能培训,使其能学有所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制订计算机实训课提纲
实训课提纲是对实训授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实训课提纲主要包括授课项目、实训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主要环节、技能难点和重点,以及评价方法;实训课提纲是教师授课过程中遵循的教学步骤,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在实训提纲中要明确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布置实训内容和步骤,对于实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实训后的思考题也要给予提示或指导.学生必须在实训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实训,完成各项实训任务.教师也要按实训提纲的要求进行布置、检查、评定学生实训的完成情况.
二、充分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计算机实训课
的保证
计算机实训课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对于其他课来说显得更加繁杂、细致和重要.所以计算机实训课前准备要充分具体内容包括:硬件环境的准备;软件环境的准备;安全环境的准备;组织和管理准备;教师和学生的准备.要做到课前准备充分不容易,有效的办法是建立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教学媒体准备要制度化、技能操作用物准备要标准化.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计算机实训课的关键
实训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与文化课、专业课有显著的区别.实训课开始,教师首先要提出本次实训的目的要求,其次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然后讲解实训的操作步骤,最后强调关键操作的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提高实训效率的方法.讲解时内容应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讲解以后,教师在进行示范演示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一定要提醒全体学生注意并演示正确的操作和提出防止不良操作的方法.必要时教师可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实训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亲自进行演示讲解.对于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要高标准严要求,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练好基本功.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自操作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学生操作是实训课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动手操作,要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四、计算机实训课的课后总结
实训课快结束时,教师要对这节课进行归纳、总结,对操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重要环节、关键技能点进行适时点拨.通过实训课,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和程序都有了新的认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训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计算机实训课,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只要认真分析它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抓好每个环节,计算机实训课就能够获得成功.搞好整个计算机课的教学,也就有了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张凤梅.对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科技教育,2009,3.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技能培训
0 引言
为培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认知能力、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社会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全国高校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2大支柱、4个领域×3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和I+X的课程设置方案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逐渐从而向产品的思路中转变出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得以重视,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众多因素影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特别在民族高校中表现尤为突出。基于8年的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16次组织NCRE考试和3年的就业指导工作经历,结合教学、NCRE考试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笔者对民族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知经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仍较为薄弱,未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民族高校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和学生来源的特殊性,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案,并应用到就业技能培训中,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现状分析
1)研究基点。
NCRE的考试内容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吻合,主要测试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故笔者抽样某民族高校学生参加NCRE一级科目的考试情况作为现状分析的研究基点。NCRE一级科目分为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和一级B,考试形式为机试,考核内容为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各科目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基本相同,以考查应知应会为主,操作技能部分主要包括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因特网的简单应用等。
2)对象方法。
以抽样某民族高校在NCRE第26—35考次中参加一级科目考试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报考数、报考率、合格数、合格率”为指标进行结果统计,并与该民族高校所在省份的学生在NCRE第26—29考次中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基点和对象方法,统计某民族高校学生参加NCRE第26—35考次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见图1;统计该民族高校学生与所在省份学生参加NCRE第26—29考次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见图2。从图1分析得知,在NCRE第26—35考次中,该民族高校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报考率及合格率偏低,总报考率仅为2.67%(总报考率+(一级科目报考总数/所有科目报考总数)×100%),总合格率仅为39.94%(总合格率=(一级科目合格总数/一级科目报考总数)×100%)。从图2对比分析得知,在NCRE第26—29考次中,该民族高校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总报考率为2.72%,总合格率为44.71%,均低于所在省份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总报考率28.54%、总合格率61.19%。
2 现存问题
经过深入分析,民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存在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材更新脱节、教学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当、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淡化,教学评价机械、机制体制不善,教学经费不足、软硬设施陈旧等问题,具体体现在:
1)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
民族高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接受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计算机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相对偏低,但也有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势必造成入学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制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各层次各类型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
2)教材更新脱节,教学内容滞后。
教材更新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相脱节,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学术前沿性和时代性。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又过分依赖于教材,学生无法掌握计算机的最新知识和进展,难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设置不当,考核方式单一。
在不同学科间,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缺乏教学特色,未针对性地开展适合专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学生无法将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难以做到专业学习与计算机学习的有机统一。采用统一笔试、机试或“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与水平,导致“高分=高能”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淡化。
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且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能融入到教学中,教改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执行率低,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上机实验流于形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却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教学评价机械,机制体制不善。
采用网上评价机制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网上评教可以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手段,但它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评教高分=教学效果好”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本领的提高。因此单一的教学评价,无法改进教学现状,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6)教学经费不足,软硬设施陈旧。
学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学经费不足和师资队伍缺乏使得教学团队协作能力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教学配套设施滞后,现有的硬件设施陈旧,不能适应软件环境的需要。公共机房严重不足,现有的计算机无法满足实验教学和上机实践,导致学生进入“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操作技能,想强化应用能力但无实践条件”的恶性循环中。
3 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当发挥高校计算机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师资队伍,协同创新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建设,相互交叉渗透,全面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其具体对策为:
1)改变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实效。
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按照现有学科专业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级,不同学科专业间开设课程不同,不同水平级别间授课内容不同(限于篇幅,具体课程设置略);兼顾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适应专业需求,体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例与原理相结合,用实例论证理论,将理论结合典型案例,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2)更新教学观念,重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尝试、创新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突破计算机课程所存在的知识型/技能型教学与未来计算能力需求之间的鸿沟,重构计算思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大力开展计算思维基础教育,应对计算机教育存在的危机;优选教材,但不依赖于教材,根据学科专业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补充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突出教学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应用性,避免出现“显形缺位”和“隐形缺位”的现象。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体系的内容编排,以实际项目的开发组织教学,通过项目任务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知识直接服务于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采用任务驱动法,带动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自主选择,加大应用技能的训练,真正做到因人施教;采用竞赛式教学法,以竞赛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树立“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学训结合、重在应用”的教学思想,营造“竞争向上、尊重个性、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强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提高师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采用游戏化教学法,以游戏化实训情景为中心,以教学和游戏因素紧密结合为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协作性、交互性和趣味性。
4)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坚持“精讲多练”原则,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便捷的互联网和可靠的计算机技术,改进传统“黑板+白粉”的教学手段,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群;全面推进多媒体授课,实时演示教学的操作过程,注重学生同步练习,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全力开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增设课外实训内容,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应用技能;开设在线网络答疑系统,设置名师解惑信箱,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无缝互助平台,做到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搭建在线交流平台,供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建立QQ群、开设微博、BBS等);建立网络综合实训平台,学生完成课后实训后,通过此平台提交作品,教师在线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开设实训作品评优平台,学生自荐优秀作品,教师评选经典实训,建立实训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训氛围;建立计算机应用技能社团,举办作品展览、科技文化节、应用技能大赛等活动,承接计算机应用岗位勤工助学,引导和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全方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打破考核方式,健全机制体制。
抛弃传统的“期末笔试+平时成绩”的学生的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考核比重。把“笔试+机试+综合实训+作品设计+网络活动+应用技能”等作为学生的量化评价考核指标,其评分计算公式为:(其中:
摒弃传统的“网上评教”的教师考核方式,突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比重,采用“网上评教+专家考核+同行评价+辅导考评”等作为教
6)完善教学设施,创建优良环境。
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更新实验设备,购置最新软件,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建设多个计算机应用技能开放性实验室,无偿为学生提供上机实训,并通过增加实训课时数和丰富实验教学方式来提高实训效果。
4 成果应用
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同时,教育部强调:“要重点开展高校就业困难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帮扶和援助,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普通高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民族地区省级高校就业生工作部门和高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4位,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36.11%。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关于下发全省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011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黔人社厅通[2011]125号)中指出:“要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和就业能力培训”。贵州民族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总人数的8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相应地制定了《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大力实施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经过教改实践,将本方案应用于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中(限于篇幅,具体应用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就业率的新突破。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型教学法 成本会计 实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48-04
成本会计是企业财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也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好成本会计课程必须强调成本会计实训。目前高职高专成本会计实训课时比例偏小,这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此外,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成本会计技能,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笔者认为,将模型教学法充分运用到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将有利于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并能很好地将成本会计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实现“零距离”就业。
一、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校“双师型”教师很少,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成本会计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进入学校担任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因经验不足,其教书育人的底气就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的教材多数是没有答案的,理解难度较大。目前,多数成本会计实训教学采用的教材,如《成本会计实训教程》,是无答案的,即使有,也只是有结果,无计算过程,对于经验欠缺的教师来说,无从下手。例如,关于辅助生产成本交互分配,有的实训教程只给一个分配的结果,无分配过程,很多教师只好放弃实训,专门以理论讲授为主,便出现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较少的现象。
第三,很多学院无正规的成本会计实训室,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学院只是摆几张桌子、椅子便充当成本会计实训室,这样的实训室既无软件又无模型,基本无效果可言。很多学校仍以财务会计实训室代替,其深度、广度达不到成本会计实训要求,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四,校企合作是实现成本会计实训的最理想的方式,但企业出于成本保密的考虑,接纳在校实习生十分有限,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成本会计资料。在企业实习时,很多实习生只能帮助企业整理、装订凭证,达不到实习效果。
第五,校内模拟实训有名无实。除校企合作外,校内模拟实训是成本会计实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很多校内模拟实训的案例不足,涉足的领域不宽,模拟实训的难度不大,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仅仅是成本会计理论课本上品种法练习的翻版,成本会计实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第六,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手段方法落后。一般担任成本会计实训课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做好实训答案,教师边讲,学生边抄答案,学生抄完答案并整理后上交实训报告,实训课程就完结了,整个过程机械照搬,枯燥无味。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能采用PPT、案例法进行的较少,采用挂图、模型教学的很少,采用分组讨论、分享成果的教学方法更少。综观教师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观念,客观地说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二、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改革趋势
(一)结合实际自编教材
当前,成本会计教学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学生只学习成本会计理论是解决不了成本会计实际问题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只有接触不同体制的工业企业的实际知识,融入成本会计实践中去,才能真正领会成本会计知识。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自编教材,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领会知识。如笔者动员会计教研室的教师到不同的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成本会计的运作,并选定一家水泥厂(校企合作企业)作为成本会计实训的对象,制作水泥厂模型,并自编《成本会计实训教程》、《成本会计教学指导书》。选定水泥企业作为实训对象,是因为水泥厂较为普遍,水泥产品较为单一,原材料不复杂,而且,学生对水泥产品不陌生,易于接受。教师自编实训教材,一是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编著能力,二是学生使用教材后,能完整地体会到成本会计的严谨性,会计技能明显提高。
(二)采用模型教学法
采用模型教学法讲授成本会计实训教程,与传统板书教学法相比效率有所提高;与案例法教学相比更真切、直观;与任务驱动法相比,目标任务更明确;与项目教学法相比,更全面。模型教学法与PPT结合使用,实训效果更佳。
三、模型教学法在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可采用的模型很多,本文所采用的模型为“水泥厂模型”。
(一)模型教学法的优势
成本会计知识点较多,而且计算多、表格多,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该课程难度较大。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没有实践的依托,学生很难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难以跟上课程的进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在成本会计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引入水泥厂模型教学法,可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模型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模型教学法在相关专业如医学、机械工程的教学中经常用到,其本质是通过在课堂讲授中引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模型,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对象的感性认知。有研究者还利用统计学工具,分析了模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并证实了其有效性。
(二)水泥厂模型展示
从图1可见,水泥厂教学模型展示了水泥厂整个生产流程。作为成本会计教学,着重展示原材料名称及物料流向、车间名称、辅助生产车间名称,学生在模型前如同置身于工厂。
(三)水泥厂模型教学的要求
采用水泥厂模型教学法有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每个小组在教师讲完具体要求后,独立开展实训,小组内成员可自由交流。各组员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二是先完成的成员可以帮助未完成的同学整理资料,未完成的同学应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各小组在模拟实训完成后,将实训成果交由教师初审,教师给出整改意见,并交小组讨论修改,定稿后再上交。四是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学习过程和成本计算结果进行公开展示,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小组实训结果进行对比并综合点评。五是学期末,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小组综合实训结果,自己整理一份实训结果并上交指导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水泥厂综合实训内容,消除因成员间岗位差异而出现的技能差异。
(四)根据水泥厂模型确认企业会计岗位与会计任务
综合模拟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大约分4组,每小组设计为12~13人,会计岗位及会计任务为:材料会计1人对应材料汇总分配表,往来会计1人对应应付账款登记,薪酬会计1人对应工资薪酬核算,成本会计5人分别对应固定资产及折旧核算、其他支出核算、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含直接分配法或交互分配法)、制造费用汇总分配(含产量法或车间原值法)、生料及煤成本核算、熟料成本核算、水泥成本核算,出纳1人对应现金、银行日记账,会计2人对应明细账、多栏账、总账。每组财务经理负责稽核原材料、工资、其他支出、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账、报表的审核。财务总监负责车间成本核算、报表分析及成本报表说明。另外,因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方法不同,作如下规定:第一、第二组承担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制造费用按产量分配法。第三、第四组承担辅助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法,制造费用按车间原值分配法。
(五)水泥厂成本会计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
1.原材料汇总分配表。以生料磨车间原材料分配为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料制作的工艺流程。根据图1可知,生料制作必须经过石灰石的开采和运输(石灰石价格按采石车间品种法计算后的价格内部转账)、外购铁矿石、外购粘土和页岩。其次,将四种原材料经过立式磨机磨成粉后,形成水泥生料粉。
水泥厂原材料费用分配汇总,如表1所示。假设本月生产生料200000吨。教师通过表1指导学生(材料会计、往来会计)正确填写会计凭证,具体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生料 6169006.11
贷:原材料――石灰石 4589454.70
――粘土 590223.01
――页岩 289962.42
――铁粉 699365.98
经过指导后,学生不仅会填写凭证,而且还会根据原材料配合比、所含水分、单价等验算原材料的金额的正确性。这些验算知识,涉及原材料配合比,在成本会计理论课上是无法学到的,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视野。
2.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水泥厂辅助生产车间的核算是比较复杂的,因各厂而异。可将辅助生产车间划分为机修车间、运输车间、动力车间。其中机修车间含供电、供水、供气,如图2所示。教师指导学生开设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多栏账,其中辅助生产成本多栏账包括原材料、人工费、辅助车间制造费用等二级科目。
具体业务指导如下:其一,指导学生(会计)登记辅助生产多栏账。首先,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逐项登记辅助生产车间费用,确认各辅助车间费用总额。其次,根据生产统计表,确认各辅助车间消耗的劳务量,确认对外分配的劳务量。其二,准备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的相关数据资料。其三,按组分别计算辅助生产成本,其中第一、第二组采用交互分配法,第三、第四组采用顺序分配法。现以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为例说明。
辅助生产成本车间分配表栏目较多,本文只选择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辅助生产车间分配:除分配给基本生产成本――生料外,还有基本生产成本――煤粉99855元、熟料1854450元、P32.5水泥1426500元、P42.5水泥2138978元。制造费用除生料车间外,还有烧成车间121945元、成品车间258977元、实验室12959元,总计对外分配金额为7985625元。另外,动力车间(供电)7428810元、动力车间(供水)136829元、动力车间(供风)31127元。
教师根据表2,指导学生编制辅助车间内部交互分配分录。以机修车间为例: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2248
贷: 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16618
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 5630
表示机修车间得到车队的施惠受益5630元,得到供电部门的施惠受益16618元,合计受益22248元。机修车间施惠支出20917元,其中供电8367元,运输12550元。
根据表2,指导第三、第四组学生掌握谁受益最大,谁受益最少。显然,机修车间受益22248元,为最多,供电车间受益9774元,为最少。在顺序分配法下,分配顺序是供电―运输―机修,这是顺序分配法需要掌握的知识。
交互分配法下,指导第一、第二组学生根据辅助车间对外分配汇总表作如下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生料 1830675
――煤粉 99855
――熟料 1854450
――水泥(P32.5) 1426500
――水泥(P42.5) 2138978
制造费用――生料车间 190036
――烧成车间 121954
――成品车间 258978
――实验室 12959
管理费用 51241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61972
动力车间――供电 7428810
――动力车间――供水 136829
――动力车间――供风 31127
――运输车间 226888
3.原料车间制造费用分配。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开设制造费用多栏账,并按车间核算。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表,逐项登记各车间制造费用。因生料、煤粉、烧成车间生产的均为半成品,与水泥成品有显著区别,故三大车间制造费用放在一起分配,图1所示为车间名称及车间固定资产原值。制造费用的总额按三个原料车间的固定资产原值比例进行分配(也可按生料、煤粉、熟料的产量来分配),根据会计登记的制造费用多栏账总额是2607735.12元,计算出分配率为103.2766,如表3所示。
第二步,指导学生编制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生料 929489.40
――煤粉 160078.73
――熟料 1518166.99
贷:制造费用――生料(含煤粉) 1189809.65
――熟料 1417925.47
其他如制成车间制造费用分配,水泥成本计算表、水泥成本综合结转法还原等项目皆可运用图1所示的模型对应的车间进行账务处理。
(六)水泥厂模型教学效果
从上述3个模型教学案例可看出,综合模拟实习场景教学直观,简明。会计岗位与会计任务分配合理,并按照“岗位会计任务会计技能模拟训练交流互动上交报告提高创新”的实训教学步骤,指导学生扮演好岗位角色、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专业技能,效果是明显的。表现在:
其一,水泥厂实物模型是水泥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是成本会计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的桥梁,模型教学法优点是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
其二,每组学生初步做完水泥厂模拟实训后,也许收获不大,但经过每组成员中各个会计岗位的人员对所负责的任务进行演说和交流后,学生的技能前后相比截然不同,他们所分享的成果是巨大的。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方法,开拓自身的思维,树立合作创新的意识。
其三,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逐步明白了会计与出纳、财务经理与财务总监是不同的财务角色;明白了成本会计因不同的辅助生产方法,不同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计算的成本结果是不同的;明白了分步法成本计算的步骤,分步法与品种法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明白了总账、明细账、报表、科目汇总表的钩稽关系。
其四,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与期初相比,对成本会计工作更熟悉,对成本会计理论理解更透彻,达到了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模型法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但仍须完善和补充。首先,模型企业要选准,工艺流程步骤简单为好。其次,产品原材料3~4种为宜。再次,产品型号2~3种为好。这样的企业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综观水泥厂模型教学,因车间多,生产步骤较多,实训难度较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淑春.理实一体化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2(11)
[2]杨予,傅军.模型教学法在建筑结构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6)
【基金项目】广西南宁市科技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科研资助项目(20123166)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外训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体系 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04-03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of foreign train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ovel teaching schema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e proposed schema includes two application parts: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method system and public teaching segment, and the rank goal teaching serves as the basis of this schema.
【Key words】Constructivism Foreign training Teaching schema Teaching method system Rank goal teaching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外军留学生培训(以下简称外训)已成为了当前军事院校教育训练工作的一个新兴领域和重要组成。如何结合院校专业特色与外训学员特点,优质高效地完成外训任务,逐渐成为当前军事院校教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在外训教学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各外训承训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程,由于此类课程实践性强、互动性好、教学效果容易衡量等特点,历来受到学员的青睐。因此,如何合理构建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体系,如何提高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对于整个外训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前,国内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文献众多,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绝大多数文献都是针对内训学员,少量文献谈的是普遍意义上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无专门针对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鉴于外训与内训的明显区别,本文拟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特点分析入手,将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同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相结合,提出创新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与高效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体系。
一、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特点与教改思路
1.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文献1中提到:搞好外训工作,必须充分认清外训工作的特殊性,始终坚持外训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军事外交的大局和方向。因此,外训工作总体目标是让外训学员感到学有所获,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发挥外训工作的情感纽带作用,巩固和增进与第三世界国家军队的传统友谊与相互信任。就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既包括强化提高日常计算机操作水平,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目标,又包括构筑计算机文化理念,培养计算机应用素养,建立计算机世界的沟通渠道等情感目标。
2.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
总体上讲,外训的特点包括外训任务的随机性、受训人员的差异性、外训任务的模糊性和不均衡性、外训任务的短期性等,[2] 外训工作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也体现了这样的一些特性,与内训教学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
(1)学员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一致。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军学员,由于国情、语种、军兵种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对计算机认知不一,有的从没用过计算机、有的仅仅会用计算机上网、有的操作比较娴熟、有的希望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较大的学习基础差异有别于同一起点的内训班级,同一尺度的教学要求很难行得通,需要进行分层次、多目标教学。
(2)学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理念不一致。由于不同国家的学员受国情、宗教的影响,其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法不一。普遍来讲,印欧语系的学员比较开放,喜欢与教员交流,有疑问会当场提出,甚至不会顾及打乱教员的正常教学进度和其他学员的思维逻辑。当掌握到新知识或新技巧后会表现得很兴奋,甚至主动要求谈出自己的理解;但汉藏语系的学员相对来说就比较含蓄。因此,需要合理地把握学员的特点进行思维引导与教学设计。
(3)外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过程不一致。当前大多数军校的外训教学主要采用专业教员与翻译员配合的形式进行,翻译员不仅仅起到语言翻译的作用,对于教学节奏的把握,课堂气氛的调动也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教员与翻译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于提高外训教学质量也显得尤其必要,特别是针对既包括讲解又包括实践操作的外训计算机课程教学尤为如此。
3.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
如何兼顾技术与情感双重目标进行高效率、高水平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引,根据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吸纳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经验,形成创新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与有效的方法体系。本文接下来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二、“建构主义”理念与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的外训教学实践表明,要在一年的培养周期内有效满足技术与情感的双重目标,零散、不系统的改革实践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必须把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引入到更深的层次,以教学理念为主线,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多维度挖掘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学习。
1.“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3]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为中心的体系结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教学理念[4]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可转化为如何有效提高外训学员构建计算机认知结构的积极性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2.“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传统的以教员和译员为主体的知识技能传授式教学过程应该更多地转化为以外训学员为主体的学习与能力建构过程,从教学形式上将变得更加丰富,譬如实践性学习、讨论式学习、个人探究学习、交互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其理念迁移过程变化见图1。
将“建构主义”理念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结合,构建的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见图2。该模式的基础是“分层次教学”,包括外训班级的分层次组织、分层次的弹性教学内容、分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以及个体化的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以适应外训对象计算机学习的基础与需求互异的特点。以“分层次教学”为基础,强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核心地位与有效应用,组织启发研讨式学习,加强学员的思索与组织能力,满足部分外训学员渴望交流的愿望,并以此带动整体学员提高学习积极性;组织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以巩固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解决,获取成果的喜悦;组织分组结伴学习可尽快地缩短学员彼此之间的学习基础差异,并且能够在学员所习惯的语言或生活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学习沟通;组织基于案例的学习有利于学员带着问题去分析思考,有利于学以致用。此外,还必须关注外训教学的普遍特点,做好公共教学环节的工作。通过教员、译员课堂内外的有效沟通以达到更好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管理;通过教译员与学员的有效沟通以寻求课堂内外的广泛认同,达到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加强联系、增进友谊的目的;通过规范化的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文档建设以有效地支持和管理课堂教学。
三、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体系中的“分层次教学”
鉴于外训学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差异较大,采用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而采用何种划分方法,满足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则是问题的关键。对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分层次”实施,主要措施包括:在一年的培训时间内,以分层次的班级组织为基础,配合分层次的弹性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分阶段的教学实施进行有效运作,最后通过个体化的学习评价来总结提高。
1.分层次的班级组织
在开课前进行问卷调查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摸底测试,根据学员基础的差异,结合不同的学习需求,本着学员自愿的原则,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对象跨专业分编为初级、中级、高级或初级、高级等不同的班级层次,并公布说明不同班级层次的不同教学计划和要求。
2.分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采用了分层次的弹性内容体系,包括Level1、Level2、Level3等三个层次共计11个模块28个二级知识点,其中,Level1对应的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病毒与安全、操作系统、Word应用、Powerpoint应用、网络应用等6个基本模块;Level2对应着计算机诊断与维护、Excel应用、多媒体基础等3个模块;Level3则对应着油料保障信息化、营房建筑设计等2个专业相关的模块。对于初级班,要求学习Level1中的全部与Level3中与专业相关的模块;对于高级班,要求学习Level1与Leve2的全部模块以及Level3中与专业相关的模块;对于中级班,则要求学习Level1中的全部内容与Leve2、Leve3的部分内容。
3.分阶段的教学实施组织
将一年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分成两个部分:基础学习期与专业应用期。第一部分基础学习期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60%~70%,在学年的上学期完成,是以分层次为基础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初级班进行Level1的教学,高级班进行Level1和Level2的教学;第二部分叫做专业应用期,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30%~40%,该阶段取消初级、高级班的划分,并重新按照专业分班,主要目标在于强化计算机技术在业务领域的应用技能。
4.个体化的学习评价
采用平时作业、课程综合考核、计算机能力增益度评价等三种因素共同确定外训学员的学习成绩。其中,平时作业以及课程综合考核与分层次的班级组织挂钩,不同层次的班级采用不同内容、难度的作业以及课程考核试卷;计算机能力增益度评价则打破了班级的约束,以学员的个体学习提高程度量化衡量为目标,以学员的入学摸底成绩和学习期望为基础,结合学员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给出计算机能力增益的评价;最后,将以上三种因素进行综合,得到了外训学员的最终计算机学习评价,从而对学员“学有所获”进行了量化。
分层次的班级组织和分层次的弹性教学内容体系解决了学员基础差异明显带来的问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分阶段的教学实施解决了基础学习与能力提高的关系,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特点;个体化的学习评价则将学员的绝对学习效果和相对学习效果进行联系,更好地促进了外训学员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4个方面有机结合的“分层次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全面推行“建构主义”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外训的实质在于服务于国家、军队外交大局,增进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因此,作为与外训学员沟通交互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更能够发挥彼此交流联系的纽带作用,应进行重点设计与规划。由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其实施目标、实施对象、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等多方面具有难以复制的独特性,因此,结合广泛认同的“建构主义”理念,我们提出了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并对其中的基础部分:“分层次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同时拟另行文对基于“建构主义”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体系进行进一步的阐述。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应用与实施效果较好,能够充分满足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技术与情感上的双重目标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永生.提高外训水平必须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5(2):1~2
2 李树军、高永胜.依据教学规律搞好外训教学[J].海军院校教育,1999(3):51~53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文章介绍了作者在多年的会计电算化培训教学实践中,在精心分析教材、学员的基础上,摸索利用成熟软件系统的友好性与健壮性,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尝试。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学习能力;成熟软件系统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一门,早期由于计算机并不普及,因此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有一定距离,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非常普通的办公用具,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内容也进行了升级换代,培训的实操与实际的会计工作完全一致,这使得在教学中让参训人员学会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培训既要保证学员能顺利通过省级统考,又要能将培训中掌握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这需要他们切实理解并掌握,更进一步能稍带解决一些在日常使用中的突发小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教材[1]分析
现在的教材与以前的各个版本相比,大幅缩减了理论知识部分,不论是关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史,还是关于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更加精练。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来说,计算机是工具,本来就只需要了解,就像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手机,对于不是发烧友的绝大部分用户来说,并不会也不必要了解手机的工作原理、核心部件及电气图等技术细节,但我们都用得很好,真正体现了手机的工具性,计算机现在也开始回归工具的本原。这样在培训时这方面的精减就为后面的实操部分腾出了时间与空间。教材极大地加强了与实际工作的相关性,首先体现在,采用在中小企业得到大面积应用的会计软件———用友T3系统;其次,以一家来源于现实中的小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通过模块形式分散、整合在一起,既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又注重每个模块的功能;再次使参加培训的学员,通过对整个软件的学习,将会计基础、会计法规的相关知识在软件的操作中融为一体,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在实际中的具体实操。教材一开始,先从全局角度,精要介绍了软件的应用流程。然后从初始化开始到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应收应付、报表管理,逐个模块展开。
二、当前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人员的特点与教育难点
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的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根据常熟这几年的培训情况看,又以来常熟打工的新常熟人居多,这些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十八、九岁,到五十多岁,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普遍文化层次不高,所以选择参加会计上岗培训,以期取得会计这个职业的上岗资格,然后改行从事会计工作,以脱离原先的低层次劳动岗位。除此之外,这些学员由于受限于比较低的文化层次,因此普遍学习能力不强,依葫芦画瓢还会有不同程度的走形。虽然现在计算机基本普及到了每个家庭,但对新常熟人家庭,计算机的普及面并不广,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随着技术的提高得到更大普及的情况下,家庭配置计算机的需求不再迫切,但智能手机与计算机毕竟还是存在差异的,从计算机的使用迁移到智能手机很容易,但倒过来,并不成立,而正常的会计软件,至少暂时,还不会大面积移到移动端。
三、我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探索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参训人员的特点、难点分析,我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考虑到用友的T3系统已经是一套非常成熟的系统,其自身的友好性、健壮性是一个可以很好地利用的点。比如,在进行账务处理模块的应用这一块教学中,由于账务处理模块,就是俗称的总账,是会计软件的核心模块,大部分的日常处理就是在这个模块完成的,因此在教学安排中,系统初始化之后就应该是账务处理模块,但这个模块的有些业务处理,却需要在其他模块,像工资管理、应收应付等汇总传递数据过来之后才能完成。具体来说,到了月末,总账要结账,然后进入下一个月度。而总账要结账,有一些前置条件,不能有未记账的凭证,不能有损益类未结转为零的一级科目,其他模块如工资管理、应收应付等先结账,由于教学安排中总账优先,因此这些前提条件在讲解时并没有完成,而为了保证整个总账模块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首次讲解时,最好还是完整地讲解,因此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一个用来引导学员思考并充分利用这个成熟、健壮系统提高自己应对出现情况的能力。在总账中涉及其他模块的前置条件没有实现而导致系统出现出错提示,我的处理方式是,只管讲,然后将首次出现的出错提示当场截屏保存下来,留作悬念。
然后进入下一个模块———固定资产模块,这个模块的最后就是对账、月末结账。这个顺利完成之后,再将前面的总账结账出错提示拿出来,让学员再回过头来看当初对固定资产模块未结账的提示信息,然后在固定资产结账的情况下,再走总账的结账流程,自然地,相应的固定资产方面的出错提示已经没有了。其他模块也类似。这样,不断利用系统提示信息将模块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学员也就加深了对模块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就更加系统地理解了会计流程,同时学会了如何利用系统的提示信息,也许是出错信息,而不再是手足无措地无从下手,知道提示是什么意思,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应该怎么处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学习能力。
上一篇:大学讨论活动总结{整理5篇}
下一篇:大学规划总结{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