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整理5篇}

笔尖下的温柔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06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5分钟。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身体自尊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探寻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有效结合点,本文基于测试和调查的数据,深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71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身体自尊量表

选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OPSPP),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a

1.2.3锻炼态度量表

选用《锻炼态度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认知与行为情况,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信度。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三项测试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f=1参照李虹报道[3[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Ir90总分)180为心理障碍,其中180}SCL-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SCL-90总分<<270为中度心理障碍,SCL-90总分〕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I-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总人数的9.2%;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总人数的1.9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3分,本次调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0.1%。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分项统计,笔者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均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致使其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从而导致其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

2.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rs}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笔者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随着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他3个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镶炼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2.3.1不同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6J: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第二,体育锻炼可减轻心理压力;第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很显然,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但不同体育锻炼状况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会存在不同呢?为便于研究的需要,将大学生群体划分为经常锻炼和不经常锻炼两类。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问,将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以上的学生确定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反之则视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1017人,占总人数的59.3%;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698名,占总人数的0.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821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经常锻炼人数的80.73%,有196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19.3%;不经常参加锻炼的698名大学生中有479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不经常锻炼人数的68.62%,有219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不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31.4%。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具体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通过对经常锻炼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常锻炼者9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经常锻炼者;将两种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与国内正常同龄人常模进行两两比较阴,发现不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经常锻炼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其他7项心理因子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0

2.3.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每周锻炼的(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次数、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锻炼的选择强度、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和锻炼的坚持程度6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相关系数依次是:0.483,0.410,0.310.0.314,0.159,0.321和0.473a}’,由此可知,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起主要影响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1)从表格的行间数据看,四个心理健康水平的组内均存在着:目标态度、锻炼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而体育锻炼态度又影响着学生的锻炼意向。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z)从表格的列间数据看,除主观标准外,其余7个因素中的数据都是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各因素的评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一行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从各组数据的标准差来看,心理重度障碍组除在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两因素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素的标准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心理严重障碍组的学生在这6因素方面的离散程度较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州犬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5个方面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L}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1,3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3.2建议

3.2.1以身体认知教育为切人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身体自尊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探寻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有效结合点,本文基于测试和调查的数据,深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71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测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身体自尊量表

选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O PSPP),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a

1.2.3锻炼态度量表

选用《锻炼态度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认知与行为情况,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信度。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三项测试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f=1参照李虹报道[3[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Ir90总分)180为心理障碍,其中180 } SCL-90总分

2.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rs}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笔者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随着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他3个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镶炼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2.3.1不同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6J: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第二,体育锻炼可减轻心理压力;第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很显然,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但不同体育锻炼状况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会存在不同呢?为便于研究的需要,将大学生群体划分为经常锻炼和不经常锻炼两类。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问,将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以上的学生确定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反之则视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1017人,占总人数的59.3%;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698名,占总人数的0.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821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经常锻炼人数的80.73%,有196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19.3%;不经常参加锻炼的698名大学生中有479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不经常锻炼人数的68.62%,有219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不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31.4%。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具体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通过对经常锻炼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常锻炼者9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经常锻炼者;将两种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与国内正常同龄人常模进行两两比较阴,发现不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经常锻炼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

2.3.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每周锻炼的(下转第48页) (上接第45页)次数、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锻炼的选择强度、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和锻炼的坚持程度6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相关系数依次是:0.483,0.410,0.310.0.314,0.159,0.321和0.473a }’,由此可知,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起主要影响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1)从表格的行间数据看,四个心理健康水平的组内均存在着:目标态度、锻炼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而体育锻炼态度又影响着学生的锻炼意向。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z)从表格的列间数据看,除主观标准外,其余7个因素中的数据都是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各因素的评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一行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从各组数据的标准差来看,心理重度障碍组除在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两因素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素的标准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心理严重障碍组的学生在这6因素方面的离散程度较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州犬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5个方面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L}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1,3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3.2建议

3.2.1以身体认知教育为切人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MHT 中职学校新生 心理健康

中职时期,是中职学校学生人生求知和个性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新生阶段是面临变化最大、遇到新情况最多的阶段。中职新生进入新学校后,面对环境、学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许多学生会产生种种不良的心理。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研究对丽水地区中职学校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中职学校新生,由心理老师进行统一指导,采取集体施测的形式,现场发放问卷,学生填完后统一回收问卷。回收实际有效问卷共556份,有效问卷率为92.67%。

方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该量表共100个项目,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1]。内容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因子项目构成。计算原始分后分别按常模转换成标准分,各内容量表的分数8分者为异常。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全量表分。总分超过65分、每个内容量表超过8分,表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和SPASS13.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将量表总分超过65分的,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明显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指标来考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中职学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体检出率为0.36%,而且总平均分为42.99,低于全国的平均分50分,说明中职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新生各分量表得分比较

表1 新生各分量表心理健康水平情况(n=556)

从表1结果显示,中职学校新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很多人认为学习焦虑不是中职学校生的主要问题,但从本次的调查却反应了学习仍是中职学校新生在校焦虑的首要问题,从后来的多次学生访谈中也反应了该问题,只是有时学生将学习焦虑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表现而已。从分量表的得分来看,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交错复杂的。在新环境适应不良、紧张的氛围里,造成焦虑情绪,从而衍生出各种不良的心理。

2、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较

表2 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

注:***P

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在新生中女生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t=2.676,p=0.002

3、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较

表3 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

注:*表示P

我们将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见表3),结果发现两组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t=-2.046,p=0.041

三、讨论

从此次调查来看,中职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在各分量表的得分上也明显看出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从学习因子分来看,中职学校生对学习仍然存在焦虑,在后期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对学习焦虑主要表现在对考试焦虑,期末学科不及格导致留级、担心家长或老师指责训斥等方面。从其他因子分来看,由于中职学校时期正处于青春期,是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较多地关注自我的想法和外表,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敏感度极高,时刻与自己联系起来,做事情较冲动, 欠缺考虑,容易为一些小事和同学发生冲突。同时他们也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在人际关系上就体现出了焦虑和恐怖。

本次调查发现中职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性别差异。量表的因子总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中职学校的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心理问题和困扰更多,所以中职学校更要重视对女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此外,本次调查还发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和家庭因素相关,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单亲家庭孩子。可以看出完整家庭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性,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为三个方面,即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因此,作为家庭方面,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作为学校方面,应关注新生的方方面面,在新生入学时做好始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动态,为学生在校的各方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新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克服不良心理,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相互沟通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日常琐事;应激;回归分析;大学生;健康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Hassles and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Xu Guoqing, Li Hui, Xie Guoca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hassles and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amine their interaction. Methods The SRHMS and the revised HASS/Col were used in measuring Health and stress of daily hassles of 153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Frequency of daily hassles in college students significantly predict physical health; the person appraisal of intensity of the stressor and coping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predict mental health; coping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predict social health; frequency and coping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predict gross health scores. Conclusi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hassles and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daily hassles can be an effective predictor to health of individuals.

【Key words】 Daily hassles; Stress; Regression analysis;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1 引 言

应激是由各种充满紧张性的刺激物引起的一类非特异性反应状态,包括应激源、个体对紧张的反应和应对过程[1]。应激发生频率高、范围广,对个体的工作或学习都有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的身心健康,引发机体疾病。根据引发应激的刺激事件强度,可将应激源分为:生活事件(生活中重大的变化)和日常琐事(常见的使人烦恼和气愤的“琐事”)[2]。重大生活事件很容易引发身心疾病[1]。而国外研究发现,日常琐事应激可显著预测心理压力与负性情绪[3,4]。国内也有研究认为,日常琐事应激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5]。Lazarus认为日常琐事与疾病的关系甚至比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3]。因此,可以推测日常琐事应激很可能会成为预测个体身心健康的有效预测源。

国内研究集中于对在校大学生面临的应激性事件和生活压力感受的调查以及量化评定方法的探讨[6,7]。但较少有区分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这两种应激源,并且所有的评定量表在评价应激对个体影响时多从应激频率、认知评价和个体应对等方面入手,但仅侧重其中的某些方面。例如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就缺乏对应激频率的评定[8]。若个体面对的应激频率较高,自身的认知评价也高,且个体应对较差,那么应激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就会累积增加。因此,结合上述三方面因素设计出的应激评定量表会更有效。根据WHO的定义,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据此,本文试图探讨日常琐事应激与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关系,并检验日常琐事应激对不同层面健康的预测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随机抽取161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3份。被试平均年龄22岁。

2.2 方法

2.2.1 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评定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评定量表由Sarafino编制,共54项。被试根据过去1个月左右的回忆,对量表中所列事件发生频率、困扰程度和个体应对进行等级评定,等级越高代表应激发生频率越高,通过认知评价带来的困扰程度越大,个体应对的时间越长。各题目项在这三方面的评分分别相加即为分量表得分,各得分之和为日常琐事应激得分。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

为排除语言、文化等差异,使用前对该量表进行修订。首先,翻译量表题目,并请英语教师校正;其次,用开放式问卷对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国内学生还常遇到事情冲突和东西坏掉等日常琐事。最终,修订后的量表包含51个项目。使用后得到3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3、0.94和0.91。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个题目项,共10个因子分,可测量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10]。本研究中作为修订后的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量表的效标。结果表明,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总分与SCL-90总分之间相关值为0.51(P

2.2.2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 自测健康是指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较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该量表由许军等人根据WHO的健康定义,采用Delphi法和现场调查法编制,适用于14岁以上人群。SRHMS为自评量表,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包括自测生理健康(1~18)、心理健康(19~34)和社会健康(35~48)3个子量表。评分采用模拟线性方式,各个题目原始分的回答是在一条有两个极端点的10厘米线上画上标记,其中37个题目正向计分,11个题目反向计分,每个题目的理论最高值是10,最小值为0。经测试证明SRHM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1]。

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包中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 果

3.1 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的性别与年级差异比较 见表1。

表1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各维度及总分不存在性别差异;F检验的结果表明,也不存在年级差异。

3.2 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与自测健康之间的关系 见表2。

表2显示,日常琐事应激各维度及总分与健康各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3.3 健康各维度对应激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见表3。

由表3可知,应激频率单独对生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认知评价和个体应对共同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个体应对单独对社会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应激频率和个体应对共同对总体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4 讨 论

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应激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应激水平高于高年级[6,7]。而本研究结果未发现日常琐事应激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我们推测日常琐事应激来源广泛,也许更多受人格等因素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的神经质、尽责性和外倾性与日常琐事应激关系密切[12]。

Selye认为应激发生时,会引发机体心率上升、肌肉紧张度降低等一系列自发的防御性反应即警戒反应,而大多数短暂应激都会在这个阶段得以解决[1]。日常琐事应激事件发生次数越多,个体经历身体的这种变化就更频繁,进而表现为身体健康受损。这可解释日常琐事应激频率对个体生理健康的显著预测作用。

认知评价和个体应对共同预测个体心理健康的结果服从认知交互作用模型的理论预测。该模型把应激看成个体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对事件的认知评价以及个体的应对可预测心理健康。

个体应对单独预测社会健康这表明应对能力差的学生社会健康水平较低。原因可能是这类学生欠缺对社会支持的合理利用,处理日常琐事缺乏灵活性。

总之,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与健康的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个体身心健康的有效预测源。但日常琐事应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预测有差别,可能是他们发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不同所致。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 SCL-9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2-0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曾颁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重视。中职生多为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学生,即初中时所谓“三差生”(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常被父母与老师指责。中职生的父母大多为生计奔忙,较少有精力关注孩子,不乏留守儿童。大多数学生为寄宿生,空间距离在客观上造成家校联系薄弱。诸多调查结果显示,与同龄的中学生相比,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是中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我校对一年级学生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系统测查,了解并分析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希望能对中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文调研对象为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学校一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工具为瑞格心理健康管理软件,所用量表为90项症状清单(SCL-90),上机测试并生成结果。SCL--90症状自评表是以Derogatis编制的Hopkin's病状清单(HSCL1973)为基础,主要从感觉、意识、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从饮食睡眠、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多种角度进行评定。总共有90题,包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强迫症状、躯体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等9个因子,为1-5的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等特点,信效度高,并被广泛应用。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筛查总体结果

本次调查试筛选出有效问卷598份,按全国常模,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即可考虑为阳性。一般规定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为阳性,为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一年级学生中,有心理困扰者263人,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43.98%;其中有中重度困扰者95人,占有效测验人员总数的15.98%。近一半人数有产生心理困扰,中重度人员将近百人,说明中职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其中,中重度学生尤其需要关注。需要开展团体辅导、个案咨询,加强家校联系,社会、家庭与学校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表一 南平农业学校一年级学生调查总体结果

阳性症状人数 中重度症状人数

人数 263 95

占测评总数的比例 43.98% 15.89%

2.各因子分阳性症状人员筛查结果

SCL-90各因子分统计结果显示,南平农业学校一年级学生中,各因子有阳性症状者比例很高,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占总人数42.98%的学生在躯体化方面有程度不一的问题;在轻度症状中,人数较多的因子是“躯体化症状”和“精神病性”。现代医学证明,心理问题会在身体方面有所表现,躯体化症状的人数较多,也折射出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测查结果中,精神病性的中重度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 您认为应该为自己的过错受到惩罚”以及“从未感到他人和自己很亲近”等三项上。而中重度人数最多的分别为人际关系敏感,有56人;其次分别为强迫症状,主要集中在“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以及“忘性大”这两项上。这些在表述上都与人际关系、自我形象有关。

3. SCL-90十大症状排行汇总

中职生对人际关系及情感问题较为敏感,关注自我形象,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对前途迷茫。这是青少年的普遍特点,而中职生表现较为严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相关主题的团体辅导、知识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帮助中职生确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改善人际关系,了解人际交往基本原则,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以上统计数据显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建议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1.在观念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等四个方面。我校的调研数据和其它诸多报告显示,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数据不容乐观,亟须改变“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做法,心理健康课也不是其它课程的附属,在观念上树立育人思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在中职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合格的中职学生。

2.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学校心理健康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建立以学校心理咨询室人员为主的专业队伍,以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常规心理教育队伍。班主任和一线教师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就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疏导具有轻度症状学生。对于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交由心理咨询师组织开展团体辅导,或对个案进行深度咨询。这样,既顾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涵盖面,也保证了对中重度学生进行重点帮助。

3.着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水平。面对数量庞大的问题学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及掌握相关知识的一线教师,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亟须借助继续教育等平台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其不仅自身心理健康,还能掌握基础的心理辅导方法,及时处理学生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同时对专业心理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培养中坚力量。

4.探索适合中职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职生群体心理特点与中学生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方式与内容上符合中职生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其心理症状有的放矢。团体辅导、常识讲座、心理剧表演,以及沙盘疗法、音乐治疗、美术治疗等方式都是常用的心理辅导手段,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书写表露技术具有普及面广、操作便利、行之有效等特点,可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5.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因中职生多为外地学生,所以家校联系较为薄弱,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校方应利用日益发达的通讯技术,加强家校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能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同时,可引进社会教育资源,促使各种社团组织与中职生接触,传播相关知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亟需广大心理健康工作者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程宏.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王玲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亲子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3]李鑫. 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亲子关系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 2009.

[4] 邹洪升.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王红瑞. 中职生学业行为特点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J]. 职业教育研究,2011.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