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大学生学业分析总结{整理5篇}

雨巷诗人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531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2分钟。

大学生学业分析总结范文第1篇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考虑到人均的工作时间和物质资本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和资本质量的改进与知识、科技的快速增长相关联,现代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他认为:知识和科技大量应用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两步来讨论,一是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不是充足的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新知识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均产值,并从而为生产新知识的投资提供额外的资源。二是现有的知识,不论其是否已在技术革新中被广泛应用,而科学本身的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联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自然包括总结生产过程中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传承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在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因此,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这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少沿着西蒙?库兹涅茨关于知识和科技应用与产业结构转换与生产率提高间的关系理论予以拓展。学者们多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基于产业层面进行总量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行业的分析则较少。而三次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就业偏好结构、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总量失衡问题,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对中国的现实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张晓旭(2007)则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认为对于就业增长而言,产业结构因素起到了主导影响。李彬(2009)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指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赵杨等(2010)从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两个层次,研究其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就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谭洁等(2012)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下简称《年鉴2011》),对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正,部分数据修正幅度较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展开我国近年部分行业发展与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可行的行业就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国各行业在近年的结构变迁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探究它们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迁历程及当前状态,以确定出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二是考察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行业的行业增加值变动与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动之间的关联,以判定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三是从提升相关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是否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2003起,我国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其后,《年鉴》以及《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将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为20个,并围绕行业展开的各类统计均采用该口径。此外,由于统计数据的延后性,部分行业2011年度的数据缺失②。鉴于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将研究数据的时段界定为2003~2010年之间。研究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首先要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总量”角度,找出那些对大学生需求量较多的行业,这部分将根据对2003~2010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比重的行业分布来展开。然后再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效率”角度,找出那些尽管总量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少,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三是进一步考察上述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吸纳效率”两个指标的历年变动趋势,并综合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定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行业。

(一)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总量分析③

鉴于历年《统计年鉴》均无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这个“增量指标”,而只有某一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某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同年该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的统计,所以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总量。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本文将20个行业按照其吸纳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④总量的高低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5%以上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2%~5%(含)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2%以下的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少的行业”。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2003~2010年在各行业中的城镇单位⑤⑥就业比重的分布状况整理如表1所示。鉴于吸纳大学生总量很少,本文剔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等7个行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角度而言,确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6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共计13个行业参与后续分析。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分析⑦

考虑到各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数量与行业的发展规模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纳总量”来衡量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还需要考虑13个主要行业中,那些总体就业人数较少、但行业内就业的大学生所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具备更高“吸纳效率”的行业。因为,在同等增加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比那些大学生就业的存量高但吸纳效率低的行业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某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仅要注重“总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样,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大学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个行业中的平均就业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个行业不仅在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同时对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尽管在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因而也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制造业尽管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但考虑到其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同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其是否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还需进一步的验证。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3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尚可,但就业吸纳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我国部分行业近年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的趋势分析⑧

通过各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在“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两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10个目标行业,主要是基于其2003~2010年8年间的相关数据的均值,并未考虑8年间(尤其是近年)上述行业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动规律,而该因素对确定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行业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继续考察上述目标行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验证上文的结论。(1)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由图1可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8年间整体呈不规则的波动下降态势,尤其是专科层面,200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自2007年以来有持续上升趋势,呈现出学历的“高端化”。(2)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由图2可见,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本、研两个学历层次8年间总体是呈不规则的波动上升态势,而专科层面在2004年出现一个高峰后2005年之后基本呈现稳定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比较稳定,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呈不规律波动。(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科层面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而本科层面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研究生层面波动比较剧烈,但自2007年起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两个学历层次及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研究生自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4)小结根据上述趋势分析结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八年来对大学生各学历层次就业无论是从吸纳总量还是从吸纳效率指标都呈不同形态的上升趋势,即意味着其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总体不断增强,因而,可将其保留在“关键行业”之列。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2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吸纳总量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就业吸纳效率指标也未出现一致的、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而在后继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近年8个关键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⑨

在确定了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8个关键行业后,着重考察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整体增加值的绝对数量与所占比重来衡量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为此,先探究前者的变化对后者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揭示这种影响的程度,最终从提升关键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这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因此,首先应确定行业的增加值数量与该行业大学生就业数量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考虑到某个行业无论在增加值规模还是在就业人员总量方面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均存在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故从增加值角度出发,要分析某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实际上应该分析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与“增量(边际)吸纳能力”两部分构成。前者指某年度该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可用“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指标来反映。该指标实质上是一个以绝对数量反映行业大学生就业密集程度的指标,与所属行业的自身特性(如生产方式,技术、资本、人力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后者指该行业某年度新增增加值比例所引致的就业比重变化,也就是“就业弹性”的概念。最终,在对重点行业从增加值角度出发的“就业存量吸纳能力”与“就业增量(边际)吸纳能力”进行考察之后,就可以确定哪些行业的发展会有效吸纳大学生的就业,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但出于数据可得性、适用性的限制,本文仅讨论“就业存量吸纳能力”。

(一)相关性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所限,本文只能选取8个行业按当年价格计算⑩的2004~2010年7年间的增加值与其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輯訛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如表3。由表3可见,本文所确定的8个关键行业的增加值与城镇单位大学生的就业人数七年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通过了检验輰訛輥,这说明这些行业增加值的变化将会对大学生就业有着较明显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尚需进一步分析。

(二)行业单位增加值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分析

金碚等(2010)、周伟(2010)在研究中使用了劳动生产率的倒数—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来衡量不同产(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大小。本文也采用该指标来计算某行业创造每亿元增加值所需要的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该指标并非像就业弹性系数那样是两个“增量”比率指标之间的比值,而是某一年度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两个“存量”数量指标之间的比值,能更直观、全面地反映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从该指标各行业自身的纵向变化来看,2004~2010年七年来,8个行业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均呈下降趋势,除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05年、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9年、2010年该指标上升外,其余6个行业及这两个行业的其余阶段,均呈持续下降态势。这充分说明近年来科技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各行业的劳动效率与生产力水平;同时,资本深化对于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大于“补偿效应”,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也是如此。从该指标各行业的同年度的横向对比来看,2004年~2010年七年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较高数量的大学生就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就相对少很多;而制造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吸纳的大学生则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四、基本结论与研究局限

大学生学业分析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能力 测量

[作者简介]徐才千(1969- ),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淮安 223003)陈权(1977- ),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大学,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镇江 21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情商’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CIA120151)、江苏省教育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大学生的学校组织认同感及其对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15)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情绪智力视角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D/2011/01/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93-02

一、前言

创业能力概念通常从能力观和创业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从创业者个人特质角度,学者们倾向于采用自我效能和自我评估的方法来衡量创业能力的概念,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人物分别是Chen、Man等。Man等把创业能力划分为6个维度: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Chen等研究了潜在创业者具备的职能和技术技能,认为创业自我效能体现在5个维度上: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受、财务控制。2003年,Drnovsek等对Chen的量表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Chen的创业自我效能量表具有较强的信度和效度。同年,De Noble等基于正在创业的创业者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以Chen等人制定的创业自我效能量表为基础,重新进行了修改,认为创业能力包括风险和不确定性管理技能、创新/产品开发技能、人际关系和网络管理技能、机会识别技能、开发创新环境的技能和关键资源处理和配置技能等6个维度。2005年,Priyanto 等在Man等人提出的六因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二阶6维模型,他将创业者的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战略能力归为竞争能力,将概念能力、组织能力、承诺能力归为执行能力。

国内近年来对创业能力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基本上还处于描述性的理论探讨阶段,大多数属于定性研究。Wang Hui&Lin, Qiao-Ping通过对12名正在进行创业的在校和刚毕业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维度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能力、关系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热情、创业承诺和创业学习能力7个维度。也有学者尝试对创业能力进行量化研究。2008年,唐靖等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修订了Man和Chen的量表,对实际创业者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修改编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量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量表的编制。(1)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创业能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概括、比较、分析、归纳创业能力的基本内涵、组成结构和影响因素。(2)采取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3)综合考量国内外关于创业能力的结构体系的理论构想,重点以Chen 、Man和唐靖等的创业能力量表中主要因素成分为蓝本,参考半结构化访谈和开放调查结果以及江苏大学创业教育有关专家的意见,编制出概括创业能力因素成分的半封闭式问卷,对江苏大学20名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4)在上述基础上,确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维度结构,编制大学生创业能力初试量表。(5)经过初试,使用SPSS软件对初试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确定正式量表。

2.问卷量表的内容结构。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其把已知的信息、知识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有的智慧的总和,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机会识别能力、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承诺能力、战略决策能力7个因素,因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结构体系。在实际调查中,每个被试被要求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题项进行评价,从最符合到最不符合在Likert 7点量表上作唯一选择,从1至7评分,最不符合记作1分,最符合记作7分。

(二)调查程序

1.研究对象。在江苏省某综合性大学文科类、理工类、管理类、医学类和独立学院的各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部分班级为调查对象,调查人数550人,剔除部分信息不全或有明显敷衍迹象的样本后,有效问卷为501份,有效率为92%。其中,男生288人,女生212人;理工类学生221人,经管类学生133人,人文类学生53人,医学类93人;一年级156人,二年级118人,三年级115人,四年级109人,研究生2人。

2.统计。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检验正式量表的信度、效度;探讨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和群体差异。

三、结果

(一)信度检验

对于信度分析我们采用克伦巴赫(Crom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检验的方法。结果显示,量表α系数为0.958;分半信度为0.92,P

对所有被试得分进行F检验(表略),其统计量(服从F分布)的观测值为1422.174,对应的概率P=0.000,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应拒绝F检验的零假设,因此可以认为各因素的均值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量表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二)效度检验

1.因子分析。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对量表进行了效度检验,在此之前我们首先检验做因素分析的可行性。对样本的原始数据进行检验,KMO=0.962,说明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适宜于做因素分析。Bartlett检验,p=0.000,球形假设被拒绝,说明各变量间并非独立,取值彼此有关。

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我们采取主成分分析法经方差最大化求解初始因子。数据显示,提取七个因子最为显著,此时七个因子的累计解释的方差比率达到73%。继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根大于1的特征根(见表2),由第二列可知,此时所有变量的共同度均较高,各个变量的信息丢失都较少,因此因子提取效果较理想。

2.结构效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使用SPSS软件得出本量表的各个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情况(表略):每组中数据项分别代表依次特征根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第一因子解释了原有变量方差为70.435%,从整体上来看,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因子旋转后,累计方差比没有改变,但却重新分配了各个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改变了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使得因子更易于解释。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后得到的因子结构和理论上预期的创业能力概念的维度结构相一致。我们分别把7个因子命名为F1(机会识别能力,贡献率16.046%),F2(关系能力,贡献率15.972%),F3(管理能力, 贡献率15.561%),F4(创新能力, 贡献率14.341%),F5(学习能力, 贡献率13.708%),F6(承诺能力, 贡献率12.874%),F7(战略决策能力, 贡献率11.498%)。

3.各因子和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各因子和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矩阵表明(见表3),所有因子与总量表均显著正相关。这也充分表明,本量表的结构符合量表编制的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1.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一般特点。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能力总的表现出正向趋势,但并不太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总分为128.55±21.193,机会识别能力得分19.11±4.009,关系能力得分19.62±3.993,管理能力得分19.6±3.844,创新能力得分19.79±3.761,学习能力得分20.49±3.723,承诺能力得分20.01±3.938,战略能力得分9.94±2.271。在总量表和各项得分中,大学生创业能力均值刚刚超过了相应的中位数值,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虽趋向正向,但整体能力并不强。

2.大学生创业能力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男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创业能力总分为129.76±23.281,女大学生创业能力总分为126.92±18.723,男女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总体得分上无显著差异(t=1.511,P>0.05)。但在创新能力方面,男大学生(20.08±3.868)要强于女大学生(19.40±3.583),并且具有显著意义(P

3.大学生创业能力年级差异。对4个年级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F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总得分及机会识别能力等7个因子上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表略)。

4.大学生创业能力专业差异。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F检验和多重比较(表略),结果显示,在总体上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创业能力并无显著差异,但经管类创业能力(130.22±18.275)要显著高于人文类(123.30±16.811)学生(P=0.047

四、结论

本研究采用广泛查阅文献、半结构化访谈、开放式调查、参考相关量表和初测等方式,经过专家审阅和反复修订,构建出由机会识别能力、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承诺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等7个因素共26个测试问题组成的因素维度结构。通过比较分析,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总体趋向正向,处于中等偏上一点水平;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个别指标如创新能力、关系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性,基本上符合大学生客观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2]Chen C C,Greene P G,Crick 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 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f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13).

[3]Man Thomas W Y,Theresa Lau.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Manager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A Qualita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3).

[4]Man Thomas W Y,Theresa Lau,Chan K F.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

大学生学业分析总结范文第3篇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大高校不仅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而且也没有准确的人才定位,这大大影响了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财务管理专业是为了为企业培养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及社会性都非常强且内容繁杂的工作,这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必须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教学进行改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各大高校纷纷将ERP课程模式引入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中去,这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人才的质量,符合当今企业的需求。

二、基于ERP课程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级教学的设计

在ERP课程的基础上,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级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即教学组织、分组成立各个模拟公司、选取和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以及总结分析。其具体步骤和内容如下:

(一)教学组织。在进行ERP沙盘模拟时要先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其具体内容有:(1)要做好相关的背景介绍,并制定好相关的运行规定。教师要在开课前两周将企业背景资料与运行规则发给学生,好让学生做好准备。并要求学生在开课前根据发到手中的资料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作一个全面的预测以及分析规划。(2)要求学生做出粗略的财务预算方案。在开课前,教师应要求每个小组学生做一个方案,方案的内容是对企业总体规划战略进行设计,并做出粗略的财务预算方案。

(二)分组成立各个模拟公司。将学生进行分组,五、六个人为一组,让其自由组合,成立一个公司。最终考核的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成立公司后要具体进行分工,其具体分工为:设置总经理(CEO)1人,营销总监(CMO)1人,生产总监(COO)1人,财务总监(CFO)1人,财务助理1人,采购总监1人。正好分配完六个人。在进行模拟教学时,一般让六个小组进行模拟对抗。其最终的成绩是以每个小组模拟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及判断的经营走势正确与否来定。

(三)选取和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中应用主要的专业知识有:关注融资方式、销售预测、盈亏平衡点的预测、长期投资决策、理解使用企业的财务系统、分析财务指标、关注营运资金的周转使用、关注生产设备的投资决策以及填写相应的各类财务表格等等。

(四)总结分析。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学生对课上模拟公司的运作情况做一个分析总结报告。在报告中,学生要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模拟公司在项目投资决策、市场争夺、经营方针、财务报表编制分析、纳税、融资方式等方面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同时,还需要每个小组成员互相进行交流、总结。最后,教师再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还要指出在下一次实践课中,学生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分析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可以达到以下的教学效果。

(一)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其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 以“学生练为主,教师导为辅”。这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从而也改善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教学现状。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引、领导作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实践,但是同样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提高了学生素质。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可以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全真的模拟,能让学生直观切实地感受到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情况。这种做法,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活动之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挖掘其潜能,最终有利于提高其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能力。同时,这也提高了财务管理人才的质量,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

大学生学业分析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近些年大学生创业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为了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讨论的重点。创业自我效能感,又称创业自我效能,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正确认识创业自我效能、了解创业自我效能的结构,对于高校来说能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创业。

一、问卷设计及样本分析

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借鉴前人相关研究,通过对部分教师、在校大学生及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的开放式试调查,以及多次让有经验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专家进行评价,最终确定调查问卷,问卷除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性别,专业,受创业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户籍情况等),其核心内容为第二部分调查大学生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认识,共计40个问题,分为4大类对各项维度进行调查。

2.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主要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SPSS19.0软件中的Cronbach,sα系数来测量,根据Cronbach,sα系数对测量表单项稳定度的衡量标准(系数值要大于0.8)才能说明问卷问题设计匹配问卷主题,所以从Cronbach,sα系数分析结果系数值为0.882中可以发现,问卷通过信度分析。另外,在整个量表的编制过程中多次与有经验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的专家对量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经过数次修订完善后,他们认为量表内容比较全面,问卷有较高的效度,符合测试要求。

3.数据收集

本问卷的研究对象为河南的在校大学生(主要包括本科生及专科生),问卷发放采取随堂调查、网络调查与自习室分发等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0份,剔除问卷答案完全雷同或大部分雷同的、问卷中某些项目未作答的无效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77份。

二、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分析

1.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本文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型检验判断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本文对调查问卷的40个项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型检验,KMO值为0.778。Bartlett球型检验的P=.000,说明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2.主成分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初步因素分析,如表3所示,获得特征值大于1.5的因子共有4个,共解释方差总变异的79.260%。结合碎石图,发现在第4个因子处出现拐点,说明提取4个因子较为合适,将因子数目约束为4个,作旋转成份矩阵得知,第一个因子包含16个项目,解释总方差的17.821%,第二个因子包含12个项目,解释总方差的14.637%,第三个因子包含8个项目,解释总方差的10.274%,第四个因子包含四个项目,解释总方差的6.528%。这4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79.260%。

结合前人研究的理论模型,本文对提取的4个因子命名如下:

因子1:领导自我效能感,该因子涉及大学生创业者组建公司团队、预测市场、发现潜在机会,组织变革等领导者所具备的能力,包含16个项目,因素负荷在0.384-0.747。因子2: 创业自信效能感,该因子涉及到大学生创业者对自己创业能力的认识及自信程度,包含12个项目,因素负荷在0.434―0.787之间。因子3:关系自我效能感,该因子包括创业者与他人的关系管理,包含8个项目,因素负荷在0.433―0.674之间。因子4:意志不坚定效能感,该因子涉及创业者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将自己不成功的原因归结到外部环境上,消极应对各种困难。包含4个项目,因素负荷在0.347―0.744之间。

结合数据统计及分析的结果,我们确定了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结构,具体包括领导能力自我效能、创业自信效能感、关系自我效能感、意志不坚定效能感。各维度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培养建议

通过上文对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的分析,培养或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高校是主体,政府企业社会要帮助高校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1.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

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单纯的靠理论知识的传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它需要让学生从实践的磨炼、体验中激发。所以高校在创业教育上,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要突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提升,采用实践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情境教学,为学生创建完全独立的、可以自己动手操作的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合理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实地调研或到企业中参加短期实习工作。提升学生领导能力、对创业的自信心以及增加创业经验。

2.组织各类创业活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业理念

高校内部可组织开展各类创业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及氛围,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据调查,国内的某些高校及社会组织已经意识到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以及对社会经济促进作用,他们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有些高校组织各类创业计划大赛,积极营造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氛围。

3.高校政府企业积极配合,塑造好的创业环境

为保证大学生创业,社会组织的支持必不可少。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可联合银行、高校、企业等创设大学生创业基金,对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给予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其次高校可以联合地方政府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及创业孵化基地,政府应在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另外高校可联合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实习、创业示范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际的创业指导,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54-156.

[2]李蕊,基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风险感知对创业决策的影响[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9.

大学生学业分析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职业教育;应用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制约了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应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协作沟通能力,使其具备的素质能真正与职业岗位对接起来。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正是符合职业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任务驱动型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为解决某个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而在一定的指导下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我们可以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教学中来,构建项目。学生在实施项目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来领会新知识,达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从而较好地解决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难以联系的问题。项目教学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项目实施过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2)项目实施过程中能自然渗透理论知识。(3)项目实施过程能突出技能训练、融入职业道德的灌输和协作能力的培养。(4)项目完成后,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价。(5)通过对项目的反思总结,拓展延伸出其他方法与技巧,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达到技能的纯熟。

二、《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的背景和条件

《分析技术》是医药、化工等专业学生从事原料检验、中间体检验、生产过程在线检验、化工产品检验等岗位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分析技术》课程所学技能主要用于物质含量的测定,各部分内容具有相对独立和循序渐进的特点,能通过模拟某企业化验室的情境展开,具有项目化的良好基础。

要使项目教学法在《分析技术》课程中顺利开展并富有成效,要求学校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有配套的项目化教学教材。目前学校所使用的《分析化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而且实用性不强,不具有实际意义,与项目化教学模式不能匹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形成项目化教学体系。(2)有足够的实训资源。学校现有的分析中心能基本满足项目化教学后的实训需求。(3)配备一定的学习资料或有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供资料查阅,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三、《分析技术》课程项目的设计

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以完成某个项目为最终目的,经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组织同学展开讨论、制定出合理方案、现场操作实施、发现问题加以解决一系列过程,使其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项目的设计很重要,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其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进行,以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应有的内容。《分析技术》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求为:(1)培养良好的从业素质:安全文明、严谨负责、规范操作等。(2)熟练掌握称量技术、各类滴定技术(包括酸碱滴定、非水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技术等),掌握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等部分分析仪器的使用。(3)能严谨无误地进行分析化验报告填写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综合素质三者结合起来设计了八个课程项目,见下表:

《分析技术》项目表

四、项目教学法的落实

《分析技术》课程项目的落实一般可以经过以下五个阶段: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总结评价,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增加教师示范、总结拓展等阶段。下面结合《分析技术》课程中“水的总硬度测定”项目,谈谈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资讯

教师下达任务单:水的总硬度测定。学生明确任务后,列出知识清单:

(1)什么是水的总硬度?

(2)水的总硬度用什么方法测定?

(3)配位滴定法原理(滴定液、指示剂、被测物质、测定条件)是什么?

(4)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常用的金属指示剂有哪些?如何选用?

(5)滴定液的配制、标定方法是什么?采用何种基准物质标定?

(6)需要采用哪些试剂、仪器?

(7)滴定液应平行标定几次?浓度如何计算?精密度控制在多少?

(8)水的总硬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如何计算?

(9)水的总硬度需平行测定几次?精密度控制在多少?是否需做空白试验?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了解列出的知识点。

2.计划

项目教学的关键阶段是项目方案的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查阅所得资料交流讨论,进行任务分工,确定项目负责人、协作人、仪器、试剂、项目实施步骤等,实现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方案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论知识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的过程,对应技能上的需要来查找知识点,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激发出了主动学习的兴趣。这阶段,学生可以以小组方式工作,分组的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其中主要的是以互补的形式为主。每组成员为4~6名,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督促组员初步完成《水的总硬度测定项目设计方案》。

3.决策

学生组与组之间交流《设计方案》,互相争辩,教师对争议问题加以引导,并适时对重点问题加以强调。如:EDTA滴定液标定用何种基准物质?基准物质要经过什么处理?采用什么方法称重?称量范围应如何控制?学生在组间的相互竞争中,不断发现《设计方案》中的漏洞与错误,而且细节问题将无一遗漏。学生主动修改《设计方案》后提交给教师,教师认可后签字返还,形成允许实施的《水的总硬度测定项目方案》。通过这一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4.实施

在实施的阶段,教师要注意设置一个特有的情境。如,在此处可假设学生为某企业的分析检验员或控制员,教师为检验室的主管,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感受和认识。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操作实施,一人检查控制,按照《水的总硬度测定项目方案》完成项目,完成后向教师递交《数据记录表》《检查控制表》,然后交换两人身份。此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提示学生操作要点,对学生出现较大错误,教师必须立刻进行干涉和纠错,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知识、技术问题,督促检查项目的顺利完成。

5.总结评价

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完成项目后,一定要及时总结反思,一方面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罗列,形成报告,以免第二次犯错;另一方面,可以发散思维,对项目进行拓展,有什么好技巧好思路,可以提出来完善项目方案。学生可以形成一份《水的总硬度测定项目总结反思报告》,提交给教师,作为整个项目得分的一部分。

项目实施结束后还要进行评价,这能大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评价体系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评价还应结合“知识掌握”“技能熟练”“职业素质”“反思总结”几个方面,如下表:

项目实施评估表

五、教学效果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职业岗位需要,在《分析技术》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不仅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乐于主动学习。(2)设立方案设计小组后,组内分工明确、配合密切,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个人责任意识。(3)小组间的争辩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掌握了称量技术、滴定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不枯燥,不易忘。(5)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学生了解了职业岗位职责,使其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总之,《分析技术》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后,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各种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言.项目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07).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