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246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0分钟。
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组数据足以表明:引进3个诺贝尔奖团队,新建2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开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等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起步之年,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第一年的创新改革试验中,成都市硕果累累,其中在科技创新领域,改革激发的活力进一步凸显,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7%,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3.9万件、增长32.5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8件,新增科技型企业1.2万家。
新增科技型企业1.2万家
成都市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3次“点面结合”式督查,一项项年度工作得以落地见实:2016年度实施计划的185项工作任务中,29项保障任务全部完成,156项专项任务完成149项。 2016年10月,首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峰会议在成都举办
2016年,成都市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都新十条”和“军民融合十条”等政策,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模式,军民两用技术联盟股权合作新机制等军民融合发展路径。人才、项目、投资等生产要素向“两个通道”加速聚集――引进3个诺贝尔奖团队,新建2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开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类重大项目共55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74%。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落实“6+4”先行先试政策,成都科学城引进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10个校院地合作项目,郫都区、中国电信(成都)、四川大学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菁蓉汇、创交会两个创新创业平台走进韩国、以色列,国际知名度日益响亮。
成都市出台了“人才新政十条”,加快筹建“1+N”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内陆自贸区。2017年1月10日,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已揭牌成立,确定了“先设法庭、后设法院”的工作思路,为争取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创造条件。
另外,成都市全面新改革试验成效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认可。2016年10月,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周年之际,成都承办了首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峰会议,与会领导对四川和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给予高度肯定,评价“四川和成都的全面创新改革在各方面都是全面首屈一指的”。
推进“一号工程”走向纵深
为进一步加大成都市全创改革的力度和加快构建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成都市将围绕中央和四川省委的决策部署,坚定按照成都市委12345总体思路,从全面展开到攻坚克难重点突破,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号工程”走向纵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紧紧围绕中央和四川省委的工作思路,确定重点着力的方向,2017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总结全面创新改革事业2016年工作思路时提出了2017年的工作思路,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重点推动上海、北京、广东、四川四个区域率先走出创新转型的新路子,实例总结一批创新驱动的引擎,发挥带动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确定国家授权和地方自行探索的改革思路,在八个试验区分两批探索形成60项左右的改革经验,复制推广一批重大的改革举措。三是对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项目、资金、政策等倾斜和支持,推动形成主动作为的良好局面。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2017年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扎实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按照三年基本完成改革事业任务的总体部署,继续抓好九张清单落地落实,加快推进30项改革任务,形成规范一批经验成果,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且强调了今年全创工作的方向,是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三个通道。夯实三个支撑,就是创新平台的支撑,创新产业的支撑和创新人才的支撑,这些都将作为成都市今年工作的着力方向。
第二,紧紧围绕打通“两个通道”,加大改革探索的力度。2017年在打通政产学研和军民深度融合“两个通道”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加注重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发展,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争取多出成果,出经验,出模式。
第三,抓好改革方面的复制推广和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成果形式,2月4号国家科改领导小组审定了27条经验,总共保留了26条,成都8条,现在已完成了国家部委的汇签,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将以正式上报党中央,将积极承接落实好国家经验在全市的复制推广,加强对其他先进改革经验的学习和借鉴,进一步规范成都市的经验形式,丰富内容,明确步骤,提升价值,让成都的经验、亮点更突出,操作性更强。同时,并就最新的工作及时提炼总结上报,争取多为国家改革提供成都经验,2017年成都市发改委将继续推动成都市全面创新改革事业工作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
2017定为成都全创“攻坚年”
近期召开的成都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指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四川省“一号工程”,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也是成都市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动力。成都市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展开、纵深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把2017年确定为成都市全面创新改革“攻坚年”,确保多出成果、多出经验、多出模式,真正让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在成都全创的“攻坚年”主要强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强化机制创新,实现“两个通道”建设新突破。必须在打通“两个通道”上持续发力、趟出新路,通过探索出更多类似科技成果“三权”改革那样的成功经验,先行先试,抢占创新改革制高点。
二要强化载体建设,树立创新发展新标杆。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三大抓手”,是全市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主战场,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全力打造成为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成都创新品牌。各区(市)县要围绕创新主线,加强载体建设,推动多点竞相发展。
三要强化服务保障,培育创新生态新优势。要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围绕激励创新主体完善金融、税收、价格、知识产权等管理政策,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生态链,推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相互促进,产生聚变效应,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形成人才聚集“潮涌”效应。
四要强化区域联动,构建协同创新新格局。要切实肩负首位城市责任,全力打造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为重点,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在创新政策跨区域协同、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链跨区域联动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整合资源,统筹推动全域成都范围内联动创新,加大成都市改革创新力度。
五要强化督促落实,开创全创工作新局面。各级各部门担当作为,按照既定任务目标和工作分工,绑定责任、狠抓落实,紧盯时间节点、责任清单,以项目化方式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要进一步完善任务清单、做好经验推广、严格督促检查、加强新闻宣传报道。
五个方面争取多出成果
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今年将在打通政产学研用和军民深度融合“两个通道”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加注重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发展,更加注重改革的系y性协同性,在五个方面争取多出成果、出经验、出模式。
在深化军民融合方面,记者了解到,将积极落实“军民融合十条”,全面探索和寻找新的突破点。主动配合省上积极争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着力搭建军民融合产品技术展示交易平台,重点在技术创新、生产、转化和出口四个方面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与十大军工集团的合作,推动军民融合企业资本证券化,聚集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要素。
在深化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将推动在成都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重点是在改革的增量上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和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同时扩大在不同类型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实业,进一步总结经验,鼓励促进科技人员创造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在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升级方面,今年将重点放在围绕创新创业企业的需求和构建创新链的生态需求,推动服务保障的创新。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生产服务配套平台以及人才、金融、法务、会计、知识产权和标准等专业化、集约化的服务平台。
在深化双创基地建设协同发展方面,下一步将重点抓高校、地方、企业三类示范基地的跨界协同,从创新双创成果的孵化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两个方面,实现示范基地的共建共享,促进示范基地融合发展,争取多出模式。
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学生;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周海波(1973-),男,黑龙江肇东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牛国玲(197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LA2012-00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育科研课题“农业电气化多环节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KC2012-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2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经验。下面就结合佳木斯大学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加以论述。
一、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工科院校主要是培养聪明的学生,并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成为本专业的人才。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同时又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作为教育部门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的课程安排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因此科学的、合理的科技创新项目驱动型教育才更符合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开展思路和具体过程
从国内外的本科专业教育现状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模式。美国大学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就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要求:如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学生在入校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找到专业导师,并投入到相关的科研活动中;国外有的大学为低年级开设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课程,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我国在许多院校里设有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此外,结合地方建设所需的创新科技项目,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创新科技向生产实际应用的转化。佳木斯大学近年来也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结合佳木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的几个阶段进行总结。
1.申报创新项目之初:兴趣为导向,基础最重要
工科一年级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还对专业没有概念。在这期间有必要通过向新生介绍本专业一些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听专家的学术报告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有所了解;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听专业介绍更能使学生树立成为专业人才的信心。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能够有信心成为专业人才。通过专业老师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将本专业用于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学好。近几年来,学院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每年都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对刚升入学院的新生进行专业介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产生对本专业的浓厚兴趣,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三年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基础课程。
2.申报创新项目之前:目标为动力,理论需扎实
学生只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才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工科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一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的讲解注重理论,实践内容很少。仅有的实践课程也局限于与理论课程内容一致的实验课。以佳木斯大学农电专业大二的学生为例,大二开设的电路课程配有相关的电路实验课,采用的是一些集成的实验箱来上实验课,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很有局限性。当在大三开设电子元件实习时,学生此时并不能够很好地运用电子元件,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淡忘了所学过的电路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电路课程时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就需在开设的实验课上引入目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所学的知识更扎实。对于工科二年级的学生,尤其到了下学期,指导教师就要把创新项目开展的意义和申报过程、结题过程介绍给学生。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3.申报创新项目之时:思路要清晰,学识要广泛
经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到了大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好时期,专业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创新的。因此,要更新和拓展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1]指导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指导教师的引导选出自己所要申报课题的方向。方向一旦确定就要增加知识储备。此时要有清晰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更有效的解决方法,选出适合于自己申报课题的解决方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突破难点,最终取得最佳成果。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电专业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开始投入所选科技创新课题的工作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学生对企业里的实际项目的兴趣非常大,关注的程度和积极性也较高;然后导师把实际项目稍作改型后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导入将要讲的新的内容,介绍新内容的同时,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边讲边做;学生边学边做;新的知识做完、讲完以后,学生分组进行对应新的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项目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加强学习的内容更注意,这样就能够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导师严督促,学生要努力
经过大三一年的积累,学生在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过这几年带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发现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项目刚开始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时会有惰性,面对困难不积极克服困难,而是选择逃避、退缩。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在此时最重要的是克服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指导一定要尽心指导,让学生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引导学生解决困难。
5.创新项目结题之时:内容要完整,形式可多样
结题之前,专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内容一定要完整,要成体系。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项目专业评估由结题专家组通过对该项目提交的资料、成果以及最终的结题答辩情况进行评定。这个评价反过来可以促使项目组在今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进。[2]
三、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工程类院校进行的大学生科技项目是由在读学生申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实施完成,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在项目执行中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3]以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专业近年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为例,在开展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精心组织是关键
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学生毕竟是以学习为主,所以组织学生来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时一定要以保证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本科学习任务为前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只能在那些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创新项目感兴趣的学生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求组织过程中精心安排,合理选题。选题方式主要以自愿为主,学校开展过程是指导教师通过研究探讨后将确立的题目公布出来,学生通过浏览各项目简介,根据项目要求和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同时兼顾学生自主立题的情况,专业指导教师会分析学生所立项目的难易程度,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才可申请。通过学生自主选题或是自主立题后提交申请书,请专家对学生所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才准许学生开展具体工作。为了保证本科学生能够完成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人员配备和学生团队人员确立很重要。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要尽早引入导师制工作,从入学就抓起。教师作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引导者、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执行者和科技创新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者,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指导教师一般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指导教师是项目主要负责人,应对项目建设全面负责,认真组织学生申报,明确组内分工,细化实验方案。而学生团队人员确定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愿组队。二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别进行分配任务。三是严格把握学生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项目中的学生负责人能够有好的组织能力,并且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要求项目分工明确,具体分工合理,队员要团结。同时为了能使学生的创新项目开展顺利,大学各学院的学生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验教学项目的实施工作,落实完善实验教学条件。
2.过程管理是根本
在学生创新项目启动之时,有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开展项目所用资金、实验地点、活动教室等。项目负责人应督促各项目按计划高效实施,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项目建设按计划、高质量进行。学生由于在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些学生会产生倦怠心理,指导教师要耐心督促,指导学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农电专业创新项目从开设课题到结题,指导教师全程指导,既要确保项目的完成,也要兼顾学生的安全和承受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指导,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学生参与的农业种子烘干控制系统、精密播种机控制系统、滚动式微波烘干机、农业大棚悬挂式液肥喷灌技术等创新项目都使学生在参与课题的同时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曾参于创新项目的学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好。
3.总结经验要及时
本科学生在校时间一般是四年,所以能够参与创新项目的时间很有限。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更合理化,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创新项目的教师要积极开展项目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创新成果实现的关键是指导教师,而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5]每个创新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在此期间,学生的反馈意见很重要,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及时更改创新项目实施方案。这种反馈会促进创新项目优化高效的开展。通过项目开展过程及时总结,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所得到的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的,是最适合于学生的,所以也是决定学生开展创新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关键。
四、结论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信,为将来从事本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通过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达到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就要求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运行过程的创新,同时也要加强保障机制的创新。这期间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而且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学术科研能力,促进了优良学风和学术氛围,也促进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敬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02-203.
[2]李军,刘海涛,毕睿华.基于CDIO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7-60.
[3]李臣学,李丹,刘和勇.关注成效——大学生创新的CDIO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90-92.
[4]宋东杰,任源浩.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47-248.
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概念;创新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99-02
一直以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应用实际工程的能力较差,独立和创新的工程意识较低。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缺乏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锻炼,教学与实践无法有效衔接。目前,土木行业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了概念设计,这种理念在很多实际的建筑方案中得以应用,对土木工程影响巨大[1]。因此,概念设计在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环节中应当加以体现、反映。针对这样的现状,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就十分有意义。这对改革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又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建立工程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2]。
一、《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涵和意义
土木工程结构概念设计是工程当中结构设计的灵魂,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自身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一种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3]。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能将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现代社会是迫切需要的。因为他们才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4]。
《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是在原《结构创新设计》课、《结构概念与体系》课及《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发展整合及改造后新设立的课程。该课主要是以学生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为主线,训练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它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特色,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在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程培养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自学和终身自学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等内容放在第一位。《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提出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概念与体系部分介绍结构概念设计的背景、思路、基本做法、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结构概念。
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于探索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掌握善于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二、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和环境
1.专业建设基础好。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大赛10年。完成了校教研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学院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
2.师资力量强。上述这些课程由多位建筑工程系的老师担任,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队伍结构。因此,对于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
3.实验室基地条件良好。本专业下设的结构实验室是河北省结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建立模型实验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硬件条件。
三、《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初步形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完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大纲制定,确定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指导其他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经验。
2.教学内容。《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内容: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项目的设计,项目要包含若干个结构和力学的概念的运用,如拉、压、弯、剪、扭、稳定、倾覆等,使用材料应宜于制作,实验的方法要直观。项目的要求应是概括性的,应用较少的约束,以使学生开阔思路。给出的条件应尽量少,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条件。布置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应经过结构方案设计、一定的计算分析、绘制施工图、施工制作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实验、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理念启发学生将所掌握的基本结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模型实验之前教师上课以引导为主,主要由学生自学、讨论和分析计算设计制作出结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甚至产生出学生还未学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指导为主,如结构概念设计的原则、路线、方法,基本思路、基本做法以及设计中常用到的结构概念等,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
基本教学过程:布置题目――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要起到启发、督促、指导、控制进度的作用)――学生形成方案――教师根据方案指导学生改进方案――学生制作模型――学生实验――教师点评总结(重点是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总结)
3.存在的问题。(1)如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是本教学课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研究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题目。研究题目的内涵、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适用性、题目的趣味性、题目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等。(3)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即稳定又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稳定是要教学理念要坚持不懈,总结提高,教学模式要稳定形成套路和程序,便于教师掌握和控制教学进度。灵活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涉及的结构概念很多不可能在课堂上全讲,需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4)初步形成课程所需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讲义、题目库、教学录像等内容。
四、《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的实施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程以来,我们在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校级的研究,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相关教师在工程教育方面有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探索,并且已成功组织土木工程结构大赛10年。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相关教师教学水平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实施如下:
1.修订《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及学时安排。
2.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该课程教学。
3.自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确定题目及相应的教学安排。
4.将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按班级分给不同的教师,教师则分头实施教学,定期讨论交流改进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师授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概念设计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5.在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的第二学期期末,教师对课程实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五、总结和探讨
本文方案结合新的科研成果开设出新的课程以及课程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方案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将工程项目、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课程计划和实践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本方案突出启发式教学和指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问求知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乔安宇.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及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36-39.
[2]刘彦艳.浅谈建筑结构概念设计[J].科技风,2009,(13):52-55.
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临沧市围绕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全面组织实施好六大工程,即: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产品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引等六大工程,大力推进工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 创新可持续发展
一、临沧市概况
临沧市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1区7县,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23个少数民族,总人口260万。临沧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两大水系的地理分水线上,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年平均气温18.5℃,森林覆盖率达65%,是目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避暑避寒、宜居宜游城市。临沧坚果面积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一,甘蔗、茶叶面积居全省第一,咖啡、核桃面积居全省第二,橡胶面积居全省第三,是享誉世界的“滇红之乡”和“红茶之都”。境内建有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以佤文化为代表的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是著名的“世界佤乡”,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和“金海棠”奖颁奖活动的永久举办地,被誉为“亚洲微电影城”。临沧与缅甸山水相连,有镇康、耿马、沧源3个县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300公里,境内有3个国家级开放口岸、19条边贸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是云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最近、最平坦的陆上通道。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州市的关心支持下,临沧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主抓手,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4.1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170亿元,增长2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亿元,增长5.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2.9亿元,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3亿元,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52.7亿元,增长15.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56元,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4元,增长10.1%。今年一季度,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亿元,增长12.2%;外贸进出口总额14亿元,增长24%;招商引资市外到位资金336亿元,增长1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4亿元,增长18.4%。
二、科技创新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通过积极争取、主动汇报,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临沧建设的意见》、《临沧市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培养实施办法》和《临沧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创新型临沧建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每两年一次的省科技厅与临沧市人民政府的科技工作会商会也取得重大成果。厅市双方在巩固和培育临沧优势特色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科技工作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方面进一步加强协商、达成共识,为加快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型临沧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科技计划管理工作上新台阶。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科技需求,坚持把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实施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一是科技项目申报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以来,共组织向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9项(其中:国家科技部74项、省科技厅225项),获得立项支持145项(其中:国家科技部17项、省科技厅128项),支持资金18868.3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6152万元、省科技厅12716.3万元),位居全省前列。所申报项目中,《云南核桃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临沧城乡生态建设与民族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研究与示范》和《沧源佤族宜居民俗生态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项目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重大专项支持;科技兴边富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多个专项也分别获得国家或省级立项实施。
二是科技项目监管有效推进。切实强化项目的实施监管,修订出台了《临沧市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暂行)》和《临沧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监督检查制度》,着力抓好续建项目的监督管理和到期项目的评估验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总结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实施绩效。
通过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整合和驱动支撑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全市重点产业和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医疗卫生、禁毒防艾、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以蔗糖、茶叶、核桃、坚果、林浆纸和畜牧等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有效升级改造;以锗材料、单晶硅材料和高岭土材料等为主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有效培育。
(三)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围绕落实新一轮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力推进“七大创新工程”的实施,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在粮食产业上,着力实施良种示范工程和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共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45片46.51万亩,带动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7.6%,实现粮食总产量逐年增长。
二是在新材料产业上,着力推动锗、硅和高岭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创新链,组织实施了“兆瓦级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年产1800吨单晶硅系列产品研发”和“高岭土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等项目,突破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了红外光学锗元器件、光伏太阳能电子单晶硅和玻纤用高岭土等多项高新技术产品。
三是在蔗糖产业上,着力推进蔗糖产业循环发展技术创新,组织实施了“高优蔗园建设及蔗畜沼循环经济示范”和“高品质无硫白砂糖精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共引进18个甘蔗品种推广示范,带动全市共建成高优蔗园面积88.4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开发出了低聚果糖、无硫白砂糖等新产品,蔗糖循环经济综合开发初见成效。
四是在茶叶产业上,着力推进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和系列产品研发,组织实施了“勐库大叶种有机茶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开发”和“高香型滇红茶清洁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项目,共建成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46.4万亩,无公害茶园17.2万亩,有机茶园11.9万亩,雨林认证茶园1.5万亩,开发出了“滇红”、“勐库”等多个茶叶系列产品。
五是在核桃产业上,组织实施了“云南核桃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完成了加工专用型核桃种质资源收集圃、品种比较园和采穗园建设,采集优质核桃种质资源127个,开发出了核桃油、核桃粉等绿色保健食品。
六是在畜牧业上,组织实施了“优质生猪循环养殖科技综合示范”等项目,带动全市生猪良种覆盖率达91%。
七是在以酒为主的饮料产业上,组织实施了“茶酒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开发出了系列茶酒产品,促进了企业增效。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上,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升级,加大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组织实施了7个源头节水与末端废水深度治理减排工程和制糖废物综合利用减排工程,成效明显。
(四)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深化,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为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加强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临沧市人民政府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昆明分院和云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云南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天鸿高岭矿业有限公司、云南茅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分别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就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开展全面科技合作。
二是科技入滇工作取得新成果。积极筹备组织参加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云南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对接会”,有效促成了省内外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项目资金、人才和团队落户临沧,至2014年止,共征集各类科技合作需求项目信息82项,落实签约科技合作项目23项,签约资金达19.56亿元。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止,全市共获认定6户高新技术企业、12户创新型试点企业、68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户科技小巨人企业、4个专家工作站、2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30户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16个优质种业基地、7个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至2014年,全市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26.85%,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行第七位,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6%,
(五)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人才引培和科技宣传普及工作全面推进。以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突破口,以增强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和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为重点,以大幅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化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扶持产学研结合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实施科技人才引培工程,加大科技宣传普及推广力度。
2011年以来,全市共组织申请专利432件,获授权278件,开展专利申请资助218项,实施专利转化项目13项,开展专利行政执法纠纷调处2件。组织开展了每两年一次的市级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表彰工作,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6项,其中10项成果获得云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励,有2项优秀成果获得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共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04件,推荐申报获得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8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继续组织实施好“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和“科技人员服务三区工程”,共选派了95名优秀科技人员、50名科技特派员和43名农村科技辅导员到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认真组织开展每年一次的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和科技下乡等重大科技活动,累计开展科技培训492次,举办科技形势报告会22场,发放科普资料546798余份(册),开展科技咨询75855人次。
(六)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通过积极争取,2012年4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临沧市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临沧成为云南省首个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地级州市。
临沧被批准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实验区建设纳入全市重大工作部署,下发了《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1—2015年)》和《关于加快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管理办法等配套措施。
批准成立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明确实验区管理机构、编制、职责,围绕“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抓住“绿色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谐繁荣”发展主题,着力实施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水土保持及生态治理修复、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山区综合开发与保护示范、低碳与循环经济示范、创新型临沧建设和边疆民族地区兴边富民七大工程,实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切实加强对实验区建设的统筹管理。与临沧传媒集团合作,开展了《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专题片》的制作及实验区建设成效系列报道工作;围绕创新驱动主导产业发展,对我市实验区建设基本情况和创新能力监测数据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完成了综合评估报告、问卷调查、创新能力监测55项数据调查等工作,为下步开展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奠定了基础。
结合实验区“七大工程”建设重点,建立了162项涉及各领域项目的实验区建设项目库,充实完善了30项考核指标数据库。牵头完成了《临沧市“十三五”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能力提升》课题研究工作。
二、临沧市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全市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尚未形成,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普遍不强,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凝聚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要素缺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研发能力不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鑫圆锗业公司、滇红集团公司等很少的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部分企业的研发中心缺乏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科技项目支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还有很多没有申请过专利,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量差距较大。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能力不足,本地学校和科研机构力量薄弱,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强,难以适应全市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需要。
(二)技术创新平台不健全。从总体上看,全市科技平台建设在整体数量、统筹布局、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与我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科研公共平台建设滞后,科研平台服务对产业的覆盖不够,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支柱产业的科研公共平台仍是空白,除锗产业建有高端研发平台外,蔗糖、茶等重点支柱产业没有研发平台。
(三)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仅占人口总数的1.9%,低于全省5%的水平,且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
一是一般性人才相对较多,但高层次人才较少;
二是继承型人才相对较多,但创新型人才较少;
三是传统支柱产业人才相对较多,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较少;
四是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领域人才相对较多,但产业发展应用型人才较少;
五是单一领域人才相对较多,但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较少。特别是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更加短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技术创新人才仅有6名。
由于全市中小企业多、产业特色少,加上区位环境的影响,产业对外聚合能力较弱,导致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科技领军人才及后备人才不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企业在享受职称待遇、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不少外来企业生产部分在临沧,但研发机构却不愿设在临沧,本土企业也把研发机构设到昆明等市外人才密集的城市。
(四)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一是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不足。2014年,临沧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1799万元,较上年下降14.46%,达不到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年度考核“较上年增长10%以上”的要求,增幅在全省排名末位,实际支出数排名第11位。同时八县(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也远远不足,增长不稳定。2013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0.33%,在全省排名第15位。二是科技管理经费投入不足。今年市级财政只预算安排科技管理经费300万元,不仅达不到省政府对州(市)政府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市本级财政安排给市科技局科技管理经费较上年增长15%以上”的指标要求。三是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不足。2013年全市社会研发经费支出2608.4万元,占GDP的比例为0.06%,与上年的0.21%相比,下降了0.15个百分点。投入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2.1%)的1/35,全省平均水平(0.68%)的1/10不到,在全省排名末位,致使全市科技进步水平仅排名全省第14位。四是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全市企业包括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不到1%,市、县两级财政对企业研发的引导性投入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加之风险投资缺乏,全市还没有一家正规、有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机构,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还没有形成。
三、意见建议
(一)着眼融入国家战略和省级重要部署,精准谋划“十三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总结“十二五”期间科技规划实施的经验和不足,深入调查调研,凝聚各方智慧,科学编制“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我市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重点领域和任务,明确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争取、行业研发中心创建等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目标任务。注重与省科创基地规划相衔接,重视发挥科技对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及社会事业的支撑作用。
(二)切实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要把项目的申报实施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建立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组织策划申报争取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器”平台、科技风险投融资平台、产学研结合平台等,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参与产业合作研究, 形成“科研—开发—产业化”创新链,突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的障碍, 实现科技条件平台资源的共享。
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全市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新技术引进应用和推广力度,以本地支柱产业为依托,结合企业发展特点和实际,以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为契机,加大对外科技合作工作力度,通过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解决本地企业技术人才不足、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关键问题,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要按照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人才,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积极探索和完善发挥人才专长的新举措,为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空间。建立健全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储备、评价、监督和保障的长效机制,锻炼、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技术研发和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后备人才,逐步推行重大科技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
完善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使高层次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积极做好科技人才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档案,落实和完善有关激励政策,大力营造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按计划、分层次开展科技人才培训,提高一线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和支撑。
(五)切实加大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要从培育持续增长的税源经济与后发优势着眼,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切实加大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普经费的投入总量,并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同时,为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将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纳入政府考核指标范围。要鼓励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投入主体。重点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要积极创建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的项目基础上,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最终形成“政府投入为先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筹资为补充”的新型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啸霆,孙慕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白春礼,王克迪,潘教峰.当代世界科技[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0.
[3]张舒.临沧市工业科技创新实现新发展[J].临沧科技(季刊),2014,(1).
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性实践教学;电子专业;立项选题;实施过程;科学总结
0 引言
目前人才劳动市场上,“学士、硕士满街跑”是客观事实。而夹在一、二本与职业学院之间的独立学院的学生,如何通过行之有效地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来突破社会上为其搭设的“高不行,低不就”的天花板,在劳动人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已是摆在广大独立学院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当前独立学院在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独立学院在开展竞技与创新性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办学经费的限制,只注重和支持由教育部或教育厅等官方组织的竞技类和创新性实践,对由行业协(学)会或企业支持的各类竞技类和创新性实践比赛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或根本就不支持;二是受师资的限制,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动手现象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三是受实验条件的限制,重虚拟或仿真,真刀真枪的要拿出设计实物的题目较少。
2 独立学院,如何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
对独立学院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可从多角度来深入分析研究,本文将重点从立项选题、实施过程、科学总结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的实施。
2.1 选题
给学生选择及确立创新性实践课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活动的成败和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因此,在独立学院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的立项选题应尽量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2.1.1 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大都基础知识底子相对比较薄弱,偏科现象严重。在学科理论上,他们与一、二本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确立创新项目选题要尽量符合学生学习和动手能力实际,否则失去参与吸引力。
2.1.2 与课程教学结合性
为促进教与学的紧密结合,选题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尽可能多地与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相结合,注重长期性,如2-4个学期,让学生通过创新创作把要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学习任务并确立未来职业方向,有利于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2.1.3 激发兴趣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新实践课题要以能增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趣味性和目的性为基础,减少虚拟或仿真类题目,突出设计实物的真刀真枪题目。实物的做出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自信,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从事创新制作的积极性。同时,对本专业低年级学生有好的示范作用。
2.1.4 可行与实用性
可行和实用有助于明确目标,不脱离实际,让同学感觉到原来自己所学与现实应用是零距离的,切切实实感觉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实践自信。
2.1.5 创新性
创新作为信息时代的关键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也已成为社会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1-2]。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既要让同学敢于接手又要让同学们有一定的创新空间;既要让同学把创作过程与书本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又要让同学们把它与当前热门的技术或技术应用结合起来。
2.2 实施过程
2.2.1 引导为主,强化创新教育
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独立学院开展创新教育要围绕主体底子相对比较薄弱,但头脑灵活,思维方式独特,重视社会实践,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这一内在特点及其未来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方式、方法,借助启发、互动、训练等教育手段[3],突出培养创新意识与个性,把创新教育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现实的能力。
如笔者2011年带电子兴趣小组做了一个“有线声控小车”,然后把它带到课堂教学中展示,课堂一下就沸腾了。之后的这几年,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引地导、创新,带领学生分别做出了 “无线(射频)声控环境探测小车”、“基于WIFI的视频探测车设计”、“基于WIFI和Android的多功能智能探测车设计”和“基于WIFI的andiord的光伏动力智能探测车设计” [4]等。通过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来实践体验和磨砺,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在创造力。让学生在接受引导的过程中,敢于想象,发挥潜能,强化职业技能等现实能力的培养。
2.2.2 创新实践教学中适当引入竞技模式
在创新实践教学中适当引入竞技模式,能有效提高各同学对实践教学认同性和参与率,让学生从被动的参与者转换成积极组织者、策划者和管理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带领同学们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比赛的作品无不是引入竞技模式的结果。
2.2.3 强化“养成”教育
事无巨细,从小事做起,强化学生们的工程素养“养成”教育。如有时为了整理出一份较完备的、条理清晰的资料需要对其可行性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论证与整合;有时模块做好但不时出现各种问题而不能运行,往往要调试几天甚至十几天,种种情况无时不在考量学生的科研与工程实践习惯和耐心等。如2011年申请下的“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家庭煤气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作为指导老师,笔者只给出一些指导性的设计思路及元件购买、焊接和调试时的注意事项,让同学们自己去论证、制定系统方案、购买元件和系统调试,等等这些都需要细心、耐心与毅力,加强工程素养的“养成”。最终该项目的作品被推荐参加了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暨创新论坛”,并荣获“十佳作品”奖。
2.2.4 注重团队建设
创新项目是团队共同的项目,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项目创作可增强开放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无须讳言,因每个人受知识储备的局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在团队合作中难免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碰撞,这时候需以团队为重,以创作为主,全身心投入,充分尊重团队中的成员,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来达到团队在认知与观点上的分享。只有聚集团队中每个人的能量,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将之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创新实践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2.5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别在一些专项技术论坛中,如嵌入式技术等,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为大家借鉴或利用。当同学们在创新创作中遇到技术或理论瓶颈时,一方面可与专业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另一方面可充分打好网络这张牌,强化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通过这些技术论坛的讨论和学习,以达补充和强化自己知识结构、实现瓶颈突破之目的。
2.3 科学总结
引导同学们科学总结是对创新实践活动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不断提高工程修养、理论素质和创新水平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应分三步走:一结、二总、三掘,关键在后两步。
结就是对当前已经开展完的创新工作或阶段性工作做一个了断,以便于创新下一个项目或下一步骤;总就是针对当前已经开展完的创新工作或阶段性创新成果,结合其项目日志分析其活动计划表与活动结果表间的对应任务,反思时间、反思主体、反思内容、创新发展和表现形式,总结出创新活动中各阶段的发展规律和教训,为开展后续创新活动提供经验基础和准备必要的技术条件;掘就是从已开展并已结题的创新课题中不断创新,挖掘出后续课题。如上述所举的例子,从最初的有线声控小车的开发,到射频无线控制,再到基于WIFI和Android的光伏供电的节能型探测车设计,这都是在总结已做前续创新项目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深入和挖掘出来的。
3 创新实践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果
3.1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在全国、省及行业协会所举行的各类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创新制作等检验素质教育的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南赛区及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多项,且有四位同学免试获得电子设计助理工程师认证(EDP)证书。所创作产品参与“2014中国智能博览会高校(院企)项目成果会”一次,学生1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5个。
3.2 申请各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成效显著
近年来,电子专业以电子兴趣小组为依托,积极申请省和学院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家庭煤气安全控制系统设计”项目作品在“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暨创新论坛”上荣获“十佳作品”奖。该作品多次被湖南经视、湖南教育台等电视台、以及《潇湘晨报》等平面媒体和腾讯、大湘网等网络以“会说话的煤气灶” [5]为题进行报道与关注。
3.3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省内独立学院前列
培养的电子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内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省内独立学院前列。在每年毕业生中都不乏一些优秀毕业生,他们凭借其良好工程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时敢于与一本院校研究生同台竞争并打败对手,如愿以偿地进入自己理想的就业单位,如中国电信、大族激光、华为集团、创维集团、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
4 结束语
创新性实践教学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协作和钻研精神的平台,是同学们展现自己、积累经验的重要舞台。为帮助同学们搭好这一舞台,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先利其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善于文-理论,善于武-实践,精于工-教学的教师,才能善其事,以适应产业升级、产业转型期人才培养之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小芳,耿建忠,王芳,等.我国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37-39.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
[3]杨向荣,陈伟,编.大学生创新实践指导[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上一篇:大学副班长工作总结{整合5篇}
下一篇:大学入学教育总结{集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