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整合5篇}

青春之歌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36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6分钟。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为加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实现新、老企业所得税制的有效衔接,现就做好*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体现,也是对税务机关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的检验。*年度是执行原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最后一年,该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承前启后,十分重要。做好*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可以有效贯彻依法治税原则,落实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各项政策,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堵塞税收日管漏洞。税务机关通过汇算清缴工作,可以进一步掌握纳税人的具体情况,为贯彻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打好基础。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安排和部署,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二、做好汇算清缴工作中的新、老税制衔接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各地要按照依法治税原则的要求,认真做好汇算清缴工作中新、老税制的衔接工作。

(一)适用政策和程序分别按新、老税制执行。*年度汇算清缴适用的企业所得税各项政策,仍按照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执行。同时,根据有利于纳税人的原则,汇算清缴的期限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执行,即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二)认真、严格核实税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税率,规范了税前扣除。各级税务机关在*年度的汇算清缴工作中,应当按照“核实税基”的要求,认真、严格执行原企业所得税制,特别要重点审核企业有无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有意减少*年收入、增大成本和费用等情况,防止企业违反税法规定人为调节*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少缴企业所得税。

(三)加强外资企业分支(营业)机构汇总纳税管理。各地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税工程三期省级实施方案第二次审核情况的通报》(国税函〔*〕23号)的要求,加强外资企业分支(营业)机构汇总纳税的前期管理工作。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接受企业年度企业所得税汇总或合并申报后,应于*年5月31日前为纳税人开具《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汇总或合并申报企业所得税证明》;企业所属各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应于*年6月30日前,将该证明及其年度申报表和会计报表送交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四)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认真落实“两个减负”工作,对能够通过综合征管软件或汇缴软件提取的汇算清缴数据资料,一律不得要求基层单位和纳税人再单独上报。对征收管理各环节间可以信息共享的资料,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清理简并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077号)附件4《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的要求,结合各地的岗责设置做好配置,不得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

三、继续做好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的升级和运用工作

为加强纳税评估和税务审计,*年对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加挂了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和企业与其关联企业间交易申报附表,在各地试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税务总局将按照财政部门的财务决算报表规范,对软件中的相关报表参数进行升级,使申报软件具有读取企业通过财务软件或其他财务决算报表填报软件生成的Excel数据文件功能。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宣传和辅导,在*年度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中,统一指导纳税人全面填报上述报表,尽量为纳税人的填报工作减轻负担。

四、做好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的各项后续工作

*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做好各项后续工作。

(一)认真组织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等后续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日管漏洞,查处和打击企业所得税违法犯罪行为,为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及时报送汇算清缴汇总表及总结报告。对汇算清缴相关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税务总局统一开发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按照汇算清缴汇总表的口径、结构和内容,按时完成相关报表的报送工作,并附汇算清缴工作报告。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地质勘查企业“走出去”业务发展情况

1.为国内大型矿业企业的海外矿山提供勘查服务国内地质勘查企业原来专注国内市场,自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后,跟随国内矿业集团陆续走向海外提供勘查技术服务,如2000年中国有色集团经营的我国海外投资开发建设的第一个有色金属矿山谦比希铜矿因生产的需要,邀请笔者所在企业作为生产探矿的服务单位,提供矿山地质勘查技术服务。2.为国内外矿业企业的海外矿区提供勘查服务地质勘查企业经过多年的海外勘查业务经验积累,逐步了解所在国法律法规,熟悉了国际项目运作模式,掌握了国际上矿产资源报告规范和国际勘探行业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参与国外矿业企业的勘查服务的招投标活动,参与国际化竞争,并成功进入该类勘查服务市场。3.为海外矿山提供商业地勘服务的同时,独资或合作开展矿权勘查业务地质勘查企业利用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在海外矿山提供商业地勘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在当地独资或合作登记矿权,进行矿产勘查工作。

(二)地质勘查企业海外业务模式

鉴于以上地质勘查企业海外业务的开展情况,由于业主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海外业务往往有如下两种形式:

1.以海外子公司名义承揽业务并实施国内总公司在项目所在国设立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以自己名义对外签订合同,收取工程款;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总公司派遣大量人员和代购物资设备并垫付相关费用。

2.以总公司名义承揽业务,按项目部的形式组织实施合同工期较短,且业主为国内矿业集团的情况下,合同业务以总公司的名义签订,总公司组织人员,采购物资设备发往项目所在国,在当地设立项目部具体实施项目,总公司负责项目总体协调、报告出具以及结算收款等事宜。

二、海外勘查服务下财务核算的难点

(一)海外子公司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我国勘查企业海外子公司在对外签订合同,并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由总公司派出技术管理人员并发放国内工资,同时勘查专用的物资设备都需要国内总公司代为采购,这就涉及到国内发放的人员费用如何核算;物资设备采购比较零碎与繁杂,不宜由海外子公司直接在国内采购;总公司垫付的资金,海外子公司以何种形式偿还。这三类问题的处理和解决都归结到跨国勘查企业内部业务操作管理模式及财务核算的架构。

(二)海外项目部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在项目部组织实施的勘查项目中,项目发生的一切人员及物资费用均在总公司进行核算,在总部进行结算收款。施工工期较短,则需注意的是设备报关出口相关事项。

三、勘查企业国际化经营核算体系的探讨

针对上述勘查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发生的难点,在充分考虑到所在国的税收法律法规、外汇管理规定以及国际税收协定等事宜后,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情况,在此对跨国勘查企业核算体系架构做初步探讨。

(一)海外子公司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1.物资设备方面

由于海外子公司工程所需物资采购品种繁杂,工作量较大,子公司不宜在国内直接采购,以总公司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出售给海外子公司的操作模式为佳,这种方式既解决了总公司把关子公司物资采购计划审核,又解决了子公司资金汇回问题。相应的账务处理亦简单明晰。详见表1:

2.人员费用及垫付费用方面

所有“走出去”企业都存在海外人员派遣事宜,而且考虑五险一金的现实情况,国内总部均需发放部分国内工资,并产生一系列的差旅、办公等相关费用,而“走出去”的地质勘查企业更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即总部派遣的技术管理人员往往在项目现场提供技术服务与管理后,收集资料回到国内整理研究,编制报告。针对上述地质勘查企业的跨国人员流动的特点,适合采用母子公司以技术咨询服务合同的操作模式,这种方式既解决派遣人员个税缴纳事宜,又解决了代垫费用相关票据的规范性。详见表2:

(二)海外项目部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项目部组织实施海外勘查业务,鉴于工期较短,且在同一核算主体下进行,财务票据的流转与核算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物资报关时,地质勘查企业应按照对外承包方式进行报关出口。

四、结语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资质管理;新标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企业加强资质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资质管理制度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资金数量、业务能力等进行审查,以确认其承担任务的范围并颁发相应资格证书的一种制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建筑业企业,若继续维持僵化的经营理念、单一的产权结构和陈旧的运行机制,则无法增强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北。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资质管理,可以更加明确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确定企业市场竞争地位、产品结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科技进步水平、人力资源开发等。

因此,资质管理有助于企业加快自身结构的调整,推进企业改革。由于建筑业行业特点,产业结构单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建筑企业都是以相同的组织形式、相似的管理方法、管理水平进行着低层次的竞争。按照资质管理要求,大型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可以对照资质标准,优化资源配置,促使企业在不同序列、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资质上就位,理顺母子公司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企业自身特色的经营战略,进行多元化、国际化经营。

此外,资质管理有助于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企业的科技进步水平、资信融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机械设备、工程业绩、信誉等要素,构成了企业的综合实力,而这些也是企业资质要求的条件。企业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满足了标准要求,才能取得较高的资质等级、较宽的资质范围;而资质的等级、类别、范围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竞争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长远发展。同时,资质管理还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筑企业内部施工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多重性,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的资质管理规定正是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应具备的资质管理要素提出了要求,同时强调企业注重外在市场行为。如果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出现劣迹,将被跟踪备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在企业资质就位、升级、动态考核时将被清出市场、重新核定资质或暂停承接任务等处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内强素质、外适市场,始终如一强化管理,不断打造企业良好形象,竭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资质新标准承揽范围涵盖得更广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位理论 外资 政策调整

外资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世界各国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外资的利用会在一个地区的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就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营销渠道、国际贸易和制度变迁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正效应。因此世界各国和我国各地为吸引外资,竞相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但是各地的外资引进数量还是有巨大的差异。外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主体,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进入中国的外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占领中国的市场。二是利用中国便宜的劳动力,进入我国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较低的成本、优惠政策和政府的支持、交通便利、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因此传统区位理论对各地的引资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区位理论概述

自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以来,西方区位经济理论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从古典的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理论到新古典的利润最大化及相互依存和行为区位理论,先后涌现出了众多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思想和模型。仔细分析这些区位理论所包含的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引资政策调整富有指导意义。

现代所谓的区域概念来源于区位,其含义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农业经济时代,李嘉图建立了基于相对肥力的农业地理理论,但忽略了运输成本,杜能考虑了运输成本。但假定土地是均质的,这一理论认为。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差异。这种空间差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距离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

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因此出现了以成本最小化为条件的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在其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中,韦伯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布局,但除运费以外。劳动力费用与集聚因素会对运费指向决定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移作用。如果劳动力成本节约和集聚而产生的生产成本节约之和小于运输成本的增加。则原有区位不变,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应当把工厂迁址工资较低的地方或集聚区域。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制约,市场因子备受关注。诞生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廖什认为,工业区位应该选择在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他把利润最大化原则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认为一个经济个体的区位选择不仅受其他相关经济个体的影响,而且也受消费者、供给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空间区位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范围是正六边形。

二战以后,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战后区位论的研究内容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对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方法也从抽象的纯理论推导力求转变为接近区域实际的、更具应用型的区位模型,区位决策的对象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增加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金融、外贸等第三产业,区位决策除了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以外,也考虑到了人们的居住、消费、交通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艾萨德认为,利润最大化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及区域间工资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分析。他同时也使用了与韦伯相同的临界等费用线来说明企业区位的集聚指向问题,如果运费指向的多数企业相距较远,处于分离状态,临界等费用线不相交,相互之间就不会发生集聚,如果区位较为接近,临界等费用线相交,就会发生集聚。

行为区位理论走出了古典区位理论关于经济活动主题是“经济人”的假设,认为用满意人代替经济人更为现实,因为经济主体间的决策和每一行为者的连续决策具有关联时,最终能得到最优区位模型的可能性很小,史密斯在其著名的收益性空间界限模型中谈到:对于选择生产区位的经济主体而言,收入和费用的空间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成本而得金额最大的地点,但对很多企业家而言,最大利润区位也许不具备他所需要的其他客观条件,如完善的金融服务,因此企业家有可能选择尽可能接近最大利润区且又能满足自己特殊偏好的地域空间:企业家的经营手段和能力不同会造成区位空间的变化,经营手段和能力高的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范围要比其同行企业范围大,因此优秀企业不仅在最优区位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对区位空间的选择范围也相对较大: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也会造成企业生产区位的变化,如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或者限制某地区的工业发展而制定一些区位投资政策。

二、传统区位理论对宜昌引资的启示

截至2005年底,宜昌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948家,投资总额380133万美元,注册资本234795万美元,合同外资157546万美元。2006年1-9月。全市吸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9016万美元。同比增长14.3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8.4%。1-9月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家,投资总额13853.21万美元,合同外资额6311万美元。从企业类型来看,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以独资企业为主。现有独资企业128家。占企业总数的51.2%。现有合资企业109家,占企业总数的43.6%。合作企业13家。占企业总数的5.2%。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共有165家企业,占整个企业数的66%,分别涉及到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二产业中又以制造业为主,企业132家,占整个企业数的52.8%,投资总额125880.31万美元。注册资本60132.33万美元。合同外资42230.29万美元。从资金来源地看,先后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来我市投资,其中在我市投资规模列前3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企业数122家,投资总额88295.67万美元,注册资本48827.39万美元,合同外资31393.26万美元。维尔京群岛17家,投资总额47661.58万美元,合同外资18716.46万美元,合同外资16751.11万美元。美国24家,投资总额9377.57万美元,注册资本4940.65万美元,合同外资3689.54万美元。

宜昌市吸引外资的总体特点是吸引外资的数量偏少,外资企业的规模小,外资企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制造业,外

资来源地主要是香港和维尔京群岛。而跨国公司的投资很少。宜昌市要在引资水平和引资数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招商引资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谋划招商思路。要搞好规划,整合资源,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制定利用外资及招商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动员组织本地包括自然资源、企业资源、人力资源等在内的资源,形成目标一致的整体合力。从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变化的启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改善宜昌投资环境,努力扩大宜昌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

占领当地市场是外资流入的重要目的,当地GDP的规模对FDI的流入具有重要的影响,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认为。工业区位应该选择在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但宜昌的市场容量偏小。“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1.5万元。2005年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05.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年均增长12.7%。而且宜昌的辐射面不大,除了所辖的县市区以外,只有恩施自治州,可以说宜昌处于汉渝经济圈的边缘地带,市场容量狭小,经济发展水平低,运输成本高,当然,扩大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坚持制度创新,推进宜昌财税、金融、流通、社会保障、电力、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试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培育宜昌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力。

(二)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群整合。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目前宜昌市产业集聚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行业集中度低,二是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链短,三是产业布局分散。市域内工业布局不尽合理,项目布局分散,产业分散,产业聚集度低,社会配套能力差。区域内工业发展缺乏整体合力。因此各县市区分别要集中力量培育1-5个产业。将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相对集中在少数地域和工业园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规划,重点投入,形成较为集中的产业链条,围绕主导产业和4大(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引进在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并以核心企业、主导产业为依托。引进相关配套企业,把主导产业链纵向做长、横向做粗、总体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使大项目成为大产业,发展成大基地,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三)加大宜昌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运输成本

宜昌的基础设施环境对一场经济发展的制约还是非常大的。往后要逐步推进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重点的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形成内畅外连、安全、环保、节约的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宽带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工程。

(四)逐步提高宜昌市劳动力素质,提升宜昌市人力资本水平

要给人才一个安定的创业环境,通过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宜昌创业;对现有员工要加强培训。对在员工培训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的企业可以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或者培训补贴;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在保证9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使大多数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和中职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宜昌经济发展实际,积极鼓励宜昌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外资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薪酬 定额定员 母子公司 工资总额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制定一个有效、合适的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R.I.Henderson,1994)。从社会宏观的角度说,薪酬分配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在企业微观的角度来说,它又是决定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

工资总额管理则是薪酬管理的一个方面。它和个体员工薪酬设计关系是团体和个体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工资总额管理相对个体薪酬设计来说是中观层面的薪酬管理。由于工资的利益敏感性和刚性,它是企业管理的难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关于人力资本和最低工资水平,胡学勤(2001)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含量高的劳动者应该得到较高的薪酬,也只有使每个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价值都得到体现,社会总体劳动力资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Solow(1979)认为在人工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工人工资的努力弹性为1,工资变化一个百分点,则员工的劳动努力程度同方向变动一个百分点。魏章进(2006)认为恰当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不会降低就业甚至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并确实能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

2.关于工资和绩效的关联性,李实(1996)和拉萨、辛格(1996)分别分析和证实了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 特别是奖金水平与企业的利润率和留利率之间存在相关性。杜海燕和郭晋刚(1995)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了工资总额中奖金比重这一解释变量,发现较高比例的奖金与企业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相联系。Rayton (2003)对美国制造业198 家企业的研究表明,业绩好的96家企业相对于102家业绩较差的企业,员工薪金与业绩相关性显著,弹性系数为0.1193。李汝萍(2009)认为企业的工资总额应综合考虑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指标。

3.关于工资总额的核算方法,谭浩(2006)提出了四种企业核定工资总额办法:a、全额挂钩办法:工资总额=指标A×系数1+指标B×系数2+……+指标Z×系数N;b、固定加浮动的办法:工资总额=固定部分a+浮动部分b=固定部分a+(指标1×系数1+……+指标N×系数N);c、核定增长率的办法:工资总额=上年工资总额×(1+增长率);d、层次划分的办法:即企业在人员定编的基础上,将企业所有岗位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中层和人数最多的岗位,参照市场化水平和企业历史数据分别确定这三个层次的工资水平,乘以各层次人数,得到工资总额。贾理奇(2008)认为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增长比率由市场竞争力、财政贡献、社会贡献和管理水平四方面决定。李伟(2008)认为工资总额的水平状态主要是从工资总额的比率指标来考察的,以行业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工资总额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比率指标为参照,衡量企业与行业对应比率指标的偏差程度。

二、母子公司工资总额管理的内容

1.制订工资总额管理政策

工资总额管理政策通常由人事部门按照最高管理机构的方针拟定,它强调的是支付标准与规模相当的竞争性企业的相对高低的差异。一般而言,企业的工资总额政策目标包括提高生产率、控制成本、实现分配公平。一个有效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①吸引和保持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 ②激励员工高效率地工作;③公开并容易理解;④反映有依据的单位和公司的相对贡献;⑤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和公平感。

2.确定工资总额体系

确定工资总额体系就是确定工资总额的构成和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从国内外实践看,工资总额体系可分为三种基本模式: ①高弹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工资总额“死少活多”,即固定工资总额比例小,浮动工资总额即根据绩效确定的工资总额的比例大。②高稳定模式。与前一种模式相反,在这种模式下,工资总额“死多活少”,浮动工资总额即根据绩效确定的工资总额的比例小,固定工资总额比例大。③折衷模式。折衷模式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它既有弹性,又能够不断激励企业提高绩效,而且还具有稳定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式,它需要根据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和工作特点以及收益状况,合理地进行搭配。

3.工资总额的控制和调整

工资总额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企业的稳定发展,自然不允许人工费用无限制地增长,企业的工资总额要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工资总额调整就是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实际的情况和员工的反馈意见,不断加以修正和改进。工资总额方案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缺陷和问题,或者当初符合企业实际的工资总额方案也会在某些方面变的不尽合理,这时设计者或实施者就应该不断修正方案中的偏差。

三、母子公司工资总额管理体系设计

1.确定企业的工资总额管理策略

制定总体工资总额管理策略就是明确企业工资总额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工资总额管理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清楚企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实现企业的战略服务;要确定工资总额来源的总量要求;要明确企业的确定工资总额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工资总额水平。工资总额管理策略包括工资总额水平策略和工资总额结构策略(刘军胜,2002)。

2.了解企业现状和趋势

在工资总额设计之前要首先了解企业发展历史、企业战略与文化、现有组织结构和现有人力资源概况及现行的薪酬制度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发现现行工资总额制度存在的问题,弄清产生问题的原因、背景和条件,明确企业和员工的切实需求,确定工资总额管理体系设计的方向。

3.工作评价

工作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工作进行系统的和理性的评价,帮助我们确定工作结构,然后通过工作结构来决定薪酬结构,从而使企业薪酬制度符合内部一致性的要求。通过工作评价来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评估各项工作对企业的相对价值,这是实现内在公平的关键一步。根据岗位评价所确定的各岗位的工作相对价值大小,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可用一定的顺序、等级或分数来表示,某一岗位工作难度大、对任职者的素质要求高和对企业的重要性高,其相对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也就越大。以每一岗位对企业的贡献和相对价值的大小为依据确定其工资水平,以保证薪酬制度的内在公平性。同时为进行薪酬调查建立统一的岗位评估标准,使薪酬调查结果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4.薪资调查

所谓薪资调查,就是了解本地区、本行业的薪资状况。薪资调查的途径有以下几个: (1)国家和地区统计部门、劳动部门公开的统计资料;(2)管理咨询机构的薪资调查资料;(3)从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中了解;(4)从企业的统计资料中了解。其中,国家和地区统计部门、劳动部门公开的统计资料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信服力较强。因此,在确定各企业间关系时,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作为确定企业层次的依据。

5.确定各企业之间的工资关系

根据工作评价结果确定的工资关系,反映的是各企业内在价值的差异,这和市场工资率往往不一致,因此企业在确定工资关系时,既要考虑企业的内在价值,又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6.工资总额水平和结构设计

一般而言,现代企业薪酬体系是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利润共享、保险福利以及期权期股的长期激励组成,工资结构是指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各职位的相对价值及其对应的实付工资间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对于工资总额管理来说,设计工资水平和结构,就是要确定工资总额的大致标准和各组成部分的比重。

7.工资总额方案的实施和修正

工资总额设计完成正式实施之前,还必须与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并举办必要的培训。及时的沟通、必要的宣传和培训是保证薪酬改革成功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部应充分介绍公司的工资总额方案制订的依据。工资总额方案运行一段时间后,必然会反映出一些缺陷和问题,设计者或实施者必须不断修正方案中的偏差。因此,为保证工资总额制度的适用性,应对工资总额的定期调整做出规定,使工资总额方案更加合理和完善。

综上所述,母子公司在设计工资总额管理体系时,在充分考虑影响工资总额管理体系设计的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应按照战略导向、公平性、激励性、利益兼顾、适用性、合法性等原则,运用适当的方法实行工作评价,进行薪资调查,并对各企业进行分类,确定各企业间的工资关系,与绩效挂钩,从而合理确定工资总额的水平和结构。设计得当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可以发挥很好的控制和激励作用,对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谭浩,集团公司内部的薪酬总额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06(2)

[3]魏章进,国外最低工资制度理论研究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6(1)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