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39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0分钟。
处长试用期总结范文第1篇
提高上部烟叶使用价值的研究项目于1994年进行预备试验,针对当时上部叶片过厚,颜色过深,烟碱含量过高,糖碱比过低的实际问题,预期从栽培技术上采取综合措施,使生产的上部烟叶适合卷烟工业的要求,提高其使用价值。通过3年的试验,进一步了解了上部烟叶的生长发育情况,结合烟株田间生长发育过程营养平衡的研究,与大面积生产调查相结合,初步摸清了上部叶片过大过厚的田间长相,并探索出了一条解决该问题的途径。该课题总体设计从品种、施肥和地膜覆盖、打顶时间、留叶数等方面入手,并设置了叶面肥喷施技术,采取了一系列先进的栽培技术。试验取得了预期的结果。本文仅就不同施肥量及不同氮素形态对上部烟叶使用价值的影响做一分析。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6个处理,在山东省沂水县两种土壤质地上进行,采用双层施肥技术。复合肥料由上海长征化肥厂生产,氮磷钾比例为8∶9∶17。施肥方法为全部氮量的2/3在起垄时条施,1/3氮量在移栽时穴施。
1.下层减氮(总氮量4kg,上下层各2kg)?
2.上下层减氮(总氮量4kg,上层1kg,下层3kg)?
3.上层硝态氮(总氮量6kg,上层2kg,氮改为硝态氮肥)?
4.有机无机配合(总氮量6kg,1/2氮为有机肥)?
5.正常氮盖膜(总氮量6kg)?
6.正常氮不盖膜(总氮量6kg)?
提高上部烟叶品质的施肥技术,关键是氮素营养,烟株在大田生长发育过程前、中、后期氮素的营养平衡。北方烟区大田前期少雨干旱,氮素在烟株生长前期被吸收的量少,利用率低,因此造成烟株生长缓慢。由于烟株对氮素吸收高峰期推迟,造成后期残氮多,使烟株在成熟期持续吸收较多的氮素,造成上部烟叶贪青不落黄,烤后叶片厚而色暗,烟碱含量高,工业上难以利用。从设计指导思想上主要解决促进烟株前期生长加快,控制成熟期过多的残氮,使上部烟叶生长正常,及时落黄。?
除了主体设计外,根据当时生产上已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这一栽培方式的变化,给施肥技术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从盖膜栽培的正效应分析,会促进前期氮素养分的转化,提高前期烟株对氮素的吸收量,对解决上部叶片品质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课题设计中考虑了盖膜方式和盖膜技术这一问题。另外,由于北方烟区土壤施钾后易被固定,土壤干湿交替的频繁出现,烟株对钾元素的吸收利用率低,造成烟叶钾的含量低。因此,设计中考虑了叶面肥的施用作为土壤施肥的补充措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从表1中看出,团棵期以上层肥为硝态氮肥处理叶片最大,说明前期生长速度快,无论砂壤土或粘壤土结果一致。旺长期仍以上层为硝态氮肥处理叶片最大,次为正常氮盖膜处理和有机肥无机肥配合处理,直到打顶时仍为同样结果。上二棚单叶重以有机无机配合处理最高,砂壤土为13.7g,粘壤土为10.2g。下层减氮处理无论砂壤土或粘壤土,单叶重都是最低,砂壤土为10.0g,粘壤土为7.4g,属正常范围。上下各减氮处理单叶重砂壤土为10.8g,粘壤土为8.7g。顶叶单叶重仍以下层减氮处理最低,砂?
从表3中看出,以上层为硝态氮,有机无机配合,正常氮量不盖膜3个处理为最好,质量档次均为中偏上,其香气尚足,其它项目适中。
处长试用期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旱改水;残留药害;防御缓解;高纬度寒地
前言
黑河市爱辉区地处我国东北部边疆地区,属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从种植技术的的稳定性和规模上讲,目前是我国水稻种植的最北线,也是世界水稻种植的最高纬度区。所以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而言,典型性和代表性非常明显。尤其是高纬高寒稻区在防御、缓解旱田残留药剂危害方面研究还处在探索状态的情况下。如能妥善这一关键问题,消除稻农生产损失与顾虑,将大大促进高纬寒地水稻生产的快速发展。对于黑龙江省水田北扩战略的实施也将起到有益的技术支持。本试验主要采取生物降解方法[1],分析研究本区域气候条件下,“旱改水”地块农药残留对作物的影响及其有效解决方案。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11年在黑河市爱辉区区西岗子镇百亩水稻标准化试验示范园区进行。项目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9′至127°40′,北纬49°24′至50°58′之间。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区受季节性大气环流影响非常明显。水稻积累干物质的热量资源不足,是水稻栽培技术要面对的一个负因素,当地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为-1℃,≥10℃的活动积温在1900-2200℃之间,6月平均气温17.8℃,7月平均气温20.4℃、8月平均气温18.0℃。5月到9月日照时数1205.7小时左右,日照相对充足,但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00mm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间,农技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水稻生育期在95-125天(栽培方式为插秧)。水源方面,通过水利工程拦蓄提引,在水量保障上能够满足水稻灌溉需求。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大背景下,爱辉区辖区内的河谷平原和一、二阶台地的低洼涝地宜种水稻土壤较多。同时堆积物沉积形成的黑土层较厚,蓄水保水能力强,作为营养物质的有机质含量丰富,从水稻生育期间的生长下垫面条件看,项目区的条件对耐寒性强的极早熟水稻品种的生长是有益的。
2 试验材料
借鉴专家初步讨论结果,试验选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育成的粳型常规稻黑交06-213新品系(叶总数为10片)作为试验品种。农药缓解所需降解菌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植保室从黑龙江北部地区长期施药的土壤及现有菌种中筛选出,对长残效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具有一定降解作用的J2菌,J2属芽孢杆菌属,其对咪唑乙烟酸90天室内试验其降解率为87.57%,降解半衰期为40-50天。市场可购得萘酐。
3 田间试验设计
项目试验地前茬作物是大豆,施用的除草剂为胺草醚、精喹禾灵。本次试验采取四个处理方式,处理方式一:蘸根处理,方法用10倍稀释菌液降解菌菌液(菌液OD600=1.1A),共用菌液10g,对幼苗根作浸蘸处理;处理方式二:用4-溴-18-萘酐茎叶喷洒,本处理总用药量10g,具体方法为奈酐药液100mg加水稀释对移栽植株茎叶喷雾法喷洒处理[2][3];处理方式三:采用喷雾法,20倍稀释菌液叶茎喷洒(菌液OD600=1.1A),本处理总菌液用量10g;处理方式四:自然对照(ck),不采取以上处理方式,但采取与上述三个处理相同的浅湿灌溉方式,并保持活水灌溉[4],措施上喷施清水。其他项目中还设置了控制灌溉条件与同浅湿灌溉及不同控制水层对比试验。每处理0.6亩,用PVC板隔离各处理,各处理阻断干扰,单排单灌。整地后施用基底肥,待移植幼苗返青后施加分蘖肥料,抽穗期施用穗肥,具体方案设计为尿素50kg,氯化钾25kg,磷酸二铵80kg,施用比例按基肥,蘖肥,穗肥,6:3:1进行施用,施肥严格按土壤测土施肥方案进行,不致于产生因施肥而引起的产量变化,并防止出现超量催产[5][6]和导致水稻SYI降低的情况出现[7]。采用前期人工浸种催芽、初期棚室增温育苗的栽培方式,本地3月上旬架设大棚覆膜苗床增温,基土解冻,4月5日前后浸种,4月17日发芽箱恒温催芽,4月21日棚室秧盘播种育苗。5月25日至5月30日,为保证标准化栽培采取人工插秧方式田间移植。秧苗密度为20×10cm。田间灌溉、秧田除草、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措施统一与一般生产田相同。
4 试验测定内容和方法
4.1 样本茎蘖动态测量
本试验设计每个处理确定10个穴为测点,观测和汇集成果从6月20日开始,每隔12d对植株的分蘖动态进行测量采集数据,直至整个处理块区齐穗结束。
4.2 样本干物质积累量测量
从作物的孕穗期开始,分别对孕穗期、分化期、抽穗期、成熟期四个生育阶段进行取样,每处理每次取3穴,用专业工具将植株的叶、鞘、茎、穗分割,分别放置,经烘培箱在105℃高温下杀青30min,然后取出,再经80℃中温烘干至恒重为止,进行干物质测定。
4.3 样本叶面积指数的测量
分别在作物的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三个生育阶段进行样本取样,每个处理每次3穴取样,对植株的有效绿叶进行测量,分测叶片长和宽,叶面积采用长宽系数法计算。本试验系数K取值因数为叶片长宽比ψ:当ψ27.6时,K=0.78。
4.4 成熟期测产和考种
在四个处理区进入成熟期后,不特定选区进行收获,原则是最边一至二行去除不取,划定方形收获小区,计数穴数,并按收取的穴数按栽培密度计算面积。待收取的植株通风处自然风干后,分别测量各个小区的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在选取测产样本的同时,每个处理另取5穴植株,通风处自然风干,进行精细的室内考种测量,测量内容包括植株的穗重、穗长、单穗结粒数、单穗结实率、样本千粒重等。精确细致地分项计数、整理、归集。
5 数据处理
由于本试验的数据处理并不复杂,应用office2010办公系统下的Excel软件和word软件完全可实现数据处理目标。为此将所有测量原始数据,整理后应用Excel软件和word软件进行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和归集。
6 测量成果分析
6.1 群体生长发育动态,试验获得的数据见表1
从表1的数据形态可以看出,植株由棚室移栽大田后,在6月20日测量时,四个处理地块水稻分蘖动态变化不大,其值在10.2-11.1之间,进入到7月2日,观测中发现处理方式一和处理方式二水稻植株的分蘖向好,发育优良,在四处理中略优于其他两个处理。在7月14日前后四个处理方式的地块基本上都达到了分蘖旺盛期,茎蘖数以处理方式三为最高,达到16个。到成熟期,三个经药剂处理的地块植株分蘖个数均大于对照的处理方式四。
6.2 群体生长状况,试验获得的数据见表2
由表2的数据形态分析可以发现,分蘖期倒一叶叶长、叶宽对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存在差异,数据显示处理方式二响应活跃,叶长、叶宽测量值明显大于其他三个处理方式。测定的叶面积指数处理三最显著,达到了3.2。
6.3 不同试验条件下群体物候调查情况,获得的数据归集处理后见表3
经过对表3所统计的数据分析发现,四个处理方式在生育阶段的返青期。抽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均对试验条件响应一致,表现为在6月3日返青,在7月20日抽穗,在7月25日齐穗。生育期总日数均为126天,且安全成熟。由此对照考种成果,小结为本次取同一品种试验,从数据反映来看,物侯期的年度表征,品种是决定性的,非常敏感,试验处理的影响表现为品种界定下的良性响应。
6.4 作物三穴干物质积累对不同试验处理的反映,见表4
由表4干物质积累测量结果分析表明:三个采取药剂处理的样本群,其干物质积累量略高于对照处理四。处理剂对水稻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对品质的影响没有进行测定),但总体来说,从敏感性所反映的情况看影响并不十分明显,这种影响的深层解析还需进一步试验的确认。
7 各个处理的产量构成因数分析
对表5的数据形态分析可明确:三个措施喷施处理的产量因素中平方米穗数是增加的,高于对照处理9-34个。样本的结实率也下降了17.5-9.4%。样本千粒重也有些许变化,然表现不明显。数据分析表明三个处理比对照处理增产在1.5-7.2%之间,因此可初步认为各措施处理对旱田农药残留对水稻的抑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理由是在基本耕作措施、技术一定的情况下,增产的响应效果来源于处理措施。关键是通过栽培措施调节灌浆速度和持续时间来改变籽粒粒重。
8 结束语
从本次试验各测量成果的分析小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经过2-3次洗田处理的“旱改水”水稻田,在各生育期间没有药害反应。水稻植株总体长势趋同。所以:经过3-5天大水泡田打浆、溶解前茬残药、稀释排出,二至三次重复后,“旱改水”水稻田植株生长发育表现正常,大豆田农药残留对后茬水稻生育未见明显影响,其他前茬末得到验证,就大豆茬而言整体影响可忽略,过施的局部有反应。目前控制灌溉条件下,经洗田的旱改水地块的生产性状还未见试验结论和相关论述。但从个别农户田块的前茬调查和本茬水稻生长性状与其它田块对比分析可以推断,“旱改水”地块前茬施用短效药剂,在本试验提出三遍洗田的情况下经过经心的田间管理,药害不会发生。
(2)四个处理的水稻从群体发育动态上,无论是物候期、分蘖动态、冠层结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趋于一致,略有差别。三个药剂喷施处理最终水稻产量略高于清水对照。增产幅度在1.5-7.2%之间。喷施降解菌浓度越高增产效果越好。喷施降解菌后的米质是否存在变化未做分析研究。
(3)本试验的结论结合整个百亩标准化“旱改水”示范田的预防、缓解农药残留的具体措施,明确了旱改水农药残留“通过采取处理措施”,残药不是水稻开发的障碍因子,末见药害的各种表象:作物体内生理变化异常、植株生长放缓或停止、植株出现异态、枯萎等一系列病状[7]。旱改水第一年的稻田获得高产稳产,并且在土壤基础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水稻长势旺盛。当然结论分析中也证实结实率的关键是通过栽培措施调节灌浆速度和持续时间来改变籽粒粒重[9],是增产的要因。因此通过综合技术结合这一经验和实验结果为大面积旱改水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撑,是可靠的。
参考文献
[1]裴亮,张体彬,赵楠,等.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J].环境工程,2011,29(增):274-275.
[2]林玉锁,徐亦钢,石利利,等.土壤作物系统中农药残留生物降解去除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2):223.
[3]孙绍发,胡培植.18-萘酐的生产和应用[J].湖北化工,1997(4):5.
[4]付强,梁川.节水灌溉系统-建模与优化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1.
[5]李多云,陈隆财.水稻品种田间试验技术规范[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108-109.
[6]张国荣,李菊梅,徐明岗,等.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43-544.
[7]李忠芳.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作物产量演变特征和机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63-67.
[8]李贤宾.农作物药害事故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BE/OL.中国农药信息网,2011.
处长试用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稻;旱耙起畦;垄作栽培;试验
中图分类号:S156.99 文献标识码:A
为探索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水稻单产水平,2012年在右江区龙景街道大同村某农户开展水稻旱耙起畦垄作[1]高产栽培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田块
试验地点设在右江区龙景街道大同村梁仲谨农户;试验处理面积513.04m2,对照面积511.8m2。试验田地势开阔,排灌方便,田块肥力水平均匀。
1.1.2 试验品种
Y两优1号。
1.1.3 试验肥料
国产尿素含量46.4%,进口氯化钾含量60%,国产过磷酸钙含量16%。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田田块处理
田块未灌水之前,用拖拉机旋耕打碎,起畦,畦面宽100cm,沟宽20cm,沟深15cm。
1.2.2 施肥量
每667m2施纯N总量为15kg,N、P、K的比例为1:0.5:1.2。
1.2.3 施肥方法
试验田、对照田施肥均采取氮肥施用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7∶3[2,3],即基肥和分蘖肥占70%(其中基肥占60%、分蘖肥占40%),穗肥占30%(其中促花肥(倒4叶)60%、保花肥(倒2叶)40%)施用;磷肥全部做基肥施用,钾肥分基蘖肥和穗肥各占50%施用。
1.2.4 在试验田块相邻设对照田(同一农户)
采用大区试验,不设重复,试验田灌水后不再耙田,保持原来垄面形状,灌水浸泡3d后直接在畦面栽植;对照田采取常规方法灌水耙田后再移栽,施肥量、施肥方法、时间,病虫害防治等与试验处理相同。
1.2.5 试验时间
2月28日播种、4月10日移栽、7月20日成熟收割。
1.3 种植与管理
1.3.1 育秧方法
采用434孔秧盘旱育培育壮秧。
1.3.2 移栽叶龄和栽植密度
试验处理插植规格为行距25cm,株距16.6cm,每667m2栽植1.60万蔸,平均每蔸有2.63苗数,每667m2基本苗为4.21万苗,秧龄为5.6叶期;对照处理每667m2栽植1.61万蔸,平均每蔸有2.66苗数,每667m2基本苗为4.28万苗,秧龄为5.68叶期。
1.3.3 基肥
于4月9日施放,每667m2施尿素14.0kg、普钙44kg、氯化钾9kg。
1.3.4 追肥
于4月17日一次性施分蘖肥(拌抛秧田除草剂除草),每667m2施尿素9.0kg、氯化钾6kg;于5月16日施促花肥,每667m2施尿素6.0kg、氯化钾15kg;于5月29日施保花肥,每667m2施尿素4.0kg。
1.3.5 水分管理
1.3.5.1 试验田
移栽后采取薄水分蘖,5月2日搁田控苗。除施肥、分蘖期、病虫害防治、抽穗扬花期薄水灌溉(水过畦面)外,其余时间沟中有水,畦面湿润的水分管理。
1.3.5.2 对照田
水分管理与常规栽培方法相同。
1.3.6 病虫害防治
5月10日使用“氟虫腈”防治稻纵卷叶螟、6月15日使用“氟虫腈+井冈霉素”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稻纹枯病。
1.4 增产机理调查观测
分别对试验田和对照田定点观测,记载各个时期数量变化情况,分析增产机理功能。
1.4.1 叶龄生长动态观测
从秧田2叶期开始选定具有代表性的10株进行观察,每7d观察1次,直到出叶结束,记载叶龄生长速度;在收获前分别调查水稻的功能叶数量。
1.4.2 分蘖消长动态观测
移栽立苗后每周进行1次田间调查,试验处理和对照处理各选定具有代表性的3个点10蔸共30蔸,观测记录每蔸分蘖动态。
1.4.3 发根数量动态观测
在分蘖高峰期、孕穗期、成熟期分别调查1次水稻根系发根数量,白根数量、根系长度调查。
1.4.4 病虫害发生动态观测
重点观测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的为害时期,为害程度进行调查,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成熟期各调查1次,并做好防治工作。
1.4.5 田间作业记录
详细记录田间管理作业的内容,时间和数量等。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禾苗生长的影响
2.1.1 移栽前秧苗长势情况
试验、对照处理的品种、播期、秧苗管理,移栽期等均一致,移栽前的秧苗素质考察情况详见表1。
表1 移栽前秧苗素质考察
株高
/cm 绿叶
/片 叶鞘
长/cm 叶片
宽/cm 叶龄
/片 苗基宽
/(cm/10株) 根(条)/株 50g苗重/g
白 黄 鲜 干
19.11 3.7 7.25 0.65 5.6 4.3 14.9 2.1 34.44 5.63
2.1.2 移栽后不同处理禾苗长势情况
移栽后7d试验处理、对照田禾苗长势基本一致;施分蘖肥后10d,各处理间禾苗长势差异渐显,对照禾苗长势稍比试验处理好,但移栽后60d对照田禾苗表现叶色淡黄,试验处理叶色保持青绿,生长稳健。
2.1.3 不同处理禾苗分蘖消长、株高差异情况
移栽后7d,各处理间禾苗分蘖消长相差不大;移栽后14d进入分蘖盛期,各处理间分蘖苗差异显现,对照田分蘖增长比试验处理快;移栽后28d试验处理和对照的分蘖均达到高峰;移栽后36d分蘖开始下降,分蘖达到高峰后对照下降幅度较大,试验处理分蘖下降相对平稳(见表2)。
移栽后42d内,试验处理株高比对照略矮,以后到剑叶抽出,试验处理株高比对照略高(见表2),成熟期试验处理株高115.3cm,比对照高7.5cm。
表2 不同处理株高、分蘖消长调查
月/日 试验 对照 试验处理与对照差异
株高
/cm 叶龄 苗
/蔸 万苗
/蔸 株高
/cm 叶龄 苗
/蔸 万苗
/蔸 株高
/cm 叶龄 苗
/蔸 万苗
/蔸
4/10 19.17 5.6 2.63 4.21 19.11 5.68 2.66 4.28 0.06 -0.08 -0.03 -0.07
4/17 28.23 6.8 2.7 4.32 30.25 6.6 3.3 5.31 -2.02 0.2 -0.6 -0.99
4/24 35.55 8.18 6.23 9.97 42.05 8.1 7.46 12.01 -6.50 0.08 -1.23 -2.04
5/2 41.7 10.28 14.33 22.93 45.7 9.87 17.93 28.87 -4.00 0.41 -3.6 -5.94
5/8 49.45 11.38 22.63 36.21 48.1 10.74 26.06 41.96 1.35 0.64 -3.43 -5.75
5/16 64.2 12.4 20.4 32.64 67 11.9 21.53 34.66 -2.80 0.5 -1.13 -2.02
5/22 73.2 13.1 18.56 29.7 73.4 12.7 19.46 31.33 -0.20 0.4 -0.9 -1.63
5/29 77.5 13.76 15.33 24.53 77.5 13.47 14.06 22.64 0.00 0.29 1.27 1.89
6/5 85.7 14.48 12.73 20.37 82.7 14.43 12.03 19.37 3.00 0.05 0.7 1.00
6/12 95.2 15.2 12.73 20.37 95.1 14.5 12 19.32 0.10 0.7 0.73 1.05
2.1.4 不同处理各生育期发根情况
分蘖期试验处理总根平均399.3根,比对照多26根、白根多7.66根、根长多2.8cm;孕穗期试验处理总根394根,比对照多12根、白根多6.66根、根长多2.4cm;成熟期试验处理总根400.3根,比对照多13.6根、根长多2.8cm。由此可见,试验处理采取旱耙起畦垄作栽培的处理方式其泥土团粒结构好,氧气足,能提高根系活力,为根部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见表3)。
表3 不同处理各生育期发根情况调查
调查项目 总根数/根 白根数/根 根系长度/cm
3蔸平均数 差异 3蔸平均数 差异 3蔸平均数 差异
分蘖期(5/17) 试验 399.3 26 7.66 7.66 27.16 2.8
对照 373.3 0 24.36
孕穗期(6/5) 试验 394 12 6.66 6.66 26.56 2.4
对照 382 0 24.16
成熟期(7/18) 试验 400.3 13.6 0 27.3 2.8
对照 368.7 0 24.5
2.1.5 收获前随机调查功能叶情况
试验处理功能叶10株平均2.3叶,比对照多0.8叶。由此可见,试验处理能提高功能叶片数,防止早衰,促进结实率和千粒重(见表4)。
表4 收获前随机调查10株功能叶数量(叶)统计
调查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试验 功能叶数量/张 2 2 2 3 3 2 2 2 2 3 2.3
长度
/cm 剑叶 17.6 27.0 27.5 29.3 22.5 25.5 28.5 27.0 35.0 23.2 26.3
倒2叶 43.2 34.9 40.8 45.0 37.7 41.0 44.5 40.4 47.5 41.4 41.6
倒3叶 47.0 47.1 44.0 47.0 40.5 47.0 47.2 50.0 53.1 47.5 47.0
对照 功能叶数量/张 1 1 2 1 2 2 1 2 2 1 1.5
长度
/cm 剑叶 30.0 32.0 33.5 32.0 27.0 23.0 26.5 28.5 24.8 28.0 28.5
倒2叶 41.5 42.0 40.5 44.0 40.0 37.5 35.0 42.0 38.0 46.0 40.6
倒3叶 45.0 41.5 41.0 46.0 43.0 41.2 42.0 42.0 43.0 43.0 42.7
2.2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经用收割机全田收获称重折产,试验处理产量620.16kg/667m2,比对照每667m2增产88.05kg,增产率16.55%(见表5)。
表5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通过对经济性状考察及田间调查,试验处理667有效穗20.37万穗,比对照多1.05万穗;试验处理成穗率56.26%,比对照多10.21个百分点;试验处理穗平均粒数178粒,比对照多21粒;试验处理结实率83.15%,比对照多1.62个百分点;试验处理千粒重27.78g,比对照多0.39g。试验处理生育期比对照长5d(见表6)。
表6 不同处理对经济形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旱耙起畦垄作栽培比水耙常规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每667m2比对照增产88.03kg,增产率16.55%。试验不同处理对667m2有效穗影响较大,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试验处理各个生育阶段禾苗长势表现比对照处理好,前期、中期生长稳健,后期青株腊秆。试验处理各生育期总根数、白根数、成熟期功能叶片数均比对照多,说明试验处理的大田处理方式效果明显。从经济性状考察情况看,667m2有效穗、穗粒数、成穗率、千粒重均以试验处理最高,比对照处理高分别为:667m2有效穗1.05万穗/667m2、穗粒数21粒、成穗率10.21%、结实率1.62%、千粒重0.39g。
参考文献
[1] 黄尚宁,黄俊,等.超级稻垄栽稀植不同密度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2-13.
[2] 黄尚宁,黄俊,等.水稻不同时期施肥比例与产量比较试验[J].广西农学报,2010(5)7-9.
处长试用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光照;结实率;空壳率;千粒重
中图分类号: S511 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27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广阔,占全国粮食的四分之一,而产量占全国粮食总量的一半以上,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以食用水稻为主。为此,解决人口不断增长与水稻耕地面积少之间的矛盾,研究水稻的产量对解决人口温饱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水稻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生物量,并最终形成产量。当温度条件一定时,光照条件可以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情况[1]。由于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在加代育种中,一定范围内适当地减弱光照强度,可以促进水稻生长。但是在水稻关键生育期减弱光照强度,会使水稻出现低产现象[2]。在某些太阳辐射弱的地区种植水稻,一旦水稻关键生育期遭遇低温寡照现象,产量会大幅减少。本文着重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对水稻关键生育期产量形成的影响。
1 试验与数据
1.1试验方法
控制试验于2014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内进行。试验品种为南粳45。本试验分为大田试验组与气候箱试验组,选择“拔节――孕穗”、“始穗至穗后20天”两个生长阶段开展。大田遮光试验组试验日期从2014年7月28日~9月15日结束,此时水稻分别处于大田试验组与气候箱试验组的穗和产量形成阶段。每组水稻之间用卷杖金属板隔开。处理日长分别为全天和低光6小时(早上9时至~下午15时)。光照条件设为三组,分别为大田光照水平的60%和30%以及正常光照水平(对照组CK)。光强处理方法为在高度是1.5米的竹架上挂孔径约0.50毫米的黑色遮光网。设p1:用一层遮光网(光照强度为弱光30%),p2:用两层遮光网(光照强度为弱光60%),p3为对照组,不做光照强度处理。对经过处理的穗进行标记,并在成熟后进行考种。
人工气候箱组处理试验着重了解抽穗开花期弱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抽穗期生长阶段的水稻,然后放入气候箱中。分别设置光照强度为弱光30%和50%,温度设置则为气候箱处理前1~2天日气温变化设定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处理时间为6天,12天,18天。对照组为全天光照气候箱6天和全天光照气候箱18天。每个处理结束前测定叶片光响应曲线,在成熟后进行考种。
1.2试验数据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了数据处理。讨论分析对不同光照条件对水稻关键生育期产量形成的影响。
1.3气象数据
气象数据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气象观测站。由该站点采集到的气象数据为每10分钟的气温、风速、太阳总辐射、气压等。
光合有效太阳辐射作为太阳总辐射中能被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中利用的部分[3]。水稻光合有效太阳辐射公式如下:
其中,R为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光合有效太阳辐射(KJ m-2),PAR(i)为第i小时内植物受到的光合有效太阳辐射(KJ m-2),Q表示在该小时内所受到的太阳总辐射,0.5表示光合有效太阳辐射在总太阳辐射中占的比例。
水稻的生长也受光照时间的影响。天文日长(DL)是指由日出到日落的时间[4],也可以理解为太阳可照射的时间,所以,也称为可照时数。因为天文日长与很多气候因子都有联系,如太阳辐射,而且通过日长可以推算每天水稻所受到的有效光合辐射量,所以便把天文日长当做气候要素来处理。天文日长受季节和纬度的影响。天文日长(DL)的计算公式[5-6]如下:
公式(3)是计算日出到日落时间段的日长,由于大气具有反射性质,当日出前和日落后依然会有微弱的余光,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影响,所以,这些余光在计算过程中不能忽略,同时应该把余光的量度加入,即所谓的发育日长[7](DDL)。在大气具有反射特性的条件下,把太阳边缘与地平线相切时设为日出开始,从日出到日落时的天顶角Z为90.83°,发育日长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的LT为地理纬度,SL为太阳倾角,太阳倾角可以按照Usher 1970年提出的计算公式:
公式中的Y为年角,年角的计算公式如下
N为从3月1日开始计算的日数。
试验点的纬度以北纬31°14′计算,通过公式(4)、(5)、(6)求出大田试验全天组从7月28日至9月15日的平均发育日长为13.05 小时。通过公式(1)、(2)、(3)求出日长13.05 小时、大田对照组(CK)的有效光合太阳辐射量为5341.7 KJ m-2。光照时间为6小时、弱光30%和60%条件下的有效光合太阳辐射量,分别为1719.2 KJ m-2和982.4 KJ m-2。全天光照组弱光30%和60%条件下的有效光合太阳辐射量为3739.2 KJ m-2和2136.7 KJ m-2。并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处理,将有效光合太阳辐射和水稻的结实率生成相关系数(相关系数为0.783)。同样,通过Excel分别求出有效太阳辐射和空壳率、千粒重的相关系数(-0.706,0.572)。
2结果
试验数据证明,水稻在关键生育期结实率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影响,同时还受弱光日数的制约。水稻在连续低光照的条件下生长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因为降低光照强度,水稻体内进行的光合作用强度会减弱,有机干物质积累速度下降,从而造成籽粒不饱满,增加水稻的空壳率,出现大幅减产现象。光照对水稻的千粒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等条件下未遮光组水稻的千粒重明显高于遮光组水稻的千粒重,但是,并]有形成规律性的变化,只会能得出减少光照强度会使水稻的千粒重下降。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光照控制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光照和水稻的产量要素之间具有相关性。光照对水稻的结实率、空壳率、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光照强度,水稻的结实率会增加,空壳率下降。减少光照强度,水稻结实率会下降,空壳率增加。减弱光照强度会使水稻的千粒重下降,但是,水稻千粒重并没有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特征。由于控制试验的条件过于单一,光照对千粒重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研究光照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有利于今后水稻生产。仅从光照条件出发,今后种植水稻可以讲究科学种植,合理利用太阳辐射提高水稻产量,选种水稻品种时要结合当地的气象特点,合理安排种植期,尽量避开如低温寡照等气象灾害。相关部门应做好农业气象预报,及时对气象灾害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研究水稻的高产不但可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还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经济的增长,所以研究水稻关键生育期光照对其产量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丁颖稻作论文选集》编辑组.丁颖稻作论文选集[C].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109.
[2] 张晓东,王秀萍,孙宇,等.短日照对几种不同光反应型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18(01):27-30.
[3] 宋洋.三种光温模型在模拟水稻生育期中的应用与比较[J].生态学杂志,2014,33(12):3264.
[4] GoudriaanJ, vanLaarHH. 1994. Modeling Potential Crop Growth Processses. Netherland:Kulwer Academic Publishers.
[5] 高亮之.农业系统学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6.
处长试用期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甬优12;栽插密度;秧龄;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010-02
甬优12由宁波市农科院用甬粳2号A×F5032杂组而成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审定编号:浙审稻2010015),该品种在其他地区种植时表现出杂交优势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超高产潜力大[1]。该品种在宁波市作单季稻种植的适宜播种期是5月底[2],最适宜密度是10.05万丛/hm2 [1],适宜氮肥用量为225 kg/hm2 [3],这为研究甬优12在衢州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更准确探索甬优12在衢州市作单季稻种植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和秧龄,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2013年衢州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安排了甬优12不同密度和秧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莲花村进行,试验田灌溉方便,光照充足,肥力中等,前作为冬闲田。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12,种子由浙江龙游五谷香种业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栽插密度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11.10万、14.25万、16.65万、19.95万、28.95万丛/hm2,3次重复,共15个小区。秧龄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15、20、25、30、35、40 d秧龄,3次重复,共18个小区。密度试验和秧龄试验均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5 m2,小区四周设置保护行。
1.3 试验方法
试验水稻种子均于5月15日播种,采用常规旱育秧方式育苗。密度试验15个小区全部于6月9日采用手工单本栽插,田间栽插密度分别是30.0 cm×30.0 cm、30.0 cm×23.3 cm、30.0 cm×20.0 cm、30.0 cm×16.7 cm、30.0 cm×11.5 cm。秧龄试验采用单本手工移栽,栽插密度均为30.0 cm×20.0 cm。移栽后7 d开始定点考查每个小区的水稻分蘖数、秧龄等苗情,以后每7 d调查1次苗情并做好生育期记载。成熟期取代表性3丛测定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取样后每个小区单收单晒,测定实割产量。所有试验小区实行统一肥水管理,基肥施复合肥(16-16-16)525 kg/hm2,追肥施尿素300 kg/hm2、氯化钾225 kg/hm2;始穗期施尿素37.5 kg/hm2、氯化钾37.5 kg/hm2。6月8日施总有效成分含量25%丁?苄可湿性粉剂1 050 g/hm2实施田间化学除草。田间水分管理和病虫防治与常规管理方式相同。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0.05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16.65万丛/hm2处理的实割产量显著高于11.10万、28.95万丛/hm2的处理,密度16.65万丛/hm2的实割产量最高,3个重复平均产量为11 289.15 kg/hm2,14.25万、19.95万丛/hm2的产量较高,11.10万、28.95万丛/hm2的处理产量较低。28.95万丛/hm2处理的理论产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4个处理,16.65万丛/hm2处理的理论产量是所有处理中最高的。株高随着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穗长随着栽插密度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但5个处理之间在株高和穗长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成熟期有效穗数有随着密度增加逐渐变大的趋势,密度11.10万丛/hm2的有效穗数最少,显著少于其他4个处理;28.95万丛/hm2的有效穗数最多,但与14.25万、16.65万、19.95万丛/hm2处理差异不显著。11.10万丛/hm2处理的穗总粒数、穗实粒数最高,显著高于28.95万丛/hm2,但11.10万丛/hm2的这2个性状没有显著性高于14.25万、16.65万丛/hm2的处理。综上,11.10万丛/hm2处理虽然穗粒数最大,但较少的有效穗数导致其产量较低,28.95万丛/hm2处理则相反,有效穗数最高但穗粒数过小使其产量较低,16.65万、14.25万、19.95万丛/hm2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素均较高,使这3个处理的单位面积总粒数、实割产量及理论产量均较高。
2.2 不同秧龄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秧龄25 d的理论产量最高,为12 741.43 kg/hm2,其次是秧龄20、30 d,秧龄15、40 d的理论产量较低,秧龄35 d的理论产量最低。秧龄25 d的理论产量显著高于秧龄15、35、40 d的理论产量。秧龄25 d的实割产量最高,显著高于秧龄40 d的实割产量。就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秧龄25 d的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显著高于秧龄15 d,其他秧龄处理间穗粒数差异不显著。秧龄20 d的结实率显著高于秧龄40 d,其他处理间结实率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均没有显著差异。秧龄15 d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较少是其理论产量和实割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秧龄40 d结实率和有效穗数较低是其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说明过小秧龄和过大秧龄均不利于甬优12高产的形成;秧龄在20~30 d时,秧苗素质好,生长健壮,有利于移栽后提高有效分蘖数和增加穗粒数,促使高产稳产的形成。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在衢州地区5月中旬播种,手工单本栽插密度为14.25万~19.95万丛/hm2时产量水平较高,密度为16.65万丛/hm2时产量最高;秧龄20~30 d时秧苗素质好、产量较高,秧龄25 d时的产量最高。生产上建议,手工移栽的栽插密度以14.25万~19.95万丛/hm2为宜,秧龄20~30 d为宜。
栽插密度为14.25万~19.95万丛/hm2时群体结构合理,通风透光良好,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素均较高,由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等因素构成的单位面积总粒数和产量较高。栽插过稀(11.10万丛/hm2)时虽然能提高穗粒数,但过低密度和较少有效穗数导致其产量较低;栽插密度过高(28.95万丛/hm2)时群体植株较密,加上该品种株高偏高,造成叶片相互遮蔽严重,群体内部郁蔽,生长环境恶化,个体间竞争加剧,呼吸消耗上升,反而降低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导致产量降低[4]。秧龄20~30 d时,秧苗生长健壮,有利于移栽后有效分蘖的形成及获得大穗,从而提高产量,试验结果反映了“秧好半熟稻”的谚语[5],秧龄过长导致秧苗根系活力下降,在地上部的茎叶不断生长的情况下,地下部的根系功能逐渐减弱,导致秧苗素质下降[5-6],水稻移栽后大田生长期积累的生物量减少、经济产量降低,导致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降低[7]。试验中秧龄处理不足之处是秧龄间隔(5 d)偏长,难以获得更加精确的适宜秧龄区间,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4 参考文献
[1] 张建民,孙建,张玲芬,等.杂交稻甬优12强化栽培密度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0(5):988-989.
[2] 孙建,张建民,张海东,等.甬优12号不同播种期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4):154.
[3] 吴建能,徐开华,泽,等.不同氮肥用量对杂交晚稻甬优12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1(2):63-66.
[4] 张林青.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和叶面积动态结构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2.
[5] 钱兴苗,马寅超,焦小波,等.“甬优6号”不同秧龄对比实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8(5):51.
上一篇:处长转正总结{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