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声乐教师工作总结{2024年最新5篇}

文艺复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890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6分钟。

声乐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声乐大课 必要性 可行性

一、声乐大课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声乐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它具有极强的个性,教学中的针对性很强的特点,所以长期以来声乐教学都沿袭了专业院校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但高师音乐专业的招生数额不断增大,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大,学校教育成本增加,使高师声乐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模式,既不能很好的体现师范特色,也不能很好的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因此,如何提高声乐课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促进学生歌唱能力全面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声乐大课的授课模式无疑为声乐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途径。

事实上,目前很多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进校时声乐底子都较弱,他们对发声器官的构造、发声的的原理等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声乐学习起步较晚声乐基础较差,这为声乐大课教学统一安排教材和掌握教学进度提供了可能,所以这是开设声乐大课得一个很好的条件,加之师范声乐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尖子生和歌唱人才,而是培养掌握声乐正确理念,为以后教育工作服务的人民教师,因此,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正确而有效地采用大课的教学形式是非常必要的和完全可能的。

二、如何上好声乐大课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从学生刚进校就开始采用每课时3人的形式,事实上,这只是上课人数的改变,而教师的上课模式依然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每个学生来说还是各上各的课,各用各的教材,结果每个人的时间缩短了,效率降低了。由于时间紧张学生只是囫囵吞枣,教师手忙脚乱,造成教学、学习效果不佳。

通过参阅资料,学习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逐渐确定了声乐大课的授课模式,我认为声乐大课一般情况下学生在12人以内比较合适,主要从基础的、共性的方面去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水平。那么如何上好声乐大课,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很好的开展理论教学

声乐理论是声乐技能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唱歌和将来从事教学的依据,在声乐理论教学中,一方面加强理论课程的实践性,要尽量避免枯燥的讲解,利用实物标本、生理解剖图、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的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示范不同的用嗓或用气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和辨别、理解发声技巧,然后教师当场指点,全体讨论,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理论课生动、真实、有趣、有触摸感,以此激发并推动学生理论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也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定期选看国内外声乐作品和歌剧等相关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专业修养,提高学音乐素质。

2.声乐大课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教学的个性是强烈的,因此它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规范、严谨、也无法像数理化那样得出一个永恒的公式,编出一套适合同龄同水平的统一教材。声乐大课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能力、生理,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有步骤的,全面而科学的安排教学。费郎琦斯科。蓝佩尔蒂是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教学上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在学唱初期,应先建立一个悦耳动听的中声区,不要过早的练最高或最低地音,尤其是女高音和男高音,在中声区还不稳的时候,就超大限度去追求扩大音域,对嗓音是有害的”,因此,声乐教师需要注意训练声区的步骤,声区包括自然声区、中声区、换声区和高声区。同时,声乐训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能力而行,学习由浅入深;方法由易到难;内容由简到繁;技巧由少到多;能力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

3.教师的要求

声乐大课的教学能极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及理论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品和教学水平,才能上好声乐大课。

三、具体做法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专业摸底,将程度、方法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由业务水平较高、有一定教学经验、学风正派、责任心强在学生中有一定威望的教师担任授课,每周上课一次,连续四课时,上课的基本环节是大约用两课时检查学生演唱情况,一课时总结汇课情况并进行新课讲授,一课时用来辅导。

汇课时采取小型演唱会的形式,全体学生自始至终都要参加,每个人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教师在此时不进行辅导,学生进行完整演唱,以增强音乐会的气氛,加强学生艺术实践锻炼的效果,但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演唱情况进行记录并评分,在统一的点评表上写上简短的评语,指出主要的有缺点,成绩则作为下次布置作业的参考,70分以下的继续此前的曲目,70分以上则布置新的曲目,对平时的这种检查评分总和的平均分在本学期结束时站本学期总分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自觉练习,避免了平时不练一学期只会唱一首歌的情况。

作业检查完后,教师要对学生演唱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总结的方式除了教师分析、示范演唱外,更多的是要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总结时教师可选出2—3个典型的优缺点,让典型的学生在演唱一遍,全体学生对他们进行讨论,找出优点和缺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师每次总结时尽量不要重复选人。

总结完后就是开始讲授新课,新课的讲授在最初前七周都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声概念,在此基础上加以实践进行与理论相结合的发声练习,但要注意音域要窄,不能够急功近利,老师应当堂示范,并找勇敢的会唱的学生试唱,针对学生试唱时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指导和讲授。

在声乐大课上,教师一定要注意声乐进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一定要注意为有潜力的学生准备一些补充歌曲。只有统一教学曲目演唱得很好评分在80分以上的学生才能做补充歌曲的演唱。

最后一步则是辅导疑问,这并不是让全体学生都留下,而是教师有选择的为问题较大,要领掌握过慢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以帮助学生能更快的掌握声乐技术

四、实践后的思考

通过教学实践是我们认识到声乐大课是很有必要开设的,它有着声乐小课不能替代的优势。

首先,声乐大课更能体现师范性。在大课的教授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有着很好的交流,同学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观摩教学与交流,。如声乐演唱的观摩、鉴赏水平的提高,由于互相之间能进行有效地探讨,所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则充分利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将来的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另外,声乐大课每次汇课总以音乐会的形式出现,这就强化了课堂的艺术实践气氛,增强了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声乐的实际演唱能力,这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轻松自如的完美的将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展现出来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大课引进了一定的竞争机制,为学生的声乐学习注入了活力,增强了竞争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声乐大课在进行中,教师必须同时面对许多学生,这种课堂气氛和小课完全不同,个别课时教师也要认真备课,但由于课堂气氛比较随便,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功底,讲授时也多是有感而发,因此即兴和随意的东西就比较多。而在大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则要做出精准而生动的示范状态,对歌曲要进行严格系统透彻的分析和讲解,因此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格。对声乐技术的讲解更充分更具逻辑性,这就是学生的声乐学习具有了系统性、深入性。因此讲授大课的优势是小课望尘莫及的。

当然了,由于声乐学习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它具有强烈的个性,所以只依靠大课是不能够满足声乐学习的需求的,我们应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声乐学习,使声乐大课与声乐小课声乐一对一的课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高师声乐教学逐渐成为以声乐大课为基础,兼声乐小课,一对一课这样一种灵活有效的、既有浓厚师范特色、有助于培养高师培养目标,又符合声乐教学特点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4.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7.

声乐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声乐教师 综合素质 教学能力 提高

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指声乐教师在从事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而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则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专业展示能力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均是构成声乐教师优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对搞好声乐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和解决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的问题。

1.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基础

1.1提高声乐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理论是歌唱家们从歌唱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系统的声乐知识,是形成声音和进行演唱的理论基础,是声乐教学的重要依据。声乐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样不能脱离科学理论的指导。一首声乐作品除了优美的旋律、精美的歌词外,还有调式、和声、转调、力度、速度、装饰以及节拍、节奏等许多乐理方面的内容。声乐教学中的指导性用语,对作品的处理,无不渗透着声乐理论。声乐教师如果基础理论贫乏,不懂声乐知识,就很难帮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处理。

因此,教师的理论水平对声乐教学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师必须加强声乐理论的学习。要掌握全面的声乐理论,首先就要从这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声乐论著中汲取营养,大量地阅读并领会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声乐发展的脉络,更科学地、更全面地深入领会人体发声的有关知识,正确地对待声乐各流派的优劣,在声乐教学工作中做到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其次,全面的声乐理论的掌握还要求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对待理论的学习,而不能良莠不分,一并咽下。只有在学习中批判性地继承,才能使我们的声乐教学工作目标明确,少走弯路,科学地培养人才。

1.2提高文化修养是把握声乐教学内涵的必然要求。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美育学科,涵盖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声乐教师要具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储备,对中外古典的、现代的艺术和文化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和认识,并能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知识,全面、透彻地讲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能,分析和处理歌曲,形成自己对声乐作品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和演唱风格。同时,加之声乐艺术与其他相关学科、姊妹艺术之间的连带性,都要求声乐教师具备相对全面而系统的文化素质。

声乐教师要充分汲取各种知识养分,不断地充实自己。声乐教师的文化素质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学科知识,如唯物辩证法、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语音学、美学、外国语等;二是其姊妹艺术,如舞蹈、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提高相关学科知识的途径,应以学习教科书为主,辅之以通俗性的讲座、辅导材料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论文等。对于其他姊妹艺术,提高的途径和方法则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抓品位、抓根本。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其艺术品味的培养,如同文学趣味的培养,基点要高。

1.3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对课堂教学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声乐教学也是教育科学,十分讲究规范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具有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选择教材,安排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演唱水平。教师还要根据教育学的规律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2.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搞好声乐教学的重要保障

2.1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展示能力。

一是加强歌唱技能训练,努力提高歌唱水平。声乐教师有精湛的歌唱技艺是教学立足之本,是教师的教学魅力之所在。学生对声乐的喜爱,也许恰恰是听了教师的某一次示范或者某一次演出。因此,声乐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珍惜每一次给学生示范、表演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位声乐教育家曾说: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唱得好,要想给学生讲得准确、示范得准确,教师就要唱得准确。这是由声乐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不能只靠热情和想象,必须有真知灼见。二是不断提高教师用歌唱诠释音乐作品的能力。唱歌不仅是肌肉、声带、骨骼的生理运动,更是歌唱者的心理活动表现,它受到人的情感、情绪、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把握音乐作品心理变化的能力,随时把心理调控到音乐作品反映的心理,这样诠释的音乐作品才有感染力,才能感染学生,才能把学生教好。

2.2学习掌握传统声乐教学手法,并发展创新。

传统教法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努力学习掌握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法,灵活用于教学,科学解决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学生身上出现时,因为其性格、习惯等个体差异,就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喉音重”的问题:可能是张嘴太大的原因,也可能是使劲大、憋住的原因。又如“高音难”的问题:可能是声音重、力量大的原因,也可能是气息憋、流动差的原因,或者是咽壁力量差等原因。只有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教有成效,因此,声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的异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开展教学,才可能事半功倍。如有些学生唱歌时嘴巴张得大、位置低、高音难、使劲大,教师可以让他们咬着一只笔来朗诵、歌唱,这样就可以使声音轻些、位置高些,慢慢就会感受到歌唱语言的位置所在,这样坚持练习定会收到良好效果。“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每个教师都很重视,但憋劲唱和在气上唱可是两码事。憋着劲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改善这种状况,可以采用走动、弯腰、跳舞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声音流动之感,叹气之感。这些方法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但又要灵活施教,不得盲从。

2.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讲课的语言组织能力是关键,如果课堂中的语言运用适当、准确、生动而又精彩,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格外活跃、流畅而富有动感,学生的思维情绪随之高涨,“当堂效益”的教学效果就会出现。除了课堂语言、教态之外,我们还应注意专业上的“术语”应用,特别是“概念性”的语言,表达要适当、准确。目前,我们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例如民族唱法中“字正腔圆、字清腔纯、字领腔行”既是声乐教学中“吐字行腔”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清晰的吐字可以营造出干净的声音,良好的语言可以充分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石月婷.简论声乐教师的基本能力结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115-117.

[2]汤红期.论声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业务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7,(12):58-59.

声乐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余笃刚;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学科建设

余笃刚(笔名余铨、余矿丁)先生是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声乐艺术教育家、音乐文化专家、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副主任、湖南省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艺术评审组副组长、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教育协会声乐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余笃刚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教学与理论研究,终生致力于当代声乐艺术理论的研究,策划与主编多种声乐艺术理论书籍,在艺术理论、语言学、声乐美学、声乐创作学、声乐文学、声乐表演艺术学等多个领域均有突出的成果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发表了大量系列论文、专著,主编声乐艺术教育系列丛书,多次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奖。在以上领域,余先生专著和主编的系列丛书已经蜚声中国音乐教育界,迄今为止整理策划出版的书籍有50余部,总计400多万字,是我国卓有建树的声乐艺术理论教育家和音乐文化专家。对余笃刚先生在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创新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梳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开拓和创新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教育

余笃刚先生,祖籍江苏武进,1935年11月生于天津,自幼长在北京,少年时代随父母来到湖南,1957年大学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担任《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同年参加筹备和组建湖南艺术学院音乐系,后因两校合并入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工作,直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退休。1950年代,余先生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大学在校期间和留校任教后更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和大型活动策划者、组织者。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组织参与当年师范学院师生“红旗”文工团排演大型歌剧《红霞》《洪湖赤卫队》《三月三》《红鹰》等在省内巡演。七十年代初开始,余先生主笔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参考用书《歌唱基础知识》,供全省音乐教师使用。1980年至1993年间,余先生先后以笔名余铨出版《歌词创作简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万字,首印发行6万册)、《声乐语言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8万字,2000年湖南文艺出版社修订再版,先后发行数十万册)、《声乐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30万字,200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修订再版)等专著。其中,《歌词创作简论》当年受出版社邀请去上海为全国歌词创作爱好者举办讲座;《声乐语言艺术》一书的出版为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专业创立了一门崭新的学科课程,填补了学术空白,“声乐语言艺术”一词也悄然流行,国内至今一直沿用此书作为教材,这是教学成果的结晶;《声乐艺术美学》一书是我国声乐艺术美学方面第一部理论专著,开辟了声乐艺术美学研究的先河,该书出版后很多论述和观点被国内有关声乐理论文章和著作多次引用,在学术界和音乐界影响很大。1994年开始,余先生整理策划并主编“声乐艺术教育丛书”出版。其中包括“声乐教学曲库”和“声乐教学文库”两大系列(以下简称“曲库”和“文库”)。余笃刚先生作为“曲库”的实际策划人和主编执行者,在1995年至2005年间,召集中央、中国、天津、武汉、星海等专业音乐学院及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参与,遴选包含中外各种语言和各种声乐艺术形态的歌曲作品,共计16大卷40分册(其中中国作品8卷,外国作品6卷),写作教学总论与演唱提示总计300余万字,陆续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余先生亲自撰写导言和总序,并撰写部分内容,全程由余先生统稿。1999年开始,为了适应高校声乐艺术学科专业发展,提高声乐理论水平,全面对接声乐学科的教学、创作、表演、鉴赏之急需,余先生又策划和主编“文库”的出版工作。“文库”于2001年至2005年间先后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有《声乐学基础》(石惟正著)、《声乐艺术心理学》(邹长海著)、《声乐艺术美学》(余笃刚著)、《西方声乐艺术史》(管谨义著)等。这批声乐理论专著的问世,支撑起我国声乐理论研究的整体构架,为进一步务实高效地培养声乐艺术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学术理论基础。2004年间,他主编全国高师统编教材《声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31万字,分上下册),亲自撰写17万字并为全书统稿。同年被选为中国音乐教育协会声乐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分工主管声乐理论研究与教材研究。2005年他又参编王耀华主编的《音乐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72万字),撰写了其中的《音乐表演艺术学》(第五章,6万字)。2004年至2015年间,为了从声乐艺术本体和相关依存体的关系出发去构架声乐学科的创新体系,“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系列工作陆续展开。它将以音乐学的分支学科和多学科交叉,形成相对独立和较为完备的新学科体系。诚如丛书总序中所言:“声乐艺术实践的深入必然激发理论的探究,它不仅是艺术理论的责任,更是人类审美意识与建设的追求。理论本就落后于实践,这就更需要声乐的理论建设,在异彩纷呈的声乐世界中梳理出客观的规律来。这不仅是一般发声的歌唱知识,它是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学、审美生理学、审美心理学、审美形态学、审美表演学、审美教育学,乃至声乐美学与声乐史学——所有相关学科与不断的声乐实践的交叉融合,是责无旁贷的理论建设使命。”①余先生策划多种选题并亲自为专著书稿校对、修改,撰写总序和主编识语。新学科丛书由余先生全程统稿,并在广泛开拓研究领域和创建声乐艺术理论体系的实践中率先垂范。其中《声乐语音学》(郑茂平著)、《声乐文化学》(郭建民著)、《艺术歌曲概论》(王大燕著)、《声乐教育学》(蔡远鸿著)、《民族声乐学》(徐敦广著)已先后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著作也即将面世。笔者是余先生的学生,多年跟随余先生豁然发现:余先生的当代声乐艺术理论建设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令人惊叹不已!首先是时间跨度长:几乎是近五十年、横跨半个世纪;其次是学术范围广:其研究涉及了声乐本体及相邻交叉学科中的多个传统学科及新学科;第三是艺术成果丰硕,鸿篇巨制,洋洋洒洒。像“声乐艺术教育丛书”和“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的组织编撰出版等,都是复杂而细致的声乐艺术教育研究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新时期较为全面涵盖声乐教学曲目建设和声乐各学科之间系列理论的艰巨工程。经过这几十年的不懈展望和卓越追求,余先生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领域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引领了当代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理论航向,最终初步建立和夯实了中国声乐教学的曲目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工程,必将载入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史册!余先生的理论建设研究成果,为我国当代声乐理论建设的艺术宝库,增添了极为宝贵的财富,也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领航和引跑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声乐教学,大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模式,缺乏较为系统的声乐艺术理论资料,少量“如何唱好歌”之类的零星读物及心得体会式的论文,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末前,系统的声乐艺术理论专著仍然是屈指可数。故而在当时的中国高校,声乐教材建设特别是声乐理论教材建设远远滞后于声乐艺术学科的发展,声乐教学好像无理论可寻,只要唱好歌就行了。“纵观那些已出版的声乐技法理论著述,包括散见于各个历史时期期刊、杂志发表的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等方面的学术成果,的确,有不少颇有见地和深度,然而,仔细阅读起来,其中大多谈及的却是歌唱心得或表演艺术经验总结,极少见到超出声乐艺术本体的研究成果。”②所以,当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研究领域呼唤较为系统的学科教材建设和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甚至期待有一位领军人物的出现时,余笃刚先生将历史的重任担在了自己肩上。在学术上,余先生与其同仁们达成了共识:全方位为我国高校当代声乐艺术教育发展与声乐教学提供全新的科学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师内部自身理论认识上深入提升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声乐艺术理论研究上努力开拓更广阔和深远的视野,在声乐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上更加明确互动结合的研究方向。如余先生早年的专著《声乐语言艺术》。他从学生在唱歌语言上的问题与束缚,感受到了“语言艺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歌唱水平提高的紧迫性。故以“声乐语言艺术”概念为核心抓手,对声乐演唱中语言的艺术特征、发音发声、语言基础、依字行腔、语调色彩、情感体现、形象塑造、艺术风格等展开了全面讨论和论述。在谈及歌唱各种学派时,余先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而语言作为文化构成的核心要素,它是观念产生的源头,也是审阅方法及其审美形成的源泉。声乐各种学派归根到底其实就是语言的学派,所有的学派都讲求语言的纯粹与诗意表现。意、法、德、俄等各声乐学派的特色也都是源于语言。从声乐语言的角度看待歌唱艺术,就必须要做到声乐语言高度的准确性、鲜明的形象性、丰富的音乐性和强烈的动作性。同时,声乐艺术美的语言创造必然要突显辞章的诗情美、曲调的旋律美和演唱的声腔美。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声乐艺术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余先生另一部专著《声乐艺术美学》的写作,是一项没有任何借鉴的工作,必须从全新的视角进行探索。该书从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形态学等视角,以系统论和比较学的方法,去整体研究、阐述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不仅从宏观的视野阐明它的本质特征,探讨其美的构成规律及其审美功能,还以微观的触角分别深入其各构成要素,剖析它文学的、曲调的、演唱的本体美特质与从属体的依存性特征。除了从美学的角度考量外,还需从歌唱音响的资料中挖掘感性材料,完成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声乐艺术美学》是我国第一部作为音乐美学分支学科全面系统阐述声乐艺术美学的专著。该书除“导论”外,共分四篇十三章。首篇开宗明义,以综合性、集体性、时间性、听觉性、形象性、语义性、口头性、表情性八大声乐艺术特征高度概括和凝练了声乐艺术美的本质特性,并分别从各种特性中延伸出其分支特性;续篇在音乐文学的本体构成、诗化的文学性与可唱的音乐性上铺陈阐释,展开了对音乐文学论的理性分析;第三篇在旋律美、节奏美及和声美的探讨中,揭示了曲调内在美的规律;末篇在音质、字音、行腔的演唱论上充满了对二度创作实践美的遐想。如前所述,余先生率先研究的个人声乐理论成果,包括“曲库”“文库”“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等的先后出版,为高校声乐艺术教学增添了丰富的营养和后劲。迄今为止,因为有了系列声乐理论研究成果和教材作为支撑,声乐学科建设日新月异,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可招收声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术恍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假如没有像余先生这样的领头羊带领大家进行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拓展和著书立说,中国高校的声乐理论研究和教学将会原地踏步,止步不前!余笃刚先生的成就已被全国同行普遍公认,无愧于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教育研究的领航者和引跑者。

三、规划和设计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实践

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地方,这是时展的需要,更是声乐艺术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校教材建设尤其是教学曲目建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余先生声乐理论研究成果“文库”和“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变了声乐理论研究的窘境与声乐理论体系建设的欠缺,“曲库”的陆续出版,又是他在声乐艺术理论实践的规划和设计中,尤其是在我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学曲目建设上规划的一个新里程。他完成了中国当代高校声乐艺术教育教学曲目建设的一次华丽设计。从“曲库”的整体构架和布局看,它不仅在时间上的序列性和空间上的跨越性方面全面、完备,更在丰富中国当代声乐文化宝库中凸显意义。首先,它突出了教学系统性。“曲库”每卷由“教学总论”“教学曲目”和每首曲目的“教学演唱提示”组成。它不仅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内容,为曲目的教学针对性确立科学体系,也适宜不同唱法的教学要求,在相应声乐体裁范围内广泛选择。此外,还根据不同的教学特点,介绍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与规律,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启发性的指导。其次,它体现了文献史料性。这是一部文献式的系统教材,“曲库”分为中国作品八卷:《中国民间歌曲选》(上、下册);《中国歌剧曲选》(上、中、下册);《中国古代歌曲、戏剧、曲艺唱腔选》(上、中、下册);《中国艺术歌曲选》(1920—1948)上、下册,(1949—1965)上、下册,(1967—1977)上、下册,(1978—1995)上、下册。外国作品六卷:《外国民间歌曲选》《外国歌剧曲选》(上、下册)《外国艺术歌曲选》(十七至十八世纪)上、下册,(十九世纪)上、下册等。“曲库”基本上是以十年为一个时间段,以上、下册的形式收录每个十年的精华曲目。这样不仅便于演唱者查找曲目,也记载了每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点点滴滴。每首声乐作品都是历史时段的时代强音和创作成果,它抒写和记录了中国声乐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第三,它具有可欣赏品鉴性。“曲库”中的作品既有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民间杰作,也有在声乐艺术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佳品。从文化层面来看,不仅要求掌握声音的技能技巧,还要在声腔情感的相互融通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形态的声乐领域中,欣赏、品评不同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不单是声乐教育素质培养的需要,也为他们以后承担承上启下的声乐教学历史重任奠定重要基础。第四,它还具备与时俱进性。一方面,余先生先后组织动员了全国十六所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系)参编撰稿,吸纳了近三百名音乐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创作。这种与时俱进、团队合作的艺术新模式,不仅打破了闭门造车、文人相轻的封闭局面,也加强了全国高校音乐教师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凝聚了学术合力,有效拓展了大家的研究思路,大大增加了书籍的含金量。其深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声乐艺术研究注入和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理论研究的后备军。另一方面,不断收录的新的经典曲目,又为系统化系列编撰打下了基础。“曲库”的出版为高校声乐曲目教学逐步向着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曲目风格多样化的目标迈进。“曲库”的编撰可谓用心良苦,凝聚着余先生的心血,也是余先生汇聚全国众多高校声乐教师开创集体教学、研究、创作、编撰及出版的一个经典范例。

四、促进和集成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

《声乐语言艺术》《声乐艺术美学》、“曲库”“文库”“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等专著、丛书的出版发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有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旧到新、从量到质的进步和整体发展。余先生及其同仁们使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充满前景,更充满希望,并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描绘了一幅充满憧憬的宏伟蓝图,余先生自然也成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伟大促进者和集成者。笔者以为,在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领域,余笃刚先生如被称作是教育教学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学科研究的领航者和引跑者、声乐实践的规划师和设计师或是理论建设的促进者和集成者,甚至人才培养的革新者和指路者等都是当之无愧的。如果在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历史进程中,要综合分析余笃刚先生学术特点的话,那就是“三个结合”:即“学科建设的学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学科建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学科建设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有如余笃刚先生在“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之《声乐语音学》的主编识语中所言:“声乐作为人声音响的歌唱艺术,是语音与乐音的融合……艺术作为科学,有永无止境的研究范畴。声乐作为艺术,不仅有它在实践中的审美追求与创造,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究人类嗓音的艺术奥妙。这本书试图将声乐中的语音作为一种运动形式,解析它在歌唱中的来龙去脉,让歌唱者们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发挥音乐化语言的艺术魅力,也让学习与研究者们掌握其中的科学原理。”③这段话正好可以看作余先生作为声乐艺术理论研究者的心灵感悟,也可以看作是余先生对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在余先生这位82岁老人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被人们称为“爱书如命”的人。如今年事已高的余先生每天还在坚持不断地读书创作,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体验和幸福感。他不愧为一位对我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有着突出贡献的老艺术理论家、老教授!一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期待余先生正在撰写的《声乐表演艺术学》早日付梓,继续为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余热!衷心祝愿余先生学术生命之树常青!衷心祝福余先生及其夫人段玲老师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注释:

①《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系列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②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③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6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6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

[3]郭建民,刘燕.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的先行者[J].当代音乐,2015(3)1-2,5

[4]刘燕.余笃刚声乐理论成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王轶书.《声乐艺术美学》将推动声乐艺术蓬勃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声乐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改革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作品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多年,取得了方方面面的可喜成就,但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本科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真正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中具体化和合理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声乐课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小调等曲目。据调查,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曲目基本仍采用上世纪80年代及后来多次修订的高师声乐曲选教材,内容上,少数民族音乐的曲目在数量和份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少数民族和地域性音乐特色的作品难以呈现。在声乐教学上依旧存在一些重技巧轻文化的现象,区域性特色声乐作品使用偏少,国外声乐作品涵盖面很窄,更新缓慢。因此,声乐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大量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有代表性的曲目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首先,在原有高师声乐教材基础上,以我国民族发声为基础,学习借鉴西方发声方法,撰写具有地域和民族的声乐特点的一整套从演唱方法到曲目内容的辅助声乐教材,把本地域少数民族的民歌通过收集整理加工,按类别、内容、曲调、难易程度等编写为声乐教材,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这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精髓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民族音乐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切实体现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民族、地域特点边缘化问题的关键和有效方法。其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应有计划地加强区域特色声乐教学,要把声乐教学当成培养正确审美观、开阔学生视野、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工作,不能将声乐课变成声乐技巧课,要挖掘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声乐作品,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增加声乐课程的宽度和厚度,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要调整头脑中既有的声音概念,不要总是以一个固化的标准看待声音,不要轻易认定某种声音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因为不同的声乐作品需要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要大胆鼓励学生多唱新作品、尝试新唱法,排练新形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出应用型的特点。

改革声乐课程的设置,做好大课小课的合理安排

据调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多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由于扩招,师资力量缺乏,一些院校的声乐教学采用了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众等大小课并存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通常学生人数在6人以上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声乐大课;学生人数约2-5人之间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之为声乐小组课;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教学的则称之为声乐小课。传统的声乐小课虽然教学过程中针对性比较强,利于声乐技能的练习,但却存在着缺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向的整体流,不利于声乐表演的学习,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在不同的场地或情景中心理过度紧张、过度的依赖教师的指导而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将声乐大课与声乐小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小课的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在特定的阶段融合大课教学,合理安排大小课,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大课以理论为主,小课以技能为主,大课小课紧密结合”。声乐大课主要讲授具有共性的声乐理论知识,是对传统声乐小课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声乐大课是含技能技巧在内涉及更为广泛的艺术文化、关注学生素质提高的人文课程,既有利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各种声乐作品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的学习而全面协调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将大课合理地安排于学生学习声乐小课的四年之中,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演唱程度安排学生两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相应地开设声乐基础理论与名作赏析和声乐发展简史两门大课,让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始技能训练。第二学期仍然上两个人一节的小课,同步开设意大利语音拼读与嗓音保健两门大课,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第三学期开始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并相应开设正音课,开始严格系统的指导与训练。第四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开设声乐教学法,为学生上中小学音乐教法课程做准备。第五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并开设歌剧名作赏析课程,为学生拓宽知识面。第六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开设声乐美学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第七、八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不定期开设声乐讲座,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各种声乐作品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的学习而全面协调的发展。大小课的结合不仅减少了课时量、降低了教学成本,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授课方式既保持了师范性的特点,又打破了传统单一授课的形式,提倡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改革声乐考核方法,突出实践性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通过几代声乐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索,音乐专业的部分课程在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上都做了大幅度的改革。这些改革将考试变得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联系得更加紧密,让学生在考试中不但得到检验还能得到锻炼,使学生成为既能够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又能够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声乐课程的考试形式及内容与其他课程不同,除了理论知识外,还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声乐考试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以往传统的考试中,考试内容太单一,不是注重技能训练就是注重理论基础,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也没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今声乐课程的考试改革为了加强教学成果的实用性,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的更新,在考试规定曲目中更多地、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及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和社会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要求学生从入学后的第五个学期开始,考试内容中添加音乐会实践成绩,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音乐会形式不限,可以是同一个老师的专业学生合开一场;可以是同年级的几个同学合开一场;也可以是个人独唱音乐会。同时,规定毕业生在毕业考试时演唱曲目中必须含一首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作品或中小学教材上的歌曲。这样既能促使学生重视实践练习,又培养了学生声乐教学教唱的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大量有特色的、实用性较强的歌曲,使其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总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己迈出了可喜的脚步,但有许多方面还要靠时间和实践去总结与检验,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待于调整和不断完善。我们坚信,只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全发展的人才。

声乐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科学的;合理的;模式;探讨

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声乐已成为各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开设的较为普遍的一个专业。几十年来,在声乐教学的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虽然有些改革措施,但很少有创新。目前各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仍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授课教学模式的延续下,学习的体系较为模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也不够,且教材较单一,缺乏个性与实用性。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训练与演唱水平,较少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上,不断使自己的教学规范化、理论化、系统化,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基层部门需要的全面人才。现行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声乐教学的发展。我们根据多年声乐课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 合理地开展教学并关注教学过程

1.1声乐教学的教材选择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声乐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练唱教材,学生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领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创新的方式下,形成一种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开放的、持续改进的教学学习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及综合素质。同时,还要考虑到教材在风格上、内容上及体裁上的灵活性及多样性。就拿练声曲来说,现在声乐教学所用的练声曲大致分两类:一是简单易唱、随意性较强、短小的练声曲;二是较规范、分声部、技巧难度相对较大的练声曲。对于初学者,教师可采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方式,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声乐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体的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没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应该选择相对容易入手的歌曲,并多加练习,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对于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生,可选择有一定歌唱技巧的歌曲,着重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与歌唱技巧。教材的选择要多样性,对各种风格、体裁、内容的作品都要有所涉及。教师在选择教材类型时,在练声曲、歌曲的基础上,一些文字的教材和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教材纳入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从而来帮助学生提高声乐演唱水平、把握演唱的技巧、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及领悟创新能力,这样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1.2声乐教学的教学方案

在人们的观念中,声乐课不像别的课程那样要求严格,不会要求教师做到充分的课前备案,这导致声乐课程的随意性相当大。但随着各级教学改革和评估的进行,各学校的声乐教学也逐步趋向规范化、系统化。比如教师可以连续性的记录每个学生平日的声乐学习情况,从教学教案中总结出教学体会和经验,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给自己的教学科研积累素材,而且有利于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应用于教学中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打个比方,教师可以先对所研究的课程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然后选定学习主题,根据教学实际,最终确定学习主题。课下可收集各种声乐教学训练的视频,同时搜集并整合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构建学习的能力,以供课上使用;课上可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外一些著名声乐专家关于声乐教学的讲座及演唱的经典片段,并且在师生共同观看声乐教学与演唱学习影片的资料的同时,开始进行体验式声乐学习,教师可提议学生模仿演唱相关片段,在学生演唱时,教师可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今后更能注重自身的演唱。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声乐训练与演唱环境中的具体体验获得自己演唱的感受,有助于形成独立的歌唱思维。这样使学生更能充分了解声乐教学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样以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声乐训练的经历,观察、思考并总结提升为声乐训练与演唱的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声乐训练与演唱实践中。声乐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员的思维与情绪的变化,并适时加以引导。声乐教师应从客观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评定学生的演唱情况及情感的表达水平,指导学生在平日学习时正确看待自己,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对学生的进步适时提出表扬,使学员感受到充分的关心与尊重。

二、 客观、科学地评定教学效果

现行的声乐教学的评价,可改变以往单凭考试来评价的模式,教师可从多方面的综合考查来检验评定声乐教学的效果。

声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参与演唱实践活动,并总结归纳出亲身经历过的声乐学习的感受及经验,对学习成果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估。评估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即学生自身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进行评价的综合评价主体模式;在评价内容上,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演唱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是要被考察的;在评价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都能被教师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也要经过教师的相关评价。声乐老师要能够及时提出学生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学习与勤练,对声乐教学进行多次亲身体验探究,总结经验并交流分析演唱感受,可使学生真正的对声乐教学感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1通过学生实际的演唱水平来评定

这是各类学校使用最为广泛也最能直接体现教学效果的表现形式。考试可从学生演唱的音色、音准、力度、速度、音域、节奏、旋律性、情感的表达等综合表现能力方面来检验声乐学习的效果。若演唱者在以上几方面的效果不符合标准,演绎不成熟,说明该考生选择的曲目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或是平日没有进行充分的演唱练习。如果演唱者基本符合以上评定标准,并且演唱时流露出真切的情感,能充分表现歌曲所包含的意境和内涵,那么可说明该考生能力是较强的。

各类学校有不同的衡量评价声乐教学的标准和培养目标。音乐大师、音乐天才是有的音乐学院的主要培养目标,因为他们能够在国内外去参加各种声乐大赛,演出大型歌剧,为学校争光夺彩,提高学校知名度。而基层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教师则是我们大部分学校今后培养的主要对象,他们是为中国老百姓演唱的歌者,会受到大众的喜爱与欢迎。所以,培养既受社会大众欢迎又能得到同行们专业认可的演唱者是声乐教育工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教师们可以以大众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学生的演唱,转换一下角色可能就会对学生有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评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任课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应按平时的学习效果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定。声乐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求学愿望,这样,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接受的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基础更加扎实,那声乐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学科偏爱程度以及信息加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2.2从学生声乐理论基础与声乐教学等基本能力来评定

在声乐课程的毕业考试时,可以增加设立部分关于理论的考查。考查学生对歌唱的嗓音保健、歌唱的作品演唱之前案头的分析、对作品的情感分析程度,对声乐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以及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声乐实践活动的能力。声乐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决定了每个学生都应当具备声乐的教学能力。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打下这方面的基础,学会扎实的基本功,以便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能从容地面对挑战。

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定,我们首先要求的是教师要有教学文件的撰写能力,能够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案例;课堂上能够灵活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声乐教学理念;要有课堂的组织能力以及教师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大方得体的教态等。声乐艺术的实践能力,包括各类演出活动和各类声乐比赛,参与合唱、重唱,有序的组织声乐排练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应作为评定声乐教学效果的内容。这样综合来看,如果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的爱心和责任心,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引导,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专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演唱技巧与演唱水平,能够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基层社会培养大众所喜爱与欢迎的歌唱者,也能为今后的声乐教学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结语

在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声乐课程教学模式被一代又一代的声乐教育者探索着,不断深入推进着。声乐教育者们从院校音乐教育声乐课程现状入手,丰富并总结教学经验,吸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成果,对声乐课程编制、实施各个环节作了具体的规划。总之,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就能构建的,它需要声乐教育者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声乐教学设备、教学理论等多个方面同时进行,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声乐教学活动起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更多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声乐课程内容,引进先进的声乐教学设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慢慢构建科学且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432.

2.徐行效,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4).文献(条)

3.李首明,关于练声曲在教学中运用的若千思考[刀.中国音乐,2006,(1):182.

4.李爱真,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探析[学位论文]2006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