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士官个人年终总结{汇总5篇}

雅韵悠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61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1分钟。

士官个人年终总结范文第1篇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回想今年自己已经是第6年了,还有2年的军旅生涯的日子。今年过得真的很快,一会的功夫一年过去了,现将今年的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个人部队工作

自己在上年的工作中来看,基本上还是比较顺利圆满的。没有出现过思想上的波动,坚定着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从新兵下连以后,自己在连队里干个项工作踏踏实实,没有出现顶撞领导的现象。和战友们都很融洽,没有出现过摩擦。能够认真的训练、工作、生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出现过任何的违纪违规的现象。

(二)休假回家的工作

休假回家以后,自己能够按照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家人、长辈、亲朋、好友。都有着一颗炙热的心情,回家能够帮助老妈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老爸在打牌时能够及时的把水杯端上。自己在家中玩没有出现过有损军人形象的事情。没有去不健康娱乐场所。到假时能够及时归队,没有拖延时间。没有欺骗领导。

(三)归队以后的工作

归队会自己很快适应连队的环境,和一日生活制度,对各项工作都很积极主动,仍然保持着没有休假回家那时候的劲头。

(四)工作方面

自己没有把自己当做一名老兵来看待,和其他的战士一样,甚至比他们干的还要好,还要多。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平时干活,对班长讲得自己谦虚的接受。没有出现过不服从的现象。

二、完成的任务和收获

(一)主要任务

自己能够圆满顺利的完成新作任务,对待新兵向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以情促训,以严促管。因此全班人员都能够在考核中达标,同时也没有出现过一起训练伤。在连队里自己是一名老同志,首先自己能够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稳步全班向前发展。

(二)主要收获

今年以来自己收获很大,自己懂得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可能说你以前就不会做人了?如果这样问我会告诉你,以前会,现在更会。比以前坐的还要好。人心难测,做人难做啊。

三、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自己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是对待各项工作不能按照上级领导的意图去做,对待工作想的过于简单,有时也只求表面没有把工作做细,因此也吃了不少亏。其次,自己的脾气暴躁。性格太急,对待工作极于求成。结果被领导批评。再次,休假归队后由于个人感情问题,训练热情不高。心没全部放在工作训练上

四、下一步的工作及努力的方向

士官个人年终总结范文第2篇

明治维新的产物

日本明治维新倏忽三年便小成,虽然有外界助力的作用(倒幕派为英国人支持,幕府却有法国人支持),但最主要原因却在于日本本身的政治特殊结构以及强大的倒幕力量。而明治维新的“维新”之举,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富国强兵”。要富国强兵,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1868年,在天皇颁布实行新政的同时,一座军校也在当时天皇所在城市、也是日本千年首都的京都创办。这所军校便是陆军士官学校的前身――京都兵学校。不过,作为一所有皇室背景的学校,该校开始多是贵族子弟,谈不上正规化建设。次年又迁到了大阪,改名为大阪兵学寮(寮在日语中有宿舍的意思,中国古代则指小屋,又通“僚”,即官僚。即使是现在,日本对于学生宿舍的称呼都是学寮)。在大阪两年后,又于1871年迁到了东京的市谷台町(这里至今仍是日本军队的中枢所在),称作东京兵学寮。在1873年,海军兵学寮,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成立后,大概是为了不独霸,也为了和海军区别,严谨的日本人把东京兵学寮改成了陆军兵学寮。但直到此时,该校仍未谈得上正规化建设。直到第二年,明治政府制订了《陆军士官学校条例》,决定以陆军兵学寮为基础组建陆军士官学校,这才标志着陆军士官学校的正式建立。

《条例》规定该校第二年开学,首批学生在2月入学。由于当时法国陆军最为强悍,所以该学校作为一所陆军学校,秉着日本人一贯学习强者的传统,自然学习法国陆军,教官也从法国聘请。其实聘请法国教师的动议很早,早在该校在京都时期就已经有法国教师。明治5年,也就是1872年,法国再次派出了16人的教师团来到日本。陆军学习当时强悍的法军,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校自然要学习海上第一强国英国了。其实,这都是具有留洋背景的号称“日本陆军军神”的山县有用的主张。

陆军士官学校的首任校长曾我佑准也是大有来头的。在明治维新后,虽然倒幕运动取得了胜利,但军队仍然一片混乱,最主要的是军制尚未建立。当时,明治政府仍沿用创立于大化革新(公元645年,相当于我国的唐朝)时期的太政官制度(这也是为何日本能保留许多中国久已失传文化的原因)。太政官集立法、行政、司法以及管辖八省百官的机关于一身,相当于隋唐时期的尚书省。这个官制自日本的平安时代,也就是进入幕府时代期已经是有名无实了。但明治天皇上台,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却暂时借鉴了这一制度,算是这一制度的短暂中兴吧(1885年日本确立内阁制,该官制取消)。在这一制度下,日本于1870年建立了日本海陆军(1872年后改成了陆海军)的编制。当时,曾我佑准便是兵部省的小丞(相当于中国古代兵部下辖的兵部主事或者判官一类官职),虽然官职不大,但却负责进行陆军兵制的改革。曾我佑准负责参照日本旧军制来制定临时草案,而其他官员负责参照荷兰语材料的西方官制,最终确定了日本陆军的体制以及军旗、徽章等。而在西南战争(也就是以“明治三杰”之一西乡隆盛为首的旧武士阶层发动的反对军制改革、废掉武士阶层的战争,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武士》有一定的反映)中,其也是担任主攻任务的第四旅团司令官。而在日本首次实行参谋本部制度后,他还曾担任陆军部第一任(代)参谋次长。更有意思的是,曾我佑准居然是日军内少有的反对对外扩张的将军。曾我和三浦梧楼等主张在军队以及军事教育中实行法国模式,但却在和山县有朋、大山严、桂太郎等主张普鲁士式二元主义军事理论(即皇帝直接指挥军队的模式)主流派的论战中失败。普法战争于1871年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堪称对曾我等人最沉重的打击。

山县友朋不但是日本陆军的军魂,而且其从国外考察回来后的职务也是军部大辅,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兵部侍郎,职务也在曾我佑准等非主流力量之上。所以,在曾我佑准担任4年士官学校校长之后10年,居然以中将之职被打发到了预备役,这其实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上台的肇始。因为正是在山县友朋的主张下,日本陆军于1887年建立了陆军参谋本部(日本海军原本打算建立自己的海军参谋本部,但在陆军的反对下取消了),而不是曾我时期的陆海军的参谋本部。该机构与太政官时期的参谋本部(也有说是参谋局的)的区别是,只有作为辅佐天皇处理军务的最高机关首脑――陆军卿,才可以担任部长,是独立于政府(太政官/内阁)之外的。而山县友朋自己就担任了首任参谋本部长。旧日本帝国宪法第11条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政府、议会无权干预,从而确立了军令权的独立地位,这是绝对的军国主义。而后世所宣传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注重向学员灌输“效忠”天皇的封建忠君思想,以及为“大日本帝国”不惜肝脑涂地的军国主义思想,就是在山县一派的大山严担任陆军士官学校校长后逐步实行的。

士官体制的源头

许多人经常会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名称所困惑。盖因为士官在许多人的眼中并不是官,而是实实在在的士兵,比如我国目前的士官,其实就是志愿兵,或者叫军士。其对象是从义务兵中选取,或者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按等级其分为下士、中士、上士、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和一级军士长。按照服役等级,士官最高可服役30年(30年后作退休安排,而不是转业或者退役)。按照工作性质,又可分作专业技术士官和非专业技术士官,专业士官主要从事维修、专业武器,如导弹、高炮、雷达等的维修维护。虽然不是军官,但士官享受军官待遇,如一级军士长事实上享受的是副团级待遇。

但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士官”却不是军士,而是军官。日本士官的标准称呼是军曹,相信经常看抗战小说的人定会知晓。所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如果不是从字面翻译,而是要翻译成标准的中文,应该是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是,日本的军事教育体系非常简单,尽管有陆军士官学校、

陆军大学、陆军幼年学校、陆军宪兵学校、航空士官学校、陆军经理学校(也不是培养经理的,而是培养后勤军需军官的)等十几所,但培养陆军军官的唯一中级军校只有陆军士官学校一所。也就是说凡是要在日军中担任军事主官,必须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其他的陆军军校则是其补充或者延长,如陆军幼年军校,类似于苏/俄的少年军校,陆军大学则是高级军官深造的地方。

在翻阅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档案时,常会发现“旧X期”等(从1875年第一批学员入学算起)字样。这是由于该校在1887年开始采用普鲁士的军官教育方式,而之前采用的是法国军官培养制度。该校学员被称为“士官生”,当时学校共分为4个专业,分别是步兵、骑兵、炮兵以及工兵,招收学员为初中毕业生。按照学科的不同,分为2年期(步兵、骑兵)和3年期(炮兵、工兵)。但在实行的第二年,炮兵、工兵两个专业又改成4年,到1881年时居然改成了5年。因此在校内,这些学员依照年限便晋升成了少尉军衔。到1887年改制前,“旧X期”共招收11期,培养军官1285名。在改成普鲁士军事教育制度后,土官生制度也改成了“士官候补生”制度,即高中毕业生考入士官学校后,先作为一等兵到基层部队当兵半年,半年后晋升为上等兵。具有军事教育背景的陆军幼年军校学员则在此时直接作为上等兵到部队服役,三个月后升为伍长,再三个月后晋升军曹,然后正式进入军校学习。按照专业的不同,一般在学习一年半后毕业,毕业后军衔为曹长(类似准尉),再回到部队半年后正式任命为少尉军官。

采用德国培养体制时,该校于1896年增加了后勤专业。1898年,日本陆军设立教育总监部学校,该校由陆军卿改为教育总监领导。到1917年时,招生对象再次扩大,还从部队招收经考试合格的军士入学。1920年时,又分设预科和本科(预科就是原来的日本陆军中央幼年军校,该校其实一直作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附属学校而存在,在大阪时便已经设立,叫做“幼年学舍)。其中,预科2年,本科20个月,中间须在部队服役半年。在陆军中央幼年军校之外,日本还在仙台、名古屋、广岛和大阪等地设立了6所陆军地方幼年军校,招收初中生,在地方学习3年后再到中央幼年军校学习,然后免试进入陆军士官学校。

根据形势的发展,1924年陆军士官学校设立航空专业(1925年日本陆军设立陆军航空部)。1937年,又专门设立陆军士官学校航空分校。同年,由于战争扩大的需要,该校的预科和本科又分别设立分校。到1941年时,由于战争的实际需要,该校取消专业设置,进行各兵种专业课程兼顾的综合训练。但是,这些显然没有跟上战争的节奏,日本最终战败。到1945年9月该校停办时,共招收了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

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学员要顺利毕业,必须完成自己相应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战术学、战史、军制学、兵器学、射击学、航空学、筑城学、交通学、测绘学、马学、卫生学、教育学、军队教育、一般教育和外语。由于士官学校的真正学习时间往往不到2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不多,而且所设专业也极其有限,根本不可能培养诸多兵种的专业知识精深的军官。因此,对于诸如装甲兵、航空兵、防化兵、潜艇兵和通信兵等技术型兵种,日本采取了另一种办法,那就是对作战军官进行再教育。依照兵种,日本陆军又创立了许多所谓的“实施学校”,如骑兵学校、步兵学校、装甲学校、野炮兵学校、重炮兵学校、高射学校、工兵学校、通信学校、辎重兵学校、炮术学校和自动车学校等。而航空兵,更是作为陆军士官学校的分校而设立。

历次战争的策源地

在精神塑造方面,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特别强调忠君思想。由于只效忠于日本天皇的军国主义思想、武士道精神,所以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员在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参谋本部率领下,一再颠覆政府、暗杀反战人士,甚至冲破政府限制任意发动战争,最终使得日本在二战中遭遇惨败,连军队至今都是非正常的自卫队体制。

熟悉日本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词,就是上文所说的日军参谋本部。而这个所谓的参谋本部,其实就是类似德国的总参谋部。因为其本身学习的就是德国陆军体制,长官自然就类似于总参谋长。而参谋本部又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参谋本部的军官都是陆军士官学员的毕业生。而熟悉日军历史的人也会了解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二战中的日本空军一直不是一个独立的军种,要不然就有可能变成三家之间的矛盾)。参谋本部最初以山县有朋为代表,其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代表的大陆政策,并最终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许多人一提起此战就想起甲午海战,明显是以偏概全。虽然近代以来日本海军发动了许多著名的战争,但对比特别热衷对外战争的日本陆军而言,简直是“热爱和平”了。事实上,甲午战争就是日本陆军设立的参谋本部一手策划的。

早在1880年,当时的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就进呈中国军力报告,极言日本要发展海军。为此,参谋本部专门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而该计划的前提便是准确的情报。许多人都知道日本的战前情报非常精确,这些情报就是参谋本部下属专门负责中、朝的管西局(中、朝、俄等国都在日本的西部,其实就是对外特务机关)派遣大量间谍获取的。在日俄战争中,虽然战场在远东,但为了打赢战争,参谋本部的活动已经做到了欧洲,其中便包括支持俄国的革命势力。1904年,日军参谋本部透过一个叫明石元二郎的特工,向当时还在日内瓦的列宁提供100万日元,间接促成了“十月革命”序幕的1905年革命。俄国内部的混乱自然有利于日俄战争中的日方,当时的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更是亲自上阵指挥战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几乎全部由士官学校学员组成的参谋本部似乎对于动乱“贡献”不大。但当一战结束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培养的狂人们一个个登上舞台,并最终改变了日本的“国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指挥行动的居然是陆士毕业的几名佐官――石原莞尔中佐、板垣征四郎大佐、花谷正少佐和今田新太郎少佐,日本关东军一万多人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国东北。而1937年“卢沟桥事变”也是陆士毕业学员搞出来的,这个学员就是牟田口廉也。当时他是“支那住屯军”第一联队的联队长,官衔才是大佐,曾担任过参谋本部的庶务科长。现在,日本方面的专家经常研究“究竟是谁开了第一枪”这个荒诞题目。如果没有这些日本少壮军人制造事端,“九?一八事变”根本不可能发生,还谈何“卢沟桥事变”。而同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其实早已经由参谋本部制定好了。

除了屡屡挑起与中国的争端,陆士毕业的学员还挑战其他邻国,如1939年日、苏爆发的诺门坎战役。这次的设计

者是政信少佐,当时他是关东军作战参谋。可以说陆士培养的学员成了一系列日本对外战争的“肇事者”,而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闹事时官阶都很低,基本都是大佐、中佐或少佐之类校级军官,而且基本都是在没有上级明确指示的情况下完成的,或者说都是干了再说,造成既定事实。正是在这种赌徒心理的带领下,日本一步步走向灭亡。

陆士培养的知名将领

前文说过,由于特殊的体制,要在日军中成为高级将领,必然要陆士出身。所以,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将领以及中低级军官几乎都是陆士毕业生。陆士,真的堪称“潘多拉魔盒”,在日本历次对外战争中释放出太多的“恶魔”――阿部信行、本庄繁、松井石根、荒木贞夫、烟俊六、小矶国昭、杉山元、武藤信义、寺内寿一、谷寿夫、梅津美治郎、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东条英机、山下奉文、石原莞尔、牟田口廉也……这一长串的名字,几乎都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不过,抗战中日军虽然掠地无数,但真正能打的将官其实也并不多。这里要特别介绍其中几个,因为他们实在和侵略中国的关系太过于“亲密”,实际作用也最“惊人”。

这几个人都来自对日本政局影响最大的“巴登巴登盟约”――一战后,日本政府派遣永田铁山少佐、小烟敏四郎少佐、冈村宁次少佐和东条英机少佐前往欧洲考察一战。这几个人考察完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战争已经是整体战,为此,日本只有实行军国主义才能打败敌人。这个结盟就是后来主宰了二战日本军界的“统制派”(在打败妄图通过“清君侧”进而建立法西斯统治的“皇道派”后,他们实际上和“皇道派”的政策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后来陆续加入这一派的还有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山下奉文、铃木贞一、武藤章和石原莞尔等。

逃过刑罚的侵华头号战犯――冈村宁次 冈村毕业于士官学校第16期(1904年毕业),是抗战中日军在中国战场官衔最高的将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陆军大将)。虽然加入了“统制派”,但要有作为却不能光凭一个名号,况且这个名号是需要他们这些军官去奋斗的。从欧洲归来不久,冈村宁次经过工作变动,最终于1924年来到中国,担任上海领事--馆的武官。而这终于成了冈村宁次发迹的起点。到上海后,冈村的主要精力就是情报搜集,其最杰出的案例便是派遣大量特务进入当时江浙军方,而最终又利用和孙传芳的校友关系,在担任其幕僚时偷走了一批军用地图。“九?一八事变”后,他又派遣特务策划了“一?二八事件”,为日军出兵上海制造借口。而在担任关东军的副参谋长期间,更是验证了后来他在华北大行其道的“铁篦子”政策,抗日义勇军大部分被消灭。在于1938年担任日军第11军司令期间,他集中强大的火力,用杂牌部队7天时间拿下南昌城,验证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同时,他又制订了主要打击中央军,策反、收买杂牌军、扩大作战地域的策略,但由于和大本营意见不一致而被调离。

在担任华北军司令期间,他实行大规模扫荡政策,使得八路军根据地在短期内急剧缩小,大量部队投降成为伪军。只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许多兵力被抽调,根据地才没有被彻底消灭。对此,曾说冈村宁次是华北司令官中最厉害的一个。尽管冈村宁次个人表现上佳,但大局无法改变,在其担任中国派遣军司令一年后,日军由于战力耗尽,不得不投降。但执意的冈村宁次居然提出留下50万军队帮助守住华北的主张,虽然荒唐,却被看重。以至于在后来的审判中,尽管八路军方面将他列为第一战犯,却最终逃脱惩罚,居然帮助退守到台湾的培训军队,再次创造奇迹。

分裂中国的“东方劳伦斯”――土肥原贤二 土肥原和冈村宁次是同期学员,在中国虽然声名不佳,但在西方,他却有“远东劳伦斯”之称。如果有的读者对20世纪最杰出的谍报人员劳伦斯本人不了解,可以看看一部史诗性大片《阿拉伯的劳伦斯》。

土肥原贤二之所以成为“远东劳伦斯”,完全是因为其在中国为日本帝国主义做了许多贡献――土肥原贤二于1912年以参谋本部部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后,首先精通了东北话以及北京话等几种方言,其次是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到处结交军政界人士,一干就是15年。1928年,土肥原贤二应聘成为的顾问,终于有了挥洒的舞台。首先,他极力扶持,在直奉战争中极力支持奉军,最终将推上了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北洋政府的宝座。他的目的自然是在日军需要时,奉军最起码也要促使东北成为独立王国。谁知虽然是土匪出身,但在国家大义方面却不亏欠。最终,恼羞成怒的土肥原贤二居然下令炸死了,但这一招并不灵验,反而促使奉军改旗易帜,民国从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土肥原贤二在中国的第一招铩羽。然而,他很快就有了第二次机会。

“九?一八事变”后,土肥原贤二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扶持溥仪,成立满洲国。很快,延续时间达14年的洲国成立,土肥原贤二达成了肢解中国的第一步。在日军进逼热河后,土肥原贤二又策划了华北自治,最终又促使华北几乎成为第二个满洲国。“卢沟桥事变”后,土肥原贤二终于作为一个军人直接走向前台。利用自己多年的情报积累加上强大的兵力,他率第14师团沿平汉线一路推进,要不是炸了花园口,也许其兵锋将直达陕西。在黄河决堤后,土肥原贤二又回到参谋本部,成立专门负责对华招降事务的“土肥原机关”。这一次,他又组织成立了内蒙古的德王伪政府、华北的王克敏伪政府以及华中的梁鸿志伪政府。土肥原贤二原本打算以这3个伪政府为基础,组建以吴佩孚为基础的伪中央政府。无奈,由于吴佩孚的拒绝而失败。

此后,土肥原贤二虽然还有其他任职,但无疑其主要贡献就是促成中国的分裂。西方的劳伦斯是为了阿拉伯世界的独立,为此不惜得罪英国政府;而东方的“劳伦斯”则是裸的法西斯利益,两者的境界其实相去甚远。

“剃刀将军”――东条英机虽然也是“巴登巴登盟约”的一份子,但当初他的职务只是给其他人把门而已。尽管东条后来极其显赫,却大器晚成,从欧洲归来后十几年间他一直都是闲差。在1935年被任命担任关东军宪兵司令时,他接手的也只是个烂摊子,和后来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关东军宪兵强大的行动能力、灵敏的情报能力有着千差万别。但这恰好就是东条英机的机会,或者说这种关东军的强悍就是东条一手造成的――东条接手宪兵时,其手下人马只有200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扩大到1000人,同时迅速整合原本分散的警察力量,将日本领事馆的警察和关东厅的警察也置于自己的麾下。在获得了尽可能多的权力后,接下来,“剃刀将军”终于要威名大震了:1936年10月,东条英机策划已久的“剿匪”行动终于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最终,东北抗日

力量遭到致命打击,“剃刀”之名中外皆知,而他也终于爬上了生命中最主要的舞台――关东军参谋长。

抗战史中提及关东军,无不是说其侵略成性、四处活动、野心勃勃。其实,这些作为几乎都可以扣在其参谋长东条英机的头上。刚刚当上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就到处活动,而再次让其扬名的,就是以闪电般的速度在没有军部批准的情况下,迅速打下察哈尔,组织起汉奸组织。不久,东条英机升任陆军次官(相当于陆军副司令)。作为一个战争狂人,东条此时叫嚣的口号是不但要与中、苏开战,而且还要与美、英开战。即使是在当时战争思潮汹涌的日本,这也是极其疯狂的。不久,他就撺掇了一场很有名的战争――诺门坎战役,只不过在这场战役中关东军被揍得很惨,终于改变了“北进”的想法,转而南下侵略东南亚国家。但日本首先要搬掉一块大石头――美国,此时已经是陆军相的东条英机再次鼓动,但当时的近卫文政府没有这个决心,于是整体辞职。升任大将的东条在天皇的授意下组阁,以现役军官的身份兼陆相、内相,并相继兼任文部相、商工相和军需相。于是,二战中最具侵略性的日本内阁于太平洋战争前夕登台。紧接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但好景不长,第二年战争局势就急转直下,先是中途岛大败,随后“海军军魂”山本五十六被击毙。几乎突然之间,日本的战争机器不灵了,在太平洋上的优势完全丧失。但东条显然不会放弃,而是提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计划”。虽然交通线最终打通,但作用已经不大,因为日本海军已经被彻底击溃。而交通线尚未打通时,东条已经被迫下台了。关于东条的军事能力,被誉为“日本第一兵家”的石原莞尔曾有过样的评价:其最多只能保管10条机枪,超过这个,他就不行了。石原莞尔更是一直称其为“东条上等兵”。和这有得一比的,大概就是国学大师曹聚仁评价的一句话了:他最多能指挥一个排。历史给了东条机会,但历史却也注定让他失败。

日本法西斯的头号战略家――石原莞尔相对于以上几个人,石原莞尔的名头不是很大,因为他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军功,但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人物。首先,他是“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其次,他是日本少有的精于战略的军官。“九?一八事变”之前,石原莞尔于1929年担任了关东军的高级参谋,不久就撰写了3篇论文――《战争史大观》、《回转国运的根本国策――满蒙问题解决案》和《关东军满蒙领有计划》,为“事变”的发生做了最好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解决了日本当时存在的深刻问题――经济危机。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显然不是有理论就可以的,用时下的一句话说就是“理论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时东北军有50万人,而关东军在东北只有1万余人。怎么办?首先就是支持奉军出关,调往关内有20多万人,在东北就只剩下30万了。其次,一旦发动战争就从朝鲜调兵。第三,稳住军部内反对的人,因为军部反对扩大事态。第四,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发动突然袭击。于是,“九?一八事变”就在石原莞尔中佐、板垣征四郎大佐、花谷正少佐和今田新太郎少佐等一班参谋的策划下爆发了。和当年的“二?二六兵变”一样,一夜之间,关东军打掉了沈阳城中奉军的指挥部,同时迅速出兵营口(关内东北军回援沈阳的必经关口)和丹东(驻朝日军过境到中国的必要关口)。后来,东北军撤出东北。一帮参谋们又和随后而来的土肥原贤二(此时被关东军司令任命为奉天市长)等人捣鼓出了一个“洲国”的计划。石原莞尔一夜之间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

“九?一八事变”后,石原莞尔升任大佐,1933年曾担任两年的联队长职务,随后成为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继而成为作战部部长。但他最大的贡献,则是重新修订了“帝国国防方针”,其主要内容是日本要成为东亚的指导者,经营好满洲,力争使得苏联不向远东进攻,发展实力、扩军备战,尽可能地与英、美保持关系。在对华方面,巩固日本在东北和华北的利益,不扩大侵华战争,力争挑起国共的内战。做好这些工作后,南下夺取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资源,然后和美国开战。另外,石原的计划中除了和美、苏亲善的缓兵之计,也没有和德、意结盟的考虑。应该说这个计划是很具可行性的,只是在疯狂的军国主义之下,日本的战争狂人叫嚣着“三个月内灭掉中国”,石原莞尔的计划才没有得到实行,不然战争结局真的不敢想象。

石原莞尔的官运后来并不亨通。1937年,他担任关东军的参谋次长,和顶头上司东条英机(关东军参谋长)关系不和,一直受到压制,先是被挤出了关东军,没几年又成了预备役(以中将军衔退役)。也因为这一点,战后他比较容易地逃脱了审判。

与中国的百年纠结

如果说近代哪一所外国军校的学员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最大,非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莫属。日本陆军几乎所有的中、高级军官要么在中国一战成名,比如冈村宁次之流,要么将中国当成了磨刀石,在别国建立“丰功伟绩”,比如马来之虎山下奉文。但另一方面,也没有一所军校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这样,为中国培养了如此之多的人才。这些人才要么为满清政府贡献良多,要么成为的军队支柱。而在抗战中,陆军士官学校出身的中国留学生尽管不乏汉奸,但更多的则是与日寇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从1900年,也就是甲午战争后第5年开始招收清政府选送的学员。一开始多是北洋速成学堂等军校的学生,后来则是保定军校的优秀学员。现在看许多资料,一提起在日本学习军事的一些历史人物,总要说弃笔从戎,到日本学习军事去了。实际上,没有中、日两国政府的合作,一般人去日本学习军事哪有那么容易。清政府目的,自然是在被日军打败后,学习日本先进的军事(中也有此项内容,其实同样是受到这种刺激)。日本为此还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设立了作为预备学校的振武学校。中国留学生在该校先学习一年,然后以士官候补生,即候补军官的身份在日本陆军中实习一年,实习期满才能去士官学校就读。据统计,截止1911年“辛亥革命”,学成的中国留学生多达600余人,而其中的佼佼者更是让人瞩目,最著名的当属士官学校三杰:蔡锷、蒋百里和张孝淮。蒋百里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虽在士官学校学习,最终却极其鄙视日本。他认为当时日本两样东西最无可救药,一是教育,二是陆军,以现在观点来看,的确如此。

这些学员学成回国后,大部分担任各级军官。但更大的影响,则来自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革命发生后,各地的士官学校毕业生纷纷举起大旗,如云南都督蔡锷、江西都督、贵州都督扬荩诚、广东都督蒋尊簋、山西都督阎锡山、陕西都督张凤翔、四川都督尹昌衡及福建国民军司令许崇智、北洋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十镇统制张绍增、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等。原

本指望为满清强兵的士官学校留学生,最终成了满清政府的掘墓人。在声势浩大的“护国战争”中,陆军士官生们再次担纲成为主力。“护国军”的三个军中,第一军总司令蔡锷、参谋长罗佩金,第二军司令、参谋长何国钧,第三军总司令唐继尧、参谋长庾恩扬居然清是一色的士官毕业生。

而在民国时期,留学士官学校的热潮丝毫不减。虽然当时留学其他国家的军校生也有,却很难和人数庞大的士官留学生相比。而士官留学生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中,也俨然成为一股势力,成为有名的日本士官系。截止1937年,留学士官学校的中国学员多达1600余人,扣除“辛亥革命”前留学的,也多达1000余人,数目堪称极为庞大,要说史无前例空恐怕也不为过。因此,士官系才能够和德国系、美国系以及国内的北洋武备系(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和北洋速成系(保定的前身,后来发展成了保定系)以及黄埔系等并立。但由于日本士官系的学生许多往往在保定等军校就读,形成一层同学关系,再加上日本军政界的支持,所以势力远比其他留洋系强大。由此带来的恶果就是,当时中国军政界要人中的亲日派特别多,而尤其是进入抗战阶段后,许多人更是直接做了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当然,士官系也并非都是如此,从蒋百里发表持久战的观点,到士官系元老王廷珍(第一期)为拒绝出任伪职而自缢,再到阎锡山、何应钦、程潜、朱绍良等与日军对抗之战将,也堪称抗战何以能坚持八年的最好注解之一。

另外,士官系在中国还有非常特殊的一支,那便是“洲国”的士官系。这些人以藏式毅、张焕相为代表,几乎充斥了“洲国”的军政各界。

除了留学生众多,陆士对中国的影响还包括:无论是资格最早的保定军校,还是云南讲武堂等地方军校,几乎都是对土官学校的模仿。很简单,因为这些军校的许多负责人就是陆士毕业的。另外,除了中国,当时去士官学校留学的学生还有朝鲜、泰国等国家,而其中朝鲜与士官学校的关系也极为特殊。甲午战争后,朝鲜事实成了日本的殖民地,1910年更是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韩国(1897年朝鲜王国改名为大韩帝国)作为一个国家不复存在。所以,毕业于陆士的韩国人更多。战后,韩国军队的许多高官都毕业于陆士,如其首任李英俊和第二任参谋长蔡秉德,甚至韩国前任总统、为韩国经济腾飞做出重要贡献的朴正熙,也毕业于陆士。

士官个人年终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质课程建设;士官;教学;改革

在军队各类院校中,士官院校担负着为部队输送高素质士官人才的任务,在士官院校诸多工作中,高水平的士官教学工作是保证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士官教学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士官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影响教学质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程,其中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深化士官教学改革、推进士官教育创新,提高士官教学质量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建设。

1 加强士官院校优质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也是高等院校办学的最宝贵财富之一。拥有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已成为高校建成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高等院校是否拥有一大批高水映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于士官院校而言,加强课程建设,尤其是能够代表士官院校特色的优质课程建设,直接影响着士官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映了士官院校的办学水平,是士官院校的“名片”。优质课程建设已成为士官院校目前教学基本建设的最基础、也是最迫切的任务。

2 士官院校优质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优质课程的设立必须要有高起点和远大目标

从早期的院校级优秀课程建设准备,到正式的优质课程建设,再到创建军兵种、全军、全国优质课程是一项长期的奋斗任务,是创建一流士官院校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基于这些考虑,士官院校在优质课程建设中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使之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其课程体系要反映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反映士官教学前沿成果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必须特色鲜明、符合士官教育规律。

士官院校优质课程的目标应是:推进士官院校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最终建成具有研究型士官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重点加强课程内涵的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进,最终实现士官学员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同时带动一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二)在士官院校优质课程建设中,应紧紧围绕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源,精品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流这一指导思想

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立体化先进教材,形成高水平的授课教员梯队,这是士官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基本条件,也是士官院校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为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1、建设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双高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优质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

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优质课程负责人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员队伍是保证优质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士官院校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吸引高水平的教员来参加优质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在优质课程建设中取得突出成果的课程,学校给予重大奖励;评定职称时,优质课程任课教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教员的热情,对优质课程建设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年教员的授课质量才会明显提高,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也会越来越扎实。最终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授课教员梯队。

2、建设一批精品教材是优质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条件

好的、符合士官教育特点的教材是实现士官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也是优质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对提高士官教学质量、实现士官教学现代化都起着基础作用。持续、深入的优质课程建设与改革带动了士官院校的教材建设,其显著成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的精品教材,其出版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使教材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

3 士官院校优质课程建设给士官教学带来的影响

(一)优质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优质课程建设首先体现一种先进的教育改革思想,课程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士官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士官特色的教学成果。优质课程建设涉及士官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了士官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士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而在一定的意义上反映了军队人才培养的水平,反映军队的教育思想。

(二)优质课程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员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优质课程建设和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员参加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士官院校启动的以优质课程建设为主体的教改工程中,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教员占教员总数的比例很大,其中优质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往往由经验丰富的高职教员担任。他们从课程建设、专业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三)优质课程建设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士官院校在进行优质课程建设和评估中,除了强调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规划、措施,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承担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和优秀教材的选用等因素外,特别突出了教学效果,这是优质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将一贯坚持的教学质量认定结果作为主要观测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士官院校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中青年教员苦练教学基本功,在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深受学员的欢迎。

优质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和评选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的关系;把握好讲课、讨论、作业、辅导、实践、考试和教材等7个要素,以优质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课程的针对性等方面,将优质课程建设与其它建设统筹考虑。要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将士官院校的一些优势课程的定位在全军一流的位置。通过优质课程建设,全面带动士官院校的教学工作,使士官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郭广生.抓精品课程建设,促教学质量提高.教学信息网.2009-05-21

[2]徐继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积极探索任职教育特点.报.2010-07-22

士官个人年终总结范文第4篇

有一个德国士兵,随着降落伞落到了敌军的区域,而且又和部队失去了联络。他远望而去,看见有一间屋子,便不假思索的飞奔而去。这个士兵整理一下装束,看到屋子没上锁,便推开门,轻声问:“有人吗?”一对老夫妻走了出来,“能让我在这里躲上一段时间吗?”妇人说:“当然可以。”便把士兵藏到衣柜里。敌军看到降落伞,就在附近搜查,不一会儿便查到老人的家。他们一脚把门踢开,终于在衣柜里发现了那位士兵。敌人把士兵带走,并把老头残酷的杀掉了!

士兵被关进监狱,知道自己的结果会是什么样。便开始想办法逃出去,他向四周看了看,周围只有一个铁窗。经过长时间的磨打,,铁窗终于开了,士兵匆忙的逃出去。他心里明白:敌人只要发现他不在,一定会来找他。他决定再去那个老妇人的家。于是他又来到老妇人的家,问:“能再藏我一次吗?”那个眼睛哭肿的老妇人,又看了看那个德国士兵说:“好的,跟我来。”

被那个士兵猜中了,敌人此刻正四处搜寻他,但是敌人怎么也没想到,他竟然又到了那个妇人家,敌军估计他没那个胆量,就算有,那个老妇人也会把他杀掉。最终他们没有找到。后来,德国连胜,收复了许多失地。在老妇人的帮助下,找到部队,解救了他。后来他又立了许多战功。最后终于成为一名将军。

士兵和老妇人的勇气使人佩服。第一次士兵去的时候心理要经过挑战。第二次去的时候,心理又是更大的挑战。那个老妇人两次都接受了,是因为她懂得他的信仰是什么。这个德国士兵有良好的品质,正确的认识和坚强的意志。终于,他胜利了,他接受了挑战,并且战胜了它。也证实了,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是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在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你接受了挑战,才能体会胜利的喜悦,才能品尝到一颗颗硕果的美味。

还有一个故事,我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一次面试中,一个青年在长队中等待。他看见考生一个个从考试的房间走出来还捂着嘴,不时地说:“好痛呀,好痛呀。”终于,他走进了考场,坐在椅子上等待三位考官发问。一位考官问:“你的志向是什么?”当一名总经理。“我这里招的是员工。”“我想在这里学习经验,争取当上总经理。”考官的问题,他都流利的答上来了!最后考官说:“你过来,往前走两步。”他走了过去,一位考官站起来,重重的打了他一个耳光,问:“这是什么滋味?”“就是这个滋味。”“啪”的一声,他的手重重的打了考官一耳光。他在走进考场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打的好。”考官说:“你可以出去了。”

他走了出去,过了几天被录取了。有些人来问他:“当你被打时,你是怎么说的?”“没什么,我只是还了一下手。”其他人很惊讶,然后说:“干的好。”好像帮他们出了气一样。然而,他们还是不知道考官为什么那样做。

大多数人在应试时,不会想到回答这道题的方法竟是还手。这正是考官在测试关键时刻,考生如何应对。他们是否会勇敢的接受挑战,并且去克服战胜它。那个年轻人接受了,最终,他成了胜利者。我们不能说他幸运,只能说他就是比我们厉害。

在暑假里,大家可能都看了一部影片——《亮剑》。这个影片讲的是一个军人所要具有的品质:一个剑客和另一名剑客要打时,忽然发现对手竟是全国第一剑客,就算是这样,也要勇敢的亮出自己的剑,与敌人挑战。这就是一个剑客、一个军人所要有的品质,一个不可缺少的品质。就像李云龙讲的那样。

“爱拼才会赢”。一个不变的哲理名言。

只有接受挑战,才能有机会胜利。

士官个人年终总结范文第5篇

八连官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自觉践行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帮残助残、买菜理发,到抢险救灾、服务世博,一代代的八连官兵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这种精神,也是现在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照顾胡红根三十余年不间断

家住蕃瓜弄的残疾人胡红根,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萎缩,不能行走。从1976年胡红根读小学五年级开始,连队官兵就一直照顾他,背他上学,定期帮他擦身洗澡,每年给他过生日。尽管八连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帮助胡红根始终没有间断过,当年他喊八连战士叔叔,现在战士们都喊他叔叔了。一次,战士石彬平和胡善坤带他到澡堂洗澡,精心地为他擦背搓身,轮流背着他在淋浴下冲澡,澡堂里有的群众不认识胡红根,都议论纷纷说,别看这人身体有毛病,两个儿子倒挺孝顺,福气老好的。每次听到这些议论,胡红根的心头都会涌起一种感激之情。他总会认真地纠正说:“不是儿子,是比儿子还亲的‘好八连’战士。我从小身患残疾是不幸的,但有了‘好八连’我比谁都幸运。”

每逢到星期天、节假日,官兵们都主动上门帮助小胡学习文化知识。八连官兵常和胡红根谈人生、话理想,帮助他树立战胜困难、面对生活的信心。1991年4月25日是好八连命名二十八周年纪念日,胡红根凌晨两点起床,摇着八连官兵为他买的残疾车,赶了四小时路程,给八连送来了鲜花和祝词,他说:“没有‘好八连’就没有我胡红根的今天。”三十多年来,胡红根和八连官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八连新故事

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十字街头》栏目宣传的“爱民模范”――上海市民鲁协,在八连的感召下,加入到了为民服务的行列当中。

1978年冬,路过南京路的鲁协看到一群年轻的士兵正在为来来往往的群众开展助民活动,一个老大爷对他说:“年轻人,这就是霓虹灯下的哨兵,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我们都要向他们学习。”听着过往群众的赞叹,看着八连战士专注的表情,鲁协内心受到了震撼,“我也要像八连战士一样,做一个乐于奉献、品德高尚的人”。

从那时起,鲁协下定了学八连的决心。他自学了修理自行车、理发、修理收音机等技术,不管刮风下雨每周都要在附近的社区服务一次。然而,“追梦”的过程并不总是充满阳光和花环。有一次,他在天目西路的苑北小区义务理发,一位中年人接受了服务之后,不是很满意,临走时还说“就这个理发水平,我还不如去理发店”,当时他听得心里凉了半截,“真想收手不干了!”但八连“为人民,几十年”的精神,最终鼓舞着鲁协坚持了下来。通过不懈努力,鲁协的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老鲁心中的八连情结也越来越重。

2008年7月9日,《十字街头》栏目组专门为鲁协摄制了一个专题片,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面对群众给予他的赞誉,鲁协第一件事就是赶到八连,向八连道谢。

“共产党的军队比亲人还要亲”

一支伟大的军队,只有根植于人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服务于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尊重。八连官兵始终牢记这个道理,并用行动诠释这个道理,他们把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自觉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献爱心。

1975年8月的一天,八连干部收到一封来自陕西长安县的感谢信。信是一位农民的女儿和她的病友联名写来的,记载了一个动人的故事。那是1974年3月一个下着毛毛雨的深夜,邮递员急急地叩开了八连指导员戴大喜的房门,把一封特急电报交给了他。原来,陕西农民王廉生的小女儿患了急性白癜风,蔓延很快,他四处求医无效,心急如焚。后来,他们了解到上海有种药疗效不错,碰巧那天晚上村子里放映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想到找“好八连”试一试,就连夜发电,向八连求援。接到电报的戴大喜立即和通讯员一起,四处打听,最后在徐汇区中心医院买到了这种药。为了尽快把药品送到病人手中,他们又委托上海至西安列车的杨列车长把药捎去,同时回信通知王廉生,到西安火车站办公室取药。后来,八连又寄了几次药,最终,这位农民的女儿恢复了健康。

从1983年开始,八连就与南京东路街道云中居委孤老结对帮扶,他们定期上门帮助孤老打扫卫生,拆洗被褥,买米买煤,料理生活,表演文艺节目,逢年过节他们又为孤老送去自产的新鲜猪肉和蔬菜,每年除夕夜都要去陪孤老守岁。八连帮扶的30多位孤老,先后有6户因小区改造动迁离开了南京路,他们搬到哪里,八连官兵就照顾到哪里,老人们都说,八连与南京路有缘,更对我们老百姓有情!

战士童董良是连队的理发员。一次,他在南京路为民服务时,一位叫郑桂梅的侨眷找到他,问能否给她老伴理个发。小童二话没说,提起理发箱就跟她过去了。老人高位截瘫,只能躺着理,小童用了两个多小时才理完。之后,小童定期上门服务,老人去世前理的最后一次发,也是小童在医院的病床上为他理的。郑奶奶远在巴西的弟弟,得知此事非常感动:“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军队能做到这样!我要告诉所有的人,共产党的军队比亲人还要亲。”

挺身而出参加建设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八连官兵总会挺身而出,奋力支援,多次圆满完成巡逻执勤、抢险救灾等任务。

1985年3月24日,上海市嘉定县境内两列火车相撞,数百名旅客遇险,八连官兵最早赶到现场,近10个小时没吃没喝抢运伤员。

1988年春节,不洁毛蚶的污染,使甲肝病毒像瘟疫般地在大上海流行开来!八连奉命到上海的门户――刚刚正式使用的上海火车站执勤,维持秩序,检查危险物品,帮助旅客解决困难,协助托运和提取行包,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

1990年1月13日,大雾弥漫,黄浦江上轮渡停航,过江群众焦虑万分,八连官兵凌晨三点就摸黑赶来,配合军用车队护送群众从隧道过江。

1991年夏天,华东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八连官兵紧急出动,奔赴太浦河抗洪第一线。全连21名党员骨干组成“党员突击队”,他们扛包最重,流汗最多,哪里最艰苦就往哪里上。

2003年8月,黄浦江吴泾码头发生溢油事故,连队官兵不顾原油腐蚀的危险,奋战一天半,高标准完成任务。

2008年1月26日至2月6日,上海地区发生特大冰冻雨雪灾害。八连官兵紧急奔赴南京路步行街、上海火车站等地支援地方抗雪救灾,清扫积雪万余平方米,为滞留旅客免费提供盒饭6000多份、稀饭近1万份、开水近4000桶,被评为“抗雪救灾先进单位”。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