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城市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文艺复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710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9分钟。

城是全国唯一以团命名的城市,国土面积310平方公里,现辖三乡两镇一街道。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志愿者响应党的号召来此垦荒创业,几代人在一片荒无人烟的滩涂野岭上,推动城经历了从社—垦殖场—城开放开发区—城市的历史性跨越,孕育了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精神”。

近几年来,城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视察时“在脱贫攻坚上领跑”的政治嘱托,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总体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发展大事来抓,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2024年、2024年我市连续两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一、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打赢脱贫任务“歼灭战”

1.推动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始终以“拧螺丝的精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的核心内容,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重大事项。市委常委班子以及全市各级党委(党组),按要求高质量开好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回头看”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主动查找差距,深入剖析原因,明确整改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决胜脱贫攻坚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优化市委常委班子成员分工,形成了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市委组织部部长具体抓、行业分管领导齐心抓的良好氛围。市委主要领导每月至少2个工作日用于脱贫攻坚工作,逢会必讲脱贫攻坚,带头开展遍访行动;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一线指挥、一线调度、一线解困;全市5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1000余名扶贫干部扎根一线、无私奉献。同时,加大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力度,坚持“述职述扶贫、考核考扶贫、任用干部看扶贫”,注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考察识别干部,2016年以来提拔和进一步使用扶贫领域优秀第一书记、工作队员18人,形成了鲜明工作导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全市脱贫攻坚呈现出统揽格局更加实化、攻坚氛围更加浓厚、脱贫举措更加有力、体制机制更加有效、干部作风更加扎实的良好态势。

2.推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9户4361人全部实现脱贫,顺利完成年度减贫任务,贫困群众总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和村庄整治,其中今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66万元。增垅村、桥浦村、青山村、土牛村、观音桥村“十二五”贫困村和江流村、栗坂村、竹林村、大桥村、长塘村“十三五”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江流村、长塘村等贫困村秀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历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省明察暗访、交叉审计、市委巡察等系列监督检查考核审计反馈问题的整改。

3.推动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实施贫困家庭“市外就业收入不够市内补、园区就业收入不够其他岗位补、普工不够技工补、扶贫产业收入一个不够两个补、长期不够短期补、产业收入不够就业补”等“六个增补”行动,开发公益性岗位430余个,青创集团、永亮照明、鑫航体育、恒昌制衣、水林服饰等企业和扶贫车间吸纳了一大批贫困劳动人口就业。2016年以来,共投入2500余万元发展稻虾轮作、葛根种植、黄桃种植、油茶种植等一批扶贫产业,其中投入1077万元建成23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装机总容量1630kW,发电收益共计176.08万元,主要用于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和奖励补助扶贫,90%以上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6110元增加到2024年的15025元,年均增幅约30%。

二、聚焦靶心发力,全力攻克重点堡垒“强攻战”

1.做大产业扶贫。实施贫困村扶贫产业“清零”行动,全市“十二五”“十三五”贫困村均实现产业“零”的突破,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稳定达到10万元以上。2016年以来,投入163.33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黑斑蛙养殖、稻虾轮作、黑芝麻种植、葛根种植、黄桃种植、开心农场、油茶种植等扶贫产业。2016以来,发放产业直补资金52.5万元,带动760名贫困户发展粮食作物2746亩、瓜果蔬菜207亩、经济作物76亩、蜜蜂产蜜11箱、家畜家禽养殖33976头、水产养殖747亩;其中,今年以来投入产业项目15个,带动1058户贫困户。2016年以来,培育具有扶贫带动功能的新型经营主体56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7人。

2.做强就业扶贫。全市建档立卡人员实际具备劳动能力的2710人(除去上学、服兵役、因病、因残等),其中已就业2113人。积极推进贫困户劳动力稳岗就业,2016年以来开展技能培训893人次,累计设立扶贫专岗161个;今年以来,开展技能培训258人次,设立扶贫专岗160个。2016年以来,落实就业扶贫“八项补贴”2917人次313.251万元,其中公益性岗位补贴160人207.19万元;今年以来,落实就业扶贫“八项补贴”1230人次133.526万元,其中公益性岗位补贴160人78.6万元。“移动工厂”就业扶贫新模式得到了市的充分肯定。

3.做实教育扶贫。坚持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来抓,2016年以来,全市发放贫困学生教育补助1.02余万人次960余万元,其中今年以来发放贫困学生教育补助2106余人次88.969余万元。2016年以来,投入16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提升、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等项目,补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45人,其中今年以来投入0.898亿元。全市范围内没有出现贫困家庭发生因贫辍学的现象。城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积极贡献集体”等多项重量级荣誉。

4.做细健康扶贫。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计生服务中心综合业务用房、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相继投入使用,金湖乡卫生院、高新区卫生院和35个村卫计服务室建成使用。持续加大“四道保障线”投入力度,商业补充保险从2017年的90元/人增长至2024年的450元/人,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稳定在10%左右;2016年以来,累计办理慢性病卡496人次,报销5578人次200余万元;其中,今年以来,办理慢性病卡101人次,报销2647人次96余万元。“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不断深化完善,2016年以来,贫困人口医疗报销4万余人次3610余万元;其中,今年以来,报销1246人次777余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5.做优安居扶贫。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全市贫困户房屋进行全面鉴定,对鉴定的C级、D级危房全面改造到位。2016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79.565万元,实施危房改造74户;其中,今年以来投入资金12万元,实施危房改造4户。危房等级证书全部上墙张贴,坚决落实上级农村危房改造相关政策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控危旧房改造超高超大问题,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6.做好饮水安全。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改善农村饮水工程设施,其中今年以来投入19.6万元。聘请市水文局对贫困户饮水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进行全面评估,出具了分散式供水鉴定报告196份,集中式供水每月定期进行饮水安全检测。经鉴定排查,所有贫困户饮水安全评价结果均为饮水基本安全及以上。建立了市、乡、村三级贫困户安全饮水台账,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评价表和鉴定报告一并放入村级、贫困户家庭档案中。

三、保持攻坚态势,全员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1.扶持帮扶“两促进”。疫情期间,制定出台了《关于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有效应对疫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条意见的通知》《城市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2024年城市宣传总结方案》《关于积极应对肺炎疫情影响加强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同时,为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各乡镇分别成立物资采购组,建立平台、统一调配,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物资供应,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保障。动员驻村工作队帮扶自主创业贫困户销售滞销扶贫农产品,乡观音桥村第一书记梅秀军用私家车帮助贫困户袁木金“送蛋”进社区近5千余斤,被贫困群众亲切地称为“送货”书记。

2.稳岗返岗“两手抓”。一方面,引导贫困群众园区就业。市劳动就业部门主动作为,变身“红娘”,组织园区企业深入乡村一线进行现场招聘。疫情期间,共为园区亚华电子、金酷科技、永亮照明、津大制药输送了110名贫困劳动力。另一方面,开通就业扶贫直通车。将就业扶贫直通车开到村组,为贫困群众进城找工作提供车辆接送服务,既化解了园区企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又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实现双赢。疫情期间,就业直通车共深入15个行政村接送了357名农村劳动力对接园区企业艾特彩印包装、丰裕达电子、腾翔科技、世凯威包装、共利织造等企业现场招聘。

3.产业销售“两结合”。疫情影响最大的就是产业和就业。我们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作用,组织摸排受疫情影响的产业运行情况,积极推动复产。组织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了执法检查,确保春耕农资有序供应,通过特事特办、保质稳价、强化供需对接等措施,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对全市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引导有序开工复产,没有一个扶贫项目因疫情影响停工。充分利用消费扶贫生活馆解决扶贫农产品滞销问题,全市扶贫农产品集中在消费扶贫生活馆销售,全市机关企事业工会会员集中在消费扶贫生活馆采购生活物资,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让贫困群众的腰包不缩水。

四、健全长效机制,全速推进减贫工作“接续战”

1.建立健全监测帮扶。坚持“扶上马、送一程”,针对国扶系统收入较低的贫困户,建立了“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措施,增强贫困户扶持的针对性、脱贫的稳定性;对“十二五”“十三五”产业为零的村实施“清零”达标行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安排力度;建立了防止返贫保险机制,为全市监测户和边缘户全部购买返贫险,构筑起防范致贫返贫的“拦水坝”“防火墙”。

2.持续做好项目管护。建立健全项目长效管护机制,按照“受益权与管护权相结合”的原则,对2016年以来投入的扶贫项目资产,摸清了家底,建立了台账,分类施策明确权属,做到了“八强化、八到位”,即:强化组织构架,确保资产监管责任到位;强化制度体系,确保每项资产管理到位;强化清查核实,确保资产属性界定到位;强化归档程序,确保确权登记规范到位;强化风险防范,确保问题隐患整改到位;强化分类管护,确保资产效益发挥到位;强化收益分配,确保扶贫功能精准到位;强化考核监督,确保管理权责履行到位。

3.深入开展总结宣传。常态化地梳理总结我市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机制、好模式,加强典型做法、典型事迹、典型人物正面宣传工作。2016年以来,在人民日报、央广网、新华社、学习强国等中央主要媒体平台上稿200余篇;在日报、新闻、中国网等省级媒体平台上稿300余篇;在凤凰网、腾讯新闻、澎湃新闻、中国扶贫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平台上稿150余篇。

9月4日《人民日报》更是以“奋力谱写脱贫攻坚的‘城’篇章”为题长篇报道我市扶贫工作。

4.有序推进工作衔接。积极探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有效衔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机对接,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制定了《全市农业产业扶贫规划》,《规划》将推进乡村振兴与解决乡村相对贫困问题作为重点,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避免“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形成乡村振兴整体合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鼓励引导乡贤、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近年来我市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贫攻坚一体推进,吸引贫困户学习我市获国家非物质遗产荷塘板鸭、羽毛画、树皮画等工艺,积极在乡村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中寻找平衡点、突破口。

五、持续做好移民工作

2024年累计下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887.54万元,投入652.22万元实施后期扶持项目41个,现已全部竣工,项目收益村组34个,受益人口累计11230人,进一步完善了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全省率先通过社会保障“一卡通”发放3772人移民直补资金226.32万元;重点帮扶水库移民村组发展壮大集体产业,累计投121万元,建成草莓基地,前山村担谷嘴田园综合体,霉干菜厂房等移民重点产业,带动31户建档立卡贫困移民人口稳定脱贫;加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宣传,组织移民开展技能培训;抓好移民维权维稳工作,及时调处各类矛盾,认真答复和解决移民反映的问题共计24件次,全年移民信访事件零发生。

六、典型经验和做法

1.把党建引领作为脱贫攻坚的强劲引擎。一是突出创建驱动。“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共产党员示范市”创建工作,促进共产党员示范岗、示范户、示范村(社区)等“七个创建”工程与脱贫攻坚深入融合,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扶贫领域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在扶贫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走出了一条“党建+”扶贫的新路子。涌现出农村示范性基层党组织21个,乡村党建示范点17个;挂牌“共产党员户”2608户,“量身定做”12项党员“微”岗位。二是狠抓机制联动。推行“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公司”“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和“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一领办三参与”多样化合作经营模式,38个村建立村集体运营公司,培育具有扶贫带动功能的新型经营主体28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6人。全市60%的合作社由村级党组织、党员领办,3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部实现转化提升,五个“十三五”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了10万元。三是开展筛村行动。为严格落实国家、省“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大排查有关精神,城改变原来单纯业务督促指导的做法,抽调纪委、组织、扶贫三个部门精干力量,组建脱贫攻坚联合“筛村”工作队,分别由纪委书记、组织部部长和分管副市长带队开展常态化“筛村”,采取“一个村一个村”过的形式全面筛查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有效促进了扶贫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

2.把社会力量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一是发挥“乡贤”作用。全市成立了5个乡贤联合会、41个乡贤分会,吸引了1000多名入会乡贤助力脱贫攻坚,探索了一条社会扶贫“新路子”。政府引导鼓励乡贤通过资金资助、安排就业、结对帮扶等形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一批贫困户在乡贤的帮助下顺利实现脱贫,乡贤会成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好帮手。比如,我市投资开发的农业观光项目金牛山庄,吸纳了20多名贫困户在那里就业;城市金湖乡乡贤熊美照长期结对帮扶5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给予每户每月400元帮扶资金。《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内参》《中国组织人事报》等对我市“乡贤会+脱贫攻坚”做法进行了深入报道。二是搭建“移动工厂”。纺织服装产业是城市传统优势产业,从事服装产业的中小企业遍布村角落。城市将目光聚焦具有劳动能力而因照顾家人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身上,搭建“移动工厂”,即: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统一从中小企业接单拿货,直接配送至贫困户家中,待贫困户完成加工后,再统一回收至企业。这种办法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又帮助了不便外出的贫困户实现在家就业,尤其是残疾贫困户因为能赚钱养家,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双腿因残的贫困户胡庆红在家坐在轮椅上劳动,每月可拿到1500元工资。目前,有鑫航体育、鑫燕服饰、燃峰服饰、名言服饰等10多家中小企业参与“移动工厂”配送,70余名贫困户从中受益,每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三是发挥“众筹”作用。动员新型经营主体和致富带头人通过互联网、社交工具、电商平台等载体,以募集资金、预售产品、寻求产业帮扶等方式方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我市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爱心助力新疆阿克陶,获评为“榜样集体”;江中食疗捐助1000万猴菇饼干给全省贫困中小学改善营养;源扶贫产业基地发起扶贫众筹项目“源板鸭”,并积极报名参加全国红十字系统举办的第二届众筹扶贫大赛,先后荣获了全国第33名、全省第6名、全第1名的好成绩。3.把做活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一是坚持“政府+市场”。城市成立产业分析研判小组,先后赴周边县(市、区)学习考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最终将中药材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推产业。政府牵线搭桥,出台了《关于激励贫困群众种植中药材产业的奖补方案》,鼓励贫困群众充分利用自留地、荒山荒地等闲置用地种植中药材,依托现有的葛根、黄精两大种植基地签订技术指导和包销协议,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种植中草药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城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千亩,197名贫困群众利用闲置用地种植葛根400余亩。乡贫困户袁林滚听说种植葛根每亩预计增收2000元至3000元,政府免费提供葛苗和技术服务,而且葛根种植合作社按照不低于每公斤3元的保底价进行收购,就着手开垦自己的闲置用地用于种植葛根。二是创新“农业+高校”。城市已聚集师范大学、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农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独立院校和职业院校共8所,在校师生8万多人。为此,充分发挥大学城的科研优势和消费力优势,主动与各大高校对接,打造了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江益镇跃进村青年农场就是基于“农校”对接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农场开垦102垅蔬菜,分别承包给高校教师认种,承租价每垅600元,教师无时间打理农场时,就由5名贫困户负责打理。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与乡签订生态农业产业协议书,帮助乡扶贫农产品建立统一的全渠道销售、加工包装、物流配送和数据管理平台。自协议签订以来,校方共帮助乡人民政府销售了花园村扶贫基地黑斑蛙约5万斤、扶贫农副食品组合套件约1000套。三是融合“线上+线下”。城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搭建多方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着力解决扶贫农产品难卖、卖不出好价的问题。线上,开通了驻村第一书记网红代言、淘宝直播、融媒体直播等网络销售平台,让贫困户的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顺风车。比如,通过直播带货,让贫困养殖户袁木金家滞销的鸭蛋一售而空。线下,坚持以消费扶贫为抓手,搭建市第一家“消费扶贫生活馆”实体店销售平台,鼓励全市带贫益贫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将滞销扶贫农产品统一由“消费扶贫生活馆”进行销售,并引导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方式采购扶贫农产品,目前已帮助扶贫经营主体和贫困群众销售扶贫农产品5000余万元,这种模式在市进行了全面推广。

4.把扶智扶志作为脱贫攻坚的题中之义。一是开展“宝贝出村”公益行动。通过开展“宝贝出村”公益行动,免费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子女提供接受红色教育、科学普及、体能训练等研学教育的平台,帮助打开贫困户子女的心灵窗户,开阔他们的眼界见识,引导贫困户子女树立信心、热爱生活、成长成才,勇于追求美好生活,阻断代际贫困。二是讲好“身边故事”传递能量。甘露镇前山村贫困户徐琴从小患有小儿麻痹,后又嫁给了患有精神病疾病的丈夫,感到生活无望,因此甘于现状,破罐破摔,拾荒度日。在她最绝望的时候,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她渡过了难关,使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这一励志事迹被我市宣传部门编为了小品《乡情》。《乡情》先后参加了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和“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并分别获得第一名和银奖的好成绩。该小品还选送节日,在全省脱贫攻坚晚会演出。姊妹篇《乡链》在市脱贫攻坚晚会演出,而后又作为省里精心选送的四个节目之一,参加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通过该小品的演出,感染、鼓舞和激励了更多的贫困户,传递了脱贫攻坚正能量。三是强化“感恩教育”激发动力。深入开展“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通过召开脱贫光荣户表彰、道德红黑榜、爱心超市等多项措施,引导和帮助贫困户树立自主脱贫、脱贫光荣的思想。“独臂”支撑“脱贫梦”、养鸡种植大户、考入浙江大学研究生的贫困子女、自主创业“以穷帮穷”等一批贫困群众在党恩的感召下内生动力持续迸发。特别是,面对今年超1998年最高水位11厘米的百年未遇特大洪水,我市一大批贫困群众主动请缨、主动参与,用实际行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