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地理考试总结{甄选5篇}

青春岁月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73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5分钟。

地理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项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形状

圆,自成纬线圈

半圆

长度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0°赤道最长。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与纬度

项目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

度数的划分和变化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逐渐增大至180°

半球界线

0°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20°W往东到160°E为东半球

重要的经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15°

15°

30°

30°

90°

60°

A

B

C

图一:A在B的东北方向,C在A的东南方向

A(

0°,

60°W)

B(30°S,

75°W)

C(30°S,

0°)

A

B

C

30°

60°

图二:B在C的正北方向

A(

0°,

30°W)

B(30°N,60°E)

C(30°S,60°E)

甲:

(50°N,20°E)

半球、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乙:

(20°S,170°W)

半球、

西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三、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北逆

一天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序号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3月21日前后

B

春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C

夏至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D

秋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A

冬至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4、昼夜长度的变化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所在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9.23至次年春分日3.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5、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6、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相反;

四、地图的知识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a.如图幅相同,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A

B

C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A

B

C

(2)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只有正南正北。

b.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只有正东正西。

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的弧定向)

A

B

C

30°

20°

40°

例: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

正西

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

正北

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

东南

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海平面

A

B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上图)

A是相对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

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

(山谷)

高弯为谷,低弯为脊

(山脊)

盆地)

图中A(鞍部)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工程量小,蓄水量大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6、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D相对高度(即等高距)是

200米

7、读右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2)

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

因为在此修建坝址工程量最小,需水量最大。

(3)甲在丁的东北方向,丁所处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任意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E是

海峡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

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3页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地中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高于500米,边缘陡峻;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海拔小于5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三、海陆变迁

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德国的

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古老底层、动物物种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嘞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④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云层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课本49页图3.5)常见的天气符号要记住。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

风尾,风尾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但4道风尾为7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西北风六级)

(北风六级)

(东北风八级)

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②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55):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③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气温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问:B地的气温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为降雨,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见P65):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或内陆降水少。

原因: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大陆东岸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

地理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考结构 构建

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没有必要,不就是一些傻瓜的操作吗?如果你细细读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信你就不会草率地说出这样的话。有人说,信息技术笔试进入高考荒唐之极,实践科目哪能一纸了事?如果你细细读过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相信就不会草率地说出这样的话。

一、信息技术高考具备的条件

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不是为了给学生增负,不是为了给某些人谋取私利,而是为了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为我们出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新课改的方案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应该已经确立,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如果信息技术能成为高考科目,无疑会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强劲动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高考允许具有语言属性的语文和外语存在,允许具有实验属性的物理、化学、生物存在,也理所应当允许具有实践属性的信息技术存在。最后,海南、山东等省已经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大部分省也将信息技术纳入会考要求。比如,江苏省在2008年高考宣讲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会考不通过者不能参加2008年高考。这说明上级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重要性,也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做了重要的铺垫。

二、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高考结构

在已经出台的信息技术高考方案中,信息技术在高考总分中所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有些只在总分750中占5分,而考试形式仅仅是单一的笔试形式。当信息技术有一天真的进入高考,那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将是如何考和分值为多少合适?下面我就如何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高考结构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考试形式为笔试和机考的有机结合。

《课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部分第3点专门对“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进行了叙述,其别指出:在组织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考试内容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试方式,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尽管李艺教授指出:“只要我们能够使用高质量的试题进行纸笔考试,其效果将比机考更好。”但没有机考的信息技术高考显然是不妥的。其中,李艺教授所说的“效果”不好主要是指机考试题的质量、机考考试系统、机考时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等等。既然笔试能够命出高质量的试题,那么机考也完全可以,试题设计也能够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三大基本的原则。目前,信息技术会考(机考)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展多年,机房设备日益完善,机考经验不断积累,机考系统日益成熟,如“河北省高中会考信息技术考试系统”,采用基于规则数据库的智能评分算法,完全基于静态结果评分,不拘于固定的操作步骤。由此看来,只要各级部门和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机考效果不好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大大缓解或彻底解决。再说,像同类的介于认知类和体验类课程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操作部分不易定量考查,而信息技术的机考完全可以做到,从这方面来说信息技术机考要必须进行。

再有一点,就是很多人反对机考的理由:机考时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微机供全体考生同时作答,这样难免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进行多年,虽然也是采用分批次考试的方法,但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质疑,并已深入人心。可能这是因为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总结性考试,万人瞩目。我们不妨对机考分数进行恰当的处理,以达到大家认可的程度。比如,机考成绩结果按等级处理,细分为A+、A、B+、B、C+、C、D七个等级,A+级为最高等级,D级为不及格。信息技术高考成绩以笔试成绩为基准,若机试等级为D,不管笔试成绩多高,均视为不及格;若机试等级为A+,则在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分值,如10分,其他机试等级只作参考,不计入总分。

2.信息技术既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又作为理工科考生高考选考科目。

2005年初的《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第五稿)提出:建立全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考试制度,其中物理、技术分科合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物理80分、技术80分,共160分;建立全省普通高中课程选择考试制度,实行选择考试,有三种类别供学生选择,语、数、外3科必考外,文科选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选考物理、化学、生物,工科选考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又作为理工科类考生高考选考科目,这无疑是该方案的一个亮点。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难度系数较低,并以较小权重计入高考总分,这体现了课程本身的基础性和对每一位考生的必要性。作为理工科类考生的高考考试科目,难度系数较高,并以较大权重计入高考总分,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切实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符合高考改革的选择性基本原则。虽然这一方案最终没有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但它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总结性考试。在现阶段,高考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责任,不仅决定着考生的命运,而且决定着教师、学校的“命运”,甚至决定着当地政府的“命运”,因为它已成为当地政府追求政绩的一项硬指标。放眼看,在高考战场上流淌着多少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心血。一切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不管“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依然是扎扎实实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在搞大规模的“题海战术”,依然是在长时间重复的打拼。因此,信息技术期待进入高考,也期待信息技术的介入,构建一个合理可行多方面认可的高考结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课程本身还未成熟,课程专家队伍还待壮大,命题方法还待提高,人们固有的高考观念还需慢慢适应……这都是原因,所以我们还要期待。不过在期待的同时,我们也要为信息技术课程大厦的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2003.3.

地理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地理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东省 公务员考试 申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05-01

前言

2013年广东公务员考试已经于2013年4月14日结束,此次考试不同于2012年广东省分县级以上、乡镇职位两次招考,分开考试,而是同时进行招考,职位仍分为这两个部分。虽然不同岗位同时进行考试,但是其申论考试内容根据职位分配分为三类试卷,申论一为乡镇农民和异地务工人员,申论二为乡镇大专以上及三支一扶村官,申论三为县级以上(含省直、公检法等)。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特点较为明显,本文就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进行分析。

一、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三套申论题目设计凸显职位差别

通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不难发现,其申论命题根据职位不同,在题目设计上也有差别化的体现。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面对的职位为乡镇农民和异地务工人员,其申论题目设计采取三题模式,作答字数总计900字,题目设计为对策+概况。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二面对的职位为乡镇、本地大专以上;支一扶村官、选调生、基层项目人员,采取三题模式,作答字数总计1100~1200字。而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三面向的职位是县级以上(含省直、公检法等),其题目设计虽也是三题模式,但作答字数总计1300~1500之间,题目设计为对策+概况+作文,难度差别显而易见,体现出不同职位之间的区别,难度来看,申论三难度最大,申论二居中,申论一难度最小。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论是2013年广东省考申论一,还是申论二,亦或者申论三,都是三题结构,第一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题主要考查了考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论述题以策论型命题作文为主。

二、申论材料逻辑脉络清晰

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在材料组织上,脉络清晰,易于考生把握材料内容,阅读难度相对不大。如2013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材料围绕“农村留守家庭”“农村综合维稳”“农村农技推广”而展开,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考生阅读材料,把握要点。例如,第三题,根据材料3,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撰写一份材料。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题目要求“根据材料3,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撰写一份材料”,从中可以得出以下两点:一、作答范围为材料3;二、作答任务是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撰写一份材料。要求中含有“条理清晰”,因此要注意答题结构。另外,要注意篇幅不超过500字。

三、申论主题选择紧贴广东省情

纵观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不难发现,其申论题材选取均紧密结合广东省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2012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结合广东省开展的“三打两建”行动,考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011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结合广东省职业病问题全国最为突出、防治形势严峻这一省情,考查职业病防治。

同样,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三结合广东外来人口众多以及湛江等地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等社会管理新模式这一省情,考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该根据题目中“条理清晰”的要求,考生还应按照一定结构组织答案。首先,要对“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进行总结。材料中提到的“‘网格化’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增加一级更小的基层管理单元,而是改写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可以用来作为总体概括。其次,分别归纳特点。

此外,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聚焦农村发展中的农技推广、农村维稳、农村留守家庭等问题,材料亦选取广东南山镇等极具本省特色的相关案例,紧贴广东农村发展的实际。

由此可见,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仍然延续广东以往的命题风格,紧贴广东省情。

四、申论材料字数较多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字数与国考和其他省市相比,明显偏多。近年来,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所提供的材料字数大约为6000,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字数约为6400,2010年约为6500,2011年为7000左右,2011年8500字,2013年达到9000多字,同时考试时间也不是国考的2.5小时,而是120分钟。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阅读这八九千字,还要书写近2000字的文章,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也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理解是做好申论的前提条件,考生要想在申论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首先得突破这一关。

五、结语

总之,广大考生应该把握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生特点,有的放矢,扎扎实实地做好基本功。

【参考文献】

地理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初中阶段终结性考试,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和升学的基本依据。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襄阳市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公平公正,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学、考、招有机衔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

二、考试形式及内容

学业水平考试分为考试、考查、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考查全市统一组织实施,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县(市)区组织学校实施。

(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测试)、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合卷)、文科综合(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合卷)、体育与健康。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单科单卷,每科卷面总分为120分;理科综合卷面总分为130分,其中物理60分、化学40分、生物30分;文科综合卷面总分为130分,其中思想品德50分、历史50分、地理30分;体育与健康30分。考试科目满分为650分。

(二)考查科目:理化生实验技能、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以现场测试为主,信息技术能力考查以上机操作为主。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为30分,信息技术考查为100分,考查科目成绩按比例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

(三)考核科目: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含劳技、职教)、地方课程(含“三防一献”、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口理论教育、国防教育、书法教育、经典诵读、《襄阳好风日》等)。考核科目可采取笔试(开卷或闭卷)、成果展示、才艺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科目成绩按A、B、C、D、E五个等级进行评定。

(四)综合素质评价:按照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纪实性评价。每个方面分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定。

三、成绩呈现方式与运用

考试科目总成绩以等级和分数方式呈现,即根据全市考生考试分数构成情况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将考生总成绩划分为高分段、中分段和低分段,高分段和低分段考生的总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中分段考生的总成绩以分数方式呈现;考查科目、考核科目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初中毕业生毕业标准由各县(市)区根据考试、考查、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确定;各类高中招生录取标准由市教育局根据考试、考查、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结合各类高中招生计划情况确定。

四、考试命题

1、考试命题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现行教材以及《襄阳市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试题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重视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考查。

2、试卷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试卷及其答案表述规范,用语准确。试卷结构层次清楚,各年级内容占有比例适当,难易适度。要充分发挥各类题型的功能,积极探索使用新题型,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适当,文科类科目要控制客观题的题量,理科类科目加强实验能力考查。

3、体育与健康考试、理化生实验技能及信息技术能力考查、考核科目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另文通知。

五、考试时间

1、考试科目考试时间为2024年6月20-22日(其中体育与健康考试时间为2024年4月)。

2、考查科目考查时间为2024年4月。

3、考核科目考核时间及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学校结合本校情况自行确定,2024年4月底以前结束。

六、考试管理

考试工作在市教育局统一领导下,有关单位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市教科室负责制发《襄阳市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及考核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市教育考试院负责考试科目的命题、考试、阅卷及考试、考查科目成绩管理与发放。

市教育装备与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理化生实验技能现场测试及信息技术能力上机考试;学业成绩网上发布、查询工作。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