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优选5篇}

青春飞扬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67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1分钟。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和现状

1.大学生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不仅是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校建设发展以及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还可以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流露国防情感、产生国防意识以及养成国防技能与国防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其他高等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首先,通过国防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从而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民族的凝聚力。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的提高。其次,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教育大学生树立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到未来的战争是高技术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未来的战争不仅只是地面上的对峙,而是陆、海、空、天、电、磁一体的多维战场。国防知识的学习,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跃他们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激励大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最后,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心理上增强大学生的压力承受能力及抗挫能力,学会勇敢面对困难,在体魄上塑造出具有军人那种昂首挺胸、富有信心的气质和形象。总之,大学生深入学习国防教育知识,养成相应的日常习惯,将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目前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防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而国家和民族的国防教育又维系着国防的巩固、发展和强大。麻痹祸之首,国盛防为先,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国防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是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虽然现在高校都开展军训活动,但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不了解国防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表面的教育问题,其背后隐藏的更是意识形态和培养目标的问题,是教育利益和教育方向的问题。

首先,缺乏大学生国防责任意识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主动担当历史重任、不能为国家安危着想的大学生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不能为社会努力学习。但是当代大学生长期在和平环境中生存,“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现在高校的国防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国防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应有的心系国防、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国防意识缺乏。

其次,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缺乏全面认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还是难免,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当代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加明显、恐怖活动十分猖獗,美国重返亚太、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等局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再次,大学生缺乏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虽然各高校都严格按要求开展军训,但是短短的1~2周时间难以让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有深入了解,难以让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军事技能的要领,更难以将国防知识及为国拼搏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国防知识的认识含糊笼统,对军事技能的掌握浮于表面。

最后,大学生国防教育缺乏实践性。对大学生国防知识来源的调查显示,学生的国防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及国防部门宣传等途径的比例偏低,说明学校的国防教育更多停留在表面,并未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缺少国防实践活动,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够明显。军队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强。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探索

1.确立合理化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高校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是指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这一特殊教育领域,各级各类目标及其纵横联系构成的具体教育目标体系。它既包括与国防密切相关的知识、能力和品质教育有关的国防教育基本目标,也包括国防纵向目标体系和国防横向目标体系,还包括与大学生国防素质与职业素质相关联的协同目标体系。构建合理化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是组织国防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克服当前教育目标缺陷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国防教育通过让学生认知和了解国防知识,培养学生的国防情感,提升学生的国防能力,从而内化成为学生的国防品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实现国防教育基本目标。

国防教育纵向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全民国防教育总体目标、高校国防教育基本目标以及国防课程设置目标。高校国防教育基本目标是在全民国防教育总体目标的框架内,按照全民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相关工作。设置大学生国防课程,除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外,还应设置与国防相关的选修课、讲座、研讨以及各类国防实践活动等,实现对大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的纵向教育目标。

国防横向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国防理论和国防法规的学习;国防精神的培养;国防历史的回顾;国防科技、国际经济、国防外交、国防战略的认知等。

协同目标体系主要是将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素质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旨在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克服困难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2.完善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国防教育教学体系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完善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等教育基本目标,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南大校长陈峻在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说“现在的大学教育在求’真’上花了很大的气力,在求’善’求’美’上则远远不够。"教育注重追求知识,但忽视了对人生、人性的关照,因此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探索〃一轴三足〃的国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师资队伍、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作为三足支撑,围绕大学生在校的时间轴,实现国防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协同教育目标。将国防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创新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让大学生心系国防,面对困境不退缩,充满梦想,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理解包容、感恩奉献、责任担当的品质情怀和优良的职业素养。

其次,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直备受各高校的重视,从师资选拔培养、后期培训、职称评定等多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但从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则将国防教育边缘化,将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投入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建设大学生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做到老中青相结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教学经验与授课技巧教给年轻教师。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国防教育方向有硕士及以上师资的相对较少,多数教师只接受过来自教育厅组织的国防教育专业培训,因而缺乏教师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思维能力。三是成立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等专门科研机构,让国防教育青年教师参与其中,积极开展研讨和教研等科研活动,并参与国防教育等专项课题研究,增强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最后,完善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可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加以不断完善。国防教育显性课程通常指高校设置的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军事理论进行36学时的学习,高职院校学习24学时,接受军事技能训练7?15天。该课程的设置虽然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高校在大一就完成了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所学知识及技能难以在大学生涯中巩固和内化。因此须通过国防教育隐性课程来巩固和强化显性课程的教育内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开展与国防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在校园国防文化中渗透军事教育,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横向拓展,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构建多样化的国防教育实践体系。首先,搭建网络化国防教育实践平台。抢占网络上的大学生国防教育阵地,扩大国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网络信息的新闻发布、资源学习、视频点播、视频直播、互动交流等,引导大学生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热点,加深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的认识,认清国防与国家安危存亡、民族荣辱兴衰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思想,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通过了解国家最新的军事研究成果,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实践平台,互动交流,各抒己见。并结合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大赛的经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网上国防教育工作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

国防教育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2001年以来,全国各高等学校根据[2001]48号文件的要求,认真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把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然而,由于高等学校开设军事课程的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仍然还是一门全新课程,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课程应在转变观念,开放思路和理论创新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从而有效地实现综合育人的功能。

一、转变观念,科学定位,明确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创新思路

一门课程要创新,必须建立一个与时展需要相适应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在内容体系的建设上既要加强现代军事意识、战争意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包括爱国意识、现代竞争意识、科学意识、自强意识、面向未来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树立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不断克服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带来的精神颓靡,克服社会风气的堕落给国家利益造成的危害。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提高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要把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重点从“守土戍边”的应急性备战训练转向包括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等以义务教育为核心的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的教育上来;要将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安危结合起来。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和本阶级的政治理念。

第二,要把国防教育与社会科学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地理、国防文化、国防经济和军事技能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把国防教育课程的学习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面向提高学生素质的“育人”上来。

第三,要把重军事热点问题与新形势结合起来。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应紧紧跟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教学的知识趣味性,把一些世界热点、最新的住处和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传授给学生,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热情和热爱和平的目的,使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

第四,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中去。国防教育要与学生思想的政治教育相结合,要将思想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和渗透到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建设中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素质合格人才”这个主题进行探索与创新,从而实现综合育人的教学目标[1]。

二、坚持创新国防教育,打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高校国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样,都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从国家的安全稳定看,国防教育具有政治性、宣传性和实用性。从我国现行国防教育的对象、条件看,是依法开展教育活动,具有强制性和针对性。从我国现行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看,正处在依法由试点转入全面推开、深化的转折环节上。这就使得高校国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具有独特性、综合性,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为充分发挥好国防教育的教育功能,打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三个方面搞好工作。

(一)搞好课程设置,让国防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潘懋元在为张坷福主编的《大学课程》所作的序中曾这样说:课程质量的优劣,在总体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目标能否完满实现。所以,要实现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必须十分重视国防教育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创新精神,从政治品德、思想修养和精神状态方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修养,使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同时,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公道正派、谦虚谨慎、艰苦奋斗、雷厉风行、顾全大局的思想作风与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非凡的勇气、必胜的信心和钢铁的意志。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两个方面:国防专业知识和军事技能。并且加大有利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内容的分量。由于高校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军人一般能力的教育,而非以培养军人为目的,因而,高校国防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反映出同军队国防教育和军事人才的培养目的上有所区别。课程的设置就只能讲求包容性而不能追求专业化。对国防教育的内容要精心筛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通过不同层次的学校相应的教学内容,保证国防教育内容系统性,还要注意在各个阶段的国防教育的内容有所侧重,力求避免重复设置。笔者认为,高校应以军事思想史、军事哲学、军事新技术、现代战法研究等内容为主干课程。军事地形、国防、军兵种知识、轻武器常识等内容完全可以在高中阶段完成。

(二)强化创新能力教育,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永恒动力。创新教学是实现教学创新的根本途径。创新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有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二要有创新能力。创新教学的灵魂是有思想。所谓有思想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敢于开先河、标新立异、永不满足、永不停顿、与时俱进。二是创新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能够拿出改革创新的思路、方案。

学校、教师、学生应该成为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以培养学生国防方面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而施教、学习。要从教学质量入手开展教学改革,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时间上、内容上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学校要从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加强思想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为创新能力教育鸣锣开道,为国防教育呐喊助威。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育人为目的,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创新能力为内容的教学活动,为国防教育的发展尽职尽责。学生应依法接受国防教育,把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能力的提高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任务,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教师在创新教学别重要。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意识,要改变过去规模小、宣传不够、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的做法,建立宣传性、指导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称职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除了敬业、爱业、精心教书育人外,还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如果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照着已有的计划、大纲、教材讲好一门课几门课,而有自己的独特思想见解和创造性工作,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好教师。只有敢于开先河、标新立异、永不满足、永不停顿、与时俱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为此,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根据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学科建设的需要、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国内外高校国防教育相关动态,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分析新矛盾,推出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新观念、新方法,并及时的将其应运于教学实践,就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国防教育还要考虑到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计划通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国防教育的内容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唯一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国防教育在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比例。按有关规定,军事理论的授课时间仅为36学时。这样,学生要想学习更多的军事知识就得靠自学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推荐一些优秀的军事课外读物,以满足对军事科学有兴趣的学生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开设军事选修课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实际是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践中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另外,走出校园到军营去感受大学校的生活,也是一种好方法。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与“最可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接触,能达到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它可以消除学生中妄自尊大、好高骛远等非现实主义的思想,把脚踏实地地学习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联系起来,把点滴的知识积累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它可以消除学生中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的个人主义思想,把自己的事业成功同社会富裕联系起来,把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同人民服务的宗旨联系起来。事实证明,坚持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防教育课的必由之路。

(三)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

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中,对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思考,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为提出新的改革创新思路提供参考依据和外部活动,使国防教育的改革成果共享,同时也能扩大高校国防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宣传推广国防教育的改革主张,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深刻领会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为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开展必要的理论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实践的教师要对过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思考,以促成其在实践的基础上演绎、归纳、推理,使之理论化,并成为学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减少教学工作的盲目性,缩短教学改革质量转化的周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构架起飞跃的平台,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全民国防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抓住特点,开放思路,全方位加强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

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不完全等同于军事院校的军事课程。我们应变以往军事课程的学习只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军事知识与技能为通过军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顶层设计,形成“整体与模块”间清晰的理论体系

学校在进行国防教育课程设计时,首先,在理论上对国防教育课程要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构架,不能将国防教育课程简化为军训,为军训而军训。可以从整体上将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分为四个模块进行有区别的设计,即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两个基本模块和巩固养成与深化拓展两个发展模块。

在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中,我们对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部分内容主要在于为适应新情况而及时进行调整,而对于巩固养成和深化拓展两个发展模块,是往往被学校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巩固养成模块是为了将前期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学习的成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学校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将军事课程学习中一些规章制度应用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养成;还可以定期对于军事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等等,使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生活阶段都能体会到军事课程学习的必要性。深化拓展模块是对学生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军事课程学习养成的培养,使学生最初的军事课程的学习深化拓展到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上来。

(二)利用资源,依托外部力量共同开展军事课程理论创新

在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创新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依托当地部队建立国防教育课程教育基地,共同与部队在实践中完善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国防教育课程学习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善于集体生活。由于大学生总体氛围比较宽松自由,通过校内培养学生的毅力、自理能力、集体感、团队精神的效果往往效果不是很明显。充分利用部队资源,安排学生到部队军训,不仅能够让他们学到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尝到如何独立生活,如何融入集体,如何与人合作,学会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学生在利用部队的资源优势,依靠并积极创造条件配合部队完成军事课程的教学工作,并由部队对学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总体设计进行实践,是提高军事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构建“一—二—三”的理论创新联动机制

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及课程实践工作,是一种“学生—学校—承训部队”的线性布局,课程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成果的信息是单向传递,容易赞成各个环节脱节,影响了整体效果。在当前的环境下完成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应对学生、学校、承训部队几个环节进行合理布局。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的理论创新联运机制。

“一”是指下一个主体即国防教育课程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反馈的信息是国防教育课程理论的最好实践总结。在教学工作中,要把学生摆放在首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课程理论,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的教学手段。如何以灵活地采用网上模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尽量采用实践教学和专题式的教学方式授课等。通过这些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实践军事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及时收集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式的信息,为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创新积累经验。

“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形成学生与学校、承训部队与学校两条信息主线,并进行信息反馈,从中找出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完成与国防教育课程主体学生信息交流反馈的同时,更应重视与部队的信息交流,以便收集更全面的实践成果。

“三”是指三维关系即通过对主体与主线的确认后,最终形成学校—部队—学生之间的三维关系,完成一个课程实施与效果反馈的良好结构。要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三维关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保持各环节之间的信息的畅通,从而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最佳互动模式。

(四)以人为本,完成理论创新与合理实践的和谐发展

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制定的课程学习要求与学生实际承受能力不符。例如,有些学习计划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想要“一步到位”,结果产生学生厌学、畏学的情绪,甚至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发生;还有些学习计划又显得过于宽松,学习完成后学生普遍反映“不知所以”,根本未达到真正的教学要求。要避免这两种情况,需要学校根据大学军事课程具有要求高、管理严格、时间短等特点,在形成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及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以往军事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个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实现锻炼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目标的学习计划。当然,在训练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与指导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只有使学生与指导教师真正理解创新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引入奖励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产生兴趣,亲身感受创新的无穷乐趣,才能使创新实践在愉悦、和谐中进行[2]。

总之,我们为了避免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脱节,还应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对计划及时进行调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国防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一切为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出发,重新审视、谋划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建设,使国防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消防工程;专业建设;专业认证

一、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能够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科学化及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消防工程专业要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努力促进消防工程专业建设和持续发展,构建与部队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的消防工程专业教育体系,实现消防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国家、社会、部队建设发展需求动态、有效对接。

二、加入《华盛顿协议》为我国工程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美国等6个英语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发起,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旨在建立共同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通过多边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国际流动。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了国际认可,必将助推我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实质等效”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产业变革迅速发展的需要,工程教育互认要求高校按照国际先进理念推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认证标准对工程专业建设的启示

学生学习结果是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很重要的一个评估标准。《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大多采取“目标导向”的认证标准,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并以促进专业的持续改进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1]。这一认证标准给我国工程专业建设带来诸多启示:

(一)根据需求导向制定培养目标

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是产出导向理念方向设计原则的出发点,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内外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2]。内部需求取决于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学生、教师等教学主体的需求等。外部需求主要指国家、社会和产业行业、用人单位等主体的需求。国家与社会的需求是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主要依据;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主要依据。

(二)根据目标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在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中,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贯穿于培养过程始终,课程体系的设置、软硬件条件的支持、师资队伍的配备等都是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3]。培养目标明确了未来5年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主要就业领域和性质、主要社会竞争优势,关注的是学生“做成什么”。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关注的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能做什么”。然后,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必须逐条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每一门课程都要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有所贡献。

(三)根据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的课程体系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才能实现,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融合。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从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向能力达成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与工业界结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持续改进完善质量保障

持续改进的实现,质量监控与评估是基础,反馈机制是核心。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问题,快速响应,有效改进,从而实现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改进需要多个闭合回路,既互相独立又互相渗透,包括课内回路、校内回路和校外回路。课内回路,即课程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校内回路,即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估,根据监控过程发现的问题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结果,改进培养过程与毕业要求;校外回路,即广泛邀请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评估,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用人单位评价制度,校友、家长、行业企业家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等。

四、基于《华盛顿协议》的消防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消防工程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武警学院消防工程专业创办于1999年,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消防工程专业建设,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根本,逐步树立起工程教育的目标导向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战化教学训练(实践教学)、服务学生发展、支撑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安全形势和部队快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实战能力培养相对弱化、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不高等实际问题,构建与部队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的消防工程专业教育体系,实现消防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国家、社会、消防部队发展需求动态、有效对接。学院消防工程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研究国家、社会、消防部队、消防行业的需求及学科发展内涵,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的能力”为导向,确定科学合理的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反向构建课程体系并明确课程目标,建设并维持能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各项基本条件,以课程体系为载体实现培养目标,通过动态的评估与反馈,不断实现持续改进。

(一)围绕服务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标准是大学本科教育的聚焦点,也是衡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武警学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首次确定了人才培养总目标、人才培养总体标准,以及应用型指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类培养标准,根据不同警种的培养规格差异性,确定了3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每个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培养规格标准,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避免专业同质化。武警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形成了学院总体层面—警种大类层面—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标准体系。消防工程专业以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消防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部队关于消防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根本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方面表述其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而关于消防警种的共性要求在消防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中予以体现。

(二)坚持目标导向,优化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学院突出消防工程专业教育特点,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依据,确定消防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能力模块化构建思路,根据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厘定学生的学术能力、任职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这三种能力进一步分解为专业核心能力。围绕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三大核心能力,即从事消防监督检查的能力、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的能力、建设工程消防验收的能力。围绕三大核心能力分别确定核心课程,基于核心课程确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在教学计划确定前,通过制定《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知识技能点对应关系表》,系统梳理专业核心能力,论证研究支撑核心能力的子能力,将课程归入不同子能力模块中,用图表的形式厘清了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了“理论教学生成思维能力—实践教学生成任职能力—日常管理生成军政能力—岗位历练生成发展能力”的综合课程体系。

(三)坚持战斗力标准,大力推进实战化教学训练改革

学院坚持把战斗力标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军事基础训练、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执法能力训练、岗位任职能力训练递进升级,认识实习、调研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系统衔接,课程实验、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将体能技能达标、技能比武贯穿于培养全过程,消防工程专业课内实践教学比例由11.8%提升至20.5%。特别是在学生实习、专业综合演练、遂行重大活动任务等环节,开展了系列贴近部队、聚焦实战的专项技能训练和实战练兵活动,创设近似真实的工作情景,组织学生参加“9?3”阅兵、杭州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强化了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和专业化工作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在天津消防研究所、沈阳消防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立了联合培养基地,与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天常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泰科国际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实验室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围绕在校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统筹考虑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的融合发展,设置了警种通修课程、专业综合演练教学环节,组织开展专项技能训练和任职能力培训互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任职教育模块,邀请部队专家开设来自部队一线的指挥技能、管理能力、专业培养训练和系列讲座。

(四)注重个性化培养,全面服务学生发展

1.优化调整选修课程体系。为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扩大学生自我发展空间,学院构建了灵活开放的选修课程体系。保证选修课比重,使选修课学时占计划总学时的比例保持在15%左右,不断丰富各专业的选修课程资源;扩大选课自由度,通过降低选修课修课模块数量,取消过多的知识模块限制,扩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改进选修课修课模式,构建套餐式、组合式的选课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将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学精通、学扎实;创新实践技能选修制度,在公安院校首次提出并实行了实践技能选修课制度,将学生应具备的各种实践操作、专业技能单独设置成若干科目,由学生自主选修,教师适当指导,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2.建立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学年学分制,构建了多元化的修课方式和弹性灵活的学业管理模式,形成了课程学分、绩点学分、奖励学分三合一的学分制学业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前须修满规定的课程总学分;将绩点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质量和奖学金评定等评优评先工作的基本依据;充分发挥奖励学分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以及担任新训班长等各类专项训练活动。建立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相结合的学历激励机制,培养具有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人才。3.构建适应现代化学习需求的在线学习平台。学院建成了精品课程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案例战例库、教学成果库、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库、专业综合演练预案库等6个特色教学资源库。近年来,为积极顺应“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将慕课等网络优质资源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2014年建成武警学院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引进50余门在线通识课程,建成3门自有慕课课程,全部面向学生开放,按照选修课模式进行管理。

(五)坚持平台支撑,着力加强条件建设

学院建有国家级消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消防专业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灭火救援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火灾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火灾物证鉴定中心,以及安全技术与工程实验室、消防基础实验室、防火工程实验室、消防实训演练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为消防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消防工程专业聘请了17位地方科研院所和消防部队一线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每年聘请1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选派教师到美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作为财政部武警部队院校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学院信息化建设近五年有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三横三纵”的信息化总体架构,以及互联网、公安网、校园网三网并行的网络格局。新建和升级了综合实战指挥中心、模拟演练中心、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自主研发了“易燃液体及电气火灾物证鉴定仿真实验系统”等7个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引进了“消防监督管理系统”等6个消防部队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了与部队实战训练的等质同步。

(六)坚持持续改进,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闭合回路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一个中心”———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两个结合”———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三个回路”———课内回路、院内回路、院外回路,“四项检查”———开学教学准备检查、日常教学运行检查、课堂教学质量全程评价、重点环节审查,“四个评估”———部系评估、机关处室评估、教学基层评估、专业与课程评估,“五个反馈”———学生、教员、学院、领导、部队反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模式,从理念落实、质量标准制定、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估、组织和资源支持、信息收集与反馈利用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其中,“三个回路”是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核心。课内回路改进教学活动,涵盖课程标准建设和课程评价、随堂听课、教学互评、教学信息员监督与反馈等;院内回路改进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涵盖毕业生问卷调查、学院开展的专项评估、院内专业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教学质量报告公开等;院外回路改进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涵盖毕业生跟踪调查、部队用人单位评价、消防行业评价等。

五、结语

近年来,武警学院坚持用国家办学标准检验和衡量学院的办学水平。2016年5月,武警学院参加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学院在办学治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消防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今后,武警学院将以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消防工程专业建设,建立满足消防部队实战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力争推动消防工程专业早日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质量认证。

参考文献:

[1]李文.基于质量的工程专业国际互认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7(3):32-39.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落实党的十精神,以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村)“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以社区(村)为重点,以活动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好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好这次少儿暑期活动。

二、组织领导

少儿暑期活动在街道工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妇联主办、团工委、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综治办、司法所协办,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各社区(村)党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好少儿暑期活动,社区(村)妇联、共青团、关工委、居民学校共同把少儿暑期活动安排好、落实好。

三、活动内容

今年少儿暑期活动内容上突出四个主题:(1)认真宣传十精神,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2)老少共话中国梦;(3)宣传亚青会、青奥会,当好东道主;(4)着力帮助困难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帮困助学。在形式上,家长学校与校外辅导站相结合,以校外辅导站为主;学校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学习辅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实践活动为主;大活动与小活动相结合,以小活动为主。在内容上,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内容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抓好从党史中感受党的伟大,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二是引导少儿认识、畅想“中国梦”,把实现“中国梦”转化到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实际行动中;三是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少儿从小知恩、学会感恩,并以此作为暑期少儿宣讲比赛的主题;四是进行文化辅导,提高青少年文化知识水平,特别关爱后进生的文化知识提升;五是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少儿多方面的才能;六是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少儿体质;七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少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八是指导文明学电脑,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各关工委动员和吸收更多老同志参与多种形式活动,组织“五老”宣传团深入学校和校外辅导站、社区(村)进行爱党、爱国、爱家和遵纪守法主题教育,促进少儿健康成长。

四、注意事项

各社区(村)在组织暑期少儿活动时,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做好防暑、防溺水、防走失、防交通事故、防打闹伤害等工作,要精心组织、认真抓落实。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构建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第六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以及省、市委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努力提高理论素养,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我市人防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重点学习内容

(一)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内涵。认真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著作,积极探索人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第一位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设置: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最新要求,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全面率先建设小康社会与努力探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党员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完善党内关怀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责任心、紧迫感、主动性和团队精神”为核心的人防精神,广泛开展“支部联动,党群连心”主题实践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组织开展表彰会、座谈会、办好事、送温暖等系列活动,激发机关党员干部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专题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软实力;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与宝贵经验)

(三)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第六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与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委十届十次全会以及市“两会”精神和第六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进一步领会精神实质,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新形势下人防建设的方向,进一步提升人防建设水平。(专题设置:认清今年经济工作形势任务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认真学习“两会”精神与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

(四)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把作风建设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同党的光荣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同党纪国法教育结合起来,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廉洁自律教育等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从政理念,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培养“团结、实干、进取、高效”的工作作风,带头树立良好的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引领全市人防干部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为我市人防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作风保证。(专题设置:牢固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与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党的群众路线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

(五)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党委中心组要增强紧迫感,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作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切实加强。要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科技、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反映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发展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成果,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领导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本领。(专题设置:绿色增长与生态市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与推进“两防一体”)

(六)深入研究我市人防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市人防建设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学习调查研究,做好《市人防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推进“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人防工作走上正确轨道。(专题设置:实施创新驱动与人防建设“融入”式发展;人防主体地位与民防发展方向)

三、学习要求

要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表率作用,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在学习方式上坚持“三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在学习目的上做到“三宽”--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在学习成果上落实“三创”--创业、创新、创优。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人防工作实践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每次集中学习前一周,由党委指定专人针对学习内容和专题设置认真准备发言提纲并作重点发言。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