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精选5篇}

文海泛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51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1分钟。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

2012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颁布了第一个全面部署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信息技术具有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巨大动能,对教师教育起着革命性的影响。近年来,我司在教师工作信息化方面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截至2012年底,培训中小学教师600余万人。

二是开展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推动网络远程培训试点,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师300多万人,创新形成了“专家—资源—服务—教学—组织”一体化的远程培训模式。“国培计划”也将远程培训列为重要内容,为广大的农村教师创造了接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

三是启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试点项目。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在全国21省56个县市启动实施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推进教师研修常态化,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四是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2012年,“教师网联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六所部属师大通过此平台实现了跨校资源共享,开通了免费师范生“同步课堂”,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实现远程攻读教育硕士,教师职后教育在成员高校间开始进行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试点。

五是提高教师管理信息化水平。建成并投入使用了部分教师管理专项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师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包括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特岗计划”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特级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等。

二、2013年总体考虑

在国家和各地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全国的教师工作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必须认识到,面对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广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国的教师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高,教师教育院校还在用工业时代的标准和方法培养数字时代的教师,不同教育类型、不同区域的发展还很不均衡,城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还不够,广大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观念、知识结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必须提高广大师范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必须全面推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2013年,教师工作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深化教师教育信息化

1.加强国际交流,高端引领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支持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和国内高水平教师教育院校举办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了解国际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聘请国际专家为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出谋划策、指引方向,高端引领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

2.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为整合资源,发挥相关项目的整体效能,2013年,我司计划将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微软携手助学项目、乐高创新人才计划、中国移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等项目进行整合,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从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采用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大纲、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国家级培训、整合国际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合作项目、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六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专项培训,重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到2024年,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100学时的专项培训。

3.共建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一是启动教师教育资源技术、课程、质量标准研制工作,调动各地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筛选优质资源,促进资源共建。二是拟于2012-2015年间通过转型升级、立项建设和遴选准入三种方式,支持建设350门左右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提供优质教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筹备建设教师教育资源交易的“银联”或“淘宝”,政府制定资源建设标准,资源提供方根据标准建设资源并定价,需求方购买并评价,实现资源优胜劣汰,促进优质资源进行学分互认。

4.开展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到2014年,建设一批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研修常态化,切实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全员培训中的基础作用。

5.支持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如此便捷的今天,以手机为终端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将带来教师培训模式尤其是远程培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我司将继续支持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支持移动学习软件开发,为每位教师提供移动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

1.建设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2013年,在信推办统一规划下,我司将与信息中心共同开发建设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全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建设内容,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师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建设教师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教师教育发展数据库。我司拟建立教师教育发展数据库,形成国内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掌握国内教师教育发展动态,预测发展趋势;促进教师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培养培训质量;开展教师教育政策研究,形成政策报告,提供决策参考。

三、进一步推动教师工作信息化的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将教师工作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来抓

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和任务的确定,掀起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高潮。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能否深度融合,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水平是开展各种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希望各地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教师工作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将建设与应用相结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快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协同创新,推动教师工作信息化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新生事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将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信息技术怎样更好地与教师教育和教师管理全面深度融合,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必须充分发挥各方智慧,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促进教师工作信息化科学发展。希望各地加强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并不断实践,积极探索数字时代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思路,探索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交易机制,探索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和软件开发,调动资源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为全面推广总结经验。

(三)抓好落实,确保教师工作信息化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刚才我介绍的几项重点工作,我们将从政策、经费和项目方面尽可能争取支持。

——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希望各地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督导评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切实提升1000多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

——对于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希望各省以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认真组织实施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加强建设指导和资金支持。

——对于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这项工作是我们下一步推进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希望相关省和县(区、市) 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我们将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经验,确保试点成效。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培模式;实效性;创新;专业发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师资建设必须先行。加强教师研培是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育全面、快速、均衡、和谐发展的需要。探索卓有成效的教师研培之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株洲市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承办了信息技术教师研培活动,成效显著。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基地资源,组建短期教师研培班,通过集中研培活动走信息技术学科实效性研培之路,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一、什么是教师研培

教师研培是一个以教师修习、研讨、参与式培训为手段,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型组织。通过研培,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研培,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水平进行“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通过研培,为教师搭建一个以课例研讨为主要内容,共同进步的学习与研究平台;通过研培,教师在互助中共进,相互切磋,讨论交流,群策群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二、信息技术教师研培的重要性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悄然到来,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前沿学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胜任新的教学工作,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群体素质。教师不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高效劳动者,不再是培养微软的熟练操作员,教师不能再固守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要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分享,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学习成长,掌握改变未来世界的方法和技能。我们深知:如果学校仅仅只提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教育和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当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

三、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师实效性研培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认为要搞好信息技术教师实效性研培,促进他们专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做到:

1.结合学科特点,树立全新的教师研培理念

实效性研培需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已有经验。通过研培不仅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实效性研培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理论指导或只重视技能培训的片面做法,融理念提升、技法创新、师德修养、学科管理于一体,还注重了对教师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本身的指导。实效性研培改变了单一、灌输式的讲授,代之为参与式培训、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课堂打磨、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拓宽了教师思路,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2.创新研培模式,引领研培教师创新学习

广泛阅读、深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我们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状态,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对同一课题进行讨论分析,每位教师再进行教学设计和上课,然后小组学员和指导老师对所上的课进行反思、研讨,最后学员再根据建议进行修改,再上课。采取“集中设计、资源共享、彰显个性、教后反思”的思路,通过“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使集体备课制度更完善。从集体备课―研讨―上课―研讨―专家示范课―研讨―再上课,整个流程下来学员们都感觉收获很大。由学员和专家同备一堂课,上同一内容,专家引领能把握好研究方向,引导教师进行科学、高效地开展研培。专家们的指导高屋建瓴,使研培教师豁然开朗。这种研修的方式让每位教师都得到了快速成长,真正感受到了研修的作用。

3.优化研培策略,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我们在研培中不断优化研培策略,强调反思与经验不足、沟通理论与实践、走进教学现场、尝试破解问题、建立发展共同体,在研培中认真抓好“三”型教师的研培,全面提升全体研培教师的专业素养。

(1)合格型教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特别是青年教师,首先应让他们站稳讲台,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使他们能把所学知识、原理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且具备收集、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的能力与方法,能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等问题。

(2) 骨干型教师。对骨干教师而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风格,改革课堂教学。让他们既能积极反思和分析教学经验,又能熟识现代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积极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或实践,制定研究计划、编写调查提纲、组织专题调查、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

(3) 专家型教师。对“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而言,重点是继续总结和升华他们的成功经验,发展教学思想,使之能发展或丰富现有的教育理论,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带头开展教改实验,研究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和学科改革的思路等,及时做好总结与推广工作。

4.落实“促”“导”“研”“评”四环节快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促――由学科基地制定各项研究内容的实施策略,督促各小组实施。督促教师继续学习,学习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科研意识。导――由各级各类专家学者、校内外骨干教师对专任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指导,对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对业务不熟练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校教改方向和学科教学思路进行引导。研――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导向作用、市教研员和基地主持人的职能作用和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由教师通过自修、集体备课、讨论交流、归纳提升等形式进行研究。评――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完善考评管理机制,奖优罚劣。学科基地对教师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调整研究进度及内容。通过分析、讨论、多元化评价等,以推动研培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5.采用自我实施和学科基地指导“双轨”式模式,做好研培后期跟踪指导

通过自我实施和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指导,自我监督和基地调控,自我总结和基地评价同步交错运作,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成长,同时拓宽教师的学习途径,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定期上传各种优质资源供研培教师查阅。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

1 引言

陕西理工学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扎根秦巴山区,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神圣的使命,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成为支撑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新成立的专业,在专业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和考试环节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为了适应现在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克服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贯彻我校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专业教学模式发展进行探索。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校目前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理论课内容陈旧,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开设先后存在问题。3)实践环节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4)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对新技术应用、开发设计能力有待提高。5)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并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我校是地方院校,我们有责任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有较厚基础、较宽口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模式,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跟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时刻关注人才市场对应聘者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等的需求变化,同时也应考虑到部分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索、深造的需求,为它们敞开发展空间和留出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拟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受到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研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在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上,设定了多个专业方向,并且切实加强了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实现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4 2010版教学培养计划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计划课内总学时(含必修课和选修课)2350学时。论文参考。公共平台课程比例35%(其中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比例约占5%),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比例30%,专业平台课程比例22%,专业方向平台课程比例13%,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7:3,实践性教学环节,40-45周,总学分25-30学分。对2010版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论文参考。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间的逻辑性,结构上的科学性,开发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控制课内总学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类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注重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建立培养计划的年度审核制度,根据经济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大类培养及复合应用型培养,以强化通识教育、大类学科基础教育。相近专业应实施分段培养模式,实行较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教育;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开设专业方向;同时,辅之以辅修专业及第二专业培养,拓宽专业口径。

5)将理论和实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层次培养各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

5 课程设置

在2010版的专业培养计划中,根据现有实验设备、师资及目前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设定专业培养方向:信息与通信和信息技术与应用方向,每个方向设立专业方向必修课与方向选修课。方向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专业理论、科学素养、技术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删除了原有计划中知识较陈旧的课程,新增《虚拟仪器技术》、《Matlab及系统仿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锁相技术》等课程。课程设置还做到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

2010版中加强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40-45周,总学分25-30学分。包括社会实践、计算机技能强化训练、高级语言编程实训、生产见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Ⅰ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门专门的实践环节课程开设,要求学生自己组队,选择教师开发电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其设计作品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能力展示。为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将第八学期课程全部提前,第八学期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6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解决目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1)鼓励教师搞科研,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在科研同时带动学生中骨干分子参与科研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

2)自主式学习教学网络建设。教师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及课程相关资源上传到校内教学资源网,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提供相应的师生互动平台。

3)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 并建设和完善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为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给优秀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计和研究环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机器人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等。

4)动态课堂教学。论文参考。教师在上课之前备课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进度和最新科技发展及时补充调整内容,给学生发放相应的材料。

5)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校企联合,订单培养”。可以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解决企业招人难,学校就业难的难题。

7 结语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会继续不断学习改善现有教学模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应深入到相关专业领域中去,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只有针对社会需要,紧随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按照“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才会是最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明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68.

2、包永强,王青云,刘化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65.

3、林钧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93.

4、蒋海涛,尚晓星.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7(17):23.

5、李敏君,王荣芝,杨昕卉,王淑玉,张梅恒.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04):123.

6、赵华君,程正富,朱家富,曾祥伦,石东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 73.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家特色专业;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规划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2-0118-05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专业来培养人才的, 专业是大学学术组织存在的本质特征。高校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 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在于建立一批高水平的、 有特色的专业。

“特色”就意味着“与众不同”, 专业特色指的是专业的特别或出色之处。大学的生命力在于专业水平的高低, 而专业的生命力则在于专业特色是否鲜明。

华南理工大学是立足于华南面向全国建设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国家重点大学。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 半导体照明产业、 太阳能电池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的背景下, 主动适应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急需, 我校结合自身光电学科的优势, 于2007年向教育部申请, 开始建设“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本科专业。经过近5年的规划和建设, 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室建设、 专业教材建设、 学生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科研活动等方面, 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步。于2011年获批成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目前, 该专业已经成为一个师资队伍充满活力、 专业特色鲜明、 广受学生欢迎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一、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人才需求现状

信息显示与光电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有“朝阳产业”之称, 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根据世界知名调研公司Standford Research的报道,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在全球已形成了年产值愈1000多亿美元的庞大产业群[1]。我国是一个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产业大国, 近年来相关产业和新技术发展迅速, 并已将其列为国家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广东省作为我国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产业最大的省份, 更是明确在“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 新能源汽车、 半导体照明”确立为三大率先突破的产业。在这三大产业中,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 半导体照明”这两个产业是与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密切相关的。

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中, 其重点之一是发展新型显示技术产业。新型的液晶平板显示产业, 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彩电、 手机、 电脑等显示器产业最为关注的产业经济领域。全球主要面板厂商普遍看好液晶电视市场的巨大商机, 并将此作为大尺寸TFT-LCD产业的下一个爆炸性增长契机。另外, 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AM-OLED显示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广东省作为全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 拥有一批诸如创维、 康佳、 TCL等知名电视生产厂商, 其电视产量约占到中国电视总产量的60%, 在信息显示技术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及产业基础。目前已建成及在建的大型新型显示器件项目超过十个, 其中包括深圳华星光电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广东中显科技有限公司的OLED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彩虹集团的OLED生产项目等等。

半导体照明由于具有节能、 环保、 寿命长等优点, 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国面对世界照明产业的重大转型和LED的兴起, 2003年底紧急启动“半导体(LED)照明产业化技术开发重大项目”, 并从2009年开始通过“十城万盏”等示范工程, 使得我国LED照明产业发展迅速。其中, 广东省在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 2011年广东省LED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 连续三年实现翻番增长。企业3000多家, 从业人员55万人, 带动就业220万人, 产值和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在目前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产业背景下, 必然引发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高度需求。遗憾的是, 在相关技术领域, 国内企业中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地化人才很少, 国内企业的核心技术部门大多被外籍工程师控制, 国内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不足以支撑国内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 这成为阻碍国内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给我国尤其是广东省的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产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 是广东省第一个针对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产业的本科专业。

二、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的专业背景与特色

华南理工大学“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 是依托材料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在新型发光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稀土离子发光、 发光薄膜制备及结构调控、 发光器件物理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始创新的工作, 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是国际知名的光电领域专业研究机构。

专业只有办出特色, 才能有牢固的立足之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 我们根据依托单位的科研优势凝练和培育专业特色, 提出了以“材料与器件为基础, 突出信息显示、 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电池三大应用技术”为特色建设“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 一流的科研设备资源, 为建设特色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鲜明科研特色的本科毕业生, 又为科研工作输送优质的研究生源。专业建设与科研工作的互动效应十分明显。

三、 课程体系建设

有深厚基础知识的学生, 未来将具有深远的发展潜力; 有宽泛学科知识的学生, 未来将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 培养具有更强大适应能力、 更深远发展潜力的学生, 是重点高校的办学宗旨[2-3]。本专业按照厚基础、 宽口径的指导思想来设计课程体系, 培养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新型工科人才。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 是材料学、 光学、 电学、 信息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在专业教学计划方面, 设置了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等三个层次的课程, 各层次的课程又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 根据专业特色, 按照跟踪学科前沿、 掌握先进技术的原则设置一定学时的选修课, 增加教学计划的柔性,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不同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学生, 所学习的必修课相同, 差异仅体现在选修课上。这样的课程设置, 体现了强化学科基础、 淡化专业方向, 可提高毕业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

在基础课程方面, 开设了大学物理、 大学化学、 量子力学、 固体物理等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夯实学科基础, 使毕业学生将来具备自行扩展光电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 除了开设一些必修基础课程外, 还开设了材料科学导论、 有机电子学基础、 光度学、 发光学与发光材料、 激光技术、 光电子器件与工艺、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平板显示技术和现代薄膜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

在专业课程方面, 主要围绕平板显示、 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电池三个方向, 开设液晶材料与显示技术、 有机半导体材料、 TFT技术及其应用、 半导体照明技术、 LED光学设计技术、 LED驱动设计技术、 LED散热设计技术、 太阳能电池技术、 显示器件驱动技术等课程。坚持基础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将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 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 坚持分析与综合并重、 经典与现代并重、 软件实现与硬件实现并重的原则, 合理分配学时和内容。

新材料是新器件的基础, 新器件是新技术的基础, 我们开设的基础性、 专业基础性以及专业性等三个层次的课程, 都是围绕着材料、 器件和技术等三个方面来安排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模块, 厚基础宽口径设置教学计划, 将为培养基础扎实、 能力突出的新型工科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四、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建设一支年龄、 职称、 学历、 学科结构合理, 学术水平高, 发展潜力大的师资队伍, 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经过近五年的发展, 本专业已形成了以著名高分子光电材料专家曹镛院士、 彭俊彪教授等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一)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注重因材施教,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快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促进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把教师作为办学的主体,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4]。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提出“人事相宜、 和谐发展”的队伍建设理念, 从师资培养、 岗位设置、 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改革, 建立有效的队伍建设机制, 体现教师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和谐促进。

(二)围绕核心课程, 建设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教学团队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 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积极为教学团队提供多种服务、 指导和支持, 确立教学团队的学术主导地位, 将教学团队的管理权力进一步下放, 扩大团队的管理自, 积极整合教师资源, 为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构建坚实的平台。在团队内部管理方面, 实行专业总负责人、 专业方向负责人、 团队成员三级管理机制。专业总负责人提出总体建设目标, 分解到专业方向负责人和团队成员, 做到五个有: 有明确的建设目标, 有具体的推进措施, 有合理的工作授权, 有全程的检查督促, 有良好的思想沟通。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 依据专业方向, 建设教学团队。实施岗位责任制, 分为信息显示技术、 半导体照明技术、 太阳能电池技术三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有带头人, 负责相关课程群(包括教学人员的安排、 课堂教学、 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 实验体系建设等), 并依托相关的科研平台组建教学小组。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三)建设“传、 帮、 带”的工作培训机制, 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实行“传、 帮、 带”的培训体系。对新入职教师进行正规的培训, 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班, 取得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才能加入教学团队; 注重中青年教师能力的提升, 定期参加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等国内权威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学习; 加强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鼓励教师参加企事业单位中组织的工程技术类培训, 及时更新对光电产业的了解; 由专人整理优秀老教师的宝贵经验, 作为培训教材; 加强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 由英语表达流利、 具有国外学习和进修的教师担任双语课程的教学, 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还可选派出国研修以拓展视野。

五、 教学条件建设

(一)重视专业教材编写, 建设一套切合新专业技术实际需求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素, 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 由于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没有或者很少有传统的、 经典的教材和讲义可供借鉴和使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在积极引进兄弟院校优秀教材和讲义的基础上, 成立专业主干教材编写组, 着手编写切合新专业实际、 切合我校课程体系实际的“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系列教材。包括《有机半导体电子学》、 《TFT技术及应用》、 《半导体照明技术》、 《平板显示器驱动技术》、 《太阳能电池技术》等。同时, 还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鼓励专业教师根据专业特点, 紧密结合科研实际, 编写高水平的选修课程教材, 加快新办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和完善。在努力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先进性和前沿性前提下, 在教材内容的取舍和教材编写风格上下功夫, 力争将学生从教材繁复的公式推导迷魂阵中解放出来。形成文字教材、 电子教材、 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 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二)精选专业实验内容, 构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是具有“新材料、 新器件、 新技术”鲜明应用特色的工科专业。专业实验教学是其本科培养计划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专业实验内容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开设。

为了体现“新材料”特色, 我们开设了有机发光材料合成、 液晶材料综合性能测试、 有机材料热性能测试、 薄膜材料形貌观测与分析、 有机发光材料分子量测量等相关的专业实验课程。

为了体现“新器件”特色, 我们开设了发光器件阻抗测试、 发光器件EL测试、 发光器件PL测试、 发光器件吸收光谱测试、 发光器件加速老化寿命测试、 发光器件载流子迁移率测试、 发光器件显色指数测试、 发光器件发光效率测试等专业实验课程。

为了体现“新技术”特色, 我们开设了太阳能电池综合性能测试、 平板显示器驱动电路编程实验、 发光二极管光电综合性能测试、 OLED显示屏综合性能测试、 OLED显示屏激光修复实验、 激光器功率测试、 LED配光设计实验等专业实验课程。

我们遵循“实践性、 开放性、 自主性和创新性”(四性)和“教学与科研、 理论与实践、 经典与现代、 虚拟与实训”(四结合)来精心选择专业实验内容, 通过基本实验、 综合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科学小实践等来组成四级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中, 充分应用各种最新的硬件和仿真软件, 能硬则硬, 能软则软, 或软硬结合。另外, 我们还注意淡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

通过近五年的努力, 我们初步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了专业实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 定理和定律的理解, 降低了学习过程中的难度,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有力地保障了专业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寓教于研, 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对教学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国家特色专业, 所依托的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拥有“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引智基地”、 “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多个省级、 校级科研平台。本学科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为了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本科教学资源, 我们遵循“寓教于研, 教学科研相长、 学科专业并进、 教师学生共赢”的理念, 采取多项举措来建设国家特色新专业。

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 提炼可供大学生参与的研究题目, 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华南理工大学SRP(大学生研究计划)、 华南理工大学攀登计划以及省级、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项目[5], 使特色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期间, 人人有机会参与学生科研项目,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对有继续读研深造的优秀本科生, 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多个国家级的科研平台, 提供了本科生大量从事辅助研究的机会。教师是学生创新实践的领路人, 学生是教师科学研究的好帮手。在教师眼里学生不再是累赘和负担, 在学生眼里教师永远严谨慈祥。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辅助机制, 让本科生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 在实践中进行锻炼, 帮助学生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阶段, 顺利过渡到以知识创新为主的研究生阶段, 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 精选适合本科生实际能力的题目, 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这种基于教师科研实际的题目, 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四)以产学研基地为依托, 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是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工科大学, 建校60年来, 为国家特别是华南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型技术人才, 素有工程师摇篮之美誉。华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据权威部门统计, 广东省的信息显示产业、 半导体照明产业占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市场份额。巨大的产业市场、 广泛的产业界校友人脉资源, 为“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的“产业化”办学理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聘请校外企业家担任专业兼职教授, 多人次不定期来校进行专题产业技术讲座, 拉近学生与知名企业家的距离, 近距离感受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和榜样的力量。带领大一新生在开学之初期, 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 进行专业认知教育, 认识、 感知新专业, 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每个寒暑假到企业去实习, 走进车间走进生产线, 融入产业工人角色,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产业意识。

四年来, 我们跟TCL集团、 创维集团、 康佳集团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 以及大族激光、 国星光电、 鸿利光电、 木林森、 雷曼光电、 勤上光电等光电产业上市公司, 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为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五)以国际友好学校为纽带,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一代大学生

本专业依托单位是2006年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 在全国首次设立的“111计划”50个引智基地之一, 聘请了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J.Heeger教授在内的十多位海外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 每年来学校进行学术讲座、 研究与交流, 让普通的本科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国际学术大师的魅力。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珠江三角洲, 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与海外与港台有悠久的、 广泛的历史渊源。本专业借助于地缘优势以及本单位的海外学术交流优势, 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以及学生互换计划。基于科研合作基础上的海外交流, 使本专业与海外友好学校的关系更密切, 有助于互相借鉴建设经验, 积极发挥专业品牌的辐射作用, 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开放性的新一代大学生。

专业建设旨在培养满足社会需要、 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人才, 专业的特色尤为重要。我们根据战略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形势, 结合本单位的学科优势, 凝练“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的特色为“以材料与器件为基础, 突出信息显示、 半导体照明与太阳能电池三大技术”的专业特色, 培养“科研化、 国际化、 产业化”的工科人才。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为了探索国家特色新专业的建设经验, 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 不断优化专业建设理念, 努力使专业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童林夙. 2012年后的平板显示世界[J].现代显示, 2007, (77): 6-16.

[2]牛大伟.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153-154.

[3]林健.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5): 11-17.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选修课;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设很值得反思,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的出发点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怎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成功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

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学习高中阶段的知识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通过选修课的开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我们选修课开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我认为在选修课教学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开课准备

首先,教师必须制订出教学大纲编写选修教材,明确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广泛阅读和积累相关资料,特别要注意上网浏览最新的科技动态。对教材体系、基本内容、重点章节及讲授难点等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备课前要充分收集与课程有关的素材。在选修课的架构上,要做到内容完整,思路清晰,知识体系逻辑严密、上下呼应。不可否认,丰富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是教师编写选修课教材的前提。编写所涉及的内容不应局限在本学科,因为信息技术选修课代表的是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课堂授课

首先,课堂授课环节的第一堂课极为重要,要对该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总体介绍,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形成总体认识。

其次,教学设计对于一堂课而言,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感受理解新知识的特点并且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选修的课程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对授课内容要强调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信息技术选修课上,教师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再次,教师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创新,重视能力培养,不要拘泥于授课形式。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零散知识点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充分理解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三、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本次授课情况的反应,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对于选修课而言,没有现成的事例可以参考,一切要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每一节课后,就本课的一些结构和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做详细的记录,以便将来做出改进。

要注意留出一点时间答疑,选修课同样需要有作业、有批改。并且要依据教材内容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思维品质、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课程反思

教后记,就是教师课后,对本堂课做及时的分析回顾,对照教案,总结经验,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每一轮备课,需要参照前几次课程的授课心得,认真地分析总结,结合教材并考虑学生实际,认真备好新课,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多次分析、改进,使选修课开出活力、开出特色,真正培养和锻炼一大批有用之才。

五、结论

选修课授课的上述四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其他环节独立存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教师通过开设选修课,引领学生进入一片全新的领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己喜欢的那一方天地里,学生可以大有作为。

通过选修课的开设,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应该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调整教学的思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学校教育不在于看学生考的分数有多高,而在于学生是否从教学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选修课这门学科的学习,应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看到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胡乐乐.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本义[N].中国教育报,2001-12

-22(04).

[2]佘爱春.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大学课堂教学――兼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07):77-79.

[3]王希尧.教育学的超越[N].中国教育报,2000-05-07(02).

[4]李建年.“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开发与实践[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25(07):33-35.

[5]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宗琦,叶静辉.精简教材内容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浅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01):109-111.

[7]多尔.后现代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