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82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2分钟。
品德评语学生总结范文第1篇
近日,邵阳市教育局印发《2017年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对照2016年中考政策,记者发现,今年中考的相关政策有着较明显的变化。部分学科考试时间与形式有变化与去年相同,今年的中考时间为6月16日至6月18日。科目安排仍为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体育、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八年级的生物、地理、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上机操作。今年中考,除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与去年一样实行闭卷考试外,思想品德、历史也将进行闭卷考试。同时,作为考查科目的艺术将不再另行安排考试时间,而是在中考的三天时间中统一进行,考试时量为60分钟。八年级的生物、地理科目不再与去年一样实行分卷合堂考试,而是单独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为6月18日上午,每科90分钟。学科分值方面也有一些变化。今年中考,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各100分,体育50分,艺术50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上机考查成绩每科为10分。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中,学生中考成绩计算方式为: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各100分,体育50分,地理、生物各按50分计算。中考成绩总分为910分。不过,从今年秋季开始,八年级地理、生物考试各按100分计,2024年中考成绩总分为1010分。综合素质评价更有针对性与去年综合素质评价直接采取等级制评价不同,2017年中考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分数赋分,再以等级呈现的形式进行。赋分总分为120分,分别为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10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5分,合作与交流5分,运动与健康5分,审美与表现50分(艺术考查),实践能力40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上级操作各10分),奖项加分5分。其中,凡在初中阶段获得县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奖励,可以加3分,获市级(含市级)以上党委、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奖励,可以加5分,不累计加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等级按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总分进行转换,设A、B、C、D、E五个等级,90分及以上为A等,80分-89分为B等,70分-79分为C等,60分-69分为D等,不足60分为E等。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学校录取和初中生毕业的重要依据,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的学生须达到C等及以上等第;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的学生须达到D等及以上等第。2017年我市初中学生毕业标准为:文化考试成绩平均及格,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D等及以上等第,方可获得初中毕业证书。今年中考考试时间6月16日 8:30-10:00 化学 10:30-12:30 数学 14:30-16:00 思想品德 16:30-18:00 历史;6月17日 8:30-10:00 英语 10:30-12:00 物理 14:30-16:30 语文 17:00-18:00 艺术;6月18日 8:30-10:00 八年级地理 10:30-12:00 八年级生物。
品德评语学生总结范文第2篇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的社会形时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意识上。使学生自身的人身观和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让学生培养自身的公平、正直、勇敢、仁爱、朴实的人生观。成为与时俱进的社会新生主体。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本身它既是一种智力的教育,也是一种品德培育的自我提高。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诸要素
我国的德育教育从古到今基本做法是世袭制的做法,即通过常规的说教来引导下代人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形成让下辈人接受长辈人已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于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能让下代接受,那不是长辈考虑的问题,因此,对德育教育的方法上站在不同的社会地位,处在不同的家庭背景,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都有不同的鉴述和不同的角度思考。因此,德育教育的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中间需要我们从中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努力提升教育的方法的科学性,开创性的进行方法论的科学性进行的探讨。从方法论上讲主要包括:
(一)学科的设计与建设的方法。学科的设计应有承传性和前瞻性、承传性它有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前瞻性具有现代的文化思潮的鼓动,易被大学生接受。建立纯理论学科和交叉学科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没有学科理论的指导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各类教育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描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体现了历史教育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对德育教育理论规范的重视,对德育教育方法的重视。
从现代的德育教育学科建设上看,我们既不能弃古成今,也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古为今用,用历史的、现代的、客观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研讨学科建设,并通过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建立相对的学科体系。这种学科体系既有传统的闪光点,又有现代的特色的标志,从而能体现出德育教育体制的时代特色。
(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
教育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形象和言语往往会对被教育者形成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有正面的潜影默化,也有反面的潜在意识的侵蚀。因此,学生的品德教育首先应从老师自己做起。
1.教育者的自身德育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升华。对学生的无形影响的诱导。形成教育学生的德育思想意思的潜影默化的作用。拥有传统和现实的德育的形貌和内涵特征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展示力。
2.教育者的个人形体特征,寓教育人的良好个人形象,有传统感和现代感的高度聚合。给被教育者形象上的敬畏和审视力。
3.教育者有传统的语言积淀和现代流行语的风趣,形成引导启迪对学生德育思想教育的以理服人的说教方法。
4.教育者对学生因过失导致的品德缺失的现象,用身教的训导,激发学生的良知和自控的心灵转化。
5.教育者因自身疏于导致的不良形象,善于公开检讨和自纠。迎获学生的认同和谅解,远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合上述五点,学生的德育教育它属一种启迪与引导相结合式的教育。这是教育者自身的宣传身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典型案例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可借鉴历史的和现实的典型案例进行示范的说理,通过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里需要社会舆论导向的传播和教育工作者掌掌握。正面的德育教育的正面素材,使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典型的案例中受到启发。在典型案例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案例的特点进行正面的说教分析,典型案例应有3个特征,一是代表性,品德示范效应的代表性具有社会公认的特质,受众心理强,感化力深,不同的年龄,层次,都易接受。二是特点显著,有教育的深度,诱发的意义。很具有长远的影响意义。三是典型案例应对现实的教育背景。通常与时代的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典型的案例是一种现身说法的教育,他往往有一种特殊的现实指导教育意义。因此,典型案例教育在德育施教中更有特殊的效果。
(四)自律自勉的教育法。受教育者往往处在“被”教育者状况。“被”教育存在两个不同层面的效果。一是很好的被引导,并能接受。二是不能很好的接受,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两种结果是同时“被教育”情况下产生的两个不同的结果。如何来把握好这种“被教育”的正面效应,笔者认为应对学生的自律自勉上下深功夫。要学生自己明白自律自勉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自律自勉后能够达到自身生存的效果。例如自律自勉的人在社会行为规范是个什么样的人。社会又如何对待他们从尊重、鄙视、赞扬都有个判断。实际上,自律自勉做好了,学生自身同样能够自觉的遵从社会的规范。顺应于社会精神文明的总体需求。自觉维护个人、团队、社会的道德形象。因此,我们应从培养学生自律自勉的习惯,更有利于开展德育教育。
现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从社会的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其方法很多,有许多的方法可借鉴传统教育,西方的教育,现实社会归纳出的方法,应该说教育的形式是有限的,但方法则是无限的,有很多的方法通过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提炼形式新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应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评价
在学生德育教育的评价上应包含多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的内容是相对的,而评价标准则是绝对的,为什么?因为评价内容有具体性。可以利用某一个内容来选择评价。因内容的局限性,因而导致结果结论的局限性。而评价标准则有均衡。虽然道德的评价标准有传统与现实,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等评价标准上的差异,但从道德的评价水准和道德的评价标准上水平线基本一致,人类的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的尺度是一致的,而是先进与落后,时间的快与慢形成时空上的差异,由此形成内容与标准的相对分离。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教育的评价标准应在五个方面:
(一)学生个人行为的评价。
现代大学生多属由童年转向成年的过度期,从父母依托中走向社会的群体生活,基本的行为举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这种行为不仅与学生的家人、家庭教育有关,且与生长环境及周边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学生的个人行为具备特殊性,从学生的个人行为评价和德育教育结果的许多来讲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评价。学生的个人信仰的目标可判其他人的价值取向,为什么这么说呢?信仰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从品德上衡量,就是高尚与低劣。价值取向是人的品行的风向标,有品有德才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人,无论对家庭、对社会及未来社会信仰、工作态度、为人准则的导向。
2.言行评价。学生的言行举止。从现代社会而言,由传统的东方沿袭,到现代西方文化的渗透,大致的言行举止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传统语,现代化的网络语都再现了时代的特殊感,语言的进化、举止上的时尚也反映的人类进步的标志,但是如何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来评价现代的文明呢?笔者认为应有三个标准,一是言行举止符合传统和现代的美。二是言行举止具有广泛的受众心里,并被不同的社会群体接受。因此,学生的言行举止的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达,而是一个综合的评议方式。三是言行举止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破而不失实,利则是创新。
3.习惯评价。学生的生活习惯。大学生生活习惯性赋予了高校服务育人的特殊使命。如何培养好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从常规而言,学生到大学应到了自立的求学阶段,但中国的背景家庭式长起来的小孩自立概念和能力较差。从国外的经验看,到十六岁开始,小孩就有一段自立的工作日。而中国的小孩从小学到高考都依赖于父母的怀抱。这是自然形成了差异,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加上了一层服务育人的责任。那么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又如何评价。笔者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自立程度。包括学生的自觉学习和生活料理等项。二是大学生做人的准则,关爱心、责任心等项。三是对社会的关注度。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和团队意识。这个是作为学生生活习惯的评价标准,简而言之它是学生成为社会人复合性人才的标志之一。
4.校风的评价,校风班风反映了群体学生的现实风貌也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学风和德风的真实体现,在高校集中的城市和区域有时会出现一些时尚的语言。例“吃在某高校”“玩在某高校”“谈恋爱在某高校”等。这些评价式不仅反映了学生对校风的评价,同时也可反映出学生和家长们对学校的风气的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因此,高校的校风和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信誉,也会影响到学生班风的荣誉。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拔高到高的层面,从施教入手,解决好德育教育问题,从校风和班风的评价上讲,一是学校德育教育导向的评价,主要从学科的设置,学校宣传的力度,学校班级德育教育的风气。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二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氛围好,从学校到老师,及班级注重德育的教育程度。三是社会对高校的校风的评价。四是媒体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评价是从高校之间纵向指标来评价。因此,校风班风评价虽然有偏颇的一面,但总体是公平的。
5.社会专业机构的评价:社会专业性机构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标准性和现实性。社会专业机构的评价内容为:一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指数;二是公众满意度的测评;三是学生家长对自己小孩的品德变化;四是学生自己对周边的品德进行评价。上述四项是综合评价高校德育育人的综合指标。
6.就业指数评价,高校就业指数不仅反映出了高校自身的教育水平,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德育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志之一。从社会用人的角度看,社会不仅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品德好,素质高、专业水平很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从现代高校培养人的角度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助学生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才是关键,因此,从大学生的就业率来讲,一样可以反映出我们德育教育好坏的评价结论。
品德评语学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理念;小学语文教育;弊端问题;方法策略;渗透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先导性与启蒙性。语文教育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什么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就是指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借助自己言行举止的力量,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实施影响,以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就自身的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展开探讨。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问题
1.重视智育的开发,忽视德育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育的开发不可忽视,但是也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开发。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学校求学理应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陶冶和扎实有效的科学文化教育,使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健康成长。”但是,学校教育受到影视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追求学而优则仕的教学目标,忽视德育教育的影响。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教育追求的是分数与成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永远是流于形式上的内容。在教师的理念中,德育教育完全没有成绩重要,德育教育的渗透没有落实到实践的层面上。即使有德育教育的实践课,也是脱离生活实际假大空的理论,将这些理论与语文教材生硬的连接在一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想脱离,使得德育教育成为一种表面上的功夫。
2.形式呆板,有效性与实效性比较低。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具有德育教育的意识,也具有德育教育的践。但是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与弊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的有效性比较低。例如,有的教师不认为德育教育不重要,不想为其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愿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加强知识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在德育知识的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进行生动的讲解,忽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德育教育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这种呆板的、机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逐渐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健全。若想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但是,德育教育的评级不能单纯的以成绩与分数来衡量。如果采取计分的方式来进行衡量,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一种功利性的心理状态,德育教育就会趋向功利化,学生不会发自内心的接受道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也不会德育实质性的提高。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例如行为观察法、情境法等,这些评价方法去细心的观察与思考,精心的完善这些评价机制。在许多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缺乏智育与监督机制,也缺乏良好的评价体系,育人功能得不到完全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德育教育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制,发挥德育教育的最大功能。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1.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的、科学的、合理的把握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做出一些总结,在上课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其中包含着许多德育材料,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些材料,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八角楼上》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突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与革命先贤为了广大人民而不断奋斗的精神品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德育教育的材料,教师需要重点突出,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2.使用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若是缺乏科学的德育方法,德育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的生硬,小学生难以直接的理解,德育功能被完全的抑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选择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德育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有利于小学生接受,加深小学生理解与体会。另外,德育方法的选择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德育的主题来选择。例如,上文提到的《八角楼上》这篇文章,教师需要注重突出中心思想。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需要强调“诚实”的含义与意义,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虽然具有较大的影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便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再数量,而在质量。语文课堂毕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需要把握高度,引导小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也将德育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将德育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发挥德育教育的功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
品德评语学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改革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07-01
随着我国初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启动,初中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教改中老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讨论者,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做教学课堂的主人,能够独立探究和获取新知识,把学习当成兴趣爱好来培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学的目的偏向学生的体验性,让主动学习成为他们掌握未来命运的一把“金钥匙”。但是,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老师厌讲、学生厌学的情况。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要不断地推进,最终成为我国初中教学课程改革的点睛之笔。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现状
1.任课教师对思想品德教材的掌握不精
近几年,我国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不断更新,造成许多老师很难全面掌握初中思想品德整体教学内容,很多老师只能熟悉一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导致老师很难对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把握,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相互独立,没有太大的联系,从纵向上增加了教学体系建立的难度。
2.教学手段单一滞后
思想品德学科的学科属性偏理论性,大多数老师都采取授课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一本书、一支笔”的讲授方式,枯燥无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在考试之前,按照老师划出的考试范围进行背诵,客观题都背得烂熟于心,答题时得心应手,而一些稍微灵活的题目,学生们答题时不知所措,导致教学失败。
3.对思想品德学科缺乏重视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授课老师,对思想品德学科都不重视,学生和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是小学科,重要性与语文、英语、数理化相差甚远,思想品德学科只是学生们在认知上的一门基础课,对升入重点高中影响不大,在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时,重点还是评估数学、英语等,这些情况体现了对思想品德学科的不重视。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师生观念
目前,学校老师把精力和优质资源集中在语文、数学、外语等中考科目上,根本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中考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社会道德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判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处事原则,思想品德课程能够很好地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我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上好第一课。学校不应该把“应试教育”当作最终目的,从观念上端正教好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
2.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
转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早已让学生们深受其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热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出热情、幽默、敬业的形象,结合课程联系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成为一个充满乐趣和活力的殿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摒弃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中学习知识,深刻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精髓所在。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采用举例论证、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自学,再进行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最后进行师生互动,深化理解教学内容。
3.注重教学和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教学的社会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实例融入教学内容当中,生动形象的实例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能更好地理解,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现象中了解到思想品德课程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间接地让学生们明白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
4.改变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
品德评语学生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两个层面对后现代哲学语境下的文学批评进行了探讨。第一,后现代哲学语境下的文学作品,由于其不构格式、零散、断片化以及摧毁传统文学创作模式的先锋性特点,传统文学批评所遭遇的障碍;第二,就文学理论本身而言,面时纷繁复杂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所受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自1970年以来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语,后现代的大潮汹涌大概与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失败后,由社会造反退到书斋造反(语言领域里的颠覆)有关。“它貌似激进地否定理性、整体、一致、‘宏大叙事’,而实际上由群众性宏大社会革命走向专业改良(原专业领域内的‘造反’),恰好成为资本社会在其发展进程中所需要甚至必需的补充品和解毒剂。”后现代倡导“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是非。一切不过是在权力下的知识,充满相对性和特殊性;理性主义所力捧所构造的真理与客观以及普遍必然性不过是“假、大、空”的“宏大叙事”,只有走向并无“达话”的诗意的语言栖居,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体的存在家园。因此,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一切对于个体的精神世界,对心灵境地所造成的震撼和解放确实是空前的。
一般认为,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哲学为后现论奠定了哲学基础,否定“在场”而强调表征,否定本原而关注现象,强调多元而抛弃统一,重视规范的内在性而非先验性,以及通过建构性的他者来分析现象的方法论,把后现代主义提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①利奥塔和博德里拉这两个后结构主义阵营之外的“新保守主义”哲学家,一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作了诊断。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就是抛弃元叙事(解放的叙事和启蒙的叙事),它从追求共识的统一性转向差异、多元论、不可通约性和局部决定论。而博德里拉则从符号生产的角度指出,后现代社会是现代性终结的社会,即生产的社会转变为消费的社会,仿像技术逻辑统治着一切,现实被超现实所取代。
当然,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的理论建构,在某种程度上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他们发表的一系列批判结构主义或者现代性的文本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逻各斯主义及其规戒下的一系列现性特征与二元对立模式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其中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撒播”(dissemination)的指意生成过程(production of signi-fication)、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加塔利(felix guattari)的欲望概念和块茎(rhizome)理论,及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概念等,都强调捍卫意义的扩散,反对将意义束缚在总体化、中心化的理论与系统中。正如德里达所言“意义的意义是能指对所指的无限的暗示和不确定的指定……它的力量在于一种纯粹的、无限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刻不息的赋予所指以意义……它总是一次又一次的进行着指定和区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某些理论,不但深刻影响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而且在文学批评理论界也掀起了巨大风浪。就文学创作而言,大多数后现代文学家的创作依照这种理论,在拒斥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的情况下走向“后”现代。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力求被“解释”,《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吁请象圣经一样的多种解释,而其他现代主义作家则使用隐喻的文本策略来寻求多重解读。卡夫卡的作品曾遭受“不少于三拨的阐释者们的大规模劫掠”。后现代主义文学为了摆脱这种对文学作品无休止解释的人为粗暴控制,在文本中设置多种机关为解释制造障碍。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文本所要显示的文本策略。伯顿斯对这种策略也有类似的表述,他认为后现代艺术只有被而且必须被体现,而现代艺术则指涉一种隐于表面以下的意义,因而必须得到理解;后现代艺术展现自己的外观,而现代艺术则要把握出于那外观以下的深层含义。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后现论语境下产生的文学作品,由于其不拘格式、零散、断片化以及摧毁传统文学创作模式的先锋性特点,使传统的文学批评遭遇障碍;第二,就文学理论本身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受到的影响。
首先探讨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即面对后现代哲学语境下的解中心、无确定意义、丧失了总体性与积极的人文理性关怀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传统文学批评遭遇的障碍。
传统文学艺术之所以被无休止的评论、解释,根本原因是它们对于现实“拟真”的模仿,因为这样它才能被认为是有艺术价值的。换句话说,只有这样,有着各种不同企图的解释者们才能在文本中找到能满足自己阐释目的的意义—-哲学的、宗教的、阶级的、社会的等等,总是将文学阐释为一切社会意识形态的副产品。另外,传统文学文本所带来的主题、情节结构、人物、思想等要素的统一性与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解释者们的神经,或者是他们在这种统一性中找到了无休止解释的乐趣,或者是他们世俗而又现实地以此来满足他们晋升的欲望。如果是以上种种,那他们的“良好愿望”在后现代主义文本面前受阻,因为这些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似乎并不提供这一切。
关于主题,后现代主义文本似乎并不缺乏,那就是反讽、戏仿、游戏、重复、复制以及无主题变奏。这种无中心性的文本策略正是后现代主义作家们所要体现的主题。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对安徒生童话的戏仿与反讽;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卡珊德拉》对古希腊神话戏仿;戈姆林格的诗《字》的文字游戏;德尔的诗《苹果》的拼图游戏;米兰·昆德拉的无主题变奏的音乐视角;格拉斯的《母老鼠》与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的互文性等等。但解释者与读者能在这些主题中找到什么呢?文本的结构不停的变化,多元混杂的文本形式,语言符号在建造与拆毁中的游戏,无法确定的轮廓将许多规模宏大的素材组织在一起,这样最终导向了一个结论:“不善于被解释,也无法解释”。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中的10个只有开头没有结局的故事的设置,使整部小说的宏观结构模糊不清,细节掩盖了主题。不相关故事碎片的连接、人称的不断变化、相同的人名在不同故事中的交错出现以及作者不时的关于其写作的述说等反传统要素造成了文本指意的不确定性。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多种可能性的多元并立的树形结局”,是作者对真实生活的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的精确再现。正这一系列不确定要素绘制了一幅幅精确的图画,体现了生活复杂交织的精确性。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生活事件的网状分布真实而又精确的描述,与传统文本主观臆造的具有某种统一性的生活真实相比,它就具有了不确定性。因此要参透文本,就只能回到文本自身的语言符号与文字中间,不需要任何强加的所谓“深度”与意义。因为这样的努力与努力参透生活一样都是徒劳,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是试图揭示生活的意义,但生活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这又与哲学的所谓“中心”与真理的探讨一样永无休止。
后现代主义文本的不确定性就如“晶体”与“镜子”等光学仪器的多面性,“每段文章都能占有一个面,各个面相互连接又不发生因果关系或主从关系。它像一张网,在网上你可以规划许多路线,得出许多结果完全不同的答案。 “晶体”的各个反射面射出的光既有平行也有交织,而各种“镜子”共同构造的多面装置,使人置身其中便如进了一个曲径交织的迷宫,形象向空间的各个方向散开,有时他们是平行的,有时是重合的,而有时又是交错或倒置的,这种由多面性导致的混乱状况恰好与后现代主义文本所体现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文本的错乱性产生某种契合,而这种错乱又使解释不再可能。可见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这种文本策略不但抵制了传统诗学的中心化、真理性的思维模式,而且也拒斥了被解释的多种可能。而文本语言的分散、离散与传播以及对自身环境的概括与内倾也使解释的外在表征遭遇重重障碍,语言游戏、自我指涉或者是自我写作的内在反思与述说割断了任何解释者的外部介人,而所有的解释企图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显得自不量力。
总之,后现代主义的作家们反对追求绝对(绝对的意义理所当然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将一切置于矛盾与不确定中,文本自身说明自己,不需要任何的、外在的、附加的形式。
以上的探讨,着重论证了面对在后现代哲学影响之下产生的,本身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时,传统文学批评所遭遇的尴尬。下面笔者想再简单的谈一下,面对这种哲学语境,“现在”以及“以后”的文学批评将何去何从?
虽然,对“现在”与“以后”这个时间段的限定有点问题,因为当我们断言“现在”这个现时性时,就小的尺度而言,它是瞬间即逝的,所以在这儿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个“现在”所呈现的时间,与“以后”(即未来)所持续的时间应该与后现代这个与此持续的时间是等值的,因为我们所探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的文学批评”问题本身限制了这篇文章所谈的时间取向。
事实上在尼采的《论道德谱系》中,尼采有关刑罚的多种解释就已经隐隐约约的给我们一个理论支点,即传统文学批评所坚持的终极意义以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批评模式是不是永远成立?文学批评所要达到的“唯一的”、“正确的”解释是否真能达到?“尼采思想的中心主题是,没有任何事物有‘和谐可言’,没有任何事物能是第一或初始原则,没有‘缘由’就像柏拉图的善之理念和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原则那样。任何话语,包括科学的和哲学的话语,都仅仅是一种观点,一种世界观。;.当然尼采的哲学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最早的发展契机,它里面已经孕育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某些特征,尽管德里达认为尼采哲学仍未逃离“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藩篱,但他本人的解构哲学理论的构建并不能否定尼采及其哲学在其中的作用。而且德里达也提出所指(意义)的不确定性,如果从这点出发再去寻找尼采,那二者的联系便不言自明。
后现代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对总体性的质疑。“总体性”在尼采之前,在我们的观念中就象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总体性所要求的秩序、纪律,成为我们存在生命的内在要求;它所倡导的因果式的逻辑链条几乎掌控了我们生命的种种领域,“因为……所以”以及与其相类似的因果模式在我们的话语建构中几乎无可置疑;它需要在理性轨道内进行解释说明,它需要相互连接的一环套一环的严密论证的分析。总之,总体性一贯被视作是理性器官的一面,意识的载体,我思的物理器官:它等同于头脑、思维与意识,等同于一个知识主体与理性主体。它同样控制了文学批评,只有在它的高级秩序内部,文学批评理论才能名正言顺的存在。这种总体性的源头是理性建构下的哲学逻辑思维,哲学自身的这种跨越为文学批评破除总体性神话的话语模式奠定了基础。
基于传统哲学本质、现象的二元对立,文学批评在解释作家作品的过程中也始终在寻求一种终极的、至善至美的意义与解释,这就使文学批评的历时看似“懒婆娘的裹脚”很长,但归根到底,评论家们都是在周而复始的寻求自己所认为的最最中肯的、真实的真理似的解释,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断的被解释,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上一篇:品控部年终总结{汇总5篇}
下一篇:品德评定自我总结{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