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291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2分钟。
后备干部培训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一、越城区年轻后备干部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2003年经过笔试、考察,层层筛选,我区共选拔出120名区管副科级后备干部。截止2005年10月,已有16人被提拔到科级领导干部岗位,另外有10人被调到市级机关工作(其中3人为原区土地管理与村镇建设局人员整建制转出)。
减去2005年年龄超限(40周岁)的4人,现有9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9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的平均年龄为33周岁,最年轻的25周岁,其中30周岁及以下22人,占24.4%;31-35周岁39人,占43.3%;36-40周岁29人,占32.2%,并且各个年龄人数分布比较平均(详见表1)。二是文化程度整体较高。90人的学历均为大专及以上,其中本科学历50人,占55.6%(其中22人为全日制本科学历);大专学历40人,占44.4%。三是性别比例比较特别。与我区女性领导干部比例较类似,后备干部中女性有32人,占35.6%,体现出较强的城区特色。四是政治素质普遍较高。90人中,中共党员71人,占78.9%;派3人,占3.3%;群众16人,占17.8%。五是身份不限,其中行政编制53人,占58.9%;事业编制35人,占38.9%;其他2人,占2.2%。六是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其中学经济类专业的25人,工程技术类专业的19人,管理类专业的人11,法律专业的17人,其他专业的18人,分别占后备干部总数的27.8%、21.1%、12.2%、18.9%、20%。其中大多数人都拥有两个以上专业的学历证书。另外,有近50人在各自部门担任着中层职务,已成为各自部门的业务骨干。
(二)存在的问题
分析我区区管副科级后备干部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机关内年轻干部数量偏少。根据2004年年底统计数据,全区654名公务员中,40周岁以下干部数为282名(科员及以下干部139人),占公务员总数的43.1%;其中35周岁及以下173名(科员及以下干部120名),占26.5%。
二是优秀年轻干部流失较大。上面提到,仅2年时间,120名区管副科级后备干部中,目前就已有10人被调至市级机关工作,占后备干部总数的8.3%。
三是后备干部整体素质较低。基于上面提到的两个因素,为保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年轻公务员进入副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门槛只能相应降低。这样就造成后备干部整体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另外,我区还存在着一般干部岗位交流、全区范围内干部交流较少的现象,对年轻干部的成长不利。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几个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
一是我区干部总量较小,年龄梯次不够合理,干部队伍趋“老龄化”。近几年的公务员空编数又较少,造成每年新录用年轻公务员数量不多,年轻后备干部数量也因此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由于“市在区中”的特殊区位特征,市级机关与区内干部平时接触较多,较其它县(市)干部熟悉,加上区内干部进入市级机关后无住房、家属安置等问题的困扰,使我区优秀年轻干部被选调进市级机关的概率较大,从而造成我区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大量流失。
三是由于我区职能部分缺失,一些干部感觉无法尽情施展才华,另外区级机关部门干部总体收入明显低于镇街、市级机关,领导职数上又是僧多粥少,导致部分优秀年轻干部想方设法转移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发展。
二、越城区选拔培养年轻后备干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直以来,我们积极以我区各项事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干部管理原则,制订出台了《越城区科(局)级后备干部选拔和管理办法》,根据有关选拔标准、资格条件、数量结构和选拔程序,不断选拔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作为干部队伍建设储备力量。
(一)选拔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年轻后备干部选拔工作中,我们按照“民主推荐入围,公开选拔入选”的思路,努力扩大群众参与度,增强公开透明度,积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
一是公开选拔。在选拔后备干部时,我们在全区范围内组织符合基本条件的年轻干部参加统一笔试,对通过笔试的人员再进行认真考察,全面考察建议人选的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发展潜力,注意了解其熟悉领域和主要专长,最后由组织部部务会议讨论决定,并向区委常委会汇报。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决定等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少数人确定后备干部,在少数对象中选择后备干部的弊端,进一步拓宽了识人选人渠道。
二是民主推考。在大规模集中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条件不成熟时,平时我们主要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民主测评的方式将优秀年轻干部及时吸收进后备干部队伍。同时注重借鉴年轻干部在参加各类非区内组织的公开选拔中的笔试、面试成绩,如2005年的市、区联合公选领导干部,作为进入年轻后备干部队伍的标准之一。
三是竞争上岗。目前我区的各镇、街道及区级机关部门中层职位普遍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对一名干部的能力素养、群众基础等能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是了解干部的极佳平台。因此,我们组织部干部线同志尽量参加各部门(单位)的竞争上岗,既做好指导又能及时发现优秀人才,补充年轻后备干部队伍。
四是定期调整充实。为了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保持后备干部队伍充足的数量和合理的结构,我们对后备干部的配备比例、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和管理办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通过组织实施,在近两年的干部调整中,一批优秀的后备干部脱颖而出,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今年,我们又对后备干部队伍重新进行了一次调整。在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新的人才衡量标准,对于比较优秀的、可列为近期培养目标的人选,在年龄、学历、级别等方面做了适当放宽,使后备干部队伍保持了充足的数量、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素质。
另外,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暂时不能提拔使用的优秀年轻干部,如符合后备干部条件,我们也按照规定程序列入相应的后备干部名单。
通过公开选拔、民主推考、竞争上岗等方式,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真正达到“挖掘一批、掌握一批、储备一批”的目的。
(二)培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后备干部是干部补充的主要渠道,对这些干部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后备干部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其潜在素质和能力,使之不断成熟,逐步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创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对后备干部的培养。
一是建立了“三三”制培训模式。通过由组织部举办培训班,对新上岗的副科级领导干部采用“三三制”培训方式进行上岗培训。所谓“三三制”,即培训时间为三个月,培训过程分个别调研、集中授课、分组研讨三个阶段。由于时间安排上灵活合理、内容安排上紧贴实际,集体授课到课率高,调研文章质量较高,第一期培训班的部分优秀调研文章我们已经汇编成册,一些文章得到区领导的肯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探索确立了军事化集训模式。通过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军事化集训,认真计划集训内容,充分利用军事训练、自学理论、专家讲课、小组讨论、中心发言等多种形式,使每位参训后备干部的意志品质得到进一步磨练,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在受训干部的带动下,全区年轻干部中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不少未参加第一批集训的后备干部在第二批集训前都能踊跃报名。
三是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后备干部在关键岗位和艰苦环境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按照“拾遗补缺、全面发展”的原则,采取“三个一批”的方式,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加强实践锻炼。一批到区重要部门参加区中心工作和阶段性的重点工作进行实践锻炼;一批到组织、等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实践锻炼;一批到街道、镇、村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培养锻炼,使后备干部锻炼有机会、成长有条件,不断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群众工作能力和全局意识。
四是开展“委托”培养。由于组织部人手少,精力有限,为防止出现日常培养的“真空”,我们主要通过委托各业务部门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借各部门(单位)之力对分散在各部门的后备干部开展分类管理与日常培养。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越城区机构恢复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区的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选拔标准的科学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实现选拔的科学性一直是个难题。因为每一种选拔方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其优缺点。如目前普遍采用的先笔试后考察有其标准划一、便于筛选的优点,但也有其弊端,一是通过一张试卷难以较全面地了解一名干部的知识储备;二是客观题居多的笔试很难反应出干部的特长,容易使部分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在第一关即被淘汰出局,无缘考察关;三是通过试卷不能反应出人的能力,等等。
二是培养措施的针对性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同时也是组织部门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方法与原则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集中性教育居多,小班化培养不足的现象,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难以达到教育培训成果的最大化。
三是选拔培养的系统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上,我们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程序、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门人手少、精力有限、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制约,使得培养工作的系统性不够,甚至一些年初制定的计划也无法执行。另外,由于培训计划只是在少数人想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缺乏专家与群众的参与,造成针对性不足,科学性不够,缺乏系统性。
三、新时期年轻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模式探索
(一)基本原则
作为组织部门选拔年轻后备干部,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党管干部原则;二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三是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四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五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原则;六是注重发展潜力、重视培养提高原则;七是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原则;八是服从工作大局,统一调配使用。
(二)加强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努力造就一大批能担当重任的优秀领导人才,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实践中我们感到,传统的选人用人观念仍是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主要障碍。对此,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培养和选拔青年干部做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进一步抓紧抓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其中,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总揽全局,着眼未来,规划建设一支精干的后备干部队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各类各样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是保持领导干部队伍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地进行选拔和培养。一要科学预测,合理规划。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对各层次、各行业领导干部队伍逐一排队分析,调查预测,确定后备干部总数,建立一支以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党政后备干部为主线,以不同类别的专业人才为补充的后备干部队伍。二要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在门类构成中,既有党政领导型人才,又有经济管理型人才;在层次构成中,既要有科级后备人才,还要有股级以下初级后备人才;在梯次构成中,既有近期即可顶上去的较为成熟的“应用型”领导人才,又有面向远期的“储备型”人才。三要及时补充,保证质量。为了使后备干部队伍起点高、质量好,必须定期对后备干部进行筛选,有进有出,滚动管理,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数量足、结构好、活力强。
2.要扩大视野,拓宽渠道,努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树立公开、公平的观念,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是新形势下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到实行民主,必须搞好两个结合:一是组织选拔与群众推荐相结合。要坚持群众路线,推荐后备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是否德才兼备,有无政绩或政绩大小,群众最清楚、最客观、最直接。因此,坚持群众推荐,可以避免经验主义和局限性带来的弊端。二是推荐与自荐相结合。培养选拔后备干部,需要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推荐,同时也应提倡青年干部毛遂自荐,激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推荐和自荐有机结合起来。
3.要坚持实践育人,按绩选人,促进后备干部走向成熟。培养后备干部要重视实践锻炼,针对目前年轻干部生活、成长条件普遍较好的现状,要使后备干部尽快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就要把他们安排到比较艰苦、比较重要的岗位上去,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味酸甜苦辣,磨炼他们的意志;就要给位子、压担子,放手让他们去干、去闯,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工作方法,积累成功经验,提高领导能力,全面增长才干。进行多岗位交流,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安排一定领导岗位、干部交流或岗位轮换等方法,使后备干部熟悉各种工作规程,掌握工作规律,积累工作经验。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长期在领导机关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后备干部交流到基层锻炼;把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后备干部交流到上级机关锻炼培养;把长期在业务部门工作的后备干部交流到综合部门锻炼;把预提拔为主职的干部放在辅领导岗位轮岗培养等等。逐步做到,专业技术类的后备干部一般应具有的相关领域的管理工作经历,机关工作的后备干部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历。把是否经过多岗位锻炼,是否在几个岗位上都能取得明显的工作实绩作为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
4.要知人善用,量才使用,合理安排有利于后备干部施展才干的角色。在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人,往往会因种种原因而引起争议,我们要敢用有争议的能人,客观公正地去衡量,根据政绩来评鉴,看主流,看发展方向,不求全责备,不以偏概全。只要没有原则和本质问题,就要大胆启用,尤其对那些才能和缺点都比较突出的“两头冒尖”的干部,应当使“长有所用,短有所制。”让这些青年后备干部在开拓进取中逐步老练、成熟起来。坚持因人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定向培养。要根据每位年轻后备干部的特点、特长,因势利导,对其特长进行不断强化,直至其成为某一工作领域的专家、权威。
5.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形成有利于后备干部队伍梯次推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选拔后备干部,既要重视选拔培养,又要重视科学管理。因此,要树立标本兼治的观念,从制度入手,兼顾中、远期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注意梯次配备的结构完整,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培训机制。按照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的要求组织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坚持专题培训与委托大专院校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考察相结合,适当拓宽渠道,积极选派后备干部到全国一流高校、政府机关、企事业等单位进行各种形式的锻炼。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政治理论方面的专家授课,又要有思想、作风、廉政方面的专题讲座,还要有优秀干部的典型经验介绍,并设计座谈、辩论、写作、演讲等形式,锻炼后备干部的组织、应变、语言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在培训管理上,通过研究新形势下后备领导人才工作的规律和趋势,一方面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另一方面坚持在培训中选拔、结合选拔使用进行培训的方针,把后备干部的选拔、培训和使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培训,使后备干部政治素质、责任意识、进取精神和综合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有效地促进年轻干部的成长。
二是完善考察机制。改革干部考察方法,广泛使用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的方法,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考察方法,以及动态考察、跟踪考察的方法等;对干部的评鉴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干部评鉴的准确程度。建立跟踪考察制,在学习培训或挂职锻炼结束后,进行考察;结合换届、年终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同步考察后备干部,同时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让群众来衡量,是否符合后备干部的条件,从而增强干部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自律意识。跟踪考察,有利于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劲头,高质量高标准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后备干部所在单位对其工作做出总结鉴定,组织部根据后备干部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进出通畅的优胜劣汰机制,坚持动态管理。干部进、出口渠道不畅,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障碍。没有干部“能下”的刚性要求,后备干部难以真正到岗到位。要完善干部考核的办法和制度,以健全考核机制为重点,对表现差、不胜任现职的进行果断调整,真正使能上能下形成制度,实现能者上、平庸者下,相形见绌者让。要实行任期制,任期满后,工作表现好、实绩突出的提任或调任,对年龄偏大的后备干部,要及时调整,补充后备干部,促进后备干部队伍的年轻化。
后备干部培训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一、××市情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现状
××市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枢纽,东连柳州市,南邻南宁市,西接百色市,北交贵州省。境内东西横距228公里,南北纵跨260公里。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65%,人均耕地0.89亩。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65.74%。2002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市现辖金城江区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天峨、东兰、凤山9县,代管宜州市,辖9县2个市区、129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627个行政村,总人口380万人。××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悠久,素有有色金属之乡、水电之乡、长寿之乡、铜鼓之乡、刘三姐故乡和红七军故乡等“六乡”的美称,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地区。
××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5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乡,其中在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就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水等8个共318.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3.7%。全市共有干部71376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61911人,占86.73%。全市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党政机关通过考录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二是企事业单位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目前,少数民族地(厅)级领导干部14人,占同级干部29人的48.3%;少数民族县(处)级领导干部537人,占同级干部733人的73.3%;少数民族乡(科)级领导干部7000人,占同级干部8791人的79.6%;少数民族干部中,女干部20438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31%;党员26372人,占40%;研究生42人,大学文化4417人,大专19357人,35岁以下31752人,36至45岁18689人,46至54岁12379人。
二、××市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主要做法
第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市委和各县市区、乡镇党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坚持把这一工作作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市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1999年和2002年4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河地发[1999]22号)、《××地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暂行规定》(河地办发[2002]43号),对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指导思想、目标、要求等作了具体的规定,使全市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第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重点抓好自治县主体民族干部的选配工作。市委明确规定: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要与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相适应;市直、县(市)直党政部门领导班子中,至少要配备1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民族自治县县直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至少要配备1名主体民族领导干部;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党政领导班子,要选配2名以上主体民族干部,政府正职必须是主体少数民族干部。在我市自治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中,我市严格按这一规定和要求进行选配。经过多年努力,到2004年底,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总人口35.8万人,其中仫佬族人口11.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1%。全县党政干部6107人,仫佬族干部2589人,占全县党政干部总数的42.4%;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12个较少民族之一,全县总人口34.88万人,其中毛南族人口5.65万人,占总人口的16.2%。全县党政干部6670人,其中毛南族干部1267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19%。目前,市直工作部门班子中都配备有1名以上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11个县(市、区)党委班子都配备有少数民族领导干部,5个自治县政府班子一把手都是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第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一是围绕扩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来培养少当选民族干部。在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少数民族干部的改革开放意识大大增强,促进了资金引进,生产发展,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围绕发展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目标来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三是围绕打好扶贫攻坚战的目标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市委、各县市区委每年都有意识选派一批工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少数民族干部,到扶贫攻坚任务重的县市区、乡镇、村挂任职锻炼,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如原市委办干部黄柯云等同志到东巴凤三县大会战一线挂职锻炼回来后,成长较快,已提拔到县处级领导岗位上来。
第四,加强干部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一是注意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近三年来,全市先后选送735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其中厅级43人,县处级249人,乡科级443人)到中央党校、自治区党校及上海、广东、福建、江苏、香港等地学习培训。2004年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工作,其中,对476名少数民族干部进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的培训;每年都举办××市中青班暨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班次。二是选派少数干部到发达地区和基层挂职锻炼、跟班学习。2001年以来,全市共选派了70多名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312名乡科级少数民族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同时,每年还有计划地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挑选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到基层锻炼,重点跟踪培养。三是实行干部轮岗交流,使少数民族干部熟悉多部门、多岗位、多行业的工作,增强综合领导能力,打造复合型、高素质的现代管理人才。如,现任凤山县委书记韦善国、环江县委书记韦胜红、都安县长蓝英思、罗城县县长徐钦恒等同志都曾被安排到中央国家机关、中央党校和先进发达地区学习和挂职锻炼,现已成为厅级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
第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后备干部制度。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市委明确规定: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要与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适应,民族自治县、民族乡的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中自治民族干部要占30%以上,其中,政府正职要按1:3配备。我市后备干部从乡、村抓起,市、县都建有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名册,其数量与其干部总数成相应比例,以满足各级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的需要。2004年3月,市委以河办发[2004]37号文件要求做好处级后备干部集中补充调整,目前全市有市(地)厅级后备干部15人,县处级后备干部457名,其中少数民族后备干部378人。
三、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意见:
(一)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难点和重点问题
1、帮助解决好少数民族干部的源头问题。一是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少,地处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基础教育也比较薄弱,一般少数民族学生仅读完初中就无法再继续读高中,能考上大学的不多。二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的不多,特别是优秀的人才就更少,这样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造成了较大的制约。
2、解决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步伐慢的问题。中央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非常重视,但在具体的培养选拔上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力度还不够,使少数民族干部成长不够快、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难度比较大,造成少数民族干部难以参与国家重要政治生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不利。
3、帮助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素质提高的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财政比较困难。如我市是全国十八个重点扶贫地区之一,全市11一个县市区,有9个是国定贫困县,两个是自治区定贫困县,干部的工资大部分是通过中央转移支付解决。造成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如我市本级每年的干部教育专项经费才有30万元,由于经费缺乏,大规模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工作难以开展。
(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有新措施
1、要修改出台新的政策文件。中组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于1993年12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至今已有10多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意见》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式方法、目标任务、培养措施和具体要求等方面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新的更具体的意见措施。
2、抓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源头建设。一是大力发展民族基础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目前,在一些特别贫困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教学条件差,教师普遍待遇较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需要重点解决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问题。二是采取倾斜措施,拓宽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渠道。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录用干部的年龄、文化和任职资格条件或安排专项录用指标等,以保证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特别是较少民族人口进入到国家公务员队伍中来。
3、对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要采以特殊的政策。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要考虑少数民族在整体上存在的差距,在干部的培养选拔方面必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分不同层次、不同民族,提出不同的竞争标准。在考录国家公务员的时候,虽然对少数民族干部实行照顾5分的政策,但对于人口较少民族如仫佬族、毛南族、白裤瑶族等,照顾的条件应更宽松一些。
(三)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培养要有新的办法
第一,健全和完善后备干部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后备干部从乡、村抓起,以满足各级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的需要。同时,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坚持保证质量,进行定期考核,备用结合,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激发少数民族干部竞争向上,奋发有力,干事创业的激情。
第二,多渠道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确保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数量。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加强干部队伍“两个源头”建设,近几年来,通过对毛南族大中专毕业生的重点培养,共吸收986名进入干部队伍中来,使毛南族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毛南族自治县后备干部的主要来源。
第三,建立部门联动制度,共同做好培养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工作。组织、民委、统战、人事、妇联等部门都配有一名分管领导专抓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工作,定期碰头研究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有关事宜,整合力量共同搞好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
(四)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有系统性、针对性
目前,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培训缺乏系统和针对性,干部的理论培训多停留在应付任务上,需要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
一是要围绕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改革开放实际来开展理论、政策培训,使少数民族干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意识,从而在民族地区发展中发挥政策理论优势,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
二是要有针对性的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开展理论培训,使少数民族干部较快地熟悉当地中心工作,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缺什么、补什么”原则。
(五)要解决好少数民族干部实践锻炼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当前,在少数民族的培训上存在问题主要有:一是工学矛盾突出。一些领导干部分管工作多,工作任务比较重,需去培训,排不出时间,精力难以集中,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培训的成效。二是多头培训。在培训的安排上缺乏统一的计划,党委一条线,部门一条线等形成各自为阵的培训局面,培训资源没有能很好整合,又造成领导干部重复培训,既浪费资源,又影响领导干部正常工作开展。三是学用脱节。由于一些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干部参加培训后,能力素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实际工作没有形成新的推动。一些少数民族干部经过高层次培训后,虽然学有所获,但没有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不能发挥学习培训成果,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四是挂虚职多,挂实职少。一些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虚职,虽然开了眼界,不能实质性地参与到班子决策,但实际的领导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建立多选派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相关部门和单位挂(任)实职,加强对宏观管理、战备思维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培训,对表现突出、潜力大的少数民族干部,可直接安排在中央、国家机关或者省部级单位、发达地区任职或工作,给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一个成长的平台,以此加快高层次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步伐。
(六)要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层次的特点,对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实施分类指导
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和层次的特点,加强对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分类指导。由于少数民族干部的底子薄,整体素质偏低,对一般干部培养锻炼,着重加强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对领导干部着重加强宏观管理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指导。
建议:
后备干部培训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装备采购制度改革;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武器装备建设快速发展和装备采购制度与军事代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对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装备采购干部队伍,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与装备建设协调发展,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如何适应“两项制度”改革的需要,全面提高任职培训质量和水平,是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培训目标与培训价值结合,做到培训目标综合化
为什么要培训?怎样培训?培训后干什么?这是每一个培训者和参加培训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新形势下的培训应逐步从为完成任务而培训、组织要我参加学习而学习,转变为培训目标与培训价值相结合。培训院校应注重从实际培训需要出发,着眼于多目标,并将多个目标加以集成,形成目标综合化的特色。具体来说:
(一)培训与单位需求目标相结合
四总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概括指出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要着重提高以下几种素质和能力:即要总揽装备建设发展全局和战略思维的能力;科学决策和依法管理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处理复杂装备采购过程中问题的能力;装备采购管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装备采购管理重要过程和环节管理能力。这是我们培训的主要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培训工作还要结合培训院校的具体需要来制定培训目标,对不同的班次、不同的参训对象制定不同的目标。如同样是中级任职培训班,合同管理业务任职培训和质量监督业务任职培训的目标就应有所不同,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同样初级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班与中级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班目标也不同。
(二)培训与个人需要相结合
新时期培训不单是组织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在制定培训目标时,还要结合参训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岗位工作的需要,设计目标,达到个人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和满足。军械工程学院在初级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中,根据参训人员个人不同需求,在共同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了部分选修课程,实施菜单教学,受到参训学员的好评。菜单教学就是由学院提供一些不同内容的专题,排列成“菜单”,由学员根据自身对不同装备知识内容的需要自主选择,教员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选择,安排一定时间分组实施授课。这样有效地把培训与个人需要结合起来,有效满足了个人知识与技能的需要,提高了参训者的素质。
(三)培训与改革需要相结合
即以装备采购制度与军事代表制度改革为牵引,以提高装备采购干部岗位任职能力为核心,紧贴工作实际,按照计划制定、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监督等采购阶段,细化专业设置,及时调整培训目标,设置不同培训内容。如总部提出加强对装备价格管理的要求,在培训中我们就及时开设装备采购费用管理课程,组织开展装备费用评估与控制研讨等。
二、培训内容与培训质量综合,实现培训内容模块化
综合是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的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等大的知识版块。现代任职培训除搞好以上内容的综合外,还要注意:
(一)提高培训单位时间信息含量和质量
任职培训周期短,班次多,轮训快,周转率高,使得培训内容也必须适应这一特点要求。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必须去粗取精、优中选优、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形成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集合,确保培训单位时间信息的含量和质量。
(二)加大装备采购工作最新知识培训内容
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工作中,培训院校要跟踪国内外政府采购和装备采购工作最新发展,及时为装备采购干部更新指示、提升技能,重点加强在装备采购风险评估、费用评估与控制、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装备采购信息化建设、国防知识产权等方面内容,不断丰富并适时调整培训内容,特别是要把那些既面向实践又有理论深度的科研成果纳入授课内容。
(三)把开发参训人员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创造精神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许多教育专家都指出:21世纪是创造性教育的世纪。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课程设计中,必须要强调创造、开拓、进取、远见、价值、成果。使装备采购干部通过培训,更好地挖掘智能和技能开发创造力。
三、培训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培训方法现代化
(一)重视实地教学
在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中,让学员到相关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听取现场经验介绍,实地参观学习,甚至作深入调研。强调亲历亲为,增强感性认识。如军械工程学院第六、七、八期新任军事代表培训班,根据总部批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分别组织参训学员到某型装备生产单位、某地区军事代表室和列装某新型武器装备的部队等五家单位参观见习,听取相关单位经验介绍,组织参观研制生产线和部队装备维修保障车间等。通过考察,每个学员都写出了很有见地的论文或考察报告。
(二)强化案例教学
在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中精选一批典型装备采购案例,引导参训学员进行多维性、多向性分析以强化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全军装备软件质量监督轮训班在讲授配置管理专题时,选取了某型装备软件研发中测试数据配置管理有错误的案例,让学员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处理办法。大家从多种方向,依据多种联系进行分析判断,共诊断出10多条原因,提出了纠错方案。同时,我们还动员学员将自己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写成案例,使学员将切身体会在理论指导下,升华为理性知识为以后培训工作,提供了教案。目前己收集案例20多个。
(三)教学与解题结合
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过程中,要结合参训学院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解决办法,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培训,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在全军装备质量监督培训班中就开设了情景模拟和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即将一些装备质量问题进行情景再现,由学员扮演不同角色,体会问题处理的过程。案例研讨即将当前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质量监督的热点、难点问题搬上课堂,教员作适当介绍和引导,由学员讨论、咨询,通过研讨收到很好效果。
四、培训监控与评估紧密结合,实现培训过程科学化
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体系的运行过程,实质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环节、若干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环节出现偏差,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因此,培训中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评估与监控,及时纠正偏差,确保培训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一)进行有效的培训质量效益评估
评估的内容应包括培训计划的评估、培训环节的评估、教学活动的评估、教学方法的评估、教学主体的评估。评估的方法可采取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个体自身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定性评价法、分析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价;评估信息的收集可采取考试与测验、问卷、座谈等多种方法。
(二)诊断分析培训信息
依据培训的评价标准,各个阶段培训对培训每个环节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情况进行分析诊断,然后找出偏差,为下一步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首先,要裁定偏差的性质和层次,确定偏差的程度和范围;其次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分清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再次要制定纠正偏差、实施控制的具体措施。
(三)实施有效的监控
根据培训的目标、计划和控制标准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方法确保培训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耿仕信,潘玉田.关于岗位任职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军事教育,2004,(1).
后备干部培训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根据黑族人发号文件精神,我局会同地委组织部、地委统战部对全区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我区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有蒙古族、达斡尔族、回族、朝鲜族、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个少数民族,达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全区辖有两个民族乡,即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和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
——干部组成情况。目前,我区干部总数为人(其中地级人,处级人,科级人),少数民族干部名,占干部总数的。其中鄂伦春族干部人,占少数民族干部的;达斡尔族干部人,占少数民族干部的;满族干部人,占少数民族干部的;蒙、回、鄂温克、朝鲜族等民族干部共人,占。
——干部分布状况。我区少数民族干部分布在全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群团、事业、企业等各条战线上,其中机关人,事业人,企业人,分别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三县四区县级领导班子共配备了名少数民族干部,平均每个县区达到名,其中在辖有鄂伦春民族乡的塔河、呼玛两县政府中,各选配了一名鄂伦春族女副县长,塔河县人大选配了一名鄂伦春族副主任;个地委、行署部门领导班子共配备人,配备率;家地区直属或管局所属企事业单位配备人,配备率;地县两级民族宗教局部门班子均有名以上少数民族干部,两个鄂伦春族乡党政班子有名鄂伦春族干部,并且乡长均由鄂伦春族干部担任。这些均达到或超过了中央和省里规定的配备比例。
——干部任职情况。我区名少数民族干部中,地级干部人,占地级干部总数的,县处级干部人(正处级人,副处级人,女处级干部人),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他们分别在个地林直部门及县区、县级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干部,其中民族宗教局、宣传部、法院、党史研究室、农委、外事办、工商联、消防支队、残联、国防森林开发部、规划院、塔河县人大、塔河县政府、加区区委、加区人大、呼中区政府、农工商公司、公安等个部门或单位的正职和一把手,分别由鄂伦春、达斡尔、蒙古、回、满等少数民族干部担任;科级干部人,占科级干部总数,他们相应在县区及地直部门或单位任中层干部。
——干部文化、专业结构。我区少数民族干部中具有本科学历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专科学历人,占少数民干部总数的;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大专以上学历比率比年提高。具有高级职称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中级职称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二者之和所占比率比年增长个百分点。
——干部年龄结构。我区少数民族干部岁以下的人,占其总数的;岁岁的少数民族干部人,占其总数的;岁的少数民族干部人,占其总数的;岁以上的少数民族干部人,占其总数的。
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开展情况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落实中央、省委有关少数民族干部选配方面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从而加强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使广大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省个地市中走在前列,受到省有关部门的好评。
第一,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民族工作的指示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增强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责任意识。近年来,地委和行署领导班子把党的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纳入干部学习的基本规划之中,列入班子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把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意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规划要求》和黑组通字号“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规划》的通知文件,作为工作的重点和主线,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和讲政治的要求出发,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据此,地委、行署始终对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全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大力推进。一是结合实际,制定培养选拔工作措施。地委、行署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文件精神,在年指定下发《全区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干部五年规划》和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根据《黑龙江省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地域特点、民族情况的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意见》,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以及要采取的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管理,抓好检查落实。为了把培养选拔工作落到实处,地委要求各县级党委结合工作实际,确定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每半年向地委汇报一次培养选拔工作情况,一把手要对本地本单位培养选拔工作负全责,并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地委组织部每年都会同民族宗教局对各地各单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同时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进一步督促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落实。三是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地委组织部和各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当好参谋的同时,还认真听取民族宗教局意见和建议,协调有关部门抓好各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配备和少数民族干部的使用工作;在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时,统战部、民族宗教局等部门也积极主动向党委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目前,我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组织部、统战部、民族宗教局、等部门协调配合,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四是抓好舆论宣传,形成有利于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良好氛围。地委在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基础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中央和省委关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文件精神、少数民族干部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重要性以及推动我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大力宣传少数民族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先进事迹,扩大他们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为培养选拔少民族干部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二,从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素质入手,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促进少数民族干部的健康成长。地委、行署坚持把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作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落实。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规划,通过各级党、干校分期分批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专门培训。突出了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理论,增强政治意识,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重点进行了市场学、营销学、宏观经济管理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经济和带领本民族人民致富的能力。几年来,全区地县两级党、干校共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期,培训少数民族干部人次;举办少数民族科级干部培训班期,培训少数民族科级干部人。选派到中央、省委党校学习人次。仅年至今就有人参加省民委举办的培训班,并到广西、云南、深圳等地进行了调研。在组织理论培训的同时,切实抓好对他们的后续教育,年间共有人次到民族院校或其它大中专院校进修。二是强化实践锻炼。为了让少数民族干部在实践中提高本领,尽快成熟,地委采取给他们压担子和定向锻炼的作法,有意识地安排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到关键岗位、重要部门或急难险重工作中培养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全局,丰富领导经验。年以来,对比较成熟的多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通过下派、上挂、包扶、任县长助理、科技副职和参加促农工作,让他们经受锻炼,促其尽快成长。年、年、××××年和××××年,地委还选派呼玛县、塔河县名鄂伦春族副县长选送到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建材局、江苏省宁波市政府和宾竟市丰台区政府挂职锻炼,使他们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三是扩大交流,使少数民族干部经受多种岗位锻炼。年以来,地委、行署对名少数民族处、科级干部进行了党政轮岗交流、县区与地林直机关上下交流、地林直职能部门之间交流。通过交流,培养锻炼了一批既懂经济又懂党务,既有基层领导工作经验又有机关宏观管理经验的少数民族干部,开阔少数民族干部的视野,优化了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使少数民族干部经受了不同层面、多岗位的锻炼。三是从基础入手,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地委把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工作纳入全区后备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在坚持定期民主推荐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制度、考察班子推荐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制度基础理论上,按照总量平衡、备用结合的原则,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质、结构合理的处、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严格坚持选拔标准和条件,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及时把具备一定领导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纳入处级后备干部队伍,保证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使用的需要。同时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随时调整和充实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目前,我区县处级后备干部队伍中,少数民族处级后备干部名,占县处级后备干部总数的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选拔和起用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近几年,地委对少数民族干部使用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及提拔任用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到相关岗位,改善班子结构,增强团结,实现优势互补。一是放宽视野,拓宽来源途径,加大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力度。几年来,地委在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方面,坚持按事业需要选人,破除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思想,任用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文化层次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少数民族干部从事处、科级领导工作。在选人方面,打破常规用人,积极拓宽少数民族干部使用来源渠道,破除了就机关人员选机关领导的模式,大胆地在事业、基层,甚至在企业中,多角度、全方位地选拔成熟的少数民族干部任用到县区(局)、地直机关及乡镇、县(区)直部门领导岗位。自年以来,地委从企事业单位、基层提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名,充实到县区(局)、地直及乡镇、县(区)直部门领导班子中,让他们唱主角、挑大梁。二是坚持标准,完善考核,把好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关。地委在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中,坚持以考核与民主测评结果为依据,重素质、重公论,做到成熟一个任用一个,不成熟的坚决不用,不搞一哄而起,降低标准任用。对于按规定必须配备少数民族干部的部门,如暂时没有合适人选,职数保留,待人选合适时配备,切实保证少数民族干部任用质量。三是统筹规划,重点提拔,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任用。地委在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在落实民族政策、处理民族事务、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和发展民族经济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做到同等条件优先用,看准的干部敢重用,从而使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年以来,地委先后提拔使用了名少数民族处级干部,其中女干部名,鄂伦春族干部名;提拔少数民族科级干部名,使我区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使用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年,县区党政班子、人大政协班子换届,我们对塔河县人大主任、政府副县长、呼玛县政府副县长、加格达奇区党委副书记、人大主任、政协副主席等缺职人选,都优先选配了少数民族干部,同时地县区两级民族宗教局都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全区其它领导岗位也选配了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
第四,积极鼓励和支持,大胆放手使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我区改革和建设中的作用。多年来,地委在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加速民族区域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解决有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事务权利的同时,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干部放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我区改革与经济建设以及处理民族事务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促进了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加强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工作实践中,我区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发挥自身的影响和表率作用,团结和带领全区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投身我区“二次创业,兴企富民强区”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塔河县、呼玛县两个鄂伦春民族乡的广大鄂伦春干部,根据民族乡和鄂伦春民族自身的实际,带领鄂伦春族群众,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鄂伦春族群众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养植业,构筑多元经济格局,努力增加鄂伦春族
群众的收入。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十年成果展”中,我区鄂伦春族妇女弋彩萍制作的鄂伦春族桦树皮传统工艺品倍受参观者欢迎。展览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朱熔基、还特别询问了代表我区参加现场制作桦树皮工艺品表演的弋彩萍同志的生产生活情况,并亲切地与她合影留念。我区少数民族干部不仅在民族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样发挥着其他干部不可替代的作用。年之前,我区两个鄂伦春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时常发生一些鄂伦春族同胞非正常伤亡事件,近年来,由于选用了一批鄂伦春族优秀干部担任县、乡领导职务,自年以来未发生一起非正常伤亡事件,他们在中间做了大量少数民族群众工作。前两年,两个鄂伦春族乡中心校按期保质保量地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民族乡村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村早已是县级“文明村”,今年将进入地级“文明村”行列。
后备干部培训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一、主要做法
1、加强交流,为年轻干部积累经验提供舞台。
我们一方面实行年轻干部定期交流制度。针对一些年轻领导干部长期在一地任职,作用发挥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制定干部在一地任职的期限和重点热点岗位交流的规定,让那些较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全面的培养锻炼。
近两年,我们利用县乡班子换届的契机,共交流年轻干部184人。
另一方面采用各种交流形式培养锻炼干部。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参加企业两个置换、xxxx教育学教活动、农村建整、农业结构调整等中心工作,让年轻干部在多个岗位上得到锻炼和充实。
2、强化培训,为年轻干部提高素质铺路搭桥。年轻领导干部有激情、有干劲、有文化,接受新事物快,创新意识强,但也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领导方法简单、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我们针对这些情况:
一是重点办好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班以基础理论、领导科学、政治与经济形势、科技现代化知识、党的建设为教学主要内容,突出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通过组织培训班学员进行述学、评学、考学,不断增强年轻干部的理论功底,推动理论学习的深入。
二是注重抓好中青年干部的实践锻炼,结合xxxx学教活动、社区党建活动把中青年干部放到条件艰苦的村居中开展工作,通过实践,年轻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一定锻炼提高。
三是抓好年轻干部的经常性培训。在大专院校、沿海地区开设培训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年轻干部进行培训。通过高层次的学习培训,使年轻干部不断丰富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理论,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层次。
3、深化改革,为选拔年轻领导干部创造条件。
一是建立干部辞职制度。把由于个人能力不够,自身行为不当,未能很好履行领导干部的职责,身体状况欠佳,不适应现任职务,或因工作失误造成一定损失和影响的领导干部,通过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办法调整下来。
二是实行干部任期制。对领导干部任职最高年龄和在同一职位的任职年限作出规定,为年轻干部腾位子。对超过任职年龄的干部在班子换届时,一般不安排进班子,而改任非领导职务。对在同一职位上工作超过规定年限的,在班子调整时,原则上规定必须调离原工作单位。
三是实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拿出部分领导职位进行公开选拔,在机关部门积极推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为年轻干部上岗创造更多机遇。
四是规定班子年轻干部的配备比例。抓住党委、政府、人大等班子换届时机,明确班子配备的年轻化目标,提高年轻干部在班子配备中的比例。
4、加强管理,建好管好后备干部人才库。
一是推行后备干部公示制。把后备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向基层、向群众、向社会公开,充分听取基层干群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推行工作评议制。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每月向所在部门、每季向班子成员、每年向人大、党委进行工作汇报和述职,开展讲评和评议,强化后备干部进取意识,增强自我培养的压力和动力。
三是推行跟踪考察制。通过日常观察、专项测评和定期访谈、年终考评等方法,考察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能力素质等,并把考察范围向生活圈和社交圈延伸,及时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使他们保持持之以恒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
四是推行谈话提醒制。在建立后备干部培养责任人的基础上,增强管理的主动性,经常性地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身不足,防患与未然,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五是推行动态管理制。根据人才成长的动态过程,实施后备干部队伍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补充,把经不住考验、没有培养前途的及时调整出去,对基本素质好、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及时充实进来。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区县市干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目前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总结、完善和探索。
主要表现在:
一是相当一部分领导班子未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两头小、中间大,年轻干部总量偏少,50岁以上干部总量偏少,乡镇街道班子平均年龄偏低,县直单位班子平均年龄偏大。
二是相当一部分年轻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知识和专业结构欠合理。缺少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缺少熟悉现代经济、农业、外经外贸及法律的干部。
三是选人视野过窄,选人余地过小。区县大都只注重从行政事业单位选人,一个区县行政事业单位每年进人相当有限,公招人数更少,企业两个置换后人员基本没有管理起来。以上问题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党的xxxx的实践。
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已经成为当前组织部门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总揽全局,着眼未来,规划建设大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一支来源广、数量足、素质高的后备干部队伍,是保持领导干部队伍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
干部工作必须总揽全局,树立大后备的观念,打破行业、区域、所有制以及身份、资历、职业、文凭界限,把选拔人才的触角伸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选人渠道,使各类人才充分涌现。干部人才库应包涵各种、各类人才:在身份构成中,既要有干部,又要有工人、农民和其他身份的人才。
在门类构成中,既要有党政领导型人才,又要有经济管理型人才。在层次构成中,既要有县处级以上高级后备人才,又要有科局级中级后备人才,还要有股级以下初级后备人才。在梯次构成中,既要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型领导人才,又要有新世纪的储备型人才。还要有适当比例的妇女干部、非党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等人才。储备的干部越多,选人用人的余地越大。
2、扩大视野,拓宽渠道,努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由于体制上的障碍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干扰等种种原因,在当前选拔干部的工作中,仍存在着“小圈子”选人,凭印象选人,公开度、透明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必须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增加干部工作的透明度。
一是推荐与自荐相结合。培养选拔青年干部,需要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推荐,同时也应特殊重视青年干部的毛遂自荐,使推荐和自荐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倡、鼓励青年干部毛遂自荐,要破除“枪打出头鸟”、“含而不露”等陈腐观念,强化舆论导向,为青年干部自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自荐者行列。
二是重点培与公开竞争相结合。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人才苗子经过有选择、有目的、有重点的培养,会更快更好地成长,对成熟的人才,要优先选拔、优先重用。但重点培养不能代替公开竞争。公开竞争,可以更有效地拓宽识人选人的视野,发现和掌握一批优秀人才。公开选拔要注意公开,条件、标准、程序、结果要让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和监督。
3、实践育人,按绩选人,促进年轻干部走向成熟。
一是选人视野要面向工作实践。要有改革创新精神,有丰富实践阅历和实践经验,政绩突出,为群众拥护的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
二是选人要重视实践经历。要看一贯的德才表现,要看实践中显露出的特长和优势。衡量德才要依据工作实绩。要善于从干部的工作业绩中辨析德才,对在实践中表现出政治上坚定、不尚空谈、不图虚名、埋头苦干并有突出政绩的干部,要优先提拔起来,或调整到重要岗位上去。
三是培养干部要重视实践锻炼。要使年轻干部尽快成长起来,就要把他们安排到比较艰苦、比较重要的岗位上去,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对他们要给位子、压担子,放手让他们去干、去闯,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工作方法,积累成功经验,提高领导能力,全面增长才干。要继续推行干部交流制,从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难易出发,加大对干部的交流。要把是否经过多岗位锻炼,是否在几个岗位上都能取得明显的工作实绩作为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
4、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一是完善培训机制。按照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的要求组织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又要强化经济知识的培训。在培训形式上,要坚持举办专题培训与委托大专院校培训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考察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电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多渠道地培训。在培训管理上,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