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86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6分钟。
变频器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企业需求教学设计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是当前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设备,生产在第一线的技术型职工都需要具备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懂得如何切实地将其使用到实践中去。要想能够迅速的在毕业期间能够进入到对应的工作岗位,保证所学的知识能够切实运用进去,就有必要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入手,以企业生产需求为基础,实现现有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课程体系的重构,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因此,积极探究基于企业需求的《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显得尤为必要。
一、基于企业需求的《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以企业需求的视角去审视《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实际上是职业教育的具体体现,其要求能够实现教育实训与企业生产需求之间的融合,保证学生学习到的技术都是可以被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去的。之所以会倡导基于企业需求,去实现《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是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一,考量企业需求,实现现有实训课程体系的改造,可以使得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更加贴近产业,企业和岗位需求,这对于促进实训教育质量和效益提升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在实训课程教学的时候,将企业的需求纳入其中,可以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性,从而使得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其三,实现课程体系的企业需求改革,可以使得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技术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进而使得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实训课程中去,这对于实现学生全面素质提升来讲,是很有意义的。
二、基于企业需求的《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策略
1.当前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现状
通过对于当前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情况的调查来看,其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讲,主要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连基本的程序指令都难以理解,更难以切实的使用到实际的编程中去,自然难以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进度,而教学教师忽视了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考量;其二,程序调试和运行操作经验不足,对应的设备缺乏,难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研究和实践;其三,课程体系内容针对性不强,并没有将当前企业的需求考量进去,实训设计的目标不明确,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如果上述提及到的实训教学问题长期存在,势必会给予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基于企业需求的《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企业需求的《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将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并且使得校企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促进实践性人才的培养来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积极地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项目驱动教学法
针对于当前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基本概念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到运用指令去进行编程的问题,可以积极将项目驱动教学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简单来讲,就是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若干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项目,以实际的教学案例为背景,引导学生去慢慢理解各个指令的意义,进而循序渐进的进入到实际的教学任务中去,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抢答器控制为例,其项目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其一,定时器指令和优先程序;其二,启动和自锁程序的设计;其三,设计4人优先抢答程序;其四,数码管数字显示程序设计;其五,抢答器声音程序设计;其六,抢答器项目的综合调试和运行。
(2)仿真软件教学法
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的关键性步骤在于程序的反复调试和运行,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调试和运行经验的话,学生对于程序的操作往往还停留在理论的状态,是难以有效找到自身程序编写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进而就会影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这就使得实训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应的设备不足,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切实地使用对应的设备去进行操作。为了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仿真软件来模拟程序,一般情况下倡导使用2.1版本的软件,其操作界面更加人性化,与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情况比较类似,处于这样的模拟环境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去更好地了解PLC和变频器相关的知识,并且实现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当然,在部分仿真软件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时候,还可以将远程监控技术使用其中,以保证实际模拟教学环境的营造。
(3)分组合作教学法
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完成相应数量实践项目之后,会开展一定时期的PLC和变频器的综合训练,主要是以物料传统分连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实现将理论向实践生产中的转化。为了能够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保持一致,一般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分配每个学生的工作任务,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任务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对应的引导和启发,并且以进行通电调试的方式实现检查,要求小组的各个成员都参与进去,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晋升和解决问题能力。其实在实际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也是会以分组的方式,并且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以保证实际操作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分组合作教学法的确可以在实际PLC和变频器的课程设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企业需求去实现PLC和变频器技能实训课程体系的重构,不仅仅可以改变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还可以使职业教育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和进步。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以这样的课程体系去开展教学工作,并且由此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其往往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生产需求,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参与到对应的工作岗位上,而这就是职业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冬,冯乔.PLC实训项目的组态开发与设计[J].信息技术, 2012,(01).
[2]李奎.基于组态软件的PLC实训系统设计研究[J].科技信息, 2012,(03).
[3]甘梓坚.PLC控制技术在一体化实训教学中的探讨[J].职业,2012,(11).
变频器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 实验实训教学 维修实践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49-02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及电子电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是一门集声学、光学、电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课程。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它几乎用到了无线电技术中的所有知识。要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有较深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不仅要有能正确识图、认识元件、会电烙铁焊接的基本技能,还要会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如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等)检测、判断、分析故障。因此,要搞好《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技术》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实训相结合。同时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去实践。在此我谈谈多年在《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技术》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有效利用专业教学设备,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校的专业实验设备比较短缺的情况下,我们采用订制5.5寸的黑白电视机让学生进行组装,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对应找到相应的实践部件进行组装,既可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讲解各部分具体电路时,如彩色显像管、高频头、扫描电路、遥控电路时,我们可以利用频谱仪、示波器、扫频仪等专业设备进行教学,边讲边演示,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操作,这样既形象直观,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如在讲高频头电路时,输入为电视高频信号,输出是经选台、放大、变频后的中频电视信号。输入的高频电视信号随接收频道的不同,载波的频率在变化,而输出的中频电视信号:图像中频信号38MHz,第一伴音中频信号31.5MHz,色度中频信号33.57 MHz是固定的。而在进行理论学习中,学生易将其理解成:中频电视信号频率随接收频道的变化而变化。在专业设备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我们通过频谱仪的课堂演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随之得到结论:高频头幅频特性是随所选频道变化的,而输出的中频信号频率是固定的。通过这种教学,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又知道了各种测量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学习信心。
二、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技术》课程教学中还应在每个项目或单元结束后,进行相关电路的识别和检测。在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化、各部件知识已经了解清楚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读图和原理分析,并根据原理图画出相应方框图,最后学生根据实训报告在彩色电视机进行电路的检测、调试,改变电路参数对电路状态的影响。通过检测认识各个单元电路的关键检测点,熟悉各个关键检测点的典型数据。其步骤为:先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进行测试与调整,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由教师进行启发性的指导,最后由学生总结测试结果,完成实训报告。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电视机单元电路和元器件的进一步认识,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这种课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同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增设社会维修实践环节,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检测与维修技能
就《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技术》这门课程而言,学校提供的实训机型是有限的,更多的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我们具体做法是:
1.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家电维修协会”,由他们来进行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如学生分组采用自愿和协会安排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由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2.定期召开校外实践总结大会,由学生自己在讲台上进行工作总结。使得学生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讲,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必须出现在总结会上,一方面可以现场答疑,解决学生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还要强调一些注意事项,进一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
3.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所扮演双重角色:第一,他是学生坚强的后盾,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学生首先会想到的是教师。哪怕是打一个咨询电话,把机器拿到学校来修,甚至请教师上门解决,专业教师都要以主人翁态度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第二,教师要善于收集与总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经验,并指导和改进教学;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可持续地健康成长,这一点非常重要。
变频器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自行车频率力量训练器;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速度训练
中图分类号: G 872.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6054705 文献标志码: A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自行车队短距离项目组男运动员7人,其中,国际级健将4人,健将2人,一级运动员1人。
1.2 研究方法
除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问调查法外,训练实验以现实训练中的客观资料为研究的基础,以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数理统计最终得出结论。
2 速度训练新的方法与手段的设计原理
2.1 自行车速度训练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自行车运动中,运动员在平道骑行时的关键障碍是迎风阻力。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计算迎风阻力的公式为:
〖JZ(〗F=〖SX(〗1〖〗2〖SX)〗ρSCdv2〖JZ)〗
式中:F为迎风〖JP3〗阻力,N;ρ为空气的密度(一般情况下约1.2 kg?〖JP〗m-3);S为与气流相对的正面投影面积,m2;Cd为迎面阻力系数,它取决于身体形状和雷诺系数;v为运动员相对于气流的速度,m?s-1,即相对速度,在无风的情况下就是运动员的骑行速度。由公式可知,迎风阻力的增加与运动员和自行车投影面所受空气速度增加值的平方成正比例[1],即迎风阻力随着运动员骑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运动员主观无法控制,是一个可变而又不可控的因素。运动员骑行速度越快,所受迎风阻力也越大,运动员要花费相当一部分体能去克服本身所受的空气阻力[2];因此,在传动比固定的条件下,所受迎风阻力成为影响自行车运动员骑行的主要阻力因素,是进行速度训练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研究表明,踏蹬频率、使用大传动比的能力和克服迎风阻力的能力是影响自行车运动员骑行速度的3个主要因素[3]。除去迎风阻力这个可变而又不可控的因素,可以认为踏蹬频率和专项力量是影响运动员速度能力的2个最主要的因素,二者也是通过训练可以改变的。
2.2 速度训练新方法与手段的设计要求
自行车速度训练新方法与手段的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满足踏蹬频率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的需要。
踏蹬频率训练主要包括2种方式:一是最高频率练习,二是额定频率的保持练习。所有踏蹬频率练习都应在较大阻力的情况下进行;额定频率的保持练习可以考虑使用电动机来维持运动员已达到的频率。
专项力量训练就是应在较大阻力情况下(较大传动比),模拟运动员实际骑行动作进行练习。
2)充分模拟自行车骑行时的动作特点。
所设计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练习动作应与自行车实际骑行时的动作结构和用力特点相符合,才能使获得的踏蹬频率和专项力量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有效转化。
3)能模拟运动员骑行时所受的迎风阻力。
由于迎风阻力是影响自行车运动员骑行速度的主要阻力因素,所以自行车速度训练应能模拟骑行速度提高时迎风阻力随之增加的实际情况。
4)满足全天候训练的需要。
自行车训练器的设计应满足全天候训练的需要,要轻便易携带,组装简单,不受场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2.3 新型自行车训练器的设计结构与工作原理
根据设计思路,在充分参考各种自行车训练器械性能优劣的基础上,河南自行车短距离项目队设计了一种新型自行车训练器――自行车频率力量训练器,如图1所示。
2.3.1 主要结构与工作原理
自行车频率力量训练器的整体外观、规格与训练比赛用车相近。主要结构包括:1)固定支架、2)可调车把、3)可调车座、4)电子控制器、5)阻力风扇、6)电动机助力装置。训练器各结构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1)固定支架。起固定自行车训练器的作用,防止训练器侧翻和前后左右滑动。
2)可调车把。根据运动员的个人需要调节车把的高低。
〖JP3〗
3)可调车座。根据运动员的个人情况,可调节车座的高低。
4)电子控制器。电子控制器是训练器核心部件之一。教练员可以根据训练的目标和要求对踏蹬频率、电动助力工作时间等指标在电子控制器上进行设定,运动员练习时的即时踏蹬频率、额定强度下的工作时间等指标数据也能在控制器上显示。
5)阻力风扇。阻力风扇安装在训练器的前端,通过链条、齿轮与曲柄相连。随着运动员踏蹬动作的进行,风扇会随之转动,转动的风扇会产生迎风阻力,并通过链条和曲柄将阻力传递到运动员的腿部,使运动员感受到踏蹬阻力。随着踏蹬频率的加快,风扇转速也相应加快,产生的迎风阻力也会加大,运动员受到的踏蹬阻力也随之增加。这样就模拟了运动员实际骑行时随着速度增加身体所受迎风阻力随之增加的情况。而且,自然骑行时运动员是身体先遇到迎风阻力再把它传递到腿部,而频率力量训练器产生的阻力直接作用于运动员腿部,对于发展运动员的腿部力量更为直接。
6)电动助力装置。电动助力装置通过链条、齿轮与阻力风扇和曲柄相连。运动员在做练习时,如踏蹬频率没有达到设定值,电动机不会启动,运动员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踏蹬动作;当踏蹬频率达到或超过设定值时,电动机便会启动,在设定工作时间内带动曲柄转动。这样就可以产生助力作用,帮助运动员完成踏蹬动作。通过助力的运用,可以人为延长运动员工作时间,可有效发展运动员高速踏蹬时的耐力水平。
2.3.2 自行车频率力量训练器与传统自行车训练器械的区别
从可以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和近些年对国家队和一些省市队的调查来看,踏蹬频率训练一般是以小传动比快速踏蹬来提高踏蹬频率,如常见的各种自行车练习台;力量训练一般是采用杠铃或其他重物性器械来发展腿部力量。然后,在各种自然条件的骑行中使这两者的训练效果获得结合。由于练习频率是在小阻力(小传动比)的条件下进行的,而在实际骑行中采用较大的传动比时,踏蹬频率就会严重下降或根本蹬不动;而以重物性手段获得的力量,又与自行车骑行时所需的专项力量在动作结构等方面差异极大,所获得的力量同样不能在实际骑行中得到充分发挥[4]。〖JP3〗
自行车频率力量训练器比较传统自行车训练器械的新特点。
1)自行车频率力量训练器利用风扇阻力模拟自行车骑行时遇到的迎风阻力,而且风扇阻力随着踏蹬频率的增加而增加,模拟了实际骑行时随着速度增加所受迎风阻力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改变了踏蹬频率训练只能在小阻力和不变阻力下进行的情况,使频率练习更加符合自行车运动实际情况。
2)使用频率力量训练器练习时,动作结构与自行车实际骑行完全一致,改变了传统力量训练中动作结构与实际不符的状况,所获得的力量由于符合自行车运动专项特点,因此,可以在实际骑行训练中得到充分发挥。
3)由于频率力量训练器将频率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融合在同一种训练方法中,改变了传统速度训练中,频率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相互脱节的不利状况,使得运动员的踏蹬频率和专项力量得以协调发展,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速度能力。
3 结果与分析
3.1 自行车频率力量训练器相关练习科目训练成绩变化分析
在训练实验中,使用频率力量训练器进行踏蹬频率练习,主要包括2种方法:最高频率练习和最长时间练习。
最高频率练习,要求运动员从静止开始,以最大爆发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高踏蹬频率。
最长时间练习,首先根据运动员的最高频率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设定一个额定值,运动员的踏蹬频率达到该值后,电动机开始工作,帮助运动员完成踏蹬,若低于该值计时器停止计时,电动机停止工作。
这2种练习都要求运动员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每次练习。运动员可根据个人情况确定每种练习的练习次数,以练习成绩不明显下降为准,一般每种练习安排2~4次。
本课题选取了2005年3月至8月的训练器相关练习科目的练习成绩,对每名运动员及运动员整体每项练习科目的月平均值进行比较,见表1。为研究方便,将全体运动员分为主力组和替补组,主力组包括冯永、高亚辉和王启明3人,替补组包括黄涛、魏纪仁、和徐铜聚4人。
3.1.1 最高频率练习训练成绩变化分析
如图2所示,主力组3名运动员3月份最高频率练习的训练成绩均为6个月中的最低值,从3月开始3名运动员的成绩持续提高。高亚辉和王启明的训练成绩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8月份保持稳定,冯永则在8月份达到自己的最高值。值得注意的是,3名运动员6月份的练习成绩均提高缓慢,高亚辉甚至有所下降,分析原因,认为可能与6月份备战全国场地自行车锦标赛,自行车训练器练习不够系统有关。从图3中可以看到,替补组运动员类似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原因与主力组运动员相似,此处不再详述。
对全体运动员最高频率练习的月平均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运动员每月的平均成绩是逐步提高的。3月份的成绩均值是154,8月份的均值是172,均值差是+18,P
3.1.2 最长时间练习训练成绩变化分析
图4和图5分别是主力组和替补组运动员最长时间练习成绩月平均值变化图,频率力量训练器设定的额定频率为130周/min,从图4中可以看到,3名运动员从3月至8月保持了训练成绩的稳步上升。其中,冯永8月份的平均成绩46 s,是该项目训练数据中的最大值,他40 s以上成绩的出现次数(5次)在所有实验运动员中也是最多的(其他运动员,只有高亚辉在7月和8月出现过2次40 s以上的成绩),这表明冯永表现出了超出其他人的高速耐力水平。教练员基于冯永的特点,将其主攻方向确定为需要极高速度耐力的1 km计时项目。仅仅经过了不足2年的系统专项训练,冯永在1 km计时项目上实现了国内登顶,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3名运动员6月至8月间的练习成绩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说明在额定频率为130周/min的情况下,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已经最大限度地得到了调动,成绩的提高速度放缓。此时应及时改变练习条件,提高练习强度,才能促使训练成绩进一步提高。
如图5所示,替补组4名运动员的训练成绩也呈现了逐步提高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与主力组运动员相似,此处不再详述。
对全体运动员最长时间练习的月平均成绩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每月的平均成绩是逐步提高的,3月份的成绩均值是26,8月份是37,均值差是+11,P
3.2 训练实验前后运动员使用传动比的变化情况
除了踏蹬频率之外,专项力量水平(或称使用大传动比的能力)是影响运动员速度能力的另一项重要因素。人体由于受到自身生理特点的限制,当踏蹬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要提高是比较困难的,而提高力量相对容易,所以依靠提高专项力量和使用较大传动比来发展运动员的机能能力,进而提高成绩是自行车高级训练阶段更为现实有效的训练途径。为配合自行车频率力量训练器的练习,更好地发挥获得的训练效果,短距离队教练员鼓励运动员在各种骑行训练当中大胆尝试使用更大传动比。表3说明了训练实验前后每位运动员使用传动比的变化情况。
7名运动员中,有5人在一个阶段的专项训练后增大了训练中所用传动比,见表3,而且阶段训练中历次训练和测试的成绩都保持了原有水平甚至有所提高。大部分运动员在训练实验后都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更大传动比,而且训练成绩稳中有升的实际情况充分说明,通过系统的频率力量训练器的专门训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均得到有效提高,使得使用大传动进行训练成为可能,为进一步挖掘运动员机能潜力,提高运动成绩奠定了训练基础。
3.3 运动员争先赛资格赛比赛成绩变化情况
场地自行车争先赛设有资格赛,即以行进间200 m俯冲的成绩确定运动员在决赛中的位置。成绩在前的运动员对阵成绩落后的运动员,增加了取胜的几率。各队在日常训练中都把行进间200 m俯冲作为一项重要的练习内容予以强化,166 m俯冲练习是200 m俯冲的一种训练形式,在河南短距离队训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对3名主力运动员参加2004年和2005年争先赛资格赛的比赛成绩作了记录和分析。
3.3.1 冯永行进间200 m俯冲比赛成绩分析
冯永2004年参加了4次争先赛资格赛比赛,平均成绩11.208 s,最好成绩11.057 s。2005年冯永参加了3次比赛,平均成绩11.041 s,最好成绩10.848 s。2005年无论平均成绩还是最好成绩都好于2004年。
注:1~7代表冯永在2004―2005年依次参加的男子争先赛资格比赛。1为2004年冠军赛第1站、2为2004年冠军赛第2站、3为2004年冠军赛第3站、4为2004年全国锦标赛、5为2005年冠军赛第1站、6为2005年冠军赛第2站、7为全国锦标赛。
3.3.2 高亚辉行进间200m俯冲比赛成绩分析
高亚辉在2004年3站冠军赛的成绩稳步提高,而全国锦标赛成绩出现下滑。2005年开局不理想,但第2站成绩创造了10.862 s的年度个人最好成绩,全国锦标赛10.919 s的成绩也超过了2004年的最好成绩。高亚辉2004年比赛的平均成绩是11.104 s,最好成绩10.967 s。2005年的平均成绩11.023 s,最好成绩10.862 s,2项指标均超过2004年的水平。
3.3.3 王启明行进间200 m俯冲比赛成绩分析
2004年王启明由于受伤等原因只参加了一次争先赛比赛,10.887(当时的全国纪录)的成绩表现不俗。2005年王启明参加了3站冠军赛和一次锦标赛,有3次成绩超过了2004年的10.887,在全国锦标赛上创造了10.489的全国新纪录。
3名运动员参加2个年度争先赛资格赛的比赛成绩显示,3人2005年比赛成绩的平均值和最高值均超过了2004年。2005年运动员在该项目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明,利用频率力量训练器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训练中专项力量与踏蹬频率无法协调发展的矛盾,促进了运动员速度能力的提高。
3.4 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大赛获奖情况分析
3.4.1 参加全运会自行车比赛获奖情况
河南自行车短距离项目队参加了第10届全运会的比赛。比赛结果,冯永获得1 km计时赛冠军,王启明夺得争先赛冠军,高亚辉获得凯林赛冠军,冯永、王启明、高亚辉和黄涛4人合作夺取了团体竞速赛冠军,此外还获得2枚铜牌,前8名名次共8个[5]。将8、9、10届全运会河南自行车队在男子短距离项目上的成绩作比较如图9所示。
如图9所示,8、9、10届全运会河南队在男子短距离项目比赛中成绩逐届提高。8运会没有获得一枚奖牌,仅得到一个第5名;9运会获得了1金1铜2枚奖牌,前8名名次4个,成绩有了较大提高;10运会一举夺得4枚金牌、2枚铜牌,前8名名次
共8个,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3.4.2 参加场地自行车世界杯和世锦赛成绩
冯永参加了2005―2006年度的世界杯场地自行车男子1 km计时赛比赛,取得了一站第一、一站第四的好成绩,获得了世锦赛参赛资格,并取得了世锦赛第6名的不俗成绩。其中,冯永夺得世界杯悉尼站男子1 km计时赛金牌,并以1 min 3.16 s的成绩打破了全国纪录,取得了我国自行车男子项目在世界大赛上的首枚金牌[6]。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踏蹬频率、专项力量和迎风阻力是影响自行车运动员速度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据此,设计了一种自行车专项训练器械――频率力量训练器,设计基本原理是依据自行车运动的专项技术特点,在模拟迎风阻力的情况下,将踏蹬频率与专项力量的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根据频率力量训练器的功能特点设计了一套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最高频率练习和最长时间练习2种方式。
2)通过半年周期的训练和比赛研究,受试运动员训练器的最高频率、最长时间练习成绩稳步提高,专项力量能力(使用传动比的能力)也相应增强。运动员在第10届全运会、世界杯等一系列国内外大赛中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3)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成绩充分证明,该训练器及其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是科学合理的,且具备实践操作性。它实现了自行车运动踏蹬频率与专项力量训练的有效结合,促进了各种竞技能力协调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速度能力。
4.2 建议
目前,该速度训练方法与手段体系只是针对河南自行车队男子短距离运动员进行了研究,今后还需以国内其他自行车队的男子和女子短距离运动员为对象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对其进行科学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延烽.全国自行车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教材:高级[M].北京:国家体委自行车摩托运动管理中心,1997:8086
[2]李良标,吕秋平.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461
[3]延烽.全国自行车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教材:初级[M].北京:国家体委自行车摩托运动管理中心,1996:1115
[4]孙伊.自行车短距离项目速度能力训练方法学指导原则发展回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47
变频器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电工实训课 有效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对于中职学校电工专业的学生而言,上电工实训课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训练。笔者从教多年来,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训练项目
(1)在训练电路连接时,学生对枯燥的训练不感兴趣,而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山区,我发现学生对学校楼道安装的声控开关好奇,联系近几年来城里家庭装修中双控开关使用比较频繁,利用这一契机,将声控开关控制电灯和双控开关控制电灯作为电路连接训练项目进行训练。通过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学生知道声控开关控制电灯和双控开关控制电灯的不同适用场合,训练的时候,当连接双控开关控制电路时,电路接通后,有些组的学生看到自己安装的电灯亮了,非常高兴。有些组的学生安装的电灯没有亮,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原因,发现原来是双控开关的连接问题,相线没有接在双控开关的动触点上,这样,动触点分别与其中一个静触点接触时,在其中的一个位置电路不能形成回路,所以灯就不会亮。找到原因后,改变电路的接法,直到电灯亮。从这个实训项目学生懂得,双控开关在连接时需要注意的是,动触点必须接在相线上。不然双控开关就起不到双控的作用。这样的训练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训练了电路连接。另外,目前节能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螺口灯头的使用也随着增多,螺口灯头的连接中,告诉学生要注意相线必须连接在螺口灯头的顶端,不能接在螺口上,通过用电笔测试,让学生知道这样连接的目的是为了安全。因为如果相线接在螺口处,螺口处带电,在使用过程中人不小心碰到,会引发触电事故。所以螺口灯头在连接的时候特别注意相线必须连接螺口灯头的顶端,这样可以避免此种触电事故。提高电路的安全性。
(2)在印制电路板上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焊接训练中,因本项目主要是比较单调、重复的训练,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联系生活中LED电视的逐渐普及,用有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电路作为焊接训练时的训练电路。每组学生的焊接电路不一样,当学生把电路正确焊接完成时,接通电源,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发出五颜六色的光,非常有成就感。另外,用有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电路进行训练,比用单独的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或是三极管效果要好,改变采用单一元器件进行焊接训练时的单调、重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改变并不需要增加多少成本就可以做到。通过这一项目的设计训练,达到了让学生掌握手工焊接的基本技能,实现了实训目的。
2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训练项目
(1)在进行日光灯电路的研究和连接训练时,我给出两个实验电路,在电路上标明相线的位置和零线的位置,A电路的连接方式是相线开关镇流器灯的一端启辉器灯的另一端零线;B电路的连接方式是相线开关灯的一端启辉器灯的另一端镇流器零线。让学生按照实验电路分两大组六个小组进行连接,一个大组用A电路连接,另一个大组用B电路连接。任务布置下去以后,有学生就问我:“老师,电路的元器件没有变化,为什么要用两种方式连接?”我说:“你们先把电路按电路图连接好,我们再一起看一看这两种电路中日光灯会不会有变化。”学生带着疑问连接电路,当电路连接好,检查完毕。进行通电试验,两组电路的灯都很容易就启动。这时候,学生们都说:“老师,灯没什么变化呀。”我说:“这时候是没有什么变化,你们把开关断开,把电源电压调低一些,调到210V,再把开关闭合,看看有没有变化。”学生把电压调低后, 将开关闭合,看到A电路的启辉器跳动一次灯管就亮了。B电路的启辉器跳动两次灯管才亮。这样,我又让学生将电源电压往下调三次,每次下调5V,再看一看A、B两电路中启辉器跳动的次数。发现A电路的启辉器跳动次数总是比B电路的启辉器跳动次数少。通过这个实训项目,学生知道了在日光灯电路中,镇流器与相线连接容易点亮灯管。可以减少灯管不必要的损耗,延长灯管的正常使用时间。
(2)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接线实训项目,因其所涉及的元器件多、接线复杂、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这部分内容成为电工实训课的一个难点。一天,有个学生问我:“老师,电视里有很多广告说的变频空调、变频冰箱是什么呀?”我听了以后想到,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了解变频空调、变频冰箱的同时,把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接线实训项目和其结合在一起,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接线。于是我对学生说:“老师下次上课时告诉你们,你们复习一下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部分的相关知识。”我的话说完以后,听到有个学生在小声嘀咕,这与三相电动机有什么关系。我听后,对他说:“你们先复习,等下次课时我们一起看看。或者,你们上网查一下。”在下次上课时,通过投影,对学生讲解变频空调、变频冰箱的原理。变频是改变供给电动机定子电源的频率,从而达到改变电动机转速的目的。了解到这种转速改变方式的优点,这种调速方式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效率高、转矩大、工艺先进、功能丰富、实用性强、操作简便等。是今后电动机转速发展方向。趁着学生对电动机变频调速有着浓厚兴趣时,引导学生进行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点动控制电路、自锁控制电路的接线训练,在学生的兴奋点上进行接线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顺利地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接线实训项目。
变频器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神经网络;模拟电路;频率特性;故障分析
近年来,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了突飞迅猛的发展,模拟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系统,随着科技进步、电子产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电子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体积尺寸要求越来越小,模拟电路电子元件的密集度和布线密度要求越来越高,当电路发生故障时,由于各种元器件精度存在误差,导致电路故障现象复杂多变,常规的检测仪器例如万用表、示波器等已经无法满足模拟电路故障检测需求,如何推动现代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和测试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利用神经网络模型的原理,提出了利用频率特性对模拟电路的故障进行分析的方法。
1.神经网络模型特点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联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系统,简称为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由大量的节点(或称神经元)和之间相互联接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种特定的输出函数,称为激励函数。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都代表一个对于通过该连接信号的加权值,称之为权重,这相当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记忆。网络的输出则依网络的连接方式,权重值和激励函数的不同而不同。而网络自身通常都是对自然界某种算法或者函数的逼近,也可能是对一种逻辑策略的表达。神经网络拥有自主学习、联想记忆、非线性影射、识别判断、逻辑分析和智能处理等功能和优点,神经网络模型的特点和模拟电路结构高度吻合,为利用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模拟电路故障提供了理论基础,1981年法国地质学家Morlet提出的小波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逼近能力和容错能力[1]。由于电子线路中存在模拟元件,模拟器件的精度,也就是容差,电路元件参数的变化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只要是在容差范围内才是正常状态,小波神经网络成为现代模拟电路故障分析的有效工具之一。
2.神经网络模型的模拟电路诊断方法
当电路的工作状态发生异常时,必然会产生相应电源电流信号,产生的扫频信号呈现稳定的线性特征,通过待测样本的采样和处理,电路的工作状况可以根据各频带的能量故障特征进行提取,经过多次模拟学习训练的神经网络具备了数据分析判断能力,特征提取信息通过输出至小波神经网络中,经过数据分析判断处理,输出诊断结果。
2.1 基于频率特征的模拟电路能量故障特征的提取
按照电路中发生故障时损坏的元器件的数目来划分,可以将故障类型分为单故障和多故障。单故障是指电路中只有一个元器件发生故障的情况,多故障是指电路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元器件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据有关数据显示,模拟电路中70%—80%的故障为单故障形式[2]。发生单故障的电路,是整个故障诊断的首要任务,对于多故障电路,由于是两个以上的元件故障同时发生,这种故障的组合情况很多,比较复杂,不在这里讨论,本文只考虑单故障情形。根据实际情况,利用Orcad软件的PspiceAA高级分析对模拟电路进行Sensitivity处理,通过对待测样本采样,对绝对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进行处理,以便找出对测试节点贡献大的元件,从中选出坐标显示比例高即敏感度高的元件,将这些元件做为电路诊断的重点提取频率特征故障,并采用Pspice软件进行仿真,通过Pspice A/D仿真出测试点在某一频率段的电压值,对电压波形进行采样获得样本数据,将其分成训练数据和测试样本数据。对灵敏度的处理中利用小波变换把故障特征信息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将这些处理后的信息在处理器中进行故障诊断和分析。
2.2 构造样本集
样本集的构造即对待测样本进行采样和处理是神经网络设计和训练的基础,样本数据选择的科学性和和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神经网络设计的结果。样本集构造主要包括采样数据的收集,采样数据分析、筛选,和待测样本处理,然后提取输出频带的能量故障特征。故障特征值和故障模式构成神经网络的输入和输出序列[3],即实现样本集的构建。
2.3 输入输出数据处理
输入量可以通过信号处理和特征提取技术从待测样本数据采样中获得的数据中提取频率特征参数作为网络的输入,根据电路输出的频率曲线,截取临界点对应的值,以其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值。对输入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采用尺度变换和分布变换方法[4]。尺度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当数据样本分布不合理时,线性变换可以统一样本数据的变化范围,却不能改变其分布规律,因而适用于分布均匀的数据样本,形成的分布曲线也比较平坦。非线性变换的数据处理往往采用对数变换、平方根、立方根等方法。
2.4 神经网络设计
样本集构造完成后,神经网络结构的输入层节点数和输出层节点数相应确定,此时,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完成隐层层数和每层隐节点次数。实验表明,采用双隐层基本上能够满足网络性能要求,实际网络训练中可以通过增减隐层层数来调节隐层数。
3.基于频率特性的模拟电路故障测试
利用频率信号激励待测电路,通过比较正常电路和故障电路的输出频率曲线比较,实现诊断模拟电路的故障。选择一待测电路。首先选定电路的测试节点。应用灵敏度计算选择测试频率[5],可以取得较好的故障诊断效果,灵敏度按照故障类型诊断适用情况可以分为微分灵敏度和增量灵敏度,微分灵敏度计算利用较少的测试点频率即可获得较好的测试曲线。利用pspiceAA软件求出各测试点灵敏度。来确定元器件对电路影响的大小。选定任意五个节点作为故障测试节点。
其中选择D代表二极管,B代表基极,C代表集电极,E代表发射极,O代表开路,S代表短路。利用pspice软件对各测试节点进行蒙特卡洛分析。选取任意某一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如表1。
利用MATLAB软件描绘出实际输出向量与实际输出向量,生成测试节点的灵敏度频率曲线图,根据测试频率曲线和正常频率曲线之值比较,即可判断故障样本错误与否,通过实验,可得测试样本故障诊断结果为样本总数为500次,其中固定学习速率469,总诊断率为93.80%,可变学习速率497,总诊断率为99.40%。结果表明,运用可变学习速率生成灵敏度频率特征曲线取得了较好的诊断结果。
4.结论
基于频率曲线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技术是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新的尝试,本文提出的理论还需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验证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利用频率特征进行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的准确度和精度。
参考文献
[1]秦新红.基于小波包分析神经网络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2.
[2]张庆锴.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3]胡海涛,李志华.基于频率特性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06):27-30.
下一篇:变速器拆装实训总结{整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