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变电转正总结{整理5篇}

风吹麦浪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76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8分钟。

变电转正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字:原子、分子结构,电子,电场,磁场。

物理教学要重视理论研究

我们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发现,中学物理教学只重视实验结果和定律的应用,忽略了理论推导和创新教学的内容。虽然能培养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由于不重视理论的引导、判断和推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就难以形成,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就更谈不上了。

初中物理学说过,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地球是由物体组成的,物体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但是,原子与原子能结合成分子其结合力是什么呢?初中物理忽略了它的理论推导。下面就以异性电荷相吸引,同性电荷相排斥为理论基础来推导:

电子与原子核的结合力是电场吸力,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具体表现在电子高速绕原子核旋转,向心力和离心力平衡,因而构成原子。电子旋转意会着电子的电场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磁场,即电子转动有部分电场能转化为磁能,这个磁场能提供了两个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这也是一般原子不稳定的原因,因为它总想找到其它原子来结合),例如,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假如电子绕转有40%电场能转化为磁场能(作为两个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电子剩下的60%的电场能与原子核60%的电场力(当然也有偏差)产生吸力,维持电子高速绕原子核旋转,原子核剩下的40%电场力只能用于原子核之间的斥力了。由于分子的电场或磁场都是中性。从而可知,分子内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由磁场吸力提供,原子之间的斥力由原子核之间的电场斥力提供。

用实际例子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上一理论是否正确?我们还需要让学生学会用实际例子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比如:1、在自然界中,为什么有些元素可以以单一元素存在呢(稳定态)?原因是在他们的原子结构中,绕原子核的电子当中,有些电子是“反向”旋转的,能使原子的磁性为中性。

2、在所有分子结构中,为什么氢分子的结构最不稳定呢?因为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它绕原子核旋转产生的磁场吸力是最小的,提供两个氢原子之间的结合力也是最小的。

3、为什么固体分子结构比较稳定呢?是因为,当原子之间的距离较近时,斥力产生,当原子之间有一定的远离时,吸力产生。具体原因是:当两个原子靠近时,两个原子之间的磁场和电场就会发生变化,与通电的螺线管的电磁场变化类似,因而产生阻止这种变化的反作用力,具体表现在,两个原子之间的原子核斥力变大,因此,原子核对周围的电子引力就会变小(上面已证明),从而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半径增大,虽然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线速度不变,但是,单位时间内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圈数变少了,因而,电子旋转产生的电场力变化变小,也就是说,提供给两个原子的磁场吸力也跟着变小了。这就是两个原子靠近斥力增大的原因。同理可证,两个原子远离时吸力增大。这就是分子结构稳定的原因。

中学物理也能科学发现

中学物理虽然是物理学的基础,但是,科学发现并非是大学或以上物理学的专利,中学物理研究也能科学发现。

上面分析,从原子结构到分子结构,自始自终只发现两种力:一种是磁场力,另一种是电场力。

在地球上,地球引力处处可见,但是引力究竟是什么呢?莫非就是磁场力或电场力中的一种。显然,地球引力不是磁场力,只能是电场力了。我们生存地球是由数量极其庞大的分子构成的,因而可见,其引力是非常大的。

? 引力究竟是不是电场力,我们还得用大量的事实来验证:

事实一:如果引力就是电场力,那么当两个分子靠近时,两个分子之间的电场就会发生变化,因而产生阻止这种变化的反作用力。具体表现在,两个分子之间的原子核产生斥力,同时,两个分子之间的电子也产生同等的斥力。这两个斥力构成了分子之间的斥力。因而分子内的原子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除非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同理,当两个分子离开(一定距离)时吸力增加。科学观察得出的现象的确如此。

事实二:如果引力就是电场力,那么地球自转就会产生磁场,并且磁场极性方向要符合右手判定定理。实事的确如此。

有人提出,地球有时候磁极性与地球自转的极性方向有偏离。那是因为,地球内部有熔岩,地核是固态的,地壳自转产生的磁场表现在高空;地核转动产生的磁场表现在地表,当地核转动速度大小和方向有变化时,都会导致地表的磁场的变化或极性变化现象。但地球总的磁场(或高空磁场)保持不变。

事实三:由于黑洞引力非常巨大,并且高速旋转,如果电场力就是引力,那么,黑洞在高速旋转作用下产生的电流和磁场的巨大是无法估量的。由于电场旋转方向和磁场方向垂直,由此可知,黑洞的两个吸盘除了有巨大引力外,还有无法估量的巨大磁场。事实验证的确如此。

推论:月球上有磁场,大约是地球磁场总和的2430分之一。原因:(1)月球旋转一周,大约要30天;(2)地球的质量是月球的81倍,由于引力和质量成正比,所以地球引力强度(即电场引力大小)是月球的81倍。但磁场产生的大小与电场力的变化大小有关。如果不考虑地球或月球内部结构的话。地球电场变化的大小就是月球电场变化大小的30×81=2430倍,所以地球磁场力的总和大约是月球的2430倍,足见月球磁场相对于地球磁场是相当小的,没有精密仪器难以测到。

中学物理不能脱离实际,以事实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中学教学中,有些教师讲课本的内容多,与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联系得少。这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的科学观,就必须从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现象研究开始。对每一件事情和物质现象都要探求出理论依据和实事依据。总结、归纳、推理,并上升为理论。

比如,上面说到,地球引力就是电场力,还不够完满,其具体表现是怎么样的呢?是如何达成的呢?这个还得必须讲清楚。

其实,电场引力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地球分子内的原子核对物体分子内的电子之间的吸引;地球分子内的电子与物体分子内的原子核之间的吸引。即是这两个双向吸引,构成地球引力。

另外,从实际的天体之间的引力观察分析可知,天体内部分子的原子核(或电子)都“喜欢”超距离找对方(天体)相应的电子(或原子核)相互吸引。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巨大天体面前,小天体内部的电子的电场力和原子核的电场力都“喜欢”往外“跑”(当然巨大天体的也同样),这情形就造成了小天体内部分子之间、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减弱,最后就被撕裂了(天文观察的确有这种现象)。

变电转正总结范文第2篇

因此和人教版不同,科教版教材采取了另外一种主线.

教材以“手电筒为什么不亮?”这个常见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出电源端电压与标称电压不同,由此引出电动势与内阻的概念.通过分析闭合电路中总的电势降落,而电池的作用就是将电势相应升高,这也就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涵.最后又回归到一开始,利用新的电路规律去解释手电筒为何不亮、电源两端电压和标称电压不同等现象.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伏安法测电阻等,在高二阶段,又深入学习了电场力的功、电势能、功能关系和外电路上能量转化,以及在静电力功基础上建立的电势和电势差,可以说研究的比较全面.而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外电路的,针对电源内部电路的研究几乎为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学过的概念中,电势(差)很抽象,虽然经过学习,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电势的物理意义.

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主体进行同化和顺应最后到达认知平衡的过程,学习是否有效,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由于刺激而发生了合理的改.又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辅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

据此本节课采用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依次增加电路中小灯泡并联的个数,发现小灯泡变暗,创设与初中所学物理规律相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自己认知和实验现象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开放电池进行实验,班级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出闭合电路中电势变化的物理情景,提出新的物理概念电动势;最后从能量转化等角度进行总结提升,深入理解电动势.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看到电源在供电时其两端电压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科学规律源于实验.通过观察、分析数据背后所隐藏的物理意义,帮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构建新的物理情景,让学生感受逻辑思维的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

1暴露学生原有认知,并创设和原有认知相矛盾的实验现象

实验1 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S后,依次闭合支路上的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能够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依次变暗.

问题1小灯泡为什么会依次变暗?减小的电压去了哪里了?

实验2如图2所示,依次闭合支路上的开关,观察此时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和电压表的电压变化值.能够观察到此时小灯泡亮度依然依次变暗,电压表示数变小.

问题2此时小灯泡两端减小的电压去了哪里了?

通过问题1让学生明确电流通过电阻后会产生电势降落,为后边的问题做铺垫;问题2将本节重要概念电源内阻引出.

2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展示实验室所用的开放化学电池,引导学生用此设计实验,对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3利用开放电池对电阻供电,电路图如图3所示,分别测量外电路电阻不同时原电池内部电阻引起的电势降落U2和外电阻引起的电势降落U1(路端电压).记录数据在

表1中.

表1

U1/V

U2/V

U1+U2/V

2.0

2.0

1.8

0.2

2.0

1.6

0.4

2.0

1.4

0.6

2.0

1.2

0.8

2.0

问题3观察并分析实验数据,回答能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a.电路未接通时,U1最大;

b.开关闭合后,U1比刚才小了,电源内部电势降落U2不为零;

c.U1与U2之和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等于一个定值,即电路未接通时电源两端电压.d.随着外电路电阻阻值的减小,U2逐渐增大,U1逐渐减小.

3针对核心问题,精讲点拨

(1)电源内阻

分析结论:

a.电路未接通时,U1最大;

b.开关闭合后,U1比刚才小了,电源内部电势降落U2不为零;

(2)电源电动势

分析结论:

c.U1与U2之和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等于一个定值,即电路未接通时电源两端电压.这个值是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的总和;

之所以内外一共就降落这么多(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粉笔被抬高和它所降落高度进行对比)是因为电源将电势抬高这么多!这个值就等于这个电源的电动势大小.

4结合理论,总结提升

闭合回路中的电势变化情况,电源将电势升高,然后由于电源内部有电阻,本身会引起一定的电势降落,电源提供给外电路的路端电压实际上是剩余的部分.

在外电路上,正电荷在静电力作用下由正极运动到负极,电势能减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在电源内部,需要非静电力(化学作用)将正电荷由负极搬到正极,此时非静电力对正电荷做功,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不同电源的电动势越大,那么移动单位正电荷非静电力所需要做的功越多,能量的转化就越多.电源电动势等于移动单位正电荷由负极到正极,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电动势:电源将单位正电荷由电源负极移到电源正极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单位:伏特

物理意义:表征电源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特性.

大小:电源不接入电路时其两端的电压,由电源本身决定.

举例:开放电池、手机电池

5应用新认知,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生活常见的电池,不同电池商标上的标识不同,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教学反思

(1)“电池在供电时,其两端电压是不变的”这是学生的前概念,从物理上来讲这个前概念是片面的,只有理想电池才满足这样的条件;而从心理角度来讲,这个前概念是学生学习本课的第一阻力.因此,本节课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真实看到电源供电时,其两端电压会随着外电路的变化而改变,创设和学生认知相矛盾的现象,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思考.

(2)在探究阶段,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学生共同参与实验过程、数据读取和处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体会科研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电转正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科技;设计思想;将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文章经过论述电气综合自动化体系的性能,讲述了当下电气自动化掌控体系的规划理念(以发电厂为例子),展望了将来电气自动化掌控体系的发展态势。设备智能化水准的提升促使对现场设备情况的精确掌控变为可能,通讯科技的发展则为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提供了平台。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基于Pc的控制系统以其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正在被更多的采纳。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

2.1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办法优势是运营维护比较便捷,掌控站的防护准求不高,系统规划比较简单。但是因为集中式的主要特征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由于电气设备全部进入监控,伴随着监控对象的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主机冗余的下降、电缆数量增加,投资加大,长距离电缆引入的干扰也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隔离刀闸的操作闭锁和断路器的联锁采用硬接线,由于隔离刀闸的辅助接点经常不到位,造成设备无法操作。这种接线的二次接线复杂,查线不方便,大大增加了维护量,还存在由于查线或传动过程中由于接线复杂而造成误操作的可能性。

2.2远程监控方式

远程监控方式具有节约大量电缆、节省安装费用、节约材料、可靠性高、组态灵活等优点。由于各种现场总线(如Lonworks总线,CAN总线等)的通讯速度不是很高,而电厂电气部分通讯量相对又比较大,所有这种方式适合于小系统监控,而不适应于全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

2.3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目前,对于以太网(Ethernet)、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科技已经普遍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智能化电气设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些都为网络控制系统应用于发电厂电气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连接,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3 探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OPC(OIJEforProcessControl)科技

OPC(OIJEforProcessControl)科技的出现,IEC61131的颁布,以及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未来的电气科技的结合,计算机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EC61131已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标准,正被各大控制系统厂商广泛采纳。Pc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以太网和Internet科技引发了电气自动化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正是市场的需求驱动着自动化和IT平台的融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将加速着这一过程。Internet/Intranet科技和多媒体科技在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企业的管理层利用标准的浏览器可以存取企业的财务、人事等管理数据,也可以对当前生产过程的动态画面进行监控,在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和准确的生产信息。虚拟现实科技和视频处理科技的应用,将对未来的自动化产品,如人机界面和设备维护系统的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相对应的软件结构、通讯能力及易于使用和统一的组态环境变得重要了。软件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这种趋势正从单一的设备转向集成的系统。

3.2 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船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进入第二代后,更多是采用PWM 变换器了。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冈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但是PWM 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 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 1986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Divan 教授提出谐振式直流环逆变器。传统的逆变器是挂在稳定的直流母线上,电力电子器件是在高电压下进行转换的‘硬开关’,其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而谐夺式直流环逆变器是把逆变器挂在高频振荡

过零的谐振路上,使电力电子器件在零电压或零电流下转换,即工作在所谓的‘软开关’状态下,从而使开关损耗降低到零。这样,可以使逆器尺寸减少,降低成本,还可能在较高功率上使逆变器集成化。因此,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极有发展前途。

3.3 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1971年,德国学者F.Blaschke阐明了交流电机磁场定向即矢量控制的原理,为交流传动高性能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耦开来,分别加以控制。这种解耦,实际上是把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设法等效地变换成类似于直流电动机的模式,这种等效变换是借助于坐标变换完成的。它需要检测转子磁链的方向,且其性能易受转子参数,特别是转子回路时间常数的影响。加上矢量旋转变换的复杂性,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于达到分析的结果。

1985 年德国鲁尔大学的 Depenbrock 教授首次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的理论,接着 1987年又把它推 广到弱磁调速范围。大致来说,直接转矩控制,用空间矢量的分析方法,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计算与控制电流电动机的转矩。采用定子磁场定向,借助于离散的两点式调节(Band 一 Band 控制)产生 PWM 信号,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以获得转矩的高动态性能。它省掉了复杂的矢量变换与电动数学模型的简化处理,大大减少了矢量控制中控制性能参数易受参数变化影响的问题,没有通常的 PWM 信号发生器,其控制思想新颖,控制结构简单,控制手段直接,信号处物理概念明确,转矩响应迅速,限制在一拍之内,且无超调,是一种具有高静动态性能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法。

结束语

电气系统自动化科技的研究对于水利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的革新电气系统才能够更好的为水利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贺家李、沈从炬,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4.

变电转正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联锁;自锁;正反转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05-02

在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中,大量使用着各种各样的生产机械,如车床、磨床、铣床、运输机等。生产机械中一些部件的运动,需要原动力来拖动。自19世纪有了电动机以后,由于电力在传输、分配、使用和控制方面的优越性,使电动机拖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电动机来拖动生产机械,我们称电力拖动。

由于不同生产机械的工作性质和加工工艺的不同,使得它们对电动机的运转要求也不同。要使电动机按照生产机械的要求正常运转,必须配置一定的电器控制设备和保护设备,组成一定的控制线路,才能达到目的。在生产实践中,一台比较复杂的机床或成套生产机械的控制线路,总是由一些基本控制线路组成。因此,掌握好基本控制线路,对掌握各种机床及机械设备的电器控制线路的运行和维修是很重要的。

这里我主要针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这个课题,总结一下我教学的经验及教学过程。

讲解此课题,要循序渐进,通过倒顺开关正反转控制线路特点,到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分析,再到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分析,总结出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动作原理、线路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线路方法和习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一、课前复习,学生自主导入

在上节课结束后,将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预习,学生在预习的前提下,自己归纳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相互之间互设问题,互相解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胆识、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还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当学生回答结束时,台下的学生们给予掌声,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之后老师归纳总结所提问题:具有过载保护的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的特点,熔断器FU、热继电器FR、交流接触器KM的作用。在讲述此观点时,应强调熔断器和热继电器两者所起的作用不同,不能互相代替。同时复习自锁定义,为联锁定义作铺垫。

二、提出疑问,导入新课题

阐述正转控制只能使电动机朝一个方向旋转,带动生产机械的运动部件朝一个方向运动。生产机械还有没有其它的运动要求呢?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们一下集中注意力,对新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

导入新课:许多生产机械往往要求运动部件能向正反两个方向运动。如机床工作台的前进与后退;起重机的上升与下降等,这些生产机械要求能实现正、反转控制;当改变通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三相电源相序,即把接入电动机三相电源进线中的任意两相对调接线时,电动机就可以反转。

三、讲解新课

1、阐述倒顺开关正反转控制线路工作原理,利用倒顺开关可以改变电源相序来实现电动机的手动正反转控制。如下图1。

工作原理:

操作倒顺开关QS,当手柄处于“停”位置时,QS动、静触头不接触,电路不通,电动机不转。当手柄扳至“顺”位置时,QS动触头和左边的静触头接触,电路按L1―U、L2―V、L3―W接通。输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电源电压相序为:L1―L2―L3,电动机正转;当手柄扳至“倒”位置时,QS动触头和右边的静触头接触,电路按L1―W、L2―V、L3―U接通。输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电源相序为:L3―L2―L1,电动机反转。(1―静触头;2―动触头)

由工作原理学生自己分析它的优缺点,老师总结。优点:所用电器少,线路简单;缺点:这种线路操作起来不方便,是一种手动控制,所以劳动强度大,操作不安全。从而引出下一内容。

2、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线路中采用了两个接触器,即正转用的接触器KM1和反转用的接触器KM2,它们分别由正转按钮SB2和反转按钮SB3控制。如下图2。

工作原理:

从主电路看出,两个接触器的主触头所接通的电源相序不同,KM1按L1―L2―L3相序接线,KM2则对调了两相的相序,按L3―L2―L1相序接线。必须强调指出,KM1和KM2主触头决不允许同时闭合,否则会造成两相电源短路事故。为避免相间短路,就在正转控制线路中串接了反转接触器KM2的常闭辅助触头,而在反转控制线路中串接了正转接触器KM1的常闭辅助触头,即接触器联锁。这样,当KM1得电动作时,串在反转控制线路中KM1的常闭辅助触头分断,切断了反转控制电路,保证了KM1主触头闭合时,KM2的主触头不能闭合。同样,当KM2得电动作时,KM2的常闭辅助触头分断,切断了正转控制电路,从而可靠的避免了两相电源短路事故的发生。

控制回路分析:

按下SB2,接触器KM1线圈得电,KM1常闭辅助触头断开,这样再按下按钮SB3,接触器KM2也不可能得电,就保证了在KM1工作时,反转接触器KM2不可能得电。之后KM1的主触头闭合,电动机接线端U1、V1、W1分别从电源的L1、L2、L3得电,电动机正转;同时接触器KM1的常开辅助触头闭合,控制线路自锁。区分:自锁和联锁。

按下SB1,接触器KM1失电,电动机失电停转。

再按下SB3,接触器KM2得电,KM2的常闭辅助触头断开,这样再按下按钮SB2,接触器KM1也不可能得电,就保证了在KM2工作时,正转接触器KM1不可能得电。之后KM2主触头闭合,电动机的接线端

U1、V1、W1分别从电源的L3、L2、L1得电,电动机电源换相反转;同时接触器KM2的常开辅助触头闭合,控制线路自锁。

让学生分析此线路工作优缺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老师总结: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优点,工作安全可靠,缺点是操作不便。中间有一个频繁按动停止按钮的操作。也就是电动机从正转变为反转时,必须先按下停止按钮后,才能按反转启动按钮,否则由于接触器联锁不能实现反转。为克服此线路不足,我们采用按钮联锁实现正反转控制。

3、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此线路的工作原理与接触器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基本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照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自行分析。这样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能达到最佳效果。如下图3。

总结工作原理:

合上电源开关QS后,按下按钮SB2,接触器KM1得电,KM1的主触头闭合,电动机得电正转;直接按下SB3,先断开KM1线圈电路,然

后KM2线圈得电,电动机电源换相后反转。这种利用按钮实现联锁的控制叫做按钮联锁。按钮联锁触头:SB2、SB3常闭触头。按钮联锁有操作方便的优点,但不可靠,一旦接触器主触头熔焊无法断开时,按下另一个按钮后,另一接触器线圈依然能得电,造成电源相间短路。

所以,我们要设计一个即安全可靠,又操作方便的线路,兼容以上线路的优点,那就是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的正反转控制。

4、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的正反转控制。如下图4。

工作原理分析: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动作原理。把问题交给学生,鼓励信任学生,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成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是在教育与环境下,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四、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及布置课后任务

正反转控制线路是电动机控制线路中的一个基本线路,它在现实中可以实现很多功能的控制,是应用很广的一个电路。常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有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和接触器、按钮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相比较来说,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工作安全可靠,但操作不是很方便;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操作很方便,但是由于线路结构和实际线路的原因,容易产生电源两相短路的故障;为了解决上述两种电路存在的问题,把这两种电路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接触器、按钮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这种控制线路兼有两种控制线路的优点,操作方便且安全可靠。

下次课要进行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试车。请同学们备好有关工具。

五、总结

通过对此课题的讲解,学生们初步了解相关知识。为以后实习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分析、表达能力,并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融合在学生参与和交流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探索的成功及乐趣。

参考文献:

[1]《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第二版 .中国劳动出版社.劳动部培训司组织编写

[2]《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变电转正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实验结论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标准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下面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3―2)物理第四章《电磁感应》中《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说明“阻碍”的含义;会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能说明楞次定律符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分析实验现象,采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实验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形成重视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良好习惯。通过真实记录的观察到的现象,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用具]

已知绕向的线圈、条形磁铁、干电池和灵敏电流计。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整个电磁感应这一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实验的作用,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互动的教学方法,边实验边教学,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同学自己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请同学们把线圈和灵敏电流计连成闭合回路,先观察演示实验,把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结果发现指针偏转不同,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呢?这就涉及到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

二、研究流进电流计的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把一节干电池和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强调开关采用瞬间接触,先是电流计的正接线柱接电池的正极,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然后电流计的负接线柱接电池的正极,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提问学生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电流从哪个接线柱流入,指针就向哪个接线柱偏转。

三、研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让学生把线圈和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一定弄清楚线圈的缠绕方法,哪根线接电流计的正接线柱,在纸上画出对应的实物图。

学生互动,老师巡回指导,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感应电流的方向弄错,引导学生以列表的形式总结出实验现象,汇总讨论得出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穿过线圈的原磁场方向和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四、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楞次定律

让学生们再分析所记录的实验结果,总结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和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具体关系呢?

结论:1.当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反。

2.当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同。

根据得到的结论让学生们思考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原来的磁通量的变化起到什么作用呢?

分析:当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原磁通量的增加。

当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补偿”原磁通量的减少。

概括一句话: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原来的磁通量的变化起到阻碍作用。而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是穿过线圈的原来的磁通量的变化。

结合上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思考与讨论:当条形磁铁向下运动时,根据线圈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判断对条形磁铁的作用力?当条形磁铁向上运动时呢?

结论:当磁铁向下运动时,对磁铁向上的排斥力,阻碍磁铁向下运动。当磁铁向上运动时,对磁铁向下的吸引力,阻碍磁铁向上运动。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它们间的相对运动。由此可得,当手持磁铁运动时,要克服阻力做功。

同学们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一下有哪些形式的能相互转化?

结论:消耗了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由此可得楞次定律符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楞次定律中的“阻碍”正是能的转化和守恒的具体体现。

五、楞次定律的应用

例题1、如图所示在场指导线附近又一个矩形线圈ABCD,线圈与导线在一个平面内。线圈在导线的右侧向右平移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分析与解答:选取线圈为研究对象,画出导线右侧的磁场方向,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当线圈向右移动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垂直纸面向里,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得感应电流的方向沿ADCBA.

根据此题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出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思路?

1.明确研究的对象是哪一个闭合回路。

2.该回路所处的磁场方向以及磁通量如何变化。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巩固训练:

如图所示:导体棒在向右运动,

1.我们研究的是哪个闭合回路?2.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如何变化?

3.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如何?4.导体棒AB的电流方向?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