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04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3分钟。
双十一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1.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独立类型,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不是学科性人才。必须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和教育性特征。
“五双十率”是指以双元(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双师、双轨(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训(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双证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措施(简称“五双”),以新生报到率、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合格率、英语通过率、计算机通过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家长满意率、学生满意率、教师满意率(简称“十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
它系统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和以什么为依据来检验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集中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
二、“五双?十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积极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双元”机制
淄博职业学院于2004年12月24日成功召开了“淄博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淄博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96家企业成为理事单位。各系根据服务面向,分别成立了各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章程,开展活动,形成了院系两级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搭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
为进一步推进学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关于积极开展校企联合科研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健全了产学合作的机制,初步构建了“双元”体制机制。
2.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建设“双师”队伍
学院先后出台了《淄博职业学院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意见》、《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双师教师管理规定》,采取强力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三年来,学院共派出4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和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参加师资培训。二是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结合学院20个职业资格鉴定站和培训点的情况,鼓励教师参加考评员培训,其学习培训费由学院报销一半,对所有参加培训和进修提高的教师都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职务聘任和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极大的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先后有119名教师考取相应职业资格成为双师型教师。三是直接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专家和能手充实教师队伍,仅2003年就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教师103名,到2006年6月30日共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147名。四是实行专兼结合,积极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现各专业正式聘任兼职教师92人。目前学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有266人,基本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双师”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3.建设理论和实践并行的“双轨”教学体系
学院在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双轨”并行。
自2002年以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各专业除基本的课程实验实训外,必须有综合性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40%,并依据教学计划制定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
为突破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的难点,2004年12月学院首届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就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作为重点立项进行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等被立项。
2005年4月,《淄博职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作为招标课题又进行了专门立项和资助。2005年9月,学院在总结前期实践教学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淄博职业学院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规定》、《淄博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范》,极大促进了“双轨”教学体系的实施。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供了保障。
4.校内和校外“双训”,实现就业“零距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就业即能上岗是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保障学生就业即能上岗,本院坚持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实现就业“零距离”。学院每年不定期地开展与实训基地的交流、座谈等活动,实训基地也积极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双方合作层次不断提高。目前本院各专业均建立了本专业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总数达129个,先后建立115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现就业“零距离”提供了保障。
5、实施“双证书”教育,增强就业竞争力
本院根据《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要求,于2003年开始实施双证书教育,出台了《淄博职业学院学生持证毕业暂行规定》,要求各专业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须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明确了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保证“双证书”的顺利实施,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各专业积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目前已设立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8个。同时经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山东省旅游局批准,设立相关行业认证的鉴定培训基地9个。此外学院还被确定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山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至此,学院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和培训点已涵盖所有专业的相关工种,为各专业教学计划提出的职业技能证书和行业认证证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6.以“十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
我院在加强各种机制建设和基本设施建设的同时,学院党委适时提出了学院工作中心应逐步转移到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2005年5月学院出台了《关于2005年质量教育方案的通知》,对质量教育的任务、质量教育的内容、质量教育的实施、质量教育的组织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将报到率、就业率、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计算机通过率、英语通过率、毕业生合格率、学生满意率、学生家长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教师满意率(简称“十率”)作为质量目标考核对象,对评估指标体系有明确规定的采用规定标准,对没有规定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标准。
为保证“十率”的顺利实施,必须有机制来保障,学院规定,“十率”考核以专业为单位,凡有毕业生的专业全部参加考核。在实施“十率”的过程中坚持“软硬结合”和“专业单位职能部门结合”的原则。
硬六率(即报到率、就业率、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计算机通过率、英语通过率、毕业生合格率)以职能部门考核为主;软四率(学生满意率、学生家长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教师满意率)以专业自身考核为主;学生满意率一是可通过学生评教来反映,因我院已制定了一套科学可行又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的考核体系,执行起来较容易,又可避免重复劳动。二是可通过学生问卷来进行,学生问卷设计必须科学可行,又能真实反映情况,可探索实施。
学生家长满意率可通过学生家长问卷、到学生家中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也可结合“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的反馈信息来进行。用人单位满意率主要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采取问卷形式进行。教师满意率可通过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测试来进行,各专业制定毕业生素质和能力测试指标,各专业成立由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两课体育教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成的素质能力测试小组来进行,以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素质能力测试成绩作为教师满意率,积极探索新的考核方法和手段。
三、“五双?十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淄博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五双?十率”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软件和内涵发展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上,企业的积极性还不够,国家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学院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上还不够主动,有很大潜力可挖。
2.双师教师的评聘政策还不健全,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评聘制度还有待探索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尽快出台。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利用上,因学生到一线实训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还不能完全接受学生的实训,如何更好地衔接还需探索。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实践教学理论研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5.双证实施上,部分专业目前还无没进行高级工的鉴定,导致学生毕业时只能考取中级工,这与高职培养目标还不相符。
双十一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30天征地1400亩、10天拆迁200多户群众;仅历时15个月,就建成了“全国一流、西南第一”,年产31万辆重轻微卡载货汽车生产基地。这便是发展型党组织大力推动工业园区企业提速发展催生的“毕节速度”,进而创造的“力帆时骏奇迹”。
2011年8月,毕节市启动发展型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以“一轴四轮一基石”为总的思路,目的是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活力干劲,实现党组织自身科学发展与引领科学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个轴心:配好发展型班子和干部
去年8月,毕节市鸭池镇原党委书记游新建,由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实绩突出,通过现场“量”、公开比、组织选,被直接提拔为赫章县委副书记。“如果论资排辈,自己不够格”,游新建坦言,自己是发展型党组织的受益者。
为了让更多像游新建这样的干部有为有位,毕节市把选好发展型干部、配强发展型领导班子作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轴心”,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细化量化为便于考察、界定的指标体系,形成了“十二看十二比”选发展型干部、配发展型班子的考察机制。
察其“德”,突出发展理念,看发展意识、比干事创业的状态,看发展激情、比敢于担当的胆识;察其“能”,突出发展本领,看发展思路、比学习谋划的水准,看发展措施、比执行能力的高低……“十二看十二比”,就是要实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更优、活力更足、发展功能更强。
县级班子换届中,毕节把“十二看十二比”评价标准细化为正反向24项调查指标,完善对干部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全市244个乡镇党委换届也已全面结束,民主推荐集中、工作实绩突出的人选全部高票当选,严肃换届纪律工作获全国专项特色工作奖。
四轮驱动:凝聚力量促发展
毕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胡吉宏说,发展型党组织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就是培育发展型文化、夯实发展型基层基础、凝聚发展型人才、健全发展型机制,像轿车的4个轮子,缺一不可,促使党员干部把心思和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
就拿健全发展型机制来说,近年来,毕节市通过“双考双评双挂钩”机制,将干部实绩“平时考”与“年终考”、“组织评”与“群众评”有机结合起来,考核结果直接与干部的提拔使用和工资奖金相互挂钩。
“平时被盯到,年底算总账,干不好就下课。”曾负责毕节市倒天河二期治理工程的毕节市政协副主席、德溪新区管委会主任宋邦友介绍,投资700万元的倒天河广场原计划需4个月才能完成,由于“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督查,后来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完工。
双十一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
1.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新疆教育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挑战?
?
“十二五”期间,新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取得新突破。
?
(1)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
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出专章论述和全面部署,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目标和工作任务。2015年,自治区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成为新时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行动纲领。自治区教育厅先后召开“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南、北疆片区推进会议”等,明确目标,提出要求。为做好基层学校设备应用的售后服务支持体系建设,新疆电教馆启动“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监管运维云平台”建设,发布了《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报告》(2014年)白皮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主体,立足本地、本校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争取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区上下初步形成了统筹协调促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
?
(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坚持多方面支持、多渠道建设的原则,统筹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率由2011年的不足25%提高到55%,县城学校和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基本普及校园网;全区已有75%的班级拥有多媒体设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使得全区828个教学点全部实现了“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全区中小学生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6:1。中小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
(3)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局面初步形成
?
“十二五”期间,加大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力度,通过引进、译制、自制等方式,不断丰富和广泛共享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制作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学前教育专业汉语)》、《学前双语中班、大班配套教材》、《幼儿教师培训基本功·教学法培训教材》、《中小学安全教育系列教材》等双语教学资源并投入使用。通过购买的方式,完成与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上海韬图动漫公司和新疆碧利雅科技公司等三家单位8个G的双语教育资源建设的合作,资源已陆续上传至新疆远程教育网供各地免费使用。开发建设了集双语教育资源库、资源管理服务、标准化双语交互教学、MHK模拟测试、应用监管以及E学校“一库五平台”为一体的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储存教学资源15T,注册人数达到21.4万人,教师下载应用达到350万人次。通过有效的安全审核机制,教师上传资源达到40万条。“平台”已经成为全区中小学教师获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主流平台。
?
援疆资源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浙江、上海、江苏提供了156GB、1.7万条教学资源。深圳、福建、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已经达成免费支援意向,正在进一步落实。
?
(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
“十二五”期间,通过组织各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大幅度提升了我区中小学教师整体信息技术水平。通过新疆远程教育网远程研修的方式,组织开展“自治区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网络远程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全区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对10.8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学科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220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远程培训活动。编印、配发了维吾尔语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系列教材。充分发挥《新疆教育信息化》汉语、维语两个版本微信公众平台,大力推广教育信息化新理念、新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方面的操作。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
(5)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初步融合
?
“十二五”期间,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逐步深入。2012年,组织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小课题研究活动;2013年,举办自治区首届双语课件大赛;2014年,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为目的,举办中小学双语教学说课大赛和说课展示活动。参加的国家项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区有57000名汉语教师参与,晒课37332节。为满足民语言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需求,新疆电教馆单独研发了民族语言晒课平台,全区有5000多名民族语言教师参加晒课活动。初步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
“十二五”期间,新疆教育信息化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些成绩与日益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本身的现代化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
(1)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农村教师特别是民族语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信息化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2)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特别是双语教学数字资源总量不足,民族语言资源少,多头管理、标准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和双语教学资源体系化建设机制尚未形成。
?
(3)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45%的学校尚未接入宽带网络,信息化建设“重硬轻软”问题仍然一定程度存在。
?
(4)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多数地方和学校没有教育信息化的专项经费且投入不足。
?
(5)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总体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技术服务保障体制不完善。
?
2 . 地广人稀与双语教学是新疆教育面临的两大难题,那么新疆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促进双语教学的呢?
?
网络和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快捷方便,我们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双语教学。
?
(1)信息化对新疆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
新疆地广人稀,双语师资短缺,有的学校离县城200-300公里,集中培训会影响有些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成本也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将最新理念、方法传送到偏远的学校。信息化使教师培训更个性化,更有效率。
?
(2)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
多媒体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发展、情感培养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而现今大多数教学资源,尤其是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处理都比较复杂,需要教师较熟练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才能开发出适合学校需求的校本教学资源。为了使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我们开发建设了集双语教育资源库、资源管理服务、标准化双语交互教学、MHK模拟测试、应用监管以及E学校“一库五平台”为一体的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将大量优质双语教学资源开放给全区中小学,同时建立了全区教师共享共用教学资源的有效机制。
?
(3)信息化对双语教学带来了促进作用
?
双语教学是新疆教育的重点,农村学校尤其是南疆农村学校由于缺乏师资、双语教学水平不高、没有语言环境等原因,双语教学质量还不高。信息化手段在农村偏远学校创建语言环境,优化双语课堂教学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先进的语音技术制作的点读式的电子课本在教师双语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打开某一个双语版的教材,利用标准的发音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播放各类视频教程、专题教育资源可创建基本的语言环境。
?
3. 结合本区实际情况,请您谈下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
?
在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发展目标,“互联网+”已变成热点关键词了。
?
行业一致认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其他产业结合的一种模式。同样,“互联网+教育”也是互联网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资源限制,给今天正处在受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惊喜。
?
利用“互联网+教育”,原则上我们新疆某一个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共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享受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与学校、家庭等学习空间的网络环境和其他的因素也有关系。其实,“互联网+教育”已经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上出现的专递课堂、互动课堂、翻转课堂、远程培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等现象都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
?
“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
?
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教育”,除了学校有信息化环境以外,受教育者的家里也要求有信息技术终端和上网的环境。因此,在新疆,尤其是在南疆“互联网+教育”普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
4.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请您介绍一下“十三五”时期新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任务以及本年度发展目标。
?
(1)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
?
目前,中小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全国已达83%,我区仅为5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相比,与中央提出的十二五期间(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目标相比,差距较大。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步伐是当前推动新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2016年,全区将基本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完善。
?
(2)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
?
面向教育教学主战场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推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性、普遍性使用,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2016年,将完成自治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丰富和完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
(3)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
依托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师研修模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大力推进“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2016年,将开展督导、基教、师资、双语、教研、电教等多部门联动,实施归口管理,形成合力,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统筹做好工作。
?
(4)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
依托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所有学校和师生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有力支撑“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平台建设成果为基础,以空间和资源建设为主体,结合国家、自治区教育信息化目标体系标准,规划新一轮平台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语音等技术手段,围绕“空间+资源+应用”三大主题,从“建设空间、丰富资源、深化应用、扩容环境”四个方面,建设“一个数据中心、两类网络空间、五大应用平台”,为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学习园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及简单易用、低门槛的应用工具。2016年,将全面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覆盖各个学段,为全区中小学生、教师提供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化资源。
?
(5)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水平
?
树立“应用促建设,服务促应用”的观念,积极拓展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建章立制,形成规范要求,科学管理各类教育信息化设施,根据教学需求,提高设备利用率。开展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评估工作,发挥其带领示范作用。2016年,将制定、颁布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督导检查评估标准和地、县两级电教馆站、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建设标准。对全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应用等进行专项督查。
?
(6)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对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选派优秀培训教师到基层和农村学校,强化针对学校和教师特点的校本培训。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教师管理体系,将信息化水平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2016年,将做好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基地”项目建设,通过对南疆四地州十所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点的建设,利用现场观摩、专题培训、网上交流、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视野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全面开展中小学校(园)长、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组织教学应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信息化应用教育教学活动。
?
(7)加强教育信息化研究
?
积极为教师提供参与教育信息化科研的有利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科研的环境,鼓励、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科研。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中小学、幼儿园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内的校本研修课题和上级立项的科研课题要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2016年,将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和组织全国、自治区教育信息化课题的立项、论证和研究工作。
?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安排,围绕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目标,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部署,认真谋划“十三五”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为提升新疆双语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作出应有贡献。
双十一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落实。一是精心组织到位。县委先后16次召开常委会议和34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全县“双培双带”工程实施工作。结合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实际,研究制定了《*县*-*年“双培双带”工程实施规划》、《关于在全县农村全面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的意见》和《*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及“双培双带”工程考核奖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提出并制定了全县“双培双带”工程“467”(在全县第四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实施期间,达到六个70%)目标,即把70%以上的贫困党员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把70%以上的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把70%以上的村干部培养成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新发展的农民党员中70%以上为致富能人,70%以上的村党(总)支部达到“五好示范村党(总)支部”标准,70%以上的乡镇党委成为“六好红旗乡镇党委”。结合“双培双带”工程的有序推进,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提出并制定了相应深化“双培双带”工程的工作要求,保证了全县“双培双带”工程的深入实施。二是舆论宣传到位。通过电视、广播、制作宣传牌、办黑板报等形式,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双培双带”工程实施的浓厚氛围。人民网、甘肃日报、定西日报等省市媒体先后编播采发全县“双培双带”工程消息通讯60多条,在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播出有关“双培双带”工程的各类新闻消息400多条,在公路沿线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示范点制作固定宣传牌140多块,刷写墙头固定标语380多条,在全县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双培双带”工程实施的良好格局。三是教育培训到位。充分发挥县、乡镇党校的主阵地作用,以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等内容为重点,县、乡镇党校先后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76期,县委党校举办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班8期,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班4期,培训1.1万多人(次)。同时,把“双培双带”工程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培训各级领导干部1300多人(次)。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举办电动缝纫、民用建筑、保安等劳动力技能培训班400多期,培训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8000多人(次)。举办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洋芋加工等农业科技培训班600多期,基本实现了全县农民党员都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目标。
二、立足实际,创新载体求深化。一是有序推进“十强百富”示范工程。围绕培养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型”党员,在一年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县委于2004年初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每年新建10个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县级示范点和重点扶持100户农村生活困难党员脱贫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十强百富”示范工程,通过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帮扶,不断提升示范点的规模、档次和水平;通过资金、信息、技能等方面的扶持,不断提高生活困难党员带头致富的能力和水平,真正使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的具体目标任务量化到了示范点和党员示范户。先后建成“十强百富”县级示范点34个,培养发展党员示范户460户。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双强”带动工程。围绕培养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农村党员干部,先后安排项目发展资金89万元,扶持350户生活困难党员实施种养加等项目;按照每个示范点5—10万元、示范户5000—10000元的标准,协调安排小额信用贷款33万元,专项扶持农村党员干部“双强”示范工程。建成党员干部“双强”带动示范村6个,培养“双强”型村干部86名,培植产业示范村16个。三是拓展推广“红岘”模式。根据全县渭河沿川、南山、西北山和北山不同区域的自然特点,积极在种、养、加、商贸及劳务输出等方面培育推广新典型,做到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各有特色、各有风格,逐步形成了项目、市场、龙头企业、村办实体、中介组织、园区和劳务输出等多种带动形式,积极拓展推广在干旱山区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的“支部加协会”工作新模式——“红岘模式”,组建成立了两个农村党总支部,7个专业协会党支部,逐步形成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格局,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靠实责任,健全机制抓落实。一是健全完善了深化“双培双带”工程五项资金筹措机制。结合“十强百富”示范工程的深入实施,针对全县部分示范点、党员示范户壮大规模缺资金、加快发展缺项目的问题,建立健全了财政资金“挤”、县管党费“补”、项目资金“贴”、信贷资金“扶”和部门资金“帮”的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实施五项资金筹措保障机制,即每年从县财政和县管党费中各列支15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点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在每个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村,切块安排项目总投资10%的资金,专项扶持农村贫困党员发展生产;每年协调信用联社安排小额信用贷款100万元(利息从“以奖代补”资金中支付),专项扶持“十强百富”示范工程;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开展结对帮建活动,有效提升了“十强百富”示范水平,深化了“双培双带”工程实施。二是建立健全了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双培双带”工程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优势,先后健全完善了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制、氛围浓厚的舆论导向机制、网络健全的教育培训机制、分工明确的责任落实机制和奖罚严明的督查激励机制等五项工作机制。在全县形成了宣传、广电部门全力抓宣传,组织、人事、教育、党校集中抓培训,财政、发改、扶贫等部门集中办项目,工商、税务、金融部门全力搞服务,农口、科技部门全力抓科普,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全力抓动员的强大合力。全面落实县委和乡镇党委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和“双培双带”工程的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双培双带”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和党员民主评议、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年度考核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党委书记、分管副书记年度考核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不能评为县级以上先进个人,并必须限期进行补课。三是建立健全了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和部门领导具体负责、抽调后备干部蹲点抓“双培双带”工程示范点建设制度,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点78个,乡镇领导干部联系点91个,形成了“三级联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从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双培双带”工程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专门力量,组成常年督查组,以村级班子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电化教育落实情况、村情、特色产业、“十强百富”示范工程、城乡支部结对共建、乡村示范点建设等10项内容为重点,采取拉网式村村过的办法,针对督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先后召开14次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专题会议,提出并制定整改措施、整改进度和整改时限,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围绕目标,加大投入提水平。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十强百富”示范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为重点,坚持创新载体“建”点、立足实际“选”点、靠实责任“培”点和优化机制“育”点的要求,把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与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劳务输出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相结合,努力使“培”向提高素质、注重效果、增强能力上转变,使“带”向建立经济利益纽带、提高组织化程度、开拓终端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上转变,拓宽了渠道,丰富了内涵,提升了水平。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先后累计投入各类资金903.7万元,其中县财政资金和县管党费9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117万元,信用联社安排小额信贷资金500万元,县直及省、市驻陇单位落实城乡支部结对共建资金196.7万元,建成“双培双带”工程县级示范点78个,乡镇级示范点91个,培育发展党员示范户460多户,帮扶1278名农村生活困难党员脱了贫,把560名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了党员,把666名村组干部培养成了致富带头人。创建综合养殖园区15个,种草养畜示范村25个,发展规模养殖示范户1800多户。创建规模种植基地45个,种植示范村55个,新发展规模种植示范户3800多户。建立党员联系户1754户,结成致富帮扶对子1030对。组建中药材、洋芋、菌菜、畜牧等产、加、销农业协会66个,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办非公有制企业89家,吸纳城乡贫困劳动力6800多人。
“双培双带”工程实施四年多以来,在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广大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发展为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致富能手,把优秀人才真正聚集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为基层党组织强筋壮骨输入了新鲜血液,焕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二是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紧紧抓住了农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这些农村政治和经济上的先进群体,通过经常性的双向教育培养,把致富能手培养成政治上靠得住的党员和干部,把党员和干部培养成发展上有本事的致富能手,有效地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细胞,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三是夯实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创办示范基地,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培植了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牌,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一条龙”经营体制,较好地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变过去的行政命令为典型示范带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双培双带”工程实施,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变领导为指导,变号召为示范,出现了“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的喜人景象,从而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双十一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1.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新疆教育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挑战?
“十二五”期间,新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取得新突破。
(1)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出专章论述和全面部署,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目标和工作任务。2015年,自治区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成为新时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行动纲领。自治区教育厅先后召开“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南、北疆片区推进会议”等,明确目标,提出要求。为做好基层学校设备应用的售后服务支持体系建设,新疆电教馆启动“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监管运维云平台”建设,了《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报告》(2014年)白皮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主体,立足本地、本校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争取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区上下初步形成了统筹协调促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
(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坚持多方面支持、多渠道建设的原则,统筹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率由2011年的不足25%提高到55%,县城学校和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基本普及校园网;全区已有75%的班级拥有多媒体设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使得全区828个教学点全部实现了“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全区中小学生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6:1。中小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3)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局面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加大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力度,通过引进、译制、自制等方式,不断丰富和广泛共享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制作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学前教育专业汉语)》、《学前双语中班、大班配套教材》、《幼儿教师培训基本功?教学法培训教材》、《中小学安全教育系列教材》等双语教学资源并投入使用。通过购买的方式,完成与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上海韬图动漫公司和新疆碧利雅科技公司等三家单位8个G的双语教育资源建设的合作,资源已陆续上传至新疆远程教育网供各地免费使用。开发建设了集双语教育资源库、资源管理服务、标准化双语交互教学、MHK模拟测试、应用监管以及E学校“一库五平台”为一体的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储存教学资源15T,注册人数达到21.4万人,教师下载应用达到350万人次。通过有效的安全审核机制,教师上传资源达到40万条。“平台”已经成为全区中小学教师获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主流平台。
援疆资源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浙江、上海、江苏提供了156GB、1.7万条教学资源。深圳、福建、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已经达成免费支援意向,正在进一步落实。
(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通过组织各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大幅度提升了我区中小学教师整体信息技术水平。通过新疆远程教育网远程研修的方式,组织开展“自治区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网络远程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全区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对10.8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学科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220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远程培训活动。编印、配发了维吾尔语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系列教材。充分发挥《新疆教育信息化》汉语、维语两个版本微信公众平台,大力推广教育信息化新理念、新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方面的操作。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5)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初步融合
“十二五”期间,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逐步深入。2012年,组织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小课题研究活动;2013年,举办自治区首届双语课件大赛;2014年,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为目的,举办中小学双语教学说课大赛和说课展示活动。参加的国家项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区有57000名汉语教师参与,晒课37332节。为满足民语言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需求,新疆电教馆单独研发了民族语言晒课平台,全区有5000多名民族语言教师参加晒课活动。初步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十二五”期间,新疆教育信息化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些成绩与日益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本身的现代化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农村教师特别是民族语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信息化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特别是双语教学数字资源总量不足,民族语言资源少,多头管理、标准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和双语教学资源体系化建设机制尚未形成。
(3)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45%的学校尚未接入宽带网络,信息化建设“重硬轻软”问题仍然一定程度存在。
(4)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多数地方和学校没有教育信息化的专项经费且投入不足。
(5)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总体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技术服务保障体制不完善。
2 . 地广人稀与双语教学是新疆教育面临的两大难题,那么新疆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促进双语教学的呢?
网络和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快捷方便,我们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双语教学。
(1)信息化对新疆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新疆地广人稀,双语师资短缺,有的学校离县城200-300公里,集中培训会影响有些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成本也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将最新理念、方法传送到偏远的学校。信息化使教师培训更个性化,更有效率。
(2)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多媒体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发展、情感培养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而现今大多数教学资源,尤其是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处理都比较复杂,需要教师较熟练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才能开发出适合学校需求的校本教学资源。为了使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我们开发建设了集双语教育资源库、资源管理服务、标准化双语交互教学、MHK模拟测试、应用监管以及E学校“一库五平台”为一体的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将大量优质双语教学资源开放给全区中小学,同时建立了全区教师共享共用教学资源的有效机制。
(3)信息化对双语教学带来了促进作用
双语教学是新疆教育的重点,农村学校尤其是南疆农村学校由于缺乏师资、双语教学水平不高、没有语言环境等原因,双语教学质量还不高。信息化手段在农村偏远学校创建语言环境,优化双语课堂教学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先进的语音技术制作的点读式的电子课本在教师双语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打开某一个双语版的教材,利用标准的发音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播放各类视频教程、专题教育资源可创建基本的语言环境。
3. 结合本区实际情况,请您谈下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
在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发展目标,“互联网+”已变成热点关键词了。
行业一致认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其他产业结合的一种模式。同样,“互联网+教育”也是互联网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资源限制,给今天正处在受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惊喜。
利用“互联网+教育”,原则上我们新疆某一个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共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享受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与学校、家庭等学习空间的网络环境和其他的因素也有关系。其实,“互联网+教育”已经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上出现的专递课堂、互动课堂、翻转课堂、远程培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等现象都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
“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教育”,除了学校有信息化环境以外,受教育者的家里也要求有信息技术终端和上网的环境。因此,在新疆,尤其是在南疆“互联网+教育”普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4.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请您介绍一下“十三五”时期新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任务以及本年度发展目标。
(1)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
目前,中小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全国已达83%,我区仅为5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相比,与中央提出的十二五期间(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目标相比,差距较大。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步伐是当前推动新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2016年,全区将基本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完善。
(2)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
面向教育教学主战场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推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性、普遍性使用,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2016年,将完成自治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丰富和完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依托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师研修模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大力推进“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2016年,将开展督导、基教、师资、双语、教研、电教等多部门联动,实施归口管理,形成合力,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统筹做好工作。
(4)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所有学校和师生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有力支撑“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平台建设成果为基础,以空间和资源建设为主体,结合国家、自治区教育信息化目标体系标准,规划新一轮平台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语音等技术手段,围绕“空间+资源+应用”三大主题,从“建设空间、丰富资源、深化应用、扩容环境”四个方面,建设“一个数据中心、两类网络空间、五大应用平台”,为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学习园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及简单易用、低门槛的应用工具。2016年,将全面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覆盖各个学段,为全区中小学生、教师提供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化资源。
(5)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水平
树立“应用促建设,服务促应用”的观念,积极拓展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建章立制,形成规范要求,科学管理各类教育信息化设施,根据教学需求,提高设备利用率。开展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评估工作,发挥其带领示范作用。2016年,将制定、颁布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督导检查评估标准和地、县两级电教馆站、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建设标准。对全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应用等进行专项督查。
(6)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对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选派优秀培训教师到基层和农村学校,强化针对学校和教师特点的校本培训。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教师管理体系,将信息化水平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2016年,将做好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基地”项目建设,通过对南疆四地州十所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点的建设,利用现场观摩、专题培训、网上交流、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视野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全面开展中小学校(园)长、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组织教学应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信息化应用教育教学活动。
(7)加强教育信息化研究
上一篇:双十一活动总结{5篇}
下一篇:双创活动总结{甄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