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整理5篇}

梦醒时分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575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4分钟。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区域活动 教师 有效

区角活动是促使幼儿在拼拼玩玩、想想说说、涂涂画画中增长了知识,相应地也发展了智力。它是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也是孩子们的乐园。《纲要》中说,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在教育过程中,师幼互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区域活动的质量。如何让幼儿的区域活动开展得更有效呢?作为教师,我思考了这几点:

一、围绕教育目标,为幼儿创造一个适宜的区域环境

开展区域活动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教师无疑是整个环境创设的主角,从区域的布置、材料的提供到活动的安排,都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区域设置划分,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区域设置要具有相对稳定性,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让幼儿掌握有规律的活动安排。要避免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区域设置,或者因一次特殊活动一时兴起而设置区域。

区域活动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要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如学习《物体的弹性》,我们相应的为幼儿准备了一些气球、皮筋、弹簧、皮球、棉花、和海绵等东西,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弹性的秘密……学习《物体的浮与沉》,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水缸、木块、铁钉、纸张和橡皮泥等物品,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在操作材料投放上,更要求丰富得当及时更新,且富有层次。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二、引导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创设,并共同制定区域活动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娃娃家”活动中,我和幼儿在一起讨论,“娃娃家还缺少些什么?”马上就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有个洗碗机就好了,我们的碗可以放在里面洗了。”在他的带动下,立刻又有几个孩子补充:“我想在娃娃家里有个微波炉,可以烧菜的。”“我想有个电脑,可以打游戏的。”就这样,经过我们的共同出谋划策,一些新的游戏材料便诞生了。

在规则的制定上,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制定规则,要比只由老师一人说了算更加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为规则是幼儿们参与制定的,他们了解什么是违规的行为,当然也知道怎样去遵守。当然,由于受幼儿年龄的限制,以及经验的影响,单纯由幼儿制定的规则难免不够全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幼儿制定规则。

三、教师适时地指导与介入,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区域活动并不是安排幼儿随意玩一会,教师只是在一边观望,或者就是维持一下秩序,要想让区域活动真正有效,教师就必须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不仅仅充当旁观者或维持纪律的角色。

在活动时,教师应仔细聆听幼儿的想法,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通过提出适当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参与及提问是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所做所想为前提的,而非生硬地主观地介入,所提问题一定是从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教师要尽量避免用下达任务的方式发问,如“按照颜色来分分看”“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等,而最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如“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给我展示一下好吗?”等。教师充当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是和幼儿平等的交流对象。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与幼儿产生积极且有益的互动,并且包括教师在内,所有的人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和学习。

四、教师应是区域活动的评价者和反思者

区域活动开展得是否有效,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今后如何改进,这些问题都要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反思来解决。评价主要以区域活动之后的讨论或谈话方式进行,教师要留出一部分时间与幼儿一起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刚进行的活动,让幼儿以各种方法再现相应的活动经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描述来总结幼儿获得的关键性的经验,并选取典型的事件和经验,结合幼儿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帮助幼儿学习和体会如何更好地使用物品和材料,如何更有效地选择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尽可能给每个幼儿提供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且评价和肯定也要尽可能具体,而非仅停留在“很好、很棒”等简单的评价语上。

反思主要是依据教师对每日区域活动的进行情况所做的记录来进行。教师要记录所观察到的幼儿的表现和反应,根据这些记录再对照着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评价区域活动的结果,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教师在做幼儿观察记录时,可以按领域或按幼儿发展的方面分成具体的内容或指标,相对应去评价幼儿的表现和发展情形。教师也可以从平常区域活动的经验中总结、探索一些其他的评价方法。不管是什么方法,评价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思区域活动,找出在安排、组织、指导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区域活动中避免和改进。

总之,要想使区域活动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正确认识和看待区域活动以及幼儿的主体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真正充当好区域活动的参与者、设计者、组织者及评价者和反思者的角色,更好地促进区城活动的有效性,使幼儿得以全面发展。作为老师必须时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才能真正和谐统一,这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教师发展

一、调查目的: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纲要》精神,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发展,近年来我们积极倡导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活动。然而,目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究竟如何?为求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幼儿园及教师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教师的指导水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发现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我设计了本次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相关对策,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效益的提升,也为教师培训提供客观的实践依据和丰富案例。

二、调查的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情况

1、空间利用:区域数量的适宜性;区域分隔、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区域内容的丰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

(二)教师的指导水平

1、区域活动指导方案的制订情况。

2、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3、教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4、教龄与区域指导的相关性。

(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

1、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2、参加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3、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

三、调查的方式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10个班的区域活动。同时,还对20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二)调查形式

1、实地观察区域活动。对随机选取的小、中、大10个班的区域活动进行现场观察记录。

2、访谈。对幼儿园的园长、教师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她们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想法和做法。

3、查阅资料。通过查阅幼儿园及班级的区域指导计划,教师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改观。

从教师及园长访谈了解到,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十分重视的占33.68%;重视的占39.58%;一般的占4.2%;不重视的占22.57%。应该说经过前阶段宣传学习及相关的研训,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改观。

(二)年龄段区域的时空利用与材料投放无显著差异。

从调查中表明,幼儿园周计划中安排区域活动的时间为每周1-5次不等,其中每周1次的占7%,每周2次的占59.7%,每周3次的占26.39%,4-5次以上的占8.33%。从10个班的调查看,区域活动时间安排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大部分班级既保证了整块活动时间也能注意晨间、饭后、离园前随机开放。在空间的利用上,区域数量的设置能根据幼儿人数需要,并努力为幼儿提供较丰富的活动材料。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但区域的布局与分隔存在较多不科学现象。如:有的班幼儿拥挤在专门的区域活动室活动而教室却空着,有的班区域之间没有间隔;还有的小、中、大班都用桌子或可乐瓶间隔等,造成活动干扰,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活动氛围。

区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及发展,统计表明,小、中、大班材料投放方面无显著差异。92.2%的教师能依据区域的特性投放品种较丰富的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较有目的性。90.8%的教师能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阶段性地调整材料,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但在对材料的研究上班级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主要问题是所投材料的层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基本类似,没有体现年龄班特点,有的班一个区域中投放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太多,幼儿看着眼花缭乱的材料,情绪浮躁,无目的地摆弄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适于个别操作,不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因此,研究材料的价值及投放策略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三)教师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

区域活动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指导。调查显示,目前我园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意识较强但指导水平一般。

1、区域指导计划与反思缺乏针对性。从资料查阅与访谈情况看,幼儿园十分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积累一定书面资料。能制定学期、阶段、每次活动的计划,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已经初步形成了园区域活动总目标到各年龄段的总目标、学期目标、阶段目标的目标体系,这项工作量大,但便于一线教师有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在目标体系制定的基础上,还注重在过程中调整,不断充实完善。每次活动后也能进行书面的反思与分析,说明教师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特点,并在积极行动着。从数据统计来看。但是,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目标体系的层次性不明显。主要表现在:①缺少发展性。比如同样是一个动作技能,小班与中班的要求相似,这样就给教师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带来影响,甚至于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②缺少延续性。比如某个区域一学期四个阶段,教师仅仅从内容上安排了四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立足于幼儿情感能力认知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其次是教师区域活动计划目标粗放,指导重点不明,观察盲目,缺乏针对性。

在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反思的技能也亟待提高,如请教师谈谈本次活动孩子的活动情况时,大部分的教师只是简单描述孩子的兴趣、目标的达成度,不能很好地分析现象之原因,因而,提出的指导策略就不具科学性确切性。

2、教育观念与经验直接影响区域指导的实效。从教师现场观察情况看,全园教师中98.3%的教师能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其中通过研究制定的占43.4%,这说明幼儿园教研组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且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与教师教龄有关。3年以下的新教师对于目标的设定大多较情绪化,缺少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4-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则一半以上显得较为理性,这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至于16年以上教龄的有经验教师中存在的部分无目标、无研究现象与她们传统的课程观密切相关,也反映了这些教师对现代幼儿教育要求的不适应。

在调查中还显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方式与教龄有关。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76%的教师有观察重点,每位教师都能尝试进行一些观察记录,其中有64.9%的教师采用了现场记录和事后追记相结合的方式,这说明教师的观察反思意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地增强,但教师之间也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不仅与教师教龄有关,更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相关,在实际的抽样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观察非常敏锐,善于发现幼儿活动过程中的亮点、难点,紧紧抓住指导契机;而有的教师虽有观察指导重点,但观察能力弱不能发现指导契机;还有的教师观察无目的,指导仅停留在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上。

调查统计表明,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以强调客观条件为主,31.3%的教师认为是场地,35.8%的教师认为是材料,这既反映了幼儿园活动条件的差距,也显示了大班额对开展区域活动带来的困难。还有12.8%的教师认为是常规,2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指导技能有待加强。统计显示,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我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既与教龄相关,更与客观条件和教师的观念、指导技能相关。

从观察教师的现场指导情况看,教师对区域指导的认识基本正确。在访谈中每位教师都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最关键,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许多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主要特征掌握较好,比如,教师们都认识到自主性是区域活动的特点,她们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允许幼儿按意愿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真好”,“你真能干“,“再试试”,“等一会再来看你”。在这些语言的背后,体现了教师对孩子活动的尊重,尤其是许多教师经常运用的这句话:“我等会再来看你”,既表达了对孩子劳动的尊重,更培养了孩子的坚持性,也促使教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我看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是放松、快乐的,活动的主动性较好。

3、教师指导的方法类型较丰富,但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①师幼关系良好,年龄特征不明显。不同年龄班的区域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指导能否体现年龄班的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调查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处理上比较恰当,小班多以平行游戏身分出现,中大班多观察点拨。但是指导内容比较单一,停留在表面,提出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创造性、社会性方面,要求含糊,缺少层次性。②指导方法总体类型多样,比例失调:教师通常能够运用语言、动作、图示、材料、同伴等媒介进行指导,互动的方法有直接指导、示范、暗示、启发、同伴互动等。总体类型来看,指导的方法还是比较多样的,但是从运用的比例来看,偏重于直接指导与语言互动,总体质量不高。

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隐性指导。少用语言的直接指导。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正确答案。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从观察访谈中我们发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更能带好区域活动,如小班的江老师做的就非常好。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她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自己班内的幼儿,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她经常会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设计具体措施:如针对常规问题,她曾用过指派小组长、评比等方法。

(五)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1、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但班级之间存在差异。

自主学习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色,它体现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材料等方面的自由选择。调查统计发现,在参加活动的500位幼儿中,能自主选择游戏的占92、9%,这一数据表明,在区域活动中,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孩子,他们都能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意愿的尊重,符合新《纲要》的精神。但由于硬件、师资指导水平和幼儿的发展规律等因素,各年龄班幼儿的自主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一般。

区域活动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等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次调查区域活动社会性方面设置了“坚持性”“交往合作”“收拾整理”这几个项目。

①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了比较好的坚持性。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能自始自终积极、专注地参加区域活动,说明幼儿的“坚持性”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幼儿选择的游戏内容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二是幼儿的规则意识强。在区角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要在一个“区域”中玩,不可以跑来跑去,由于规则的限制,所以活动中他们能约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使坚持性得到了发展。

②各年龄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主动交往的占总数41.8%(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41.7%、大班占46.7%),小班孩子的合作能力相对弱些,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中心行为逐步减弱,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步提高,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从总体看,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不够理想。我们分析孩子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与区域内容的设置、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同伴间的交流密切相关,因为孩子们在有的区域内(如:建构区、角色区等)的交往相对要多,而有的区域内交往相对就少。另外,选择同一活动区的幼儿,一般都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他们会聚在一起,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交往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同一区域内容,在教师的不同引导下,幼儿则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觉得,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投放能够促进幼儿互动合作的材料,还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引导、用心去培养。

③幼儿已形成初步的收拾整理习惯。收拾整理是区域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调查中我观察到,当结束活动后,能自觉收拾整理的占幼儿总数的65.4%(其中小班占58.3%、中班占58%、大班占78.3%)从整体看,幼儿的收拾整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大部分孩子在活动中能做到材料轻拿轻放,知道物品要归类,活动后要收拾干净,保持区域内的整洁与卫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收拾习惯。然而,各年龄班幼儿收拾行为有显著差异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但中班差于小班很值得我们反思。

3、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们从“变换玩法”“重复操作”“无目的操作”等三方面来观察幼儿的创新性,结果发现,活动中能“变换玩法”的孩子只占幼儿总数的49、2%(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54.3%、大班占55.6%),还有14.8%的幼儿处于无目的操作状态,这说明在创新方面幼儿间存在很大差异。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五、建议

(一)强化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区角活动的价值。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建立园本研训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论坛等一系列方式,帮助教师学习感悟区域活动的价值,树立广义的幼儿园课程观,把开展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我园情况,小班也可尝试在作息时间与空间的组织安排上,让区域活动成为主要的活动,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倾向。

(二)增进合作交流,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交流是分享智慧、引领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园际间、教师间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姐妹园结对子、区域活动观摩、区域环境创设评价、疑难困惑问题研讨、区域案例交流评比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

(三)立足三个优化,提升区角活动的效益。

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绝不能流于形式,不讲效益。因此,幼儿园应在优化时空,营造自主开放的区域氛围;优化材料,创设积极互动的区域环境;优化指导,提供适宜有效的活动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我园区域活动效益。

总之,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载体,进一步引导教师总结反思,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明、恽跃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冯晓霞《活动区的创设、利用与活动指导》学习资料2002年11月

3、刘焱《怎样认识和处理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关系》幼儿教育2001年第二期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美术 区域活动 有效观察

在创设美术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严格根据幼儿学习发展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材料,并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区域活动环境,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美术区域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观察和支持,有效的观察和支持策略能够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一、密切观察幼儿的情况,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奠定基础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为了能够真正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则需要用心、有效的观察幼儿。其中,主要需做好下列几点:

(一)观察幼儿能否自我选择、计划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应该非常心的观察幼儿每天来园后是否有计划的进行本日和本周的区域活动,以及幼儿是否能够自我选择和合理调整活动参与情况,及时做好分析与记录。

(二)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

其具体是指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设置是否科学,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幼儿是否对投放的材料感兴趣等,全面做好观察记录。

(三)观察幼儿能否持续某个活动行为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的坚持时间为多长,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幼儿的耐性和对活动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深入挖掘幼儿的爱好和潜力,从而为之后指导幼儿更好的参与区域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老师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时的专注时间,中途是否出现了放弃活动的情况,参与活动时是否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从而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奠定基础。

二、合理指导幼儿探索,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创造条件

(一)把握导入环节,初步介绍材料特点,为幼儿预留更大的探索空间

艺术本身便是一种创作经验,教师的职责应是引导幼儿利用丰富的器材去做各种实验,而非先入为主的教导,否则将严重制约幼儿的探索与实验热情。因此,教师在美术区域活动的导入环节,首先应为幼儿介绍活动材料的特点,然后鼓励幼儿自主的去探索,给孩子创造更多探索与思考的机会,而不是直接向幼儿灌输成功的经验后让幼儿被动的去执行。在幼儿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应追随幼儿兴趣,而非引导,通过观察,在幼儿遇到苦难时及时伸出援手进行客观评价,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对策,从而真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根本上提升美术区域活动的效果。

(二)注重观察指导,关注区域活动过程,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教师在组织开展集体活动时,其教学与观察应同时进行,但大部分教师的主要精力均放在了教学的组织上,而忽略了对幼儿活动的观察,或者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区域活动环境与材料的准备上。但美术区域活动开展的环境与材料本就包含着教学目标与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前便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这样在进行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才能充分关注幼儿的活动。当然,要求教师长时间观察美术区域活动中的每一位幼儿这是不现实的,毕竟教师还要同时兼顾其他方面。之所以会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是因美术教师普遍认为美术区域活动只需关注孩子的活动结果。对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自身的观察意识,针对美术区域活动中的孩子,应观察其是如何与材料之间进行互动,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此外,教师还应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物体或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方式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例如: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各式各样的物品,如形状各异的瓷器,色泽艳丽的漆器以及古朴典雅的油纸伞等物品,将之成列在美术展览区中,然后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式,让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相应的感性经验。此外,教师还是通过户外活动的方式,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进行美术写生活动,让幼儿能亲身感受到古典建筑的美。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古代建筑中墙面的独特纹理造型以及古老的窗户图案,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绘画与装饰,鼓励幼儿大胆去创作、去表达,从而加深幼儿对城市美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创设开放的材料空间,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提供保障

(一)多渠道收集材料,注重挖掘材料的多元性

不同的美术区域材料在开展美术区域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因此,在开展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投放材料的多元性,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收集区域活动材料。

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创作“京剧脸谱”的活动时,老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利用纸盒、茹土、五谷等材料进行制作后,则积极联系家长,号召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区域活动的材料搜集过程中。其中,有的家长在河边捡来小石头,有的家长则在竹林中采摘了几片竹叶,还有的家长从花园中带来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同时,老师则在市场中买来了各种各样的扣子、花边、废旧灯罩、席子和瓶子等。来源于多渠道的丰富的美术材料组合成为了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资源区,这样不仅方便幼儿使用,而且还能够增强幼儿的艺术感受,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到多种材料组合而达成的艺术效果,为幼儿完成心中的艺术梦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提供材料与关注差异结合,彰显材料的层次性

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应该善于观察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投放具有针对性的材料,以便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例如:在中班幼儿开展“表现昆虫世界”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可指导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纸箱子进行镂空创作,充分表达“蚂蚁工坊、蜂巢”等结构较为复杂的物品。同时,根据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则启发其使用水管来单一的表现蜗牛、毛毛虫等结构较为单一的作品。通过凸显材料的层次性,有效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同时,还应该通过有效的观察和支持,帮助幼儿追求心中的艺术梦,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焱.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小班美术区域材料投放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08):78-79.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复合式、城市文脉、城市失落空间、城市街道形态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是一种复合式的设计方法,是综合考虑城市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史、城市文脉、市民生活习惯等人文因素,用以解决城市问题、引导市民活动、协调建筑之间关系、美化城市形态的城市空间整体性设计。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无数问题,美国规划师罗杰?特兰西克在其著作《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中将失落空间总结如下:“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更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址郊区的工厂旧址。”这些都是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在设计实践中没有遵循整体化的复合式设计方法。无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单体设计还是景观设计,都是一种包容式的、彼此相互依托、相互映衬,并共同构筑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在正文中的设计实例“上海虹口区外白渡桥区段城市景观规划概念设计”中,通过场地分析、理念阐述、总体设计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一个景观方案从场地理解到设计构思,再到方案总体设计,最后到方案细节设计的完整思维过程。并以此表现一种更科学的设计方法,即通过“激活”、“重塑”两种手段以解决城市区段存在问题为出发点,以贯穿城市文脉为主线,表现整体区域空间魅力的复合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一、场地综合空间分析

本地段由于其位置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整体设计中其空间元素应该是多元的。现综合场地特征,从三个角度阐释该空间的特性:

(1)区域尺度形态

区域的尺度形态应该是在设计前期最先被认知和理解的。该区段在区域尺度形态上有两个重要特点: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街道尺度。

经过实地踏勘,场地内道路尺度和街道尺度现状良好,道路中间有绿化带,且有长势良好的植物分布。而街边、道路和建筑之间距离比较宽阔,街道尺度比较怡人。滨水区段中,道路和城市河流距离适中,利于营造滨水私密空间,同时与城市公共空间较容易产生联系,利于营造风景秀丽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

(2)城市建筑文脉

该场地周边分布有优秀的历史建筑,行1846年建成的浦江饭店,到1856年建成的外白渡桥,再到1934年建成的上海大厦,场地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光辉历史。且历史建筑保存现状良好,风格独特、古香古色,仍然是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另外该场地是承载上海市历史文脉的重要区域,尤其是外白渡桥,可以说是上海近代文化的标志,很多知名影视剧拍摄于此,如《上海滩》、《情深深雨蒙蒙》、《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是上海早期城市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上海传奇文化的诞生地和象征。因此在设计中不仅仅要延续历史建筑的风格风貌,更要充分考虑城市文脉,保持整个区域景观建筑风格统一的同时,充分展示上海文化特色。

(3)区域景观结构

该场地拥有极佳的景观视线,以苏州河为依托,其景观视线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近景为外白渡桥主桥体、中景为上海英雄纪念碑、远景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三个景观层次形成整个区域的视线核心,因此在设计中,如何结合视线要求,组织人在场地中的活动成为了设计重点之一。因此,在设计中要将外滩的风貌融入场地,并充分考虑游人在场地中的功能活动。

二、方案生成过程

(1)基于城市形态下的景观平面肌理生成

充分考虑场地与城市、周边街道的关系,设置两条主要景观轴线,一条是充分考虑街道形态的主轴线,并根据主轴线布置由滨水广场开始贯穿整条街道的曲线景观肌理,强调视觉中心的同时完善场地景观结构;另一条轴线充分考虑城市景观视线下的景观辅轴线,将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外白渡桥、滨水景观广场三点一线相连接,并布置景观设施满足景观功能要求,进而完善城市景观结构。

(2)区域景观功能定位

根据景观肌理分布景观功能,将整个区域分成两个功能板块:滨水景观广场区和沿街景观区。沿街景观区以沿街绿化为主,零星布置街边小广场和停车场等,并结合建筑功能布置与之搭配的景观功能;滨水景观广场作为整个区域的主要景观板块,在区域整体定位中布置市民休闲活动广场、游客拍照参观区、休闲区、主题雕塑、水景区等,最大化丰富和满足整个区域的景观功能要求。

(3)对人行为活动的引导

根据景观功能定位,引导人的行为活动。根据分析大体有三类人群会到场地活动,即游客、商务人士、周边居民。而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特性,归纳出游览参观、休闲小憩、拍照留念、交流沟通、餐饮娱乐、锻炼身体、绘画写生、婚纱摄影等人的行为活动,并布置相关景观小品满足相应人的行为活动。

(4)融入历史风貌?建立场所精神

深入挖掘场地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场地中,建立完整场所精神,让有有丰富景观体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化之美。在场地中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历史风貌;首先是滨水广场景观区,以数字组合1856、1906、2009几个数字结合雕塑,以纪念外白渡桥160余年的光辉岁月,并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上海城市历史;其次是在外白渡桥畔,加入人物雕塑,纪念曾经以外白渡桥为外景的《上海滩》、《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视电视剧;最后是在街边广场以上海大厦建成时间1934年以纪念这座著名建筑,同时将黄包车、老式麦克风等老上海标志抽象为景观小品予以点缀。

(5)细化节点细部?完善街道尺度

在以上基础上继续细化场地景观细节,完善街道尺度。在景观构筑物上,主要设计一个空中观景步道,横架于苏州河之上,可遥观外滩风景,以满足人们观景。休闲。沟通交流等活动。另外,还设计一滨河双层看台,可遥观外白渡桥及陆家嘴,也可以用于拍照留念、拍摄婚纱照、绘画写生之用。

三、结语

无论是“激活”还是“重塑”,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终究一定是要解决城市问题,最起码也是要缓解城市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的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单体设计、景观设计是由整个城市文脉和地域特征所贯穿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推崇的设计不应该是表现自我卓尔不群的特性,而是充分考虑周边场地空间特征、充分考虑场地历史文脉、充分考虑人在场地中的行为活动、充分考虑场地生态因素等等方面的复合式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 罗杰?特兰西克

[2]《街道的美学》――日本 芦原义信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金融;主、客观基础;差异性

区域金融的核心思想体现的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为基础的金融的空间分布与运行。从地理空间角度讲,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表现为一些单纯的指标系列,而且表现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间接相关性诸区位因子。本文将这些区位因子界定为主、客观基础。主、客观基础通过经济或直接影响区域金融的存在与发展程度。

一、区域金融存在的客观基础

区域金融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城乡差异、市场发育及规模。

1.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可通过区域经济总量(地区gdp)、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与结构等多种量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经济比例、政府政策、历史积淀与传承呈正相关。国内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上述诸因子在我国广大地域空间中客观分布的非均衡性,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拉大的态势。从经济与金融的辩证关系讲,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金融的生成与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对经济的反作用归根结底也要以经济发展为最终基础。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自然会形成以差异性为基本特征的金融结构。

2.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性。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自然地理位置,概括而言是由地质地貌的历史变迁而形成的异质方位和距离,具体表现为某一事物与地球表层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相对空间。自然地理位置中的方位和距离是历代区位理论学家着重研究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区位因子。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空间距离相对有所缩短,但距离不能被绝对地消灭。方位也不能被绝对地改变是恒久规律。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区位,同时,不同的自然地理区位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早期人类历史中的社会大分工、商品生产及贸易的发展,大都是在自然地理位置较好的河川流域和一些欧洲国家中产生并较快发展的。我国近代史也鲜明地展现了东部沿海地区既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又是最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区域,这些导致直到新

5.基础设施的差异性。基础设施是保证国家或地区生产和居民生活正常进行的物质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当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涵盖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个层次。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乘数效应”。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要求基础设施总量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获得安全饮用水增长0.3%,铺砌的公路增长0.8%,电力增长1.5%,电信增长1.7%。近年,我国学者测算的基础设施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致为基础设施投入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0.1~0.3个百分点,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这一数值已达0.3~.4个百分点甚至更高。基础设施的基础性使其建设不仅先天具有先行性的特点,而且,由于基础设施同时具有整体性、不可分性和准公共物品性,其建设常常遇到耗资巨大、资金周转期限长与政府财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尽管自上世纪末,有些国家采用bot、boo、ppp、abs等方式解决这一矛盾,然而,比较而言,自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差异较大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的差异也是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在对地区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形成直接影响的同 时,也会对地区资金流动和地区金融发展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助力和阻力。

6.城与乡的差异性。由于城市与乡村形成的历史及产业特点的差异,城与乡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发展速度存在的差异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所不同的只是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中差异更大、更显著而已。我国的城乡差异在建国初期就非常明显,经过计划经济时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差异有所缩小;改革开放后的1978~985年有缩小的趋势,但到1994年则由原来的1.86倍扩大到2.86倍,后在1994年到1997年间再度缩小,从1997年开始不断扩大。2002年城乡收入比首次突破3:1,到2007年达3.33:1,2008年为3.31:1。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未计人其中的隐形收入,和乡村居民收入中用于第二年生产性投入的部分,城乡间实际收入差异大约是6:1,远超出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的3/4左右的警界线h。巨大的城乡差异必然会对融资规模、方式、风险抵御能力、金融业务的开展等产生不同的需求与供给,从而造就了城乡之间的不同金融结构。

(七)市场发育及规模。如果说市场价格是供求的晴雨表的话,那么,市场的发育程度、规模及其运行,则既是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也是经济要素与金融要素实现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市场的发育程度一方面受上述诸区位因子的影响,另一方面,以“看不见的手”的机制对经济和金融资源起引导与配置作用。不同的市场发育程度会有不同的引导力和配置能量,由此也将形成不同的资金流量、流速和不同的金融结构。历史地看,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促成市场的形成,市场形成后又作为商品生产和贸易发展的诱导因素和载体,使其在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地域上拓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环境、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行机制等相对完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差;东部地区资金充裕,金融发展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资金欠缺,金融发展程度较低。

二、区域金融存在的主观基础

区域金融存在的主观基础,即人们的意识通过对客观条件的加工而形成的主观安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政策。政府政策是政府领导集体主观意志的体现,是行政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实现所代表阶级、阶层的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的一定时期内应达到的目标、原则,采用的方式、步骤和措施。由于政府所具有的权威性,其政策的颁布,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实施,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作用力。在此作用力下,政策惠及与否可使地区经济加速或减缓。不仅如此,政策的作用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与金融的反作用力耦合,构造出不同层次的金融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东部沿海地区实施的全方位优惠政策,不仅促成了该地区的率先发展,而且在促进内、外资流入等方面也获得额外便利;中西部地区则被边缘化,致使东西差距拉大。近年,中央政府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初见成效。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优惠政策,总是有选择的。也正是由于此,地区间经济、社会、金融发展的差异性是难以避免的。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