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县乡一体化工作总结{优选5篇}

笔耕人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956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9分钟。

县乡一体化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七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要求,认真组织“七五”普法终期总结考核工作,系统总结经验,大力宣传先进,深入查找不足,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持续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科学谋划“八五”普法规划提供有力保障,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法治根基,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乡城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二、主要内容

对照中央、省、“七五”普法规划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有关决议,对“七五”普法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和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情况;《省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中共办公室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甘委办〔2017〕35号)《乡城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贯彻落实情况;常态化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各乡镇、各单位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工作和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等情况。

三、验收标准

以《乡城县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为检查验收基本标准,围绕组织领导及保障、重点宣传内容、持续推进“法律七进”工作、“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等内容进行量化和质效评估。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实际,根据“乡城县评估指标体系”细化标准,逐一对照自查,组织本单位、乡镇总结验收。

四、工作安排

(一)自查自评阶段:6月20日—7月15日

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认真对照乡城县“七五”普法规划、本部门(单位)、乡镇普法规划要求以及乡城县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自查,查找薄弱环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补齐短板,逐项整改落实到位。根据“乡城县评估指标体系”检查标准,抽派精干力量组成专班,再由本乡镇、本部门(单位)七五普法领导小组组长带队,落实乡镇全覆盖和县级主要执法部门全覆盖检查要求。形成本乡镇本部门自查报告,客观全面总结“七五”普法工作做法、成效和经验,精准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要有具体事例和数据,切忌泛泛而谈。7月15日前报送自查报告和自查评估、专卷(严格按照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模块逐一分类组卷,文件夹分类、序号名称清晰,文件内容、佐证材料逻辑严密)。自查评估中发现的典型经验、具体问题专题分析报告和有关统计报表,作为附件一并报送。自查报告电子档发送至县司法局普法依法治理股。

(二)检查验收阶段:7月15日—7月31日

司法局普法依法治理股首先检查验收各乡镇、各部门(单位)上报的资料情况,由县司法局牵头组成验收工作组,赴县级各部门、各乡镇实地查看“七五”普法专卷。

(三)总结迎检阶段:8月1日—8月31日

根据实地检查验收情况,形成本县“七五”普法总结报告。按照统一部署,完善相关佐证材料,做好迎接国、省、“七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准备。

(四)表扬先进阶段:9月1日—11月30日

根据检查验收情况,推荐我县全国、全省、全“七五”普法先进,启动全县“七五”普法先进表扬工作。

五、任务分工

(一)精心组织筹备。制定迎接国、省、“七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抽派精干人员组成专班,组织开展验收培训,扎实开展分组调研、验收工作,总结“七五”普法工作亮点,撰写“七五”普法终期报告,科学谋划“八五”普法规划等。

(牵头单位: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办、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责任单位:全县各乡镇、各部门)。

(二)宣传经验典型。收集整理“七五”普法中各乡镇、县级各部门的典型经验、成效亮点、先进事迹,通过县融媒体、电视等载体广泛宣传,及时报道我县检查验收工作情况,为进一步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结合“法律七进”工作实际,挖掘2—3个工作亮点,作为迎接国、省、检查验收示范点。

(牵头单位: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办、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县司法局,责任单位:全县各乡镇、各部门)。

(三)营造浓厚氛围。积极组织全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寺庙僧尼、青少年学生、农牧民群众等参与省级“七五”普法法律知识竞赛;充分利用大型户外广告牌、led屏幕、“两微一端”等载体张贴、播放、刊登法治宣传标语,营造迎接“七五”普法总结验收的浓厚氛围。

(牵头单位: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办、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责任单位:全县各乡镇、各部门)。

六、工作要求

县乡一体化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几点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以中国轻纺城为标志的专业市场相继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逐年递增为推进乡村城市化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基础优势,把推进乡村城市化作为财政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变财政职能,为乡村城市化提供原动力

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调整,对于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直接参与竞争性和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既不利公平,也影响效率。近几年以来,我县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公财政的要求,加大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力度,加强了财政周转金清理,财政管理由偏重微观事务向注重宏观调控转变,使财政资金逐步从一般生产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调整和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前提下,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鲁迅中学、柯桥中学、县职教中心、轻纺城公铁立交桥、轻纺城医院、轻纺城新华书店、有线电视广缆联网、治污外排等一大批全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运,从而大大增强了城镇尤其是柯桥县域中心的辐射和集聚功能,为全县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原动力。

(二)改革财政体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财力支撑

在初步转变财政职能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推进了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作为国家最基层一级财政,既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又是县财政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时也是乡村城市化工作的财力主渠道。自年建立乡镇财政以来,我县对镇的财政体制经历了五次变革,有效地规范了县镇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较好地处理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发挥了镇级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镇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预算内支出年均递增,分成收入年均递增,镇财政连年实现财政收入平衡。年全县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镇级就占了,亿元的财政总收入中镇级就占了,年镇财政结余万元。镇可用财力的增强,为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城镇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近年来特别是撤、扩、并以后,镇财政用于乡村城市化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镇财政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预算内外支出达亿多元,文、教、卫事业设施投入亿,硬化县镇公路公里,村镇公路率达,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可以说,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成功,对于推进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探索投融资体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机制保障

一是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为鼓励和引导农村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集中发展,加快乡村城市化步伐,我县从年至今由县财政筹措各种预算内外资金达亿元之多,推进了一些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建设,为改善乡村城市化综合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融资体制。自年至今通过土地出让筹集城建资金亿元;按照政企分开、两线运行的原则,成立了县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积极利用四自公路政策,成功转让了绍大公路和国道东湖至泾口段经营权,仅此二项盘活交通资金亿元;正式组建了柯岩风景区股份有限公司,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参股外,还筹集企业、个人资金多万元。柯桥开发委去年在公用事业资产置换,公建设施经营权、命名权有偿转让等方面也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投融资机制初步形成及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了城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扩大了城镇规模,提高了城镇品位,成为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加速器。

(四)优先扶持县域中心的发展,示范和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全面推进

自年市县分设以来,我县一直处于有县无城的状态,作为经济强县的县,急切呼唤一个能够辐射全县经济的中心城市形成。年,县委、县政府为顺应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兴商建市、兴市建城总体思路,目标是将柯桥经济开发区建成县域中心,并把它作为乡村城市化的重点来抓。县财政充分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在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前提下对县域中心的建设给予重点倾斜,累计完成投资亿元,竣工各类项目个,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万人,开发区城市用地也从单一的柯桥镇发展到华舍镇的柯西工业区和东浦镇的柯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县域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带动全县面上城镇建设的开展,城镇品位日益提高,城镇功能日趋完备。近年来,全县共投入交通建设资金亿元,新建公路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柯桥为轴心的四横、四纵的大交通格局。水电供应基本适应,城镇供水能力达万能吨日,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另一方面,由于县域中心初步形成与小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备,也促进了娱乐、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年城镇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与此同时,财政积极利用机制优势扶持旧镇旧村的改造,开展了一镇一园等形象工程建设,城镇形象得到明显改善。全县已建成城镇公园、广场个,总面积万平方米。杨汛桥、斗门、马山等镇分别被列入国家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夏履镇被联合国评为生态环境全球佳,柯桥、马山镇被列为全省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镇试点,皋埠、东浦被评为省级绿色小城镇,柯岩、吼山、香林花雨等一批风景区的开发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下步打算

今年,为贯彻省党代会和乡村城市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我县专门召开了乡村城市化工作会议,修订了《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出台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乡村城市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的总体要求,加大规划调控,加强基础配套,加快综合改革,加速产业集聚,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总体目标是:到××××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到××××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形成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互补、环境优美的乡村城市化格局,使县在全省率先成为具有城市化文明的现代化区域。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县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工作方针是:大力建设县域中心,积极发展中心城镇,合理培育中心村庄,规划控制面上镇村。

推进乡村城市化是一项带有全面性、系统性的工作,是今后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头戏,财政工作如何服从于、服务于这个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我们将着重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地方财源建设

我们认为,在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过程中,进一步寻找财政事权结合点,完善规范县对镇财政管理的新体制,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运行要求,巩固壮大地方财源的基础工作,应当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首先,进一步寻找财权事权结合点,完善规范县对镇财政管理的新体制。镇财政体制是加强新时期财政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抓好县镇财政机制,从当前看是一个县镇财力划分、分配的问题,从长远看是一个培植财源和加快城镇建设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坚持四个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事权和财权的有机结合,做到镇事镇办,镇财镇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定县镇两级财权划分和事权的范围界定,消除县财政的包办代替,增强镇政府的权威和职责。二是坚持在兼顾镇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镇的积极性的原则,既保证县级适度集中一部份财力,加快县域中心的建设,又考虑镇级有一定的财力,增加公益性基础性建设的必要投入。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核定收支包干基数,制定增收节支的激励措施,增强不同类型镇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县域经济和中心城镇建设,确保城镇收支平衡。四是坚持确立规范、稳定科学、不断完善体制的原则,分步实施目标。在此基础上,一要做到财政体制的确立与两保两联相结合(即在确保当年收入完成和确保当年收支平衡的条件下,与县定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相结合);二要做到确立财政体制与强化地税征管相结合;三要做到财政体制的确立与县镇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相结合,通过收入返回、定额、政策、专项、专款、特殊等补助手段,逐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其次,壮大地方财源。财源是财政之本,也是乡村城市化建设之本。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财源,从而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因此,我们将按照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条主线,帮助各镇制订出符合现有资源条件和经济水平的财源建设规划,调整区域财源结构。一是积极发展效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进效益农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强化基础财源。二是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强化支柱财源。纺织产业是县的支柱产业,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实施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以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年活动,加速推进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加速筹建县纺织面料创新中心,并朝着生产力发展中心的要求去努力。与此同时,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和第三产业,培植新兴财源,构建混合型的所有制结构。总之要通过财政体制完善来促进财源培育,通过壮大财源来巩固乡村城市化的地方财力基础。

(二)发挥财政适度调节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挥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重要条件。到××××年,我县城市化水平要达到以上,城镇人口、产业要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先行提高是不行的。为启动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按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的指导原则,优先发展县域中心和中心城镇。县财政准备拿出万元启动资金。万元用于县域中心柯桥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统率全县经济、辐射集镇、带动乡村城市化功能完善的县域中心。万元用于中心城镇建设,今年制订的《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我们确定七个中心城镇,对这七个中心城镇的道路建设、水源整治、环境建设我们将优先予以扶持,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资金匹配。目前首批个基础设施定补项目已经排定,其中项道路、桥梁工程,项大型园林绿化工程,项排水工程,项垃圾中转站、生态公厕项目,项其他公益性设施工程,工程总投资估算万元,县财政补助万元。为提高资金运行质量,我们强调了三不制度,未经可行性研究和扩初设计,不得进行招投标;未经招投标,财政不拨付资金;未经审计,财政不付工程尾款,以确保财政调节作用的发挥。

(三)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快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乡村城市化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财政要把它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来抓,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乡村城市化大量的工作是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在新的时期必须提倡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事业,聚各方之力推进乡村城市化,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要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习惯心理,彻底改变市政公用设施是福利型事业的陈旧观念,确立起经营城市、让使用者付费的新理念,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城镇建设中的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和混合性项目灵活采取招标拍卖、经营权转让、冠名权有偿使用、股份合作直接投入、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和配套联建等多种形式,大胆探索新的投融资体制,逐步把城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根据上述原则要求,县财政要合理调控社会综合财力,正确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走出一条财政、金融资金相互融通的路子,在金融部门存贷顺差持续上升的情况下,适当引导银行资金投向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解决基础设施资金短缺的矛盾。具体操作上金融部门可以直接参股,参与项目开发,财政也可以通过控股租赁公司,参与金融资本运作,融通银行资金,发展租赁、债券业务,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从而促进乡村城市化进程。同时要加强对社会闲散资金的调控,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私营业主介入社会公共产品领域,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发行债券和实行股份制形式,开设股权交易来吸收社会、个人资金,调控部分社会财力。对有收益的项目要成立投资性公司,政府安排部分项目启动资金,更多的资金由公司来运作,以减轻财政压力。在财经法规许可范围内还必须注重财政政策的应用,如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外贸出口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等有利于经济稳步发展的行业或产业,使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运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效能

县乡一体化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根据《xxx关于xxxx年深化农村税费xx工作的通知》(x发[xxxx]xx号文件)、《xxx办公x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x办发[xxxx]xx号文件)、xx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关于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的意见》和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局《关于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省、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全省“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可以实施县管乡用的统收统支体制,采取‘乡财县管乡用’的方式”。现全省已有xx个县市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省财政厅在xx市xx县试点很成功,并要求2006年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全面推行。我县属于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之列,现将我县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重大意义。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是解决乡镇“人员太多、收入太少、债务太重(目前乡镇债务xxxx多万元,乡镇负债面达xxx%)、支出太乱”等问题的较好方式,对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确保乡镇基本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保障乡镇重点支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五统、一管、一审”。即“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网络管理、乡镇举债县级审批”。

(一)核算统一。乡镇财政全面实行“两无一统、综合预算”,即由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统一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七所八站)一律无会计和出纳岗位,以乡镇人民政府机关为会计核算主体实行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所有收入均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综合反映。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统一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

(二)账户统设。取消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在县城金融机构开设总预算会计的县级“结算专户”,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级“结算专户”,将乡镇原来的“基本经费户”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单位会计“支出户”。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全部缴入“结算专户”。“支出专户”只能接受来自“结算专户”的拨款。

(三)工资统发。继续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统发制度,对乡镇机关全额编制人员工资、社保缴费等由县国库每月拨入财政工资统发户和机关社保局直接计入个人账户。

(四)采购统办。乡镇各项大额采购支出,按照x财采购[xxxx]xx号文件规定,参照县直单位执行。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乡镇财政管理股按照预算计划审核后,交县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管理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服务商。

(五)票据统管。

1、乡镇所使用的票据在非税收入管理局统一领取,各乡镇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取、发放、保管及核销工作。

2、乡镇领用的票据只限于乡镇财政供给单位和乡镇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使用,其他“三权”在上的单位不得在乡镇领取票据。

3、对票据实行“缴旧领新、限量领用、专人管理、当年结清”制度,并做到票单同行,即非税收入管理局凭银行缴款单核销收费票据。

(六)实行乡镇举债县级审批制度。乡镇原有的债权债务要按债权债务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资金来源、约定利率、还本付息等情况,逐一清理核实,建立台帐,制定消赤减债计划报县财政局备案。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原则上乡镇不得再有新增债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要实行县级审批制度,呈报分管财贸的县领导审批。

(七)信息化网络管理。全面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网络,县乡镇财政管理局设立网络服务器,乡镇财政所设立网络工作站。县乡财政依托公网,以固定ip方式组网连接,乡镇财政会计业务全部在县局服务器上保存,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财政资金网上远程申报、审批,数据网络汇总,资金运行网上监管,会计核算电算化。

三、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权债务关系”等五权不变和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的收支。

(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后,对乡镇政府仍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

(二)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经乡镇人大审查和批准后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调整数额较大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资金,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四)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

四、“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

(一)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对乡镇财政所“乡财县管乡用”全面工作实施管理监督。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统一由乡镇财政管理股核算。乡镇财政管理股全面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负责乡镇财务报帐审核事宜。主要职责: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的执行,及时拨付预算内、外及其他各项财政资金,准确记录各项财政业务,按时与有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对帐,按月编制会计报表,按时审核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审核和监督乡镇政府单位会计的支出核算,及时指出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乡镇,并按月向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二)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财政结算会计(预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票证管理员岗位。各岗位可以按照规定交叉任职,但必须健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财政结算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财政结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证。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管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结算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管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负责微机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涉农补贴资金基础资料的录入;票证专管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纪检监察、财政、人事、审计、人民银行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xx县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县财政局长任主任,相关副局长任副主任,各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县对乡镇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人民政府当家理财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原来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相应调整,从确保乡镇基本运转、有利化解乡镇财政债务,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等方面制定新的统收统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三)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规范乡镇收支行为。根据乡镇财政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明确乡镇支出范围,统一和规划各项开支标准,完善财务审批程序。

(四)清理乡镇财政供给人员。严格乡镇编制管理,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制外使用人员,属于清理清退范围的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财政不供给经费。

(五)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乡镇的债权债务要根据本乡镇的实际作出消赤减债计划,安排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坚决制止乡镇村发生新的债务,乡镇人民政府和各部门一律不准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上项目或发放各种津补贴。凡违反规定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形成新的债务的,严格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偿还。建立化解乡镇人民政府、村债务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债务化解之前,乡镇党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拨重用,不准异地任职。乡镇的债权要及时清收,制订切实可行的回收计划,加大回收力度,回收的资金原则上要用于偿还债务。

六、工作步骤

(一)制订“统收统支乡财县管乡用”暂行管理办法。依据我县今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学习和考察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管理办法。

(二)清理乡镇资产工作

1、清理乡镇资产、账户、票据。清理乡镇银行账户、票据和现有资产,取消乡镇银行账户,缴销乡镇收入票据;账户的设立和票据的领用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

2、清理乡镇债权债务,对现有债务进行逐一登记造册报县财政备案。

(三)完善网络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岗位和职责,开设新的乡镇账户,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组织人员培训,按有关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要求实施对乡镇财政收支的核算管理。

七、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我县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的延伸,是我县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确保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主动配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严明改革纪律。各乡镇必须规范操作程序,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准私分集体财产、滥发钱物,不准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含存折户)、私设小金库,不准使用非正规票据、坐支收入,否则一经发现,将严格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在体制结算中划扣违纪金额。

(三)调整乡镇财政所职能。农业税免征以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工作应从组织农税收入转变到资金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上来。要集中精力做好“乡财县管乡用”的收支结算和对账、报账及机关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直接补给农民的各项资金和补贴的发放工作,加大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同时要大力推进“村账乡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四)加强部门协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1、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合理分配人员,理顺业务关系,强化服务意识,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2、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供给人员的编制管理,督促乡镇清理,清退超编人员。

3、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务审计监督,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

4、县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乡镇银行账户的管理,并监督其他金融机构及时划转各项资金,确保各项财政收入及时入库、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完善金融机构开户许可证制度,对各金融机构违规开设银行账户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5、纪检、监察部门要监督乡镇严格执行“乡财县管乡用”有关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建议与要求

(一)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税机构转变的需要,随着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省财政厅农税局经省编委批准已更名为“xx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处(加挂xx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并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农税局统一更名为“××市(州)、县(市、区)乡镇财政管理局,加挂××市(州)、县(市、区)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为了工作需要,恳请县人民政府、县编委迅速批复县农税局更名请示。

县乡一体化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1.1找准切入点,建设乡镇综合信息站气象部门作为科技型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除了常规的气象监测预报外,在新时期怎样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防灾减灾服务也是首当其冲的首要任务。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这个课题,气象部门也在积极的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探索。气象部门敏锐的抓住这个气象服务的切入点,分多路深入基层,做深做实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调查研究,经过国家局选聘,2012年选择琼结县作为试点,投入60万元资金,进行“三农”,深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经过一年的成绩,效果明显,成绩显著。为切实发挥乡镇综合信息站的作用,2012年年终召开的全区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总结会议,及培训安排,标志着农村乡镇综合信息站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2发挥政府主导优势,扎实推进信息站建设推进乡镇综合信息站实施方案下发,让该方案下发后,全县上下积极行动,努力按标准把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好、整合好、运用好,切实发挥作用。其中琼结县加嘛乡做法尤为典型,我县推进会后,积极向区级领导汇报,很快实施方案下发,县区政府也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转发实施方案文件。县财政为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设备更新及维护投入了10万元经费,并对各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的信息员进行了逐步选聘和考核,进行几次培训和实践,通过培训,信息员掌握了使用各种设备发送信息,包括电子显示频、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

2组织实施乡镇综合信息站建设

2.1认真做好信息员选聘工作优先从农网信息服务站信息员、乡镇干部中挑选信息员,并经县区组织部门、县区农业部门、县区信息部门、县区气象部门审定。可以由“村官干部”、“妇女干部”、“会计干部”等各种模式组成乡镇综合信息员这个整体。2.2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启用原则按照积极建设,稳步推进,成熟一个,建成启用一个的原则,所有乡镇统一步骤,统一标准,逐一落实,逐一验收,建成符合“五个一”标准的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2.3加强部门合作推进乡镇综合信息站建设在推进乡镇综合信息站的过程中,可以和农业部门、民政部门、水利部门等联合会商,共同推进,切实发挥信息站的“综合”作用。2.4做好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总结会议召开全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总结会议,邀请县乡政府、农业部门水利部门等参加这次会议,为全县信息员颁发信息员证书和以奖代补的设备。并年终成绩优秀的信息员给予了奖励。

3扎实推进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

一是规范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简报格式。统一规范服务流程,服务简报样式;二是制定2012年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三是建立总结表彰和例会制度;四是建立例会和突出服务主题相结合的会议机制;五是严格进行信息报表上报考核和兑现信息员补助费;六是加大乡镇信息服务站的宣传报道。

4乡镇综合信息站的管理建议和对策

4.1逐步管理规范化一是筹建规范化,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体现出政府领导、部门合作、气象实施的建设原则、管理原则和服务原则,为科学发展打牢基础;二是建设规范化,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全过程就是逐项兑现实时方案的过程,让合作部门放心、让乡镇长放心、让信息员放心;三是管理业务化,统一乡镇信息服务简报格式按期开展服务工作,统一气象显示屏和雨量点设备开展服务工作,统一规定乡镇手机用户开展服务工作,统一报表上报格式按月上报工作实绩,按照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工作任务与考核试行办法按月进行考核统计,使乡镇信息员对服务载体明确、对服务对象明确、对服务手段明确、对考核内容明确、奖惩指标明确。4.2逐步管理制度化一是建立总结表彰和季度例会制度;二是建立季度例会和突出服务主题相结合的会议机制;三是建立信息报表上报考核和兑现信息员补助费机制;四是建立轮流在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现场会议交流观摩学习机制。4.3逐步管理常态化经过我县近两年来的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新方式的工作实践,两项制度与两项机制坚持执行,已经成为县领导知道、乡镇领导知道、县财政等部门知道的县气象部门重要工作内容;广大信息员重要的必须按天按月完成并力争优秀的兼职工作任务;气象部门说到做到,公共服务取信于民。连续性的工作思路和实践会演变成常态化的工作思路和实践,琼结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工作已经进入连续性,逐步常态化。

5结语

县乡一体化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杭州作为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已突破1000亿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万元,城市化率已达到69.5%,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工业化提升的重要时期,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基础更好、条件更好,理应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走在前列。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目的是富民,方法是统筹,着力点是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城乡融合。从城市发展形态看,城乡一体、城乡融合,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最佳形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无论是调整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都离不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落实这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调整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是重要载体。可以说,城乡关系、区域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最核心关系。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可以带动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其他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在更高层面上的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培育新增点、拓展新“蓝海”、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杭州发展中的矛盾之一,就是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东快西慢、东强西弱”格局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以改变。五县(市)行政区划面积占全市的81.5%,去年末户籍人口占全市的37.2%,但2009年五县(市)生产总值只占全市的20%,工业销售产值只占全市的20.9%,服务业增加值只占全市的13.5%,地方财政收入只占全市的1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占全市的20.7%。2009年与2005年相比,五县(市)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下降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下降0.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5个百分点,只有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占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可见,杭州发展的“短板”在农村和五县(市),潜力、希望、后劲也在农村和五县(市)。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加快农村和五县(市)发展,培育新增点、拓展新“蓝海”,增强杭州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解决“四农一村”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民工大量流入,杭州“三农”问题已演变成“四农一村”问题。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城中村”问题,根源在于人多地少造成的资源稀缺性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体制性矛盾。解决“四农一村”问题,不仅要挖掘农业农村内部资源和力量,在“四农一村”内部求突破,更要跳出“四农一村”看“四农一村”,把功夫用在诗外,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通过有效减少农民,让少量农民拥有相对多的土地等农业资源从事规模经营,进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解决“四农一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生活品质之城”,是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只有农村和五县(市)的全面小康,才有全市的全面小康;只有农村和五县(市)居民的品质生活,才有杭州市的“生活品质之城”。目前,杭州县(市)居民与市区居民、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2009年,市区与五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最高的为1.48,最低的为1.15;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萧山区与最低的淳安县相比,萧山区是淳安县的2.21倍,而全市5.6万户低收入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257元;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也由2005年的2.17扩大到2009年的2.27。可见,杭州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重点在农村和五县(市),难点也在农村和五县(市)。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区域差距,更好地让全市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全面小康和品质生活。

认真总结我市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六大战略”,以构筑网络化大都市为主抓手,扎实推进“以城带乡、以东带西”,大力推进“一化七经济”,不断创新理念思路、丰富工作载体、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探索实践,五县(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不断改善,农村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市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对这些年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探索实践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一系列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要认真总结,并在今后工作实践中加以坚持、不断发展。

牢牢把握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主动适应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新形势,坚持在总结中提高、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创新举措,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的要求,以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以网络化大都市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质共享,促进城乡互动、优势互补,推动五县(市)和八城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提升五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富裕程度,努力使杭州成为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基本原则。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坚持以下六条原则:一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要结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鼓励支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创新和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二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以民主促民生,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市场规律,严格依法依规依政策办事,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准确把握我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按中心城市要求规划建设杭州市区,按中等城市要求规划建设县(市)城,按小城市要求规划建设中心镇,加快构筑网络化大都市,做大城市、做新农村,增加居民、减少农民,走“增城减乡、增居减农”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路子。四是市县联动、融合发展。坚持城乡互动、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杭州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市区对五县(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融入战略,加快五县(市)融入杭州大都市步伐,变郊县为郊区,实现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共同繁荣。五是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区分功能,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工作重点,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杭州市区要坚持有效集聚与有序疏散相结合,把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新城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一主三副六组团”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五县(市)要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六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五县(市)尤其要突出生态保护,保护好秀美山水、优美环境,成为杭州大都市的生态屏障、绿色郊县。

主要路径。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做大做强杭州市区、县(市)城、中心镇,实现“强城带乡、强工补农”。确立经营农村理念,以村庄整治、农居优化、土地整理为切入点,在五县(市)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三个置换”,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努力实现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优化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方式“三个优化”,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主要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保护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民生保障一体化新格局,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五县(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万元,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城镇合理布局、产业有序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局面初步形成,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2%,五县(市)城市化率明显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先全省,农村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以农村土地使用权管理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统筹的生产要素配置市场进一步健全,农村和五县(市)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

主要任务。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六个一体化”新格局:一是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按照“做优老城区、做强新城区、做大县(市)城、提升中心镇、建设新社区”的总体思路,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完善城乡区域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建设。二是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依据主体功能划分,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在有条件的区、县(市)择优选择若干区域作为产业集聚新平台在市级战略层面加以推进,加强中心镇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郊区经济,形成主导功能明确、产业特色彰显、城乡区域联动的区域化、差异化、融合化、高端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加强城乡统筹的各类要素市场建设,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农村,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市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四是推进生态保护一体化。以改善环境、提高品质、增进福祉为目的,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积极探索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生态型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统筹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品质生活和现代文明。六是推进民生保障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的民生保障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人民群众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

主要举措。重点抓好《实施意见》提出的“十七个统筹”:统筹城乡区域规划布局;统筹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统筹中等城市规划建设;统筹小城镇规划建设;统筹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统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现代农业发展;统筹现代工业发展;统筹现代服务业发展;统筹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资源要素配置;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规划是龙头,建设是重点,产业是支撑,生态是保障,改革是动力,惠民是目的。我们要紧扣“规划、建设、产业、生态、改革、惠民”六个关键词,切实抓好上述举措的落实。

工作载体。我们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重点抓好四大工作载体:一是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主要是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区县(市)、挂钩联系区县协作、钩联系中心镇和欠发达乡镇、头组建帮扶集团等四个层面的制度。二是建立区县协作机制。按照城区与县(市)全面合作、联动发展的要求,以产业共兴、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乡镇结对、干部挂职为主要内容,建立杭州城区与五县(市)对口协作机制。三是深化“联乡结村”活动。继续由市领导牵头组建帮扶集团,充实帮扶力量,动员更多市区企事业单位参与“联乡结村”共建活动,增强经济薄弱乡镇、村的“造血”功能。四是加强结对帮扶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万户城乡困难家庭”活动和“1+X”社会结对帮扶活动,重点帮扶5县(市)农村低保户、农村困难户和低收入农户,帮扶结对责任主体每年至少为帮扶对象办一件实事好事。

全面落实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保障措施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方面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区县(市)优势互补、携手共进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成立杭州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加强基层组织。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西湖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选拔一批政治强、作风实、能干事、会协调、清正廉洁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党组织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中的整合功能、服务功能。

加强人才支撑。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城乡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深入实施市领导联系的科技人员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暨“天目彩虹”引智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125”培养工程,积极鼓励支持市区人才到县(市)就业创业,鼓励扶持大学生“村官”立足农村自主创业。

加强财力投入。2011至2015年,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在原有预算内各类专项资金及增幅不变的前提下,每年新增1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五县(市)发展。各城区每年也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对口协作县(市)。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作用,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点产业和重要生态环境建设。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