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00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9分钟。
历史高二总结范文第1篇
如果有了知识,我们失去了没有它反倒能够享受的宁静,有了知识,我们的生活状态还不如皮朗故事里的猪,那要知识作何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 取消自由贸易;
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内容:
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B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 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A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B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C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
A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C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建立: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英、苏、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会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们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
A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B 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签订: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意义: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洲联盟(EU):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欧盟已拥有27个会员国。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成立:**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中国加入: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01年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3)成就: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世界经济全球化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由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发展:截止2008年7月,其成员国共有153国。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A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B 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C自成立以来,其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的90%以上。
D 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1)加入:中国是关贸总协定(GATT)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中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参加多边贸易谈判。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
(2)影响:
A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C 全球环境污染、粮食短缺、毒品泛滥等问题突出。
拓展:怎么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历史高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特点;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习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再去探究部分,一定要在全面熟悉和识记基础知识点包括课题、节题和框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结合,以此为前提,突破重点。不留下任何知识死角。最终达到结构化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1.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②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③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2.各个历史专题的总结
历史专题的总结在高中复习阶段至关重要,通过阶段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构建各个专题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古代史先秦的阶段特征总结:
先秦:【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原始民主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
①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②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③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④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阶段复习方法
根据学科复习特点,以及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高中历史阶段复习比较有效的方法。
1.目录记忆法
从目录来复习,纲目明确,可以总体把握,做到宏观心中有数,居高临下全面看问题。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课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3课 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题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 雅典民主
第7课 罗马法
2.提纲复习法
根据目录的线索,整理出每一个单元的复习提纲,把整个的知识点整理、归纳、系统化。如阶段复习特点里提到的总结方法。
3.结合习题综合复习法
复习一单元后,可以重新翻阅本单元习题,再一次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4.反复复习法
根据记忆遗忘规律,经常反复及时复习,就遗忘得很少,否则就忘得很多。
当然,迎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联系学生实际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高中历史新课程需要每位历史教师付出努力,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高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反思; 历史学习
设计思路
本课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一课。在设计本课时,我想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的“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掌握本课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进而了解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情况,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做到走进历史、感同身受;并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归纳各自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师生互动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部分
请学生观看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说说图中有哪些服饰?哪些是传统服饰?哪些是新式服装?然后教师指出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悄然变化。那么,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此来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部分
一、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操作――:速阅读,提炼要点,勾画结构,关注课前提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十分钟时间,分成四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然后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板书。
二、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操作――设计研讨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两个探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
1、在了解了服饰的变迁的基础之上,分析每个阶段服饰的特征?
2、以近现代婚姻观念、社会习俗、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变迁为例,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去思考: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问题研究:
1、在了解了服饰的变迁的基础之上,分析每个阶段服饰的特征?
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展示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思考几个问题,如:
(1)西装传入中国以及流行开来的时间(2)西装的传入有没有取代传统服饰长袍马褂?一般是哪些地方、哪些人穿西服的多些?(3)西服为何在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代表根据图片向大家介绍列宁装、绿军装、“干部装”等服饰的颜色、款式、面料等,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1)为什么流行苏式服装,即列宁装?(2)“”时期为什么流行式样和颜色单调的服装?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多彩呈现的特点呢?同时还要引导注意攀比、高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让学生补充今天有些衣服的款式仍然透着复古的味道。
最后师生通过列表格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总是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三、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
操作――补充材料,设计问题,学生探讨,进行评价;总结;认识;看法等。
小调查:以下年轻人对哪些节日的敏感度比较高?
情人节 圣诞节 春节 元宵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在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你如何对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改进后教学案例反思
这次的改进可谓是大刀阔斧,心痛难忍。原教案中被舍弃的部分也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积极整合创新而成的,虽然万分不舍,但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是放弃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这节课,我运用了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进行备课,是一次新尝试。但如何放开手脚,如何让学生自主去学、思、辩,我们老师一是观念上一时难以突破,二是不仅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只能摸索前进。
但我知道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生动有趣方面做得还不够等等。今后,我将立足课堂,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力求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历史高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引言:历史是高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不仅历史学习本身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历史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升学。因为历史知识本身可变性较低,加之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实际上高中历史课堂效果还没有达到教育和升学的要求。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建议可以采用学案教学的方法。
一、学案教学概述
(一)、学案教学的基本思路
学案最初被认为是学习的方案和材料,随着学案的使用和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目前学案教学已经不仅限于教师编制教学案例或者学生使用教学案例,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固定模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倾向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以“学生先学习,教师再教学,学生后反悟”为主要的模式。
(二)、学案教学的特点
学案教学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预先掌握和理解,教师根据学生“预先学习”的结果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效果则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反思上。在学案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知识建构的特点,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反悟则是元认知使用的过程。因此,学案教学是综合了多种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近现代教学理论的综合体现。
(三)、高中历史使用学案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不仅限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具备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从中学习到理解现实、看待事物的方法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高考对学生文科综合性思维的要求。学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对学生元认知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也是目前实现历史教学改革目的的必经途径。
二、针对历史问题解决的学案教学模式
(一)、课堂中提出学案
学案教学为教师如何提出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针对历史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学案,不但不会占用学生的学习精力,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供空间。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为题,教师可以给出学生洋务运动的代表事件,如江南制造总局的创立、发展和相关的评论内容,使学生通过这些较为经典的评论直接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实际意图和历史意义。
(二)、学案的运用
在学生阅读学案材料后,教师根据材料中的一些问题:“为什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起促进作用?”“你对洋务运动有哪些看法?”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探讨。学生们会纷纷回答“洋务运动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的新模式”、“洋务运动标志着近代经济的开始”、“加速小农经济的破产”等等。这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已能够主动解决历史问题,这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基本状态;教师回应学生的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可是,材料中对洋务运动的评论,你们认可吗?”学生们纷纷回答“说洋务运动‘误国’是不正确的”,“虽然是‘兴国之举’,但是并不能改善清末的现状,因为洋务运动始终是建立在腐朽的政治制度上的”,这就是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悟”的过程。
(三)、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效能
在课堂中使用针对单独历史问题的学案,对提高课堂效能有很大帮助。首先,给学生的史料比历史教材高很多,针对性强,能够使学生对历史问题形成更清楚、明确的认识;其次,学案对知识的浓缩能够减少课堂中教师讲述知识的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在与学生讨论上,又同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的效果明显提高。
三、针对历史思维形成的学案教学模式
(一)、作业式的学案
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作业纸,作业纸上包括“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简要描述”、“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寻找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评价”、“你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看法”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并且写出答案的出处,包括阅读了哪些材料、使用哪些工具等;还要求学生在作业纸上记录完成每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
(二)、学案的运用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将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分类的整理:大部分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都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说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已经形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结构;而对复杂事件的串连性不强,因果总结还比较少,这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可能提高的空间;学生们在“寻找太平天国有关评价”的过程中多使用电脑进行关键词搜索,也有的学生使用图书馆系统,或者去书店阅读历史人物传记并从中寻找答案,说明学生自学的方法十分多样,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添加这些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教学评价――二次备课
作业式的学案教学将教学的大部分任务都转移到了学生身上,看上去更像是学生完整的自学过程,多次的作业式学案教学能够使学生整理出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对自己的历史思维形成清楚的认知,即有意识的使用“元认知”。除此之外,作业式的学案教学还给教师提供了二次备课的机会,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发现学生历史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来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有目标的“反悟”并且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四、针对历史知识特征的学案教学模式
(一)、知识总结式的学案
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后,教师将各种政治制度按照出现的背景、出现的时间、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以及制度持续的时间以及其中发生过的特殊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并对每种政治制度给出几点权威评论,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横向为“中国、西方”纵向为“时间、事件、评论”的表格,作为“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学案”,带到复习课堂上发给每一位学生,作为历史专题复习课的学习资料。
(二)、学案的运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案资料,并指引学生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交叉的内容。使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并同时请学生根据这份学案的内容提出问题。10分钟之后,教师请学生以5人为一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过滤掉雷同的问题,总结出小组的学案学习结果,即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相似与区别在哪里”、“不同的政治制度背后显示了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差异”、“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西方封建王朝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共同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西方政治革命会胜利而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多以失败告终”等。教师没有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些问题又抛给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论点,例如,有的同学说“西方生产力水平高于中国古代社会,因此革命能够成功”,又有同学对这个观点进行反驳,认为:“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较西方是更加发达的,可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却比较缓慢”。还有的学生开始仔细研究学案,或者翻阅教材和教参,试图从中获得支持论点的证据。一场讨论下来,学生们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革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为基础的,反过来,政治制度又可能促进或者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客观的分析一段历史,必须将生产力背景和政治制度背景结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历史的发展总是具有规律性,即封建王朝的兴起和覆灭以及农民起义,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是学生们从学案教学中获得的关于历史知识特征的总结性认识。
(三)、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建构
无论是古代史还是现代史,无论是西方史还是中国史,历史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这些规律,对历史形成宏观的规律性知识建构,就能够将琐碎的历史知识分门别类的进行吸收和储存。例如,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政治制度的变更(哪种生产工具或发明的诞生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对应着哪个王朝的变更),政治制度变更之后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哪个治世制度的执行),而繁荣的经济又使社会文化得到蓬勃的发展(发展出哪些文化),当社会繁荣到顶峰时,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又使得政治制度不再符合社会需要(爆发了哪些革命或起义活动),政治制度又再次变更。通过一次或几次的类似的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明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规律性特征,并以此建构出历史知识的宏观的、完整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梳理历史知识的细节,并达到对历史知识的规律性的记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学案教学的方法,对提高历史课堂效果和帮助学生们形成历史思维十分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某个历史问题的解决形成小规模的学案,也可以将学案以课后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帮助,还可以针对历史知识的特征设计学案教学。学案教学的模式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力和领悟力的提高都有帮助,面对文科高考对学生的要求,学案教学模式是值得历史教师尝试和运用的。
参考文献:
[1]左彩英.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5-9.
[2]刘春.高中历史学案教学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1):20-21.
历史高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美国中学历史课程 《越南战争》 启示
一、美国中学历史课程设置
美国的义务教育统共13年,幼儿园1年,小学6年一般指1~6年级,初中两年一般指7~8年级,高中四年一般指9~12年级。对于历史学科,不同的阶段对学习目标有不同的要求。1994年美国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经过1996年的修订,内容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名为《拓展儿童对历史时空的认识》,在这个阶段的历史教育主要让孩子对历史有个总体的认识。第二个阶段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历史学科美国史国家课程标准:探讨美国的经历》,二是《历史学科世界国家课程标准:探寻通往现代之路》。第二个阶段把历史分为美国史和世界史,并融合了其他社会学科内容,如政治、地理、人文等。随着年级的提升,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5~6年级多为叙述性、描述性要求。7~8年级多为解释性、分析性要求,9~12年级多为论证性和创新性要求。
对处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来讲,在美国式思维下,注重对学生历史技能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把历史问题融于现实,并从多角度思考历史。
二、《越南战争》授课过程
教学目标:①了解并评价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越南战争过程中美国舆论发生的变化。
②使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美国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①通过阅读在美国总统约翰逊任职期间,越南战场发生的一些具体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历史的能力。
②观看越南战场的新闻视频,体验作为美国公民,你如何看待越南战争。
③采访家人等,了解亲身经历越南战争的美国公民对越南战争的看法。
④从当时的流行音乐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美国大众对越南战争的态度。
教学过程:分三个课时。①第一课时——分析事件对舆论的影响。教师提供在越南战争爆发之际,即约翰逊总统任职期间的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1964年8月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北部湾决议;1965年5月26日,澳大利亚军队出发去越南;1967年达托附近的血战;1968年梅莱大屠杀。每个小组分到不同的问题,思考美国人民是否要支持越南战争。
②第二课时——搜集口述历史。学生分享经历越南战争的家人等对其的态度。分析1965~1968年美国人民对越南战争的支持率的转变。
③第三课时——解释舆论。学生自主分析舆论变化及原因。
三、美国历史课堂对中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
总体来说,中国历史课堂教学仍采用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模式,虽然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提到历史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应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仍达不到效果。笔者对201名商丘市三高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27%的学生认为历史课中的探究性活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66%的学生认为探究性活动不错,但有些不知所措;6%的学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倾向于教师直接讲授。这个调查说明了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探究性学习且喜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是缺乏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美国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一)注重情景假设,使学生体验历史并自己得出结论。
在调查过程中,100%的学生喜欢气氛活跃、生动的历史课堂。如何营造活跃和生动的课堂氛围,即如何带领学生融入那个历史氛围之中,情景假设是个好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中国历史课堂中其实也经常出现情景假设,但是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反而使这种能培养历史分析能力的教学模式功能下降。举例来说,一位教师在讲《1787年宪法》时,在课堂的最后总结了美国和英国政治结构的对比,并提出了一个历史的情景假设:“你如果在当时,有何感想?”引导学生对美国和英国进行比较。再看美国课堂,在《越南战争》这堂课中,美国的历史课堂也运用了情景假设,教师提供历史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如果你是当时的美国公民,你是否会支持越南战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自己拿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说明理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情景假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
(二)注重历史联系生活。
在调查中,67%的学生认为历史对现实问题有用,32%的学生认为历史对现实问题没多大用,只有1%的学生认为历史对现实问题没用。由此可见,教师应注意使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历史的能力。在美国历史课堂上的第二课时中,教师请学生搜集口述历史,让历史真实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普通高中历史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提到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是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所以,在历史课程中,教师应注意把历史与生活紧密联系。
四、结语
通过对美国历史课堂《越南战争》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历史新课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然而,从调查中也能发现,学生的观念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传播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渴望在课堂中有更多的主动权,很多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历史教学会有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稚勇,周仕德,陈德民.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2.
[2]宾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2.
[3]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李江霞.中美中学课程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课程与教学,2002-8.
上一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总结{整理5篇}
下一篇:历史自我总结范文精选{整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