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精选5篇}

笔耕人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338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4分钟。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1篇

1.围绕着历史《考试大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四、结语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2篇

方法:我校高一两个班112名学生的期末历史考试成绩,用excel2007和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全校历史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平均(41.5+12.4)分,难度0.415,区分度为0.19。

结论:总的来说,成绩分布比较合理,但试卷难度较大,不能很好地反应同学们的水平。

一、前 言

历史是高一必修课。我国是优秀的文明古国,具有令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辉煌灿烂的古代史,同时也有不堪回忆的近代亡国史。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历史学科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解决人们的幸福感问题和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我国青年一代对历史知识的缺失已经到了严重匮乏的地步,有些人连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都不知道。为了弘扬我中华文化,是应该好好学习了解我们的历史了。本文就是研究目前我国部分高中学生的历史成绩,以便为今后的教学做出一定的指引。为了能完好地研究部分地区学生的历史成绩,本研究选取了某高中所有学生的历史成绩,并用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方 法

1.对 象

资料来源于贵阳市云岩区某高中一年级2013年期末考试历史成绩。此年级总共112人,分为两个班,每班56人;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第一册,分别由罗、杨两位老师授课;期末考试采用市里统一考试试卷,闭卷考试;试题由25个选择题和3个问答题组成,答案经过两位老师的审阅之后才纳入正式答案;批改采用流水式阅卷方法。

2.工 具

将112份试卷按每个学生的姓名、学号、班级、分数等的情况输入到Excel2007进行数据处理,并经过仔细核查和审定,然后导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通过计算难度、区分度进行试卷分析。

三、结果和分析

1.成绩基本描述和统计

考试成绩的基本描述指标包括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最小值、最大值等。输出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和图1。

2.正态检验

正态分布是应用最广泛的连续性概率分布,其曲线呈对称的钟型,在均数处最高,两侧不断降低,以横轴为渐近线。对于考试成绩一般要求符合正态分布,若不符合,说明考试结果不够理想,即低分段的人数太多(正偏态分布)或高分太多(负偏态分布),即试卷在反应学生成绩上效果不好。

从本次成绩的直方图来看的话,学生的本次历史考试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可进一步用k-s检验来判断是否符合。K-s检验得到z值为0.724 , p值为0.067,均大于0.05,因而可以认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3.难度和区分度

难度是反应一份试卷合不合理、能不能正确反映学生所学结果的参数。难度过高过低都不好,一般认为难度系数介于0.6~0.8较好。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套试卷的难度为0.415,说明本套试卷不能正确反应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可能是同学们确实不喜欢历史、不愿去学。

区分度高的试题,可以比较好地将不同成绩水平的考生区分开,区分度的范围介于(-1,1)之间。对于一般考试而言区分度不应该小于0.2,对于非常重要的考试而言,区分度不应该小于0.3,最好大于0.4。该校本次历史考试成绩区分度为0.19,低于0.2,说明本套试题的区分度不好。

4.均值比较

对所有学生成绩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分析,还应该对这两个班的成绩差别进行统计。和前面一样,首先对两个班的成绩分别进行描述和k-s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两班的成绩都呈正态分布,因为只有两个班,进行独立的t检验来反应两个班的成绩差异是否显著,见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成绩按照班级拆分后,其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其中,levene检验中f为1.177,p值为0.280,大于0.05,说明方差齐。选择分析t检验的结果,p值为0.928大于0.05,说明两个班的差异不显著。

四、讨 论

从本次期末历史考试成绩可以看出,该高中一年级学生历史成绩普遍不高,且高分布高、低分很低,这说明的问题比较多。但是,历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这么简单,它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对祖先的尊崇。这也可能说明目前的资源编制多从教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从学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一种教的课程,而非学的课程,再加上高中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时间和精力、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局限,学生能直接利用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应立足实际,在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利用现代化手段建设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同时,学生也要多多配合老师。多提问题,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3篇

一、学生在历史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了解和记忆仅仅停留在表象,仅仅知道一些感兴趣的、孤立的人或事件,而对具体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历史概念、阶段特征也把握不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框架。

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史料能力差,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断章取义,以偏盖全,审题不准不透。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答题泛泛而谈、空洞,不够准确、规范和具体,也不能够准确应用历史术语,逻辑性差,缺乏技巧。

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课外知识尤其欠缺,综合素养欠佳。

学生答题不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性思维,思维“一根筋”,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尤其不容乐观。

二、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依据考纲,回归课本,梳理和夯实基础知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并不是每一课孤立的知识,而是按照某一核心线索系统和整合后的知识,这里所说的梳理和夯实也不是简单的背诵和记忆,而是分门别类,把相类似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区分。在总体梳理和了解的基础上,我着重解决课本重点和难点,依据考试大纲,明确考点,以关键词的的形式突出圈划,并着重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联,理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结果以及它对下一个历史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影响。在复习小结中我更刻意训练学生自己“推理、复述历史”,甚至“脱口而出”说历史,以达到把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目的。

2.理线索,列框架,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高考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举一反三,发散和迁移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各历史阶段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把历史“学活”,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我在复习别强调学生理清线索,抓住主干列提纲、画骨架、树状图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大目标上把握知识体系,再进行细节的补充和记忆,使历史知识达到“有血有肉”,也不至于在复习'中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3.依据课本,针对考点,加强试题的训练和反思。在回归课本、熟悉课本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已有了表象的理解和记忆。但要想提高审题能力、综合概括和归纳能力,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题型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所以,在复习中,联系考纲,针对考点我精选了一些习题,在课堂或课后练习巩固,力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精选试题的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对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的分析,把常考的主干知识梳理出来,进行重点复习和训练。力求在这些重点主干知识上“深挖洞”,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另外,还应该特别突出对材料题的训练,因为近三年高考中大量题目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尤其是比较拗口的外国史料,学生更一知半解,无所适从,有发“懵”的感觉,更由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欠佳,这些题型学生普遍比较害怕。所以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就很有必要。以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论从史出”。而在题目讲解中,我不只讲答案,更不主张让学生先看答案,更重要在于和学生一起分析出题的意图,涉及的考点。引导学生自己多问“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作用”等等,“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解题方法,而当学生思路受阻的时候“捅破窗户纸”,让学生恍然大悟,加深印象,提高能力,领悟方法。之后再要求学生仔细研究参考答案。反思、总结出某个知识点可能怎样考,围绕这一知识点应该从哪些方面总结答案,这种题型怎样下手,语言应该怎样组织等等,之后再对答案做适当的记忆。总之,力争使学生审题深入,答题全面,书写规范,并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4.重视学生、关注学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复习。在复习中,我经常采用课前谈心或小纸条等多种反馈形式。及时发现学生不足,学生欠缺什么,突出讲解什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另外我还采用学生分小组知识整理。疑难问题对讲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时我还把由老师包办讲述的复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收获。实践证明,这远比老师“填鸭式”地告诉学生效果好得多。

5.重视阶段检测、以考代练。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学生定期总结复习成果,有效提高成绩,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适应考场氛围,学会思维变换,把握答题节奏并增强对考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试卷评析,把握学生对各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以便于指导后期工作。所以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这种认真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后的分析和反思中,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设置“错题本”,把每一次考试中出错的知识都认真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并总结启示,要求类似的错误决不可出现第二回。而对于具有共性的某些弱项试题,我则加强训练力度,重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并举出相关的题型,帮助学生总结答题规律。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4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 根据湖北省20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某某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某某省新课改后的第某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 一、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

1、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1、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文综考试,使学生适应文综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 一、教学时间安排

1、2月份完成选修3、4的复习

2、3--4月完成二轮复习

3、5月初--中旬进行热点复习

4、5月中旬--5月底:回归课文,落实课文基础,尤其是课文中的习题

5、6月初,对做题方法的总结(课件已做好)

二、复习框架

1、选修3、4

给学生提供知识结构以自学(这是高二学习的内容,学生比高一时要重视,因此,知识结构相对完整),重点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目标部分,配以自编练习。

2、二轮复习

共分13个专题,每个专题4节课。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按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战争、改革、遗产等子目要求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第二节课,教师根据一轮复习中学生体现的知识盲点做查漏补缺和拓展延伸。第三节课,讲评配套练习。第四节课,讲评历史组集体汇编相关新题和经典题目,重点是选择题。

3、热点复习

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引入历史,对热点进行剖析,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政,学以致用。

4、回归课文

每年高考都有4--8分的考查点来自课文的非正文部分。利用课文提供的相关材料,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 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的学情 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了基本知识的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是切入一定的历史阶段,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时,普遍出现了存在答题不全、思路放不开的现象,从而影响得分不全。还表现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概念,内涵掌握不到位,制约了学科能力的提高。

2. 审题做题技巧不熟练,做题能力有待提高。对复杂材料的的解读这一关依然薄弱。 从平时测试来看,部分学生不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忙于做题,不求质量,审题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转眼间距离高考只有九十多天了,为了更好的做好高考复习工作,第二轮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指导思想

1. 第二轮(第二学期)进入专题复习与综合考试相结合。要精选专题,紧扣高考内容,抓紧高考热点与重点,授课时脚踏实地,讲透内容;通过测评,查漏补缺,既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又能调适心理,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竞技状态。

2.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考试中历史科备考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树立以教研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思想。

3.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做到“精细化的备课,精品化的授课,精选试卷”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各位历史教师的群体智慧,特别是有高考经验的教师。大家分工合作,多研究,多交流,既要集体备课又要主要配合不同班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历史科的特点,切实做到“一天一小练,一周一大练,一月一综合测”。这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积累临场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补救措施,强化复习效果。

4、做好辅导工作,作为科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高中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通过历史复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基能,以及其中的历史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纲要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历史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抓好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把握的历史对象的性质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常用的历史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类比与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历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奠定必备的“四基五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历史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考试说明,在整体上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要的定义定理不但要掌握结论,还要掌握相关历史的思想方法,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重视历史的应用和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和教学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是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和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历史语言的表达形式,推理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

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

3.高考试题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处理,即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因此在复习时,不但对每个知识点要掌握,还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4.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的应用。

5.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追求历史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位,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哪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逻辑、方法、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20xx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轮: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20xx年5月-6月)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

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附:高三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内容:中国古代史(全册)

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

内容:全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

第四次调研测试: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7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工作计划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5篇

(一)

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除了具有一般选择题所共有的覆盖面广、形式灵活和评分客观等优点外,还有其独 有的明显特点:

第一、它没有固定的思维定向

单项选择题的最大特点是有个固定的思维方向──四选一,因而选择失误的可能性少一些,而多项选择题 的最大特点则是没有固定的思维定向,究竟是四选二,还是四选三、四选四?全靠答题者在解答过程中作出分 析断判。因此,即使是考查同样的历史知识,多项选择题的难度也比单项选择题大。

第二、它的评分标准很严

在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中,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的明文规定,因此每道题必须百分之百的选 准应选项,方可得分。这是个十分严格的标准。从掌握知识的程度说,四个应选项中选对了三个,应该可以及 格了,但按以上标准,却只能得0分;同样, 在三个应选项中选对了两个的学生,应该比只选对一个、并错选 了一个的学生强,但按以上标准,两人得分并无差别。这个十分严格却并不很科学的评分标准,虽然体现了选 拔性考试的高要求,却明显地增加了多项选择题的难度。

第三、它的生命力极为旺盛

经过命题组专家们的努力,它的多种测试功能已被深入发掘:它既可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和对历史 概念的全面理解,也可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对历史观点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以及对 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的认识,还可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鉴别、诠释和评析。它的这种多测试 功能与其覆盖面广、评分客观等优点一结合,使其在高考命题中具有广阔的前景。预计其题数和分值还可能增 加。

1993年以前,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的测量目标基本上是历史知识的搬迁归类和史实要点的列举联结;近两 年来,它大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面貌为之一新。以近三年的新高考为例,1993年10道多选题中 ,考查比较、分析、评价等思维能力的仅占2道;1994年的10 道题中则猛增至6道;1995年的12道题中又增加到 9道(其中少数试题理论要求还过高了点)!

这种连年大跨步的急速变化,使大量缺乏这方面训练的考生深感难以适应。据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抽样分析 统计,1995年高考历史试题的总体难度是0.46,而多项选择题的难度却为0.34,比问答题的难度(0.38)还大 ,成了全卷五大题型中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

上述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的主要特点、命题趋势和考生暂时难以适应的现状,向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 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在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和提高理论分析水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项选择题的测试 功能,加强多项选择题的解题指导和训练,以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思想素质。

(二)

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究竟如何分类?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法。我从它的测量目标也 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力要求考虑,可将其概括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知识归类型

这类多项选择题的特点是,应选项本是些彼此没有必然联系的历史知识,它们和题干之间的逻辑关系仅仅 是题干中提示的知识归类标准是它们的一个巧合的共同点。例如1993年新高考第32题:下列政权中,由权臣取 代而灭亡的有 A.曹魏 B.西晋 C.北魏 D.(南朝)陈

从试题内容看,这类多项选择题大多是判断发生于某年、某朝、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某人物、某 民族、某国家的重大历史活动,指出属于某性质、具有某特点、某意义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历史著作、文 献资料、重要会议、重大战役等等,总之,是按题干提示的归类标准把符合此标准的历史知识选出来。从测量 目标看,这类多项选择题考查的主要是识记能力,其次才是理解能力。它的备选项的表述一般也是重复教材原 文。这类考查历史知识的搬迁归类的多项选择题,曾大量出现于1993年以前的高考试题中,在1993年的新、老 高考中,也还占多项选择题的一半;1994年有明显减少,1995年则已从多项选择题中淘汰。

第二种:列举要点型

这类多项选择题可以说是80年代盛行的列举题的压缩或变型。它的特点是,其应选项相互之间有一种内在 的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关系,它们与题干之间又有一种相当确定的从属关系。或者说,题干所问的或陈述的问 题是纲,应选项则是此纲的目。这种一纲多目的逻辑关系,一般在教材中都或显或隐地出现过。因此,像某项 改革、某种政策、某个条约、某次会议的若干措施或内容,某一重大事件的诸多成因和影响等等,均可成为它 的题源。例如1995年高考的第23题: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A.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B.把 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 D. 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显而易见,这类列举要点型的多项选择题,在测量目标上虽然仍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为主,但其能 力要求的层次已明显超过知识归类型。因为它不仅要求考生牢固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具有纵向列举和横向列 举的能力,而且由于它的备选项的表述基本上已经过提炼、浓缩和加工,故还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综合归纳和概 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例,一般占多项选择题 的30─40%。

第三种:比较异同型

这类多项选择题的特点十分明显,即题干必须有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客体,应选 项则是这些历史客体的共同点(共性)或不同点(个性)。例如1993年新高考的第38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有 A.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 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C.制定了本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D.开始了议会制政治制度

这类多项选择题的测量目标,已不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而是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 历史知识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比较(对比

、类比)、分析、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共性或鉴别出它们各自的个性 。这类多项选择题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其备选项的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表述过的新的结论。判断这些结 论的正误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有的选项的判断还要求有较高的理论分析水平。这种旨在考查考生 历史思维能力的多项选择题,在近三年的新、老高考试题中,相当稳定,占多项选择题的20%。

第四种:分析评价型

这是在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种新颖的多项选择题,它的产生,可以说是在选择题中加强对历 史概念、历史观点、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一种必然结果。这类多项选择题的最大特点是,不着 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其题干和备选项的表述,都完全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往往 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因此考生回答这类多项选择题,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 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例如:1.1994年新高考第21题: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A.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B.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C.阶级对立的产物 D.统一国家的需要 2.1995年高考 第27题: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A.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 B.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 业国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就这两道题而论,如果考生对社会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模糊,是难以作出完全正确的判断的。 这种旨在考查高层次的历史阐释能力的多项选择题,在1994年的新、老高考中才开始出现,1995年高考的第26 、27、31题,均属此类。从检测结果看,1995年这三道题的难度值依次为0.30、0.25、0.20,可见其能力要求 是很高的。

第五种:材料解析型

这类多项选择题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延伸的结果,其特点是题干由一段或数断段 材料同简明扼要的设问构成,应选项一般是对所引材料表明的含义的正确理解。它同材料解析题的主要区别在 于:①材料解析题提供材料、提出问题,但没有答案,答案要求考生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去作;而材料解析型 选择题,虽然也提供材料、提出问题,但有正确答案,只是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 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②材料解析题的测量目标全面包含“材料处理”的三个层次;而材料解析型选择 题的测量目标主要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例如1995年高考的第24题: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 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 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 果,是建立民主立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A.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B.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C.认为清朝的反动统治具有双 重意义 D.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多项选择题,在1994年的新高考中首次出现时,只有一道题(第26题),而在1995年 高考的12道多项选择题中,却占了4道,比重为三分之一!这种发展趋势,不仅说明选择题的各种测试功能正在 深入开拓,而且表明历史材料试题在高考历史的各类题型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强大生命力,必须高度重视。

以上分类,当然是相对的。事实上,有些知识归类型和列举要点型的多项选择题,也需要运用分析辨别能 力,至于材料解析型多项选择题,则含有更多的分析评价因素。

根据以上分类,现将1993─1995年新、老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的类型分布情况,统计列表于下。从中我们 可以看到近三年中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在测量目标上的巨大变化,也可以看到它的总体发展趋势和不可逆转的 坚定方向。

年代 总题数 各类型所占题数

知识 列举 比较 分析评价 材料解析

归类 要点 异同 1993(新) 10 5 3 2 1993(老) 10 5 4 1 1994(新) 10 2 2 2 3 1 1994(老) 10 1 5 2 2 1995 12 3 2 3 4

(三)

面对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大力加强历史思维能力考查力度的命题趋势,如何加强多项选择题的解题指导和 训练?这是一个不能不引人关注的课题。这里提出几项对策,目的在供同行们研究讨论,以便共同探索出一些 有效的办法来。

第一、加深理解教材知识

全面、准确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这是解答多项选择题的前提。因为:①“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是多 项选择题的基本测试功能;②“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都要以历史知识为依托,作基础。但 综观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发展趋势,已极少死记硬背的知识再现,更多的是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因 此,教师在指导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中,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落后方法,应更多地引导学生透彻理解 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求对它们有较深层次的认识。例如对洋务派 办洋务的目的的认识,就可以问一问:为什么他们首先创办军事工业?为什么到70年代中期又开始筹划海防? 如果只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为什么要建立三支海军?后来为什么又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几项内容相互 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是否都能体现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为什么这个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等等。这 种训练多了,可以开拓学生思路,深化理解教材,有利于准确判断备选项的正误。

第二、反复运用基本观点

高考能力要求的第8 项是:“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对历史思维的最高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或基 本概念,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高中学生能正确掌握它们已经不易,要求运用它们去分析和解答问题(尽管 是“初步”的),学生确实感到有相当大的困难。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几道理论性较强的历史问答题的检测结果 ,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在运用基本观点分析、解答问题上,选择题与问答题是不同的,因为它的备选项中已 经包含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它不要求考生去作结论 ,而只要求考生去识辩、判断哪一项或哪几项是正确的结论。这种要求虽然也有较大的难度,但比较贴近目前 中学生的实际。因此,多项选择题目前是承担第8项能力要求的最理想的题型。 估计近几年内还会继续让它承 担这一重任。

基于此,教师不但要加强历史理论的教学,而且在指导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中,必须首先让学生熟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一定要结合解题练习不断地加强对这些基本观 点的运用,让学生在反复运用中真正掌握这些基本观点。例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和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 就要注意运用“原因和结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等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政党及其领袖的地位和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具体地感受 史论结合的薰陶。只有经常地、不断地运用“基本观点”进行这种史论结合的训练,学生的史学理论水平、分 析判断能力才可能获得有效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但有利于解答分析评价型的多项选择题,而且有助于解答史 论结合的问答题。

第三、重点训练解题思路

由于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的测量目标已经转移到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针对这种转移,比较有效的对 策,是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

首先,要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力求全面、准确领会试题的要求,明确解题的方向。

其次,要注意区分试题的类型,坚持按类型特点确定解题思路:对知识归类型,应着重分析应选项是否完 全符合其归类标准;对列举要点型,则应着眼于理清知识结构(纵向联系或横向联系),注意挖掘教材知 识间 的隐性联系;对比较异同型,应着力寻准参比对象的对应比点,鉴定出它们的共性或个性;对分析评价型,则 应先判明分析评价的具体对象(内容),再按内容联系所学知识、选取相应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再 作出判断;对材料解析型,则要全力用于正确理解材料、正确理解各备选项表述的内涵。

再次,要高度重视“可疑项”的分析,以扫除疑点,彻底弄明白选或不选的理由。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最大 困难,是对少数备选项难以作出判断。这种备选项可称之为“可疑项”。在解题训练中,重视可疑项的分析, 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强化解题思路训练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例如前引1995年高考第24题(19 06年孙中山论满清政府)的四个选项中,C、D两项是容易确定入选的;B 项通过认真阅读和正确理解材料 ,也不难决定入选;最没有把握的是A项。A项就是这道试题的头号“可疑项”。如果作为训练题,我们就必须 抓住A 项进行深入分析:①“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什么意思?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②孙中山1906年对“ 近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认识,是否超出了他1905年对“民族主义”的解释?③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对“民 族主义”的解释有什么不同?哪种解释才算比较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通过这样的思考分析,学 生对A项不能入选的理由就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师还能就“民族问题”的内涵、“ 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的关系、反帝反封建必须结合等作些画龙点睛式的阐述,那么,学生的认识就会更 深入一层。这种扫除疑点的解题分析,比简单地指出哪项要选、哪项不要选,其效果有天壤之别。

第四、注意辩识干扰词语

考生解答多项选择题出现失误的诸多原因中,有一条是粗枝大叶,没有辩认出(更多的是没有能力辩认出 )备选项中的干扰词语。近年来高考历史多项选择题加强思维能力考查力度的一项措施。就是在备选项的表述 中偷换相近的概念,以增加选项的迷惑性。考生如果粗心大意,或概念不明,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例如1995 年高考的第21题: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 A.按血统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 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此题如果改为单项选择题,要求从现有的四个备选项中判定一项不正确的表述,恐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选 准;但作为多项选择题,1995年的检测结果表明,其难度却达到了0.23。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考生理论水平 偏低,对D项中的“统治权力”这个概念的含义不清楚,至少是不能将“掌握统治权力”与“在生产生活中起主 导作用”相区别;其次是部分考生粗枝大叶,对此项表述没有进行过细推敲,当然也就发现不了其改换概念的 技巧。同年同卷的第27题也类似情况:该题的A 项将“三大改造”的任务改换成“总任务”。由于粗心的考生 很容易忽视“一化三改”的“总任务”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结果这道看来并不很难的试题,难度竟也达到了 0.25!类似的例子,在历年高考中都不少见。所以,教师在指导选择题的训练时,一定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审 查备选项,认真识辩干扰词,严防被偷梁换柱的表述迷惑、欺骗。当然,这主要还是个准确掌握知识、正确理 解概念的问题。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