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62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5分钟。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48-03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一门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科,是东北农业大学农学、园艺、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学院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分析化学实验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4]。实施研究型教学是我校建设研究教学型大学的重要部分,鉴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分析化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都与科学研究联系较少,本文将教学与科研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相结合,探索了分析化学实验研究型教学体系。
一、研究型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当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两者相统一”的观点,形成了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理念;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以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的本科生为资助对象,尝试性地实施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西方国家的本科生开始逐步参加各类科研活动,研究型教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5]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教师的课程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6-8]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课题,锻炼、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研究型教学体系
建立研究型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和科研训练等方面内容。
(一)优化教学内容,组建模块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四种滴定方法,即: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结合我校农业类各专业的特点,在注重其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前提下,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与提炼,组建了模块化教学内容,共分为以下四个模块:16学时验证性实验模块、4学时基本操作考核模块、20学时综合性实验模块、8学时考核设计性实验模块。
1. 验证性实验模块
基本理论需要实验验证,验证性实验必不可少。验证性实验模块是利用16学时验证基本理论,学习酸碱比较滴定、分析天平的使用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如:滴定管、容量瓶等)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好的实验习惯和标准的操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以下各个实验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2. 基本操作考核模块
基本操作考核模块设置学时为4学时,学生经过验证性实验模块学习后,熟悉和掌握了基本操作,本模块是利用2学时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手法进行考核,及时发现不正确手法和实验操作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利用剩余的2学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简单的混合酸或混合碱,为综合性实验模块打基础、做铺垫。
3. 综合性实验模块
综合性实验模块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模块是利用20学时学习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重量法等实验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开展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过程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与实际农业问题相结合,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应用,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了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探索未知的兴趣得到激发,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4. 考核性设计实验模块
考核性设计实验模块是实验课程最后的8学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设计性实验考核,我们选择基本包含了分析化学全部课程内容的、有代表性的31个(标准班每班30人)混合样品作为考核的题目[9],学生要完成这些涵盖知识点多、实验工作量大的实验内容,必须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种模块式的教学,从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容易掌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同时还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照方抓药”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无障碍、全方位沟通,我们制作了分析化学实验网站(http://202.118.167.97.dahua/kcsz/fxhx/default.asp),网站有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案、实验教学日历、实验习题、常用实验数据、常用实验图表、常用实验图片、重点难点实验动画、实验演示、实验授课录像等丰富的内容,同时通过化学实验考试网络系统和网上答疑系统的辅助,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此外,我们还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了“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teaching)”、“案例式教学法(Guidance-cases teaching)”、“讨论式教学法(Discussion teaching)”和“启发式教学法(Elicitation teaching)”,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树立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
1. 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问题式教学法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第三,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释疑——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2. 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就是学生能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能够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掌握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然后进行思考、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教师能够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对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断讨论、反复的交流观点,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角色,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第三,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鲜活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由于教学内容是常见的或熟悉的具体实例,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易于、乐于学习和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充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钻研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督导的认可。[11]
3. 讨论式教学法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每节实验课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报告。在实验之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感受必然不同于实验前的预习,通过实验过程的训练,学生加深了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的理解,然后学生将实验报告与预习报告进行比较讨论并写出讨论总结,最后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全面总结。实践表明,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在实验讨论环节中得以体现,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明显提升了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所以,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设立讨论环节是非常必要的。[12]
4. 启发式教学法
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研究型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化学的知识基础,以体现学生思维方法、思考过程的开放性问题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促使学生完成运用已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和积极探索未知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又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来学习新的知识,使学生养成了肯思考、爱思考的学习方式,并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13]
(三)完善考核体系,注重综合能力
实验考核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重要手段,更是检查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的有效方法,通过考核与检验使学生更加努力、灵活地学习,逐步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考核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没有其他的考试形式,由一张考卷就决定了实验考核的成绩,这种考试方法已经与多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方法很容易把学生引导到只过分追求结果,而忽略了其研究过程的错误方向,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公平合理的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分析化学实验研究型教学以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为宗旨,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强与创新能力强的角度出发,结合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分析化学实验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思路,我们完善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包括:平时成绩60%(其中:实验预习权重为10%、实验操作权重为25%、实验卫生权重为5%、实验结果权重为15%、实验报告权重为10%、实验讨论权重为20%、课程论文权重为15%)和期末成绩40%(其中:期末理论试卷权重为25%、期末实验操作权重为50%、网络考核权重为25%)进行量化打分(见表1),最后得出学生个人课程综合成绩。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样要注重研究性学习过程以及研究成果,使学生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1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成绩考核体系量化分配表
■
(四)开展科研训练,增强创新能力
应用化学系实验中心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对实验室进行全部开放,部分实验室采取全方位开放,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内容,同时由值班教师和值班学生一起负责安全检查工作,值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研究和自主创新提供条件。[14]
在开放实验室中,学生们为完成复杂的创新性实验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组成了创新活动小组,并结合实际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学校开放实验基金项目,学生们独立填写立项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实验总结。结题答辩由学生自行完成,整个过程中合作导师只起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完整的课题申请到课题结题过程的锻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贯通和融合,对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有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三年来,有23个学生小组在分析化学实验室成功申请到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开放实验基金项目,其中有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4项(国家级1项、省级1项、校级12项)和开放实验基金项目9项。通过完成大学生创新基金和开放实验基金项目的锻炼,学生对科研项目的申请、技术路线设计、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发表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研究作风。
三、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通过分析化学实验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和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尝试,使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拔尖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培养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康学军,张建新,许茜,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J].大学化学,2005,20(4):20-21.
[2] 许晶,赵青山,姜彬,等.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实验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化工时刊,2013,27(2):52-55.
[3] 许晶,赵青山,白靖文,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4):98-100.
[4] 许晶,白靖文,徐宝荣.深化《分析化学实验》改革,培养农业拔尖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52-54.
[5] 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6] 周保平.研究型教学模式刍议——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8,20(1):92-95.
[7] 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3-105.
[8] 雷霆,邢韶华.“湿地保护与管理”课程研究型教学体系与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70-74.
[9] 许晶,徐宝荣.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13(1):33-35.
[10] 曹颖,宋丽丽,边育红,等.从PBL教学方法浅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3):48-49.
[11] 徐田军,刘雪珠.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课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32-233.
[12] 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1-163.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总结范文第2篇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完成了第六单元至第八单元以及实验部分,中考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
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三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这一学期来,初三化学学科在期末考和泉州市质检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①.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 今年考试热点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化学课程标准》。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2?? 2010年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物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度术科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总结范文第3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核心的基础实践和专业综合训练课程,但原有教学课程的内容、环节、模式和实践支撑平台远不能适应现代实践教学发展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实践训练的目的不明确。原来的专业综合训练课程几乎成了动物生理学的几堂解剖实验课,其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生理解剖技能上,误解了此课程在工科院校对交叉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学生常将此课程习惯地误称为“动物解剖实验课”。
(2)没有系统的参考教材。所进行的实验课程内容少,范围窄,仅仅进行不到10个关于动物循环系统解剖生理学的实验。
(3)教学模式和环节比较单一。仅仅进行动物循环系统解剖的实验技能训练。
(4)没有跟踪最新的研究发展动态,缺乏必要的实验支撑平台。
(5)没有与临床结合。学生不了解临床对本专业的要求和本专业知识成果在临床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本课程没有体现和突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课程的重点和特色。
2.国内外类似课程的调研分析
在2004—2007年中,我们走访和调研了10多所美国一流大学,并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相关课程进行了调研,同时,走访了解了国内一些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的相关课程。调研结果发现,国内外大学在课程重点、课程设置、内容和环节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与我们的培养计划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强调将专业综合训练渗透到一些课程的大作业中,也就更突出对某一研究领域的专项训练,这种专业综合训练是持续贯穿在本科高年级的各个学期中的某一门(些)课程里,没有一个专门的名称为专业综合训练的课程;而国内理工科大学中的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综合训练课程,或被直接称为“电生理实践”,或以动物生理实验为主的内容所代替,缺乏一个真正的对生物医学工程进行专业综合训练的理念,同时,普遍缺少对学科前沿与最新研究动态发展的介绍。
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要从生物、医学、工程这3个角度同时突破,对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现象给予科学正确的分析、认识和掌握。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对生命活动进行测试的基础及前沿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想,做到举一反三,而且还要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上发生的现象。同时,作为工程专业的综合训练课,重要的一面还要求学生学会定量的分析和计算,理解现象发生的本质和量的变化,使测试结果定量化、科学化。通过一系列这样的学习和训练,结合临床,使学生同时具备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头脑,达到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
3.改革的主要理念和方针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酝酿和规划了此课程改革的思路,确立了需要在课程内容、环节、模式和支撑平台等几方面进行变革,并把改革方针确立为“1个目标、3个环节、5种模式、4个主攻方向”。1个目标是“建设成为研究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的精品课”。3个环节是“研究型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立体化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创新型支撑平台的建设”。5种模式是综合运用“教材文献研读、讨论”、“课堂系统讲授及演示”、“动手实践操作和研究”、“临床医院见习和探索”、“总结、讨论、提高”等5种授课方式,把课程内容落实在3个层次上。并在“基础性”、“创新性”、“趣味性”、“研究性”4个方向进行了主攻。经过几年的实践运行,形成了有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课程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我们认为本科的专业实践综合训练课程,要认真考虑专业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广泛性、研究性和前瞻性,既要考虑本科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又要对前沿性技术方法及理论有所涉及,既要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6。根据这一课程内容选择的理念,我们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从几方面全方位保证改革理念的可靠实施。
3.1 进行研究性课程内容的立体化设计
课程内容立体化设计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包含30多个对动物和人的基础性、研究性的生理实验,并设计了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学发现和进展。在基础实验中,实验的安排按照几大生理系统结构(包括神经肌肉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感觉系统、中枢系统)
综合设计,从人到实验动物、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地揭示基本原理的内在根源和外在表象。
(2)将工程研究性训练渗透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中。在每个实验后,设计相关的需要通过工程分析计算对实验的总结提高的训练环节,同时,大量的分析计算方法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信号处理的本质和精髓。
(3)加强对临床常用检测治疗设备的原理、方法、系统组成、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的研究探索性学习。70多种检测和治疗设备的介绍以生理系统为单元,学生需要对每个生理系统常用的检测治疗方法、设计原理及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而综合的学习、调研和讨论。
(4)深入全国临床设备最先进、最全面的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进行生物医学检测治疗设备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实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知识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5)引导学生对临床中的技术难题进行创新性探索。通过与医生交流沟通,了解临床检测设备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并针对难题进行讨论。彻底改变了学生将此课程称为“动物解剖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通过全面的专业综合训练,逐渐培养形成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和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3.2 进行立体化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配合上述课程内容的顺利实施,我们做了如下的工作:
(1)编著了国内首本针对本课程的教材《生物医学工程检测及基础实验》(15章,51万字),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对几大生理系统中临床常用检测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方法、组成框图和研究进展的讲解;下篇包含了几大生理系统的生理学实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和分析。
(2)全面系统地制作了针对各生理系统和器官的常用检测治疗设备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70多种多页),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30多种最常用的临床检测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案,对另外30多个检测治疗设备要求一般性掌握了解。
将看似“黑盒子”的检测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具体化、框图化,将复杂的检测算法和技术方法简单化、流程化,使学生对专业研究的内容、方向、方法和进展有全面、系统、深入的掌握。
(3)制作了针对基础实验的多媒体课件35个,帮助学生学习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技能和对实验数据的工程处理方法。
(4)对所引进的国外先进实验设备的说明书进行翻译、整理(12章,8.5万字,182页),扩大实验平台的应用层面。
(5)分类收集整理了大批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版本,在课程教学中作为阅读参考文献。
3.3 进行创新型支撑平台建设
支撑平台是实践类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进行了创新型支撑平台的建设。
(1)分别购置了用于人体和动物的Biopac、生理实验检测平台,同时对Biopac的16种和RM6240B的6种不同传感器进行了测试、定标和验收。
(2)设计了利用现代检测仪器进行生理实验的验证性和探索性研究,使本平台具有鲜明的科学研究特征,同时实践支撑平台中的部分探索研究内容已扩展应用到研究生的专业实验课程中,有效地扩大延伸了教学实践支撑平台的应用范围。
(3)将全国临床医疗设备最先进、全面的解放军总医院发展成为本课程的教学实习基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在临床中应用的了解和对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的思考。
(4)将本系专业研究室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资源,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实验平台和研究内容,实现了向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变。
4.实践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定位此实践课程的目标是:既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验和理论基础,又要密切关注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实际问题;学会应用工程的分析、计算方法;培养综合的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项目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内容上全面、细致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分析并重,紧紧围绕着“基础性与创新型”、“趣味性与研究型”并重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将课程内容分解到“原理性的基础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工程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定量研究”、“科学问题及技术方法的创新探索”3个层次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将“教材文献研读、讨论”、“课堂系统讲授及演示”、“动手实践操作和研究”、“临床医院见习和探索”、“总结、讨论、提高”种授课模式并用,改变了仅进行动物解剖技能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
4.1 教学体系的全方位更新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课程是:训练学生认识掌握临床上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检测设备的原理及设计方法;学习理解人体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生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学会采用生物医学工程的计算分析方法,提取出代表各个生理系统和器官的生命指征的参数,探讨其生命现象和特征。它涉及到生物、医学、数学、物理和工程等多个领域,要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认真考虑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的广泛性、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划,使教学内容涵盖5个主要方面:
(1)对人体和实验动物,按照生理系统,精心设计了教学及科研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研究领域的30多个基础性和前沿性实验。如在神经肌肉系统中,进行了动物的“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不应期的测试,骨骼肌收缩反应,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的时相关系”的经典实验后,对应地包含了“人体的肌电测试”的现代检测实验,使学生由微观到宏观地理解肌电现象产生的本质和根源,同时,理解肌电测试时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如对耳蜗的检测中,包含验证性和探索性实验。“豚鼠耳蜗电位的记录”,使学生了解耳蜗电位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同时,探究语音刺激下的微音器电位和神经动作电位之间的关系,另外,也包含了将最新科学发现和成果转化的“人耳耳声发射检测”实验,使学生理解“耳蜗是一双向换能器,不仅能被动接收声音,而且能主动发出声音”的特性,并进一步对检测进行分析计算。
(2)突出利用工程的方法,学会对实验测试结果和检测结果给出定量的计算和科学的分析结果。如在人体心电、心音的测试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幅度、波间期、心率的计算方法,学会心电轴的测定方法,而且要学会对比地进行心音与心电各个间期分析的工程计算方法,根据结果分析正常及病态生理过程所对应的参数指标。
(3)加强对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治疗设备的了解和技术原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课前调研、课堂多媒体讲解和讨论等方式掌握先进的检测治疗设备的设计思想、技术原理、结构组成、发展历史和临床应用。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测中,不仅包含对常用的临床方法“脑电检测”和“诱发电位检测”的介绍,而且包含极具临床应用前景、在基础研究中的热点方法“脑磁检测”。而在对人体组织成分分析中,则采用对比的方法系统介绍10多种组织成分的检测方法及应用范围。如密度测定法、全身水量测定法、全身钾总量测定法、基于皮脂厚度的测量方法、生物电阻抗法、双光人体成分分析法、红外测量法、超声法、CT法、MRI、中子活化分析等。
(4)加强在临床医院的实习,了解临床对本专业的要求和本专业知识及成果在临床中的作用。如在解放军总医院的实习中,对生物医学工程所涉及的多个科室进行系统实习,包括心电图室、脑电图室、肌电、介入科、生化科、眼科(眼电,视网膜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耳科(耳声发射,听觉诱发电位)、超声、医学影像(X线、CT、MRI、PET、PACS)、全国声学计量检测中心等。
(5)引导学生对临床中的技术难题进行创新性探索。如在临床实习中,通过与医生交流沟通,了解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法“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于是通过提问,“对于肿瘤,是否有绿色疗法?其原理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研,去了解肿瘤的绿色疗法“热疗及其原理”,从而开展对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案及技术难题的讨论、分析和总结,由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2 教学内容的分层次落实
除了进行了研究型课程内容的立体化规划外,教学组同时还提出了“基础性与创新性”、“趣味性与研究性”并重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落实在3个不同的层次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综合的课程训练。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强调引导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注意技术的多样性。突出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要求的贯彻执行及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专业实践教学训练中的第1个层次的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基础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其特点是内容相对基础、稳定。主要通过课前资料研读、课堂讲授和课堂实验演示来传授知识,并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完成实验和实习任务,获取数据。在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上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的操作演示作用及现代多媒体和录像的图文并茂的长处,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的操作和对检测设备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结合课前对指定文献研读和对实验设备的使用了解,完成此层次任务。
专业实践教学训练中的第2个层次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的多样性和工程分析方法的定量性及对结果分析的科学性,其特点是针对不同的实验记录和检测结果,利用不同的工程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手段,从实验记录中提取反映生命体征的参数,进一步科学地分析数据所反映的科学现象。在实践教学模式与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强调突出主线,在课堂上只介绍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让学生注意到工程技术的多样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对实验记录的计算、分析和讨论来反映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专业实践教学训练中的第3个层次反映的是内容的前沿性,其特点是技术上带有不成熟性,甚至还只是一种思路,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眼界和思考问题所站的高度,培养创新思维。这部分内容不作为考试和评定成绩的必要要求,而是强调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观点,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方向,调动学生有意识地去钻研。因此通过精心设计的研究思考型实验和临床疑难病症的检测方法作为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挑战。通过给出较有价值的最新文献,让学生通过最新文献去跟踪技术的发展,完成带有一定研究性、创新性的设计并去实现,最后通过实验报告及论文等形式加以促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实践课程从重复验证为主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并重。教学中关注学生开创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训练。在教师、实验员和助教阅读学生报告的基础上,安排学生逐一汇报、分组讨论和教师点评,使学生看到在处理问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并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改进并提交最终的报告。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及通过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尽管大幅度加大了教学工作量,但从知识和能力2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3 教学方法的多模式并用
立足于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和多层次设计,教学组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又设计了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使学生既重视基本实践操作与工程处理的严谨性,又认识到工程方法的可行性与多样性。多模式授课体现在下面5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并用的教学方法中,改变了仅进行动物解剖技能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出并解决新问题,以进一步激发创新性思维的开发。
第一种授课模式是通过课前教材和文献研读,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基本了解,了解为达到实验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临床检测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发展动态和前沿产品,了解本学科知识在目前临床医院的应用和发展动态。
第二种授课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系统简明地澄清实验的基本原理、目的和实验技巧,进行检测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方法、系统组成、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的研究探索性讲授学习,引导学生对临床疑难问题的创新性探索。在此模式中,教师采用当堂讲授的方法,综合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DVD录像和实物展示等方法,突出检测设备的设计原理及组成、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在此模式中,重点主攻了基础性学习内容和趣味性的学习过程。
第三种授课模式是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和研究,通过3周的时间,学生亲自动手进行30多个经典的和前沿的关于人体和动物的生理、电生理实验操作,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通过工程的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对实验结果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加强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性实验的设计能力。在此模式中,重点主攻了学生进行验证性和探索性实验的基础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第四种授课模式是临床医院的见习,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深入临床医院,参观见习与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科室,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临床对本专业的需求及发展动态,丰富学生知识,开拓眼界,培养学生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社会的思想。在此模式中,重点主攻了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比较学习过程和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索的创新性思维的激发。
第五种授课模式是课程总结讨论。根据教师提问、课程总结汇报、大作业和设计性实验的安排,通过每个学生上台汇报、演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收获、讨论疑难问题、介绍调研的相关检测治疗产品的原理、发展过程及研究动态、交流设计思想和体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提高。在此模式中,重点主攻了学生利用知识积累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发掘和进行研究型工作的思维总结过程。
采用上面5种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媒体,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5.结束语
经过改革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模式已经在清华大学2003—2010级(8届)学生中逐步得到全面实施,收到很好的效果。每届48学时。经过改革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已经在清华大学级(9届)学生2门专业实践课程中全面实施,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一门专业实践课程为64学时,另一门为48学时。另外,经过改革后的实践支撑平台中的部分探索研究内容已经在2008年开始作为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听觉和语音系统的检测分析”)的实验平台,在连续5年研究生实验课程的应用中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
该课程教学研究成果代表本系参加全国教学评估检查,为本专业在教学评估中获得一级学科做出了基础性贡献。许多本科生的SRT项目是此课程研究内容的继续,许多学生基于此实践平台完成了医疗仪器创新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大赛项目。该课程的教学成果在2008年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09年该课程获得清华大学精品课称号。该课程与另外5门课程获得清华大学“985”工程二期“生物医学工程主干课建设”资助。该课程的配套教材获得清华大学校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资助,教材于2011年12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总结范文第4篇
一、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1. 科学的认识方法。
化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和研究化学的科学过程和方法,注重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注重对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整体领悟。人类研究、认识化学的基本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结论—应用,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二是问题—假设—实验—观察—抽象—结论—应用,适用于基本概念和理论。教材在介绍各类知识时,总是尽可能地呈现这两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和认识过程,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基本的科学认识方法,并用此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实验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学会通过实验来学习和研究化学,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初中学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包括常用药品及仪器的使用技能、基本的操作技能等,能根据给出的实验步骤,独立完成一个实验,能如实、准确、完整地记录实验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简单的处理和思维加工,并进而推断出结论,撰写出实验报告;要学会用实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具备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即能够先根据实验的目要求,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找出实验依据的原理,再根据原理设计出实验方案,选择需用的仪器、药品及装置,列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二、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几条途径
1.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功能。实验教学是实施实验方法教学、观察方法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思维方法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搞好这三方面的教育,要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与记录的方法,逐步领会解决初中各类问题所依据的原理、各种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条件等;要通过实验习题教学和指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加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广泛的观察兴趣、合理的观察习惯,使其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和技巧;要培养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维的良好习惯,注重实验、观察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做到实验、观察、思维三者有机结合。
2. 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并运用规律,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化学中有许多重要的规律,可为人们研究各类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程序和思维模式,遵循这些规律去学习和研究化学,可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与总结规律,初中化学教学中除让学生认识前面所述的两条重要规律外,还要特别注意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各类典型习题的解题规律;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规律去研究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研究问题时,有章可循、有章会循。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探究性实验 评价方案 课程标准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为了保持与高中课程标准的统一性,新版教材中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却不尽人意,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关于探究性实验的评价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当下最流行、最主要的评价方式――纸笔测验中对探究性实验的考查较少,即使考查了也不全面,无法体现课标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评价探究性实验,笔者对标准中探究性实验三维目标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方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 高中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三维目标内容的细化
1.1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内容的细化
基础知识目标内容:①是否具有最基本的学科知识;②是否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③是否具有独立地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④是否具有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于本部分的评价主要采用传统的纸笔评价的方法来进行,占探究性实验评价总分的比重约为30%。
基本技能目标内容:①是否会选择研究课题;②是否会查找资料;③是否会根据研究课题选择常用的研究方法;④是否会用语言和简单图表来描述研究结果等;⑤是否会撰写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对于本部分的评价可以与下一部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结合在一起来进行。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内容的细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内容:①是否能认真观察生物学科现象的过程,并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②是否能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能提出一些问题;③是否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④是否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实践问题;⑤是否能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对结果有一定的评估能力。
评价要点细化。本内容的评价是探究性实验评价中最重要的部分,结合基本技能评价内容,占探究性实验评价总分的比重约为50%。该部分可采用评价量表的方法来进行。对该部分的评价要点细化见表1。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的细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①是否对知识现象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克服困难的信心;③是否有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④是否乐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并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⑤是否积极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并主动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这方面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
评价要点细化。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无法从表象上直接测量,也没有数据可利用,一般来说,可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该部分的评价占探究性实验评价总分的比重约为20%。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要点可以细化为表2。
2 高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评价方案的制定
2.1 基础知识的评价
本部分评价主要采用传统的纸笔评价的方法来进行,设计制定出有关探究性实验的试题来进行测量。在日常的考试、测验、练习、学案、基础训练中都可有涉及,这里就不再详述。
2.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关于这部分的评价可以制定评价检核表。检核表应该是越简单概括,越容易操作,从而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得出的结果对教师和学生就越有价值。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中的探究性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中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为例进行说明(表3)。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问卷的设计见表4。
总之,不同探究性实验的具体内容不一样,评价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所有的探究性实验评价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都是按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按照实验的实际情况填写相关量表,从而实现对探究性实验的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下一篇:化学实训总结范文精选{集合5篇}